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指傷殘級別劃分
手指傷殘等級劃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公安部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18667-2002),專門適用於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傷殘程度評定;另外一種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 16180-2014》適用於職工工傷職業病勞動能力鑒定。
現就工傷的手指傷殘級別劃分做說明,最新的工傷傷殘等級評定標准GB/T16180—2014在原來的GB/T16180—2006的基礎上進行了相關調整,其中也涉及到了手指傷殘等級劃分。具體劃分如下:
1. 雙手全肌癱肌力≤3級;可以評定二級。
2. 1)雙足全肌癱肌力≤2級;2)一手缺失,另一手拇指缺失;3)雙手拇、食指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4)一手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拇指對掌功能喪失;可以評定三級。
3. 1)雙手部分肌癱肌力≤2級;2)一手全肌癱肌力≤2級;3)雙拇指完全缺失或無功能;4)一側手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部分功能喪失;可以評定四級。
4. 1)雙手部分肌癱肌力3級;2)一手全肌癱肌力3級;3)一手功能完全喪失;4)一手拇指缺失,另一手除拇指外三指缺失;5)一手拇指無功能,另一手除拇指外三指功能喪失;可以評定五級。
5. 1)雙手全肌癱肌力4級;2)單純一拇指完全缺失,或連同另一手非拇指二指缺失;3)一拇指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除拇指外有二指功能完全喪失;4)一手三指(含拇指)缺失;5)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可以評定六級。
6. 1)單手部分肌癱肌力3級;2)一拇指指間關節離斷;3)一拇指指間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4)一手除拇指外,其他2~3指(含食指)近側指間關節離斷;5)一手除拇指外,其他2~3指(含食指)近側指間關節功能喪失;可以評定七級。
7. 1)單手全肌癱肌力4級;2)雙手部分肌癱肌力4級;2)一手除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離斷;3)一手除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無功能;可以評定八級。
8. 1)一拇指末節部分1/2缺失;2)一手食指2~3節缺失;3)一拇指指間關節功能喪失;可以評定九級。
9. 1)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遠側指間關節離斷或功能喪失;2)指端植皮術後(增生性瘢痕1 cm2以上);3)手背植皮面積>50cm2,並有明顯瘢痕;4)手掌、足掌植皮面積>30%者;可以評定十級。
❷ 肌力與肌耐力的區別是什麼
1、功能不同
肌力是指肢體作隨意運動時肌肉收縮的力量。檢查方法是囑患者上下肢依次作各關節伸、屈運動,並光吸檢查者所給的阻力,觀察肌力是否正常、減退或癱瘓,並注意癱瘓部位。
肌肉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耐力包括兩個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
2、檢查方式不同
肌力的檢查,上肢作上臂的外展、內收、前臂伸屈、腕的伸屈、手指的外展、內收、握拳。下肢作屈髖、小腿伸屈,足跖及背屈等。在病情需要時,尚需對有關的每個肌肉進行分別檢查。
耐力的提高不僅取決於人的發育成熟,也和負荷要求有關。合乎規律的耐力性負荷訓練可使肌肉、器官、心肺、血液、免疫系統以及物質代謝調節出現適應現象。
3、鍛煉方式不同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較長時間的走、跑,跳繩、爬山、游泳、滑冰、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發展肌力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
❸ 正常人肌力按0~5級分類
臨床醫學將肌力採用0-5級的六級分級法:
0級:肌肉完全麻痹,觸診肌肉完全無收縮力。臨床表現為完全癱瘓,不能作任何自由運動。
1級:肌肉有主動收縮力,但不能帶動關節活動。臨床表現為肌肉輕微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可以帶動關節水平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臨床表現為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抬起 。
3級: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阻力。臨床表現為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
4級:能對抗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臨床表現為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較正常差 。
5級 正常肌力。臨床表現為肌力正常,運動自如。
❹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徒手肌力檢查和器械檢查。
一、徒手肌力檢查
徒手肌力檢查是檢查者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技能和判斷力,按照一定標准,通過觀察肢體主動運動的范圍以及感覺肌肉收縮的力量,來判斷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級的一種檢查方法。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代表肌肉收縮的耐力。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K.W.Love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二、器械檢查
在肌力超過3級時,為了進一步做較細致的定量評定,須用專門器械作肌力測試。根據肌肉的不同的收縮方式有不同的測試方式,包括等長肌力檢查、等張肌力檢查及等速肌力檢查。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在標准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個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
2、等張肌力檢查。
即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使關節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完成10次連續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
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運動負荷可用啞鈴、砂袋、砝碼可定量的負重練習器進行。此法在康復醫學中應用較少。
3、等速肌力檢查
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
此力矩的變化由儀器記錄,並同步記錄關節角度的改變,繪成雙導曲線,並自動作數據記錄。這種等速測試法精確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數據,已成為肌肉功能檢查及其力學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
(4)手指功能出算肌力嗎擴展閱讀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產牛張力,導致靜態或動態收縮的能力,也可將其視為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肌力測定是康復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肌肉功能評定的重要方法。
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評定的目的及意義 :
1、肌力評定可以幫助判斷有無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圍與程度。
2、發現導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3、為制定治療、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