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虚拟货币 > 任正非谈虚拟货币区块链

任正非谈虚拟货币区块链

发布时间:2023-09-10 02:53:23

A. 广州币圈大佬是谁

在广改弊散州币圈,有很多大佬,其中最著名的是林核氏晓峰,他是一位投资顾问,拥卜知有多年的投资经验,深谙投资市场的规律,在币圈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林晓峰的投资方法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结合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行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投资决策。他还会结合行业研究,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投资风险,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林晓峰的投资方法可以作为其他投资者的参考,他建议投资者应该多关注市场行情,多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多掌握技术分析方法,以及多了解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投资风险,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B. 华为和BAT的新战场,由这四人主宰

智东西(公众号: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时代正在远去,已成一个不争事实。阿里、腾讯、网络等互联网巨头们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考虑第二增长曲线。

云智能服务,是被各家盯准的一条赌上未来的赛道。

成果已经显现——阿里云Q3实现营收首超200亿元,首次连续四季度盈利;网络每月砸20亿搞研发,智能云营收连续增长超70%;腾讯云这边,也首次提出“云智能”战略,三年实现团队一千多人至一万多人的10倍扩张……

令BAT无法忽视的一大劲敌是华为,作为一家从ICT切入到云智能的 科技 巨头,华为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受美国制裁影响,华为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猛烈受挫,而云智能业务成为其新的增长命脉。

一场以BATH(网络、阿里、腾讯、华为)为主角的云智能进军千行百业的圈地大战已经蓄势待发。

华为任正非亲自督导“五大军团”,阿里云智能将建立18大行业事业部,腾讯和网络也进行了紧锣密鼓的架构调整或战略升级,盯准政企数字化市场,“磨刀霍霍向牛羊”。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华为云总裁张平安、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网络CTO王海峰,作为这场云智能大战中掌舵者,在2021年这一疫情后经济恢复和全球洗牌的关键时期,正在做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抉择。

尽管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带领团队迈向AI落地的“深水区”。

见过汤道生的人可能对他身上的程序员风格印象深刻,他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香港普通话,似乎不善言辞,却很缜密。这位1997年从斯坦福走出来的电子工程硕士,34岁时便成为腾讯QQ研发副总裁、QQ秀产品中心总经理,在2018年成为腾讯CSIG掌舵者。

2021年,越来越多的腾讯内部员工会看到汤道生出入纯商务场合,包括与建筑产业的天一集团合作、与物流交通产业的招商港口合作、与出行产业的广汽集团签约……为了带领腾讯涉足此前不熟悉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做技术出身的汤道生越来越像一名“销售”代表。

腾讯CSIG总裁汤道生

“腾讯没有To B基因”——这是2018年9月腾讯CSIG成立时外界的普遍质疑。腾讯CSIG融合了公司的云计算、AI、智慧产业等多重技术能力,腾讯的很多科学家出自这里,但如何将技术落地行业,对汤道生和这些科学家来说有不小的鸿沟需要跨越。

即使是三年后的今天,腾讯CSIG已从三年前的一千多人扩张到一万多人,汤道生依然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坦言了做To B的吃力点——“To B工程的周期更长,对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要求更高,以及传统行业引入人才也需要磨合。”

业务做深、组织变大,也意味着面临新的问题。在以AI为重要驱动的产业互联网项目中,大厂虽然有平台势能,却难以像AI创企那样灵活机动地打“游击战”,因此在很多AI竞标方案中未必能超过小厂。

对此,汤道生在今年5月已经从组织架构入手进行三年来的首次调整——宣布成立汤道生带队的技术委员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内部减少代码重复开发,以开源提升项目推进效率。比如在近期腾讯推出的数智人平台等项目中,已经看到跨CSIG和AI Lab、微信、搜狗多部门技术整合成果的迹象。

更深层次的是团队文化变革。与汤道生自己亲自投身“销售”的举动相一致——在今年9月CSIG三周年会上,汤道生史无前例地将事业群价值观升级出“敢拼敢言”这一要求。他犀利地指出,近年来引入了很多不同企业的员工,同事比较拘束、不敢直言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企业效率,因此团队要像创业一样“敢拼”、“敢言”。

当下国内AI技术落地的高潮已经有到来的趋势,然而,此前活跃在一级市场的AI创企们的“金钱池”却已见底,纷纷转向二级市场寻求输血补给。对于腾讯CSIG这样具有大厂兜底的AI玩家来说,一场市场收割战似乎才刚刚开始。

在今年11月举办的腾讯生态大会上,汤道生首次提出“腾讯云智能”提法,公布一套“全局智能”的完整云智能架构和最新自研AI芯片、AI开发平台、智能产业解决方案等,标志腾讯在产业云智能领域全面出击。

腾讯云智能战略架构

再来看看行业落地,据我们统计,在今年已公布的大型智慧城市项目中,腾讯云已经拿下不少大单。今年4月广州2.1亿黄埔智慧城市项目、今年5月江门市3.6亿智慧城市项目、今年8月襄阳市的1.1亿车联网先导区项目以及今年9月的上海徐汇区1.2亿“一网统管”项目……腾讯云都充当着主要或唯一中标企业。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腾讯云AI每天全球12亿用户和200W+客户,每天处理图像超过50亿张,处理语音超过百万小时,处理自然语言超过千亿级。

“再往下走,我觉得会进入‘深水区’,接触离腾讯原来优势更远的这些行业。”汤道生在近期的采访中谈道。

与较晚提出“云智能”的腾讯不同,网络虽然在BATH中体量更小,却几乎是BATH中最先提出“智能云”且最大决心“All in”人工智能的一家。

如果要说AI创企们最怕被哪家大厂取代,那无疑是网络。拥有与国际顶尖深度学习框架匹敌的国产PaddlePaddle(飞桨)、获411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Apollo、量产超2万片的昆仑AI芯片……网络创始人李彦宏可以在之后的几年继续每月投20亿元搞研发,AI创企们却不一定有这个底气。

再来看看掌舵网络智能云的网络CTO王海峰,他和很多AI创企的创始人一样,是一个技术派,同时是“一个没有新闻的人”。毕业于清华物理专业的父亲将他从小开始教育成一个技术人才,他也如愿在2021年入选IEEE Fellow,并成为兼任ACL Fellow的中国大陆第一人,网络内部很多人称他:“气场比较弱,但同时又不会轻易为别人所动。”

网络CTO王海峰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技术派,带动了网络智能云部门在经历组织变动的不稳定态势后,转而在2021年实现业务连续季度70%的增长,成为网络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网络智能云刚刚在2020年经历了动荡的一年。2020年初,李彦宏将ACG(网络云)、AIG(AI技术平台体系)、TG(基础技术体系)整合为“网络人工智能体系”(AIG),让网络云总经理尹世明向新任CTO王海峰统帅汇报。然而仅仅3个月后,尹世明离职。

彼时,在国内云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分别位居前二,后来者华为云增速达220%,处于其后的网络智能云可能被越甩越远。彭博社当时这样评价,过去十年,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交互领域,网络已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这项努力因网络人工智能业务负责人吴恩达(Andrew Ng)等关键高管离职而陷入了比较麻烦的境地。市场对公司搞研发投入可能带来的回报表示怀疑,股价随即跌至冰点。

进入2021年,王海峰总揽全局,他很少出来发表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但在今年却默默带领网络智能云迅猛增长。

根据网络公司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Q3)财报,显示其Q3实现营收319亿元,广告业务增长乏力的趋势已经体现。但是,网络智能云在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达73%,成为驱动网络核心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网络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彦宏直言:“AI和云,未来三年会占网络营收一半以上。”

从业务上来看,在过去半年里,网络将网络大脑这一“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升级到7.0版,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方案落地多所城市。比如就在今年9月,网络就连续拿下3个超亿级项目,包括1.17亿元绍兴智慧快速路项目、1.68亿元沧州经济开发区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项目、1.79亿元桐乡产业互联网项目等。

随着网络CTO王海峰将网络智能云团队稳住,他在今年的网络云智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了网络智能云的新战略:“以云为基础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AI为引擎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云智一体,赋能千行百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比看看2020年,网络对智能云战略的表述还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AI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可以看到,网络智能云更加强调AI技术落地实体产业,也就是说,网络AI也要进入深水区了。

随着网络的AI技术落地越来越上道,无疑会成为一众冲刺IPO的AI创业公司的最大对手之一。

同样经历了组织架构调整的还有华为,看起来,华为云今年的道路更不平坦。

在今年4月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部门名将余承东时任华为云总裁,还在为华为云AI的落地助威呐喊,他说,AI开发要告别作坊式,走向工业化,并带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MindSpore等软件的更新。

但仅仅5个月后,在今年9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言人已经换了人,变成了新任CEO张平安。张平安于1996年加入华为,曾担任华为企业业务BG首席运营官、软件产品线总裁,是华为精通软件及市场的老将。

华为云总裁张平安

实际上,今年华为云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先是今年1月,然后是今年3月,将华为云与计算BG中的原服务器、存储等划归出到“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将BG中的云独立为Cloud BU,这距离两者合并仅仅过去了一年。

“屋漏偏逢连夜雨”,受外部制裁影响,2021年华为运营商业务及消费者业务发展受限。2021年10月,华为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本季度营收下降32.1%至4558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云与AI技术驱动的To B业务,无疑成为华为新的增长命脉。

作为华为云临危上任的大将,张平安在9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谈道:“未来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都应该是云化的,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让数据在业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和余承东等其他华为领导人一样,张平安的言行中常常尽显华为人的务实、狼性和毫不含糊。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当下AI落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过高问题。为了降低AI落地成本,张平安领导团队更新了云天筹AI求解器、华为云开天aPaaS等一系列AI根技术。可以看到,在华为一整套包含了硬件、AI算子开发、AI模型开发和AI应用开发的升腾AI全栈技术基础上,华为云正从云基础设施层往上层的PaaS层加大投入。

一边是技术在朝着极限水平迭代,另一边,是从整个集团层面促进云与AI技术在行业落地。

2021年,华为公司陆续成立了五大行业军团——煤炭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数据中心能源军团和智能光伏军团,标志着华为面向千行百业全面落地云、AI、网技术的大幕正式拉开。

华为五大行业军团是由任正非亲自督导,从各个BG中抽取最精锐的精兵强将,并独立平行于它们,整合云、网、智等多种纵向能力横向精准打击行业。这是华为首次在组织架构上明确军团作战方式。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主持华为军团组建大会

任正非曾提及对军团的期待——比如,能不能在2-3年技术成熟,然后对全世界提供矿山智能化服务?而从已有进展来看,华为“矿鸿”矿山操作系统已在神东4个矿厂成功落地,从以点覆盖AI实时风险预警识别等功能,到推出让整个矿井变得联通的矿鸿操作系统,验证了军团作战方式的敏捷性和效率。

在强烈求生需要驱动下,由创始人任正非亲自掌舵、猛将张平安强力推进,华为云与智能技术或许已成为BATH中落地最猛的一极。

2017年华为云成立初,华为就做出了“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三不做股权投资”的 社会 承诺。到了2020年,华为云将这一使命升级为——“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面临内外生存压力,华为云能不能把握好生态合作的边界,守住曾经的承诺,这个问题令很多合作伙伴关心。

进入2021年,有很多人提到,阿里云正在“双手入泥”,越来越像华为了。

在今年5月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透露,阿里云近期完成了重大组织升级,一是设立了18个行业部门,由行业总经理牵头行业数字化创新。与腾讯汤道生类似,张建锋是一位为阿里的拳头产品“淘宝”打过仗的技术架构师,曾带队解决了“双11”的云计算难题。2019年,张建锋卸任阿里集团CTO,专心聚焦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和达摩院研发。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

自张建锋掌舵以来,阿里云已将落地行业从2019年的三个拓展为2020年的7个,如今已经扩展到18个,并上升至部门。这一扩张速度,印证了张建锋的“打仗”能力。

阿里云智能覆盖行业拓展情况(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再来横向看看区域布局,阿里云智能目前已成立16个区域部门,任命分公司总经理与本地客户联接。要知道,这在阿里 历史 上是没有过的,在过去一直是华为、海康这样的ICT厂家所热衷的事情,现在已成为阿里云的重要组织策略。

考虑到5月也是华为任正非带队的煤炭军团高歌猛进的时候,阿里云在5月成立18行业部门、16区域的发力政企数字化的大动作,很容易被认为是对标华为。这两家企业,中国智慧城市领域的最大云巨头和最大的通讯巨头,似乎要进入一个云智能技术贴身肉搏的阶段。

不过,张建锋否定了这些调整与竞争有关。他谈道,主要是阿里云自身内部主要矛盾使然,阿里云的服务离客户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促使阿里云进行转变。

不管是否主观对标,但阿里正在跳出此前做电商消费的思维习惯,通过更接地气地接近政企数字化客户,实现技术变现。

姿态转变伴随的是阿里云在财务指标上的上扬。根据11月18日发布的阿里云Q3财报,阿里云营收200.07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利润(息税摊销前利润)3.96亿元,首次实现连续四季度盈利。

阿里云的营收中有很大份额来自于基础设施、SaaS等收入,但AI技术已经越来越融入其云服务中。

简单回顾一下,今年,阿里达摩院开源了登顶六大NLP权威榜单的预训练语言模型体系AliceMind,推出超100项视觉AI能力的视觉智能开放平台;阿里云智能推出让企业“开箱即用”的大数据 AI平台——“阿里灵杰”,训练出全球首个突破10万亿参数的AI模型;芯片方面,平头哥自研云原生处理器芯片倚天710亮相,玄铁CPU已出货超25亿颗,成为国内应用规模最大的国产CPU……

张建锋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谈道,12年前,阿里巴巴在国内率先投入 探索 云计算,成为全球三朵云之一。下一个十年,阿里巴巴将坚定不移继续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投入,在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进行科研攻关。

也难怪说阿里云越来越像华为,尽管张建锋并不愿意承认,但华为擅长的“扎足根,冲破天”,阿里云智能今年已在向这个方向大步迈进,与华为争夺政企数字化市场。

可以看到,不论是在互联网发展拐点寻找新动能的BAT,还是在美国制裁下寻找新粮仓的华为,它们都将云智能作为更加重要的生命线在运作,试图切换新的增长动能。

作为各家云智能业务的掌舵人,本文中提及的对象中既有来自技术派的优秀产品经理,也有在过往战场中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管理人才,现在,他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从技术投向行业,准备撸起袖子,双手入泥,大干一场。

巨头的动作对AI领域“原住民”AI企业们可能带来不小冲击。一方面,巨头的高举高打能带来整体行业生态的进步,从而营造更适合AI落地的环境;另一方面,自身更加无可取代的竞争力是什么?最适合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将成为非巨头AI企业需要思考的事情。

当AI落地进入深水区,各路AI玩家正在把技术战车推向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田间地头,一决高下。

C. 面对“部门墙”和“大公司病”,管理者怎样提升各团队间的协同工作产出

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管理学中曾经提到过,组织的规模越大,效率会越低下。这就是为什么往往一些小公司虽然盈利不高,但发展得很稳健,一些大公司规模很大,组织架构却极度混乱,甚至还要请专业的管理人才来协助高管们进行调整。点与点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出现错漏的事情,所以管理者的水平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管理者应该协调不同部门的主管,了解各部门的难处与问题,在管理上对各部门不偏不倚,做出一些比较合适的方式进行调整。适当理解一些冲锋陷阵员工的需求,若HR那边不能提供充足人手,应该用奖励机制之类的手段提升员工积极性。并且在部门对接上专门的负责人,所有交接做到有文字、录音上的证据,避免事后扯皮。

D.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会如何发展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政策利好、消费升级和技术浪潮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20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增至4538亿元,用户规模将增至3.09亿人。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如下:
1、K12市场需求大 关注用户体验及需求
受政策利好、社会教育意识加强以及中小学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未来K12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大,综合实力更强、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及需求的产品将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
2、在线素质教育持续升温 课程质量成关键
随着在线素质教育行业发展,学生和家长可选择的平台增多,课程内容及教学质量将成为竞争关键。
3、个性化教育受重视 AI教育优化发展
利用AI技术可以描绘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学习内容,及时反馈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个性化教学。
4、直播互动趋势增强,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随着5G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用户体验将得到改善,影响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粘性及口碑传播。
5、教育平台专业化发展,深化优势领域
针对目标消费群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在线教育企业应精准自己的定位,凸显自己的优势,为目标市场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6、发力下沉市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线教育可以进一步发力下沉市场,将优质课程资源传递到三四线城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教育需求。

E. 华为总部基地要搬出深圳吗

从一家用户交换机(PBX)生产公司销售代理到如今的世界级企业,华为用了30年。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各种“语录”流传网络,被称为管理思想家。由于较少公开露面,任正非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

任正非说,未来华为的研发将主要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工智能的突破主要是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些都是很难突破的,我们跟随世界的投入前进,同步世界的发展。”他表示“区块链”对于华为来说,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任正非同时直言,华为现在的大企业病应该是很严重的。“有高层管理人员批判我们自己,说曾经对人的管理都是科学管理,现在怎么变成数学管理?这就是僵化教条了,机构太庞大、太沉重了。”他说,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先炮轰,然后一点点小改革,只要看到了方向,就能慢慢改革,提高效率。

F. 90后创业者:直梯关闭,我们这代人要爬着上去

当第一批90后创业者迈入而立之年,他们将面对的是更险峻的考验。融资更难了,在创业咖啡馆靠一个idea就能拿下百万融资逐渐成为了过去式。红利见顶了,靠打造一款“极致”的产品就能颠覆一行业的产品经理式梦想覆灭。 巨人已经占据山头,他们无处不在。

考验面前,90后创业者们也不再痴迷于上一个时代的商业神话。他们保持乐观,选择回归理性、回归商业本质、回归脚踏实地做好手边之事。

春节前,投中网商业深度邀请了三个90后创业者。他们来自不同赛道,有迥异的成长背景,但他们身上也有着这一代人鲜明的印记——渴望改变世界,遭遇过挫折,却还是选择把创业当作磨刀石,磨砺自我。

他们想跟你谈谈,自己的2019,行业的2019,以及那些对未来的小期冀。从他们的故事里,也许,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陈卓权,文娱领域创业者,前超能界CEO:

这一次,我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2019年8月,我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关闭公司,结束了两年的创业项目。

我那几天仿佛瞬间看到了各行各业的奋斗者。

他们有一些是连续创业者,还有一些也是创业过程中患上重病的,其中还有一位患了白血病,我当时看到他的头像是一家人的合影,那一瞬间心里又感动又酸楚。大家通常是相互鼓励,他也说,有好的心态会成功一半,大家都比较乐观。

对于创业者的孤独,我那时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遭遇融资困境的时候,我也不想把太多压力传递给员工和老婆,只能自己扛。相比之下,我反而是比较幸运的,我之前在腾讯工作,后来也结识了蛮多创业者和投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但对于广大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处境更加孤独。

更幸运的是,在这条孤独的旅程中,我和我的老婆的关系反而更加深沉坚韧了。

我一开始去医院检查的时候,有些指标比正常高出了几千倍,医生说大概脑子里有了肿瘤,我听了之后,觉得要跪了,没想到电视剧里的情节会发生在我身上,当时就想着怎么和老婆分了,不要连累她。

她的反应一开始很震惊,但马上就强颜欢笑起来,鼓励我不要害怕,会有奇迹发生。我知道她是不想给我太多负担。后来查出来是良性的,我就觉得已经捡到便宜了,不敢去埋怨什么。

除了对我不离不弃之外,我们现在在很多事情上,都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就像是soulmate,感觉有时候不说话都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了她长出了白头发,当时心里一惊,我才想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她了。她原来买衣服都不太讲究价钱,和我创业之后,她的购物车放了很多东西,都没有买,只买几十块的衣服。

我那时下定决心,不能再让老婆一起创业,这些苦可能我以后还愿意吃,但是不舍得让她再吃了。

关于身体,我现在基本上都不把自己当病人,病已经可以有效控制了,每天只需要吃4粒药就行,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我相信 科技 的发展,这个病20年前只能做开颅手术,现在可以通过鼻子去做。我之前吃的药副作用很大,但现在找到了国外的特效药,说不定很快就可以根治,到那天,我这个病就不算什么。

这一路虽然无比艰辛,也逼人快速成长,直视自己的弱点。

痛苦帮我正视了自己的浮躁和盲目乐观。

前几次拿钱太容易,导致我失去了敬畏心,当时觉得被光环包围着,容易骄傲。再来一次,不管是小机构还是大基金,有钱我就先拿着,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的发展而非追求融资金额上。

要足够重视人才、数据、技术。CEO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每个部门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揽在自己身上,导致自己又要跑融资,又要做产品,又要管技术。有时候你花1倍的价钱去找两个人,不如花1.5倍的钱去找一个人。

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VC,对我的项目选择了保守态度,原因是觉得我的经历太一帆风顺了,他们担心学费是让他们来交。现在证明他们不亏是老牌基金。为什么很多基金都喜欢都一些连续创业者? 失败过的人,知道坑在哪里。

关掉公司后的两个月,很多团队陆续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但是最后我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优势,选了回大厂做熟悉的文娱项目。再加上夫妻档创业两年半,经济也比较紧张,追求梦想的前提也要先解决温饱。

到了大厂后,感慨留给单打独斗创业者的机会真的不多了。大厂的资源、创新、人才都比很多创业团队强,并且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比如有一次团队出现技术事故,大家都非常深刻地检讨,这种尽责的氛围就是我当时的创业团队中没有的。

与上一代人比起来,90后创业起步更容易,因为在这个遍地是VC的时代;90后创业想杀出来却更难,因为现在是寡头时代,资源、人才、资本都在向头部倾斜。

不管是哪个年代的创业者,我相信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信念在支撑。

我记得大四和几个学长第一次创业,我们五个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居民楼里,工作的时候,一张床就靠墙竖起来,睡觉的时候再放起来,五个男人挤在一张床上面睡,早上六点钟又继续爬起来。我们当时做的是一个淘宝卖家应用,有一个卖家阿姨很欣赏我们做的东西,特地来拜访,她本以为我们是一家很大的公司,意外又感动,说我们真是了不起,以后我们做的东西都会买,还会帮我们宣传。

这件事情,我一直记在心里。那份为别人提供价值的开心,还有因此而来的满溢的存在感,成为我创业初心里的一个注脚。

我们难得活一次,好不容易来了一定要尽情去享受一下,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些影响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看到外界有一些评论说,创业者老是做白日梦、暴发户的梦,我相信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有真正经历过创业。我始终觉得金钱是次要的,如果你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些东西都会有的。

这一次,我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希望能尽快达成创业的目的。我,还会回来的。

李东芃,前ofo美国创始合伙人:

渴望改变世界,后来发现,这不是全部。

和戴威谈合作的那年,我就是冲着改变世界去的。

那一年我刚好18岁,是加州大学地亚哥分校的大一学生。我在中学的时候,就深受乔布斯的影响,“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一度以此作为人生的方向。

我想,这也和个人的成长背景有关系。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经济压力的话,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对钱没什么概念,他们想追求更加宏大的事情。

其实在做ofo之前我就已经有所准备,我在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实习过,还在高中的时候靠模拟商赛的项目一个暑假赚了10万块钱。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想赚点小钱容易,但要想真正改变世界,要看时机。2016年,共享单车火了起来,我意识到这个契机可能到了。我开始谋划和中国的公司谈,把这个模式引入美国。12月份,我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了戴威。

我们约在了理想国际大厦的咖啡厅,当场就签了合同。我们商定一起注资成立一个新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ofo在美国校园的开拓。

我们相互了解的过程非常快,我觉得戴维相信和他一样的人:那些聪明优秀,但是并不见得在别人眼里很有经验的人。他认为这些人有机会把事情做成。他给我的印象是很老成,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会浮躁,但在他身上没有,而且能感觉出来其他几个联创都很服他。我带着美国大学的几个学生会主席在北京学习了两个月,然后飞回美国,准备“开疆扩土”。

美国ofo编号为0001的第一辆小黄车,就是我们投放的。2017年3月,我们完成了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第一个试点,当时我们订的战略,就是把一个地方做好,然后再在其他大学里进行复制。ofo后来到了加州的其他大学,还有斯坦福和哈佛,学校的模式验证得差不多了,ofo开始进入城市,公司为此还雇佣了游说公司。

2018年下半年,ofo的美国战区开始全线溃败。说到底,照搬中国的ofo模式到美国很难成功。

复盘当时的败局,我觉得还是资本运作上出了大问题。虽然我到今天还是很欣赏戴威,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理想主义也害了ofo,相比之下,孙宇晨搞区块链却成了,这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另外,除了缺少调研,管理混乱,我认为ofo当时进军美国其实是个“噱头”,更多是“故事导向”的,主要还是对于融资估值、品牌的考虑,进军了美国市场听起来让人振奋,就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广告费也值得。

ofo美国的这段经历,让我亏了很多钱,也冒着耽误学业的风险,但我还是觉得很有意义。ofo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互联网模式向海外的输出,以前都是中国学美国,从ofo开始,再到后来的tiktok,世界开始学习中国模式。

对于ofo美国的失败我那时已有预料,2018年2月,我就转战去做区块链了,在ofo上亏的钱,在区块链上又赚回了不少。

此后,我开始思考创业的意义。我发现,原来乔布斯在临死前还说了一番话。虽然不知道是否是杜撰,但它都触动了我。比如里面写道: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 情感 ,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我觉得我们和上一代人的显著差异,在于他们有更多的人是“工作狂”,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成功上,而我们这代,也许更懂得平衡事业和生活。

但无论你所处在哪个位置,也许都有得有失,良好的家庭是让人有更多的资源,但可能会让人少一些拼搏的斗志。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环境中,带着很多浮躁和享乐主义。比如我有个朋友,他就喜欢打 游戏 ,每天像家里的家具一样,一动不动。他出门也是为了女朋友,每天一起床,开着宾利去shopping,各种奢侈品,一进店经常花个四五千美金,然后回家继续打 游戏 ,每天都是这么过。

但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人生。虽然我今年花了很多时间在生活上,没有再急于搞什么创业项目。但我还是认为,人也至少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要是整天什么事都不干,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再说得直白一点,你以后的小孩会怎么看你?

未来,我还是渴望成长、突破,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尊重。

吕剑,职景CEO:

上一代人乘的是电梯,而我们这一代人,更多要靠自己爬楼梯上去。

是继续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还是放手一搏、去开辟新的方向? 面对这个问题,从考虑到下定决心,我只用了三天。但三天背后,是创业两年的思考。

我所在的赛道是互联网职业教育,这个赛道狭窄而拥挤,市场规模决定了其中很难长出大型公司,吃准红利成为一个中型公司已属不易。我现在带着一个10左右的小团队,冲一冲,未来或许一年能做了几百万上千万的营收,但天花板太低,同时,为了勉强活着,没有更多的经历去 探索 新的领域。

停下来,掉头, 探索 新方向,或许是当下最好的策略。

回看这两年的创业历程,我想不出什么煽情的情节,刻骨铭心的时刻,更多在认清自己的过程——看见自己的狭隘和偏见,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磨练自己。

焦虑会让一个人失衡,它牵制你做正确的判断。通过我们的项目,有很多小白用户敲开了互联网大厂的门,成为了新晋的产品经理,这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但我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成就感,这都是预期之内会发生的事情,更多时候,是被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焦虑所包围。

创业让我意识到,人们通常被自己的偏见所裹挟而不自知,而怎么通过主动思考和复盘去放下偏见是很关键的,人们是如此容易逃避真正的思考,包括我自己也是,其实当初做的一些决定,如果经过更加缜密的思考,也许局面就大有不同。

回头来看,我也犯了很多产品技术背景创业者的一个问题,太注重寻找创新,比较务虚。也许“销售模式”更好一些,先把现有的生产力给释放出来,拿出一个有信服力的数据,然后再融钱扩大规模。天天想着改变模式,结果自己的盘子越来越小,反而是作死。

和团队沟通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也没有太多波澜,这也许也是创业对人改变,你会戒掉不必要的情绪,变得更加理性。我努力给团队最好的交代,帮他们内推,改简历,借钱发工资给大家补偿,去年12月,我决定把培训的团队运营模式改成个人工作室模式。

关于接下来的方向,教育还是我的初心。

因为教育改变了我,它让我从偏底层的家庭里走出来,而未来,教育还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主要通路。如果你做电商,你可以帮助用户享受到高品质的商品,但是做教育,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从 社会 层面而言,就像任正非说的,教育是最好的国防。所以,后者对我更有意义,不过这一次,我会更加切肤地理解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这一代人创业,总体来说,一定比上一代人更难。

上一代人是乘电梯上去的,一个人想攀上高点,处了个人的才能魄力,更多是“势”把人让抬上去的。而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直梯已经关闭,你要靠自己爬楼梯上去。现在的头部效应明显,创业者很难干过大公司,在资源和机会都更少的情况下,创业者更多还是要凭实力凭脑子才有出头的机会。

原来的成功故事给人很大的刺激,仿佛一夜暴富、三年做一个几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是很正常的,把神话故事放一放,现在的创业者或许更应该保持好的心态,少一些急躁冒进,回归商业本身,先做好自己的生意。

阅读全文

与任正非谈虚拟货币区块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高压电挖比特币 浏览:309
比特币外部地址内部地址 浏览:787
以太坊最早发行时间 浏览:541
挖比特币上那些网站 浏览:228
以太坊名字来源 浏览:178
bix数字货币 浏览:667
矿池英语单词 浏览:771
以太坊最高一天涨几个点 浏览:314
BTC怎么换成xrp 浏览:884
btc一个币多少钱 浏览:386
1比特币买入价格 浏览:929
以太坊2019年硬分叉产生什么币 浏览:149
方欣科技区块链 浏览:317
dapp游戏赚以太坊 浏览:110
比特币如何注册交易 浏览:732
被平台骗了比特币报警 浏览:79
以太坊钱包地址和密码 浏览:109
bcc会超越btc吗 浏览:520
比特币现金特征不包括什么意思 浏览:118
软件工程分析区块链 浏览: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