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以区块链为支持的虚拟货币成为法定货币,中央银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不断推进将带来的影响,今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人士讨论。姚前在3月份发表的《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体系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两篇文章中,王信在7月份的研讨会上均有相关表述。互链脉搏将他们提出的影响,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支付体系
姚前指出,在支付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为银行间支付清算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引入央行数字货币之后,央行无需坚持传统模式,即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央行提供价值担保。基于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无需依赖第三方服务,从而扩大了现有法定货币的支付网络。央行数字货币克服了纸币的缺陷:通过收取管理费,可以实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负利率目标;基于可追踪性,能够进行反洗钱、反逃税等;发行、交易、贮藏的成本大大降低。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其文章《数字货币辨析》中,有提到“支付即结算”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显著特征,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可控匿名的点对点交易,具备了先进高效、便捷、货款即时两清的优势,信息流、资金流天生合一,无需后台异步清算、结算与对账,通过加密签名转换即可实现前台点对点价值转移和隐私保护。
二、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王信提到,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还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姚前也指出,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时间依存、部门依存、贷款利率依存和经济状态依存四大特性。因此,央行能够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防止货币流通在实体经济之外,提高基准利率对贷款利率影响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以及进行逆周期调控。
三、保持金融稳定
姚前在文章《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体系的优化及其发型设计》中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金融稳定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的摩擦和成本,避免 “狭义银行” 影响。
⑵ 区块链公司与多国央行合作研发CBDC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区块链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法定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基于UTXO模式的中心化账本,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维护与管理,这与以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为核心机制之一的区块链技术并不相符。而区块链技术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优势参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是区块链技术的一次新突破、新应用。
ConsenSys参与CBDC研发
据悉,ConsenSys在官网就曾发布过《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文章表示,数字货币可以提供更便宜的跨境汇款,改善银行间支付结算以及加速零售市场创新等。如果各国中央银行不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则将导致市场依赖“私人支付代币”,从而可能会带来私有实体的失败和财务问题的风险,因为私有代币可能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而央行数字货币将带来无风险、可广泛使用的替代方案。
Charles d'Haussy表示,2016年ConsenSys通过与新加坡货币当局以及南非储备银行合作开始接触关于CBDC的相关工作,也逐步地开展了跨境支付技术的业务。“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探讨一个更大的概念—‘可编程货币’,任何有代币架构的CBDC都可支持。CBDC是对电子现金的一种完善迭代,可以改善中央银行资金的利用率,确保价值链更高效。”
此外,ConsenSys不久前曾发布了一项合规服务,以帮助交易所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项目识别以太坊发行的可能与犯罪活动相关的代币交易活动。ConsenSys全球金融 科技 联席负责人Lex Sokolin对此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在构建去中心化应用,这是拼图的一部分。我们正在试图做的是使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上的活动更加安全、透明且更容易追踪。”
在雄厚的区块链技术背景下,ConsenSys参与澳大利亚、法国以及泰国等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或将使区块链技术融合CBDC成为可能。
CBDC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
对于以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为特性的区块链能否与中心化的央行数字货币结合的问题,中国证监会 科技 监管局局长姚前指出,CBDC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依然存有争议,一种典型的观点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中央银行的集中管理存在冲突,不建议CBDC采用该技术。
但是区块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并与各项主流技术在深度融合,因此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业务角度,现实应用中的区块链都与“原教旨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更好的服务于中心化管理下的分布式运营,可能是CBDC当前需要重点 探索 的方向。
姚前认为,虽然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是不依赖中心机构,但不代表其不能纳入到现有中心机构的体系内,只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中央银行恰恰可以利用区块链将分布式运营有效整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对CBDC的中心化管控,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冲突。区块链作为一种可能成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兴技术,对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而言,有助于实现分布式运营,同时并不会影响集中管理。自底向上的“兑换”可以制定出全新的CBDC实现方案,这一方案同时实现了“管控中心化,运营分布式”的目标。
澳大利亚央行宣布的数字货币研究项目就在 探索 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用途和影响。
在该项目之下,澳大利亚将开发一个发行代币形式的CBDC的概念证明,市场参与者将可以在基于以太坊的DLT平台上使用这种CBDC进行融资、结算和偿还代币化银团贷款。该项目预计于2020年底前后完成,项目的各个参与方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发布有关该项目及其主要发现的主题报告。
⑶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 并非简单的货币数字化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信任、数字货币,正在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模式。区块链技术在经历了十年飞速发展后,央行数字货币如今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在昨日举办的第五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姚前表示,各国央行都在研究法定数字货币,不仅研究现有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未来还可以修补现有货币体系的一些弊端。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会上表示,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有必要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
“尽管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但诸如可以增强商业信用的数字信任、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数字链接、可以超越主权的数字货币等渐渐崭露头角的结构性创新正在蕴藏变革的力量。尤其是Libra的出现,掀起广泛的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热潮。”李礼辉表示。
姚前虽然已经离开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但一直对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保持关注。在此次峰会上,他表示,中央银行一向被认为不适合承担数字货币供给这一角色。除了狭义银行化的顾虑,主要担忧当数字货币向社会公众发行流通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极大的服务和成本压力。这是各国在研发法定数字货币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我的理解是,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只是法币的数字化,就像数字资产不仅仅是资产数字化那么简单。未来的数字货币需要修补现有货币体系的弊端,从而升级换代。”姚前表示。
姚前同时提出了未来“自金融”的概念,他认为“自金融”的典型特征有三个:一是用户自主掌控数字身份;二是用户自主掌控数字资产,承担交易责任;三是用户之间点对点交易,可以独立于第三方中介机构。
需要关注的是,随着数字资产发展,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均在发力数字货币。姚前认为,虚拟货币正在矫正缺乏价值支撑这一根本性缺陷。从比特币的缺乏基础资产支撑,到近期脸书的Libra出现,虚拟货币价值不稳定和不合规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表面上,虚拟货币的价值锚定央行货币,其实是在“去虚拟化”。未来加密货币已有可能挑战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是在货币层次上,它不一定是数字M0,也有可能是更具有想象力的货币。
“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很有必要抓紧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同时,中国应该大力促进和规范制度创新,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立足于保证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抓紧建立数字信任机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数字金融市场监管、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监管等数字金融制度。”李礼辉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⑷ 中国物联网数字货币央行领导小组组长是谁
央行成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是由科技司副司长姚前负责
据财新获悉,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近期将成立研发中心持续完善;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并率先探索了区块链的实际应用。该项目的落地是由央行牵头并自主创新研发的重大金融科技成果。此举显示中国央行紧跟金融科技的国际前沿趋势,力求把握对金融科技应用的前瞻性和控制力、探索实践前沿金融服务的决心和努力。央行表示会在官方网上公开数字货币研发人才,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越是正规的、专业的新鲜事物一定是交给专业的人才来运作。
财新网:央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测试成功
http://finance.caixin.com/2017-01-25/101048999.html
比如物联网数字货币/民族大业(慈善伟业)微信群诈骗骨干【汪素兰】【蔡永明】【薛根娣】【杜开菊】【刘燕飞】【王菊芳】【田根敏】【李秋琼】【傅云娟】【孙青】【王艳艳】【曲丰涛】【李美霞】【吴菊珍】【林百荷】【李建华】【许涛】【李迎春】等人费尽心机创建的【A向雷锋学习群】【精准扶贫发工资群】【十大区B336 51群】【汪素兰蔡永明新项目报单群】【上海学习雷锋核心群】【齐心协力互助群】【上海薛根娣团队】【学习群(上海)】【正能量605群】【慈善128群-1】【2128大队4支队158群】【慈善爱和谐-87群】【物联网133-9群】【三局68区172群中国物理网数字货币】【物联网独立特区 钱帅16】【李建华~中国物联网数字货币十三群】【林百荷~中国物联网数字货币群】【AQR大秦金控】(为避免网安打击,不定期换群名)等等资金盘、学习洗脑群,这些诈骗群里均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鼓吹各种高回报项目(【蔡白萍亚投行项目】,【169元项目】,【958群利国利民项目(慈善富民陈玉英团队项目)】,【慈善富民(958群51单)统筹司项目表22元补交20元】、【2元李云龙(爱心)中国陈玉英基金会项目】、【10元银根费-958群】、【财政部项目慈善富民陈玉英团队(100元)项目】、【18个新项目电子表慈善富民陈玉英团队2017.4.9】、【陈玉英20万立卡项目补交17元—李秋琼】、【农行卡10元银根费慈善富民陈玉英团队 金坛王菊芳 上海薛根娣团队】、【国务院关于国家对有功人士领取福利的通知申报表】、【3平台奖励款表格 2017.3.29】【荷兰众筹项目】、【国际梅协工资发放项目】、【安心基金安家费发放项目】、【中华民族福利基金60元项目】、【光华基金会(20+116元)爱心基金安家费发放项目】、【和谐家园 上海团队 9.9元项目】、【2017年4月25日鸟巢民族资产解冻骨干会议卡费】、【美元解绑(19667+新报170)项目】、【平台奖励款项目】、【精准扶贫西南四大队37群项目】、【精准扶贫西南四大队38群】、【16元陈玉英项目补交20元税款-958群】、【国务院办公厅精准扶贫摸底调查】、【宁波团队财政部和红十字捐款项目】、【218元项目】、【55元项目】、【668元项目】、【1680元项目】、【郭玉环华东局三丰基金会35+23元项目】、【958民族慈善基金会员上海组】、【958群慈善富民20元项目】、【1000元民生会员证】……等等名目繁多层出不穷!),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要求每个人把头像背景换红色,要正装照,而且每天早上都有升旗,晚上睡觉还要搞活动,大家还要一块唱歌。除此以外,普通成员不得随意说话、拉人入群。群里的各种所谓高额回报项目报单文档、骨干分子洗脑MP3讲课录音(比如蔡白萍讲话的语音内容,此人冒充南京市副市长和亚投行全国执行总裁2016年12月16日已被民政部曝光)(再比如戚丽华169项目宣导)、PS的国家领导人主持善款发放会议的照片、各类假冒的中央红头文件层出不穷。每晚,还有宣传员组织讲课学习。参与这些群内的活动以外,群里的人还需要签订承诺书,坚决跟从群主,合理运用善款,拒买外国产品、甘愿并承担法律责任。在骗子们的语境里,老人们是在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骗局不单在经济上给受害的家庭带来了迫害,且有人执迷不悟,甚至威胁和至亲断绝关系,以完成自己的“大业”。性质相当恶劣(类似传销洗脑敛财)!后果非常严重(财产尽失,家庭破裂)!道德极其败坏(利用爱国情怀行骗)!
⑸ 中国物联网央行数字货币的业务拓展中将会碰到哪些常见问题将如何解决
1 法定数字货币框架需要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
法定数字货币尚无统一概念。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将“数字货币”定义为“一种仅仅通过电子方式存在的支付方式……可以被用来购买实体商品和服务”……包括“私人的数字货币”和“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比英格兰银行更进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多个公开演讲中明确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多重内涵:法定的、加密信用货币,采用了一系列的算法,并且在支付功能上衍生出更多智能化功能。
为此,央行设计了一套“一币两库三中心”的系统架构,即:以数字货币为中心,设计发行库和存款库,搭配认证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以及登记中心。央行数字货币奉行央行发行、商业银行账户流通的方式,发行库存放人民央行存放数字货币,存款库是商业银行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认证中心对机构和用户身份进行集中管理;登记中心完成央行数字货币全生命周期以及权属登记;大数据分析中心实现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指标检测分析等目标。
商业银行是法定数字货币框架的重要节点,扮演着肩负央行数字货币流通的重要角色。在中国非银行支付机构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让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参与数字货币运行框架是更优选择。原因在于:第一,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法定数字货币推广。在商业银行内部,法定数字货币和实物货币存在竞争关系。社会公众倾向于将现金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兑换成传统货币以换取收益,以商业银行推广数字货币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避免商业银行重复建设支付应用场景。与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同,目前商业银行的支付场景相对缺乏多元化,再造支付应用场景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将被浪费;第三,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为央行数字货币服务进行必要的软件和硬件升级;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传统人民币的存取服务。两套系统同时运营将会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第四,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支付工具建设和通道整合。在法定数字货币框架中,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工具单一和支付通道复杂可能会降低社会公众使用法定数字货币的积极性。
2 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重塑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角色
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过程中,各类非银行支付机构扮演着四类角色。第一类,账户管理者角色。非银行支付机构不能经营存贷款业务,其支付账户中的金额不属于存款,社会公众更容易接受非银行支付机构充当“数字钱包”的角色。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数字货币钱包及其终端等系统的开发和运营上具备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央行数字货币的顺畅管理、使用,也不用担心存在非银行支付机构挪用资金的风险。第二类,支付服务提供者角色。非银行支付机构拥有包括移动支付、跨境支付、农村支付等在内的大量场景开发、运营经验,和基于场景的支付市场的相对较大占有率。一方面,有实力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智能法定数字货币为基础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用户的兑换、支付、存储及相关衍生需求;另一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利用丰富的场景促进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广使用。例如在消费者想要通过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投资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凭借着传统货币投资支付服务的经验和升级的数字钱包,完全可以胜任数字货币投资的专门支付服务提供者角色。第三类,系统建设服务提供者角色。全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各省(直辖市)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城市处理中心(CCPC),将会在法定数字货币框架下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在法定数字货币和传统货币长期并存的时期,NPC和CCPC将是双重重要节点。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作为法定数字货币框架下的次要验证节点对多中心、分布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补充,继续与NPC和CCPC完成对接。
3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技术对接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创新伴随着与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对接展开,覆盖数字货币产生、储存、使用、回笼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层技术的对接和交易模块的对接。基础层技术对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基础安全技术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移动终端交易形式的提供方,需要应用终端安全模块技术,对接统一加解密系统,提供安全存储和加解密运算的载体,为数字货币提供有效的基础性安全保护。第二,在数据安全技术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整个支付体系的一环,在交易传输上,应采用官方统一规定的密文+MAC/密文+HASH的技术方式传输数字货币信息,以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第三,在交易安全技术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参与记账的高级节点,在交易进行中采取盲签名技术保证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并通过流水号、时间戳等多种方式杜绝重复支付的可能;并通过加解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防伪方式确保交易的真实性。
在与交易模块对接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做到:第一,与认证中心对接,获取相关数字证书,以及用户身份信息;第二,与可信服务管理模块对接,以便获取数字货币的使用功能;第三,与发行系统与储存系统对接,通过银行库进行数字货币的申请和兑换;第四,与交易通信模块对接,保证用户能基于在线交易通信通过交易网络在智能终端实现在线支付;第五,与登记中心对接,通知记录数字货币交易流水,以完成央行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过程的登记。
4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场景对接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场景对接基于其自身角色的转化。法定数字货币是算法货币、智能货币,因此业务创新和场景拓展是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应有之意。非银行支付机构能够实现的场景对接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第一,赋能金融行业,化解金融场景化服务局限。目前,金融场景化服务存在着业务建模不具备普适性、不同主体存在不同管理要求以及参与主体系统对接成本高等局限。非银行支付机构对接法定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通过研发智能合约建立资金流向、触发条件、价值变化规则、收益权登记等行为信息以及对应的资金信息(金额、账户、币种等),化解金融场景化服务的现有局限。非银行支付机构应用数字货币的原子属性和智能合约的原子交易“组装”成业务模型,无需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单独开发平台,并避免了行业平台垄断、信息不公开等问题。
第二,拓展使用场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在现有支付场景丰富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法定数字货币的特点拓展使用场景,满足用户的兑换、支付、存储及相关衍生需求。同时,通过聚合应用,用户可以使用非银行支付机构的App对接大量场景和服务。
第三,提升资金安全,打造通用数字钱包。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提供数字钱包服务,通过自身技术打造符合安全标准的数字钱包,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可选择的方法包括:央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开发一个统一的通用版数字钱包应用,或者授权若干符合资质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通用版数字钱包服务的权限。数字钱包可以实现用户在各个商业银行的资金甚至在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自有账户里的留存资金与法定数字货币的相互兑换。从实现角度来讲,同时,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还可以绑定非银行支付机构数字货币钱包,达到传统账户绑定数字货币钱包的联合管理。
第四,助力跨境结算,搭建安全可靠跨时区联盟链。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深度参与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实现与商业银行、央行的合作。第一,可用支付标准及工具。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标准和工具的研究与设立,实现技术上的对接可能。第二,跨境支付业务系统。以央行牵头、商业银行、有资格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参加的业务系统将会有助于实现高效跨境支付。
5 非银行支付机构与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框架对接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数字货币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有几个焦点问题需要回答。第一,如何确定法定数字货币所有权?这是一切法定数字货币法律行为开展的基础。第一种思路,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是无形物,作为特殊动产,适用《物权法》的规定。例如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刘向民认为,“解决数字货币的所有权转移问题,也应紧紧围绕所有权的公示方式展开。”第二种思路,认为数字货币是电磁记录,适用数据转移与交易的法律。数字货币的本质是电磁记录,电磁记录内容的转移记录在数字货币技术架构的节点中。以节点记录的变化作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准。第二,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问题。除了通过立法强制要求提高技术安全等级之外,还应当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系统中的各类主体的数据权利。第三,如何规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问题?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问题是货币法律框架的必要内容。技术层面上,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应当包括相应的帮助识别、处置与洗钱、恐怖融资的相关机制的技术架构。法律层面上,特定参与者应当具备身份识别信息、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交易记录查询等权利。
我们认为,在构建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法律框架时还应当考虑在以下方面规制非银行支付机构。第一,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明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定数字货币参与者身份,搭建技术——业务双层权利义务体系。技术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次要验证节点,可以根据中央银行明确授权下进行代码修改、节点操作、架构存储、交易验证等等;业务层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商业银行角色的补充,遵守法定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均一化”管理,但是在支付之外的场景创新上,充分给予空间,以实现“负责任的创新”。第二,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国家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一般立法。在法定数字货币法律框架中,还应当遵守相关数据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特殊规定。第三,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扮演出支付服务提供商以外其他角色时会创设许多的新型商业模式,其权利义务应当按照商业法律规范和数字货币法律框架进行双重规制。
法定数字货币是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更多的参与主体将会从法定数字货币的智能、加密等属性中获益,创造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有活力发展。未来我司也将会持续关注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并主动配合监管机构,进一步参与科研、金融、互联网等各行业研究,全力支持央行推动构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体系,推动新金融时代的发展。
⑹ 央行研究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春天来了吗
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报道称,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表示,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目前主要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数字货币主要是指货币形态,不会引发货币缩水。货币的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而至于发行纸币还是数字货币只是形态的变化。
另外,黄震提到,现在发行数字货币尚处于探讨阶段,是一种货币价值符号的创新机制,很多问题还在研究中。不过,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而不愿携带纸币。在此趋势下,以后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可能会随之减少。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还是收到了比特币、莱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启发,欧陆众筹平台的代币也是如此,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具备货币属性,欧陆众筹平台的代币则只能是一种资产凭证,小众产品。
⑺ 数字货币相对传统货币有哪些优势
数字货币,也是区别与现有的电子货币的。未来的数字货币充满科技感,将区块链、移动支付、云计算、密码学、安全芯片结合在一起的新一代信用货币,下面就相比传统纸币,数字货币的优势有哪些介绍一下:
降低银行业经营成本
这是毋庸置疑的,与传统货币相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行环节,材料不再需要了,硬币、纸币彻底告别流通,人力、机器、场地等这些成本费用几乎缩减为零。二是交易环节,因为数字货币使用是电子记账方式,不需要人为建立个人账户,其账簿独立且唯一,不再需要货币清算,几乎消灭实体货币交易中的繁琐环节。
有助于共享金融的发展
远程交易或转账汇款的费用及效率一直被人们所诟病,而数字货币交易不再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画足添足,即可实现实时到账功能;不仅如此,它还能实现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现代化技术的无缝对接,从而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层面及覆盖面,也进一步提升服务及工作效率。
支付的便捷
在支付领域,纸币逐步淘汰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几乎全国老百姓都在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与此二者相比,数字货币更具有分割的能力进行微型的支付,如:BTC的最小细分单位是小数点后的第8位,叫做“聪”;瑞波币的最小细分单位是小数点后第6位,叫做“滴”。或许,今后还有更强的分割能力出现。
具有对反洗钱的优势
现有的纸币或者金银没有身份识别功能,无法确认货币所有者的身份,也就是说谁也不知道钱出哪里来,它的起始源头及渠道出自于何时何地;而数字货币在通过一定的算法之后,每一个货币都贴上独一无二的标签,这标签就如同编码,里面记载着所有者的 账号、交易记录等信息。而作为管家角色的金融机构可以持有“私钥”随时随地对数字货币持有人进行审查,这进一步加剧洗钱者的风险系数。
央行货币研究所总架构师曾表示,央行一年花在人民币押运上的成本是350亿,每张百元人民币的印刷和回收成本达到2元。算法货币的运用可以消除纸币流通的成本。
除此以外,数字货币以计算机代码的形式存在,可实现编程,从而智能化运行。也就是说,发行货币方可以规定货币的用途,比如慈善基金里的数字货币就只能用作指定的用途,不能被挪用,更多学习资料可以参考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