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國產操作系統
1、中標麒麟操作系統:中標麒麟Linux桌面軟體是上海中標軟體有限公司發布的面向桌面應用的操作系統產品。中標麒麟開發了與windows操作系統非常接近的圖形化桌面。習慣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的用戶,只需做簡單的適應性學習即可在該圖形化桌面下完成軟體安裝、文檔編輯、瀏覽網頁、播放視頻音頻等操作。
優點:為windows用戶遷移到該操作系統提供了方便,使用戶能夠迅速掌握新系統,可節省大量人員培訓成本。
缺點:與其他軟體兼容性差,響應速度慢。與伺服器兼容欠佳,系統運行時,高級別進程在執行低級別文件後會降低級別,而低完整級進程不可能通過執行文件提升自己的許可權。
2、銀河麒麟操作系統:銀河麒麟(Kylin)是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開源伺服器操作系統。此操作系統是863計劃重大攻關科研項目,目標是打破國外操作系統的壟斷,研發一套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伺服器操作系統。
優點:銀河麒麟操作系統具有性能領先、生態豐富、體驗提升、雲端賦能、融入移動、內生安全等優點。
缺點:在其穩定性、性能和標准化這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3、雲針操作系統(CloudNeedle OS):分為伺服器操作系統、桌面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物聯網操作系統四個版本,該操作系統適用於各種智能終端,是一款能夠把各大操作系統的軟硬體生態完全兼容和直容的新型革新純國產無國界操作系統。其研發公司雲針科技系列產品主要包括以雲針操作系統為核心的軟體產品,與合作開發生產嵌入該操作系統的伺服器、消費終端(電腦、電視、平板、手機、智慧盒)、物聯網終端等硬體產品,及虛擬化應用服務,可見生態集群極其豐富。
優點:一個內核就將伺服器終端到消費終端、物聯網終端全面打通的全新操作系統;從辦公到娛樂,同時兼容直容安卓應用和windows應用,獨具特色的豐富應用生態,相應速度更快,更安全可靠,並革新了美國軟體生態的下載、卸載、安裝等復雜的操作過程,更加高效,便捷。同時,完全直容和兼容目前國際國內市場上大部分算力終端設備(含晶元)及軟體,完美打通「雲-邊-端」,真正實現了生態、生活、生產算力的全方位歸集與精準調度運營。
缺點:由於是初上市的全新純國產無國界操作系統,還不被大多數人所熟知,需進一步打進消費者市場,讓更多人發現。
4、深度Linux(Deepin)Deepin:原名Linux Deepin,於2014年4月更名為Deepin,常被稱為「深度 Linux」,是一個致力於為全球用戶提供美觀易用,安全可靠的Linux 發行版。它不僅僅對最優秀的開源產品進行集成和配置,還開發了基於 HTML5 技術的全新桌面環境、系統設置中心、以及音樂播放器,視頻播放器,軟體中心等一系列面向日常使用的應用軟體。
優點:Deepin 簡單易用,桌面美觀,能夠很好的代替Windows系統進行工作與娛樂,深受用戶好評。
缺點:性能優化不足,軟體難兼容,應用生態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仍舊需要不斷完善。
5、UOS統一操作系統:統一操作系統籌備組是由多家國內操作系統核心企業自願發起,成員包括中興新支點、中國電子集團(CEC)、武漢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誠邁科技。2019年7月,籌備組聯合技術研發團隊正式成立,並在廣州、武漢、南京、北京等地組織了數百人的研發團隊開始研發工作。
優點:UOS採用開源共創社區研發模式,鼓勵上下游產業鏈廠商和技術人員參與研發工作貢獻代碼,共同打造符合行業用戶需求的安全、易用、穩定的操作系統產品。今年內將發布UOS的第一個版本,實現不同的CPU平台上統一發布渠道,統一應用商店、統一交互體驗、統一內核版本、統一文檔和開發介面。
缺點: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缺點也很明顯,缺少日常軟體、游戲的生態環境極大地阻礙了系統在消費市場的發展。
6、華為鴻蒙系統(HarmonyOS):鴻蒙OS是華為公司開發的一款基於微內核、耗時10年、4000多名研發人員投入開發、面向5G物聯網、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鴻蒙的英文名是HarmonyOS,意為和諧。 基於AOSP的一款操作系統,華為基於安卓生態開發的應用能夠平穩遷移到鴻蒙OS上做好銜接——將相關系統及應用遷移到鴻蒙OS上,差不多兩天就可以完成遷移及部署。
優點:這個新的操作系統將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並且該系統是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能兼容全部安卓應用的所有Web應用。若安卓應用重新編譯,在鴻蒙OS上,運行性能提升超過60%。鴻蒙OS架構中的內核會把之前的Linux內核、鴻蒙OS微內核與LiteOS合並為一個鴻蒙OS微內核。創造一個超級虛擬終端互聯的世界,將人、設備、場景有機聯系在一起。同時由於鴻蒙系統微內核的代碼量只有Linux宏內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擊幾率也大幅降低。
缺點:雖然鴻蒙系統可以兼容安卓應用,基於AOSP,但不是真正完全適配的軟體,使用起來總是有些不穩定,其系統框架下的APP應用數量太少,局限性強,使其飽受詬病,鴻蒙OS基於Android系統的常用應用,也同時受谷歌的框架服務GMS制約,出國使用不了,導致核心技術始終受制於人的局面。
B. 華為HMS Core全面發布,全球開發者的新機會來了
2020年1月,華為面向全球正式發布了HMS Core 4.0,並稱這是構建HMS全球生態的重要里程碑。
璽哥認為,華為HMS Core對全球開發者來說是一次新機會,不容錯過。
華為終端稱:HMS Core是華為終端雲服務開放能力的合集,這些能力和服務將會幫助應用獲得更多的用戶 、更高的活躍度和更高效的商業成功,實現一點接入、全球全場景全終端的智慧分發,讓開發者專注於創 新,為華為終端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MS Core與操作系統的關系。華為終端稱,HMS Core是運行在操作系統和移動應用之間的一系列組件。「 很多企業在開發一款app時,會遇上產品需求過多,研發資源不夠,導致產品版本不能如期發布的情況。 如何解決這樣的情況,是減少需求還是增加人力?其實只需要使用外部組件即可。HMS Core就是這樣的組 件,HMS Core包括二十多項能力,每個能力含有多個功能介面。開發者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介面,將 配套的sdk集成到app代碼中,完成相應的功能需求開發。」
HMS Core的五大亮點:亮點一,全球分發:這套服務開放能力是面向整個世界市場分發,它已實現了對全 球17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覆蓋、為高達6億全球用戶提供服務;亮點二,節省成本:免費開始,易於上手 ,從開發至上架,最多3個人即可完成單個KIT服務的幾層對接;亮點三,安全可信:遵循GAPP、GDOR及當 地法規,在全球3個區域,部署了15個數據中心,超20+合規性認證;亮點四,精準觸達:華為應用市場月 活超4億,並提供6種數據分析模型,助力應用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還有多種基於用戶行為的推送方式, 助力精準營銷;亮點五,開發者生態:當前HMS Core 4.0在關鍵的開發者生態構建上也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華為「耀星計劃」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了總額高達10億美金的激勵,吸引了大批開發者加入到HMS Core 4.0的周圍。截止目前,使用HMS Core 4.0服務的APP已經達到5萬+。
HMS Core 4.0不僅是華為構建HMS全球生態的重要里程碑,也彰顯了華為摒棄谷歌GMS服務的決心。
我們知道,雖然谷歌的安卓系統是免費對外開源的,但它的GMS(谷歌服務)是收費的。GMS全稱為 GoogleMobile Service,即谷歌移動服務。GMS目前提供有的服務有Search、Search by Voice、Gmail、 Contact Sync、Calendar Sync、Talk、Maps、Street View、YouTube等。
經過多年的發展,谷歌將GMS打造為了一套安卓通行證。在安卓體系內(國外),用戶用GMS即可登錄各種 應用,多年來,國外用戶已養成使用GMS登錄應用的習慣。同時,企業只要能夠通過谷歌的GMS認證,企業 的軟、硬體服務就能夠在安卓系統內暢行無阻。
這也為什麼華為手機在遭遇谷歌GMS斷供後在歐美市場不好賣的原因所在。沒有GMS服務的華為手機,對歐 美用戶是缺乏通用價值的。
發布HMS Core4.0,將是華為擺脫GMS的開始。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不久前指出,華為手機將力爭在2020年內,全面啟用「鴻蒙OS系統+自研晶元」 新體系。
通過HMS Core4.0的部署,華為集合了麒麟晶元空前的AI算力、鴻蒙OS先進的跨終端「全場景分布式」架 構、以及HMS雲端服務的優勢,從而在各種終端上全面實現對用戶生活場景的全覆蓋。HMS Core 4.0將讓 華為「1+8+X」的整個IoT全場景生態體系,真正具備能夠與蘋果旗下產品矩陣相提並論的聯動能力、以及 在系統和硬體層面上的深度結合優勢,從而開拓出獨立於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以及谷歌GMS服務體系之 外的全新發展路徑。
從這個來看,HMS Core 4.0堪稱華為麒麟晶元和鴻蒙OS體系核心靈魂,意義重大。
HMS Core 4.0的發布,標志著華為吹響了在全球市場全面構建自主可控體系的號角。對開發者來說,HMS Core 4.0的發布是一個新的機會。
在HMS Core 4.0的背後,是華為打造晶元+鴻蒙OS新體系的決心。在晶元方面,自從遭遇美國「斷供威脅 」後,華為已經全面加速了自主純國產供應鏈的構建,目前以M、P等系列高端手機都全面採用了自研麒麟 系列晶元。2019年推出的Mate 30系列,見證了麒麟990系列4G、5G晶元的全面成功,2020年將面世的P40 系列,預計也將搭載麒麟90 5G晶元,提供對NSA/SA 雙模5G網路的全面支持;在操作系統方面,採用先進 分布式架構、具備低延遲特性的鴻蒙OS,已經在榮耀智慧屏產品上得到了充分驗證,其跨設備實現資源調 用的先進性能令用戶和開發者印象深刻。
華為制定的2020年目標,就是藉助晶元+鴻蒙OS這個基礎平台的支撐,堅定打造HMS生態,以生存為底線, 優先解決海外生態問題。
在這個目標指引下,華為2020年海外市場戰略的側重點將是包括印度、非洲、中東在內的高成長市場。根 據華為印度地區高管表示,華為HMS服務將會率先在印度地區推出使用,以印度市場為跳板,逐漸佔領全 球市場,但目前華為HMS生態影響力尚不及谷歌的GMS體系,因此華為方面將不惜加大投入,以更多資源吸 引眾多應用開發者,將他們凝聚到華為HMS生態中來。
璽哥認為,在印度、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有開發者資源的全球開發者、機構可以在2020年可以重點發力 HMS Core,國內在這些市場有資源的開發者、機構也應該側重發力,抓住機遇進行全球布局。
和華為MHS一起走向全球!
C. 2021那些事兒|細數信息技術4大領域
2021年,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人工智慧、大數據、開源、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每個領域的發展幾乎都可圈可點。
在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的語言大模型、圖文大模型乃至多模態大模型的基本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展現。例如,阿里巴巴達摩院公布多模態大模型M6最新進展,參數從萬億躍遷至10萬億;鵬城實驗室與網路聯合發布全球首個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鵬城—網路·文心,參數規模達到2600億。
不僅如此,人工智慧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交叉融合也擦出火花。在《科學》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科學突破榜單上,AlphaFold和RoseTTA-fold兩種基於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技術位列榜首。
在人機交互領域,扎克伯格將Facebook公司更名為「Meta」時,特斯拉和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則將注意力放在腦機介面上。馬斯克認為腦機介面裝置將更有可能改變世界,幫助四肢癱瘓或有身體缺陷的人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復雜的腦機介面裝置可以讓你完全沉浸在虛擬現實中」。此外,今年5月,斯坦福大學開發出一套皮質內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從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中解碼癱瘓患者想像中的手寫動作,並將其轉換為文本。
在超算領域,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我國超算應用團隊憑借「超大規模量子隨機電路實時模擬」成果斬獲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的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
在開源方面,RISC-V開源指令集及其生態快速崛起;由華為公司牽頭,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麒麟軟體等參與的openEuler操作系統開源社區業已匯聚了7000名活躍開發者,完成8000多個自主維護的開源軟體包,催生了10多家廠商的商業發行版……
回望2021年,信息技術版邀請業內專家梳理上述四個領域的發展脈絡,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作者 張雙虎
AlphaFold或是2021年人工智慧(AI)領域的「一哥」。
近日,《科學》雜志公布了 2021 年度科學突破榜單,AlphaFold 和 RoseTTA-fold 兩種基於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技術位列榜首。
此前幾天,由中國工程院院刊評選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近5年全球實踐驗證有效、有全球影響力的工程科學和技術重大成果)」中,AlphaGo和AlphaFold亦榜上有名。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數位專家回望今年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的成就時,均談到了AlphaFold。
「面向科學發現的AlphaFold和中國正在構建的人工智慧發展生態不能不說。」 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對《中國科學報》說。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金橋則提名「用AI進行新冠診斷」「人工智慧與生物、制葯、材料等科學融合(AI for Science)」和「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
在醫學領域,AI識別咳嗽聲早已用於肺炎、哮喘、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檢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研發出可以通過分析咳嗽錄音識別新冠患者的AI模型,識別出新冠患者咳嗽的准確率為98.5%,其中識別無症狀感染者的准確度高達100%。日前,有報道稱該模型已用於識別奧密克戎病毒。
「紫東太初首次實現了圖—文—音語義統一表達,兼具跨模態理解和生成能力。」 王金橋說,「目前與新華社共同發布的『全媒體多模態大模型研發計劃』,實現對全媒體數據理解與生成的統一建模,打造全棧國產化媒體人工智慧平台,已 探索 性地應用於紡織業和 汽車 行業質檢等場景。」
12月7日, 科技 部官網公布3份函件,支持哈爾濱、沈陽、鄭州3地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至此,我國已經有1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這將引領帶動中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
「我國正在推動人工智慧生態發展,構建良好生態。」吳飛說,「目前已有15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發創新平台、1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8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和高等學校設置的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和交叉學科等人才培養載體。」
「一是大模型,二是人工智慧和基礎學科的結合。」孫茂松對《中國科學報》說,「語言大模型、圖文大模型乃至多模態大模型的基本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展現,確定了它作為智能信息處理基礎軟設施的地位。同時,它並非簡單地擴大規模,而是對數字資源整合能力和計算能力都提出了挑戰。雖然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但它所表現出的某些『奇特』性質(如少樣本學習、深度雙下降、基於提示的任務調整等),使學者產生了超大參數規模或會引發質變的期待,從而為新的突破埋下了伏筆。」
今年,人工智慧領域從「大煉模型」走向「煉大模型」階段,從千億量級到萬億量級,在大模型領域,似乎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3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我國首個超大規模人工智慧模型「悟道1.0」。6月,智源就改寫了自己的紀錄,發布悟道2.0,參數規模達到1.75萬億;9月,浪潮人工智慧研究院推出了中文巨量語言模型——源 1.0,參數量達2457億;11 月,阿里巴巴達摩院公布多模態大模型 M6 最新進展,參數從萬億躍遷至 10 萬億;12月,鵬城實驗室與網路聯合發布全球首個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鵬城—網路·文心,參數規模達到2600億。
與此相應,最近快手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提出了一個新的推薦系統Persia,最高支持100萬億級參數的模型訓練。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在基礎學科領域不斷攻城略地。
7月,DeepMind公司人工智慧程序Alphafold2研究成果又登頂《自然》,在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人工智慧或帶領生物學、醫學和葯學挺進新天地;11月,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腦機連接設備,讓猴子玩 游戲 和跑步機,從而進行神經活動數據研究;12月,DeepMind開發的機器學習框架,已幫助人們發現了純數學領域的兩個新猜想,展示了機器學習支持數學研究的潛力。
「今年人工智慧在各行業應用方面也取得不小的成績。」孫茂松說,「人工智慧與基礎學科結合已顯示出巨大潛力,發表了多篇頂級論文,已展露出某種較強的趨勢性,即『人工智慧+基礎科學』大有可為。」
作者 張雙虎
腦機介面、AR眼鏡、智能語音、肌電手環、隔空手勢識別……2021年,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落地,人機交互領域風起雲涌。不管是智能 健康 、元宇宙,還是自動駕駛領域的蓬勃發展,似乎都表明,人機交互正站在產業化落地的門口。
「我們研發的高通量超柔性神經電極已通過科研臨床倫理審批,即將開展腦機介面人體臨床試驗。」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副所長、感測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陶虎對《中國科學報》說,「安全穩定地大規模採集人體大腦的神經元信號並進行閉環調控,將實現病人感知和運動功能的修復。」
腦機介面技術給患者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今年5月,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發表封面論文,開發出一套皮質內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從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中解碼癱瘓患者想像中的手寫動作,並將其轉換為文本。藉助該系統,受試者(因脊髓損失癱瘓)每分鍾可以打出近百個字元,且自動更正後的離線准確率超過了 99%。
不久前,馬斯克表示,希望明年能在人類身上使用Neuralink 的微晶元裝置。該晶元將用於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相關技術正在等待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
「腦機介面領域已經蓄積了相當的技術,有望成為解決大腦疾病的利器。」陶虎說,「大家都在搶占臨床應用的先機,明年可能會實現技術落地應用。預計兩三年內,國內會出現可媲美馬斯克Neuralink的獨角獸企業。」
「人機交互將引申出新的萬億級市場。」福州大學特聘教授嚴群這句判斷,也囊括了元宇宙這個巨大的市場。
有人稱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舊瓶裝新酒」。但無論如何,元宇宙已是今年人機交互領域繞不開的話題。
「元宇宙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的綜合,它實際上並非新的東西。」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告訴《中國科學報》,「元宇宙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跨越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還有些技術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
在真實世界裡,人機交互問題和人機環境系統的混合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真實世界的人機交互中,不管是輸入、處理還是輸出過程中,客觀數據、主觀信息和知識依然不能完美融合。
劉偉認為,無論真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人類和機器決策都有「快決策」和「慢決策」過程。人類決策有時依靠邏輯決策多些,有時直覺決策多些,這種「混合決策」不斷變換,而且很難找到變化規律。這方面的問題機器決策目前還未能解決。
「元宇宙還處在畫餅的前期階段。」劉偉說,「因為它的底層機理沒有解決——人在真實世界裡未能完美解決人機交互的問題,帶到元宇宙里同樣不能解決。」
談到人機交互,劉偉認為第二個不能不說的問題是「復雜領域」。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給了復雜系統預測氣候變化模型的提出者。」劉偉說,「人機交互也是一個復雜系統,它既包括重復的問題,還包括雜亂的、跨域協同的問題。」
劉偉認為,從智能的角度說,復雜系統包括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人,二是裝備(人造物),三是環境。這其實是多個事物之間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既糾纏又重疊的「人機環系統」問題。
「在人機交互中,機器強在處理『復』的問題,人擅長管『雜』的事——跨域協同、事物間平衡等。因為人們還沒找到復雜事物的簡單運行規律,所以解決所有智能產品、智能系統問題,要從人、機、環這個系統里找它們的結合、融合和交互點。而且,人要在這個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
人機交互領域引起劉偉重視的第三個現象,是「人工智慧幫數學家發現了一些定律」。「最近,DeepMind研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框架,能幫助數學家發現新的猜想和定理。」劉偉說,「人工智慧是一個基本的數學工具,同時,數學又反映了一些基本規律。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數學家處理一些數學問題,那麼,人們將更好地認識復雜系統的簡單規律,人機交互方面就可能會取得新突破。」
作者 張雲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今年是我國超算應用實現豐收的一年。
11月中旬在美國舉行的全球超算大會(SC21)上,中國超算應用團隊憑借基於一台神威新系統對量子電路開創性的模擬(「超大規模量子隨機電路實時模擬」),一舉摘得國際上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的最高學術獎——「戈登貝爾獎」。
同時,在SC 21大學生超算競賽總決賽上,清華大學超算團隊再次奪得總冠軍,實現SC競賽四連冠。這些大規模應用軟體可擴展性和性能調優方面的成績表明,我國在並行軟體方面的發展方興未艾。
回到超算對產業的驅動來看,我們要重提「算力經濟」一詞。早在2018年,我們提出「算力經濟」概念,認為以超級計算為核心的算力經濟將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的代表性指標和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手段。
綜合近幾年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高性能計算當前發展趨勢已充分表明,隨著超算與雲計算、大數據、AI的融合創新,算力已成為當前整個數字信息 社會 發展的關鍵,算力經濟已經登上 歷史 舞台。
通過對2021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發展現狀綜合分析,可以總結出當前高性能計算正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高性能計算與雲計算已經深度結合。高性能計算通常是以MPI、高效通信、異構計算等技術為主,偏向獨占式運行,而雲計算有彈性部署能力與容錯能力,支持虛擬化、資源統一調度和彈性系統配置。
隨著技術發展,超級計算與容器雲正融合創新,高性能雲成為新的產品服務,AWS、阿里雲、騰訊、網路以及商業化超算的代表「北龍超雲」,都已基於超級計算與雲計算技術推出了高性能雲服務和產品。
其次,超算應用從過去的高精尖向更廣、更寬的方向發展。隨著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尤其是使用成本的不斷下降,其應用領域也從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精密研製、信息安全、石油勘探、航空航天和「高冷」的科學計算領域向更廣泛的國民經濟主戰場快速擴張,比如制葯、基因測序、動漫渲染、數字電影、數據挖掘、金融分析及互聯網服務等,可以說已經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
從近年中國高性能計算百強排行榜(HPC TOP100)來看,超算系統過去主要集中於科學計算、政府、能源、電力、氣象等領域,而近5年互聯網公司部署的超算系統占據了相當大比例,主要應用為雲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以及短視頻等。這些領域對於計算需求的急劇上升表明,超算正與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
從HPC TOP100榜單的Linpack性能份額看,算力服務以46%的比例占據第一;超算中心佔24%,排名第二;人工智慧、雲計算和短視頻分別以9%、5%和4%緊隨其後。
可以看出,人工智慧佔比的持續增加與機器學習等演算法和應用的快速崛起,以及大數據中的深度學習演算法的廣泛應用有很大關系。互聯網公司通過深度學習演算法重新發現了超級計算機,特別是GPU加速的異構超級計算機的價值,紛紛投入巨資建設新系統。
綜合來看,目前的算力服務、超算中心、人工智慧、科學計算等領域是高性能計算的主要用戶,互聯網、大數據,特別是AI領域增長強勁。
再次,國家層面已經制訂了戰略性的算力布局計劃。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以及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建設全國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啟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力促把東部的數據送到西部進行存儲和計算,同時在西部建立算力節點,改善數字基礎設施不平衡的布局,有效優化數據中心的布局結構,實現算力升級,構建國家算力網路體系。
最後,人工智慧的算力需求已成為算力發展主要動力。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演算法革新和通過物聯網、感測器、智能手機、智能設備、互聯網技術搜集的大數據,以及由超級計算機、雲計算等組成的超級算力,被公認為是人工智慧時代的「三駕馬車」,共同掀起最新一輪的人工智慧革命。
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這一背景下,虛擬化雲計算向高性能容器雲計算演進,大數據與並行計算、機器學習融合創新就成為了產業發展的最新方向。
此外,在智能計算評測方面,我國已經提出了包括AIPerf 500在內的眾多基準測試程序,這是對傳統Linpack測試標準的有力補充。
這些發展表明超算技術向產業滲透的速度加快,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依靠算力的人工智慧時代,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隨著用戶對算力需求的不斷增長,算力經濟必將在未來 社會 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作者 武延軍(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開源發展可圈可點並非只是今年的事。最近幾年,開源領域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例如,RISC-V開源指令集及其生態的快速崛起。這與上世紀90年代初Linux誕生一樣。當時,UNIX和Windows是主流,很少有人能夠預料到今天以Linux為內核的操作系統已經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人們每天使用的App,超過80% 概率是運行在以Linux為內核的安卓操作系統上,而且,支撐其業務的後端伺服器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很大概率也是Linux發行版。
所以,今天的RISC-V也同樣可能被低估,認為其不成熟,很難與ARM和X86抗衡。但也許未來RISC-V就像Linux一樣,最終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主流指令集生態,產品遍及方方面面。
僅2020年,RISC-V International(RVI,RISC-V基金會遷入瑞士之後的新名稱)的會員數增長了133%。其實RVI遷入瑞士這件事情本身也意義重大,是一次開源領域面對大國競爭保持初心不「選邊站」的經典案例,值得全球其他開源基金會參考。
在國內,2019年底,華為公司牽頭,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麒麟軟體等參與的openEuler操作系統開源社區正式成立。在短短的兩年內,社區已經匯聚了7000名活躍開發者,完成8000多個自主維護的開源軟體包,催生了10多家廠商的商業發行版。
這是中國基礎軟體領域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根社區」,雖然與20多年 歷史 的Debian、Fedora還有差距,但邁出了重要一步,對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創新來說,終於有了國內主導的、可以長期積淀的新平台。
同時,華為在遭遇安卓操作系統GMS(谷歌移動服務)海外斷供之後,推出了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並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下啟動開源項目OpenHarmony。
目前OpenHarmony短時間內已經吸引了國內眾多廠商參與,也側面反映了國內產業界對新一代萬物互聯操作系統的旺盛需求。盡管其在生態規模和技術完整程度方面與安卓仍有差距,但畢竟邁出了打造自主生態的第一步。
這相當於為源代碼合理使用劃定了一個邊界,即合理使用僅限於介面,一旦深入到介面的實現代碼,則需要遵守相關許可。這對開源知識產權的法律界定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今年5月,《2021中國開源發展藍皮書》重磅發布。它不僅系統梳理了我國開源人才、項目、社區、組織、教育、商業的現狀,並給出發展建議,而且為國家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制定開源政策、布局開源戰略提供參考,為科研院所、 科技 企業以及開源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案例參考和數據支撐。
而不論是開源軟體向圍繞開放指令集的開源軟硬體生態發展,還是開源有嚴格的法律邊界約束,抑或是國內龍頭企業正嘗試通過開源 探索 解決「卡脖子」問題,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眾多案例都指向一個方向——開源趨勢不可阻擋。因為它源自人類分享知識、協同創造的天性,也是人類文明在數字時代薪火相傳的重要模式。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開源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開源軟體供應鏈安全的問題。這里的安全既有傳統意義上軟體質量、安全漏洞的問題,也有開源軟體無法得到持續有效維護的問題(如OpenSSL在出現HeartBleed問題時只有兩位兼職維護者,log4j出現問題時只有三位兼職維護者),更有大國競爭導致的「斷供」問題(如GitHub曾限制伊朗開發者訪問)。
隨著開源軟體向GitHub這類商業平台的集中,這一問題會更加突出,甚至演變為重大風險。開源軟體這一本應屬於全人類的智慧資產,可能變為實施「長臂管轄」的武器。為了避免這一問題,開源代碼託管平台、開源軟體構建發布平台等公共基礎設施需要「去中心化」。世界需要多個開源軟體基礎設施,以最大程度消除政治力量對開源社區的威脅。
對於中國來說,隨著開源軟體成為眾多科研、工業等重大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部分,開源軟體本身也要有一個基礎設施,具備代碼託管、編譯、構建、測試、發布、運維等功能,保證開源軟體供應的安全性和連續性,進而增強各行各業使用開源軟體的信心。
未來,核心技術創新與開源貢獻引領將成為國內企業發展的新動力,或將我國開源事業推向另一個高潮。
D. 如何看待華為Mate 40系列國內發布會自有應用服務,有哪些亮點
大家都知道了,這次 Mate40 背後是一個環形攝像頭,不少人調侃它的樣子像是倒過來的 iPod 。調侃歸調侃,這個設計確實還蠻耐看的。
但傾心圓形攝像頭的差友可要注意了,可能是工藝的問題,圓形的玻璃非常容易碎,最好買個膜保護一下( 差評君的 Mate30 Pro 攝像屏早早就碎了,難受 )。
Mate40 系列只有五種顏色,秘銀色、 「 釉白色 」 陶瓷白、 「 亮黑色 」 陶瓷黑、 「 夏日胡楊 」 素皮綠, 「 秋日胡楊 」 素皮黃。
就差評君的手感來看,秘銀色隨著角度不同,能折射不同的光學效果,摸上去是塑料磨砂的感覺,應該挺耐用;而黑白兩色的手感滑滑的,很溫潤,摸起來瓷實舒服,不套殼的話要小心點拿,容易掉;素皮邊框還用的金色配紅按鍵,從上到下透露出一種高貴,就不知道用久了污漬有點難處理。
真要差評君選的話,更喜歡釉白色和素皮綠一些。
Mate40 Pro 會比一般手機要寬一些,可能比較適合手大或者已經習慣寬屏的人,橫過手機來打游戲時背面的攝像頭稍微有點礙事,可能是攝像頭那個圓形屏太大了。
這次差評君拿到的 90Hz 屏幕,色差亮度啥的都挺好,用專業軟體( 紅蜘蛛 )測過之後評價也不錯。
嗯,華為的屏幕這次終於站起來了!
CPU 性能
麒麟 9000 是市面上第一個集合了 5G 的 5nm 晶元,微博@安兔兔表示,性能模式下跑分有 721462 分,傲視群雄,足以證明自己的實力。
本來我也想試試安兔兔跑分,但是媒體機安兔兔怎麼也裝不上,只好退而求其次,為了測試麒麟 9000 ,用手機性能殺手——原神。
拉滿 60Hz 幀率和畫面精度到最高,看看這個晶元還扛得住么?
雖然游戲內提醒我這樣設置會導致設備負載嚴重過高,但實際上在玩的時候出乎意料的平滑,表現力比市面上其他旗艦手機確實好很多。
但是隨著要求升高,背部上方發熱量不斷上升( 邊緣金屬框將近 45 度),耗電量也蹭蹭的。玩了 12 分鍾跑了 9% 的電,惹不起惹不起。。
5G 也不必多說,畢竟是華為的看家本事,實測速率比外掛 5G 晶元的手機網速只多不少。
總之,麒麟 9000 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想到這里,再想到美國的禁令可能讓麒麟優勢不再,唉。。
攝像
Mate40 Pro 的攝像參數大家都能查到,5000 萬超大底主攝,2000 萬超廣角, 1200 萬長焦,能到 10 倍混合變焦和 50 倍數碼變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多光譜色溫感測器,估計是為了彌補 RYYB 出現的色差問題。
DXO 的分數權當一個參考▼
在實際拍攝體驗過程中,差評君明顯感覺華為加大了 AI 對圖片的處理。
得益於麒麟 9000 的 NPU 和 ISP 上去了,除了專業模式下的照片,其他模式下的拍照到相冊時都會被 AI 加工一下,把模糊的變清晰,再色彩校準一下。
大部分情況下 AI 的加持都會讓圖片變的更好,就是拍攝會加大電池的使用量。。
差評君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確實很不錯。尤其是超廣角的夜景圖片,吊打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