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虎式現在能擊毀99式嗎
看到一群連現代坦克的設計邏輯和基本數值都不知道就跑來跳的山口丁專家在這胡扯,也是跪。
先說答案,可以,而且不難,只要打到側後,哪怕從正面大角度擦到都能輕易將其擊毀。(一干插草BT-7露出了獠牙)
事實早已證明,23-25mm的速射炮從側後摧毀主戰坦克已經是家常便飯,這些炮就算用西方的鎢合金APFSDS-T穿深最大也就68mm,用俄國炮彈55mm左右,所以對於穿甲能力更強的88炮來說沒有什麼打不穿的說法。
至於為什麼主戰坦克的側後防護略等於無,
首先,根據二戰大規模坦克戰的經驗,增強側後防禦反而會導致車輛超重(以一般重型坦克為例,將側面防禦加強到100mm將付出40噸的重量代價),而且連正面防護都會被擊穿的情況下,即使加強側面也無法對抗側面來襲的炮彈,因此側後防禦僅考慮防護正面襲來的大角度入射彈,將防護重量移動至車體前方,並控制整體重量提高機動性和火力配置將達到最大的戰斗防護效果,而正面202mm、越野速度達到55公里的英軍彗星6代和正臉防護177.2mm、越野速度達到42公里的美軍加強型謝爾曼坦克則是戰斗效率絕對領先的佼佼者,由此派生出的百夫長巡航坦克即是現代主戰坦克的鼻祖。
並且,從1944年開始,由於反坦克武器逐漸增加的強大威力,致使陸戰兵器必須在重量極限內重點分配用於防禦的重量,現代坦克的裝甲帶布置並不像大部分想的那樣堅不可摧,而是和現代防彈衣一樣有特定的針對性和重點防護區域,除了裝甲帶其他地方都跟四號坦克沒什麼區別。舉個例子,當今基本裝甲最硬的M1A2和豹2A7,雖然工業技術雄厚,擁有70噸左右的載重量,但為了能保證防護現有所有反坦克武器的打擊,投入在正面防護上的重量達到了40噸,這已經和俄國整輛坦克一樣重了,底盤剩下28噸的載重要用在車體結構和設備彈葯上,已經非常的捉襟見肘,而中俄坦克由於車小載重低,只有不到25噸的裝甲可用重量,不僅裝甲厚度薄到要靠炸彈輔助,車體尺寸還得一壓再壓才能避免損壞懸掛。千萬不要以為幾十噸的東西在野外跑60公里有多輕松,這對行走系統來說甚至可以用虐待來形容,西方坦克的平均越野安全里程數為600公里(代價是價格高昂的動力系統),俄國為40公里,99的T-72底盤還超重整15噸,平均故障里程數還要更少,平均僅19公里,超過該里程數不進行整備,履帶懸掛發動機至少得完蛋一個。所以,「取捨」是現代坦克面臨的共通的重大課題。
而且,主戰坦克設計出來是專門打坦克戰的,打人拆房占點跟他無關,在設想上,敵方車輛和步兵繞後等情況基本不成立。
主戰坦克誕生時已經到了1970年,此時的戰場主角是空軍,主戰坦克並不在第一線作戰,而是在空軍掩護下以線性推進為主,側後均為友軍,進一步降低了被繞後的概率。
再者,主戰坦克誕生時的想定交戰距離為1.5千米以上,若敵人接近這一距離就會轉移,在正常使用中不大可能被擊中側後,也不會被精密瞄準某些薄弱部位,並且在遠距離由於地形遮擋很少能射擊車體,不僅側後防護讓位給了機動,甚至除了M1以外都沒有首下裝甲帶,挑戰者2在吃過大虧以後在首下掛了一排爆反以防禦近距離的RPG火箭彈,而豹2和蘇系中系則一直都沒有裝甲。
現代坦克非常強調移動能力,動力系統的體積非常龐大,除了M1動力系統天賦異稟在車體中前部布置了380mm的喬巴姆以外,其他車輛都沒有空間和重量給側後增加防護。況且,從前三點來說,側後防護付出的重量代價很大,但實際收益很小,在戰爭的大數據下,選擇更有利的概率是必然且必須的。
綜上,現代坦克本質上都是巡航坦克的設計思路,是系統化戰爭的一部分,
因此它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像二戰重坦一樣深入敵陣承受全方位愛撫,後者在實際戰損里也證明了這種剛線思路完全沒有意義。
無論是主戰坦克MBT,還是蘇聯的高低檔突擊坦克,再或者中國介於兩者之間的坦克,均遵循此設計思想。除了M1坦克以外,其他所有現代坦克側後裝甲都是只考慮抵禦小口徑武器射擊的程度,穿深超過80就會對其造成嚴重威脅。
所以99和其基礎型號的蘇系坦克一樣,側後防禦極其薄弱,炮塔和車體側面為45mm均質鋼,裙甲為25~40mm的成型玻璃鋼和橡膠,炮塔後方15mm尾艙泄壓板,車體後方為冷卻格柵,單片厚度5mm,沒有防護。
而從應力層面來說,炮彈即使以幾乎平行的大角度命中裝甲,也只會在入射約一半口徑的時候才開始跳彈,若裝甲的實際厚度(非等效厚度)小於入射炮彈直徑的60%,就會被入射炮彈壓潰,即使發生跳彈,也會因裝甲被破壞產生大量高速破片摧毀車體。弱受彈裝甲板特別薄或採用易碎材料,屈服強度低於最低受彈強度,那麼材料會直接斷裂而不產生任何防護效果。
所以就99側面那紙皮裝甲,正面被88炮哪怕70度航向角舔中也是直接無了。
同樣也是史實,中東戰爭中擁有同樣厚度側面裝甲的T-55坦克被以色列湊數的M4A1(76W)普通饅頭在80度(幾乎就是正對,正對為90度)航向角左右一炮送走。
那麼99正面又如何?我們再來說說裝甲和炮彈。
有人說99正面1000,我只能說沒知識就會歡樂多。
不同炮彈的穿甲原理有根本上的不同,而不同的裝甲只針對對特定彈種的穿甲原理產生特效,
這導致不同裝甲類型對不同彈種的等效厚度都不一樣,甚至差距可以大到天文數字的程度。
例如冷戰早期西方坦克裝備的間隙裝甲,構造簡單,就是兩層薄鋼板以很大間距的形式布置,一般為40mm面板+60mm底板,而等效厚度是對破甲類和高爆類彈種無敵,對普通穿甲彈略等於無。
其原因就在於射流武器在穿透面板後會由於孔洞的壓差效應飛散,在接觸到底板前就會飄散在間隙裝甲的空氣中,而鐵疙瘩穿甲彈就不會受此影響,並且在擊穿薄板時因裝甲整體屈服強度低還有穿透加成。
而主戰坦克的復合裝甲本質上為多層薄板以不同斜面組成的間隙裝甲,間隙的功能在於阻斷裝甲材質在被高速穿甲彈命中時的流動效應以換取更高的等效厚度,並降低穿透時產生的射流效果,主要針對破甲彈,裡面的陶瓷材料主要是靠硬度對高速穿甲體多次撞擊,藉此使高速侵徹體減速並發生破碎,使其在後續穿透過程中分散,本身不提供多少強度。而橡膠和玻璃鋼等填充材質的作用是阻斷偏斜較小的高速破片降低其對裝甲的損毀面積以及穿透後的射流角度來保護成員和提高二次被彈的強度,本身不提供任何厚度。
反應裝甲也是主要針對破甲彈射流的一種特殊裝甲,依靠斜板的爆炸分離來偏斜侵徹體,大幅降低其徑向桿長以從原理上破壞其穿甲能力。所謂重爆反不是強度大,而是斜板角度大而長,距離主裝甲帶更遠,引信反應較慢,用於偏斜更長的APFSDS,相反入射彈頭越短,他就越沒用。
這兩種裝甲是針對APFSDS和HEAT-這兩個主流高速射流類彈種的,並不考慮對其他彈種的防護效果,例如俄國人自測用繳獲的L7線膛炮打擊T-90A炮塔,APFSDS能被接觸5擋住,但穿深低且更早的短粗APDS不會受接觸5的任何影響且能穩定擊穿T-90A的正面。
而二戰時使用的AP也就是全口徑穿甲彈,是一種速度慢且彈頭較重的低速彈,跟塑性流動完全不佔邊,其穿甲原理是最基本的動能傳遞,將彈頭動能硬生生傳遞給裝甲,超過其機械強度而將其破壞。
因此若要防護低速重彈,必須擁有足夠厚的均質裝甲來吸收彈頭的動能方能將其停止。重彈打薄板的結果前面已經說了,恰好復合裝甲的主要防護效果來源的陶瓷片,又薄又脆,兩個弱點都占,被重彈接觸就會粉碎,因此根本就不產生防護效果,至於爆反,前面已經講過其作用機制,它從原理上就無法對速度低且短但重得一比的動能彈頭產生任何效果。
所以這兩款專門反制射流類武器的特殊裝甲,對二戰期間的舊式的低速全口徑動能彈無效,唯一能產生防護效果的,是極其薄弱的鋼制結構性面板和底板,以及約束鋁合金材料,還有被壓碎壓縮以後的陶瓷碎片,等效厚度滿打滿算約為其結構厚度的60%。
而99的正面厚度大約是多少呢?
99雖然屬於T-72系列,但屬於一種極為特殊的改造型號,主要防護力來自於披掛的反應裝甲模塊,而反應裝甲比同體積的復合裝甲更重,為了保證不超過承載限度,在重新設計炮塔時直接就沒有主裝甲帶而是和T-55AM一樣採用了外掛裝甲模塊,炮塔結構厚度為60mm,除開正面280mm長度的爆反以外,炮塔正面的非爆炸裝甲模塊為總厚度90mm的間隙裝甲,加上間隙構造約為560mm(注意非厚度)
其中裝甲結構對重彈的等效厚度至多也就40+100,約等於140mm。事實上,現代裝甲就是以體積換重量的設計,即使沒有公開的數據,只需要從外觀上一看99那又短又小的炮塔,頂部艙門正下方即是成員位置,除去前方操作設備和成員空間,還剩多少裝甲構造厚度掐一掐就能算得出來,既無體積又無重量的「裝甲」,實際上就是和單挑F-22的6爺的性能一樣屬於魔幻范疇。
當然,有人肯定又要給我扣帽子了,然而就算是M1初期型那30噸重的NERA,也就剛剛好180mm+80mm,被獵虎的128炮懟一下都會被半擊穿打死乘員。在當前宇宙里,沒有什麼比物理更加公平的了。
綜上,99正面裝甲對88mm全口徑穿甲彈的等效厚度樂觀估計140mm,雖然老虎那破爛KwK36要零距離才能有140穿很難擊穿99的正面裝甲帶,但注意反應裝甲由於爆炸特性,不能布置在火炮和觀瞄設備附近,因此99火炮周圍25cm左右是沒有裝甲的,若虎式擊中火炮周圍或首下無裝甲的區域,也是直接一發飛天。
另外還有個梗,虎式前進速度為36km/h,99倒車速度為10km/h,因此就算把機動性也算進防禦能力,被足夠數量的虎式在正面展開,也是不消多久就會被各種舔爆。
那麼又有人不服了,我堂堂大主戰打不過二戰紙箱子?豈有此理?
首先審題,該問題只討論kwk36擊穿99裝甲帶的可能性,也就是靶場射擊測試,跟打不打得過兩回事。靶場上連各位看官都能拿扳手上去拆車,何況虎式?
而海灣戰爭中,T-72M炮塔正面外側被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的30mm大毒蛇機炮擊穿,利比亞內戰中,T-72M被T-54正面擊穿,敘利亞內戰中,俄國緊急援助敘利亞政府軍的T-72B2被T-55正面擊穿,都說明主戰坦克在中近距離並無太多的防護優勢。這實際上也很好理解,二戰坦克的防護相當於中世紀的騎士板甲,而現代坦克的防護相當於現代的防彈衣,防彈衣的防護部位自然能擋住槍彈,但是對刀斧的防禦並不好,而且沒防護的地方更容易被砍爆——誰叫你穿500米對槍的防具去接門板劍?難道你能就此說,現代的戰斗護具不如中世紀板甲?
現在又有小學生不服了,你老虎能爆主戰,那為什麼不開老虎?
所以現在浪費點時間來講講為什麼沒有任何現代坦克去用全口徑彈這種本不必講的常識。
一組基本邏輯:
第一,坦克空間重量均有限,全口徑穿甲彈重量大,若想將其加速到次口徑的水平,那麼整個發射系統就是艦炮的水準,舉個例子,T-34-85的85mm艦炮,在艦船上的全功率發射機構重量是58噸,就算丟M1上也運不走。車載炮尤其是坦克炮,實際上都是縮水的很厲害的直射炮,性能比起同尺寸的野戰炮差距甚遠,就算現在的125/120主炮,如果打全口徑炮彈其實也並不比戰後的那些車更好。其次,全口徑彈空氣阻力大,不僅在炮管內終末速度低,而且飛行時速度損失也大,射程短,精度差,遠距離沒有速度沒有穿深也無法命中目標,實際上有效射程就1000米,2000米都是說著玩的。因此在實戰條件下,根本無法與使用APFSDS以及HEAT- FS的同款坦克對抗,在現代坦克的優勢射程,拿個80mm鋼板斜著一放就能讓全口徑沒戲唱,對,說的就是豹1,實際上豹1在想定交戰距離上的裝甲強度能夠抵禦當時所有蘇制火炮的打擊,由此可見全口徑彈在遠距離是多麼弱小的存在。
第二,由一可得出結論,既然使用AP的坦克幾乎無法在實戰條件下射擊現代坦克,那麼不考慮防護才是正解。
第三,APFSDS和HEAT- FS無論是威力還是命中率還是射程都比AP好太多,火力選擇上不可能捨本逐末,3千米破甲能打的東西,沒人會作死開到800米用全口徑去懟吧?(房頂上的N-LAW:歡迎光臨哈爾科夫)
第四,由三可知,既然AP大家都不用了,那誰會放著滿大街的筒子和脫穿不防,成天惦記著博物館里那輛131?
實際上前面舉出的幾個現代坦克被全口徑正面摧毀例子,都是戰後70多年下來才發生不到十次的「孤例」,在主戰坦克的預設作戰模式里,只要不是沒有火力准備和空軍掩護就無腦亂沖,是不會出現房子後面突然開輛T-55出來這種恐怖事件的。
實際上,在戰後第一代坦克的時期,對於繼續使用100-122mm全口徑穿甲彈的蘇聯坦克,使用APDS和HEAT- FS、有1.5km射程優勢的西方坦克甚至都不屑於安裝裝甲,由此可見,AP這種彈葯在嚴格執行體系戰的北約眼中是什麼地位。
『貳』 陳秉智承擔和完成的項目
陳秉智博士在多個領域承擔並完成了多項重要項目。以下是他的部分研究成果概要:
1. 他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0402032)研究了生物瓣膜的三維超彈力學行為的數值模擬,2005年至2007年間進行。
2. 作為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項目(編號2008J012-C)的課題負責人,他專注於高速列車大變形碰撞分析和吸能結構的優化,時間跨度為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
3. 在鐵道部科技研究開發計劃的重大課題中,他領導子課題「CRH3安全性研究」,並與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研究時間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4. 作為遼寧省教育廳項目的負責人(編號080102),他對硅橡膠軟襯義齒的力學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優化。
5. 在中國北車計劃項目中,他負責子課題「200KM/H以上技術引進動車組虛擬樣機研究」的「虛擬碰撞模擬」部分,時間是2006年。
6. 與大連大學合作,他研究了椎間盤三維有限元力學模型,並探究了透明質酸-CD44途徑對軟骨細胞遷移的影響,項目時間為2008年至2010年。
他還參與了髖關節力學行為的數值模擬,以及盤形制動地鐵轉向架構架的強度計算、結構優化和疲勞壽命預測,均是企業合作項目。
在國際合作項目中,他分別進行了伊朗單層高包車車體鋼結構、鉤緩裝置壓潰式變形管、上海地鐵6、8號線、長客出口伊朗雙層客車等碰撞分析,以及鉤緩裝置的碰撞模擬,都是企業合作的課題。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他作為第二完成人參與了鋁合金車體吸能結構研究,研究速度高達350km/h的動車組系統集成技術創新和整車試制。
最後,他還在國家863項目中參與了復雜產品協同設計、模擬和優化一體化平台的研究與開發,共同探索了相關技術應用。(編號2006AA04Z160)
此外,他還在英國皇家協會資助項目中,主要負責心臟瓣膜對血液流動影響的研究,時間為2002年至2005年。(編號Q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