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施工在現場的施工深度怎麼確定達到持力層上,要依據什麼來確定
參考地勘報告,如果場地的土層埋深比較均勻,那基本看樁打了多長就知道有沒有到設計持力層。
如果地層不均勻,埋深高低起伏很大,那幾乎無法判斷,只能參考地勘大致估計一下。
其實對於樁基礎,我們主要關注的還是承載力,有些即使到了設計持力層,承載力也不夠,這時候還得繼續往下打,有些不到持力層,承載力也夠了,變形也能滿足。
所以一般設計控制,錘擊樁以收錘標准,靜壓樁以壓力控制,並且參考地勘,定下一個最短樁長。實際施工,打不下去了,又小於最短樁長了,設計就可能會降低承載力使用。
所以,受壓管樁,施工中,是不是到了持力層,只作為一個參考,沒人定得准。
對於抗拔樁,就會一定要求打到設計的深度,因為這個全靠樁長提供的摩擦力。
❷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施工在現場的施工深度怎麼確定達到持力層上,要依據什麼來確定。請問各位專家。
根據《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樁底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宜為樁身直徑的1倍~3倍。在確定樁底進入持力層深度時,尚應考慮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響。嵌岩灌注樁周邊嵌入完整和較完整的未風化、微風化、中風化硬質岩體的最小深度,不宜小於0.5m。具體操作標准如下:
一、應選擇較硬上層或岩層作為樁端持力層。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對於粘性土、粉土不宜小於2d(d為樁徑);砂土及強風化軟質岩不宜小於1.5d;對於碎石土及強風化硬質岩不宜小於1d,且不小於0.5m。
二、樁端進入中、微風化岩的嵌岩樁,樁全斷面進入岩層的深度不宜小於0.5m,嵌入灰岩或其他未風化硬質岩時,嵌岩深度可適當減少,但不宜小於0.2m。
三、當場地有液化土層時,樁身應穿過液化土層進入液化土層以下的穩定土層,進入深度應由計算確定,對碎石土、礫、粗中砂、堅硬粘性土和密實粉土且不應小於0.5m,對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於1.5m。
四、當場地有季節性凍土或膨脹土層時,樁身進入上述土層以下的深度應通過抗拔穩定性驗算確定,其深度不應小於4倍樁徑,擴大頭直徑及1.5m。
五、樁型選擇原則。樁型的選擇應根據建築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結構類型、荷載大小及分布、工程地質情況、施工條件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綜合確定。
1)預制樁(包括混凝土方形樁及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適宜用於持力層層面起伏不大的強風化層、風化殘積土層、砂層和碎石土層,且樁身穿過的土層主要為高、中壓縮性粘性土,穿越層中存在孤石等障礙物的石灰岩地區、從軟塑層突變到特別堅硬層的岩層地區均不適用。其施工方法有錘擊法和靜壓法兩種。
2)沉管灌注樁(包括小直徑D<5O0mm,中直徑D=500~600mm)適用持力層層面起伏較大、且樁身穿越的土層主要為高、中壓縮性粘性土;對於樁群密集,且為高靈敏度軟土時則不適用。由於該樁型的施工質量很不穩定,故宜限制使用。
❸ 施工現場具體怎麼判斷是持力層
判斷是否進入持力層的依據是樁底沉渣,通過沉渣判斷是否進入持力層。
我們很容易的能取到樁底的渣子,如果鉛陵渣子已經出現滿足設計要求的渣子,比如微風化石子,就可以判斷進入持力層。
同時勘察報告也可作為判斷持力層的一個參考。
拓展資料:
一、持力層:
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在地基基礎設計時,直接承受基礎荷載的土層稱為持力層。在土力學計算中,持力層受到的壓力是持續減少的,到若干深度以後壓力就可以忽略不計,具體深度要經過計算才知道。
承受壓力的這一部分叫做持力層,持力層以下的部分叫做下卧層。也就是說,根據承受荷載的不同,持力層緩慎和下卧層也是不同的。
二、地基持力層
對存在可能威槐哪戚脅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現象的地段,地基基礎設計的選擇應在滿足地基承載力和沉降二個基礎條件的同時,盡量採用較經濟的天然地基上淺基礎。
這時,地基持力層的選擇應該從地基、基礎和上部結構的整體性出發,綜合考慮場地的土層分布情況和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以及建築物的體型、結構類型和荷載的性質與大小等情況。
參考鏈接:網路-持力層
❹ 什麼叫持力層
持力層就是設計進行地基基礎應力計算的時候,要求土層達到設計所能承受的力的土層,承受整個建築物荷載的土層或岩層就是持力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