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歷史人物
卡爾·馬克思 (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生平事跡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過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慧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說,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1835年10月,他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在大學,他除研究法學外,還研究歷史、哲學和藝術理論。1837年起,馬克思開始認真鑽研黑格爾哲學。1841年,他結束大學生活,獲哲學博士學位。
馬克思在完成博士論文後,本想在波恩大學講授哲學,但因普魯士政府加緊對進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於是他轉向政治,開始從事反對封建專制和爭取民主的斗爭。1842年初,他寫了第—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土的書報檢查令》,通過對書報檢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個普魯土國家制度的反動本質。同年5月,他開始為自由主義反對派創辦的《萊茵報》撰稿,10月擔任了該報的主編。在馬克思的影響下,這份報紙越來越鮮明地傾向於革命民主主義。1843年4月1日《萊茵報》被反動當局查封。
1843年5月,他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里,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她成了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志。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他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斗爭狀況,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系,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斗爭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在巴黎期間,馬克思進行了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埋頭鑽研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聖西門、博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歷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了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指出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的標准。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書中科學地論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制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准備和組織准備。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了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在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布魯塞爾區部和支部的領導人。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教育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倡議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協會。1847年11月,馬克思親自出席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託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大陸。3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當局驅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著手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主席。4月初,他們返回德國,直接參加革命。6月他創辦了《新萊茵報》。它是當時民主運動中唯一代表無產階級觀點的報紙。馬克思通過報紙宣傳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制制度作斗爭,揭露自由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行為,還通過報紙同各國民主派建立廣泛聯系,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為了發展民主統一戰線,馬克思參加了科隆民主協會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領導人建立密切聯系。他還積極參加科隆工人聯合會的工作,同工人組織內部的錯誤傾向進行斗爭。
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倫敦,在這里長期定居。在倫敦,馬克思重建了共產主義者的盟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繼續戰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國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酌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佔,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
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出現了新高潮。馬克思又投入了實際斗爭。1864年9月28日,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他被選為國際的領導機構總委員會的成員,並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許多重要文件,為國際制定了斗爭綱領、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國際存在的整個時期,他始終是國際的領袖、國際的靈魂。正像恩格斯說的,「敘述馬克思在國際中的活動,就等於編寫這個協會本身的歷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雖然在起義之前並不贊同這一行動,但起義一經爆發,他就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援和幫助。他注意收集有關公社的材料,認真研究公社的各項措施,通過各種渠道與公社保持聯系,為公社出謀獻策,並且親自寫了幾百封信宣傳公社的意義,號召支持公社的事業。公社失敗後,馬克思又從物質生活、政治思想上幫助逃離法國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馬克思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主義的政治觀點、經濟觀點和策略思想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深刻地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產主義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論述了這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和分配原則,並提出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理論。這部著作對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斗,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冊,他的學說將永放光芒。
「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創始人卡爾·馬克思 1818年誕生在德國的特里爾鎮,父親是律師。卡爾17歲時進入波恩大學功讀法律,隨後又轉入柏林大學,最後在耶拿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此後馬克思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在科倫為《萊茵報》當過一個時期的編輯。但是他那激進的政治觀點,不久就給自己惹出了是非,於是便遷居到巴黎。在那兒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觀點使兩人結下了真切的友誼,甘苦與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
不久,馬克思被驅逐出國,遷居到布魯塞爾。1847年就是在布魯塞爾他發表了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學的貧困》。翌年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其擁有最廣泛讀者的著作《共產黨宣言》。在同年晚些時候,馬克思返回科倫,數月後又遭驅逐。之後他遷居倫敦,在那裡度過餘生。
雖然馬克思當記者時賺些錢,但是他大量的時間在倫敦搞研究,撰寫有關政治學和經濟學著作(在那些年月里,馬克思和他的一家主要靠恩格斯的慷慨捐助來維持生計)。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於 1867年問世。1883年馬克思去世,另兩卷還沒有寫完,後來恩格斯根據馬克思遺留下來的筆記和手稿編輯整理出版。
馬克思著作是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從共產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以空前的規模迅速發展來看,馬克思顯然應在本冊居於高位,問題是他應高掛第幾位呢?
做這樣決定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人們對在淵古流長的世界史上的共產主義重要性的認識如何。雖然人們不能肯定共產主義究竟會發展到什麼范圍,將會維持多久,但是現在顯而易見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已經牢牢地紮下了根,至少在未來的幾百年內會對世界有重大的影響。
在馬克思逝世後大約一個世紀的今天,至少在名義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已接近13億。這個數字在人類史上比任何皈依其他思想體系的信徒還要多,從佔世界整個人口數字的比例來看也是史無前例的。這就使許多共產主義者和一些非共產主義者相信將來也許總有一天馬克思主義會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但是很難有把握地預料到將來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向。有很多似乎很重要的思想體系都有過其全盛時期,但是最終都銷聲匿跡了(摩尼創建的宗教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早在1900年憲政民主似乎顯然是未來的潮流,雖然它在將來最終有希望得以實現,但是現在很少有人再說這樣的結論是靠得住的。
即使人們承認共產主義對今日世界和未來有巨大的影響,也可能會對卡爾·馬克思本人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重要意義提出質疑。蘇聯政府的實際政策似乎並未受到馬克思著作的約束,他寫了有關黑格爾辯證法和勞動剩餘價值等著作,這樣的學說似乎對蘇聯現今的國際國內政策並沒有多大影響。
當今共產主義強調四個主要原則;①只有少數有錢人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大多數勞動者則在比較貧困中度日;②革除這種不合理的方法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即生產資料歸政府而不是私人所有的制度;③在大多數情況下,建立這種制度的唯一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暴力革命;④要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長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前三項原則早在馬克思以前就被明確地陳述過。第四項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而來的。蘇聯長期實行的現行專政,與其說是馬克思著作帶來的結果,倒不如說是列寧和斯大林的實踐所帶來的結果。因此或許可以說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影響是有其名而無其實,而對他著作的注重也只不過是裝點門面而已,企圖標榜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推行的思想和政策是有「科學」根據的。
雖然這種標榜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的確太過分了。例如,列寧不僅僅宣稱要遵循馬克思的教導,而且實際讀過並完全接受了他的教導,自信是在按照他的教導辦事。毛澤東和許多其他共產黨領袖也都是如此。是的,馬克思的思想可能會引起誤解和異議,但是基督、佛陀或穆罕默德也是如此。假如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的一切主要政策都是直接來源於馬克思著作的話,那麼他在本冊中的名次甚至還會高些。
也許可以認為,使共產主義在世界如此廣闊的天地里成為基本政治思想體系的主要功勞,應歸於真正建立了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實用政治家列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列寧當然是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但是馬克思甚至比列寧更重要,因為他的著作不僅僅強烈地影響了列寧的思想,而且也強烈地影響了許多其他共產主義領袖。
還有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就是是否應該把建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功勞在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之間劃分開來。他們共同起草了《共產黨宣言》,恩格斯對《資本論》的最後定稿肯定起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兩個人各自都以自己的名義寫了幾部書,但是他倆在智慧上合作得如此密切以致理應把兩人共同創造的產品當作一項不可分割的共同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書中確實也是兩人合佔一章,只不過標題是馬克思一個人的名字,這是因為在一般人看來他是兩個夥伴中起主導作用的一個,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最後要提到的一點是常常有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有嚴重的錯誤。當然馬克思具體的預言中有許多已經證明是錯誤的。例如,他曾預言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變得越來越貧困,顯而易見這種情況並未發生。馬克思還曾預言中產階級將會被消滅,其中大多數成員將跌入無產階級的隊伍中來,只有少數升入資產階級中去,顯然這一情形也沒有出現。他似乎還相信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會使資本家的利潤減少,這一預言不僅錯誤而且荒唐。然而不管他的經濟學說正確與否,對馬克思的影響都沒有多大關系。一個哲學家的重要性並不在於他的觀點是否正確,而在於他的思想驅使人們付諸行動。基於這種認識,馬克思無疑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C2%ED%BF%CB%CB%BC&sr=&z=&cl=3&f=8&wd=%C2%ED%BF%CB%CB%BC%C9%FA%C6%BD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馬克思: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1843年), 論猶太民族問題 (1843),1844年經濟和哲學手稿 (1844年),論費爾巴哈 (1845年),哲學的貧困 (1845年),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7年),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1852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1859年),剩餘價值理論共三卷(1862年), 工資、價格和利潤 (1865年),資本論第一卷 (1867年),法蘭西內戰 (1871年),哥達綱領批判 (1875年)
兩人合著: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 神聖家族 (1845年), 共產黨宣言(1848年),關於美國內戰 (1861年), 資本論第二卷 (1893年), 資本論第三卷 (1894年)
恩格斯: 德國農民戰爭 (1850年),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 (1852年),反杜林論 (1878年),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1880年),自然辯證法 (1883年),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1884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1886年)
馬克思的哲學
哲學——解放的頭腦
『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德意志意識形態》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的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的解放的頭腦,也就是說,它是解放者(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 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出現是歷史的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證明它的合規律性,哲學作為人的解放的頭腦就應當承擔這樣的一個任務。
『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麼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 ——《德意志意識形態》
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他能生產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數據和生產數據,而動物不能。 人一旦進入生產勞動,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 因為要勞動,所以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系以及其它社會關系。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構成的社會存在又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便不是完全沒有規律可循的了。
生產勞動為主要形式的物質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的活動產物,但他們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的力量。 因此,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
馬克思從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來說明人時,他立足於實踐的基礎上。
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的新的質量和素質。
人改造世界,世界也改變人。
因此人只有在實踐基礎上,在以實踐為基礎的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才能得科學的唯物的說明。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明人的問題的根本特徵。
階級斗爭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由於金屬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剩餘生產物增多,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系之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
馬克思認為,只有聯系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系結構的變化,才能理解:
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斗爭是不可避免的; 階級斗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
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 ——《資本論》
現代階級關系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數據的分離。 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范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系從早期的簡單走向復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
馬克思指出,同以往的階級社會相比效,資本主義社會會使互相對立階級日益簡單化。
『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雖然建立了階級理論/學說,但是沒有解釋階級轉化相關的理論,尤其是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轉化為有產階級的情況。
政黨理論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共產黨宣言》
與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須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 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這些核心作用,就不會有無產階級斗爭的勝利。
國家理論
從階級及階級斗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斗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用暴力來鎮壓被壓迫階級的反抗。以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系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范圍之內,那就是國家。 這樣,作為統治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就應運而生。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起來,進行暴力革命,以推翻資產階級的專政,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或社會主義國家,直到消滅階級和國家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到來為止。
「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復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卡爾·馬克思 《法蘭西內戰》
革命導師馬克思
1843年10月的一天,普魯士西部科隆出版的《萊茵報》上登出一則啟事,招聘一位學識豐富的人當主編。
招聘啟事登出的當天,一個穿西裝、滿臉絡腮鬍子的人來到編輯部。他就是卡爾·馬克思,看上去有四十來歲,顯得很穩重。
可是,當報社老闆問他年齡時,得知馬克思只有25歲,吃驚的臉上不免露出不信任的神情,說:「馬克思,雖然你給我們寫過不少文章,質量也不錯,可是你這么年輕,能擔此重職嗎?」
馬克思微微一笑說:「先生,您的憂慮是無可非議的。可是,學識的高低與年齡無必然關系。請您耐心些,花五分鍾看完我的應聘材料再說,您還可以考考我!」
於是,報社老闆看起了應聘材料,當他知道馬克思擁有耶拿大學哲學系的博士學位時,態度馬上變了,笑著說:「太抱歉了,請你原諒我剛才的失態。」接著,就拿出了聘書。聘請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
馬克思應聘報社主編,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宣傳革命道理,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沒落,喚醒人民的覺悟。他上任不久,普魯士的萊茵省議會討論「林木盜竊」問題,要立法處罰盜竊者。誰是盜賊呢?議會把矛頭指向了廣大農民。
馬克思立刻深入調查,把事情搞清楚了。原來,普魯士西部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一直都是當地農民、牧民生活的來源。後來,被幾個貴族和地主強行霸佔,還劃分了勢力范圍。他們在森林裡伐木,在附近開了許多木材加工廠,肆意剝削當地居民;又在草原上開辟了牧場和奶製品廠,以牟取暴利。這些森林和草原,本該是屬於當地農民、牧民的,可是,貴族地主們「反客為主」,不允許農民去森林裡撿枯樹枝當柴燒,孩子們到草地上去采草莓、蘑菇,也被視為偷竊。議會要立法,就是要從法律上承認,貴族地主霸佔的土地屬於他們的私有財產。
這真是黑白顛倒!馬克思和同仁們都感到憤憤不平,就寫了許多文章登在《萊茵報》上,抨擊議會的無恥行徑,並要求地主貴族把森林和草原還給當地農民。這些文章深得人心,《萊茵報》的發行量也一下子猛增。
專制的普魯士政府是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他們立刻下令查封了《萊茵報》。馬克思從此覺悟到,單靠輿論是無法推翻專制統治的,無產者只有聯合起來,通過武裝斗爭才能奪取勝利。
卡爾·馬克思(1818—1883)生於普魯士(現德國)萊茵省特里爾城。1848年2月,他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發表,這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第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64年創立了「第一國際」,從此,國際工人階級有了自己的組織和行動綱領。
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研究,作為他創立的經濟學的主要關注對象和核心之一,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並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概念、內容,從經濟學的層面上做了科學系統的界定和論述。可以說,馬克思當之無愧地是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學說的奠基人和最偉大的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