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詳解比特幣的「51%攻擊」
剛接觸比特幣的時候,都聽過「51%攻擊」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某個節點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將能夠實現雙重支付、撤銷交易等操作,讓比特幣網路崩潰。
那麼,這個51%攻擊是什麼實現的?
假設一個場景,A用10比特幣向B購買一樣商品,步驟如下:
(1)A支付給B 10BTC;
(2)B收到10BTC確認收款後發貨(一般認為6次確認後交易就不可逆轉);
(3)A隨即創建另一筆交易,將同樣的10BTC支付給自己。
顯然,A想要撤銷第一筆交易,不用花錢就得到B的商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A進行了雙重支付,將同樣的10BTC支付給B和自己。在正常的比特幣網路中,一旦第一筆交易經過6次確認後就幾乎不可更改,後續的交易數據將繼續打包成新的區塊依次鏈接下去。可是,如果A用戶擁有51%的算力,情況將會發生有趣的變化,A可以實現雙重支付的目的。
具體過程如下:
假設第一筆交易被打包到100號區塊,當後面再增加5個區塊後,6次即可確認該交易,區塊如下圖所示:
這時,A又發起了一次給自己10BTC的交易。如果A向全網廣播,這筆交易不會被處理(因為找不到要花費的UTXO,10BTC支付給B的事實已經被全網確認了),所以A選擇不廣播,而是對主鏈進行「分叉」,生成另外一個100號區塊,並在其中打包第二筆交易,如下圖:
由此,產生了兩條子鏈。簡單描述起見,第一筆交易所在的叫C1,第二筆交易所在的叫C2。其他礦工繼續在C1上打包數據,而A則在C2上挖礦,兩條鏈開始賽跑。由於A具有超51%的算力資源,很快,C2的長度就會超過C1,如下圖:
這時,按照比特幣的最長鏈優先原則,其他礦工也會自動轉到C2上,使C2變成了主鏈。C1則會被拋棄,之前打包在C1上的所有交易(包括第一筆A支付給B 10BTC的交易),都會變為無效。結果是A不花一分錢就擁有了屬於B的商品,這就是「51%攻擊」。
當然,要真正實現51%攻擊是非常困難的,在比特幣網路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跟攻擊成功後獲取到的收益相比,完全是得不償失。
51%攻擊能帶來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做到:
1、修改自己的交易記錄,如雙重支付;
2、阻止確認部分或全部交易。
而下面這些即使是51%攻擊也沒法做到的:
1、憑空生成比特幣;
2、修改每個區塊產生的比特幣數量。
因此,51%攻擊成本巨大,收益卻很小,僅能實現「雙重支付」而已,所以51%攻擊很多時候又被稱為「雙花攻擊」。「雙花」是數字貨幣要解決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比特幣通過共享賬本和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比較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貳』 區塊鏈為什麼是51%,區塊鏈為什麼是一些不出名的大學開設
什麼是51%算力攻擊?讓盈富財經學院的老師給你普及下,算力是指每秒鍾可以計算的哈希值次數。而51%算力攻擊一般是指利用算力優勢來修改區塊鏈記錄,從而達到撤銷已付款交易的目的。
當一個掌握51%算力攻擊後,將有可能創造出一條比當前主鏈更長的交易鏈,這對整個比特幣安全市場,將會是巨大的打擊,從而引發價格暴跌。
區塊鏈的特徵是什麼?
區塊鏈的特徵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一:不可篡改
區塊鏈最容易被理解的特性是不可篡改的特性。
不可篡改是基於「區塊+鏈」(block+chain)的獨特賬本而形成的:存有交易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持續加到鏈的尾部。要修改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就需要重新生成它之後的所有區塊。
共識機制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得修改大量區塊的成本極高,從而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採用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網路(比如比特幣、以太坊)為例,只有擁有51%的算力才可能重新生成所有區塊以篡改數據。但是,破壞數據並不符合擁有大算力的玩家的自身利益,這種實用設計增強了區塊鏈上的數據可靠性。
通常,在區塊鏈賬本中的交易數據可以視為不能被「修改」,它只能通過被認可的新交易來「修正」。修正的過程會留下痕跡,這也是為什麼說區塊鏈是不可篡改的,篡改是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或曲解。
在現在常用的文件和關系型數據中,除非採用特別的設計,否則系統本身是不記錄修改痕跡的。區塊鏈賬本採用的是與文件、資料庫不同的設計,它借鑒的是現實中的賬本設計——留存記錄痕跡。因此,我們不能不留痕跡地「修改」賬本,而只能「修正」賬本(見圖2)。
圖2:區塊鏈賬本「不能修改、只能修正」
區塊鏈的數據存儲被稱為「賬本」(leger,總賬),這是非常符合其實質的名稱。區塊鏈賬本的邏輯和傳統的賬本相似。比如,我可能因錯漏轉了一筆錢給你,這筆交易被區塊鏈賬本接受,記錄在其中。修正錯漏的方式不是直接修改賬本,將它恢復到這個錯誤交易前的狀態;而是進行一筆新的修正交易,你把這筆錢轉回給我。當新交易被區塊鏈賬本接受,錯漏就被修正,所有的修正過程都記錄在賬本之中,有跡可循。
將區塊鏈投入使用的第一類設想正是利用它的不可篡改特性。農產品或商品溯源的應用是將它們的流通過程記錄在區塊鏈上,以確保數據記錄不被篡改,從而提供追溯的證據。在供應鏈領域應用區塊鏈的一種設想是,確保接觸賬本的人不能修改過往記錄,從而保障記錄的可靠性。
2018年3月,在網路零售集團京東發布的《區塊鏈技術實踐白皮書》中,京東認為,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賬本)的三種應用場景是:跨主體協作,需要低成本信任,存在長周期交易鏈條。這三個應用場景所利用的都是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多主體在一個不可篡改的賬本上協作,降低了信任成本。區塊鏈賬本中存儲的是狀態,未被涉及的數據的狀態不會發生變化,且越早前的數據越難被篡改,這使得它適用於長周期交易。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二:表示價值所需要的唯一性
不管是可互換通證(ERC20),還是不可互換通證(ERC721),又或者是其他提議中的通證標准,以太坊的通證都展示了區塊鏈的一個重要特徵:表示價值所需要的唯一性。
在數字世界中,最基本單元是比特,比特的根本特性是可復制。但是價值不能被復制,價值必須是唯一的。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這正是矛盾所在:在數字世界中,我們很難讓一個文件是唯一的,至少很難普遍地做到這一點。這是現在我們需要中心化的賬本來記錄價值的原因。
在數字世界中,我們沒法像擁有現金一樣,手上拿著鈔票。在數字世界中,我們需要銀行等信用中介,我們的錢是由銀行賬本幫忙記錄的。
比特幣系統帶來的區塊鏈技術可以說第一次把「唯一性」普遍地帶入了數字世界,而以太坊的通證將數字世界中的價值表示功能普及開來。
2018年年初,中國的兩位科技互聯網企業領袖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區塊鏈帶來的「唯一性」。騰訊主要創始人、CEO馬化騰說:「區塊鏈確實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技術,用數字化表達唯一性,區塊鏈可以模擬現實中的實物唯一性。」
網路創始人、CEO李彥宏說:「區塊鏈到來之後,可以真正使虛擬物品變得唯一,這樣的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會是非常不一樣的。」
對於通證經濟的探討和展望正是基於,在數字世界中,在網路基礎層次上區塊鏈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的方式。在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時代,出現了更通用的價值代表物——通證,從區塊鏈1.0的數字現金時期進入到數字資產時期。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三:智能合約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區塊鏈最大的變化是「智能合約」(見圖3)。比特幣系統是專為一種數字貨幣而設計的,它的?UTXO?和腳本也可以處理一些復雜的交易,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維塔利克創建了以太坊區塊鏈,他的核心目標都是圍繞智能合約展開的:一個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一個運行智能合約的虛擬機(EVM),以及後續發展出來的一系列標准化的用於不同類型通證的智能合約等。
圖3:區塊鏈2.0的關鍵改進是「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的出現使得基於區塊鏈的兩個人不只是可以進行簡單的價值轉移,而可以設定復雜的規則,由智能合約自動、自治地執行,這極大地擴展了區塊鏈的應用可能性。
當前把焦點放在通證的創新性應用上的項目,在軟體層面都是通過編寫智能合約來實現的。利用智能合約,我們可以進行復雜的數字資產交易。
在討論以太坊的發展過程時,在冷知識專欄「智能合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中,我們對智能合約進行了很多討論,在此不再贅述。這里再借維塔利克的討論,重復一下我們認同的智能合約的軟體性質——它相當於一種特殊的服務端後台程序(daemon)。在以太坊白皮書中,維塔利克寫道:
(合約)應被看成是存在於以太坊執行環境中的「自治代理」(autonomousagents),它擁有自己的以太坊賬戶,收到交易信息,它們就相當於被捅了一下,然後它就自動執行一段代碼。
智能合約的執行流程如圖4所示。區塊鏈的第五、第六個定義如圖5所示。
圖4:智能合約的執行流程
圖5:區塊鏈的定義之五、之六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四:去中心自組織
區塊鏈的第四大特徵是去中心自組織。到目前為止,主要區塊鏈項目的自身組織和運作都與這個特徵緊密相關。很多人對區塊鏈項目的理想期待是,它們成為自治運轉的一個社區或生態。
匿名的中本聰在完成比特幣的開發和初期的迭代開發之後,就完全從互聯網上消失了。但他創造的比特幣系統持續地運轉著:無論是比特幣這個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協議即它的發行與交易機制,比特幣的分布式賬本、去中心網路,還是比特幣礦工和比特幣開發,都去中心化、自組織地運轉著。
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在比特幣之後出現了眾多修改參數分叉形成的競爭幣、硬分叉形成的比特幣現金(BCH),可能都符合中本聰的設想。他選擇了「失控」,失控可視為自治的同義詞。
到目前為止,以太坊項目仍在維塔利克的「領導」之下,但正如本章一開始討論的,他是以領導一個開源組織的方式引領著這個項目,就像林納斯領導開源的Linux操作系統和Linux基金會一樣。
維塔利克可能是對去中心自組織思考得最多的人之一,他一直強調和採用基於區塊鏈的治理方式。2016年以太坊的硬分叉是他提議的,但需要通過鏈上的社區投票,獲得通過方可施行。在以太坊社區中,包括ERC20等在內的眾多標準是社區開發者自發形成的。
在《去中心化應用》一書中,作者西拉傑·拉瓦爾(SirajRaval)還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區分,他的這個區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未來的應用與組織。他從兩個維度看現有的互聯網技術產品:一個維度是,在組織上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另一個維度是,在邏輯上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
他認為:「比特幣在組織上去中心化,在邏輯上集中。」而電子郵件系統在組織上和邏輯上都是去中心化的(見圖6)。
圖6:比特幣在組織上去中心化,在邏輯上集中
在設想未來的組織時,我們心中的理想原型常是比特幣的組織:完全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但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效率和能夠推進,我們又會略微往中心化組織靠攏,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現在,在通過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創建和發放通證,並以社區或生態方式運行的區塊鏈項目中,不少項目的理想狀態是類似於比特幣的組織,但實際情況是介於完全的去中心化組織和傳統的公司之間。
在討論區塊鏈的第四個特徵去中心自組織時,其實我們已經在從代碼的世界往外走,涉及人的組織與協同了。現在,各種討論和實際探索也揭示了區塊鏈在技術之外的意義:它可能作為基礎設施支持人類的生產組織和協同的變革。這正是區塊鏈與互聯網是完全同構的又一例證,互聯網也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它改變了人們的組織和協同。
總的來說,以太坊把區塊鏈帶入了新的階段。在討論以太坊時,如果要總結兩個關鍵詞的話,那麼這兩個關鍵詞分別是智能合約和通證;而如果只能說一個的話,我會選擇「通證」。我會更願意從互聯網的歷史中找尋它的意義,重復之前的類比:作為價值表示物的通證,它的角色類似於HTML。在有了HTML之後,建什麼樣的網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想像力。
區塊鏈裡面什麼是51%攻擊?簡單解釋下,51%攻擊又叫大多數攻擊,是指惡意礦工控制了區塊鏈網路50%以上的哈希率(hashrate,即算力),隨後對網路發動攻擊,接管區塊鏈網路讓不法分子得以逆轉交易、停止支付或者防止新交易予以確認。
詳細有關51%攻擊可以在密碼財經網路了解,
為什麼區域鏈不能同時修改超過51%的節點區塊鏈的基本定義大家都應該了解了,說白了就是大家一起記賬,一個區塊鏈系統由許多節點組成,這些節點一般就是一台計算機。在該系統中,每個參與的節點都有機會去競爭記賬,即更新資料庫信息。系統會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是十分鍾,也可能是一秒鍾),選出其中記賬最快最好的一個節點,讓他在這一段時間內記賬,它會把這段時間內數據變化記錄在一個數據區塊中。
我們把這個數據區塊想像成一頁紙。在記完帳以後,該節點就會把這一頁的賬本發給其它節點。其它節點會核實這一頁賬本是否無誤,如果沒有問題就會放入自己的賬本中。在系統裡面,這一頁賬本的數據表現形式,稱為區塊。該區塊中就記錄了整個賬本數據在這段時間里的變化。然後把這個更新結果發給系統里的每一個節點。於是,整個系統的每個節點都有著完全一樣的賬本。
我們把這種記賬方式稱為方式區塊鏈技術或者分布式總賬技術。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賬本內容安全嗎?
首先,每個節點的權利是一樣的,任意節點被摧毀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也不會造成數據丟失。而且,每個節點的賬本數據都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意味著單個節點的數據篡改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如果系統發現倆個賬本對不上,它就認為擁有相同賬本數量相對較多的節點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數據版本。
我們再來說的簡單一點,我們都有微信群,微信群的聊天記錄就是不可篡改的。
一個微信群,有500人,每個人手機上都有聊天記錄的一個完整備份。任何群友都不可能去修改別人手機上的聊天記錄,只能修改自己的,哪怕是馬化騰也做不到修改別人手機的聊天記錄的。任何人即使修改了自己的記錄,但別的群友可以指正,只要更多的群友拿出證據,就可以證明這個心懷不軌的人修改了記錄。
區塊鏈也是存著一些特定的「聊天記錄」,這些記錄在區塊鏈世界裡有獨特的名字——交易。
其原理是和微信群是一樣的,所有玩這個區塊鏈的人(被稱為節點錢包)都完整地保留一份交易的歷史記錄。這樣任何單個人想修改這些歷史記錄,別的人都可以拿出自己的那一份備份,來證明這些心懷不軌的人試圖作弊,系統會自動舍棄這部分認為被篡改過的賬本。
「51%攻擊」是什麼?它是比特幣最大的威脅所謂51%攻擊,就是利用比特幣使用算力作為競爭條件的特點,使用算力優勢撤銷自己已經發生的付款交易。
如果有人掌握了50%以上的算力,他能夠比其他人更快地找到開采區塊需要的那個隨機數,因此他實際上擁有了絕對哪個一區塊的有效權利。
他能夠:
1、修改自己的交易記錄,這可以使他進行雙重支付
2、阻止區塊確認部分或者全部交易
3、阻止部分或全部礦工開採到任何有效的區塊
區塊鏈中,什麼是51%算力攻擊?比特幣白皮書中,有過這樣的表述:誠實節點控制算力的總和,大於有合作關系的攻擊者算力的總和,該系統就是安全的。
換句說,當系統中有合作關系的惡意節點所控制的算力,超過誠實節點所控制的算力,系統就是有被攻擊的風險。這種由惡意節點控制超過50%算力所發起的攻擊,稱為51%算力攻擊(51%Attack)。
那是不是所有的加密貨幣系統都有可能遭遇51%算力攻擊的風險呢?其實並不是的,只有基於PoW(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的加密貨幣,才存在51%算力攻擊,比如比特幣、比特現金和目前階段的以太坊等;而非PoW共識演算法的加密貨幣則不存在51%算力攻擊,如基於DPoS(委託權益證明)共識機制的EOS、TRON等。
在了解了51%算力攻擊之後,你肯定好奇,這種攻擊能做哪些壞事。
1、雙花(DoubleSpending)。雙花的意思是一份"錢"花了兩次甚至多次。
51%算力攻擊是如何做到雙花的呢?假設小黑有666BTC,他把這些幣支付的大白同時,也把這些幣發到自己的另一錢包地址上。換一句話說,小黑的一份錢,同時轉給兩個人。最終,發給大白那筆交易先被得到了確認,並打包在區塊高度為N的區塊內。
這時,控制了超過50%算力的小黑,發起51%算力攻擊。他通過重新組裝第N個區塊,將發給自己那筆交易打包進區塊里,並持續在這條鏈上延展區塊,由於算力的優勢,這條量將成為最長合法鏈。這樣小黑666BTC雙花成功,大白錢包里的666BTC"不翼而飛"了。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叄』 算力達到51%,比特幣會不會很危險
事實上,人們是不會讓這樣的事發生的,因為一旦有人控制了全網51%的算力,這個系統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就會失效,那比特幣的去中心化體系就崩塌了,比特幣的價格就會一落千丈,甚至歸零,那對於整個網路的參與者來說都是壞消息。所以大家會自發的控制全網算力的分布,不讓一家獨大,甚至很多人發現某一家礦池的算力過大時,他們會主動退出這家礦池。現在全網算力最大的礦池大概占據了全網的25%。
『肆』 什麼是51%算力攻擊
讓盈富財經學院的老師給你普及下,算力是指每秒鍾可以計算的哈希值次數。而51%算力攻擊一般是指利用算力優勢來修改區塊鏈記錄,從而達到撤銷已付款交易的目的。
當一個掌握51%算力攻擊後,將有可能創造出一條比當前主鏈更長的交易鏈,這對整個比特幣安全市場,將會是巨大的打擊,從而引發價格暴跌。
『伍』 什麼是51%算力攻擊
關注比特幣的朋友,想必聽過51%算力攻擊這個詞,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發起這種攻擊之後能做哪些「壞事」呢?
01
什麼是51%算力攻擊?
在比特幣網路中,採用PoW共識機制來解決如何獲得記賬權的問題,採用「最長鏈共識」解決如何記賬的問題。
所謂51%的攻擊,就是利用比特幣網路採用PoW競爭記賬權和「最長鏈共識」的特點,使用算力優勢生成一條更長的鏈「回滾」已經發生的「交易行為」。
51%是指算力佔全網算力的51%,比特幣網路需要通過哈希碰撞來匹配隨機數從而獲得記賬權,算力衡量的是一台計算機每秒鍾能進行哈希碰撞的次數。
算力越高,意味著每秒鍾能進行越多次的哈希碰撞,即獲得記賬權的幾率越高。
在理論上,如果掌握了50%以上的算力,就擁有了獲得記賬權的絕對優勢,可以更快地生成區塊,也擁有了篡改區塊鏈數據的權利。
02
這種攻擊能做哪些壞事?
在了解了51%算力攻擊之後,你肯定好奇,這種攻擊能做哪些壞事。
實際上,當惡意攻擊者持有比特幣全網佔比比較高的算力時,即使尚未達到51%的比例,也可以製造相應的攻擊,比較典型的就是雙花問題。
假設A擁有51%的算力,在區塊高度1127時,A轉給B一個比特幣的記錄被礦工打包。
待交易確認後,A依靠51%的算力優勢在區塊高度1126後重新生成了一條「更長的鏈」,並在區塊高度1127處又將該BTC轉給C且該交易記錄被打包,即該鏈包含了A將一個比特幣轉給C的記錄。
根據「最長鏈共識」,包含給C轉賬記錄的鏈成為主鏈,則A轉給B的一個比特幣則為「無效支付「。
若掌握了51%的算力,除了可以修改自己的交易記錄外,還可以阻止區塊確認部分交易,以及阻止部分礦工獲得有效的記賬權。
但是,擁有51%的算力也不是萬能的,無法修改其他人的交易記錄,也不能阻止交易的發出,更不能憑空產生BTC。
03
實例分析
我們可以用一筆虛擬交易來說明51%算力攻擊問題:
1.攻擊者擁有私鑰privKey0001,私鑰擁有對應可花費比特幣10000個
2.當前區塊的高度是88888
3.攻擊者與商戶交易了10000個比特幣,在商戶看到88889區塊中包含了此次交易後,坐上飛機駕駛員位置,開走了商戶一架飛機。
4.攻擊者因為擁有較高算例,從88888區塊再次計算區塊(此時,排除自己的10000個比特幣買飛機的交易),迅速的計算出了88889/88890/88891/88892......區塊,其它節點拉取最長鏈節點的區塊,同步了攻擊者的含有惡意攻擊的區塊信息。
5.因為攻擊者買飛機的交易沒有被區塊包含,因此,可以再次到商戶那裡買上一架飛機開走。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51%算力攻擊成功後,所產生的雙花問題。
04
51%算力攻擊真的有人做嗎?
理論上來說,要執行51%算力攻擊,首先需要擁有比網路其他礦工更強的算力。
這意味著要有非常多的挖礦設備,大量挖礦設備本身就會消耗大量的資金。
而且除了設備,還需要大量的電力能源消耗。
由於電價上漲以及能源需求的增加,在過去幾年裡獲得足夠的電力來運營礦場變得愈發地困難。
當比特幣網路還很小的時候,或許有可能獲得足夠的電力來運行提供51%算力的設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網路消耗的電力持續增長,攻擊者需要獲得大量電力才能成功執行攻擊,這種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
發動算力攻擊也是為了有利可圖,但從經濟角度來看,51%算力攻擊的成本太高,利潤太少,無法產生大量資金,並且會有受到重大損失的風險。
由於所涉及的成本和風險,進行51%攻擊確實沒有任何意義,而誠實挖礦則有利可圖的多。
05
在攻擊面前的風險規避
雖然51%算力攻擊可以撤銷交易,但不可以在沒有私鑰的情況下,控制私鑰對應的比特幣地址,因此不能無(私鑰)中生有交易。
所以對於51%算力攻擊,交易支付者不僅不需要過度擔心,而且在別人進行51%算力攻擊時,你也有可能做一次雙花商家。
但是交易接收者可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因此為了避免被別人51%算力攻擊,可以多等幾個區塊生成後再進行交易。
但是反過來想一下,51%算力攻擊是很不值得的一件事情。
攻擊是為了利益,既然攻擊者持有了這么高的算力,誠實的挖礦帶來利益是不是更好?
而且攻擊必然打擊投資者對比特幣系統信心,這對攻擊者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陸』 【比特幣生態】礦霸吳忌寒和比特幣挖礦中國史
比特幣生態中,礦霸吳忌寒和中國比特幣挖礦歷史緊密相連。曾經,中國占據比特幣挖礦算力的70%,比特大陸作為主要力量,擁有超過50%的算力,足以發起51%算力攻擊。然而,在2021年政府強力清退挖礦產業後,中國挖礦算力降至零,礦場撤離。盡管如此,海外大礦場背後的大老闆仍是中國商人。到2023年,中國本土仍占據比特幣21%的算力,一些未並入國家電網的地區繼續進行私挖。
吳忌寒,比特幣白皮書的中文譯者、早期佈道者和比特大陸創始人,曾是行業領袖。2018年,比特大陸的自營挖礦占據超50%的比特幣算力,甚至能發起算力攻擊。在那次分叉事件中,中國在加密行業享有較高的話語權,算力排名前十的礦池中有8個位於中國。當時,地方政府對挖礦行為較為寬容,因為大礦場的納稅和過剩電能消耗能帶來財政收入。在2021年政府全面禁止挖礦後,大部分礦場搬離中國,中國失去了在比特幣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
吳忌寒的事業軌跡與行業變遷緊密相連。2021年,他離開了比特大陸,將部分業務如比特小鹿帶上了納斯達克。比特小鹿為用戶提供礦機共享服務,成功實現了納斯達克的敲鍾夢,成為中國礦業獨角獸。雖然吳忌寒離開了比特大陸,但他並未完全退出礦業,而是低調地在海外開設礦場。與此同時,中國依然有小規模的私挖活動,一些礦工通過國外代理伺服器規避國內監測,秘密進行挖礦。
吳忌寒還帶著數字資產金融服務平台Matrixport,其在Web3世界中扮演著私人銀行的角色。Matrixport接受監管,在香港和瑞士都有牌照,面向高資產客戶和機構客戶,經常發表關於行情的研究和判斷。雖然礦業受到政策影響,但仍然能夠在夾縫中生長。在離開比特大陸時,吳忌寒還帶走了數字資產金融服務平台Matrixport,使其在Web3世界中占據一席之地。
礦業生態中,POW敘事逐漸失去魅力,原因在於其能耗高、不環保。以太坊已轉向POS模式。面對減半帶來的收入減少,礦工們開始尋求新的收入來源並降低成本。自研礦機成為降低挖礦成本的出路之一。在比特幣不斷突破新高的同時,礦業股卻反跌,反映出傳統投資者對礦業股的投資興趣減弱。對於礦業來說,這是一場與比特幣現貨ETF的競爭。為了適應市場變化,類似銘文、符文等創新工具逐漸被礦工採用,以增加收入。
展望未來,礦業將繼續探索生存之道。只要POW不消失,礦工們總會找到新的方法來維持運營甚至實現盈利。吳忌寒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他靈活適應行業變化,為中國礦業繼續貢獻力量。
『柒』 比特幣百分之51什麼意思
比特幣百分之51指的是單一實體對比特幣網路的多數控制。
比特幣區塊鏈的51%算力攻擊,指的是單一實體對比特幣網路的多數控制,當該實體能夠積累超過一半的全球計算能力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一般只要算力超過51%,就能對某個系統發動攻擊。
『捌』 比特幣出現漏洞,手把手帶你發起攻擊,萬一暴富了呢
針對所有的支付系統,有一種攻擊方式叫作 雙花攻擊 。所謂雙花攻擊就是指一筆資金被花費多次,攻擊者先將資金轉出,獲得收益後通過攻擊的手段撤銷該筆轉賬,讓資金重新回到攻擊者的賬戶上。那麼我們能否對比特幣發起雙花攻擊並從中獲利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讓我帶你一起對比特幣系統發起攻擊。
在帶領大家發起攻擊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比特幣的轉賬原理,這是我們發起攻擊的預備知識。
在比特幣系統中,用戶想要發起一筆轉賬,首先要把轉賬信息組裝好,就像填寫銀行支票一樣,寫好付款方賬戶,收款方賬戶,轉賬金額,然後使用加密技術對轉賬信息簽名,我們把這種簽名好的轉賬請求叫作交易。交易被比特幣系統處理以後,付款方的賬戶就會被扣除指定金額,收款方的賬戶就會增加指定金額。
用戶的交易會被發送給比特幣系統中的節點,節點收到交易後將其放在一個新的區塊中,然後對這個區塊進行哈希計算,也就是之前文章所說的計算數學題。哪一個節點優先計算出了這個區塊的數學題答案,就獲得了這個區塊的打包權,被這個節點打包進區塊的交易就相當於成交了,然後所有的節點會在新區塊的基礎上開始計算下一個區塊的數學題。
知道了比特幣的轉賬原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比特幣的漏洞到底在哪裡!
剛才我們說誰先算出答案誰負責打包區塊,那如果有兩個節點同時做出了同一個區塊的答案該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機制,叫作最長鏈原則。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比特幣的這條鏈是有可能分叉的,分叉以後會以最長的鏈為准,那麼在較短的分叉上的區塊就被廢棄了。 這不正為我們攻擊比特幣系統帶來了可能性嗎!
你可能已經想到了,既然比特幣系統只認最長的那條鏈,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比特幣進行雙花攻擊:
至此,你之前轉出的比特幣還在你的賬戶上,並且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你的攻擊成功了。
對比特幣的攻擊真的這么簡單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我們說可以通過上述方法對比特幣發起攻擊,但是攻擊是要付出代價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創建一個新的分叉,並且超過主鏈的區塊長度,那麼你需要比主鏈上所有節點的計算速度加在一起都要快。要想實現這樣的結果,唯一的做法就是你要收買比特幣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算力,這就是比特幣的51%攻擊原理。
想要攻擊比特幣系統並不是不可能,但是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遠遠超過作惡所獲得的收益。在比特幣系統中,節點越多,算力越強,攻擊比特幣系統的成本就越高,比特幣系統就越安全。比特幣越安全,它的價值就越高,就會吸引更多的節點加入來競爭比特幣獎勵。更多的節點進一步促進了系統的安全性,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51%攻擊不只是針對比特幣的,所有採用 工作量證明共識演算法 的區塊鏈都面臨著這個問題。對於已經日趨成熟的比特幣系統來說,攻擊比特幣確實是不劃算的,而且隨著系統節點的越來越多,攻擊比特幣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些新的鏈,在其剛起步的時候節點和算力還不多,這種攻擊確實是真實有效的,並且這種攻擊事件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