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从2017年到2021年,寒武纪已经连续亏损5年,合计亏损28.6亿元。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4月15日晚间,寒武纪发布年报。2021年全年营收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亏损8.25亿元,2020年亏损金额为4.35亿元,亏损扩大89.66%;扣非亏损金额更是高达11.1亿元。芯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高特入特点,高昂的研发投入使得寒武纪自身盈利能力堪忧,近五年累计亏损超过28亿元,且还将存在持续亏损风险。
寒武纪不计成本投入,研发平均薪酬超60万
对于2021年亏损扩大3.9亿元的情况,寒武纪指出了确保智能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在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大幅增长。2021年,研发投入达11.35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47.8%,研发投入占营收收入比例157.5%。
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可以看出寒武纪不计成本搞研发,其研发人员薪酬更是惊人。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应付职工薪酬为19.18亿元,同比增长41.75%。需要指出的是,寒武纪在职员工数量是1497个人,平均薪酬12.8万元,但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则超60万元。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寒武纪研发团队规模为1213人,占总人数比例81%,研发人员的薪酬合计为7.38亿元,平均薪酬达60.88万元,2020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45.27万。因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为吸引行业高端人才,稳定研发人才队伍,导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较上年同期提升34.48%。
当然,高昂的研发投入是为了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是其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1年营收同比大增五成。
营收增长强劲背后,单一客户营收占比超六成
营收看似增长强劲,遗憾的是,背后依赖单一客户。2021年,寒武纪来自智能计算集群系统营收4.56亿元,同比增长39.9%,占总收入比例六成以上。而这个营收主要来自昆山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2021年12月,寒武纪与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智能计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备采购合同,合同含税金额为5.089亿元。主要提供含智能加速器、计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算力平台软件等软硬件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昆山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4.5亿元,占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的 63.19%。换一句话说,一个客户支撑起了寒武纪智能计算集群业务板块,也是支撑整个公司营收核心。且其他业务板块营收规模并不亮眼,尤其云端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其他业务营收面临下滑尴尬局面。
要知道,寒武纪所处的芯片赛道上,汇聚了英特尔、英伟达、ARM等芯片大厂,与这些芯片巨头相比,寒武纪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等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英伟达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导者,全球科技巨头都依赖于英伟达发展AI技术,包括微软、谷歌、Meta等全球科技巨头们均依赖于其GPU来训练AI,带动市场对英伟达AI的需求激增,在超大规模和云扩展的推动下,使得英伟达数据中心板块营收不断创纪录,且有望成取代游戏成为最大业务板块。
英伟达在云计算、企业和边缘数据中心、超级计算等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对于寒武纪来说,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
目前推出了云端推理思元270、边缘推理思元220、云端训练思元290,还有推训一体思元370等芯片。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已与包括阿里巴巴等国内头部互联网厂商的多个业务部门进行了深入合作。
在云端产品中,寒武纪推出了思元370,凭借7nm制程工艺和最新智能芯片架构MLUarch03,思元370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并推出3款加速卡(MLU370-S4/X4/X8),在视觉、语音、图文识别等场景的适配性能表现超出客户预期,部分场景已经进入小批量销售环节。
在金融领域,MLU370-X4在招行多个业务场景的实测性能超过竞品,能够大幅提升客户的效率。只是寒武纪云端产品线表现低迷,2021年营收为8023万,同比下降6.98%。
增速最快的板块是边缘产品线。2021年,思元220智能芯片及边缘智能加速卡实现出货量快速增长,实现收入1.75亿元,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741%,且是寒武纪第一款年度出货量近百万片的产品。
4月16日消息,A股上市公司寒武纪在4月15日发布2021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寒武纪实现营收7.21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4.589亿元同比上涨了57.12%;全年净亏损为8.249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净亏损4.345亿元同比扩大89.86%。
从主营业务来看,寒武纪的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收入2.15亿元,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实现收入4.56亿元。
不过从2017年到2021年,寒武纪已经连续亏损5年,合计亏损28.6亿元。
寒武纪还在财报中分析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的3个原因:
第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寒武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增长幅度较大,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为11.3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83%;
第二、寒武纪2020年底及2021年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导致本报告期按归属期分摊的股份支付费用显著增加。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69.97%。
第三、寒武纪积极发力市场推广及生态建设,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聚品牌效应,销
售费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幅为58.98%。
2021年,寒武纪在3项业务上都在持续推进:
硬件方面,他们发布了基于第四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的推训一体思元370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软件方面,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优化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的软件平台日臻完善;同时,新一代产品及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也在有序进行。
2021年,寒武纪还设立了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开展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和产品化工作。这家公司在进行独立融资时,还曾获得蔚来、上汽及宁德时代旗下基金等机构的战略投资。截至 2021年12月31日,行歌科技已有超过80名员工,其中约90%是研发人员。
2021年共有超过200名资深专家和年轻员工加入寒武纪,截至2021年底,寒武纪共有1213名研发人员,与2020年同期的`978人相比增长24.03%。
同时寒武纪也表示因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为吸引行业高端人才,稳定研发人才队伍,2021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较上年同期也有所提升,从2020年的平均年薪45.27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平均年薪60.88万元。
也就是说,寒武纪的研发人员,在2021年里,平均月薪超过5万元,达到5.07万元。
其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天石的年薪为103.19万元,COO王在的年薪为154.4万元,副总经理刘少礼的年薪是133.86万元,CFO叶淏尹的年薪是126.36万元。这些高管中年薪最高的是公司前CTO梁军,他在2021年的年薪高达395.85万元。
不过遗憾的是,梁军在2022年已经离职。
梁军是在2022年3月14日晚间被宣布离职的,他在2022年1月份递交辞职申请,寒武纪曾尝试挽留,但最终没有成功。
寒武纪在2020年7月20日登陆A股,上市首日开盘曾上涨近29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当天收盘价为212.4元。但目前其股价仅为56.26元,已经跌破发行价,当前市值也仅有225.5亿元。
作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未来的亏损能否缩小并最终实现盈利,是他们面临的终极考验。
2022年4月15日,寒武纪(688256.SH)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全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2%,综合毛利率为62.39%,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营业收入中,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收入2.1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1.01%。
另外,报告显示,本报告期内,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报告期内毛利总额为44,989.46万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49.94%。
新产品方面,报告显示,思元370是寒武纪第三代云端产品,采用台积电7nm先进制程工艺,是寒武纪首款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
思元370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同时,思元370芯片支持LPDDR5内存,内存带宽是思元270的3倍,可在板卡有限的功耗范围内给人工智能芯片分配更多的能源,输出更高的算力。
思元370智能芯片采用了先进的Chiplet芯粒技术,支持芯粒间的灵活组合,仅用单次流片就达成了多款智能加速卡产品的商用。公司目前已推出3款加速卡:MLU370-S4、MLU370-X4、MLU370-X8,已与国内主流互联网厂商开展深入的应用适配。
② 国内AI算力芯片厂商群雄逐鹿,创新产品引领边缘计算新风尚!
近年来,AI算力芯片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基础设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众多国内厂商加入竞争,共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四川万物纵横科技作为其中的一员,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创新,更在市场应用中寻找突破,逐渐在AI边缘计算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下是几家国内知名的AI算力芯片厂商的盘点:
瑞芯微是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专注于智能应用处理器芯片和数模混合芯片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在AI芯片领域,瑞芯微的产品覆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的各类应用,尤其是在智能语音和视觉处理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其产品如RK1126和RK3588,分别提供了四核和八核的高性能处理能力,为复杂应用提供了足够的计算资源。
万物纵横科技基于瑞芯微的RV1126设计了一款名为DA020R的高性能、低功耗AI边缘计算盒子设备。这款设备内置独立的NPU,提供2.0TOPS算力,支持INT8/INT16混合操作,以及强大的视频编解码能力。它适用于明厨亮灶、智能安防、智慧工地等多个领域,为各类AI应用场景带来了更优化的智能算法性能表现。
算能科技致力于人工智能芯片、RISC-V指令集高性能CPU服务器的研发与销售。它已成功推出多代人工智能芯片,适用于深度学习领域的专用张量加速计算。其BM1684芯片为新一代RISC-V服务器芯片,提供64核CPU支持Vector 1.0,DDR带宽增大三倍,PCIe接口增加两倍,性能强大。
万物纵横科技还研发了一款名为DA176S的高性能、低功耗AI边缘计算盒子(智能算法盒子)产品,搭载算能第三代TPU处理器BM1684,INT8算力高达17.6TOPS。这款产品同时支持16路高清视频的处理,满足了各类场景的算力需求。
寒武纪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进入AI芯片领域的公司之一,专注于研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处理器,产品在智能安防、数据中心、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MLU100数据中心级智能计算卡和MLU270边缘计算智能芯片,分别在深度学习的训练和推理方面提供了高效能的支持。
华为升腾系列芯片是华为在AI算力领域的重要产品,包括升腾310和升腾910等,分别针对边缘计算和数据中心提供了强大的AI计算能力。升腾310边缘AI芯片低功耗、高性能,适用于边缘计算场景,而升腾910面向数据中心,提供强大算力,用于大规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训练。
综上所述,国内AI算力芯片厂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些厂商将共同绘制出人工智能产业的宏伟蓝图,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③ ai芯片算力排行榜
1 海思半导体 升腾310(华为首款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芯片)、升腾910(算力最强AI处理器)
2 联发科 天玑9000SoC、天玑7000
3 寒武纪 第三代云端AI芯片思元370
4 地平线 全场景整车智能中央计算芯片征程5
5 中星微电子 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芯片“星光摩尔一号”
6 平头哥 AI推理芯片“含光800”、自研云芯片倚天710
7 四维图新 新一代车规级高性能智能座舱芯片AC8015
8 昆仑芯 第二代昆仑芯片
9 北京君正 多核异构跨界处理器—X2000、2K HEVC视觉物联网MCU—C100
10 芯原微电子 Vivante®神经网络处理器IP
11 瑞芯微电子 CPU+GPU+NPU硬件结构设计的RK3399 Pro
12 依图科技 云端视觉AI芯片求索QuestCore™
13 思必驰 第二代人工智能SOC芯片TH2608
14 全志科技 针对VR一体机应用推出VR9专用芯片、XR系列MCU+WiFi产品
15 黑芝麻智能 第二颗车规级智能驾驶感知芯片华山二号A1000 pro
16 燧原科技 第二代人工智能训练产品“邃思2.0”芯片
17 天数智芯 云端7nmGPGPU产品卡“天垓100”
18 杭州国芯 GX8002 超低功耗AI语音芯片、GX8010 物联网人工智能芯片
19 西井科技 AI芯片DeepWell
20 国科微 DVB/IP融合4K超高清芯片GK6323V100B
21 嘉楠耘智 集成机器视觉与机器听觉能力的系统级芯片勘智K210、中高端边缘侧应用市场的推理芯片勘智K510
22 景嘉微 图形处理器芯片(GPU)-JM7201、JM9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完成初步测试工作)
23 云天励飞 自主可控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云天初芯TMDeepEye1000
24 富瀚微电子 轻智能摄像机芯片FH8652/FH8656/FH8658系列产品
25 华夏芯 高性能SoC GP8300、低功耗异构多核SoC GP3600
④ 算力排名前三的上市公司
该排名前三的公司有思特奇、龙宇股份、寒武纪。
1、算力排名第一思特奇: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IT行业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是国内领先的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及软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
2、算力排名第二龙宇股份:是一家专注于能源行业的公司,总部位于中国。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开发与利用。
3、算力排名第三寒武纪: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