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羅胖精選|成長要經歷哪三次躍升
責任躍升、溝通躍升、關系躍升。「成長,指長大、空簡嘩長成成人。咐搭在成長歷程中,有三次極其重要的躍升。分別是責任躍升、溝通躍升、關系躍升,這是成長中斗行必須經歷的躍升。另一個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斷變得成熟穩重的一個變化過程。
『貳』 《羅胖精選‖怎樣做好向上溝通》摘抄
向上溝通——跟上級領導的溝通
向上溝通的三個大「坑」:
第一個坑——叫作「聰明一休」式的溝通。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默認,你正在做的這件事跟別人沒有關系,自己一個人像聰明的一休一樣,開始開動腦筋。但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在最短時間內一個人找到最佳方案,更可怕的是,我們經常自以為找到了最佳方案。
不要表演努力,而要解決問題。要窮盡一切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個觀點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認可,但你為什麼不認為,你的領導也是你團結的對象呢?為什麼你不認為他就是你可以優先利用起來的資源呢?
第二個坑——「昭君出塞」式溝通。 沒有困難,我就不溝通。領導派你一個活,你跟昭君出塞似的,一臉悲壯,自沖卜生自滅,從此杳無音信。你就說,如果你是領導,你著不著急?
向上溝通,特別重要的一個原則——保持透明度,有困難要及時求助,沒困難也要定期同步,這樣才能方便我們彼此協作。
第三個坑——「無效傳球」式溝通。 問題反映上去之後撒手不管,被動的等待領導指示。
溝通之前一鋒攔定要先解決情緒問題。不管跟誰,帶著情緒去溝通,這是大忌。明智的做法是帶著方案去。
好的向上溝通的標准:
不是很客氣,也不是花言巧銀判胡語,更不是所謂的溜須拍馬、歌功頌德,而是你 讓領導有掌控感。不僅要讓他對困難有掌控感,還要對進度有掌控感,更要對結果有掌控感。
我的感悟:
向上溝通的三個大「坑」我已經踩過無數次!正所謂屢教不改,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汗顏!現在的自己盡管已經比之前進步很多。可溝通方面還是初入門,後續需要刻意練習。
『叄』 羅胖精選 顧衡好書榜 為什麼醫患關系變了
2020年10月18日
羅胖精選 顧衡好書榜 為什麼醫患關系變了?
《病床邊的陌生人》
➡️醫療技術的進步
以前是以人為本,現在是以病為本。
➡️人體試驗
我覺得現在的醫患關系的確不盡如人意。
舉個例子:
我想到我們單位每年會有健康體檢(女性多一份婦科體檢)。我就覺得對於年輕人,完全走形式。
因為我看過薄世寧醫生的健康體檢課,上面說到一些可以作為癌症篩查的體檢項目,因為我當時已經做了單位普通體檢項目只是想額外增加一些,於是我就順帶在醫院和醫生詢問這些項目是否可以做,當然是重新掛號掛的內科。醫生當時只問我身體有沒有不舒服的情況,我說目前沒有,他就說你年紀輕輕又沒有不舒服地方,覺得我是杞人憂天。在旁邊等待的其他咨詢者一臉茫然看著我,我那時候挺尷尬的。
可能我當時只是口頭跟醫生說也並未完全說清楚,並且那時候醫院人很多,醫生還以為我只做搜是隨口說說,如果我打開得到課程可能效果不一樣,但醫生也不一定願意看。我猶豫笑旅了一會,就放棄了之前的決定,和醫生說自己血壓屬於偏低型,之前測心電圖心律不齊覺得需不需要檢查其他什麼?他就要我做了心臟彩超,我也照做了。我感覺醫生有一點點應付,也可能是開始的交流有些不順暢,或者是碰胡凳我想多了,這也需要反思,以後去醫院和醫生溝通需要注意什麼等等。
雖然說建議40歲以上的人進行篩查,如果有時間且剛好想檢查一下還是有必要的吧。
那麼大家去醫院體檢看病或者看望患者時候,和醫生護士溝通情況都怎樣呢?
『肆』 根據亞當.斯密的著作,薛兆豐老師總結四句話講透人性
亞當·斯密是現代經濟學之父,一位啟發了我們200多年的經濟學家。他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兩部作品,都是開山之作,奠定了經濟學的理論根基。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亞當和橋·斯密對人性的洞察。
這個洞察為什麼重要?薛兆豐老師用四句話就給我們講清楚了。
人理性和不理性跟經濟學沒關系,經濟學關心的,不是人理性不理性的問題,而是人們要怎樣才能存活下來的問題,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人比較容易存活,什麼樣的行為比較容易存活。這樣經濟學就找到了一個穩固的基礎,它跟人具體是理性的還是不理性的沒有關系。
人到底是自私的還是不是自私的?
有一種說法,說經濟學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前提之下,但實際上,人經常又是不自私的,所以經濟學不一定對。當人自私的時候經濟理論說對了,但是當人不自私的時候,經濟理論就錯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人有時候可以自私自利,但人也要講道德。特別是商人,一方面他在商場上要拼搏,要廝殺,但是同時商人的血管里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
很多人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Wealth of Nation,1776 ),主張人是自私的。
斯密的名言我們都記得:「每一個人,不需要自己關心社會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去推動社會的福利。他只需要關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過程中,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讓他的努力轉變為對公共事業的推明棚橡動。這只看不見的手,會讓他的自私自利推動社會福利的改進。」
但是,人們還會同時指出,其實亞當·斯密還寫過另外一本著作,叫做《道德情操論》(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這本《道德情操論》你看標題就知道,它講的是人應該有道德,所以人應該有兩面性,一方面是自私的,但另外一方面要講道德。
到底亞當·斯密的看法是不是這樣自我對立的呢?有時候要自私,有時候要講道德?那什麼時候自私,什麼時候講道德呢?我們來看看亞當·斯密到底是怎麼說的。
首先,亞當·斯密在1759年發表了《道德情操論》,隔了17年,也就是到了1776年才發表《國富論》。《道德情操論》是亞當·斯密整個理論框架的一個總和,一個總的體現,《國富論》是當中的一部分。
當然,這本17年後才發表的《國富論》篇幅要更長,也更出名。這是後話。那麼,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呢?亞當·斯密是怎麼回答的呢?
亞當·斯密首先說,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自暴自棄的人,這種人在社會上是不受尊重的。
但亞當·斯密緊接著說,人不僅僅是自私的,他們同時也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設身處地的一種能力。他把他認為的別人幸不幸福,當作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
當然,今天我們知道,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同情心都一樣強。有些人強一點,有些人弱一點;正常人強一些,自閉症患者可能弱一點;女人強一點,男人可能弱一點。
但不管怎麼樣,人是能夠同情激旁的,有同情心,也就是有愛心的,也就是有愛的能力。這是亞當·斯密說的第二句話,人是自私的,但人有同情心。
緊接著,亞當·斯密又說了第三句話:「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下降的。」
我們自己看看,我們自己手機裡面的通訊錄,裡面有多少人呢?微信裡面的聯系人有多少啊?幾十人是至少的,很多人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
那我問你,這幾百人上千人的朋友裡面,有多少人是真正愛你的?有多少個是你拿起電話來,對方就放下手上所有的東西,聽你傾訴的?有多少人是說我要借錢,我需要幫助,對方就不顧一切不顧成本的去幫你的?
有20個嗎?有10個嗎?有5個嗎?很少的。這是說,我們只能愛很少的人。愛心是不能擴展到很大的范圍裡面去的。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面就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我們假設倫敦有一位非常得體的紳士,這位紳士聽說,遠在東方中國發生了一場地震,這場地震讓中國人全死了。這個消息傳到倫敦,傳到了這位得體的紳士的耳邊,這位得體的紳士會做什麼?你猜他會做什麼?
他會首先拿出地圖來查一下,中國離倫敦有多遠,先看看這場地震會不會波及到倫敦。一看,半個地球呢,很遠,倫敦是安全的。
然後他會做什麼?他會哀悼一下死難的中國人,他會到微博上面發一個蠟燭,概嘆一下人的脆弱,大自然的強大。
然後他再干什麼?該干什麼他就干什麼。他會回到自己的生活,關心自己的起居飲食。這時候,如果他自己的手指頭被刀割了一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那就遠遠比發生在中國的事情更重要了。
你要注意,這是一個得體的英國紳士,他的愛心也就這么一點。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應有的反應,也就這樣了。
所以,亞當·斯密非常睿智的看到了這一點:
我們終我們的一生,花一輩子的時間,都很難贏得和維持幾個人對我們的友情和愛情,但我們無時不刻需要成千上萬人的幫助。我們看看自己吃的穿的住的,有多少人涉及其中,有多少人在幫助我們,但他們都不愛我們,他們都不認識我們。這怎麼辦?這么大的一個空隙怎麼填補?
答案就是市場。市場是一個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間打交道的地方,是一個陌生人服務陌生人的地方。
所以這是一種二分法:
人是自私的,他有同情心,他能夠愛,但是愛是非常有限的,隨著人與人的距離的拉開,愛就會下降。我們不能靠愛,愛是不夠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市場。市場是陌生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
所以,亞當·斯密有另外一句名言:
我們每天之所以能夠吃上晚飯,不是因為麵包師,不是因為屠夫,不是因為釀酒商,他們愛我們,他們的慈善,而是因為他們要自私自利,他們要追求他們的利益。每當我們跟他們做生意的時候,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什麼,而是說他們需要什麼。
我上課的時候,我總是跟同學說,你們為什麼應該學點經濟學,經濟學為什麼對你們會有幫助。而我從來不會告訴同學們我家裡還缺錢,要買一個洗衣機,要買一個微波爐。
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連續的光譜:
人是自私的 —> 他有愛心 —> 愛心有限,愛心不能擴張 —> 於是我們需要一個陌生人互助的平台,那就是市場。
我們不會把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規則,用到我們的小圈子裡去,不會把市場的規則用到家庭、用到朋友圈裡去。同樣,我們也不會用家庭裡面的要求和標准,去要求社會上其他的陌生人。
這幾天,聽完這一期《得到》的羅胖精選,感覺非常有觸動,便摘錄相關內容,希望也對你有幫助。
聲明:本文摘自《得到》羅胖精選。
『伍』 運營知識體系/五個步驟教你如何構建APP內容運營框架 上!
內容運營應確保提供的內容能夠被用戶消費,能夠提高用戶對產品的黏著並促進用戶的轉化。直白一點說,就是不要自嗨,要確枝瞎保你的內容是符合用戶口味的,其次不要漫無目的,內容運營的最終目的是要能使用戶留存、活躍。最好的結果就是能夠轉化。
而完善而有效的內容運營框架都具備三個特點, 一是清晰的內容序列;二是無處不在的內容;三是以內容傳遞價值。 (可以用這三句話來驗證自己的成果哦~)
那麼接下來,我就會用五個步驟說明如何搭建一個完整的框架啦~
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受眾喜歡什麼和可能喜歡什麼,他們才可能喜歡上你的產品。
內容消費者定位包括了產品定位和受眾定位。產品定位不用多說,產品經理已經給定好了,例如「得到」的產品定位就是提供給用戶一個碎片化的終身學習平台。
而受眾定位則需要四個步驟才能完成, 第一步:制定用戶畫像 ,用戶畫拿簡像指的是用戶的客觀屬性,與用戶分層和用戶分群是不一樣的概念。在制定用戶畫像上,To B產品和To C產品是不相同的,釘釘和微信的用戶畫像自然不同。
To C 產品在用戶本身的特徵上,會從用戶的性別、年齡、工種、收入、區域、教育程度、興趣愛好等進行劃分;在用戶猛敏空的行為上,會從注冊時間、留存率、使用頻率、有無分享、付費金額等進行劃分;
而To B產品呢,會從行業、規模、開業時間、產品線、實體店還包括地段、人流量、坪效等等進行劃分。To B產品的運營和To C 有些差別,而且目前來說,都沒有很完善的理論體系,之後我會留出一篇專門來聊聊To B產品的運營。
受眾定位第二步:挖掘這些用戶常遇見的問題。 這也就是用戶的需求。用戶在某方面的核心需求就只有一個,但是會根據場景細分成很多個小需求。例如,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讀書就是核心需求,但會分為讀什麼(選擇決策)、購書、書評(分享)等細分需求。
受眾定位第三步:找到解決問題的場景。 在內容運營上,解決問題的場景就涉及到選擇什麼內容、選擇在什麼時間推送、在什麼事件過後推送等。例如「得到」的推送時間一般都是在午間或者晚上等上班族休息的時間。
受眾定位第四步:找到用戶群體的特色。 主要為用戶的行為習慣和交流方式,這個決定了你的內容所採用的風格和排版等。例如商業資訊APP好奇心日報採用的語言風格就較為簡練和有趣。
確定了內容消費者定位,你即可以確定你的運營目標,從而開始了運營策略。內容無非來自內部和外部,包括了內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內部渠道又包含了自產生、UGC和PGC。
在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可以點贊、評論,甚至關注作者、打賞。這是最直接的評價准則和激勵機制。你還可以進行投稿至專題,如寫得好入選,可以得到更高的曝光,如不符合標准,則會被拒絕。
這就是你需要確立的內容標准,包括評價准則和激勵機制。 其實還不算典型,知乎更為典型,除了激勵還有懲罰,「評價里的毫無幫助和反對」。不過,私以為這需要平台已經夠成熟,用戶已經夠穩定才可以使用。
內容呈現方式其實就是推送和推薦機制。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新消息提醒 ,關於APP的消息推送其實也是需要技巧的,之後我會專門寫一篇來介紹這個。
其次就是運營干預 ,以得到為例,通過運營人員對優質內容的整理,放至「主編推薦」、Banner位和通告欄進行內容展示。
再者就是我們在文首說的無處不在的內容聯動 。得到在雙休日增加了「羅胖精選」欄目,從其他各個訂閱專欄中精選出一篇內容,由羅振宇加上引導語,再照搬原文,作用就是為其他專欄導流。包括Banner位的「接招」活動也是相同的作用。
最後一步就是技術干預。 技術干預說的就是演算法推薦,根據用戶喜歡什麼就推什麼已經不夠了!「你不知道,但我們猜你喜歡」,以拓寬「寬度」而非「深度」為導向,也增大了用戶消費不同內容的可能性,將不同領域內容進一步盤活。
內容初始化一般都需要由運營人員自產生,這樣才可以確定產品的調性,同樣如社交APP起步時,也需要運營人員通過大量的小號來構建社區的基調。
就像「知乎」剛開始起步的時候,採用了邀請機制,邀請了李開復、和菜頭等KOL來背書、產生內容,2011年一個邀請碼,在淘寶上甚至能炒到百元。這就奠定了知乎的基調和價值向。
好啦!今天就先講到這里(我想去追劇惹==),剩下的等更咯!
『陸』 新「官」上任如何燒好3把火
《哈佛商業評論》和另外兩個機構聯合做的針對580名企業領導者的職場調查數據顯示:
這些領導者的職場經歷平均長達18.2年,
在此期間,每一位領導者平均要經歷13.5次崗位角色轉變,平均一年多就要轉變一次。
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會經常面臨成為「新官」的情況。而新上任的第一個90天是履新的一個重要時期。
面對升職岩鍵拍、崗位調動或職業變化時,我們該如何坐穩新的位置,燒好三把火平穩度過第一個90天呢?
做到如下三點:
任何一次崗位變化都有可能是五種情形之一,《創始人》中提到STARS模型:
即「初創啟動」(Start-up)、「整頓轉向」(Turnaround)、「加速增長」(Accelerated growth)、「重新組合」(Realignment)、「維持成功」(Sustraining success)。
不同情形需求有如下特點:
初創啟動期:需要英雄角色,勇擔眼前的一切。
整頓轉向期:先做「管家」再做「英雄」,先收拾局面再沖鋒陷陣。
加速增長期:需要加速擴張,需要統籌資源。
重新組合期:需要使組織重現活力,「英雄」成分大一些。
維持成功:需要維持成長和繁榮,「管家」角色多一些。
新到一個崗位通過STARS模型判所在組織斷屬於那個狀態或者幾個狀態的組合,再行動。
然後要做好3件事,避開3個坑。
來到一個新崗位時,需要對項目或所在崗位所面臨的基本亮橋情況做SWOT分析,確定現狀;
然後跟直屬領導、相關關聯部門做好溝通;
對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把所有的內部因素(包括組織的優勢和劣勢)都集中在一起,
然後用外部的力量來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形成判斷依據。
與直屬領導做好溝通,了解清楚他理解的當前工作中的最大挑戰和希望你做到些什麼。
與關聯部門做好溝通,確認協同機制和資源支持情況。
與相關領導及關聯部門做好工作習慣溝通,便於協同一致。
根據所在崗位職責要求通過SWOT分析及相關領導和協同單位的要求,制定階段性KPI。
KPI制定過程依照SMART原則實施:
S-specific 具體可執行;
M-measurable 可量化,有具體量化指標;
A-achievable 可達成的,具有較高的達成機粗羨率;
R-relevant 和你有相關性;也就是在你和團隊的能力圈內;
T-time 有明確的截至期限。
進入工作狀態後,需要按時間周期,結合工作特性做好階段性總結;定時不定時與直屬領導做匯報;逐步打造自己的精英團隊。
根據工作特性,制定合適的模板,每周做一次小結,每月做一次系統回顧,總結KPI的完成情況。
總結過程需注意 :
提前和直屬領導約定好匯報節奏和時間;
自我總結要記住「情境反饋」的原則:
要具體說明: 做了什麼、結果如何、對組織和他人的影響是什麼;
匯報過程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匯報工作或者徵求建議,要體現出自己的見解。
每一項工作都是計劃、實施、檢查結果、進一步改進再進入下一個循環的過程。
所以要善用PDCA(戴明環)
P(Planning)——計劃職能包括三小部分:目標(goal)、實施計劃(plan)、收支預算(budget)。
D(design)——展開任務組織實施。
C(4C)——4C管理:Check(檢查)、Communicate(溝通)、Clean (清理)、Control(控制),對過程中的關鍵點和最終結果進行檢查,做好過程溝通、清理障礙和管控。
A(2A)——Act(執行,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Aim(按照目標要求行事,如改善、提高)。
通過這個模型不斷改進完善每一項工作,才會實現質的飛躍。
對現有團隊成員進行工作能力、判斷力、專注度、人際關系、責任意識等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判斷要不要調整或補充人員。
接下來就該提升團隊戰鬥力了,《創始人》的作者沃特金斯建議用「推拉工具」。
「推」,就是用薪酬物質等激勵措施去推動團隊產生積極性,
「拉」,是用有說服力的願景,去激發團隊產生工作激情。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組合使用「推」和「拉」這兩種工具來保持團隊動力。
再有設計系統的針對性培訓,提升團隊成員的崗位技能及生產力,保障團隊有動力,有成績。
在日常溝通和工作匯報中要體現出你的性格特質和能力優勢階,展示你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職場人品。
聚焦完成KPI里新直屬領導最看重的一項,來展示你的工作能力。
通常會解決你所在組織的業務挑戰,也可能會和你直屬領導的KPI掛鉤。
如果是大項目,能夠做出階段性的推進,也不錯。
總之,你需要用事實和能力證明你是勝任目前這份工作的。
一定要通過上述SWOT法則「診脈」後再出「葯方」,方可取得良好效果。萬不可做拿錘子的人,到了新的崗位就一味的去找釘子。
工作環境是一個縱向隸屬關系和橫向協同關系的功能性網路,跟直屬領導做好溝通的同時也要和協同部門做好溝通互動,
保障得到充分理解、更多助力和良好口碑。
有限時間,有限精力,以全面掌握情況,全面鋪開工作的前提下在核心挑戰上做突破,贏得認可為准則。切不可貪多求全,在關鍵指標上不見進展。
萬事開頭難,用好133法則助你快速上手,平穩度過新崗位的第一個90天。
參考文獻:
1、《創始人》 美 邁克爾-沃特金斯
2、2020年2月26日,羅胖精選課程:跳槽後想迅速被老闆認可,怎麼辦?
『柒』 什麼是信息量大(資訊理論)
信息說到底是用於降低或是消除不確定性的。如果講的事情大部分大家都知道,信息量就很少。
信息的價值如何衡量?
一是信息的重要性很高,這個信息對你很重要,知道了就能幫你解決問題
二是信息量大,你暫時不知道這些新信息有什麼用,但是給你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那什麼是信息量大呢?
對於一條信息,重要的是找出其中有多少信息量,要搞清楚「信息量」,就要對信息進行量化的度量,所以首先要引入一個對信息進行量化的量度單位 「比特」
「比特」是這樣定義的:如果一個黑盒子中有A和B兩種可能性,它們出現的概率相同,那麼要搞清楚到底是A還好游跡是B,所需要的信息量就是一比特 。 如果我們對這個黑盒子有一點知識,知道A的概率比B大,那麼解密它們所磨睜需要的信息就不到一比特。
那麼如果是多於A、B這兩種可能性,更復雜的黑盒子,要消除它的不確定性需要多少信息呢?友並
使用二分法,第一步先確認我們的想法對不對,然後在對我們的可能選擇進行歸類判斷,而不是我們每一個選擇都逐個進行判斷。
Reference: 羅胖精選 | 世界上有穩賺不賠的生意嗎?
『捌』 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
從這周開始,為了讓大夥能享用更多優質的內容,咱們羅輯思維節目新增一個周末的板塊——羅胖精選。因為我們節目,周末本來是不更新的嘛。
每個周六,我們會更新一篇「得到」App里的付費專欄的內容,免費放送給大家。其實「得到」各大專欄中的內容,每一篇都非常精彩。如果你覺得受益,不妨訂閱一下這個專欄,絕對物超所值。
好了,我們第一次的周末放送,選自《萬維鋼·精英日課》里的一篇文章,《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光聽這個題目就覺得很有意思哈,讀了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埋局蘆是十億分之一的幸運者!話不多說,來聽萬維鋼老師的這篇精彩文章。
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
摘自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
今天開始,我們來說一本新書:《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作者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則是科普達人,有個拍得特別漂亮的系列紀錄片叫《宇宙》就是他主持的,他就是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天體物理學」似乎是個有點不明覺厲的題目,但是這本書目前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排名第二!它是一本寫給普通讀者看的天體物理學。你整天忙著要成功,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但是忙歸忙,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想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
宇宙是完全不可知的嗎?我們可能是生活在一個電子游戲之中嗎?物理學家對這個宇宙到底知道多少呢?
答案是很多很多。我們今天對宇宙的了解,跟一百年之前、甚至幾十年之前都非常不一樣。我們已經有很大的把握知道這個宇宙是怎麼回事,而你也有權知道。
偶爾仰望天空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呢?你可能覺得理科生沒有什麼情趣,看見天空無非就是想想「光譜」之類的物理學知識。文藝青年卻可能想到宇宙之博大和個人之渺小,想到真理,想到公平和正義……
但事實上,現代天體物理學比文藝青年想像的東西要豐富很多很多倍,也精彩很多很多倍。讀了這本書,下次仰望天空的時候,你會是個更有內涵的人。
比如說,當你看太陽的時候,你應該想什麼呢?
你首先應該想……光譜。
1.哪裡都好使
牛頓之前的人一般認為天上有天上的法則,跟地球上是完全不同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歷史上第一個宣稱不僅僅適用於地球,而且適用於整個宇宙的理論。他的理論還真的解釋了天體運行!天上和地上在這個定律眼中是平等的!你可以想像,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多麼震撼的知識。
這個震撼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每個化學元素的光譜都有自己唯一的特徵。隨便給一堆氣體,物理學家拿光一照,看看吸收光譜,就能准確判斷這裡面都有些什麼元素。
這個工具可太厲害了,物理學家馬上就分析了太陽的光譜。
到這時候物理學家才知道,原來太陽里的各種元素基本都是地球上也有的,無非是氫、碳、氧、氮、鈣等等。只有一個元素地球上沒有,那就是「氦」(He)—— 不過元素周期表裡已經給它留了位置,而且現在我們也可以在地球上製造氦。
這是人類第一次得知,原來構成太陽的物質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就是我們地球上也能找到的普通元素!你再分析遠處那些星星發光的光譜,結果也都是平常的元素。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我們並未離開地球,但是我們知道了,別處的物質跟我們這兒的並沒有什麼不同。那麼如果真有外星人造訪地球,他臘圓們乘坐的那個飛碟,也應該是用「普通」元素建造的。
而且別處的物理定律也跟我們這里是一樣的。你考察太空深處的一個雙星系統,他們的軌道在引力作用下互相影響 —— 你一算,軌道正好能用牛頓力學解釋。
而且過去的物理定律也跟我們現在是一樣的。我們知道光是有速度的,我們看幾十億光年以外的地方的星體,看到的其實是那些星體幾十億年以前的樣子。這就讓物理學家能觀察到早期的宇宙。物理學家測量很遠很遠的地方發來的星光的光譜,發現它們跟地球上元素的譜線完全一樣,紋絲不差。這就意味著早期宇宙的原子物理學跟我們現在完全一樣!更進一步,考察太陽發光的情況,物理學家知道引力常數(G)也從來都沒變過。
昨天、今天和明天,東方、南方和北方,這里、那裡和所有地方,構成這個宇宙的物質和物理定律都是一樣的!
對想彎帶要殖民太空的人來說這可能不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你走到哪也開采不到我們認知范圍以外的元素。
可是對物理學家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 物理定律到處都管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物理定律計算……宇宙的起源。
2.宇宙的起源
物理學家的觀測和計算結果是我們這個宇宙起源於137億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
我們已知的物理定律只能從宇宙起源10^(-43)秒之後開始起作用 —— 這就是「普朗克時間」,也是咱們《精英日課》專欄的更新時間:晚上10:43分。物理學一共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在普朗克時間之前,四種相互作用是統一在一起的,描述那樣的狀態需要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一在一起,而這個工作現在還沒做好。
從10^(-43)秒開始,引力就脫離出來,單獨起作用了。那時候宇宙還是個直徑為10^(-35)米的一個小點,但溫度無比的高。
到10^(-35)秒的時候,強相互作用和「弱電相互作用」分開了。到稍微更晚的時候,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分開了。
到一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宇宙里有了粒子 —— 誇克和輕子已經出現了。電子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輕子」。這時候宇宙里有誇克和電子,還有反誇克和反電子。2012年的時候,物理學家知道,在當時那個高溫條件下,誇克和電子都可以自由行動,宇宙就好像是一鍋誇克輕子粥。
這鍋粥里的主要活動是正反物質的產生和湮滅。誇克和反誇克,電子和反電子一旦相遇就會湮滅並且釋放兩個極高能量的光子,而在這個時候宇宙的高溫之下,光子又會再產生正反誇克和電子。一個正電子剛剛產生之後,又馬上跟另外一個電子相遇,又湮滅成光。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機制。如果正反物質總是成對產生、成對消失,那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宇宙里都是正物質,沒有反物質呢?出於某種還不為物理學家完全理解的原因,每十億對誇克和反誇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誇克作為倖存者 —— 我們今天的世界,都是這樣的倖存者組成的。這些倖存者實在太幸運了,如果每個人都是早期宇宙中的一個正誇克,這就等於說今天活著的全體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能倖存!
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整個宇宙已經膨脹到像太陽系這么大了,溫度進一步下降, 誇克們會被三個一組束縛在一起,形成「重子」 —— 也就是質子和中子。
但與此同時,質子和反質子,中子和反中子之間也要不停地發生碰撞湮滅變成光子,光子再生成正和反的質子和中子。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倖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
到一秒的時候,宇宙已經膨脹到幾光年這么大了。更低的溫度使得質子和中子被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其中90%是氫原子核,剩下的10%是氦原子核,其他元素極少,都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時候,光子溫度只夠它產生正電子和反電子,但是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地發生湮滅 —— 同樣的道理,因為十億分之一的倖存率,最後剩下的全是電子。
等到宇宙年齡是三十八萬年的時候,溫度低到讓所有電子都被原子核捕獲,變成氫原子和氦原子。
到十億年的時候,這些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恆星,然後這些恆星又會組成星系。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裡面會有幾千億個恆星。
其中有些比太陽大十倍的恆星,在高溫高壓之下,可以生產一些更重的元素,比如氧和碳之類。這些恆星最後會爆炸,重元素被傳播出來,散布在整個宇宙之中。正因為這樣,今天我們才會有這些重元素,否則宇宙中就幾乎全是氫和氦。
又過了九十億年,在宇宙中某個不起眼的地方產生了一個不起眼的恆星,這個恆星就是太陽。太陽所處的位置正好有很多重元素構成的氣體,這些氣體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行星。
其中某一顆行星,距離太陽不遠不近,正好允許液態水的存在,這個行星就是地球。此後又經過無數機緣巧合,地球上有了生命,生命演化,最後終於有了你。
有個著名的說法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運者。這因為當初精子和卵子結合,是一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最終能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我們每個人都打敗了一億個精子。
但是你想想宇宙的起源!我們的幸運度其實比這要嚴重得多 —— 構成你身體的、你周圍環境的每一個原子,都是這么幸運。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倖存者!
我們能有今天難道不是奇跡嗎?
不過,如果你是天體物理學家的話,你會更幸運。
3.天體物理學家的禮物
比「存在」更幸運的是,我們不但存在,而且還可以回過頭去*理解*這個宇宙。大爆炸不但創造了宇宙,而且還給天體物理學家留下一個禮物。
這個禮物就是「微波背景輻射」。
前面說了,原子是在宇宙年齡是38萬年的時候形成。在此之前的宇宙你就算去了也看不遠,因為溫度太高,光子隨時都會被電子碰撞,走不遠。
從那個時候開始,光子終於自由了。它們在宇宙中飛翔,一直存在到今天。隨著宇宙膨脹,這些光子的能量變得越來越低,到今天它們的能量已經降低了一千倍,變成了微波,遍布於整個宇宙。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48年的時候,幾個美國物理學家使用三個理論,預言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這三個理論是 ——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1929年哈勃發現宇宙正在膨脹;
二戰前後,美國為搞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一系列原子物理實驗結果。
他們僅僅利用這個三個知識,就推算出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應該是5K。
到1964年,兩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偶然測量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現在最精確的結果,這個溫度應該是2.72K。
這是物理學的偉大勝利!你想想,當初我們用了三個在地球上發現的物理知識,只是用一個模型去推測宇宙應該起源於大爆炸,然後算出這個大爆炸有個溫度是5K的遺跡。……然後你找了找,居然果然找到了這個遺跡,而且數值相差不到兩倍?!
有個天文學家形容,這就好比你坐在房間里算卦,說某月某日將會有個直徑50英尺的飛碟降落在白宮草坪 —— 而到了那一天,居然真有個飛碟降落在了白宮草坪,只不過飛碟的直徑不是50英尺,而是27.2英尺 —— 飛碟能來就是奇跡了好嗎?!
更慶幸的是,宇宙中遍布一種叫做「氰」(符號是CN,cyanogen)的氣體分子,這個分子受到微波輻射會被激發。物理學家從它被激發的情況,就可以判斷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各處的溫度有什麼細微的差異。
現在藉助衛星觀測,天文學家可以精確繪制整個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地圖 ——
我們看到,這張圖並不是完全均勻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帶來的,是宇宙剛剛產生38萬年時候的信息。我們可以據此推測當時的物質在宇宙的分布情況。再根據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推測宇宙現在的物質是怎麼分布的,宇宙的未來將會怎麼演變。
泰森說,正因為有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個東西,天文學才變成真正的科學!現在你有任何理論模型,都可以計算一番去跟微波背景輻射信息做個比對,驗證不了就只能淘汰。宇宙學成了精確科學!
| 由此得到
過去這一百多年間,物理學家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們通過地球上得到的物理學,居然能精確了解這個宇宙的早期是怎麼回事。以人類的生存偏見眼光去看,這個大歷史的主題應該是幸運—— 我們經歷的是動不動就十億分之一的中獎機會。
今天說的是宇宙這么動人的故事,我想學學和菜頭,來個「禪定時刻」 ——
| 禪定時刻
因為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宇宙中哪怕最空曠的地方,也不是完全冷的絕對零度,至少有2.72K的溫度。你知道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在哪嗎?就在我家附近。
從我家開車走25分鍾,就是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其中有個實驗室,為了研究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理學家在裡面製造了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還低的溫度。
現代物理學就這么厲害。但這個厲害的背後是慶幸。
如果正反物質湮滅沒有十億分之一的倖存率,那上帝創造宇宙的時候說完「要有光」……也就只能有光。如果沒有大恆星生產重型元素,宇宙中就只能有氫和氦。如果沒有後來的一系列「如果」,我們就不會站在這里仰望天空。
如果微波背景輻射在今天測不到,如果物理定律和物質在別處跟在我們這里不一樣,如果元素光譜沒有那麼簡潔漂亮的性質,我們就不可能理解這個宇宙。
所以泰森有句名言:「這個宇宙根本沒有義務讓你理解。」
所幸的是宇宙還是給物理學家提供了「知識服務」。我們今天居然能在這么大程度上理解這個宇宙,而且還理解得如此精確,你說這生活是多麼美好。
當然,物理學家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兒。咱們下次再說。
天文學是一門塑造性格的學問。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對這本書的解讀,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專欄中還有3篇,分別講了「暗物質」、「暗能量」,和一個讓人震撼的宇宙學視角。
《萬維鋼·精英日課》專欄,每天為你帶來英文世界中最前沿、最精英的內容,在它們還沒有被翻譯引進到中文世界之前,你就能收獲它,強烈推薦你去訂閱看一看。
『玖』 蘇秦是怎樣成為文化語碼的
有一個願望,很多中國人都有,但是很多人也都沒實現,那就是從頭到尾讀一遍《資治通鑒》。熊逸老師的《熊逸講透資治通鑒》這門課,他帶你逐章逐節,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把《資治通鑒》研讀一遍。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幾年的時間。熊逸老師講史的風格,不是把古文翻譯成白話文那麼簡單,而是抓住一個有意思的點,由此延伸開去,幫你洞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比如蘇秦這個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個戰國時代特別活躍的外交家。但是熊逸老師說,蘇秦還是咱們中國文化里特別重要隱褲的一個文化密碼。你要是對歷史研究比較熟悉,也許聽說過,近些年出土文物印證了,司馬遷在《史記》里關於蘇秦的記載,很可能是錯的。廣泛流傳的關於蘇秦的各種故事,很可能是假的。那這樣一個假蘇秦,對我們來說還有意義嗎?熊逸老師說,有,而且意義還挺大的。
其中的理由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看熊逸老師是怎麼說的。
《戰國縱橫家書》的發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和傳統版本截然不同的蘇秦形象,但問題是,難道《戰國縱橫家書》真的就比《史記》和《戰國策》的史料價值更高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史學界的激烈交鋒,直到今天也沒有塵埃落定。於是我們不妨重新看一下那個岩中花樹的故事,有人問王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那麼,《戰國縱橫家書》在古墓里邊「自開自落」的時候,和世界真的有什麼相關嗎?
蘇秦的形象真正在歷史上發生影響,主要就是通過《史記·蘇秦列傳》。這就意味著,無論司馬遷液行搞錯了多少史實,但他筆下的蘇秦已經在中國歷史上變成了一個經典的文化語碼。這就意味著,即便司馬遷的記載通篇全錯,這些錯誤也產生了極其真實且深遠的影響力,比真相更值得我們去了解。
對於司馬遷的記載,司馬光並不懷疑。司馬光有一首七言律詩,題目叫《贈吳之才》,主人公吳之才人生不順,相當落魄,司馬光拿蘇秦的事跡來勉勵他。詩是這樣寫的:
勝冠自立艱難里,大器由來貴晚成。
松柏儻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崢嶸。
蘇秦游困羞妻嫂,主父居貧厭弟兄。
六印佗年擁車騎,會須重過洛陽城。
詩的首聯,勸吳之才不要灰心,一時挫折沒什麼的,大器晚成嘛。頷聯把他比作松柏,說人間正道自然充滿挫折,不可能一帆風順。頸聯的對仗,分別用到蘇秦和漢朝名人主父偃的典故,說人不得志的時候,在親人那裡都只會得到嫌棄,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是,尾聯繼續用蘇秦的典故,勸吳之才好好看看蘇秦的榜樣,當蘇秦身佩六國相印,榮歸故里的時候,當初看不起他的人還不是跪得比誰都殷勤嗎?
更有勵志色彩的是唐朝詩人薛令之的一首《草堂吟》:
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苦詩書向燈燭。
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雲相伴宿。
鬧攜嘩 春日溪頭垂釣歸,花笑鶯啼芳草綠。
猿鶴寥寥愁轉深,攜琴獨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誰知妙,子期能識宮商調。
魚未成龍劍未飛,家貧耽學人爭笑。
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
男兒立志需稽古,莫厭燈前讀書苦。
自古公侯未遇時,蕭條長閉山中戶。
詩句寫得很通俗,說讀書人在窮山僻壤的小茅屋裡刻苦學習,生活太清苦了,也太寂寞了,偶爾彈彈琴,自娛自樂一下,琴聲里的哀怨沒人聽得懂。明明家裡很窮,但他就是不肯操持營生,偏要埋頭讀書,以至於受盡了人們的嘲諷。但沒關系,魚在跳上龍門之前,寶劍在劍氣沖天之前,凡夫俗子哪裡看得出來什麼。您沒看見蘇秦和韓信嗎,早年困頓的時候還不是一樣,誰看得出他們是英雄坯子呢?而他們一旦抓住機會,遇到明主,馬上就會飛黃騰達。所以啊,男人在給自己樹立遠大志向的時候,應該好好讀讀歷史,看看古代那些榜樣人物。有了榜樣的激勵,拚命讀書學習就有動力了。自古以來,那麼多達官顯貴在發跡之前,還不都是在窮困的生活里發奮圖強嗎?
薛令之把蘇秦和韓信並列,其實蘇秦的人生更有楷模意義,因為它充分說明了拚命讀書,受到挫折之後再拚命復讀,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扭轉命運。
薛令之本人是進士出身,應該是個很能讀書的人,只不過當他進士及第以後,長期在太子身邊做官,職位低,俸祿薄,前途黯淡,越做越沒意思,有一天沒忍住在牆上寫詩發牢騷,偏巧被皇帝看到了,在他的詩底下續了兩句,意思是說:嫌這里不好,沒關系,您隨便到哪裡高就都好,我們大唐王朝不攔著您。
這正是盛唐時代,天下一統,薛令之雖然學到了蘇秦奮發讀書的精神,卻沒法學蘇秦到處應聘。沒辦法,薛令之只能辭官走了,默默度過極度清貧的後半生,一天都沒能跳脫出「魚未成龍劍未飛」的狀態。
形勢比人強,大一統帝國就像壟斷企業,保持壟斷地位才是盈利的關鍵,看重的是穩定性而不是開拓性。而在蘇秦生活的時代,不要說真用功,真有本事,就連濫竽充數、雞鳴狗盜都能換來錦衣玉食,蘇秦如果生在薛令之的時代,也未必能夠出人頭地呢。
古人就算想透了這層道理,也不方便明說,而且,除了比蘇秦更多幾分努力之外,也找不出什麼更好的人生軌道了。所以,歷代追求功名的人,永遠會對蘇秦的人生感慨萬千。
再看晚唐詩人賈島,他有一次途經蘇秦墓,寫下這樣一首絕句:
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國興亡事系君。
今日凄涼無處說,亂山秋盡有寒雲。
——《經蘇秦墓》
賈島生活的時代,正是晚唐藩鎮割據的時代,所以賈島觸景生情,生出無限感慨,好希望當今天下能夠再有一位蘇秦這樣的英雄出現,但偏偏沒有,只有凄涼。
將蘇秦當作文化語碼,也有和司馬光、賈島的詩歌相反的用法。李白受到朝廷徵召,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從此可以大展拳腳,於是寫詩告別老婆孩子,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儻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別內赴徵》三首之二
詩句說的是,自己離家的時候,老婆孩子牽著自己的衣襟,捨不得自己遠行,但這等無知婦孺哪裡知道自己這次出山的意義呢。等自己回來的時候,老婆孩子可別學蘇秦親人的樣子對自己不理不睬啊,因為,自己那時候應該已經功成名就,像極了蘇秦發達的時候,佩戴著黃金相印,不可一世。
以李白這種眼高於頂的人,也不介意拿蘇秦自比,可見蘇秦作為中國文化當中的一個文化語碼,到底有著怎樣的分量了。
但是,也不乏看不上蘇秦的人,覺得蘇秦的人生純屬功利主義的人生,就算成功也不值得羨慕。我們可以看看唐朝奇女子王韞秀的一首絕句:
相國已隨麟閣貴,家風第一右丞詩。
笄年解笑鳴機婦,恥見蘇秦富貴時。
這首詩的題目叫作《夫入相寄姨妹》,意思是說,丈夫元載剛剛升任宰相,所以自己寫這首詩送給娘家人。這首詩等於直接扇了娘家姐妹們的耳光,可見王韞秀這口惡氣憋了有多久。
王韞秀並不是普通的富家女,而是節度使家的千金小姐。姐妹們的婚姻都有世俗意義上的大好歸宿,偏偏自己,嫁了一個貌似潛力股的貧寒書生元載,而元載一連多年都沒能考中功名,出人頭地,以至於元載咽不下這口氣,拿出了拚命的勁頭,結果真的贏來了翻身之日,還一路高升,做到宰相。從此以後,老婆家裡的女眷們對他從嘲諷變成了巴結,而王韞秀一點不留情面,寫這首詩的意思是:雖然我老公發達了,但我們王家的家門傳統難道是趨炎附勢嗎?當然不是,我們的傳統是先輩王維傳下來的詩人風骨,怎麼就出了你們這些勢利眼呢?就算我老公像蘇秦一樣從窮書生變成了六國總理,但在我王韞秀眼裡,這些世俗功名不值一提。言下之意是:我當初看中元載,看中的是他的才華,是他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的潛力。你們這些無知婦女只會以成敗論英雄,當初對我們冷嘲熱諷,現在對我們各種巴結,真讓人惡心。
蘇秦的人生,作為文化語碼的人生,集中了各種人情世故上的尖銳沖突,一幕幕戲劇化的場面足以讓人看盡人情冷暖,也因此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熊逸老師說,每一部書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應當被獨立理解。正是用這種讀書的方法,熊逸老師不但還原了歷史上的真蘇秦,更是帶著我們讀懂了假蘇秦。理解了蘇秦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從唐朝到宋朝,是怎麼不斷被賈島、李白、司馬光敘述、改寫、抒懷的。
(摘自知識服務平台得到App羅振宇的《羅胖精選》,介紹《熊逸講透資治通鑒¹》)
『拾』 另類新"白左"
剛好聽得到App的羅胖精選"大城市為何盛產白左,白左的出現,是社會精細分工的結果等等" 聽著聽著感覺非常好奇,於是馬上去網路了一下白左的定義:
白左特指一些天真的西方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卻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道德優越感和同情心而提倡和平與平等,白左只關注諸如移民,少數族裔,同性戀和環境,保護動物等道德層面的問題,還非常迷戀政治正確,他們信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權主義 。
羅胖補充"心理學概念提過這是後分工社會的認知失調,在大城市長大的人,被隔絕在精細的社會分工之中,對於社會運行的真實狀態和完整環節不了解,因為從小沒見過,他們只能通過一些非常抽象的原則來了解比如窮人都要憐憫,野生動物都是要保護的等等...."
雖然白左是咱們偉大的中國網民們為國外的少數派的批判性及具有貶義的命名,網上較為流傳的均為批評的聲音,但西方人士是否認同卻不得而知,但這都不應該在我們思考范圍之內,也不需要我們過多的操心,我們需要做的應是反思,現在社會的中國新一代,細思部分的行為做法,似乎也能發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另類的新"白左"的抬頭。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化甚至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部分從農村走出來的像我輩的,能夠享受這部分紅利,從此在城市深耕扎營,爾輩的下一代也從此開始新城市的成長,對於他們來說,農村的耕作勞動已經變成他們根本不知道而且通過課文文字也無法想像出來的昨日黃花,一年有限次數的回鄉探親已經無法喚回關於鄉村的任何記憶。只怕春耕播種,秋收冬至只會變成美好的教科文字,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高等教育下的模式和現有網路開放條件下與西方文化的滲入,部分性的模仿西方國家的做法,宣揚自由,民主的口號,追逐財富與權力,嚷嚷著並鼓吹著西方世界的完美生活,恨不得自己就應該生長在西方,而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另一邊卻是沒有改善國家與社會的勇氣和智慧。
就算是仍駐守在鄉村的同輩們,也不舍下一代的辛苦,像培育溫室里的鮮花一樣栽培著下一代們,因為父輩的努力,寵壞了本該是負起社會責任的年輕的他們,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苦難的經歷,甚至數局賀沒有試過農耕把式導致五穀不分,待他們初涉社會,隨之而來進入大城市後只讓他們學會鞭側與吐槽一個個落後的農村現狀,甚至會與開發商一樣期待大家全部洗腳進城,這薯派樣才能體現我們國家的現代化,才能實現美好生活,他們已經不知道他們的根是什麼了。
大城市的土著們為保護本地臘嫌居民的權益,包活新生代,受老一輩影響,天生的本地優越感,對外來人員有一定的歧視感,盡管外來人員的部分也有較為富裕的那部分,但土著們也會認為是外地人搶走了本地人的機會,占據了他們有限的資源,要保護本地人的生存利益就應該把外來人口趕回原來的生活與世界,他們可能已經忘記了他們現在美好生活的權益全都來源於外來人口的辛勤勞作和奉獻,他們需要的是如何更好的融合和互助。
還有,還有網上那麼多的憤青們,噴子們,躲在網路的角落,不遺餘力的落井下石,因為沒有實名,所以他們可以盡情的將他們身上所遭受的不公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釋放的負能量,付諸於網路上的任意宣洩。
…………………
由此,擔憂卻又慶幸,擔憂的是我們的孩子是否也會染上這類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白左"的思想,他們受過比父輩們更好的教育,卻因為從小生長在城市裡或其它雖農村但也被隔絕於精細的社會分工之外,對整個社會運行的真實和完整完全不了解,產生了認知失調之餘,又通過發達的通訊網路感染了各種的社會現象,或會為了關心和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和享受,從而得出的狹義上的和平與平等,只關注自己的經濟生活,空泛的提倡社會平等,而未做篩選的西方文化的直接滲透和全盤吸收促使他們信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權主義…
又慶幸現在我們還能意識到存在的可能性,雖然說他們全部是未來社會的棟梁有點過實,但誰又能否認我們未來的社會不是依賴大部分的他們,所以現在的我們要開始思考應如何盡力的去避免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白左思想的繁殖。
在大城市的我們,應該讓他們知道與積極參與各種完整的社會社會化進程和生態流程,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拓寬認知范圍,培養創新精神,明確社會責任與使命感,所以作為上一輩的我們更要具有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與我們未來社會的接班人一起迎接將來的各種挑戰。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盤骨,知生於憂患難與共,而死於安樂也。"
讓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