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礦池算力 > 電子政務雲算力

電子政務雲算力

發布時間:2023-02-10 06:17:19

㈠ 電子政務雲的電子政務雲帶來的影響

(1)對機房建設模式的影響
在傳統電子政務建設模式,省市政府各部門一般自行建設機房,導致大量硬體設備的利用率不高,各部門累計的運行維護費高居不下。如果建設統一的大機房,根據各部門業務量統一采購伺服器、交換機等硬體設備,統一進行運行維護,可以大大提高硬體設備的利用率,降低硬體設備的運行維護成本,並便於管理。通過引入虛擬化技術、雲計算技術,可以使大機房成為政府雲計算中心。此外,以前每個單位的機房都要配備一定數量的人員,而採用基於雲計算的統一大機房建設模式,可以減少機房工作人員數量。許多部委已進入數據大集中階段,雲計算在建設大機房、數據中心方面可以發揮其技術優勢。
(2)對政府網站建設模式的影響
在傳統電子政務建設模式,省市政府各部門一般自行建設本部門的網站。這種模式的缺點:一是政府網站建設、管理、運維等方面的費用較高;二是不利於部門網站與門戶網站的信息交換;三是各政府部門網站風格不一,難以樹立政府統一形象;四是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網站管理人員。如果採用基於雲計算技術的政府網站群建設模式,政府網站平台在政府雲計算中心運行,對各部門網站進行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維,則可以顯著降低政府網站建設成本,實現部門網站與門戶網站信息同步更新,統一政府網站形象,減少政府網站工作人員。隨著政府門戶網站訪問量快速增長、網站內容多媒體化,使網站的計算量、存儲量呈現爆炸式增長,而雲計算的技術特性正好切合這一需求。
(3)對政府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的影響
經過「金字工程」等電子政務重大工程的建設,垂直管理部門的縱向電子政務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但國務院、各省市政府的橫向電子政務比較滯後。因此,政府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電子政務的重點和難點。雲計算技術的發展給政府信息資源橫向整合帶來了契機。例如,建設基於雲計算技術的大OA系統,使之具有網上辦公、信息發布、行政審批、電子監察、信息歸檔等功能,各部門可以定製自己的業務流程,並實現跨部門業務流程在各部門的對接,就可以實現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4)對政府信息安全的影響
採用基於雲計算技術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式,可以促進信息安全從單部門的分散管理走向某級政府所有部門的集中管理。統一購置網路安全硬體設備及防火牆、防病毒等信息安全軟體,降低保障政府信息安全所需成本。不過,雲計算也帶來了新的信息安全問題。特別是由於我國在CPU、操作系統、資料庫等核心技術領域的落後,在傳統電子政務模式下,某個部門出現信息安全問題不會影響到其他部門,信息安全問題是局部的。而在雲計算模式下,信息安全問題是全局的。為了確保我國下一輪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突破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5)對電子政務管理體制的影響
傳統電子政務模式下,政府部門各自為政,電子政務系統分散建設、分散管理、分散運維,暴露出很多問題,如重復建設、信息孤島、高投入低效益等。採用基於雲計算技術的電子政務模式,統一采購軟硬體設備,對政府信息系統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運維,不但可以減少政府財政投入,而且便於信息資源整合,發揮電子政務的整體效益。隨著雲計算技術在電子政務領域的應用,傳統分散的電子政務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新形勢,必須向集中管理方向發展。

㈡ 電子政務有什麼特點

新時期電子政務發展在新政策與新理念的指導下,體現出了與社會經濟現狀相融合的發展,在節約行政資源的同時也更好地增進了社會福祉。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時期的電子政務發展將進一步與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慧經濟等先進技術與先進產業緊密結合,更好地實現其服務功能。比如雲計算就具有超強的計算能力和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特性,將其應用於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大數據技術加強電子政務的信息共享與統籌
(二)智能化技術應用促進電子政務服務精確合理
(三)虛擬現實技術提升電子政務的建設成效

㈢ 電子政務和雲計算的關系 最好能舉個例子啊

大數據是繼雲計算、物聯網之後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新焦點。不久的未來,大數據將改變人類的思考模式、生活方式,引發各領域各行業管理模式、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的變革和創新,隨之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規則,並導致深刻的社會變革。把大數據的手段和方法引入無線電網格化管理領域,是實現管理現代化、精細化的有效路徑,也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要求。金鵬信息網格化化專業小組將大數據與無線電網格化管理完美結合,解決了政府部門的難題,也給居民帶來了便利。

一、無線電管理信息化建設 · 從無到有
1988年,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以及各級無線電監測站等管理和技術機構相繼建立。同年12月,我國第一個無線電管理技術設施建設規劃的指導性文件《國家無線電監測網總體技術方案》頒布實施。次年3月,《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計算機系統總體技術方案》出台,我國無線電管理信息化建設自此起步,並朝著正規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

兩個《方案》出台後,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計算機和資料庫系統以及無線電管理自動化的建設工作進入加速時期,引入了大量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開發、試用、推廣頻率台站管理等應用軟體和資料庫。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也大規模購置技術設施,籌建各類無線電監測檢測系統,並推動各省區市開展無線電管理技術設施建設。

經過20年的發展,到2010年,無線電管理信息化系統已頗具規模,建設完成了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到全國各省(區、市)無線電管理機構及國家級監測站的廣域網聯網,構建了包括國家級、省級及省級派出機構的三級廣域網路體系結構,並在全國大部分無線電管理機構建成了本轄區內的區域網絡及完善的計算機硬體設施和必要的軟體環境,還在鄭州建立了國家無線電管理信息系統備份中心,為各類數據及應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平台。在這些基礎平台之上,建設了應用安全平台、地理信息系統等應用支撐平台,頻率、台站、設備等各類無線電管理業務基礎資料庫,辦公自動化、郵件、視頻會議、指揮調度等綜合辦公和管理系統也投入運作。技術設施方面,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和部分省(區、市)監測站建成了先進的設備檢測實驗室以及自動化檢測設備,國家無線電短波監測網、國家衛星監測網已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各地無線電超短波監測網框架也已成形,監測范圍覆蓋各省(區、市)重點行政區域,並實現了聯網監測和數據共享。

二、無線電管理信息化建設 ·面臨新挑戰
歷經20年信息化進程,我國無線電管理領域已基本實現辦公自動化、頻率指配和台站管理自動化,監測檢測自動化,擁有了世界水平的大規模無線電管理專業計算機網路、無線電管理業務資料庫系統、無線電管理業務應用系統和無線電管理監測檢測資料庫,為各類無線電業務的正常運行搭建了良好的管理和服務平台,有力推進了無線電管理信息化、科學化進程,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但即便如此,在無線電管理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也不容忽視:

一是系統功能存在局限性。業務管理系統無法實現與監測檢測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實際工作中仍難以滿足精細化管理需求,直接影響指配頻率、審批設台的科學性和准確性,也不利於無線電干擾案件的快速查處。

二是系統整合不到位。頻率資料庫、台站資料庫、設備資料庫、地理信息庫以及監測檢測資料庫等各信息子系統分散在不同的資料庫中,存在相互封閉、互不相通等問題,使一些數據的提取、統計與應用無法完成,出現信息孤島問題。

三是系統整體效能發揮不到位,各自為戰現象突出。各級無線電管理部門對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但在這些信息化項目的應用方面大多是「各自為戰」,各級部門間橫向及縱向信息共享仍是短板。

四是應用積極性不高。部分管理人員的操作應用能力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阻礙了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同時在日常工作中仍需要製作大量的書面記錄或紙質資料,致使工作量成倍增加,影響了使用信息系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大數據時代的 ·無線電管理信息化創新之路
金鵬信息網格化專家認為,我國無線電管理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其發展應用仍顯粗放,有待進一步加強。具體體現在信息數據獲取手段得到極大加強,但分析處理能力仍有待提高,信息技術對管理的巨大促進作用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發掘信息技術潛力,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走出一條管理創新之路是無線電管理部門面對的新課題。

(1)平凡的大數據
對於大數據,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在新處理模式下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技術的根本意義並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並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在無線電管理領域,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資料庫和業務平台應用、監測檢測、數據採集(包括影音、文字、圖片等)、媒體發布(門戶網站、報紙雜志、微博微信)、行政事務性管理等手段獲得並存儲積累的信息數據都是大數據的組成部分。經過20多年的積累,無線電管理信息數據已極大量化,特別是超短波監測網和短波監測網、網格化監測等技術設施投入使用後,各類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形成海量數據。實踐證明,這些信息數據是極難依靠現有人工手段和半自動化的信息處理平台來進行歸類、存儲和分析的,更不用說從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數據應用於無線電管理工作了。而大數據最核心的價值就在於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相對現有的其他技術而言,大數據技術具有「廉價、迅速、優化」這三方面的綜合優勢。因此,必須緊緊抓住信息化社會發展帶來的機遇,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無線電管理能力,創新無線電管理模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

(2)大數據開啟無線電管理信息化創新之路
數據採集存儲、統計分析和挖掘有價值數據是實現大數據技術最為重要的三個層面。目前,在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和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的領導和指導下,各級無線電管理機構已建成各類數據採集和處理系統,如OA系統、頻率台站管理系統、監測檢測資料庫等。通過這些系統,已經基本實現了對無線電管理信息數據的採集和簡單的查詢及處理功能。但在統計分析和發現高價值數據方面仍處於探索階段,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個設想以供參考:

1)整合開發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無線電管理綜合信息平台
科學化的無線電管理需要一個統一協調的信息整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類基礎資源和信息都應該是互聯共享的,而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以及業務協同是大數據的一大應用。現在,各級無線電管理部門都擁有自己種類繁多的信息系統,但很多數據卻相互隔離,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為最大限度地發揮無線電管理信息數據的功效,應當以國家無線電管理機構為核心,建設大型的數據存儲集群,以各類業務應用系統、資料庫為基礎平台,通過分布於省(區、市)各級無線電管理機構的計算機網路所形成的前端節點,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建設開發應用系統,自動導入和整理前端各個節點採集到的海量數據,對這些海量信息進行分類匯總,並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應用。

2)挖掘高價值數據,提高無線電管理和決策水平
預測能力是大數據的又一核心應用。數據本身具有許多潛在的價值,但價值比較分散。對於一個被研究對象,如果參與分析的數據越全面,分析的結果就越接近於真實,並能據此預測出事物未來大致的發展狀況。大數據分析意味著我們能夠從這些採集到的海量數據中獲取新的洞察力,並將其與已知工作的各個細節相融合,這種預測和處理能力將是無線電管理決策與計劃的一大助力。
將傳統資料庫中的結構化數據與日常業務工作流程產生的影音、文檔、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抽取和集中,從中分析計算和提取出數據的相互關系,實現數據的關聯與聚合,形成統一的、分門別類的整體數據,並根據無線電管理業務的需求,有效挖掘針對不同應用的關鍵數據,建立相應的統計分析模型,進行高級別的數據分析,並以這些高價值數據為基礎,建設多層次多種類的輔助決策系統,實現管理和決策的超前化和科學化,從而滿足新時代無線電管理需求。

3)科學分析數據,實現無線電管理手段精細化
大數據基於海量數據以及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對事物存在和演化過程全生命周期內產生的所有數據的記錄和收集,它從完整的表達一個事物、一個系統的角度出發,可以表達出被研究對象各個環節以及各個要素之間內在的聯系。基於此,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合理有效地分析和利用海量數據,以目標需求為核心,把管理對象進行分解,量化為具體的數字、流程和任務,將目標細分、標准細分、任務細分、流程細分,實施精確計劃、精確控制、精確考核,使每一項工作都有專人負責,從而做到責、權、利的高度統一,實現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

四、無線電管理大數據應用 ·前景廣闊
(1)提高無線電管理政務服務水平。目前,我國政府已經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門戶網站的發展也將以訪問者的需求為中心,從用戶需求角度去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大量用戶訪問和瀏覽的行為數據,分析用戶對政務公開信息的偏好,重新組合編輯頁面布局和內容,實現個性化的政府信息公開服務。其次,在信息化時代,因公眾參與電子政務獲得的用戶反饋信息會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和個性化,通過深入挖掘這些數據的潛在價值,進一步優化電子政務的公眾參與服務,從而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無線電管理部門的公信力。還可以通過建設一站式的政務服務平台,提升無線電管理在線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獲得最大化的用戶滿意度。

(2)實現無線電台站智能化管理。將衛星定位、數據傳輸、遠程無線控制等技術有效運用於大型無線電發射台站和無線電管理體系,並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建立起一套大范圍、全方位、自動化的,能夠實時、准確、高效管理無線電台站的無線電綜合管理系統。

(3)建立無線電干擾預警系統。將日常電波監測數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常規數據,另一部分是異常突發數據。一個地區的異常突發數據越多,產生無線電干擾的可能性就越大,基於這種設想,可以開發相應的無線電干擾預警和處理系統對監測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評價,並指導管理人員採取措施制止違法行為。
金鵬信息電子政務軟體

㈣ 電子政務有什麼特點

電子政務特點是:行政手段電子化,即行政手段的無紙化、信息傳遞的網路化、行政法律關系的虛擬化等。電子化政府使政府工作更加公開、透明,使政府工作更加高效、高效、透明,為企業和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電子政務將重塑政府、企業、公民之間的關系,使之比以往更加協調,更便於企業和公民更好地參政議政。
網路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能否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網路信息安全防範體系,直接關繫到政府部門信息安全建設的成敗。電子化政府是運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通過網路技術整合管理和服務,在互聯網上實現組織結構與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使其超越時空與部門間的界限,為社會提供優質、全面、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標準的管理和服務。電子化政府應用與一般的 OA系統有密切的關系,但其應用側重點、用戶群體、所採用的技術等方面卻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在使用者的范疇中包括後者,電子政務是廣義上的政府辦公自動化,也就是「面向社會的政府辦公自動化」。
執行步驟:首先,在組織內搭建溝通平台,員工之間建立在線信息交流及網上初步協作。公司內部人員對計算機的應用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基本樹立了網上協作意識後,考慮了在辦公室網路中進行一些日常工作流程,如公文審批、常用申請、會議管理、檔案管理、資訊採集審批和查詢、各部門日常業務等。本階段基本實現了組織內的辦公自動化。建立公共網站,發布信息,釋放信息,公文交換,甚至簡單的電子交易等等,把辦公自動化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行業、部門之間。至此,電子政務基本實現。

㈤ 電子政務有哪些優點哪些優點

1、 對電子政務缺乏理性認識

國內的一些電子政務方案非常宏觀,功能、效益設計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往往會出現巨大的電子政務投資和與之不相適應的、相對比較薄弱的電子政務應用之間的矛盾。這些總體性的框架建設,項目涉及面鋪得很大,卻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在於我們對電子政務項目缺少恰當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體性方案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有效的做法是:選好一個最能取得應用效果的具體項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個環節。一個項目成功了,再來擴展。

電子政務需要的是求真務實地推進。將電子政務目標定位低一點,項目選擇小一點,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待有了能力後再擴展也不遲;相反,如果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那將會非常危險。

2、 信息孤島問題

由於我國電子政務是在各級政府、不同部門中分別進行的,沒有統一的戰略規劃,各部門之間相互封閉,相當一部分已建成的電子政務系統模式不統一,這些獨立的、異構的、封閉的系統使得彼此之間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從而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

信息孤島使得各部門之間的各種系統難以兼容,信息資源難以共享,相互封閉、互不相通,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和時間,而且大量的信息資源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缺乏電子政務統一標准,是產生這些「信息孤島」的主要原因。

國內外電子政務建設的實踐證明,電子政務建設必須有標准化的支持,尤其要發揮標准化的導向作用,以確保其技術上的協調一致和整體效能的實現。標准化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它將各個業務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並為彼此間的協同工作提供技術准則。通過標准化的協調和優化功能,能保證電子政務建設少走彎路、提高效率、確保系統的安全可靠。統一標準是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基礎。

一方面,國家通過出台宏觀的電子政務標准化指南,來規范和統一現有的標准。但由於我國不同政府部門之間、各級政府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對電子政務的需求差別較大,在國家標準的宏觀指導下,還應該制定地方標准和部門標准。另一方面,國家應鼓勵具有一定技術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到標準的制定工作中來,為電子政務建設出力。在標准完善、改進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鑒一些廠商開發的電子政務示範工程中的先進技術和規范,使之成為部門和地方標準的一部分。

總之,標准要為電子政務建設服務,電子政務建設要促進標准發展。

3、數字鴻溝問題

數字鴻溝,一般也被稱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

數字鴻溝是一個普遍性的世界現象,由於經濟水平的差距和區域特色的不同,它廣泛地存在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一國的不同地區之間。我國也不例外,城鄉差距明顯,沿海和內地的地區差距顯著,某些落後地區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數字鴻溝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㈥ 政務雲是什麼有哪些提供政務雲的優秀國產廠商

電子政務雲(E-government cloud)屬於政府雲,結合了雲計算技術的特點,對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進行精簡、優化、整合,並通過信息化手段在政務上實現各種業務流程辦理和職能服務,為政府各級部門提供可靠的基礎IT服務平台,大大地提高各級政府機關的整體工作效率。

政務雲做得比較好的廠商有華為、浪潮、H3C、愛數等。其中典型案例有:
華為:北京六里橋政務雲
浪潮:上海靜安政務雲
H3C:西安咸陽市政務雲
愛數:江蘇省政務雲

華為、浪潮是國產數據管理基礎設施廠商的領導者。但近年來,h3c、愛數等廠商發展也十分快,其中愛數的政務雲,已經服務了超過100家政府客戶,性價比和服務都挺不錯的。

望題主採納~~

㈦ 雲計算對我電子政務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雲計算深刻改變了電子政務的環境。說到雲計算,不的不提虛擬化,因為虛擬化是雲計算的核心技術,在放大資源支撐能力、創新的建設和服務模式等方面的特點,使雲計算成為電子政務建設的基礎技術架構。方物虛擬化參與的電子政務頂層設計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雲平台優點,以降低成本、加快進度、減少TCO、強化管理、提供面向社會的公告服務。

㈧ 電子政務遷移到雲平台缺點啥

電子政務雲是為政府部門搭建一個底層的基礎架構平台,把傳統的政務應用遷移到平台上,去共享給各個政府部門,提高它的服務效率和服務的能力。考慮到電子政務系統在安全方面的特殊要求,電子政務雲更適合選擇私有雲。
傳統電子政務模式下,政府部門各自為政,電子政務系統分散建設、分散管理、分散運維,暴露出很多問題,如重復建設、信息孤島、高投入低效益等。
電子政務遷雲主要還是要面對這些問題:分散的伺服器如何保障數據的安全;如何高效管理越來越多的設備;如何處理大規模容災,保障業務連續性等。
建立了虛擬化平台,卻沒有真正建設雲平台,不能實現安全無憂、自動運維、業務高可用等實際功用,或者是建立了雲平台,因為安全和便捷性無法同時實現,沒有將業務真正遷移到雲平台上來,也導致了平台浪費等等這些新問題。

㈨ 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技術是「5G+雲+AI」

傳統的以生產為主導的商業經濟模式已無法支撐企業降本增效的需求,數據驅動企業運營模式發生變革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隨 著數字經濟新時代的到來,傳統技術並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在網路化、平台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如:4G 時代網路的帶寬和延遲不足以支撐終端和中央無縫的聯接;私有部署的傳統計算無法實現算力資源規模化的整合;簡單人工神經網路有限的准確率不能滿足產業內對 智能應用的高精度要求。而以 5G、雲計算、AI 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傳統企業由電子化到信息化再到數字化搭建階梯,通 過其技術上的優勢幫助企業在傳統業態下的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管理、商業等領域進行變革與重構,進而推動企業重新定位和改進當前的核心業務模式,完成數字化轉型。

「5G+雲+AI」成為數字經濟新時代的重要引擎

隨著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對傳統產業沖擊的不斷加強,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的共識,面對著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新興數字技術的支撐作用體現的愈發明顯:5G 技術以低時延、大帶寬、廣連接的優勢,結合行業各種場景,為體驗和應用帶來質的飛躍,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雲計算作為其中重要的力量,將匯聚更多樣化的算力和應用,讓政府與企業進入上雲的快車道,加速產業的智能升級;基於優秀的演算法,海量的數據,以及雲端豐富的算力, AI 將為各個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

在 5G、雲計算、AI 的引領下,行業越來越豐富、數據量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多元新架構的支撐,5G、雲計算、AI 的融合創新發展已成為必然。「5G+雲+AI」技術融合將加速數字溢出,並成為數字經濟新時代的重要引擎。

(一)5G 讓聯接無處不在

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升級,加速了社會數字化發展的進程。 1G 時代,採用模擬信號傳輸,通信時面臨安全性差和易受干擾等問題, 且各個國家的 1G 通信標准不一致不能全球通信。2G 從模擬調制進入到數字調制,手機具備了上網功能,但是傳輸速率很慢每秒 10-15kb。隨著圖片和視頻的傳輸需求的誕生,人們對於通信傳輸速率的要求也 日趨高漲,於是 3G、4G 相繼而生。3G的通信標准將信息的傳輸速率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上網成為了手機的主要功能。4G 相對於 3G 速率進一步提升,可以快速地傳輸高質量的圖像、音頻和視頻等,滿足用戶對於無線網路服務的要求。但是,隨著用戶日益增長的使用需求,以及智能化設備的登場,未來數據流量必然會爆發式增長。目前 每個4G用戶每人每月大約需要 3G 左右流量,如果運營商全面開放4G 上網套餐,則至少需要 20G 才能滿足用戶需求,以4G的網路能力肯定是無法承受的,從根本上解決用戶日益增長的使用需求與運營商網路提供能力不足的矛盾,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 5G。

通信發展歷程

5G   有三大特性:大帶寬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和海量連接。 網路速度提升,用戶體驗與感受才會有較大的提高。 5G 速率較 4G 全方位提升,下行峰值速率可達 20Gbps,上行峰值速率可能超過 10Gbps。 對網路速度要求很高的業務能在 5G 時代被推廣,例如,雲VR 的呼聲一直很高,但是目前 4G 速度不足以支撐雲 VR 對視頻傳輸和即時 交互的要求,用戶還是需要依靠昂貴的本地設備進行處理。依託於5G 的高速率,雲 VR 將能夠獲得長足發展。 5G 支持單向空口時延最低 1ms 級別、高速移動場景下可靠性 99.999 的連接。 5G 超低時延的特性可以支持敏感業務的調度,為車聯網、工業控制、智能電網等 垂直行業,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網路連接。同時,使得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應用場景走向現實。 5G   網路每平方公里百萬級的連接數使萬物互聯成為可能。 5G 網路面向的不僅僅是個人用戶,還有企業用戶和工業智能設備,5G 將為C 端和B 端的用戶或智能設備提供網路切片、邊緣計算等服務。5G 每平方公里百萬級數量的連接能力和多種連接方式,拉近了萬物的距離,實現了人與萬物的智能互聯。

5G特性

5G 關鍵特性對應的應用場景

隨著 5G 商用牌照的發放和 5G 網路建設的大范圍鋪開,我國 5G 商用開局良好。 截至今年 7 月,全國各省市共發布 5G 相關政策文件35 個,加速 5G 在工業互聯網、交通、醫療等多個行業創新應用場景,5G 時代已來。產業發展方面,5G 產業鏈上游設備廠商著手開發和生產 5G 設備、運營商密集建設 5G 網路、先行終端廠商接踵發布 5G 手機,同時,通信行業與垂直行業加緊開發 5G 應用。截至今年 7 月, 全國范圍內已建成 5G 基站 3.8 萬個,預計至 2019 年底,全國 5G 基站建設總數將進一步增加。5G 消費類終端仍將以智能手機為主要形式,同時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工業應用等終端正在逐漸豐富。標准方面,5G 技術標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18 年 6 月 5G 第一個版本標准完成了增強移動寬頻場景,2020 年 3 月 5G 第二版本標准將完成低時延高可靠場景。在 5G 標准制定中,我國廠商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且掌握較高比例的核心標准,在 5G 標准推進速度、推進質量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

5G 將拉動產業鏈上下游高速持久的經濟增長,帶動我國實體經濟轉型為社會帶來價值。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預計 2020-2025 年期間,我國 5G 商用將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 10.6 萬億元,直接創造經濟增加值 3.3 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 24.8 萬億元,間接帶動的經濟增加值達 8.4 萬億元;就業貢獻方面,預計到 2025 年,5G 將直接創造超過 300 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5G 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潛力巨大,5G 技術在改變人民日常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甚至會給社會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未來,5G 將成為全面構築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

5G 使得海量數據的有效傳輸成為可能,為垂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契機。 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垂直應用已經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暫時還沒有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其中關鍵問題就在於網路連接,在現有的網路下,雖然速度一直在提升,但由於功耗高、可用頻段少和高時延等限制,很難將所有硬體設備連接在一起,它們只是單獨獲得了連接能力,而並沒有實現真正的連動。5G 的多種連接技術可支持海量機器類通信,滿足機器類通信所需的低成本和低功耗要求。其次,在萬物具備互聯能力的基礎上,大連接、低時延的5G 網路可以實時傳輸前端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提升數據採集的及時性,為流程優化、能耗管理提供網路支撐。5G 具有媲美光纖的傳輸速度、萬物互聯的泛在連接和接近工業匯流排的實時能力,同時 5G 可以與雲計算、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向垂直行業領域加強滲透, 為垂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契機,助推城市的智能升級和企業數字化轉型。

5G 賦能消費級和企業級應用

(二)雲讓計算觸手可及

如果從 2006 年IBM 和谷歌聯合推出雲計算這個概念開始算起,雲計算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十年,在第一個十年裡,雲計算從被質疑到成為新一代 IT 標准,從單純技術上的概念到影響到整個業務模式。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值得探索,但雲計算在第一個十年裡已經正式確立了它的地位,已經被廣泛接受並實踐。現如今,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數據呈現爆炸性增長,人類對計算的需求大大增加,並且希望隨時隨地獲取,這將直接推動雲計算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並作為公共服務支撐下一波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人類走入數字化時代。

雲計算發展歷程

隨著雲計算的不斷發展,雲計算的服務模式也在不斷調整。 IT 基礎設施被要求更大規模的擴展、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時要有靈活、彈性、直觀與深入的管理方式,並以標准化、通用化的形式將服務提供給客戶,這將很大程度上解決傳統計算的服務模式固化、資源整合能力不足、資源分配時間成本高、平台化效率低等問題。雲計算發展至今,其特點主要呈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虛擬化。雲計算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

規模化整合。雲里的資源非常龐大,在一個公有雲中可以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台伺服器,在一個小型的私有雲中也可擁有幾百台甚至上千台伺服器。

高可靠性。雲計算使用了多副本容錯技術、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雲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更加可靠。

高可擴展性。雲計算具有高效的運算能力,在原有伺服器基礎上增加雲計算功能能夠使計算速度迅速提高,最終實現動態擴展虛擬化的層次達到對應用進行擴展的目的。

按需服務。雲計算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來進行購買。

全球雲市場規模及增速

雲計算進入成熟期,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總體呈穩定增長態勢。 2018 年,以 IaaS、PaaS 和 SaaS 為代表的全球公有雲市場規模達到1363 億美元,增速 23.01%。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 20%左右, 預計到 2022 年市場規模將超過 2700 億美元。

我國公有雲市場保持高速增長,私有雲市場增速趨於穩定。 2018 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 962.8 億元,增速 39.2%。其中,公有雲市場規模達到 437 億元,相比 2017 年增長 65.2%,預計 2019-2022年仍將處於快速增長階段,到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1731 億元;私有雲市場規模達 525 億元,較 2017 年增長 23.1%,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到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1172 億元。

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及增速

我國雲計算應用正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務、金融、工業、軌道交通等傳統行業加速滲透。 政務行業是雲計算應用最為成熟的領域,全國超九成省級行政區和七成地市級行政區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設政務雲平台;金融行業是雲計算深化應用的重要突破口,《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指出,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主要信息系統盡可能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工業雲是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抓手,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國各地方政府紛紛進行工業雲發展規劃,積極推進工業雲的發展;軌道交通是城市運轉的命脈,軌道交通信息化已經成為國家信息化重要布局,軌道交通雲正處於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的關鍵時期。

雲計算正成為政府和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 對於政府來說,一方面,雲計算助力政府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 享共治,通過電子政務雲平台,提高電子政務信息共享的效率,擴大 信息共享范圍;另一方面,依託雲平台有效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 建設,極大提升了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對於企業來說,信息化成為不 少傳統企業的短板,雲計算能夠大幅降低企業信息化建設成本,有效 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資源成本,逐漸顛覆傳統行業IT 部署的方式。除此之外,雲計算幫助企業優化運營管理流程,企業利用雲資源 可以實現彈性擴張,依託雲計算資源池的共享機制,有效解決了企業 業務量波動性強帶來的成本不可控問題,幫助企業實現降低運營支出。

(三)AI 讓智能無所不及

AI,即人工智慧,可以理解為用機器不斷感知、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使機器達到甚至超越人類的智能。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開始應用到數字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促進產業內價值創造方式的智能化變革。

自誕生至今 60 多年的歷史中,各行業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實踐,AI 的發展也經歷了多次起伏。 AI 最早於 1956 年夏天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的一場學術會議中提出並獲得肯定,標志著人工智慧科學正式誕生。1956 年到 20 世紀 60 年代初,機器定理證明、跳棋程序等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關注度。但在隨後的 10 年中,對人工智慧過高的期待使得人們設立了許多不切實際的研發目標,例如用機器證明函數問題、依靠機器進行翻譯等。這些挑戰不出意外地相繼落空,使人工智慧的發展步入了低谷。到了 70 年代末期, 專家系統的出現讓人工智慧成功從理論研究走向了實際應用。專家系統通過模擬人類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讓人們開始在醫療、化學、地質等領域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價值。80 年代到 90 年代,隨著美國和日本立項支持人工智慧研究,人工智慧進入第二個發展高潮期。期間,人工智慧相關的數學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如著名的多層神經網路、BP 反向傳播演算法等,使演算法模型准確度和專家系統獲得了進一步優化。

人工智慧發展歷程

如今,得益於演算法、數據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進步,人工智慧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呈現出專業性、專用性和普惠性的特點。

專業性指的是人工智慧具有了等同甚至超越人類專業水平的能力。 隨著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已不僅僅能夠進行簡單的重復性工作,還可以完成專業程度很高的任務。例如,阿爾法狗(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戰勝了人類冠軍,人工智慧系統診斷皮膚癌達到了專業醫生水平,人工智慧程序在大規模圖像識別和人臉識別中有了超越人類的表現。

專用性指的是目前一種人工智慧應用通常僅能用於一個領域, 無法實現通用的人工智慧。 面向特定任務(比如下圍棋)的專用人工智慧系統由於任務單一、需求明確、應用邊界清晰等理由形成了人工智慧領域的單點突破。雖然在信息感知、機器學習等「淺層智能」方面進步顯著,但是在概念抽象和推理決策等「深層智能」方面的能力還很薄弱,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與真正通用的智能還相差甚遠。

普惠性指的是人工智慧技術能夠與不同的產業相結合產生新的應用,對各行各業都產生普惠效應。 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形成具體的應用,在各式各樣的場景中發揮作用。例如,圖像識別在製造行業的產品檢測應用能夠節省大量人力,在交通行業的車牌識別應用能夠簡化認證流程,在零售行業的刷臉支付應用則能夠優化購物體驗。

人工智慧應用特點

人工智慧應用的成熟,既催生了新的市場,也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IDC 統計,2018 年我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為161.9億元,預計到 2022 年市場規模將接近 70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

我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驅動著產業內勞動力、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組織形式等多方面的變革。首先,人工智慧能夠通過輔助人類活動顯著降低工作門檻,實現工作方式的智能化變革。例如,通過在人機交互方式上應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不僅能夠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還使得交互效率大幅提升。其次,通過利用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能夠更穩定、甚至更高效的完成任務,實現勞動力的智能化變革。例如,在許多現代化工廠里,大量的工業機器人和機械臂已經取代了人工崗位。結合適當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甚至能夠實現全流程的自動化,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最後, 通過突破人類思維,人工智慧能夠創造新的流程、方法或產品,實現工作組織形式和應用方式的智能化變革。例如,通過使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工具,企業能夠使「機器人」與處理事務、數據以及與其他數字系統通信的應用進行交互,執行跨越多個應用的復雜嵌套流程。而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機器翻譯技術則促成了翻譯機產品的出現。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技術構成的翻譯軟體和專屬硬體相結合, 為消費者提供了快速對話翻譯能力,在出國旅遊等情景下得到了廣泛應用。

(四)「5G+雲+AI」技術融合加速數字溢出

不同經濟時代的發展依賴著不同的核心資源。從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和奴隸到工業經濟時代的石油、煤、天然氣,對核心資源的利用推動著經濟的發展。而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資源——數據,自然也需要與之相配套的生產工具。在數據產生、傳輸、存儲、計算、分析和應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5G、雲和AI 相互融合,形成了數字經濟新時代從終端、邊緣到中央雲的一體化生產工具。

不同經濟時代核心資源及生產工具對比

5G 負責對數據進行高效地傳輸。 工業經濟時代的公路、鐵路使人們擺脫了依靠雙腿運輸燃料的局面。5G 大帶寬、低延遲的特性, 為數據提供了一條高速通道。一方面,5G 負責將海量的數據從客戶端傳送到雲端處理。另一方面,又能把處理的結果和生成的應用迅速分發到邊緣供人們使用。

雲負責對數據進行計算和存儲。 工業經濟時代的工廠負責對原材料進行集中加工,解決了零散小作坊的效率和成本問題。雲計算規模化的計算資源在對數據處理能力上同樣與獨立私有部署形成了天壤之別。依託於雲計算技術,人們總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足夠的計算資源, 在節省成本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計算效率。

AI   負責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 工業經濟時代的蒸汽機和內燃機改變了燃料應用情況,將燃燒的熱效率從 3%提升到 40%以上。AI 對數據的分析挖掘能力,同樣帶來了不同於一般統計分析的成果。某些原本只有七成左右正確率的系統,依靠深度學習等技術能夠將精度提升至 95%以上,使應用的實用性獲得了顯著提升,進而提升了數據的價值。

5G、雲、AI 在數據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5G+雲+AI」技術融合創造更大價值。資源的價值大小,很多時候取決於開采工具的經濟性。5G、雲和AI 各自的發展和成熟讓它們的相互融合成為了可能。就像工業經濟時代公路、工廠和機器的協同 曾把石油等燃料的用途從照明拓展到動力世界,5G、雲和AI 的融合也正從數據中「精煉」出更多的應用價值,以數字溢出的形式加速企業、行業以及供應鏈等不同層面生產力的提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5G+雲+AI」帶來新體驗、新模式、新產業

5G、雲和 AI 技術的碰撞和融合將為社會帶來數字溢出效益。從微觀層面上看,「5G+雲+AI」技術是企業構建數字業務體驗平台、政府服務模式創新的重要保障;從宏觀層面上看,「5G+雲+AI」將加速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供應鏈的智能化,將數字產品和服務的理念從最初的生產者傳遞到最終的用戶。

(一)構建數字化業務體驗,推動企業生產方式變革

「5G+雲+AI」為企業構建數字化業務體驗提供了技術保障。 企業實現數字化業務體驗的關鍵是要完成企業各個要素之間的數字化打通與連接。企業各個要素之間不僅是一種串聯關系,而是需要通過數字化形成各個要素之間的價值發揮,構建數字化的業務體系。敏捷和創新是數字化業務能力的體現,5G、雲計算、AI 等技術可以打破企業以往的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和生產方式,支撐業務創新和敏捷迭代,重構數字化的業務體系和運營體系,帶來全新的業務體驗。

雲計算與 AI 技術的協同應用成為企業構建數字化業務的重要選擇。 基於AI 晶元的雲將全面提升雲主機、容器、裸金屬等各種形態的服務性能,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在醫療、教育、商業、零售等諸多領域,對「雲計算+AI」的智能雲的需求不斷增加,應用越來越廣泛。Gartner 2019 CIO 調查顯示,過去四年中企業部署AI 的數量增長了 270%,並在 2018 年增長了兩倍。Gartner 預測,到 2021 年,70% 的企業將通過AI 來幫助員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正在考慮如何加速部署AI 在企業整體運營和每一核心業務流程中。雲計算與 AI 的協同可以為企業減少成本和勞動力,提高企業 IT 系統的靈活性以及可擴展性,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5G 的到來為企業基於雲和AI 的轉型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路,5G 是高速度網路,峰值理論傳輸速度比 4G 網路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這意味著更加高速的數據傳輸。5G 的到來克服了過去限制企業用雲計算與AI 的問題,如數據來源、傳輸帶寬和時效性等問題。依託 5G 網路,雲計算和AI 會滲透到企業內部, 眾多應用將可以實現雲化和智能化。基於「5G+雲+AI」的合力,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行全面的轉型,進入到由雲端的數據來制定決策的時期。

(二)創新數字政務新模式,提高城市資源整合效能

「5G+雲+AI」正在重塑政府的服務模式,助力數字政務進入智能階段。 基於雲平台和AI 策略建設的軟體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大型數字政務系統,可以融入人臉識別、個人智能助理等創新服務,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完善政務服務環境。同時,數字政府建設應充分應用 5G 等新一代通信技術,結合雲計算、AI 等信息技術共同構建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並以數據為驅動,強化政府數據能力建設,打造開放平台、匯聚社會資源,提升服務和監管能力。

「5G+雲+AI」將在城市資源整合中發揮技術優勢。 智慧城市是一項涉及眾多技術的復雜工程,而 5G 能讓城市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城市的路燈、交通路口、景區、都將納入到智慧城市的數據平台中。但是,單純的搜集數據會讓數據成為孤島,並不能把實際獲取的數據利用到城市管理中,基於雲的算力和AI 的數據挖掘分析能力,可以對城市數據進行策略定製,進而進行城市資源的有效整合。

道路設施智能化整合

(三)促進要素配置智能化,加速釋放產業爆發力

「5G+雲+AI」將催生智能精細的生產要素配置方式,驅動產業全新變革。 「5G+雲+AI」以強大的技術能力為支撐,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勢資源,助推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融合,支撐行業業態創新,並利用產業基地集群效應構築新的數字生產力,為產業發展提供協同創新服務。

產業轉型升級

「5G+雲+AI」可以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精準測量及精細管理,最終實現農業產業智能化。 例如,大量的農業感測器可以通過 5G 的邊緣計算特性進行實時的信息交互,獲取土壤、作物、空氣等農業基礎信息,然後上傳到雲端大數據中心,通過AI 系統和專家診斷,預測氣候模式並提供定向施肥策略。這些實時的海量數據產生的決策分析將驅動並引導農民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最優決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作物產量,最終實現農業的智能化。隨著全球數字化進程的加速, 智慧農業作為在農民數量不斷減少情況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舉措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5G+雲+AI」將重構工業的生產模式,實現工業產業鏈中各要素的互聯互通,加速工業產業數字化轉型。 5G 實現產業鏈上各個價值要素的互聯互通,高帶寬、低延時的特性能夠滿足對工業領域實時性場景的需求,而聯接產生的大量數據匯聚到雲端,由雲為工業應用提供多元算力,最後由 AI 平台對工業數據進行訓練和推理。ICT 技術融入到工業產業發展中,可以實現工業互聯的全流程信息感知和事件決策,直接驅動智能終端和智能機器人從工具向助理的角色轉變,使工業產業擺脫以往「粗放、低效、高能耗」的生產模式,向著「高品質、高能效、智慧化」的方向發展。

「5G+雲+AI」的融合滲透進一步釋放了服務產業的爆發力。 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涉及行業點多面廣,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中,包括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信息服務、金融、房地產等 15 個門類。「5G+雲+AI」可以變革各行各業的服務模式,例如,「5G+雲+AI」使能無人駕駛、智慧物流等應用場景, 改變傳統的交通運輸方式。「5G+雲+AI」改善 AR/VR 等新興互動技術的體驗,雲游戲、VR 更衣室等應用場景加速了媒體和娛樂業的變革。未來,「5G+雲+AI」將驅動服務產業更多的應用場景走向現實, 釋放更大的產業價值。

閱讀全文

與電子政務雲算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以太坊最新預 瀏覽:643
虛擬貨幣交易介面 瀏覽:925
比特幣最近不能交易記錄 瀏覽:627
白宮比特幣 瀏覽:740
以太坊技術性調整 瀏覽:153
虛擬貨幣是股份嗎 瀏覽:813
以太坊礦機能挖幾種幣 瀏覽:266
btc簽名教程 瀏覽:957
快速修改以太坊源碼 瀏覽:307
比特幣歷史減半時間價格 瀏覽:457
人民幣數字貨幣弊端 瀏覽:842
以太坊電腦電源好不 瀏覽:790
香港比特幣行情網 瀏覽:313
網路虛擬貨幣風險 瀏覽:366
比特幣光了 瀏覽:254
區塊鏈與電子貨幣 瀏覽:911
360的區塊鏈官網 瀏覽:595
車輪的不平衡力怎麼算 瀏覽:731
買進了4萬個比特幣 瀏覽:400
優貝迪數字貨幣什麼時候注冊的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