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CU是什麼意思
MCU(MicroControllerUnit)中文名稱為多點控制單元,又稱單片微型計算機(SingleChipMicrocomputer),是指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及其發展,將計算機的CPU、RAM、ROM、定時數器和多種I/O介面集成在一片晶元上,形成晶元級的計算機,為不同的應用場合做不同組合控制。
MCU的分類
MCU按其存儲器類型可分為MASK(掩模)ROM、OTP(一次性可編程)ROM、FLASHROM等類型。MASKROM的MCU價格便宜,但程序在出廠時已經固化,適合程序固定不變的應用場合;FALSHROM的MCU程序可以反復擦寫,靈活性很強,但價格較高,適合對價格不敏感的應用場合或做開發用途;OTPROM的MCU價格介於前兩者之間,同時又擁有一次性可編程能力,適合既要求一定靈活性,又要求低成本的應用場合,尤其是功能不斷翻新、需要迅速量產的電子產品。
微控制器在經過這幾年不斷地研究,發展,歷經4位,8位,到現在的16位及32位,甚至64位。產品的成熟度,以及投入廠商之多,應用范圍之廣,真可謂之空前。目前在國外大廠因開發較早,產品線廣,所以技術領先,而本土廠商則以多功能為產品導向取勝。但不可諱言的,本土廠商的價格戰是對外商造成威脅的關鍵因素。
由於製程的改進,8位MCU與4位MCU價差相去無幾,8位已漸成為市場主流;目前4位MCU大部份應用在計算器、車用儀表、車用防盜裝置、呼叫器、無線電話、CD播放器、LCD驅動控制器、LCD游戲機、兒童玩具、磅秤、充電器、胎壓計、溫濕度計、遙控器及傻瓜相機等;8位MCU大部份應用在電表、馬達控制器、電動玩具機、變頻式冷氣機、呼叫器、傳真機、來電辨識器(CallerID)、電話錄音機、CRT顯示器、鍵盤及USB等;16位MCU大部份應用在行動電話、數字相機及攝錄放影機等;32位MCU大部份應用在Modem、GPS、PDA、HPC、STB、Hub、Bridge、Router、工作站、ISDN電話、激光列印機與彩色傳真機;64位MCU大部份應用在高階工作站、多媒體互動系統、高級電視游樂器(如SEGA的Dreamcast及Nintendo的GameBoy)及高級終端機等。
2. MCU是什麼
MCU的工作原理
MCU同溫度感測器之間通過
I2C
匯流排連接。I2C匯流排佔用2條MCU輸入輸出口線,二者之間的通信完全依靠軟體完成。溫度感測器的地址可以通過2根地址引腳設定,這使得一根I2C匯流排上可以同時連接8個這樣的感測器。MCU需要訪問感測器時,先要發出一個8位的寄存器指針,然後再發出感測器的地址(7位地址,低位是WR信號)。感測器中有3個寄存器可供MCU使用,8位寄存器指針就是用來確定MCU究竟要使用哪個寄存器的。主程序會不斷更新感測器的配置寄存器,這會使感測器工作於單步模式,每更新一次就會測量一次溫度。
為了讀出感測器測量值寄存器中的16位數據,MCU必須與感測器進行兩次8位數據通信。當感測器上電工作時,默認的測量精度為9位,分辨力為0.5
C/LSB(量程為-128.5
C至128.5
C)。本方案採用默認測量精度,根據需要,可以重新設置感測器,將測量精度提高到12位。如果只要求作一般的溫度指示,比如自動調溫器,那麼分辨力達到1
C就可以滿足要求了。這種情況下,感測器的低8位數據可以忽略,只用高8位數據就可以達到分辨力1
C的設計要求。由於讀取寄存器時是按先高8位後低8位的順序,所以低8位數據既可以讀,也可以不讀。只讀取高8位數據的好處有二,第一是可以縮短MCU和感測器的工作時間,降低功耗;第二是不影響分辨力指標。
MCU讀取感測器的測量值後,接下來就要進行換算並將結果顯示在LCD上。整個處理過程包括:判斷顯示結果的正負號,進行二進制碼到BCD碼的轉換,將數據傳到LCD的相關寄存器中。
數據處理完畢並顯示結果之後,MCU會向感測器發出一個單步指令。單步指令會讓感測器啟動一次溫度測試,然後自動進入等待模式,直到模數轉換完畢。MCU發出單步指令後,就進入LPM3模式,這時MCU系統時鍾繼續工作,產生定時中斷喚醒CPU。定時的長短可以通過編程調整,以便適應具體應用的需要。
MCU的分類
對於無片內ROM型的晶元,必須外接EPROM才能應用(如8031)。帶片內ROM型的晶元又分為片內EPROM型(如87C51)、MASK片內掩模ROM型(如8051)、片內FLASH型(如89C51)等類型,還有為帶有片內一次性可編程ROM(One
Time
Programming,
OTP)的晶元(如97C51)。
3. 「算力」是什麼意思
算力是比特幣網路處理能力的度量單位。即為計算機計算哈希函數輸出的速度。比特幣網路必須為了安全目的而進行密集的數學和加密相關操作。 例如,當網路達到10Th/s的哈希率時,意味著它可以每秒進行10萬億次計算。
在通過「挖礦」得到比特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其相應的解m,而對於任何一個六十四位的哈希值,要找到其解m,都沒有固定演算法,只能靠計算機隨機的hash碰撞,而一個挖礦機每秒鍾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單位寫成hash/s,這就是所謂工作量證明機制POW。
算力為大數據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大數據的爆發式增長,給現有算力提出了巨大挑戰。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高速積累,全球數據總量幾何式增長,現有的計算能力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據IDC報告,全球信息數據90% 產生於最近幾年。並且到2020年,40% 左右的信息會被雲計算服務商收存,其中1/3 的數據具有價值。
因此算力的發展迫在眉睫,否則將會極大束縛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我國在算力、演算法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算力的核心在晶元。因此需要在算力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縮小甚至趕超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
算力單位
1 kH / s =每秒1,000哈希
1 MH / s =每秒1,000,000次哈希。
1 GH / s =每秒1,000,000,000次哈希。
1 TH / s =每秒1,000,000,000,000次哈希。
1 PH / s =每秒1,000,000,000,000,000次哈希。
1 EH / s =每秒1,000,000,000,000,000,000次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