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45年一美元購買力
1945年一美元購買力是相當於2014年十多美元。
「美元時間」網站(dollartimes.com)以消費物價指數為基數,計算出1914至2014年美元的購買力變化。
例如,2000年的一美元相當於2014年的1.38美元;年度通脹率為2.35%。以下年份的1美元購買力在2014年相當於:
2004年:1.26美元。
1994年:1.60美元。
1984年:2.30美元。
1974年:5.04美元。
1964年:7.54美元。
1954年:8.66美元。
1944年:13.39美元。
1934年:17.66美元。
1924年:13.47美元。
1914年:23.30美元。
100年前的1可以購買一雙高檔皮鞋,而現在只能下載1首歌曲。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折射出的巨幅膨脹,如今流通中的美元總面額是20世紀初的1900倍!
貨幣的估值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短期內,一種貨幣的匯率會在公開市場上相對其他貨幣發生浮動,但長期來看,貨幣總會因為通貨膨脹因素而失去購買力,換而言之,買到同樣的東西,在之後往往要比在之前花掉更多的「錢」。
通貨膨脹的成因是貨幣供應量的增速超過了實際的經濟增速,這通常由政府和央行的政策行動引起,本圖旨在形象地詮釋過去100年來,美元現金喪失購買力的速度和程度。
『貳』 1845年的1美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幾美元是如何計算
大概27-28美元左右。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么湊巧,這個奇特的問題在明尼阿波利斯聯儲官網上確有一個非常貼切的回答,而我前幾天正好在那上面找文章看所以有印象。
我剛看了一眼,他們舉例是說1850年1美元相當於2018年的30.12$。而這個1850年的選擇並不是隨便選出來的,我稍稍研究了一下,感覺1850年是CPI指數從不太靠譜到比較靠譜的一個分界點。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水平的,選了一個很好的時間點,要是再提前100年還真不好算。
計算方式是以物價為基準,如果簡單點來說,就是把不同年份的物價除一下然後得到一個比價。但實際上如果仔細看看,這裡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購買力是通過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會購買力來源於各種經濟成分的職工工資收入、其他職業的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居民從財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補貼、救濟、獎勵等)、銀行和信用單位的農業貸款、預購定金凈增加額、居民其他收入、社會集團購買消費品的貨幣。
中國社會購買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居民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出、社會集團購買力、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貨幣支出。
另一種含義指單位貨幣能買到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即貨幣購買力。它決定於貨幣本身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或勞務費用的高低。
購買力的大小,取決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分配。社會購買力隨著社會生產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國民收入中積累與消費比例關系的變化也對購買力產生直接的影響。
『叄』 以購買力平價計算1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以購買實力評價計算,1億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那有匯率啊,不用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