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A卡和N卡有什麼區別
A卡和N卡區別如下:
1:A卡做圖好,N卡游戲好。
2:A卡驅動爛,N卡驅動好。
3:A卡色彩好,N卡速度快。
4:A卡功耗低,N卡大核彈。
5:A卡性價比,N卡價格高。
㈡ 怎麼增強顯卡性能微星小飛機超頻使用教程
在DIY的圈子裡,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超頻,常見的超頻有CPU超頻,顯卡超頻,內存超頻,很多人分將超頻能力視為檢驗產品性能的一個標准,就是常說的「大雕」「大雷」。超頻性能非常好的叫大雕,超頻性能差的,或者不能超頻的叫大雷。
這種情況在二手魚賣帶K的處理器和賣顯卡的時候比較多。
今天給大家講講顯卡超頻的使用方法。
常見的電腦顯卡超頻軟體,大多數人都能想到微星出的那個MSI Afterburner(小飛機)
但是很多人都不會正確地使用這個軟體。
微星小飛機功能很強大,支持AMD和NVIDIA全系列顯卡。集超頻、監控和風扇控制與一身,通過簡單的操作即可提升將近15%的顯卡性能,同時監控功能又確保了顯卡工作安全,可謂方便實用。
其實同型號的顯卡超頻比較才有意義,就像同樣的3080吧,丐版3080超頻之後可能會比旗艦版的3080性能還要強,但是就算超冒煙了,也不可能比得上3090。
但是超頻還是有風險的,不要直接上去就超到底,最好是先提前搜一下顯卡型號的超頻參數,再進行超頻操作。
超頻能力同型號的顯卡,主要是看顯存顆粒,常見的有三星,鎂光,海力士。超頻性能從高到低排列。
軟體獲取我會放在文章最後邊,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下載使用。
軟體使用
N卡超頻常用的幾個參數
1.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以百分比形式調節,調節范圍在50%-100%之間,調低可以有效降低功耗,不過過低的功耗會導致供電不足,核心頻率太低,而導致出現問題,我們超頻的原則是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而找到最低的功率值,或者說找到最佳性能表現的最低功耗;
2.顯存頻率
顯存頻率在+100-+1500之間調節,調高顯存頻率會明顯提升性能,但是過高的顯存頻率會導致死機,藍屏等情況,我們要找到適合我們顯卡的穩定值。
A卡超頻
1.電壓控制
A卡需要調節電壓從而降低功耗,默認電壓鎖定無法調節,我們需要先解鎖電壓控制;
電壓調低會明顯降低功耗,面對新卡可以慢慢適當減少電壓以觀察算力跟功耗變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值,如出現問題可以調高電壓再試;
核心頻率
核心頻率同電壓控制一樣,減少用來降低功耗,但過低的核心頻率,會導致性能下降,需要慢慢降頻,找到適合自己的顯卡的核心頻率;
顯存頻率
調高顯存頻率會明顯提升算力,但是過高的顯存頻率也是會導致死機,藍屏的情況,我們要找到適合我們顯卡的穩定值。
應用超頻
設置完成後我們要點應用超頻才會生效
設置開機啟動
點擊Startup那個圖標,出現紅圈就表示已設置開機啟動超頻單獨設置顯卡超頻
超頻數據存檔
可以設置幾個參數進行切換使用
點保存圖標,然後然點擊1-5數字,就可存檔當前數據到對應的數字檔,存檔成功會亮起紅圈,下次需要讀取,直接雙擊相應數字存檔即可。
超頻有風險,小白一定不要輕易嘗試。
㈢ 4750gbios修復教程
4750gbios修復教程()文丨茶茶12127@bigfun社區
從AMD發布第一代APU開始,APU始終存在一個尷尬四核的CPU說弱不算特別弱,但是說強也不夠強。所以APU總給人一種比較萬金油但是並不強的感覺。但是到了銳龍4000系列之後,因為CPU部分出現了6~8核的規格,APU的性能也得到了徹底的釋放。那麼APU的性能究竟可以有多高,今天就帶來R7 RPO 4750G測試報告。
本文目錄:
1.CPU規格介紹
2.測試平台介紹
3.產品性能測試
1.簡單評測結論
2.性能測試項目介紹
3.CPU性能測試與分析
4.內存搭配性能對比
5.BFRC插幀測試
CPU規格介紹:
R7 PRO 4750G的大致規格是CPU部分8核16線程,頻率為3.6G~4.4G,3級緩存相對比較小為8MB。核顯部分為512SP規格,核顯頻率可以達到2.1G。
測試平台介紹:
然後來看一下測試平台。
主板是技嘉的X570-PRO WIFI
內存是金士頓的DDR4 8G*4。實際運行頻率是3200C14。
中間會有搭配獨顯的測試,顯卡採用的是迪蘭恆進的VEGA 64水冷版。
SSD是三塊INTEL 535。240G用作系統盤,480G*2主要是拿來放測試游戲。
NVMe SSD測試用到的是INTEL 750 400G。
散熱器是EK的AIO 360 D-RGB。
硅脂是喬思伯的CTG-2。
電源是酷冷至尊的V1000。
測試平台是Streacom的BC1。
產品性能測試:
簡單評測結論:
· 這次的測試對比組是R5 2400G、I5 10400、I7 9700K、R7 3700X、I7 10700KF,100%標桿依然是I5 9400F。
· 就CPU的綜合性能而言,R7 PRO 4750G非常接近於R7 3700X,介於I7 10700KF和I7 9700K之間。比I7 10700KF弱7%,比I7 9700K強13%,在現有的CPU種算是桌面級中高端的水平。
· 而搭配獨顯的部分,R7 PRO 4750G還是顯得略弱一點,會稍弱於I5 9400F,與二代銳龍大致相當。所以大體上CPU搭配獨顯會有一定的瓶頸,但是瓶頸並不會很明顯。
· 功耗(整機)上來看,R7 PRO 4750G的功耗控制相當不錯,明顯優於R7 3700X。
然後我們拆解成單線程和多線程來看。
單線程:得益於相對較高的睿頻頻率,R7 PRO 4750G的單線程性能會優於I5 10400,但依然弱於R7 3700X。看起來4000系列APU的IPC性能還是會略低於ZEN2的3000系列CPU。
多線程:多線程性能由於支持超線程技術,所以R7 PRO 4750G十分接近R7 3700X,同時遠高於I7 9700K。比I7 10700KF弱8.5%,比I7 9700K強27.5%。
性能測試項目介紹: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對比性能的童鞋,這邊會提供詳細的測試數據。如果不想看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的總結部分。
測試大致會分為以下一些部分:
· CPU性能測試:包含系統帶寬、CPU理論性能、CPU基準測試軟體、CPU渲染測試軟體、3DMARK物理得分
· 搭配獨顯測試:包含獨顯基準測試軟體、獨顯游戲測試、獨顯OpenGL基準
· 搭配集顯測試:包含集顯基準測試軟體、集顯游戲測試、集顯OpenGL基準
· 磁碟性能測試:包含SATA & NVMe SSD的磁碟性能測試
· 功耗測試:在獨顯平台下進行功耗測量
· 針對R7 PRO 4750G會採集約330個數據
CPU性能測試與分析:
系統帶寬測試,R7 PRO 4750G的帶寬主要在L2上有更大的帶寬,應該是針對L3緩存縮小進行的補償。
CPU理論性能測試,是用AIDA64的內置工具進行的,理論算力上R7 PRO 4750G相比R7 3700X整體還會略高一點。
CPU性能測試,主要測試一些常用的CPU基準測試軟體,還會包括一些應用軟體和游戲中的CPU測試項目。這個環節會牽涉到不同負載環境的測試,也是最接近日常使用環境的測試。在這個環節中比I7 10700KF弱9.5%,比I7 9700K強8%。
CPU渲染測試,測試的是CPU的渲染能力。測試會統計單線程和多線程的測試結果,所以這個環節一般會最接近CPU的綜合性能對比(單核全核基本各一半)。R7 PRO 4750G甚至會略好於R7 3700X。對比I7 10700KF弱3%,比I7 9700K強17%。
3D物理性能測試,測試的是3DMARK測試中的物理得分,這些主要與CPU有關,對游戲性能也會有少量的影響。對比I7 10700KF弱8.5%,比I7 9700K強13%。
CPU性能測試部分對比小節:
CPU綜合統計來說R7 PRO 4750G大致是略弱於R7 3700X,介於I7 10700KF和I7 9700K之間。
搭配獨顯測試:
顯卡為VEGA 64,R7 PRO 4750G會略弱於I7 9700K。
獨顯3D游戲測試,下文中會詳細分析。
分解到各個世代來看,與常規的AMD CPU不同,R7 PRO 4750G反而是隨世代的提升性能略有減弱。大致性能相當於二代銳龍的水平。
針對不同解析度的測試,1080P下R7 PRO 4750G掉的相對多一點,4K下差異不大。縮小L3緩存還是多少影響了一點游戲性能。
獨顯OpenGL基準測試,OpenGL部分以SPEC viewperf 12.1和LuxMark為基準測試,這個測試是針對顯卡的專業運算測試,差距與CPU的延遲和單線程性能關聯度更高一些。所以R7 PRO 4750G的表現相對略弱一點。
搭配獨顯測試小節:
從測試結果來看,R7 PRO 4750G由於延遲較高和L3緩存較小的關系,所以搭配獨顯的表現較為一般,相當於R7 2700X的水平。但是與之前的R5 2400G相比,改善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磁碟性能測試:
磁碟測試部分用的是CrystalDiskMark6,1G的數據文件跑9次,這樣基本可以排除測試誤差。測試的SSD分別是535 480G和750400G,都是掛從盤。簡單科普一下這個測試里的概念,SATA介面和PCI-E通道都是可以從CPU或晶元組引出的(看CPU廠商怎麼設計)。原則上會測試晶元組引出的SATA和PCI-E。
在磁碟性能上,R7 PRO 4750G的磁碟性能測試只能說中規中矩,與I7 9700K的水平大致相當。
集顯性能測試:
這里比較詳細的測試了一下R7 PRO 4750G的集顯性能。由於INTEL從6代酷睿開始都是HD630,所以這邊用有比較詳細測試數據的I7 7700K來作為基準對比。相比I7 7700K,R7 PRO 4750G的集顯性能總體達到了318%左右,也就大致是三倍性能。對比之前的R5 2400G提升了29%。
集顯理論性能測試,R7 PRO 4750G的理論性能比實際表現更高,對比HD630可以達到402%,也就是達到了四倍。
集顯基準性能測試,R7 PRO 4750G對比HD630可以達到三倍多的性能。
集顯游戲性能測試,對比HD630可以得到近三倍的性能。在1080P中畫質下已經可以相對流暢的運行不少游戲,對集顯來說是不小的突破。
集顯OPENGL測試,由於集顯性能的突破,所以這個測試項目上R7 PRO 4750G同樣也刷新了記錄。
平台功耗測試:
搭配獨顯的性能測試,可以看到R7 PRO 4750G在PM95和獨顯游戲環節功耗都比較低,所以整體的功耗統計相對較低。
詳細的統計數據:
搭配集顯功耗測試,可以看到R7 PRO 4750G的功耗控制的相當不錯,對比四核的I7 7700K也區別不大。
詳細的統計數據:
最後上一張CPU天梯圖供大家參考。性能部分僅對比與CPU有關的測試項目,並不包含游戲性能測試的結果。
由於2017年開始,系統、驅動、BIOS對CPU性能的影響非常巨大,所以這張表僅供指向性的參考。
內存搭配對比測試:
這邊針對內存的容量、頻率和時序來做一下對比。
首先來看容量對比,這邊主要的對比對象是第二列開始的8G*2、8G*4、32G*2。這邊可以看到8G*2是最弱的,8G*4是最強的。不過總體差距都在5%裡面。16G對於R7 PRO 4750G已經基本足夠,看起來4條內存會比2條內存的性能表現相對更好一點。
然後是內存頻率的對比,這邊主要測試2133、3200、3600、4200四個頻率。從測試來看2133下的性能差距還是很明顯不足以發揮R7 PRO 4750G的性能,而內存頻率到了3600之後性能提升基本就停滯,即使進一步提升到4200也沒有什麼提升。
最後是內存時序對比,從測試來看,R7 PRO 4750G對時序並不是特別敏感電腦。C14和C18之間區別不大,進一步降到C20也沒有很明顯的降低。
BFRC插幀測試:
由於R7 PRO 4750G依然是GCN架構,所以還是可以支持BFRC的實時插幀。需要在軟體中ENABLE AFMV功能。
然後就可以實現視頻插幀了。
那麼如果要在獨顯平台上實現這個功能,在默認狀況下,有獨顯運行集顯會自動關閉。
電腦
所以需要讓集顯也偵測到有顯示輸出,並在BIOS中強制優先從集顯啟動。但是這樣會有一個壞處,主板的BIOS畫面不會通過獨顯輸出。我這邊的方案是讓獨顯和集顯都同時連接同一個顯示器,並將畫面設置為復制。可以看到畫面是從獨顯輸出的,但是集顯可以運算插幀的畫面。
在打游戲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右邊的集顯是待機狀態,而左邊的獨顯在滿載運行。
簡單總結:
關於CPU性能:
從CPU性能上來說,R7 PRO 4750G的性能相當不錯,已經相當接近於R7 3700X。算是顛覆了APU過去給人留下的印象。
關於搭配獨顯:
搭配獨顯R7 PRO 4750G相對弱一點,但是也達到R7 2700X的水平,基本不會成為瓶頸。
關於集顯性能:
集顯性能上R7 PRO 4750G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達到了單機游戲入門使用的級別。但是相對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與獨顯同時運行,達到一些額外的功能,例如在N卡平台上實現BFRC的視頻實時插幀。
關於內存的搭配:
R7 PRO 4750G對內存的選擇並不算很挑剔,只要3600任意時序的8G*2就可以完整發揮CPU和集顯的性能。按照現在的內存價格,投入也還算過得去。
關於功耗:
R7 PRO 4750G的功耗控制還算不錯,與I7 7700K相當,所以功耗和發熱上不太會有太多的麻煩。
關於BFRC插幀:
視頻實時插幀算是AMD比較好玩的特殊功能,R7 PRO 4750G依然可以實現。搭配獨顯的話在一定條件下也依然可以繼續使用。
總的來說,R7 PRO 4750G確實實現了APU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跨越,讓AMD使用集顯的CPU達到了新的層面。這顆APU實際上與筆記本的4800系列應該沒有實質差別,基本對INTEL的對應CPU產品呈橫掃之勢。所以今年AMD在筆記本市場上的強勢表現,確實說明市場比較客觀的在用腳投票。不過在台式機上對於AMD的集顯來說,除了BFRC這樣的特殊功能,似乎可挖掘的功能還不夠多,這個是AMD應該更好去解決的問題。
電腦
㈣ n卡生產力是什麼
顯卡算力。n卡是一個顯卡,該顯卡生產力是顯卡算力,數值越大說明能在軟體中速度越快。n卡是NVIDIA系列的顯卡,NVIDIA是一家人工智慧計腔孫算公司,檔謹公司創立於199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伍蠢鏈拉市。
㈤ 我的計算機顯卡是rx580現在用輕松礦工算力才2.95MH/s,怎麼設置
設置方法:
挖礦一般是降核心,拉顯存,滿血版580算力應該在25MH/S—30MH/S,感覺題主的顯卡是殘血丐版,可以把a卡驅動裡面顯存負載模式修改成計算試試,默認是顯卡。
我之前就玩兒過哈希寶的挖礦,輕松礦工沒試過,我的580是2048sp那種殘血丐版,算力8MH/s左右。
輕松礦工挖礦軟體是一款功能非常強大的挖礦輔助軟體,支持100多種幣種,你能夠任意選擇幣種、礦池等多種屬性,幫助你對硬體性能進行超頻,讓你能夠更快的挖礦,獲取最大的收益。
輕松礦工算力軟體特色:
1、簡而不凡:如此簡單的界面,呈現你所關心。
2、支持超過100種幣:想挖什麼,選什麼,輕松切換!再也不用挖一個幣,換一把鋤頭。
3、內置超過200個礦池:蘿卜鹹菜,隨你愛!
4、集成超過30個內核:第一時間上線最快最鋒利的鋤頭。
5、內置超頻功能:全面支持A卡、N卡超頻功能,比「小飛機」更簡單。
6、群控管理:用群控管理數千台礦機,輕松做到一鍵切換幣種、一鍵切換礦池、一鍵升級內核、一鍵升級軟體、一鍵批量超頻。
㈥ 挖礦是什麼為什麼只能A卡挖礦
不是只能A卡挖礦,是A卡的挖礦效率最高,N卡和CPU都能挖礦,只是效率底下,你挖出來的虛擬幣還不夠支付你電費的,A卡的浮點運算能力是自身的強項
㈦ 為什麼顯卡挖礦A卡效率會比N卡高這么多
A卡的流程處理器要多一些,通用計算能力要強於N卡,A卡的架構也更適合挖礦,N卡現在也可以,但是效果沒有A卡好,這是事實。
㈧ A卡和N卡挖礦有什麼區別
從保修來看,N卡一般保修3年,A卡通常只保修1年。
挖ETH來看,A卡一般需要刷bios才能超頻出最高算力,而且要安裝專門的挖礦驅動。
N卡操作簡單,隨便安裝驅動。不過A卡搗騰完挖ETH來看性價比會比N卡高一些。
但是如果說挖礦壽命來看,如果ETH未來出現啥時候,不能挖了,A卡可能費了。A卡暫時只能挖ETH和ZEC,ZEC出了專業礦機,未來顯卡挖可能不劃算了,A卡可挖的幣種真的少。N卡不一樣,雖然ETH比A卡稍微低,但是N卡支持的演算法很多,可以挖的山寨幣大大小小100多個,有一天ETH,ZEC崩盤了,隨便換個幣種還能繼續活下去。AIMiner同時支持A卡和N卡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