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SCO --金链盟开创公众联盟链新时代
公链、联盟链(许可链)及私有链,可以说基本包含了区块链技术的三种使用方式。这些年公链的规划、筹资、开发及生态建设可以说在一片喧闹中进行,真实的有之,欺骗的更多,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泥沙俱下,投资者的钱是实实在在地进去了,但上线的不多,为数不多上线的公链上生态建设也是稀稀拉拉,DApp少之又少,日活就更太不上了,总之当前的公链项目能够或者说愿意存活下来的不多,离生态建设成型就更远了。
私有链算是各自企业与机构的自建内部运行的区块链架构,披露消息的甚少,但相信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问题。
联盟链的发展也是一贯的低调,从区块链技术被主流经济社会认识开始,务实的主流经济机构已经扎实地开展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有约4年时间了,期间形成了联盟链的中坚力量,为区块链落地应用及生态建设摸索出了另外一条正道,在一定意义上说,联盟链走过了婴儿期,已经开始扎实地迈进了“公众联盟链“的新时代。 联盟链天然地与主流经济行业资源的牢固关系,也决定了联盟链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的主流地位。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与分布式商业模式的普及,区块链技术也得以发挥优势,成为前沿科技技术的代表。2016 年,金链盟成员单位微众银行、Chinaledger 成员单位上海万向区块链、矩阵元三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进行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且
金链盟全称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是由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深证通等二十余家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于2016 年 5 月 31 日共同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金链盟作为一个开放式组织,自愿遵守章程的金融机构及向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企业等均可申请加入。至今,金链盟成员已涵括银行、基金、证券、保险、地方股权交易所、科技公司等六大类行业的八十余家机构。
2016年11月26日,金链盟发布了《金融分布式账本主张》,提出 合法合规、可追溯、安全、隐私保护、业务导向 等五大原则,以及 价值联盟、自主可控、安全可信、高效可用、业务可行、灵活配置、智能监管 等七大主张。
宗旨:整合及协调金融区块链技术研究资源,形成金融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力与协调机制,提高成员单位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探索、研发、实现适用于金融机构的金融联盟区块链,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场景。
金链盟成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大会常设机构为主席团,在成员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联盟开展日常工作,并对成员大会负责;主席团下设技术委员会(主持应用课题工作)、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主持标准的立项、制定、审定和发布工作)、顾问委员会(组织外部专家参与技术和标准研讨)。
金链盟在信用、股权、积分、保险、票据、云服务、数字资产、理财产品发行及交易等领域开设了课题研究方向,部分课题项目现已落地或推出产品原型。
金链盟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由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协作打造。工作组成员包括博彦科技、华为、深证通、神州数码、四方精创、腾讯、微众银行和越秀金科等金链盟成员机构,旨在打造安全可控、适用于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底层平台。
金融服务是区块链最早的应用领域之一。区块链技术带来安全可靠、简化流程、成本节约、降低操作风险以及增加信任等优点,具备重构升华原有金融业基础架构的潜力。金融业注重多方对等合作,以及具有强监管和高等级的安全要求,需要对节点准入、权限管理等作出要求,因此联盟链的技术方向成为金融业的主要选择。
当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前所未有,金融创新步伐也在加速迈进,因此,如何有效平衡开放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业界迫切需要应对的挑战。
从金融 IT 基础设施的角度,仍存在一些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信息保护风险等方面的不足与痛点。
第一,金融 IT 系统数据仍存在被篡改、被伪造或一致性差异的可能。
第二,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基础设施架构、业务流程各不相同,甚至仍涉及较多人工处理的环节,极大地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容易出现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
第三,金融业务与金融合作或涉及多个参与方或中间方,容易提升信任成本与摩擦成本,也存在一定的互信、协作或合作对等性问题。
第四,金融业务往往复杂度较高,容易遗漏对业务全要素的记录,有时较难对业务全流程进行追溯,无法满足监管和审计需求。
第五,不同金融机构间的数据相对独立,难以实现安全高效的交互,导致进行重复的 KYC、反洗钱、反欺诈的成本较高,也间接带来了用户数据被某些中介机构泄露的风险。
第六,集中式的 IT 基础架构的可用性与适应性较弱,需要采用分布式技术以提高健壮性或自适应性。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组合型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原则上可以应对金融行业的需求。不过,由于金融行业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与严格,作为金融版本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需要在普适行业的区块链技术基础上,根据金融机构特殊业务需求、现有技术水平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求或条件,从业务适当性、性能、安全、政策、技术可行性、运维与治理、成本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
第一,业务场景的适当性。并非所有的金融业务场景都需要采用区块链技术,一般而言,涉及到多方参与、对等合作的场景时,传统的集中式系统架构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则可考虑采用区块链技术,从而增加多方互信、提升业务运行效率、降低业务运营成本与摩擦成本。
第二,区块链系统的性能。金融业务往往具有海量交易、高频交易、及时确认等特征,因此金融行业的区块链开源平台,需要根据金融机构当前业务规模,分析区块链系统需要支撑的业务量、潜在业务增长规模、并发业务量、响应时间等技术性能指标需求。由于采用不同技术模块,例如不同共识机制的区块链平台对性能的支持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根据业务性能要求,结合区块链性能效率指标进行评估。
第三,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区块链可以从技术层面保证记录数据的可信,防止数据被篡改、伪造等风险。此外在数据敏感性与安全性上,需要评估上链数据的内容加密强度,以及访问权限控制等。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业务的具体安全要求,选择成熟、合适、安全的加密算法。
第四,政策合规性。区块链是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在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可以对现有的业务起到良好的支撑或对现有中心化系统进行很好的补充。但金融机构在使用区块链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在国家现有的监管要求与法律框架内施行。
第五,技术可行性。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部分金融场景中落地,但目前还属于一项新兴技术,需要充分评估该技术与具体业务的契合度、及其与传统系统相比的优劣势后,最终选择合适的区块链平台进行论证与试运行。
第六,运维与治理能力。由于基于区块链的业务与传统中心化系统在运营和管理上存在差异,而金融业务的持续治理要求极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与调整,评估新的治理结构的可行性、可持续性,评估版本迭代与系统正式上线的影响程度,实时监控区块链系统的运行,确保业务可控与金融环境稳定。
第七,成本可控与经济可行。区块链应用通过技术特点来解决实际业务中的特定问题,有效解决痛点问题的应用可以为金融业务带来极大的收益,应用本身的价值也能得以显现;相反如果不能解决行业的重要问题,则需面临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取舍。
如能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打造一套安全可靠的金融区块链底层平台,则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将大有用武之地。
举例而言,从银行机构的角度看,重点探索方向一般是应用区块链技术降低清算结算成本、提高中后台运营效率、提升流程自动化程度与降低经营成本等。此外,在跨境金融场景中,区块链有助于实现跨境金融机构间的账本共享,降低合作银行之间的对账与清结算成本以及争议摩擦成本,从而提高跨境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
从非银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区块链可用于提升权益登记、信息存证的权威性、削减交易对手方风险、解决数据追踪与信息防伪问题、降低审核审计的操作成本等。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角度看,区块链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致且易于审计的数据,通过对机构间区块链的数据分析,能够比传统审计流程更快更精确地监管金融业务。例如,在反洗钱场景中,每个账号的余额和交易记录都是可追踪的,任意一笔交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脱离监管的视线,这将极大地加强反洗钱的力度。
设计了一个高效、可靠的、基于区块链网络的消息通信协议,简称链上信使协议 AMOP(Advanced Messenger On-chainProtocol),聚焦以下功能:
基于区块链网络,支持跨行之间、点对点的实时消息通信;
为链下系统和区块链之间的交互提供标准化接口;
区块链系统可主动调用链下系统的业务接口;
这个协议的技术特点是:
在点对点的区块链网络拓扑中,规划节点通信路径,确保消息可达;
可快速感知区块链网络的节点异常,自动切换路径重发消息;
在通信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保证通信层隐私。
设计了合约命名服务 CNS(Contract Name Service)。CNS 的设计目标,是使业务层和智能合约之间的对应关系命名化,让业务层不再关心相关的合约地址。类似 DNS 之于互联网,域名的使用让用户更容易记住网站的访问方式,也让网站在集群化、迁移扩容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灵活性。
并行 PBFT 共识
标准 RAFT 共识
并行计算和热点账户解决方案
FISCO BCOS 在数据整合分析、交易管控、身份认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满足金融行业对于监管、风控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风险数据整合
基于区块链上不可篡改、可追溯、分布式高一致性的数据,可以给与监管机构充分和透明的信息,交易参与方、交易明细、交易过程以及交易历史记录,都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上,可以做到海量历史数据的完整妥善保存,且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满足风险数据结构化、明确、准确、完整的要求。
风险建模,分析和预测
将区块链上完成的数据与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再整合市场数据,行业数据,可以制定更准确的风险模型,提高风险预测能力,满足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实时交易监控,汇报和拦截
身份识别
特等奖:ODRchain-公众联盟链的典型应用
最受瞩目的冠军项目——ODRChain,基于FISCO BCOS底层平台,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传统司法处理线上纠纷难以认证电子数据真实性、无力消化大量且快速积压的案件纠纷等痛点。
目前,ODRChain已实现让客户从点击“一键仲裁”到收到仲裁裁决书这一过程的耗时,从传统长达数个月的仲裁流程缩短到 7 天左右,而原本动辄成千上万的仲裁费,也得以降低至几百元。截止2018年12月,ODRChain已完成超千万份合同的存证,涉及资金规模达千亿级。
一等奖:JustSign——白盒密码算法让手机摇身变U盾
抢占大赛一等奖席位的项目——JustSign,是基于FISCO BOCS的电子合同缔约和存证系统,其独创的JustKey白盒密码算法实现“手机即U盾”,解决了传统CA兼容性受限、在移动端无法保护密钥安全以及数据集中存储易遭攻击等问题。
专家评审点评,电子合同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与利益归属,长久以来都很难实现安全性、完整性和便携性的平衡。该团队独创的白盒密码算法,着实有利于区块链存证场景下的安全提升。
二等奖:物联网可信互联解决方案——智慧生活图景长这样
四川长虹安全实验室参赛的物联网可信互联解决方案,描绘出一个几乎不用你多操一份心的智慧家居蓝图。团队代表在解析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时称,基于联盟链建立企业间合作联盟,打通不同厂商之间物联网设备的互联互信互通,并在洞察智慧生活典型业务场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智能终端注册、场景规则、信任规则及联动规则。
大赛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在物联网领域,有切实的硬件和场景,有望进一步促进分布式AI助手、资源共享、生命周期管理、多通道支付等应用场景落地,真正迎来智慧生活。
分列大赛三等奖的项目中,精准锁定区块链在安全、提升效率方面的特性,为各自代表的行业领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更有清华大学的师生团队另辟蹊径,研发跨层全栈区块链安全检测技术护其他区块链应用一世周全周全,其技术实力深受评委赞赏。
荣获三等奖的还有深圳市电子商务安全证书管理有限公司的可信电子固证平台、武汉链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不动产登记平台、山东观海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荣成区块链服务平台、全链通有限公司的畜牧业区块链溯源、深圳市优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旅游金融联盟平台、北京版全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版权保管箱。
上海救要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反应互助急救、"永腾集团 My Innovate"的HaveFund、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块链保单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关山口葫芦兄弟"的书享校园、云块项目团队的“云块”账户系统也分别获得大赛优秀社会价值奖、优秀商业设计奖、优秀用户价值奖、优秀创意奖、优秀应用融合奖。
金链盟技术委员会主席马智涛则详细阐述了“公众联盟链”的构想。他认为,联盟链应该实现自我的升华,应该能够演变成为一个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态,即“公众联盟链“。
不同于公有链项目“先出方案、募集资金、大力宣传、拉升价格、最后再投入开发”的思路,联盟链项目秉承的是“以自有资金先投入开发、上生产环境验证、积累真实客户与用户、稳健运行试错、最后再进行推广宣传”的“务实”思路。但也因实干落地和聚焦真实应用为主,在宣传力度上有所欠缺,无奈陷入“落地者众,叫好者寡”的被动境地。金链盟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让联盟链的项目团队走到台前展示成果,提升联盟链的影响力,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到联盟链项目的真实应用落地情况与可持续发展性。
B. 区块链技术的功能特征
区块链在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的存储系统,由于其采用了交易记账式的存储模型,也可以称其为分布式记账系统。北京木奇移动技术有限公司,专业的区块链开发公司,欢迎交流合作。下面讲一下区块链技术的功能特征。
在传统的平台技术中,中心决策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据处理方式,例如银行传统的转账方式中,交易信息要经过银行的中心服务器集群进行处理,通过层层的数据上传和指令分发完成两个账户间的交易。而区块链中的每笔交易都是交易人双方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易的,从发起交易到交易完成确认,不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具有完全相同的权限,这种在网络中点对点交易的模式,使区块链应用免于中介交易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虽然经常被称为分布式账本,甚至其本质就是一种分布式的存储系统,但区块链与常规的分布式系统不同,它的分布式结构更加特殊。分布式是与中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中心化结构中的所有分节点都只与中心节点进行数据交互,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中心节点需要承担全部的负载,一个中心化系统的效率基本只与中心节点的处理速度相关,同时一旦中心节点出现阻塞、死锁、宕机等问题,整个中心化系统就会随之停滞运行甚至直接崩溃。而分布式结构中的特点则是存在多个可以与其他节点的进行数据交互的节点,分布式网络存储技术则是将数据分散的存储于多台独立的机器设备上。这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如果对其基于中心化特点进行分类描述就容易理解了,分布式结构包括了多中心化结构与去中心化结构。
多中心化系统是指由多个中心化系统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个中心化系统都包括一个主节点和若干个从节点。在进行任务处理时,由主节点将任务拆解为多个分任务,并分别下发至其下属的多个从节点同时进行处理。从节点将处理结果回传至主节点后,主节点将对各个分任务的处理结果进行整合,最终完成任务。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化的任务处理描述,多中心化系统可能存在多层主从结构,形成树状的任务分配结构。同时,从节点还可能听命于多个主节点的调配,基于复杂的任务管理机制,实现效率最大化。但多中心化与去中心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一个中心节点控制着各个主节点的运行,如果最顶层的节点是多个节点,那么它就是去中心化,相反,如果顶层只有一个节点,它就是多中心化的。
在去中心化里,还有更为特殊的一种不存在任何中心的结构,可以称其为完全去中心化结构,这也就是点对点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在比特币网络中就有所体现。点对点网络结构的相对优点是高容错、节点拓展性强、隐私性强和数据一致等,但相应也存在冗余通信、消息延迟等问题。
图5 网络结构划分示意图
一般区块链领域内强调的”去中心化”,大多指的是系统的归属层面。系统归于社区和所有账户是去中心化的,系统归于机构甚至某个人则是中心化的。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共同特征,但点对点网络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结构却在当前的应用较少,只有比特币、以太坊等公有链属于这种结构,因为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到系统中进行读取数据、发送可确认交易、竞争记账行为,这导致了其安全性和系统效率不能得到保障。私有链往往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对节点进行管控,所有操作均需得到该中心的许可并受其约束和限制,虽然其进行常规数据处理时采用去中心化的机制,但它在严格意义只是一种分布式的区块链部署模型。而联盟链则可被视为私有链的集合,是公有链在安全性与高效性上的妥协,它采用了多中心的技术架构。
区块链由于具有不可篡改的天然特点,基于共识算法保证数据一致,系统中的任何节点都无法篡改和伪造交易,所有交易内容都是确定的、没有争议的,交易将不存在信用风险,那么区块链系统也就具备了去信任化特征。
基于区块中承载内容由交易到智能合约的变化,区块链的去信任化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区块链网络中 历史 交易行为真实性的信任,第二阶段是以智能合约规则为基础,对未来交易行为的信任。
第一阶段对 历史 行为真实性的信任,可以简单理解为区块链系统免除了证明 历史 交易的过程。当我们向别人说明某事曾经发生过时,需要有证据才能让别人相信,而这个证据往往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机构来证明,并通过验真手段提供信用保证。例如进行网络购物时购物平台提供的电子交易单是证据、在外用餐时餐厅提供的税务局发票是证据、或者在使用夫妻身份购房时机构提供的结婚证是证据。而在接受这些信息的人也需要对这些证据验真才能确信这些事确实是发生过的,与前文对应的,在出现网络购物纠纷时,需要查询购物平台的电子交易单是否真实存在;进行餐费报销时,需要对发票的签章进行核验;确认两人夫妻身份时,需要对结婚证的防伪标志进行核验。但区块链系统的数据被认为是不可篡改和伪造的,因此只要是向链上的其他节点说明一件 历史 发生的事就不需要任何第三方证明,因为数据块上的信息随时可以被拿出来直接考证,这便形成了区块链的 历史 交易去信任化。
第二阶段对未来交易行为的信任,因为在理想的状态下,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是与业务绑定的,即智能合约在区块链系统中具备强制执行力。因为智能代码是完全公开的,且被记录在主链中被所有账户所储存。在智能合约被调用或是被某一机制触发后交易将被强制执行等操作,不存在抵赖的可能性。因此在区块链系统中的用户不必担心对方在未来的信用风险,这边形成了对未来交易去信任化。
在公有链中,每一个节点的账本都完整记录了所有交易,区块链不直接进行账户信息的实时记录,而是通过交易追溯的方式得出账户实时信息,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区块链账户以形成区块链节点,那么公有链中的信息可以被认为是对所有人公开的,这就形成了区块链的开放与可追溯特征。且因公有链的代码往往是开源的,那么开放可追溯的不仅是系统中的交易数据,还有整个系统的交易规则,高度的公开透明化使区块链满足了许多需要公开数据的应用场景。
不过区块链基于比特币网络的基础上还发展出多种变体,例如比轻节点,以及私有链与联盟链等,这些变体不能满足严格意义上的开放可追溯。轻节点只能执行和验证交易,没有全部的交易数据可供回溯,因此轻节点不具备可追溯性。不过这一问题只是在于用户的选择,如果具备足够好的硬件环境,用户完全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全节点而非轻节点,以便掌握全部数据。另外,加入私有链与联盟链是需要准入许可或者被验证的,读取权限是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并非对全网公开,这也就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的开放性。
C. 微众银行: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科技创新赋能金融服务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湾区,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的力量。它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实力位居前列,科技和金融要素结合紧密。作为全国首家获批开业的互联网银行, 微众银行 诞生于这座创新创意之都。成立以来,微众银行一直发力金融科技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 区块链 (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等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落地应用,发挥金融科技在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ABCD”开道,年度104件专利居全球第五
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可以深度驱动银行业的金融创新,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微众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科技、普惠、连接”的企业愿景,将“ABCD科技战略”提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高度,希望能够通过科技的手段,探索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互联网银行服务模式,服务目前传统金融行业未能覆盖的市场,践行普惠金融的初心。据悉,开业四年来,微众银行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金融科技方面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全行科技人员始终保持员工总数一半以上。
凭借开源技术、分布式架构的技术平台创新搭建方式,微众银行已成功建成完全自主可控、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银行核心系统。目前,微众银行已建成253个关键系统、1223个子系统,入选了中国人民银行2015 年金 融信息化10件大事,并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一等奖。据了解,微众银行2018年公开申请的专利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五、居中国第三,全年专利申请高达104件。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身在其中的金融科技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关键在于“开放合作”。微众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一直贯彻“三大开放策略”:一是开放平台,通过API、SDK等方式,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能力。二是遵循开源的科技潮流,通过开源及开放软件的方式,将自身的科技能力开放出来给市场。三是开放协作,包括和金融同业,特别是大湾区“9+2”城市群的金融机构之间协作,以及和产业之间进行协作,使金融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
强化金融科技能力,赋能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离不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板块。微众银行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金融科技能力;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三大开放策略”,与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开展了多个层面的合作,赋能金融服务,力图形成行业合力推动金融服务业改革,获得新的竞争力、触动银行业的发展未来。
作为一家纯线上的创新型银行,微众银行没有营业网点和柜面人员。为解决客户身份认证、客户服务等问题,微众银行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远程客户身份认证、智能客户服务等领域,构建了具有微众银行特色的创新产品服务。在智能客服方面,微众银行推出的智能云客服“微金小云”,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而成。目前,一个智能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可替代400位人工客服,98%的客服服务均由智能云客服完成,不仅有效支撑了海量客户需求,而且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
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最典型的比如“数据孤岛”问题,该问题一日不被解决,将可能抑制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发展,并造成严重的商业后果。针对以上问题,杨强教授与微众银行经过众多努力,提出了基于“联邦学习”的系统性的通用解决方案,可以解决个人 (to C) 和公司间 (to B) 联合建模的问题。近期,微众银行还牵头主办了IEEE P3652.1(联邦学习基础架构与应用)标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IEEE P3652.1项目是首个联邦学习领域的国际标准。将来,“联邦学习”有望能够打破各领域、各行业的数据壁垒,将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落实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微众银行在区块链运用方面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区块链具有包括分布式架构、一致性、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等属性。微众银行在创立之初就投入资源发展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了自主研发的分布式银行核心架构,以处理海量客户和高并发交易。2016年5月,微众银行联合多家机构发起成立了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着力推动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同年,联合上海华瑞银行推出基于联盟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这也是国内首个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银行业联盟链应用场景,致力于解决金融机构间对账成本高的问题。最近,微众银行还与澳门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设立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将以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作为主要支点,加强特区的科创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发展,进一步落实科技惠及民生的福祉措施。
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持续科技创新能力
要持续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符合需求的金融科技人才成为关键。微众银行非常注重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了充分发挥深圳本土金融科技资源优势,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2018年微众银行联手深圳大学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院,由双方共同承担科研和开发项目、聘任高水平研究人员,共同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以推动教师基础研发实践、学生科技创新锻炼和企业技术项目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今年1月,微众银行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了新加坡金融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将充分结合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创新优势、南洋理工大学国际一流科技大学科研优势,紧密追踪金融科技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及应用,加速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大力培养金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构建行业与专业联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微众银行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计算所等在区块链的架构、性能、安全、共识算法、跨链通信等方向展开研究合作,还拟将硬件计算加速、高通量虚拟机等前沿技术应用到更多金融场景中,共同打造新一代高通量区块链计算引擎。
在政府合作方面,微众银行积极对接国标委、工信部标准院、ISO/TC307、IEEE等标准组织,深度参与了多个区块链相关的国际、国家、行业与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央行、互联网金融协会、支付清算协会、金信委等组织的区块链研究工作组深度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守正创新者进。微众银行将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服务于实体产业,不断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手段,持续增强风控能力,提升风控水平,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化解企业融资难题,扶持中小微企业,助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D. 金窝窝所说的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是什么意思
区块链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通俗的来讲,如果我们把数据库假设成一本账本,读写数据库就可以看做一种记账的行为,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找出记账最快最好的人,由这个人来记账,然后将账本的这一页信息发给整个系统里的其他所有人。这也就相当于改变数据库所有的记录,发给全网的其他每个节点,不仅可保证数据安全,还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提升社会信用度。
区块链技术采用了分布式记账的模式,不论是在登记结算场景的实时对账能力,还是在数据存证场景上的不可篡改能力,都可以为溯源、防伪、供应链场景提供有力的保障。而金窝窝是以区块链技术源头来保证产品数据安全。
分布式存储是一种数据存储技术,通过网络使用每台机器上的磁盘空间,并将这些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数据分散的存储在网络中的各个角落。
重庆金窝窝分析研究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储存如下:
一是区块链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存储完整的数据,传统分布式存储一般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多份进行存储。
二是区块链每个节点存储都是独立的、地位等同的,依靠共识机制保证存储的一致性,而传统分布式存储一般是通过中心节点往其他备份节点同步数据。
区块链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通俗的来讲,如果我们把数据库假设成一本账本,读写数据库就可以看做一种记账的行为,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找出记账最快最好的人,由这个人来记账,然后将账本的这一页信息发给整个系统里的其他所有人。这也就相当于改变数据库所有的记录,发给全网的其他每个节点,不仅可保证数据安全,还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提升社会信用度。
区块链的信任来自于底层技术,即用历史信息换得现行的信任。这是一种低成本的信用机制,从诞生到慢慢地茁壮成长, 即区块链,必然会得到关注和推广。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举个例子吧,比如我在银行存了100元,这个存钱的数据只记录在银行的数据库,别人无法获取,即“中心式记账”。而区块链是是分布式记账,是一种新的信息记录技术,而且是“加密的”“分布式的”,数据不存在一个中心了,而是在全网的计算机上都存一次。比如我向你转了100元,我会向全网所有的计算机都喊一嗓子,大家一起记一下账,即“分布式记账”。
重庆金窝窝分析: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 *** ,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需要应对海量化和快增长的存储,这要求底层硬件架构和文件系统在性价比上要大大高于传统技术,能够弹性扩张存储容量。
金窝窝网络分析:在区块链中,数据被存储在不同计算机上,不仅实现了去中心化,还拥有高度的加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而且如果你的电脑有多余的存储空间,你甚至还可以把多余的存储容量租出去,一举多得。
E. 什么是分布式记账
分布式账本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的数据库。分布式账本记录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比如资产或数据的交换。
网络中的参与者根据共识原则来制约和协商对账本中的记录的更新。当然就没有中间的第三方仲裁机构(比如金融机构或票据交换所)的参与。
分布式账本中的每条记录都有一个时间戳和唯一的密码签名,这使得账本成为网络中所有交易的可审计历史记录。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是开源 Hyperledger Fabric 区块链。
F. 到底什么是区块链
先说一些基本概念。
网络称,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使用模式。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它是由密码学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块。
我们试图将“区块链是什么”翻译成“人类语言”。
该定义提到了区块链3354“分散数据库”的本质。这与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在存储、更新和操作上有很大的不同。
集中式数据库可以被认为是这样的形状:
比如我要用支付宝给淘宝卖家付款,从我赚钱到他收到钱的所有数据请求都会由支付宝集中处理。这种数据结构的好处是,只要支付宝对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负责,其他人就可以无条件相信,不用担心;坏处是,如果支付宝出了问题,比如被黑,服务器被烧,出现内奸,公司跑路(当然以上可能性极低),我们支付宝里的余额明细等信息都会混乱。
然后有人认为这种小概率事件可以用任何技术手段来规避单个风险,把数据不仅仅交给一个中心化的机构。例如,每个人都可以存储和处理数据。
数据库结构可能如下所示:
这张图是“分布式数据库”的结构示意图。每个点都是一个服务器,他们都有同等的权利记录和计算数据,信息点对点传播。乍一看确实可以抵御某个节点崩溃带来的风险,但直观上也非常混乱低效。我的信息谁来处理,结果谁说了算?
这时,区块链定义中的“共识机制”就发挥作用了。共识机制主要“规定”以下事情:收到一个数据请求,由谁来处理(需要什么资格);谁来验证结果(看他有没有处理好);如何防止加工者和检验者相互勾结等。
当一个“规则”被制定出来时,有些人可能喜欢被质疑。为了形成更强的共识,除了让规则更合理之外,也要更有吸引力,让人们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到数据处理的工作中来。这就涉及到公链的激励机制。当我们稍后讨论区块链的分类和数字货币的作用时,我们将再次开始。
当我们把一笔交易交给一个分布式网络的时候,还有一个“心理门槛”:能处理信息的节点那么多,我一个都不认识(不像支付宝,万一伤害到我,我可以去找它打官司)。他们都有我的数据,我凭什么相信他们?
这时,加密算法(区块链定义中的最后一个描述性词语)登场了。
在区块链网络中,我们发出的数据请求会根据密码学原理被加密成接收方根本无法理解的一串字符。这种加密方返竖式的背后是哈希算法的支持。
哈希算法可以快速将任何类型的数据转化为哈希值。这种变化是单向不可逆的、确定的、随机的、防碰撞的。由于这些特点,处理我的数据请求的人可以帮我记录信息,但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至此,介绍了分散式网络的工作原理。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细节。前面的示意图是一张网。滑轮和链条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区块链?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知识点:
前面这张图其实是一个“宏观”的数据库透视图,展示了区块链系统处理信息的基本规则和流程。而具体到“微观”的数据日志层面,我们会发现账本被打包、压缩、胡世核分块存储,并按时间顺序串在一起,形成一个“链式结构”,像这样:
图中的每一个圆环都可以看作是一块积木,许多链环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块链。块存储数据,这与普通的数据存储不同:在区块链上,后一个块中的数据包含前一个块中的数据。
为了从学术上解释块中数据的每个部分的字段,我们试图用一本书来比喻什么是区块链数据结构。
通常,我们看书,看完第一页,然后看第二页和第三页.书脊是一种物理存在,它固定了每一页的顺序。即使书散了,也能确定标有页码的每一页的顺序。
在区块链内部,每个块都标有页码,第二页的内容包含第一页的内容,第三页的内容包含第一页和第二页的内容.第十页包含前九页的内容。
就是这样一个嵌套的链条,可以追溯到最裤掘原始的数据。
这就引出了区块链的一个重要属性:可追溯性。
当区块链中的数据需要更新时,即按顺序生成新的块时,“共识算法”再次发挥作用。这个算法规定,一个新的块只有得到全网51%以上节点的认可才能形成。说白了就是投票,半数以上的人同意就可以产生。这使得区块链上的数据很难被篡改。如果我要强行改变,要贿赂的人太多,成本太高,不值得。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
区块链给人信任感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智能合约”。
智能合同是由计算机程序定义并自动执行的承诺协议。它是一套由代码执行的交易规则,类似于目前信用卡的自动还款功能。如果开启这个功能,你什么都不用担心,到期银行会自动扣你欠的钱。
当你的朋友向你借钱,但不记得还了,或者找借口不还了,智能合约可以防止违约。一旦触发了合同里的条款,比如什么时候该还钱了,或者他的账户里有了额度,代码就会自动执行,他欠你的钱不管他要不要都会自动转回来。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去中心化,不易篡改,可追踪,代表了更多的安全和去信任。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冗余和低效,需要很多节点认同规则,积极参与。
“烘干”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野史,区块链的正史。
一项新技术经常被用来为某项任务服务。
或目标而生。那么区块链最初是被用在哪里,又是谁先想出来的呢?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2008年。
9月21日,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美联储宣布:把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改为商业银行;希望可以靠吸储渡过金融危机。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天之后,也就是2008年的11月1日,一个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署名Satoshi Nakamoto(中本聪)。
论文以较为严谨的逻辑阐述了这套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设计,先是讨论了金融机构受制于“trust based”(基于信用)的问题,再一步步说明如何实现“无需第三方机构”,并精巧地解决掉前人遗留下来的技术问题。
两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并首次挖出50个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被称为“Genesis block”(创世区块),创始区块被编译为0区块,没有上链。中本聪用了6天时间挖出这个块。这也在bitcointalk论坛中引发讨论,比特币的“信徒”们联想到了圣经中,“神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虽然论文中并未出现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token(通证)、economy(经济)等概念,但中本聪详细解释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在网络中的工作原理。于是,便有了区块链(Block Chain)。
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比特神教”的“圣经”,技术成为信仰的基石,开发者文档成了“汉谟拉比法典”。
之后,比特币通过交换披萨实现首次现实场景的支付、被美国政府封锁账户的维基解密依靠比特币奇迹般地生还、中本聪的“放权”与退隐、真真假假的现身和辟谣等等一系列传说,融合了后人的期许、想象和投机,成为了“圣经故事”。
也有人并不满意“旧约”中描绘的世界,另起教派,将教义写入白皮书,在比特币之后的十年中,讲述着他们的信仰故事。就像66卷圣经的写作跨越了1500年,又经过2000年的解读,基督教分化出33000个枝丫。
CoinMarketCap显示,数字货币种类已超过4900种,数字货币整体市场规模近1.4亿元。比特币仍以66%的市占率领跑整个数字货币市场,近期价格在7200美元/枚附近徘徊。
这么多的币种有着不尽相同的功用,又被分成不同的类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定位在“数字黄金”,有一定的储值、避险特性;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成为了其网络系统中的“运行燃料”;以USDT、Libra为代表的稳定币,因其低波动,有着良好的支付性;以DCEP为代表的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一定程度上取代M0,让商业机构和普通百姓们在没现金又断网的时候,也不耽误收付款。
可见,区块链技术发展10年,最初和最“大”的使用就是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也成为了参与者们维护公链的诱人奖励。
那么在数字货币之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被用在哪里呢?
让我们再回忆下什么是区块链的本质——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和相应的一些特点:可追溯、公开、匿名、防篡改。那么理论上,传统的、用得到中心化数据库的场景,都可以试着用区块链来改造下,看看是否合适。
下面,我们来聊几个成功落地了区块链的行业和场景:
区块链可以通过哈希时间戳证明某个文件或者数字内容在特定时间的存在,为司法鉴证、身份证明、产权保护、防伪溯源等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
在防伪溯源领域,通过供应链跟踪区块链技术可以被广泛使用于食品医药、农产品、酒类、奢侈品等各领域。
举两个例子。
区块链可以让政务数据跑起来,大大精简办事流程
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可以让政府部门集中到一个链上,所有办事流程交付智能合约,办事人只要在一个部门通过身份认证以及电子签章,智能合约就可以自动处理并流转,顺序完成后续所有审批和签章。
区块链发票是国内区块链技术最早落地的使用。税务部门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税链”平台,税务部门、开票方、受票方通过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加入“税链”网络,真正实现“交易即开票”“开票即报销”——秒级开票、分钟级报销入账,大幅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有效解决数据篡改、一票多报、偷税漏税等问题。
扶贫是区块链技术的另一个落地使用。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性,实现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
也举两个例子。
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指导的 eID 网络身份运营机构正与公易联共同研发“数字身份链”,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根,基于密码学算法签发给中国公民。投入运行以来,eID 数字身份体系已服务 1 亿张 eID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缓解了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滥用和隐私泄露的问题。
Odaily星球日报整理的在网信办备案的5个身份链项目
区块链技术天然具有金融属性
支付结算方面,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体系下,市场多个参与者共同维护并实时同步一份“总账”,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现在两三天才能完成的支付、清算、结算任务,降低了跨行跨境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区块链的底层加密技术保证了参与者无法篡改账本,确保交易记录透明安全,监管部门方便地追踪链上交易,快速定位高风险资金流向。
证券发行交易方面,传统股票发行流程长、成本高、环节复杂,区块链技术能够弱化承销机构作用,帮助各方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交互共享通道,发行人通过智能合约自行办理发行,监管部门统一审查核对,投资者也可以绕过中介机构进行直接操作。
数字票据和供应链金融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很难惠及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因为他们跟核心企业往往没有直接贸易往来,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其信用资质。基于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建立一种联盟链网络,涵盖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金融机构等,核心企业发放应收账款凭证给其供应商,票据数字化上链后可在供应商之间流转,每一级供应商可凭数字票据证明实现对应额度的融资。
举个例子。
由工行、邮储银行、11家央企等联合发起的中企云链,自2017年成立至今,已覆盖4.8万企业,链上确权金额达到1000亿元,保理融资570亿元,累计交易达3000亿元。金融机构收到贷款申请后,可在链上验证合同的真实性、合同有无多次验证(多头借贷);智能合约自动清结算,降本增效;同时,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可拥有对应凭证,并由一级供应商进行拆分,交至同在链上的二、三??级供应商,助其融资;而核心企业也可借此了解全链条的运转是否正常,免除紧急兑付压力。
区块链技术将大大优化现有的大数据使用,在数据流通和共享上发挥巨大作用
前面提到的是我们相对熟悉的领域。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或许都可以与之结合,在意想不到的交叉领域和现在还无法预料的新场景下发挥作用。
未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都将产生海量数据,现有中心化数据存储(计算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边缘存储(计算)有望成为未来解决方案。再者,区块链对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机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高质量,这成为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一切数据使用的基础。
最后,区块链可以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协作的数据计算,有望解决“数据垄断”和“数据孤岛”问题,实现数据流通价值。
针对当前的区块链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一般商业用户区块链开发和使用需求,众多传统云服务商开始部署自己的BaaS(“区块链即服务”)解决方案。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将有效降低企业区块链部署成本,推动区块链使用场景落地。未来区块链技术还会在慈善公益、保险、能源、物流、物联网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场从传统技术到区块链的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某些场景对可追溯、防篡改、去中心的需求更强,又对区块链的弱项(比如性能),要求并不高,这样的领域就蛮适合结合区块链。
同时,区块链在演进的过程中,也从人人皆可访问、高度去中心化的公有链,发展出了设有不同权限、由多个中心维护的联盟链,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两种体系的优缺点。
联盟链的典型案例有:微众银行牵头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共同研发的FISCO BCOS、IBM主要贡献的Fabric、以及蚂蚁区块链主导的蚂蚁联盟链等等。
这些去信任的系统代表了更安全的数据认证和存储机制,其中的数据是被有效认证的和被保护的。企业或个人可以以数字方式交换或签订合同,其中这些合同嵌入在代码中,并存储在透明的、共享的数据库中,在这些数据库中,它们不会被删除、篡改和修订。
大胆预测,未来世界的合同、审核、任务、支付都将被具有唯一性和安全性的签名数字化,数字签名将被永久地识别、认证、法律化和存储,并且无法篡改。不需要中介方来为自己的每一笔交易做担保了,在不了解对方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易。在提高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总的来讲,相比于两年前,区块链的落地已有不少进展。
有不少改进是在系统底层,用户没法直接看出用了区块链,实已受惠于它;也有部分使用仍处试点,用户还未能体验。未来,区块链有望得到大规模使用,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之一。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区块链,以及区块链能做什么。
区块链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去中介化的数据库,是由一串数据块组成的。它的每一个数据块当中都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而这些都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的。
狭义的来讲,区块链是就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来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而从广义来讲,区块链其实是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它是用于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的。
区块链的基础架构:
区块链是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使用层这六个基础架构组成的。
G. hyperledgerfabric是公有链吗
hyper ledger fabric不是公有链,是一个许可的基于商业的区块链构架,主要解决商业性的区块链需求。Hyperledger Fabric是开源的,企业级的,带权限的分布式账本平台。它的设计初衷就是针对企业级应用的,针对市面上流行的其他分布式账本系统或者区块链平台,Hyperledger Fabric拥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拓展资料:
一、关于区块链( Blockchain )
1、区块链(Blockchain),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概念,最早由一个叫中本聪的人在2008年提出。
2、区块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传统的商业网络,每家公司进行数据交互,或者业务往来时,每家都会通过自己的数据库,对另外一家公司提供接口,供其访问。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不能保证每家的数据是相同性。而且从别人的中心数据库去取数据,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其中存在信任问题,区块链这种分布式账本的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区块链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即:去中心化、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公开透明、账本一致,并且可以匿名。区块链分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公有链,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读取、发送交易且交易能获得有效确认的、也可以参与其中共识过程的区块链。私有链最大的区别是,它仅仅对单独的个人或实体开放。因此,私有区块链其写入权限仅在一个组织手里。读取权限或者对外开放,或者被任意程度地进行了限制。私有链的特点是,交易速度非常之快,给隐私更好的保障,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甚至让成本为零。联盟链,只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和有限的第三方,其内部指定多个预选节点为记账人,每个块的生成由所有的预选节点共同决定。
二、关于Hyperledger Fabric
Hyperledger Fabric是一个许可的基于商业的区块链构架(permissioned blockchain infrastructure)。主要解决商业性的区块链需求。首先,所有节点都会有一个共享账本,它会把商业的合约、合同封装起来,放在账本里,根据条件自动触发信息,没有人为操作步骤,能保证公平公正性。其次是,隐私性。联盟链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权限,不同的角色操作不同的数据,隐私性功能可以及时保护数据。其三,是信任机制更好。各个节点之间,无需身份确认,即可建立信任关系。
H. 区块链应用开发找哪家好
区块链技术是通过2008年由中本聪编写的题为“比特币:对等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宣布的。有趣的是,本文没有专门使用“区块链”这个词。
本文讨论的是“纯粹的电子现金版本”,其中“网络通过将交易哈希到持续的基于散列的工作证明链中来标记交易时间,创建一条无需重做证明即可更改的记录”工作的”。
开源的PT-BSC(区块链安全控制)将区块链定义为点对点网络,通过将它们散列到正在进行的基于散列的工作量证明链中来记录时间戳记,形成不能成为记录的记录改变而不重做工作证明。区块链可以被授权,无权限或混合使用。
另一方面,分布式账本被定义为对等网络,该网络使用定义的共识机制来防止修改有序的时间戳记录序列。共识机制包括证明利益,联合拜占庭协议等。
最流行的区块链平台
1.以太坊
以太坊是一个开源的Blockchain平台,运行智能合约并为其创建提供编程工具。在2013年由Vitalik Buterin提出后,该平台简化了下一代分散式应用程序(DApps)和在线合同协议的开发。
以太坊允许设计和发行加密货币和可交易的数字令牌。更重要的是,您可以创建自己的DAO(民主自治组织),例如,一个虚拟组织,通过成员投票解决各种问题。
该平台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功能,包括图灵完整语言,命令行工具(内置于Go,C ++,Python,Java等)以及Ethereum钱包,这是最后一个支持和保护加密资产并简化智能合约的开发者发展。
2. BigChainDB
BigChainDB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账本系统,专为存储大量数据而设计,并支持开发人员部署区块链概念验证和应用程序。
该数据库提供分散控制,低延迟,不变性,强大的查询功能以及高速的事务处理。
该系统没有自己的货币,但允许发行和转让任何资产,代币和加密货币。BigChainDB支持自定义数字资产并在事务级别建立访问权限。
BigChainDB基于联邦共识模型,一个拥有投票权限的节点联盟。BigChainDB支持公共和私人网络,有许多用例,包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政府和土地登记等领域。
此外,深入了解比特币,以太坊和BigchainDB的比较。
3.Blockchain Hyperledger Fabric
Blockchain Hyperledger Fabric是由The Linux Foundation主办并于2016年发布的最受欢迎的Hyperledger项目之一。Hyperledger Fabric是Go编写的,使用Docker容器实现智能合约。
该平台是基于模块化架构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的基础,并支持使用一个或多个网络。为了确保高水平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Hyperledger Fabric最适合开发企业解决方案。
考虑到有用的功能,它包含共享机密信息和交易背书政策的渠道。此外,交易还包括所有签署同行的签名,并提交给订购服务。Hyperledger Fabric是创建授权区块链的最佳平台之一。
4.Hyperledger Cello
Hyperledger Cello是一个区块链平台和操作系统,也是Linux基金会托管的Hyperledger项目之一。Hyperledger Cello的目标是通过向Blockchain生态系统提供按需“即服务”部署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和管理区块链的工作量。
Hyperledger Cello使开发人员能够从头创建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并管理区块链的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通过Cello,他们可以在裸机,虚拟云和容器集群之上维护一组网络(大提琴支持Docker,Swarm和Kubernetes)。
5. Hyperledger锯齿湖
Hyperledger Sawtooth Lake是一个区块链平台,代表支持许可和无许可开发的企业解决方案。该平台帮助软件工程师更轻松地创建,部署和运行分布式账本系统和应用程序。
Sawtooth Lake是一个用Python编写的模块化套件,提供智能合同抽象,允许开发人员以他们想要的编程语言编写合同逻辑。Hyperledger Sawtooth中的交易业务逻辑与共识层分离。
共识机制称为经过时间证明(PoET),并使用内置于最新一代英特尔处理器中的SGX可信计算模块。
对于锯齿湖有很多有用的应用。例如,在供应链管理和海鲜配送中,它可以解决诸如食物储存条件不当,非法捕捞行为和海鲜欺诈等问题。
此外,Hyperledger Sawtooth可以确保创建和交换数字资产的安全基础设施。了解一下,锯齿湖及其解决方案如何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6. Hydrachain
HydraChain是Ethereum Blockchain平台的开源扩展,为开发和部署许可的分布式分类帐提供支持。
HydraChain完全兼容以太坊协议,并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来创建Python中的智能合约。Hydrachain有许多工具可以缩短开发时间并提高调试功能。
重要的是,HydraChain可以确保高水平的定制:系统的各个方面可以轻松配置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例如,在创建智能合约时,交易费用,天然气限额,创世分配和封锁时间等事项可以轻松定制。
7. Corda
Corda是一个开源的Blockchain平台,用于构建许可的分布式账本系统。该项目由R3联盟创建,结合了大型银行并允许管理各方之间的法律协议。
像其他分布式分类帐一样,R3 Corda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不可变的数据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只有Corda才能开发交互操作的区块链网络,这些网络在严格的隐私中进行交易。目前,它可能是唯一一个有可插拔共识的分布式账本平台。
8. Multichain
Multichain是一个开源分布式账本系统,基于比特币区块链,专为处理多币种金融交易而设计。
该平台提供各种级别的访问控制和权限,并实现快速解决方案部署。在Multichain中,各种网络可以同时在一台服务器上。
9.开链
作为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平台,Openchain以强大,安全和可扩展的方式为数字资产的发布和管理而设计。该技术包括智能合约模块,统一的API,以及由于分级账户系统的多级控制和访问权限。
在Openchain中,每笔交易都进行了数字签名(就像比特币一样),共识机制由分部共识引入。你应该注意到Openchain是免费的,所以你不需要花钱加密货币来使用它。
10.链核心
Chain Core是一个企业级的区块链平台,由Chain Protocol和链接协议设计,用于在许可的区块链网络上发布,传输和管理数字资产。此外,该平台还使开发人员能够从头开始创建金融服务。
在连锁核心中,本地数字资产涉及货币,证券,衍生品,礼品卡和忠诚点。该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权限访问管理,以便在网络中运行。Chain Core具有联合共识,并提供智能合同支持,交易隐私和多重签名帐户支持。
I. 关于数字货币最全面的一篇文章(上)
看点: 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浪潮、“去美元化”大背景下,数字货币要来了。
商务部近日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其中公布了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据新华网消息,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东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也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也许能“一睹芳容”。
其实,央行早在 2014 年便设立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7 年末,经国务院批准,央行组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和中钞公司、上海票据交易所等有关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 DC/EP)的研发,并于 2018 年 2 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数字票据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营;2019 年央行在召开下半年工作电话会议时,要求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 DC/EP)研发步伐 。
那么,推出数字货币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国海证券和新时代证券关于数字货币的两份研究报告,揭秘数字货币的前世今生以及央行推出数字货币的背后逻辑。
1、数字货币原理及各国发展状况
数字货币是货币体系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属于货币 4.0 阶段 。货币是人类发明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重要发明,在经历了物物交换、金银本位制之后,信用货币成为货币史上的重要跨越。
其中,最初的以物易物便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制度安排,但是由于交易效率极低,供需耦合难度较大,缺乏统一价值衡量标准,极大限制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贸易范围,因此逐渐被金银等贵金属所代替,这一交易体制在货币发展史上经历的时间较为漫长,由于存在天然损耗、币价不足额、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纸币——纯信用货币开始出现,纸币不仅节约了发行成本,也克服了贵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等难题,极大促进了近代史的贸易发展,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也成为可能。
如果说纸币实现了信用货币从具体物品到抽象符号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建立在区块链、人工智能、 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实现了信用货币由纸质形态向无纸化方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数字货币并没有改变货币背后的信用背书,而是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至此,货币完成了商品货币——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信用货币——数字货币的演进,因此货币存在形式的演进意味着货币体系运行成本更低、更安全、更高效,数字货币是货币体系从商品货币向信用货币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
数字货币不是电子货币的替代,根据发行者不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和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目前,关于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按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定义来看,狭义的数字货币主要指纯数字化、不需要物理载体的货币;而广义的数字货币等同于电子货币,泛指一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货币,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
根据发行者不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和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其中,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的法定货币,它本身不是物理实体,也不以物理实体为载体,而是用于网络投资、交易和储存、代表一定量价值的数字化信息拿链;私人发老敏基行的数字货币,亦称虚拟货币,是由开发者发行和控制、不受政府监管、在一个虚拟社区的成员间流通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Bitcoin)等。
广义数字货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封闭的、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且只能在特定虚拟社区内使用的货币,如虚拟世界中的 游戏 币;二是可以用真实货币购买但不能兑换回真实货币,可用于购买虚拟商品和服务,如 Facebook 推出的 Libra;三是可以按照一定比率与真实货币进行兑换、赎回,既可以购买虚拟商品服务,也可以购买真实的商品服务,如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的货币发展形态。2020 年疫情以来,以“新投资、新消费、新模式、新业侍谨态”为主要特点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 社会 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虽然第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了 6.8%,而数字经济领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6%和 13.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3.2%,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同比增长 39.6%。
在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考验之后,我国数字经济进入了提速快速发展时期,亟需实现数据、技术、产业、商业、制度等协同发展,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通过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激发数字生产力,而数字货币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是为了迎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是其具体的货币发展形态。
数字货币建立在复杂网络理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等特点,实现底层数字货币,中间层数字金融账户体系,覆盖了央行支付体系、商业银行、非银机构等垂直化总分账户体系,同时实现了各国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的互联互通,顶层数字身份验证体系等,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传统货币体系向数字货币体系的转变。
最早数字货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982 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 DavidChaum 创立了 DigiCash,同时推出了两种数字货币系统:E-Cash 和 cyberbucks,这两种系统均基于 Chaum 的盲签合约建立的,能保持用户匿名且身份难以被追踪。但当时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且不能做到完全匿名,最终得以失败告终。
1996 年,著名肿瘤学家 Douglas Jackson 发起了有真正黄金的支持 E-gold,因此大受欢迎,甚至一度有希望在数百个国家吸引超过 500 万个用户。不幸的是,后来平台持续遭遇黑客攻击并且吸引了大量非法洗钱交易,该公司在 2009 年陷入了困境。
1998 年,一家莫斯科的公司推出了 Web Money 这一种通用数字货币,能够提供广泛的点对点的付款解决方案,涵盖互联网交易平台。它也是少数幸存的尚未加密的数字货币之一。时至今日,该货币仍被数百万人广泛的使用和接受。与此同时,它也可以转换为法定货币,如卢布,美元,英镑,甚至比特币。
2008 年 11 月,中本聪提出比特币的概念,并发布著名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文中首次出现区块链,能在不具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去中心化的电子交易体系。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正式诞生。比特币是一种 P2P 形式的虚拟加密数字货币,采用开源的区块链技术,将交易信息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这使得破解网络几乎成为不可能;另外,其点对点的传输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此后,比特币系统逐渐成熟,官方又陆续发布了新版本,增加了很多特性。
2013 年,以太币(ether)诞生,它基于以太坊技术衍生出的一种虚拟加密货币,是目前仅次于比特币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货币。以太币以区块链为基础,跟比特币类似,但使用的 科技 完全不同,是具有开源智慧合约(smart contract)功能的公共区段链平台,双方达成合约条款就能执行。2010 到 2014 年间,比特币多节点挖矿和点点币( PPcoin)诞生,在采矿方面发挥了作用。2013 年 8 月,德国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化。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虽本质上不具备货币职能,但已对现行的货币与金融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国央行正在积极研发或推行法定数字货币。早在 2013 年 Shoaib et al.就提出官方数字货币的概念,英格兰银行( BOE)2014年发布的报告明确以分布式账本技术(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作为数字货币的分类标准,一类是加密数字货币,即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生成的数字货币,并指出比特币是史上第一个加密数字货币;
另一类是非加密数字货币,以瑞波币为典型代表;随后国际清算银行下设的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 CPMI)将法定数字货币定义为加密货币,根据存在形式是否基于央行账户,将法定数字货币分为央行数字账户和央行数字货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BIS)提出的“货币之花”模型,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概念,即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数字形式的中央银行货币,且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保证金账户和清算账户存放的数字资金。
▲“货币之花” 模型
数字货币与政府的关系相当复杂,各国政府既恐惧又好奇。各国对于数字货币的讨论、实验和试点将持续进行,因为如果有经济体开始使用数字货币,那将在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各国经济体都将越来越重视这种新的现象和新趋势。
1、美联储 Fedcoin 项目 。 这是一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可与美元进行等价兑换(即汇率是 1:1)。该货币协议与比特币有诸多相似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 Fedcoin 中,有一个用户(美联储)拥有特殊权限,能够随意创建和撤销账簿使用权。二是发行数量不像比特币那样有一个事先定好的规则,而是可以像现金一样调整发行量。
2、 加拿大央行的 CADcoin 项目 。 这是一种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加拿大央行搭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账簿的大额支付系统, CADcoin 是在这个系统中使用的货币。近日在卡尔加里的内部介绍会上,加拿大央行展示了他们正在开发的电子版加元—CAD-Coin。这项代号为“Jasper”的创新初衷是帮助央行通过分布式总账 科技 发行、转移或处臵央行资产。多家加拿大主要的银行,包括加拿大皇家银行、 TD 银行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均参与了该项目。
3、 瑞典央行的 eKrona 项目。 目前,瑞典正在逐渐转型为“无现金 社会 ”。数据显示,自 2009 年以来,瑞典纸币及硬币的数量已经下降了 40%,居民更倾向使用银行卡、智能手机和电子钱包来处理日常的各种交易。随着现金使用量持续减少,瑞典央行尝试为民众提供一种不通过零售银行等中介的支付方式。瑞典央行要求, eKrona 必须能够用于小额购买。由于目前尚未确定使用哪种技术, eKrona 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是存款货币单位(即个人直接在央行开户,而非在商业银行开户),另一种是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
▲海外各国或组织数字货币的最新动态
每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体制不同,是否需要采用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这一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海外各国又不想失去在数字货币占得一席之地的机会,所以出台的政策法规也是经常变换,时宽时严。
国际清算银行 。2015 年 11 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DigitalCurrencies》报告,详细介绍了数字货币作为零售支付手段的影响等内容;2018 年 3 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对支付、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的报告,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进行了分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7 年 6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金融 科技 行业发展的报告《Fintech and Financial Services : Initial Considerations》,针对如何有效监管分布式账本技术( DLT)及以其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提出了建议。2018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和 20 国集团 G20 共同发布一份中期报告《数字化带来的税收挑战》,提出要对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形成的数字资产交易信息进行监管。
英国 。英国的财政委员会对加密算法进行了评估,认为他们目前不会对英国的货币或金融稳定构成风险。然而,加密算法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任何购买加密算法的人都应该准备好丢掉所有的钱。
日本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日本政府对数字货币的态度可谓是非常积极。从去年开始,日本就免除了数字货币交易的消费税,承认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货币属性。2017 年日本开始实施《资金结算法案》,承认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合法性。之后,日本金融厅( FSA)颁布《支付服务法案》,对数字货币交易所实施全方位监管。所有在日本境内运营的交易所必须获得财政部与 FSA 的牌照授权。
新加坡 。在新加坡政府对金融 科技 “不寻求零风险,不扼杀技术创新”的原则指导下,新加坡积极发展区块链技术,积极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新加坡是亚洲区域内最支持数字货币发展的国家之一。由于新加坡的积极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家交易所选择在新加坡开展业务,例如 WBF EXCHANGE 就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密切。
2020 年 3 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正式公布关于支付服务经营牌照的豁免企业名单,名单上的实体已取得豁免期内的特定支付服务或数字货币相关支付服务的许可证和经营权,包括阿里巴巴、支付宝、亚马逊等大型机构的新加坡实体均在名单之列。
关于数字货币相关支付服务的豁免许可,包括币安、 OKCoin、 BitStamp、币信、Coinbase、 CoinCola、 TenX、 Upbit、 ZB 等近 200 家公司均可在正式下达牌照前以豁免状态合法运营。
泰国 。为了更好的监管数字货币行业, 2018 年 6 月,泰国颁布了《数字资产法》,宣布为合规加密货币交易所颁发牌照,开始实行牌照化管理。
澳大利亚 。由于金融犯罪不断增加, 2017 年 10 月,澳大利亚通过了《财政法案 2017 年修正案( 2017 措施 6)》, 2017 年底,正式通过了《反洗钱与反恐怖主义融资法案2017 年修正案》,明确了数字货币并不是货币资产,而是价值的电子表现形式。提供数字货币交易业务的机构,必须向澳大利亚交易报告和分析中心( AUSTRAC)提交申请,取得相应监管牌照与准入许可。交易所应根据反洗钱/CTF框架下的制度标准,对业务进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评估。违规者将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或 500 英镑罚金,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或 2000 英镑罚金。
海外央行数字货币实践的启示 :
1)、 央行应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数字货币搭载在为更广泛的金融体系服务的基础设施上,从与现有金融体系的链接中获得合法性的外表,这是其明显的特性。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央银行的监管应该加强, 将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相分离,确保数字货币没有寄生在实体货币上。
中央银行应与商业银行合作,发挥“数字前线”的监管作用,禁止商业银行做出充当“比特币自动取款机”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不允许这些数字货币与整个金融体系现有的基础设施共存,以保障支付系统正常运行。
2)、 技术方面需要加强。应适当地采用数字货币的新技术,来改进国家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支付方面。新兴国家中央银行可能会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实施中获得最大收益,主要是因为现有的财务流程和技术系统不是很高效,可以通过实施数字货币或其他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来实现更大的金融包容性,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消费(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层面的跨境支付摩擦。而现金业务完全电子化之后,用户转场手机银行 APP 等线上渠道,那么银行之前的硬件渠道建设也将面临转型的考验。
3)、做好应对冲击的准备。数字货币由于自身的缺陷,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货币,但其一旦全面发行,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央行必须积极做好技术进步对金融冲击的相关准备。同时,披着合法外衣的数字货币搭载在为更广泛的金融体系服务的机构和基础设施上,可能形成严重的金融风险,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中央银行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做好数字货币带来的各种风险应对工作,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监管,规范和引导数字货币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2、 国内数字货币发展历程
人民币作为中国通行流通的央行货币已经历经 71 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已经逐步实现电子化,迈入 2.0 时代。流通在银行等金融体系内的现金和存款早已通过电子化系统实现数字化,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大规模普及,让流通中的现钞比重逐渐降低。现在国人日常消费几乎不需要使用现钞。移动支付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快速便捷的支付体验。人们开始畅想未来的“无现金 社会 ”,中国也成为最接近无现金 社会 的国家之一。
但中国的移动支付更多是商业驱动,是一种货币的电子化支付手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人民币” 。从贵金属到纸币替代贵金属充当货币,再到未来的数字化货币,是经济和 科技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随着网络通讯技术日益发达、 社会 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与活跃,加上民众购物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对货币流通安全性的考虑,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而不愿携带纸币,因此,由央行提供比纸币更快捷、低成本的数字化货币媒介工具,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必需。
中国人民银行从 2014 年开始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央行数字货币,至今已有五年。当前央行数字货币( DC/EP)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央行-商业银行/-货币使用者”双层运营、 M0 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并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我国数字货币发展历程
当前我国对于法定数字货币处于内测阶段, DC/EP 采取“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投放体系以及“一币、两库、三中心”运行框架
“一币”指的是央行担保发行的 DC/EP,“两库”是指央行的发行库和商业银行的银行库:DC/EP 首先在央行和商业银行间发生转移,即 DC/EP 的发行与回笼,之后再由商业银转移到居民与企业手中。“三中心”则是 DC/EP 发行与流通的技术保障,包括登记中心、认证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其中,登记中心负责记录发行、转移和回笼全过程的登记;认证中心负责对 DC/EP 用户的身份进行集中管理,这是 DC/EP 保证交易匿名性的关键;DC/EP 的一个关键是在于反洗钱、反偷税漏税和反恐怖融资等做出较大改进,大数据中心通过对于支付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利用指标监控来达到监管目的:
▲“一币、两库、三中心”运行框架
我国央行选择推出数字货币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义,可以说,央行选择推出数字货币不仅是顺应货币演进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人民币主权地位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
1、 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浪潮 。由于纸币的发行、运输、存储等各个过程均耗费人力和物力,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货币无纸化可以节省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成本,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便利。
另外,传统纸币不记名的特点使得监管机构无法掌握纸币的使用流通情况,利用纸币进行偷逃税、洗钱等经济犯罪是现实中无法避免的黑洞。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行可控匿名,在保证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同时,当发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数字货币的来源可追溯。因此,能够有效打击洗钱、逃漏税等违法行为,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透明度。
数字货币具备的快速流通性、便捷性、高安全性等特质均是传统纸币所不能比拟的。正如纸质货币最终替代了金属货币一样,货币无纸化也是大势所趋,是货币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目前支付宝、微信、银联支付等已经实现了 M2 范畴的货币无纸化,而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替代传统的纸币,可以实现 M0 范畴的货币无纸化,顺应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浪潮。当然,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货币无纸化也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漫长过程,这也是央行在起初可能只选择推出部分数字货币,替代部分纸币的重要原因。
2、 降低全球美元货币体系的不利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货币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能力使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但美元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美国获取了诸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能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各种负面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即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向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
而且,当今世界的三大金融系统 SWIFT、CHIPS、Fedwire 均被美国一家独揽, 不论是美元、欧元、日元还是人民币,美国都可以实时获取各国货币的资金交易信息,美国利用该金系统对许多国家和企业进行制裁的行为屡见不鲜,欧洲与其他国家怨声载道。目前,除了中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在研究如何构建数字货币支付网络,以推动“去美元化”进程。
3、保护货币主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9 年 6 月,Facebook 发布 Libra 白皮书,试图打造一种超主权的“世界货币”。Libra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为储备资产,为Libra 稳定币增信,最大限度地降低币值波动风险,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其中,一篮子货币中美元占50%,欧元占 18%,日元、英镑和新加坡元分别占 14%、11%和 7%,但是没有人民币。
由于 Facebook 在全球拥有 23 亿的用户,若 Libra 成功被广泛使用,Libra 跨境资金流动将不受限制,这也意味着在非储备国家可以随意使用 Libra 进行支付,那么,非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主权地位势必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和外汇管理均会受到冲击,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将受阻。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我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便是应对 Libra 的重要举措。
J. 区块链的雏形——分布式记账
一个小故事助你理解区块链的雏形——分布式记账:
在一群小岛上居住着一群和善的居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把贝壳作为信用中介,以它作为等价交换物换取自己需要的食物,一千年过去了,岛上出现了一个大汉,大汉要求大家同意把他家树上的叶子作为唯一的信用中介。
试图反抗的人都被扔到了海里喂鱼,善良的人们很快被驯服。
慢慢地,大汉家里的叶子成了岛上的等价交换物,岛民必须先用物品换取叶子,再用叶子去交换其他生活物品。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每个人手里的叶子越来越多,但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除了大汉和他的手下,很多人过得紧巴巴的。
直到有一天,其中一个岛民漂流到另个小岛上,发现这个岛上的交换方式与自己岛上的不一样。他们并不使用叶子,而是共同记账。所有岛民将自己的来往账目记在一个账本之上,所有的交易都在账目上用数字表示。只要得到6个人的认可,大家就认为这个账目是对的。
如果这个人想去买东西,那么只须在上面划账,就可以拿走商品。这种新方式比用叶子作为中介更简单方便。如果选择这种方式,小岛上所有的人不需要叶子就可以自由交易同时,因为账目是公开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对账单进行检查,这也就杜绝了造假的可能。
这样一种共同记账的方式,有着比特币的影子,也是区块链技术的雏形一一分布式记账。小岛上的6个人相当于6个节点,每个节点都维护着自己的一个账本,账本记录着小岛上岛民的一笔笔来往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