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大銀行正式動手,微信、支付寶只能接受現實,這一天真的來了嗎
對於區塊鏈從業者來說,如果說哪一個詞在過去的兩年內被聽到吐,那麼「去中心化」在這當中完全能夠占據一席之地。從最初接觸到時的一臉蒙圈,到現在無時無刻不被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去中心化」一詞從2018年登堂入窒到現今的席捲全球,滿打滿算也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以至於到現在,各種行為的「去中心化」已經成為了區塊鏈行業內的一個政治正確。
從業者們討厭互聯網巨頭的雲平台,因為這使得數據存儲不夠去中心化;討厭行業內出現壟斷巨頭,因為這使得行業格局不夠去中心化;也討厭搞一言堂的領導,因為這使得決策機制不夠去中心化,甚至也會討厭集中在一個辦公室內工作,因為這使得人的活動不夠去中心化……搞得現在很多從業者的言行稍「中心化」一點,就會瞻前顧後戰戰兢兢,生怕被外界抓住把柄批倒批臭。
那麼,「去中心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的實質又是什麼呢?
權力的下沉:去中心化的真正本質
事實上,對於去中心化這件事情,筆者早在[《區塊鏈3.0的展望:去中心化社群是雞肋還是未來?》一文當中就曾經提出過:去中心化並非是一項人們主觀推動的趨勢,更不是什麼區塊鏈從業者肆意鼓吹的一個偽命題,而是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一個客觀必然結果,換句話說,社會的去中心化趨勢,是所有人在當前格局下共同用腳投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不信的話,我們就回頭看看在區塊鏈行業爆火之前的那些科技產品——民用小轎車的充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過去只有客運和計程車公司才能從事的客運服務當中,進而實現了駕駛服務的去中心化;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機,讓人人都有機會用鏡頭記錄下周圍的世界,進而實現了攝影錄像權的去中心化;四通八達的互聯網,使得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進而實現了話語權的去中心化;而電商平台的普及,則是讓那些有能力也有意向開店的人,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事業,進而實現了開店權的去中心化……
從上面的幾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早在藉助上一輪大牛市與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聲名鵲起之前,「去中心化」的現象就已經無處不在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對於這一點,筆者早先曾在[《區塊鏈:數字世界的最後網紅》]中略有提及:對於個體來說,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給他們帶來的最大好處有兩點:一是將過去妨礙他們行動的某些成本集中到中心化巨頭那裡,譬如說共享經濟中的分時租賃就可以使得很多人無需再攜帶各種必備品;二是將各種各樣的權益下沉分散到個體手中,譬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小轎車車主的客運權、智能手機持有者的攝影攝像權、互聯網用戶的話語權、以及商品與服務提供者的開店權……
換句話說,無論是什麼樣的去中心化,它的本質實際上指的都是各種各樣權力從頂層中心化機構到基層個體的下沉,只要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還在不斷的惠及每一個顆粒度較小的團體或者個人,這種下沉趨勢就不會停止。而區塊鏈所提倡的「去中心化」,實際上只是這場科技浪潮中無數被下放的權力中的其中一種——那就是鑄幣權(或者說是信息記錄權),換句話說,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區塊鏈數字貨幣,它不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產品,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去中心化的產品。
自由的邊界:任何去中心化都是有限度的**
然而,我們也要注意一點:雖然從理論上講,"去中心化"的極致是將權力下沉到每一個人的手中,但在現實當中,由於任何權力的妥善使用都離不開使用者良好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水平,因此在縱向剖面的視角上,這些權力的下沉幅度很多都是存在一個底線的。而在橫向俯視的視角上,則表現為去中心化程度的有限(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多中心化」)。
如果在縱向上任由某些權力持續下沉、也就是在正面上讓行業繼續去中心化,很可能就會導致某些難以控制的局面出現,譬如我們所熟知的客運權(也就是網約車),這種提供客運服務的權力最多隻能下沉到那些具備駕照、且品行端正的車主一層,如果突破這一底線繼續下沉,去年各種網約車暴行出現的幾率就會猛增。
順便一提,正所謂隔行如隔山,由於不同行業對於權力使用者專業素養的要求千差萬別,因此不同權力的最大下沉程度往往是各異的,其所可以容忍的去中心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譬如攝影權下沉這件事情,由於單個視頻本身對於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一般不會太大,即便不夠專業、胡亂瞎拍可能也無可厚非,因此只要不搞出什麼暗網風格的作品,讓這種權力下沉到每一個人手中往往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像區塊鏈鑄幣權這件事情,如果它下沉到那些客觀水平不夠、或是主觀不負責任的人的手中,數字貨幣市場上就會看到一大堆的圈錢坑人項目。在這樣的情況下,鑄幣權最多就只能下沉到那些專業、營銷與道德兼備的個體或團隊手中(也就是筆者此前在[《踏實、積極與和善:最適合普通人的區塊鏈之路》]一文中所提及的三個要素),否則的話,2017與2018年那種「滿城盡是空氣幣」的盛景,很快就會重現於我們的世界當中。
然而,可惜的是,對於「去中心化是有限度的」這件事情,很多人並沒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具體到現實中,就是特別愛走極端。他們在剛接觸區塊鏈與數字貨幣時,認為這種新生事物的驚人價格漲幅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分布式的鑄幣權,於是每當監管風吹草動時,便會萬分抵觸地高呼理想與自由的口號,彷彿個個都是無政府主義者;結果在空氣幣與山寨幣崩盤、自己利益受損之後,又一把扔下之前揮舞招展的去中心化大旗,到處哭訴青天大老爺為何不管管這法外蠻荒之地。
兩極搖擺之間,給人一種錯亂之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去中心化、也就是各種權力的下沉,它是要有限度的,對於專業性極強的區塊鏈鑄幣權來說尤為如此,而此前某些人所想像的「人人皆可鑄幣印鈔」,也只能是一個理想而已。如果你不能意識到這一客觀事實,那很有可能就出現「前腳熱愛自由,後腳就崇尚權威」的滑稽情形。
盡管如此,即便權力並不能無限制下沉、去中心化不能過於分布式,並不代表相關的舉措沒有意義。比特幣與區塊鏈所代表的鑄幣權去中心化或許很難像中本聰所設想的一樣、徹底下沉到每個個體的手中,但它卻將「去中心化」這個詞、以及相關的自由理念植根到了無數投資者與從業者的心中。讓他們對於「各種權力未來應該掌握在誰手中」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
雖然很多人目前針對中心化機構所提出的指控並不完全成立、譬如對於礦機商一家獨大的指責;而目前某些「強行去中心化」的行為也並不是特別成功,就像比特大陸的雙CEO結構一樣。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尚欠成熟的言行,不過是社會去中心化發展大勢之初的一點波瀾而已。正如閘門一旦打開、便無法阻止水流一樣;當「去中心化」的理念植根於人們心中之後,各垂直領域的平權化運動也不可避免,關鍵只是權力會從原有的中心化機構下沉到哪一層的問題。
從這點來看,去中心化已經是社會發展無法阻止的洪流,而我們在過去十幾年間所看到的大量社會資源被重新打亂分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這種權力下沉所造成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包括一些區塊鏈從業者在內的人,開始乘勝追擊,將目標對准了另一個「中字頭」的眾矢之的——那就是中介,但是,「去中心化」等於「去中介化」嗎?後者是否也像前者一樣,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呢?相關的內容,筆者將會在下篇系列文章中具體介紹。
❸ 錢的歷史是什麼
一、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
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物。當人類社會出現社會分工時,便有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商品生產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便產生貨幣。
在原始社會早期相當長時期里,生產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從自然界獲取得物質大少,人類只能群居一起與自然界作斗爭,為生存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剩餘產品,因而沒有產品的交換。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略有剩餘,部落內部各氏族之間出現了偶然的物物交換,如牛羊與谷帛的交換。這種交換的價值表現形式是很簡單和直接的,不是經常發生的,而且在交換的機遇、時間、對象和數量比例上,都帶有偶然的性質。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到原始社會後期,社會經歷了第一次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使交換成為必然,盡管這時商品的交換仍然是物物之間的交換,但是交換的范圍和對象擴大了,一種商品經常與許多商品相交換。但是,這時商品交接的直接性質是很不穩定的。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關系的發展,出現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所有商品的價值,在交換之前,必須和它相比較,才能確定其價值的大小。這個「一般等價物」出現以後,使商品交換的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是直接的物物交換發展到通過一般等價物媒介的間接交換。
最初一般等價物是由經常交換的主要商品來充當,在歷史發展中,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區,因各地不同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方式,往往採用不同的商品來作一般等價物,如牲畜、皮帛、蚌貝、農具、獵具等等。這個一般等價物固定於哪種商品,有兩個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一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來交換物品上,二是本地產品可以直接轉讓的有用物品。隨商品交換的擴大,各地使用的一般等價物,逐漸突破了地區之間的界限,人們逐漸地把不同地區的「一般等價物」統一起來,歷史上最後把它固定在金屬上,使交換形式躍上「貨幣價值形態。」
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在貨幣歷史長河中也發生過許多變化,特別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手工業的發展,金屬逐漸成為製造工具和武器的主要材料,它在交換中逐漸居於首要地位,並取代其它商品貨幣而充當一般等價物。金屬之所以能被人們接受為一般等價物,除了金屬本身具有商品價值外,還因為金屬本身最具貨幣特點。如金屬質地均勻,可任意分割,經久耐磨,量小值大,便於攜帶,易於保藏等。在金屬鑄幣中,起初是銅鐵貨幣,以後發展到金銀貨幣,以後發展到紙幣及其它信用流通工具。
二、中國貨幣的歷史起源——夏
在遠古時代,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約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期,人類穴居野處,生產力極為低下,沒有剩餘產品,也不需要交換。到新石器時代。中原相當於古史傳說的神農、黃帝、唐堯、虞舜時期,有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馴化成功粟類穀物,掌握燒陶工藝和原始紡織技術,仰韶文化遺物中,出土大量紅陶、彩陶器和磨製石器。山東龍山文化中出現了一種精緻的蛋殼陶,標志著制陶工藝水平有較大提高。生產力緩慢發展,人們進行偶然的物物交換。
古史傳說禹廢禪讓制,傳位於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根據歷年來有關夏文化的考古資料,對夏文化有逐步認識,在夏代,海貝作為一種產於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外來交換品發展成為最早的貨幣:在山西襄汾陶寺、夏縣東下馮、河南偃師二里頭、鞏縣稍柴、滎陽上街、澠池鹿寺等相當於夏文化遺址中的出土文物看,夏代的社會分工已達到相當規模。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玉、綠松石等非本地產品,須經交換和貿易而來,遺址中出土的天然貝、骨貝和石貝,表明夏代的價值形式已由一般價值形式進入貨幣價值形式、貨幣正式進入我國的經濟生活。
中國古代貨幣到殷商時期有較大的發展,殷商的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均有較大提高,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都比前代有較大的發展,社會分工細致,手工世代相傳,商品交換頻繁,貨幣需求大增。商業活躍,交換發展,必然帶來貨幣關系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