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美經典電影 老片
001. 《三十九級台階》 The 39 Steps(1935)
雖然晚了一些,能接受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爵士的教育總是幸福的。
002.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1936)
曾經以為不笑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白痴,另一種是資產階級。
003.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對南北戰爭沒有感覺是很正常的,整部電影中就數火燒亞特蘭大令你最興奮。
004. 《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1940)
雖然總有頑固的人要翻案說該片不是經典,但經典又沒有正式標准,正如你能說它不是,我也能說它是。
005.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1942)
提起自己喜愛這部電影會令形象大幅改善,但千萬別說那首《卡薩布蘭卡》是片中的主題歌或插曲。
006. 《羅生門》Rashomon(1950)
命運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這部電影變成了電影的教科書。
007. 《流浪者之歌》(1951)
「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噢……」歌聲想起,背後是一句絕望的台詞——「賊的兒子是賊」。
008.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
所有都市童話中的第一經典,後來的模仿者越愛玩花樣,就越不可能超越它的高度民主。
009. 《無因的反叛》 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這部舊作令人絕望:無論怎麼裝酷,我們都無法比半個世紀前的詹姆斯·迪恩有型。
010. 《大鬧天宮》 (1961)
孫猴子的面具成為每個少年的夢想。
011. 《小兵張嘎》(1963)
每次看完都想去堵別人家的煙囪,只是到處都沒有煙囪。
012. 《地道戰》(1966)
從父輩那裡遺留下來國產戰斗故事片中最有趣的一部。
013. 《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1966)
童年時印象最深的外國喜劇片,人均完整看過5次。
014. 《畢業生》 The Graate(1967)
達斯丁·霍夫曼並不是本來就這么老的,他不但年輕過,還曾經把一段畸戀演繹得無比純情。
015.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
跟其他許多電影一樣誕生於70年代,但沒有多少70年代的電影可以被稱為「大師級」。
016. 《橋》Bridge(1971)
直到聽到「啊朋友再見」的原唱才體會到自己是那麼喜歡戰爭片。
017.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
關於一個男人和5個女人的戰斗故事片,像蘇聯一樣悲傷。
018.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壞人也有「好的壞人」和「壞的壞人」之分,這個概念不是小馬哥首創。
019. 《佐羅》Zorro(1974)
還記得小時候扮演蒙面俠佐羅的快樂,因為剪爛床單而被媽媽打得屁股彷彿還隱隱作痛。
020. 《老槍》(1975)
第一次看見那麼神奇的鏡子,站在它的後面,看得見敵人,敵人卻看不見你。
021. 《追捕》(1976)
男人喜歡「真由美」 ,女人喜歡「杜丘」,應該沒有人喜歡橫鹿鏡二。
022. 《卡桑德拉大橋》Cassandra Crossing(1976)
致命病毒,政府陰謀,建築物的崩塌——這些元素永遠受到商業電影的青睞。
023. 《洛奇》Rocky(1976)
直到今天,把史泰龍和奧斯卡最佳影片聯系起來依然顯得有些奇怪。
024. 《的士司機》Taxi Driver(1976)
這是羅伯特·德尼羅真正的佳作——到了我們看電影最多的90年代,他只是個抽象的符號。
025. 《星球大戰》Star War(1977)
每次打開手電筒,我們都會把自己想像成手持嗡嗡作響的光劍。
026. 《超人》Superman(1978)
切記主角的動作是用特技合成的,如果魯莽模仿,就可能像他的扮演者現在這樣。
027. 《小花》(1979)
「妹妹找哥淚花流」,唱著唱著就有點黃色歌曲的意思了。
028. 《苔絲》Tess (1979)
娜塔莎·金斯基坐在石頭上等待被捕的樣子是對美的另一種詮釋。
029.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勾起了大家看世界名著的慾望。
030. 《四個小夥伴》(1981)
很多年以後,發現何勇也是裡面的一個小夥伴。
031. 《西安事變》 (1981)
至今都不明白,對於張學良這個人為什麼我們一直都念念不忘。
032. 《勝利大逃亡》Escape to Victory (1981)
即便是在收音機里聽電影配音的廣播劇都讓人激動,之後習慣了電台的足球直播。
033. 《城南舊事》 (1982)
基本上有一段時間是用「小英子」的形象去判斷女孩的美。
034. 《火燒圓明園》 (1982)
多麼想用高壓水龍頭去撲滅那場大火啊。
035. 《牧馬人》(1982)
都快記不起來了,傷痕文學真的是要成為化石了。
036 《泉水叮咚》 (1982)
想起小時候特別孤獨的朋友,電影里那個叫「木頭」的女孩讓人很同情。
037. 《少林寺》 (1982)
這個電影放了以後,又專門拍了個電視告訴青少年不要盲目的去少林寺出家學武,電影不是現實。
038 《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長得丑也可以是可愛的,這一點美國的小孩似乎接受得更早。
039. 《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
在受到羞辱的時候,誰都希望自己像蘭博一樣身懷絕技:「不要逼我出手!
040.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83)
從電影院到露天電影場,一天看了3次,所以記得那個「大丈夫」。
041. 《霹靂舞》(1983)
為什麼下班途中還要浪費半分鍾時間,駐足觀看那些小孩的街舞表演?他們看起來非常熟悉。
042. 《高山下的花環》(1984)
「小北京」犧牲的時候感覺最難受。
043. 《黃土地》 ((1984)
它不能被忽略的是意義,「第五代」確立了江湖地位。
044. 《雅馬哈魚檔》(1984)
「嶺南派」電影風格展現出平凡人的幽默。
045.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陳浩南、山雞算什麼,人家的街頭義氣是這樣表現的,人家的古惑仔電影是這樣拍的。
046. 《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1984)
少有的續集比第一集更精彩的電影,而且在電器商場看到的機會最多,它被用作檢驗視效音效的標准。
047. 《警察故事》 (1985)
足夠的中國功夫,足夠的笑料和不要命的架勢重復著同樣的主題。
048. 《少年犯》 (1985)
教育片,學校組織集體觀摩,回去寫了觀後感。
049. 《芙蓉鎮》 (1986)
「豆腐西施」這種形象以後很多的用在文學創作中了。
050. 《秋天的童話》 (1986)
能夠在銀幕上見到陳百強的機會並不太多,而且這個愛情故事不太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