⑴ 加速度适用路程计算吗
首先我们要区分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高中讲,当时间差足够小时,平均加速度可以等于瞬时加速度;用大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一方面,瞬时加速度是平均加速度的极限,另一方面,瞬时加速度是速度的一阶导数。瞬时加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可以不用位移的,它沿v-t图的切线方向,大小可根据轨迹方程用微积分的有关知识求出;平均速度必然是依赖于位移的,其定义就是速度差比时间差。
下面解释一下你的例子:例如,一个人从A走到S点,再从S走到Q点,A,S,Q,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若算他的加速度,是算从A走到S点,再从S走到Q点的总路程还是算从A走到Q点的位移?无论是A到S的加速度或S到Q,A到Q,求平均加速度时,只需用速度差除以时间差。当初末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用三角形法则求出速度差。瞬时加速度则遵循每一段的运动规律,在AS上就是原来的加速度,在SQ上也是原来SQ上的加速度。特别的,加速度在Q点发生突变不易直接得到,由于求点的加速度实际就是求瞬时加速度,而在转折点的加速度需要用到微积分的知识,在此不再赘述。
⑵ 高中物理 有关力矩的问题
跟扳手原理一样 力矩 指的是你施的力(N)成上力臂(m) 所以是Nm 图片参考:imgcld.yimg/8/n/AD06328079/o/161202050096813872737110 施力N力臂M 所以力矩是N*M 若要在红点处(力臂m)抗衡此力 要使出n的力 因为是同一个支点
同一个物体 所以 N*M = n*m 施力处离支点越远 力臂越大 用上图做计算 我施3N的力去转动 力臂5m 在红点处 力臂3m 你要用5N的力搏辩才能抗衡转动 更详细资料 zh. *** /wiki/%E5%8A%9B%E7%9F%A9
参考: 我& ***
想想看你施力在支点上 不受其它外力下,它会移动,但不会转码逗动吧?
为什么是Nm? 因为 力矩=施力x力臂 力的单位是N 力臂迟银卖的单位是m 所以力矩单位是Nm
(i) 力矩:改变角动量 力:改变线动量 很明显,这两者是不同的东西, 角动量是指「转动中的物体所具备的动量」 线动量是指「移动中的物体所具备的动量」 (ii) 力矩越大,代表给物体的角加速度越大 (iii) 力矩的定义是 : 力矩 = 力 x (cross) 力臂 cross的意思就是 「垂直有效」所以要算力与支点的「垂直距离」 2012-02-06 18:23:49 补充: 简单的来说: 就算是施力的大小一样, 距离支撑点不同的距离, 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吧!!! 类似这样的原理。
⑶ 高中物理电磁学有什么重要知识点…麻烦概括一下,顺便谈谈学习心得…
谈高中生如何学好物理》
1、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值得物理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研究。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2、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即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不会作?我作为学理科的教师有这样的切身感觉:比如读某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未必或者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又比如小孩会说的东西,要让他写出来,就必须经过反复写的练习才能达到那一步。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
具体分析。
1、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2、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3、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4、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综上所术,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渐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从基础知识最初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对照学习的六个层次,逐渐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确定自己改进和努力方向。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对同学们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就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对物理科有了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
2》如何学好物理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物理课初中、高中、大学各讲一遍,初中定性的东西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大学定量的东西更多了,而且要用高等数学去计算。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要想学好物理,应当能够做到不仅是能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能够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能学好什么。实际上在学校里,我们见到的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份付出,就应当有几份收获。关于这一条,请看以下三条语录: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
——狄更斯(英国文学家)
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道尔顿(英国化学家)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苏联文学家)
以上谈到的第一条应当说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问题。第二条就是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十一)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以上粗浅地谈了一些学习方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方法也要通过自己去检验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
3》浅谈如何学好物理
在中学阶段,尤其高中阶段,对物理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疼,认为物理最难学是最枯燥无味的,因此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物理学科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导致他们对学习物理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数学难,化学不易推理,物理公式记不完” ,简单的认为学习物理,只要多记一些公式就能学好 ,如何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呢? 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除了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外,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坚定信念,使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全面认识,以寻找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注重物理与其他各科的联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源于自然,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在中学阶段还与语文、数学、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属于理科,既有文科特点,又有理科特点、就单纯学习方法来看我认为物理是介乎与文理之间的,许多学生误认为学习物理,就象学数学一样,记住公式并能进行演绎推理,就可以了,这是及其错误的,要学好物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数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历史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语文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高度概括归纳能力,又要运用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例如:我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就注意强调以下几点:1、物理所有定理、定律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也有条件。2、讲清守恒的涵义(变中不变)。3、该定律不仅只说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还说明机械能在什么情况不守恒(变化),变化量由谁决定,既除重力、弹力做功外,其它所做的功 代数和不为零。4、该定律在应用时关键在于确定一个过程两个状态。即研究对象所经历的力学过程,应了解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以及各力对研究对象做功多少,而不必考虑过程中的每一状态,所指两个状态是指研究对象在过程开始和结束时所处状态,要找出研究对象分别在初态、末态时距零势能面(点)高度,弹簧相对原长发生形变,物体速率等状态。通过以上四步分析,学生真正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外延、做到心中有数,融会贯通。以上分析,既有语文知识的应用,又有数学能力的体显。
二、加强理解,强化记忆
学习物理不能死记,硬背公式,更不能生搬硬套公式,常言说得好:“理解是最好的记忆”,物理公式从表面上看与数学公式相同,其运算方法与数学公式也相同,但它们与数学公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学公式只是表达子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有普遍意义,没有实际意义。物理公式每一个字母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表示确定的物理概念,不能单纯的从函数关系去理解。如 a= F /m表示加速度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即物体的加速度只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当 F =0时 a=0,m=0时,a不存在是正确的。但变形为 F=m a 就不能认为F与m、a的乘积成正比。此式的真正涵义为要使质量为m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a外界必须给物体施加ma大小的外力,即合外力等于m与a乘积,实际上其大小只与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的相互作用有关,与物体质量及加速度没有关系。当a=0时,物体受到的外力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合外力为零罢了。类似的公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教学中只有真正搞清数学公式与物理公式的区别和联系,弄清物理公式中每一个量值(字母)的真正涵义,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概念,进而克服把物理公式数学化的错误,才能克服就公式而死记硬背公式的不良习惯。力学部分:
1、基本概念:
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 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 — 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3、基本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 受力特点 备注
直线运动 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 同上且所受合外力为恒力 1. 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匀减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合外力指向轨迹内侧
(类)平抛运动 所受合外力为恒力且与物体初速度方向垂直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匀速圆周运动 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
(合外力充当向心力) 一般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向心力的受力分析
简谐运动 所受合外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回复力的受力分析
4、基本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
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类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方程(恒力作用下的宏观低速运动问题)、动量、能量(可处理变力作用的问题、不需考虑中间过程、注意运用守恒观点);
针对简谐运动的对称法、针对简谐波图像的描点法、平移法
5、常见题型: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方向六个量中已知其中四个量求另外两个量。
斜面类问题:(1)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2)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包括物体除受常规力之外多一个某方向的力的分析);(3)整体(斜面和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整体法、个体法)。
动力学的两大类问题:(1)已知运动求受力;(2)已知受力求运动。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注意向心力的分析;绳拉物体、杆拉物体、轨道内侧外侧问题;最高点、最低点的特点)。
人造地球卫星问题:(几个近似;黄金变换;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动量机械能的综合题:
(1) 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的题型;
(2) 系统应用动量定理的题型;
(3) 系统综合运用动量、能量观点的题型:
① 碰撞问题;
② 爆炸(反冲)问题(包括静止原子核衰变问题);
③ 滑块长木板问题(注意不同的初始条件、滑离和不滑离两种情况、四个方程);
④ 子弹射木块问题;
⑤ 弹簧类问题(竖直方向弹簧、水平弹簧振子、系统内物体间通过弹簧相互作用等);
⑥ 单摆类问题:
⑦ 工件皮带问题(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
⑧ 人车问题;人船问题;人气球问题(某方向动量守恒、平均动量守恒);
机械波的图像应用题:
(1)机械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互推;
(2)依据给定状态能够画出两点间的基本波形图;
(3)根据某时刻波形图及相关物理量推断下一时刻波形图或根据两时刻波形图求解相关物理量;
(4)机械波的干涉、衍射问题及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电磁学部分:
1、 基本概念:
电场、电荷、点电荷、电荷量、电场力(静电力、库仑力)、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功、等势面、静电屏蔽、电容器、电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阻率、电热、电功率、热功率、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电动势、内电压、路端电压、内电阻、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力、洛伦兹力、磁感线、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感应电动势、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感抗、容抗、电磁场、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2、 基本规律:
电量平分原理(电荷守恒)
库伦定律(注意条件、比较-两个近距离的带电球体间的电场力)
电场强度的三个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定义式、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及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容的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适用条件)
电阻定律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总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及其分配关系)
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三个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基本电路的动态分析(串反并同)
电场线(磁感线)的特点
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和电势的分布特点
常见电场(磁场)的电场线(磁感线)形状(点电荷电场、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点电荷与带电金属板间的电场、匀强电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
电源的三个功率(总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电源输出功率的最大值、效率)
电动机的三个功率(输入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及其应用;注意点、线、面、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安培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三条表述)、右手定则
电磁感应想象的判定条件
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线垂直切割磁感线
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
电阻、感抗、容抗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变压器原理(变压比、变流比、功率关系、多股线圈问题、原线圈串、并联用电器问题)
3、 常见仪器:
示波器、示波管、电流计、电流表(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电压表、定值电阻、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电解槽、多用电表、速度选择器、质普仪、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日光灯、变压器、自耦变压器。
4、 实验部分:
(1)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各种静电场的模拟;各点电势高低的判定;
(2)电阻的测量:①分类:定值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电表内阻的测量;②方法:伏安法(电流表的内接、外接;接法的判定;误差分析);欧姆表测电阻(欧姆表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读数);半偏法(并联半偏、串联半偏、误差分析);替代法;*电桥法(桥为电阻、灵敏电流计、电容器的情况分析);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读数);
(4)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定(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注意曲线的变化);
(5)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电流表内接、数据处理:解析法、图像法);
(6)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分流电阻、分压电阻阻值的计算、刻度的修改);
(7)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及黑箱问题;
(8)练习使用示波器;
(9)仪器及连接方式的选择:①电流表、电压表:主要看量程(电路中可能提供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②滑动变阻器:没特殊要求按限流式接法,如有下列情况则用分压式接法:要求测量范围大、多测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总阻值太小、测伏安特性曲线;
(10)传感器的应用(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而减小、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5、 常见题型:
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的功能关系;
一条直线上三个点电荷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示波器问题);
全电路中一部分电路电阻发生变化时的电路分析(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或应用“串反并同”;若两部分电路阻值发生变化,可考虑用极值法);
电路中连接有电容器的问题(注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电路变化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通电导线在各种磁场中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注意磁感线的分布及磁场力的变化);
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一段圆弧运动:找圆心-画轨迹-确定半径-作辅助线-应用几何知识求解;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闭合电路中的金属棒在水平导轨或斜面导轨上切割磁感线时的运动问题;
两根金属棒在导轨上垂直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左右手定则及楞次定律的应用、动量观点的应用);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正交、平行两种情况):
①. 重力场、匀强电场的复合场;
②. 重力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③. 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④. 三场合一;
复合场中的摆类问题
⑷ 宝马iX3亮相广州车展,听说三目摄像头和励磁电机很厉害| 视频
这次广州车展,特斯拉没推新车,期待的ModelY跳票了。
但是作为传统势力的新能源中坚,宝马可没闲着,iX3作为重磅车型被围的水泄不通。
▲宝马iX3:配三目摄像头和励磁电机
时长约5分钟,建议WiFi下观看
宝马iX3在广告牌上有一行字:天生电动。
车聚君觉得有点意思,是说它的平台是纯电平台?那燃油版X3会一脸问号。可能的解释是,宝马早在1972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之后i3也一度是前Model3时代的一个电动车标杆,而iX3搭载的是它的第五代eDrive电驱系统。
据车展现场的宝马销售介绍,励磁电机的好处是:初段就能爆发400牛米的峰值扭矩,起步更迅猛,同时在高转速区仍具有持续的扭矩输出,适合跑高速。
看了下配置表,iX3的百公里电耗是16.7kWh/100km,而ModelY的电耗刚刚公布,为13.9kWh/100km。
看来,宝马iX3的励磁电机为了性能,牺牲了部分电耗。这倒也符合宝马品牌的DNA,有机会给大家试驾一下动态体验。
车聚小结
广州车展落下了帷幕,它有一个节点意义:新势力的“牌”打的差不多了,该传统势力反攻了。
沃尔沃XC40Recharge纯电版上市,售价35.7万;大众ID.4兄弟车型并肩亮相,起步价25万以内;上汽R汽车的首款车型MARVELR开启预售,22万起。再加上现在这款50万的宝马iX3,挺热闹。
不过,传统势力之前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捷豹I-PACE、奥迪e-tron、奔驰EQC,都没有在中国市场掀起大的浪花。
那么这回,宝马iX3能和ModelY一战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⑸ 所有宝贝坦克的坦克所有P的力度和其他角度的计算公式
还有跟我一样喜欢宝贝坦克的同志,虽然没有分可以拿,但我还是把公式和方法告诉你吧。我是以屏幕上每1厘米为1米来测的
一个屏幕横向为32厘米(17寸CRT显示器)
宝贝坦克中木车重力加速度的值为4.8 其他车的我没测 但是很奇怪 从物理学上分析 所有车子弹的重力加速度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情况是每个车都不同
因此 得出了一个结论
s=v2*sin(2a)/4.8
其中V2是初速度平方的意思 学过物理上斜抛运动的朋友应该不陌生 2a就是你开炮的角度乘以2
那么有人会问
怎么把V化成宝贝坦克中比较直观的力呢?
因为时间关系 我只测了木车的 其他车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
V=at 而a=F/m(牛顿第二定律) 因此v=F*t/m 其中m是恒定的 F牵涉到角度,车种等等很复杂的原因主要是车种影响较大 角度影响不大 由于角度而产生的误差多为定量误差
因此 结合上面的 如果固定角不变 就是时间在控制你打的远近 也就是你按空格时间的长短
但是这个t的衡量标准不是以秒为单位的 而是在1~4的取值(就是力量条上格数)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一次函数y=Kx
其中y=v x=t 那么就要求K了 我们把K称为比例常数
经过我的测算木车70度的K=5.726
即y=5.726x 50度的和70的稍有不同 但是误差不大下面会提到的
这样结果就出来了
比方敌人在1屏位置 你用70度打
那么S=32 代入公式v2=32*4.8/sin(140)
再把V2开平方一下
得出V=15.46
再转化到t 既t=15.6/5.726=2.699=2.7
也就是一般习惯说法的2.7力
如果是50度的 我发现这样算出来的力比实际的要大0.1不到一点定量误差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觉得看32的屏距恶心 那就看半抛的吧 或者其他40 30的都可以
只不过他们之间换算要有一个比例关系 比方半抛的 也就是1屏20的
那么实际距离=半抛距离*1.6(其实1.6就是由32/20得来的,如果不喜欢半抛的就把20换成30 40 原理是样的)
那么木车的无风以某一力打到位置公式就是(以半抛距离为基准):
距离(1屏20)=(K*力)2*sin(2a)/(4.8*1.6)
其他车的类似所不同的就是把K和4.8改了 上式的(K*力)2中的2是平方的意思。提一下测某个车重力加速度的办法:选双车用木头挖个15CM深的坑(强调17寸CRT显示器,并且屏幕调的要比较精确,炮口红针起算) 然后换你要测的车 用1号子弹以0度角很轻的抛进坑里然后同时按下秒表 测出从炮口到达15CM深处的时间 多测几次让数据更加精确 然后用个公式g=2*15/t2 t2是你刚才测的时间的平方的意思 这样g就来了
那么把刚才的公式统统整理,化简好以后
70度的 实际力=sqr(距离*0.365) sqr是根号的意思难打 我就这么表示了 距离按半抛的看
50度的 实际力=sqr(距离*0.221) 我已经按小0.1的算了 所以就不必再-0.1了
同时把乌龟70度 80度基本力量点的计算方式给大家(也是一屏20等份的)
70度的 实际力=sqr(距离*0.45) 80度的实际力=sqr(距离*0.841) 可能会存在0.05力的误差 这个只有你自己去调整了
这里提一下如果仅仅是要求某个车某个角度的无风基本力量点 直接用公式 力=sqr(距离*系数) 你可以用已知的某个屏距对应的基本力量点来直接求系数 一般只要原始基本力点对就不会错 至于距离也不必拘泥于一屏20的 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测 反正这样出来的系数是固定的
这种办法适合范围是变角算力 定角算力取得基本力量点 不用再背死数据 估计模糊力点了
还有使用这套办法对付普通车的定角算力的时候我发现也可以用力=sqr(距离*系数)这个公式 这个系数只与风大小有关(车种当然也有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测试一套定角算力的打法出来 这样就使阿木90度控力等等BT的算法诞生创造条件
这样就差不多就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