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是緊密相連的關系,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最底層技術也是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區塊鏈最成功的實踐是在貨幣領域的創新,作為數字貨幣的技術之一,數字貨幣的使用技術還包括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密碼演算法等,而比特幣的風靡讓人們知道區塊鏈的技術框架及廣闊的應用前景。
2、區塊鏈其實就是一種新興的數字記賬簿,這種賬簿擁有強大的功能,相當於一種雲存儲功能,由於每完成一定時段的交易後,就把該時段內的所有交易記錄下來,且在所有的結點上都進行完整拷貝,這就是一個「區塊」。因此,信息幾乎沒有被篡改的可能,除非有辦法入侵幾乎所有結點。一個個區塊首尾相連,就構成了區塊鏈。
3、數字貨幣最大的特點是它可編程,它本身是一段計算機程序,是一段代碼。因為可以編程,它就是智能化的貨幣,因為智能化,所以結算確認,清算交易就同時完成了。
4、一切從可編程貨幣,就變成了可編程的金融,從可編程的金融就進化到了可編程的經濟。羨核
5、綜上所述,數字貨幣就是一種加密貨幣的形式所在,正是因為這種數字貨幣是需要加密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數字貨幣是需要區塊鏈技術來支持的,區塊伏亮鏈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技術,世界很多缺派寬知名的企業正在研究這項技術,這項技術的發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⑵ 數字貨幣:星辰大海還是終極霸權
邵宇
以Libra為代表的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是非商品、非主權的超級貨幣形態。如果數據是未來最大的資產,那麼數字貨幣一定是未來的終極貨幣形式。數字貨幣必將最終成為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生的新經濟和新(數據)資產的價值量度、支付手段、財富儲備和世界貨幣。
如果由其任意發展,它的發展趨勢或許是先幹掉小國貨幣,再幹掉小數字貨幣,再幹掉(跨境銀行端)支付系統,然後幹掉霸權貨幣,而屠龍的勇士或許變為最終的巨龍。
數字貨幣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我們對數字貨幣誕生之前的各種貨幣形態都很熟悉,要麼是商品貨幣,例如黃金、白銀,要麼是信用貨幣,如法幣(紙幣)。新的數字貨幣如果只是比特幣,它的總量有限,影響可控。但如果像Libra或者央行主權貨幣大規模發行的話,故事就很不一樣了。
這些數字貨幣是真正全新的基於演算法而形成的信任和共識的產物,還是基於有形的傳統的積累,不過是它的一個數字升級,這是完全不同的路徑。未來貨幣的主流一定是數字貨幣,只是不確定它究竟是央行的主權延伸,還是Libra這種商業的,或者全部開源或者全部去中心的,更像最初的私人貨幣。
區塊鏈也就十年的 歷史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有很多的問題。其局限性與金銀類似,金銀也是非主權的,其實也是。Libra與其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們的派生體系不一樣。Libra是一種妥協和折衷,它必須要徵得現有利益主體的同意才能往更高的層次發展,但總有一天會脫離它的母體,數字貨幣大概率是這樣的發展趨勢。
每一種貨幣都要有理論基礎,才能支撐整個金融邏輯的進化。比如說金銀時代,邏輯很簡單,一個簡單的貨幣數量論,再 加上 所謂的黃金運輸點,我們既能搞定匯率,又能搞定利率。但問題是,從信用貨幣或者主權貨幣開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這種變異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人類現在沒有辦法控制它,或者說完全失去控制(對應的微觀的定價理論又應該如何進化也是個巨大挑戰)。
信用貨幣是雙重構架,理論上高能的貨幣是由央行來控制的,但廣義貨幣是基於動物精神,怎麼樣創造它?M2實際上是內生的。一旦出現危機,央行肯定會挺身而出,因為那個時候整個市場的動物精神全部被嚇沒了,你只能走凱恩斯道路,其實現在還是這樣子。大部分貨幣政策都是控制信用總量(杠桿的)。
現代貨幣理論下,債務與貨幣同源,往下走,在全世界主權信用貨幣情況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什麼呢?是貨幣幻覺,資產的泡沫,最終進入到龐氏騙局,要麼是通貨膨脹(產能不足),泡沫破滅(一再出現),甚至是國家破產(除非大而不倒)。只不過這個龐氏可能是由主權經濟體來主導。
當前債務積累的狀態,以及過去十年為了拯救危機的方法,很荒謬的,過去的危機是因為在2008年之前放了太多的貨幣,而拯救危機的方式是釋放更多的貨幣,大家知道到了現在整個經濟要進入到新一輪衰退,大家所做的唯一動作是什麼?就是繼續放水。什麼叫瘋狂?就是你不斷重復做一件事情,但又期望不同的結果,全球正在往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理論也作出了新的迎合,成為權力的奴僕,發明了所謂現代貨幣理論(MMT),有了MMT,最終的底線就全沒有了,只要沒有通脹,印鈔是沒有極限的。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整個信用理論的基礎,債務跟貨幣是同源的,是信用創造了債務,所以它產生的結果要麼是通脹,這是德國在1923年遇到的情況,因為產能不足。
二是泡沫的破滅,或國家的破產,當然這個在不斷地出現,除非你是全球貨幣,也就是全球儲備的主權貨幣像美元,美國現在的債務大家都知道巨大,為什麼沒問題呢?因為沒有選擇,你不能選宇宙幣吧,美國是最大的最後的全球「貸款人」。
經典的謬誤
我們現在的問題,坦率地說,是基於一個非常錯誤的著名恆等式,在信用經濟體里,廣義貨幣M2=GDP+CPI+資產CPI,這是經典的謬誤。
很簡單的道理,我們覺得似乎大部分M2都應該為我們的GDP+CPI,就是名義的產出消化掉,而剩下來部分進入到資產泡沫領域,看過去 30 年的樣本,藍色線代表創造財富的能力(名義GDP),紅色線代表M2,也就是創造貨幣的能力。
M2與名義GDP增速的差,人們大致認為它可能會進入泡沫領域,其實並不是。因為這樣看,每年只有額外5%的貨幣供應會進入泡沫領域。有證據顯示,在M2里頭10%是進入GDP的創生,10%進入到CPI,80%進入到的資產價格,一般的認知其實是一個重大的謬誤。
可以想見,當上個季度的名義GDP增長是8.5%,M2卻變成8%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金融亂象,包括跑路違約和資產價格縮水。跑路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央行還發出數字貨幣,而是在於流動性快速的縮緊。你看到第一個反應是金融市場的反應和泡沫的去化,實體經濟當然是連帶傷害。
所以我們被困在這樣一個錯誤的信用經濟模型或者公式里頭,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貨幣幻覺,而這些貨幣幻覺來自於信用系統或者自身膨脹的速度,在過去40年裡,經濟體膨脹了240倍,很了不起的奇跡。大家穿的用的,這些物資財富我們創造了200多倍,同時投放出來的貨幣高達1000多倍,這就是經典的信用貨幣帶來的困境。發達經濟體也是如此。
為什麼所謂貨幣中性理論一開始就錯了,它絕對不可能是中性的,從短期來看,從長期來看都不是中性的,如果貨幣真的就只是交易的媒介,那時候談貨幣中性是合適的,但貨幣怎麼可能只是交易的媒介呢?如果貨幣不是中性的,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在哪裡?就沒有了,而且沒有公允的法則去判斷誰能夠得到最大的財富,一定會引起分化,但是技術的精英或者新的 科技 會帶來更好的世界嗎?在回答這個的時候要特別地小心。如果各國貨幣當局不太靠譜的話,那麼類似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就會更靠譜一點嗎?
Libra會靠譜點嗎
Libra會偽裝得更靠譜一點,基於的理論是什麼呢?基於的是SDR,也就是所謂的ESDR,用不用分布式技術?它會用,它強調五年以後就會交出來使用,現在其實是基於自己的網路、自己的用戶,再 加上 100個大玩家(現在是24個),構成了實際上是一個聯盟鏈,但它跟現實的妥協在於拿了現實資產作為抵押1:1發行。
我個人的理解,它就是定義了Move的語言,把一些資產包不斷地移動,但這個移動可能會在演算法上帶來優勢,也就是它很難出現很多的漏洞,比如說憑空消失或者被攻擊,當然這個取決於那個26歲程序員寫的計算機語言有多麼美妙,現在看來未必見得比現有的區塊鏈技術進展更優異。
但是100家企業所發行的基於多種幣種的ESDR就比幾個大國一起發行的SDR更加靠譜嗎?大家知道SDR基本上完蛋了,除了用於最頂級的國家之間的小部分清算,後來發現也沒啥用處。因為到了危機的時候大家索性就拋棄SDR,直接上強力幣種的互換就完了,美元做了互換,人民幣也在做。
如果Libra成功,這就是一個分水嶺,它將創造一個終極的企業帝國,它做到的就是去掉主權的政治中心化,但是強化了商業中心,它會成為Libra最優貨幣區(類似歐元)。我們認為一開始它一定小心翼翼的聽從監管的安排,但1比1的復制僅僅是開始,創造貨幣早晚會來臨,品格再良好的私人中央銀行也會試圖獲取鑄幣稅。
理想主義會讓位於現實利益。如果由其任意發展,它未來趨勢一定是先幹掉小國貨幣,再幹掉小數字貨幣,再幹掉(跨境銀行端)支付系統,最終幹掉霸權貨幣,成為全球的私人央行。
但是它不穩定,不穩定不僅是來自於其架構的不穩定,也就是它採用哪幾種來構成SDR的籃子,更重要的是如果臉書發了,估計谷歌也會發,騰訊、阿里也會發。而且估計當局也會支持他們發,這樣又變成了多種貨幣區在網路空間中不斷地競爭,就像已經看到幾千種區塊鏈貨幣在不斷地競爭,最終取決於聯盟鏈究竟有多大,底層的應用場景究竟有多麼的廣泛,以及最後的貸款人究竟是誰。
如同不同經濟體之間實力差異變化所帶來的匯率波動,哪怕都常用一樣的數字貨幣基礎技術。這個場景,好像跟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中描述的情形有些相似。
現在看Facebook擁有5000億美元市值大而不倒,但我們也看到過原來市值很大的公司,最後消失變零的情況,那時候找誰去兌現呢?如果說數字貨幣最終會取代實體貨幣黃金白銀,也取代主權貨幣,總之挑戰的是現有貨幣當局和背後重大的利益分布。
當然我們認為也許演算法(數學)是代表一種更高層級的,大家都能共用的語言,網路也是這樣,它更多是一種信任機制,信任機制恐怕也是一種演算法和凝聚共識的敘事。
原來我們基於真金白銀的原始狀態,後來基於主權利維坦發行的信任,現在明顯都已經辜負了我們,難道數字貨幣就能不辜負我們了?實際上所有技術精英的都會有自己的盤算,不管它們偽裝出來是多麼的普世或者具有人本精神。
Libra也可能會屈服於資本的訴求和精英內心黑暗的部分。這都需要保持警覺。
關鍵的變化會出現在哪裡?假設未來Libra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監管並開始慢慢的運營,開始用戶的轉化,我們覺得第五年才是真正的關鍵,因為它承諾在第五年的時候將放棄中心化,變成非許可鏈,交出了控制權,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比特幣或者演算法貨幣,這個時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的開始。
如果它真正交出控制權,它的權力並不足以讓大家擔心,因為它都已經公開了,反正沒有私利,但是在這樣一個轉換的關頭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如同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會引發什麼樣的重大的變化,我們要小心的觀察。
我們的應對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首先,就像SDR一樣,中國可以要求更多的份額,因為有100個節點,那你願不願意放中國重要的節點在這里頭。因為1000萬一個嘛,可以進入先佔個坑。不是說普世、開放、最後奔向分布式網路,那能不能夠開放給中國人?這就測試它的理想純度非常好的試金石。
第二個,當然BATJ可以創造自己的Libra,為什麼這次引起了全球央行比較激烈的反應呢?包括中國現在變得非常開放,其實中國一定會把中國互聯網巨頭 加上 央行,來發行中國全社交、全部應用場景的一個數字貨幣。Libra找的那24個節點企業,基本上都是在關鍵領域內的非傳統金融巨頭,比如說打車場景、信用卡場景、匯款場景。當然我們也有強有力的電商場景、社交場景、匯兌場景,這些就是形成了數字貨幣所需要的更多應用的良好的生態結構。
另一方面,我自己在上海在長三角,因為這個區域有比較充分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實體產業,因此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可以學習創造Libra。選擇非互聯網巨頭,來自於實業產業的企業發起的數字貨幣聯盟,或者產業與金融的聯盟區塊鏈。因為它有更實在的應用場景,比如說在供應鏈里、在票據、在徵信、在證券化、在土地確權等方面,提供出充分的應用場景,讓這樣一個數字貨幣能夠運營起來,先按照聯盟鏈2B的方式運營起來。再假定十年以後開放給其他關鍵的玩家或者變成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
最後就是央行數字貨幣,其實它就是主權Libra,它實際上主要應該是M0,為什麼主要控制M0取代現金呢?很簡單,M2還是讓市場決定,交給經濟體內生的動物精神,交給商業銀行自己管。
M0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做了,比如說點對點的交易、有合規的問題,反洗錢的問題,甚至負利率的問題都可以試驗解決。如果立即就插手到更高的貨幣派生層次,可能會引發央行對所有經濟體進行計劃經濟式的全面的點對點的控制,這個難以想像且沒有必要,而且其實它也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所以,我們要用更開放的眼光看待數字貨幣問題。中國往往技術干不過別人,以前可能是堅船利炮,現在是數字貨幣,其本質都是關於 科技 與產業革命的力量的競爭,所有必須在技術上做更多的投入和創新。即便是在全球貨幣競爭方面,例如人民幣做國際化,不光是做人民幣向海外的應用,還要做到它的數字化應用。
也可以考慮SDR或者ESDR方案,不僅僅只走人民幣這條線,多儲備幣種接受度可能會更高些。這樣才能人民幣既國際化也人民幣數字化、 科技 化、網路化。從最新消息來看,Libra籃子里的五種貨幣,包括美元(50%)、歐元(18%)、日元(14%)、英鎊(11%)和新加坡元(7%),就是沒有人民幣,據稱是考慮到了中美關系,這樣更容易獲得美國當局的「通行證」。
顯然Libra的發行超越了主權,這一穩定幣和現有的貨幣體系相補充,它支持美元或者以美元為主要掛鉤貨幣,就會強化現有貨幣市場格局,也就是說美國是在用 科技 的力量來加強其主權貨幣的能力,因為Libra隱含的最後貸款人仍然是美聯儲,貨幣天然就是權力的象徵。
如果只是空談數字貨幣,並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還是要讓金融回歸實體,特別是對產業的支持。在中國過去70年經驗裡面,最大的成功應該說是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那麼中國是否能夠繼續成功取決於如何引發新一輪的技術和產業革命,在此過程中完成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究竟誰會成為它必備的金融基礎設施?
我相信演算法也好、存儲也好、算力也好、帶寬也好,在5G、量子計算等技術進步之下都可以解決,數字貨幣將最終成為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生的新經濟和新(數據)資產的價值量度、支付手段、財富儲備和世界貨幣,未來一定屬於數字貨幣的新世界。
(作者邵宇為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本期編輯 周玉華
⑶ 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的關系
1、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區塊鏈是數字貨幣流通的手段之一。
2、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理論基礎,數字貨幣是在區塊鏈技術手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區塊鏈對數字貨幣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保證,同時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最成功的應用。
拓展資料:1、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將虛擬貨幣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但由於被公眾所接受,所以可作為支付手段,也可以電子形式轉移、存儲或交易。
2、數字貨幣可以認為是一種基於節點網路和數字加密演算法的虛擬貨幣。數字貨幣的核心特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①由於來自於某些開放的演算法,數字貨幣沒有發行主體,因此沒有任何人或機構能夠控制它的發行;②由於演算法解的數量確定,所以數字貨幣的總量固定,這從根本上消除了虛擬貨幣濫發導致通貨膨脹的可能;③由於交易過程需要網路中的各個節點的認可,因此數字貨幣的交易過程足夠安全。
3、區塊鏈共享價值體系首先被眾多的加密貨幣效仿,並在工作量證明上和演算法上進行了改進,如採用權益證明和SCrypt演算法。隨後,區塊鏈生態系統在全球不斷進化,出現了首次代幣發售ICO;智能合約區塊鏈以太坊;「輕所有權、重使用權」的資產代幣化共享經濟; 和區塊鏈國家。人們正在利用這一共享價值體系,在各行各業開發去中心化電腦程序,在全球各地構建去中心化自主組織和去中心化自主社區。
⑷ 區塊鏈-什麼是區塊鏈金點幣訊能讀懂區塊鏈
區塊先鋒動畫視頻帶你了解什麼是區塊鏈,簡單易懂
答:卯貝不是屬於區塊鏈,只是運用了區塊鏈的技術,區塊鏈的特性就是每件發生的事物都會被記錄,不得刪除更改。
區塊鏈全面解讀
一說起區塊鏈,人們總是拿它與比特幣相提並論。 2008年10月31日,一名叫「中本聰」的人在一個密碼學郵件群組中發出電子郵件,宣稱,「我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 」他推出了一個以比特幣為交易貨幣的新體系。
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共享記賬的技術,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參與的各方能夠在技術層面建立信任關系。
區塊鏈可以大致分成兩個層面,一是做區塊鏈底層技術;二是做區塊鏈上層應用,即基於區塊鏈的改造、優化或者創新應用。
區塊鏈的核心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的理解是,區塊鏈最核心的意義是參與方之間建立數據信用,通過單方面的對抗,在明確規定下打造單方面的生態共同保障完整機會,這是一個體系,這種建立可以結束沒有區塊鏈之前的問題,沒有區塊鏈之前,在數據共享的時候是無法做到有新的共享,即使做定向也只是給你一個介面,區塊鏈有了以後,讓參與方是實現信用的共享。
區塊鏈的底層平台有哪些?
答:主要有一下幾類:
1、比特幣。是最早的區塊鏈開發便是基於比特幣的區塊鏈網路進行開發了,由於比特幣是全球最廣泛使用和真正意義的去中心化,就區塊鏈應用來說,比特幣就是世上最強大的錨,擁有最大的權威性。
2、以太坊。可以說除了比特幣外,以太坊目前在區塊鏈平台是最吸引眼球的。 以太坊是一個圖靈完備的區塊鏈一站式開發平台,採用多種編程語言實現協議,採用Go語言寫的客戶端作為默認客戶端(即與以太坊網路交互的方法, 支持其他多種語言的客戶端)。
3、IBM HyperLedger 。又叫 fabric,他的目標是打造成一個由全社會來共同維護的一個超級賬本,fabric源於IBM,初衷為了服務於工業生產,IBM將44,000行代碼開源,是了不起的貢獻,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如此近的去探究區別於比特幣的區塊鏈的原理。
4、LISK。是新一代的區塊鏈平台,允許JavaScript(又是Javascript技術,工程師們注意了)的開發和基於分布的分散的應用程序使用一個易於使用的,功能齊全的生態區塊鏈系統。
5、網錄區塊鏈平台。是網錄區塊鏈底層技術的研發成果和能夠進行商業交付的基礎平台,網錄區塊鏈平台除了服務網錄公鏈外,也是網錄為客戶打造私有鏈和聯盟鏈的基礎平台。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 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 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現在,主流的數字貨幣基本上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的。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國內的茶本位數字貨幣普銀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的。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記賬系統,比特幣是這個系統上承載的「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區塊鏈是比特幣背後的一套由信用記錄和信用記錄的清算構成的體系。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1] 。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火幣網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新浪科技發布的《2014—2016全球比特幣發展研究報告》提到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 [2] 。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區塊鏈的進化方式是:
▪ 區塊鏈1.0——數字貨幣
▪ 區塊鏈2.0——數字資產與智能合約
▪ 區塊鏈3.0——IFMChain,區塊鏈正式鏈接移動終端
⑸ 在你看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到底屬不屬於同一個概念
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它們並不等同。
大多數人知道區塊鏈應該是前段時間火爆互聯網的比特幣開始的,比特幣其實就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比特幣也是目前全世界最火的數字貨幣,但是區塊鏈不等同於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只是其應用場景之一,前幾年是區塊鏈技術爆發的時候,區塊鏈技術會改變生活的過多地方
雖然說第一代數字貨幣,即區塊鏈1.0時代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最成熟的應用項目之一,但並不能說區塊鏈就是比特幣,區塊鏈是底層構架技術,它本身不具備任何實際價值,甚至就處於同一空間的本身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但當它的特質與線上互聯網、線下實體經濟相結合時,它的價值是無窮的。而數字貨幣不管是進化到區塊鏈2.0,2.1什麼的都無法擺脫它是數字貨幣的本質,這與區塊鏈是有本質區別的。說白了區塊鏈是萬金油,而比特幣只能算是業務代表。
⑹ 數字貨幣是什麼呢
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是一種法定貨幣,必須由中央銀行來發行。數字金幣和密碼貨幣都屬於數字貨幣,它不是網路虛擬貨幣,因為它不僅僅局限在虛擬空間中,而是經常被用於真實的商品和服務交易,例如比特幣、萊特幣、比特股等,目前全世界發行有數千種數字貨幣。
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是國家主權貨幣,是基於人民幣數字化的貨幣。這是由復雜演算法產生的一段數據,內部包含了區塊鏈和加密技術,使其具有唯一性。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並非數字貨幣,只是基於電子賬戶實現的支付,其在線下要有實物貨幣作為對應。相比目前藉助第三方支付完成的「付款—轉賬—收款」格局,數字貨幣要實現的就是「去中心化」,即取消轉賬環節,直接把錢從付款者的賬戶里交給收款者,減少貨幣流通中的支付成本。
數字貨幣類型
根據發行或共識機制的不同,可分為4類:
1、工作量證明(PoW)類
Proof of Work。通過算力挖礦獲得系統獎勵,完成貨幣的發行與分配。多勞多得。比如比特幣、萊特幣(LTC)。
優點是挖礦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貨幣的價格支撐,不足是能耗和環保問題為人詬病。
2、權益證明(PoS)類
Proof of Stake,又稱股權證明。根據你持有加密貨幣的數量和時間,分配新生成貨幣或利息。比如達世幣(DASH)、小蟻幣(NEO)。
與PoW相比,PoS更節能,但增加了安全風險。
3、委託權益證明(DPoS)
Delegated Proof of Stake,PoS的進化方案。類似董事會的投票機制,通過選舉代表進行投票和決策,選舉N個記賬節點來做新區塊的創建、驗證、簽名和相互監督。比如柚子幣(EOS)。
優點是高效,問題是呈現出了半中心化的狀態。
4、PoW+PoS混合機制
PoW主要用於發行貨幣,PoS用於維護系統。比如點點幣(PPC)。
根據項目類型,也可分為4類:
1、貨幣類
以轉賬、支付、價值儲存為目的而發行的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比特幣現金(BCH)、門羅幣(XMR)、Grin。
2、公鏈類
公鏈幣,即公鏈項目發行的數字貨幣,一般是應用項目在公鏈上運行所需的「燃料」。比如以太坊(ETH)、柚子幣、波場(TRX)、本體(ONT)。
3、應用類
應用代幣,即去中心化應用項目發行的數字貨幣,相當於股權或積分。比如嫩模幣(OMG,支付應用)、公信寶(GXC,數據應用)、1ST(游戲應用)。
4、平台類
平台幣,即數字貨幣交易所發行的數字貨幣,相當於股權、積分或燃料。比如幣安幣(BNB)、火幣全球生態積分(HT)、OKB。
⑺ 數字貨幣是如何賺錢的
文章分為三部分,是我這幾天在發的長微博(微博@十一地主)的整理合集,是關於賺錢的。
第一部分,是一些思考總結,網友評論說是逆向思維,我覺得很貼切;
第二部分,是同事的約稿,讓我寫一下數字貨幣是如何賺錢的;
第三部分,是提醒炒幣的人,要懂得欣賞區塊鏈的美。
第一部分
昨天windows7升級windows10期間,我坐在前台聊天,人事過來問我,你怎麼對比特幣這么狂熱,我讓家裡人下載公司錢包,說有代幣獎勵,他們都覺得我像傳銷的。
我當時在想,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離財富無緣?
1.很多人知道比特幣,主要通過媒體報道,而在中國,這些報告基本是負面的。幾部委聯合通報,通過央視等媒體擴大一下,立馬給基本沒點「思考」能力的人造成一種負面的印象。我之前試駕特斯拉,和店員開玩笑說,你們要是支持比特幣支付就好了,店員疑惑地看著我:「比特幣是黑市洗錢的吧,來路不正!」店員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想法,他們相信「公信力」,沒時間也沒精力去思考一些更本質的東西。
2.什麼是更本質的東西?錢到底是什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想,除了相關領域的人會去思考,普通人根本不會拿著人民幣,思考一下這背後的邏輯。前幾天侄子一周歲生日,生日宴上姑父說:「這黃鱔是野生的,大家多吃一些,野生的好呀。」,我就很想問:「為什麼野生的好,好在哪裡,是口感,營養,或者單純只是慣性的偏見,養殖的東西為什麼不被認可,野生的食材真的都是好的嗎?」我這種喜歡問「為什麼」的精神,其實是一種深入思考,它讓我更加觸達事情的本質。而很多人,覺得只要生活過得去,不會去想這些,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活著,而不是想要活得明白。愛智求真,是一種很可貴的態度,它甚至比賺了多少錢還要重要。
3.為什麼我想說「愛智求真」的態度呢?這就是向下生長。知道我們生活周圍的一切是怎麼來的,手機是怎麼發明的,技術是怎麼迭代的,觀念的形成有怎樣的邏輯,財富是如何定義的,權力的基礎是什麼等等一系列問題,找答案的過程中,就是向下生長,愛智求真的表現。這些看似離生活很遠,實際上無比重要的 探索 ,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起良好的三觀。
4.我曾經看過「糖」的知識,知道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對於食物匱乏的原始人類來說,總是極具誘惑力的,所以當看到小孩子吵著要吃冰淇淋的時候,我就會微微一笑,這是天性啊。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男人喜歡白富美, 女人喜歡高富帥的原因,在看到女人喜歡化妝,男人喜歡冒險的新聞時,會理解,知道這是演化的結果。這種更底層的知識,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宗」,這也是老子講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5.如果我們不斷的向下生長,不斷的問「為什麼」,把環境給我套上的衣服,一件一件地脫下,根據自己的思考總結,再量身定製一套穿上,那麼我們很大程度上,就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媒體說:「比特幣是洗錢的。」我就會問:「為什麼他們選中了比特幣來洗錢,它有什麼特質嗎,這些特質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嗎?」別人說:「野生的黃鱔好吃?」我就會問:「野生的黃鱔量少又貴,而養殖的黃鱔飼料配比均衡,營養更加豐富,憑什麼說野生的更好?」
6.這樣的思維訓練下來,我們再去看新聞,看新事物,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別人看的只是新聞,而我們有了更高的視角,自然看到的也更多了。從追時間的人,變成了等著時間,等著趨勢向自己奔來的人。
7.希望你成為後面一種人,加油吧。
第二部分
要說解釋清楚數字資產是如何賺錢,恐怕要從多個方面入手,而我能力有限,只能很謹慎地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事情還要回到2008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當時各國政府為了救市,大量印鈔,短期來看確實有助於緩解當下的危機,但這種把隱患拋向未來的做法,從遠看的角度看,並不值得提倡。我之前在微博上寫:
「我們對於立馬能得到的東西,總是趨之若鶩;對於將來更好的東西,總是保持懷疑,這是進化的賭注,在食物匱乏的遠古,這是成功的策略,不過在資源豐富的現在,這是失敗的策略,人要逃出基因的控制,更新操作系統,實在是太難了,但必須這么做。 」
直接印錢救市就是犧牲長遠利益,解當下之急。
政府的收入來源有兩個,第一是征稅,這玩意兒征多了人民嗷嗷叫,不利於統治;第二是透支人民的信任,通過央行發行債務,也就是「法幣」,人民當下感受不到痛苦,一旦把時間拉長,發現已經來不及了,通過碰撞已經造成,但沒有任何辦法。
不過在互聯網這種沒有國界的地方,現實世界裡人民對面通貨膨脹的無可奈何,終於等到了中本聰。從演化的角度講,一切都成熟了,自然會有新技術,新發明,新理論冒出來。密碼學,經濟學,數學等等學科的成熟,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催生出「比特幣」以及它背後的技術「區塊鏈」的出現。
我們不必在乎中本聰是誰,而是要從 歷史 演化的角度里理解,人民對於法幣不斷貶值的不滿,自然會提出新的要求。而貨幣,自然而然成了首當其沖的領域。
傳統的法幣,不管政府如何信誓旦旦,不管如何制定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從源頭看,它總是收不住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法幣是越來越不值錢的,三十年前放在銀行的3萬元,存在現在拿出來即使變成10萬,當事人也覺得大虧,他可能不懂經濟學,但他懂購買力。這就是政府濫發貨幣的害處,法幣沒有稀缺性,它的原罪就是越來越不值錢,而本質是政府總是透支人民的信任,這是一種無形的剝削。
那麼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呢,它好在哪裡,或者說,玩這玩意兒,是如何賺錢的?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錢」。
假設有一種東西,全村子裡的人都接受它,認可它,信任它,可以記賬,可以拆分,可以流通,可以用來買菜,交學費。這東西看起來像錢,用起來像錢,聞起來也像錢,那它就是錢本身,這種價值來源是全村人的「共識」。
我們不必在乎這東西是一塊石頭,一支香煙,還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比特幣,而 歷史 上,確實有人把石頭,把香煙當成錢來使用。
如果我們把村子擴大,那麼要形成更多的人「共識」,就變得非常困難,只能通過更大的「想像的共同體」來完成,比如一個國家,藉由政府,教會等組織來達成共識。要注意,這里的政府,教會,其實是一個第三方,陌生人認可這個第三方,完成信任傳遞,再可以交易物品,而這里的價值媒介,就是「法幣」。
所以錢,說到底是共識。與實物到底是什麼,關系並不是很大。
說到這里,我想起《人類貨幣史》的一個觀點,貨幣具有類似物理上的「波粒二向性」,貨幣其實是虛實的結合。
我之前一直以為錢就是實物,必須摸得著,現在我的思維發生了改變,而隨著無現金 社會 的繼續推進,一些新生代甚至會認為,錢就應該是數字化的,實物的錢反而會覺得不習慣。
而我的觀點更進一步,我覺得錢應該徹底數字化,而數字化的錢,應該具備稀缺性,自帶信任機制,沒有人可以控制,高流通性,安全性,高隱私性,以及方便使用。
在這樣的思維主導下,我覺得「貨幣」,就是應該是比特幣的樣子,它去中心化,數量有限,由數學保證它的稀缺,流通屬性好,全世界認可的人越來越多,隱私也做的很好,以後閃電網路的普及,小額支付也會非常方便快捷。
這就是比特幣的好。
再來,買比特幣是如何賺錢的?
我想,這個問題可能要倒轉一下:假如在未來,比特幣就是真正的錢的話,那麼法幣是什麼?它可能不值錢,因為持有它反而讓自己的資產持續掉價,這不是很好的賺錢方式。
但是站在現在看,畢竟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還沒有大規模普及,很多人也沒有聽說過,只有少部分的思維跨過了認知門檻,他們本質上,賺的是還沒有覺醒的人的錢,他們具有未來思維。
要從終點反過來看現在,那麼一切都很清晰了,不要在乎一時的得失,不要在意現在的蠅營狗苟,而是要把目光放長遠,目標是星辰大海。
第三部分
很多人並不懂區塊鏈,在他們眼中,這只是用來獲利的工具,與股票,外匯,黃金沒有別差。在波動中獲利,也在波動中爆倉,他們一次次地被追逐著時間,追逐著下次會是怎樣,而從來不停下來注視,思考它。區塊鏈的美,對他們來說虛無縹緲,而它的外相反而無比真實,一次次給自己帶來高潮與刺激,就在這種追求感覺的過程中沉淪下去了。
而真正的玩家,我覺得可以借用塞爾努達的一句話來表達:
」唯有美和對美的注視彷彿在一個無限放大的瞬間讓我們凌駕於時間之上。「
⑻ 什麼是區塊鏈不是比特幣進化慢,而是我們進化慢
自從區塊鏈(blockchain)這個詞被從比特幣中抽象出來之後,整個業內就彌漫著一種奇特的意識形態敘事(ideological narrative)。這個敘事是這樣的:比特幣是一架又慢又舊的破馬車,十幾年了沒有什麼改進,什麼炫酷的功能都沒有。當然,從人類「無利不起早」的天然本性而言,給你講這么一通破爛話的人,絕對不是吃飽了撐的無事生非,而通常都會在看到你對手裡的大餅(BTC)起了半信半疑之心之後,趁機向你推銷他正在兜售的拉風跑車項目。
北京時間11月14號下午13點15分27秒,隨著區塊高度709632的區塊被挖出,比特幣自2017年隔離見證升級之後最重要的升級之一,Taproot升級,宣告成功激活(今年6月份就已經獲得超90%礦工投票lock-in了,本次激活屬於明牌)。
該區塊中包含了chainside聯合創始人Federico Tenga的一筆V1_P2TR交易。在該筆交易中,Federico在OP_RETURNDATA中附加了一句話:gm taproot 。據信,這是 歷史 上第一筆Taproot交易。為了搶到這個名次,Federico支付了2510 sat/vB的礦工費(手續費),這大概是正常礦工費(不到10 sat/vB)的5百多倍。[1]
Taproot升級為我們帶來了區塊擴容、更好的隱私性以及增強的擴展性等諸多好處。這些好處主要是由於兩項技術的引入而帶來的。其一就是Schnorr簽名,而另一個就是MAST(默克爾化的抽象語法樹)。
Schnorr簽名能夠壓縮數字簽名的尺寸。單簽名比ECDSA節省約12%的尺寸,也就可以節省轉賬手續費。以及,它能夠把多簽名壓縮成一個簽名,這可以極大壓縮多簽地址的尺寸,並保護多簽參與者的隱私。據說早在2012年Mike Hearn就在bitcointalk論壇提出過類似想法。通過壓縮簽名尺寸,相當於擴大了區塊容量,容納更多交易量。
MAST則可以大大改善P2SH交易的交易尺寸、隱私性和靈活性。最早的BIP-114提案是由Johnson Lau於2016年提出的。早前的P2SH交易可以允許支付時不揭示script(比特幣腳本代碼)。但是,當花費UTXO(未花費的交易輸出)時,便需要提供script且記錄到鏈上,從而占據區塊鏈的容量。如果script比較復雜,則會占據較多的空間。MAST的引入使得我們可以把包含很多條件的復雜腳本組織成默克爾樹。在花費UTXO時,也只需要揭示默克爾證明和涉及的script,而不需要揭示整顆樹。這就節省了區塊容量,改善了腳本的隱私性。同時,由於打開了script尺寸的限制,這就為比特幣的可編程性引入了更大的擴展性和靈活性。
應該說,上面幾段話對一些只在中心化交易所炒炒幣,甚至連私鑰都不懂的朋友來說無異於天書。別說Taproot了,便是4年前的segwit(隔離見證),對很多所謂圈內的人來說都不知何物。這沒有什麼可恥的。我頭一次看這些新技術、新名詞也是腦袋爆炸。多學習,多研究,多琢磨琢磨,也就搞明白了。
相比於 科技 的進步,我們掌握知識的能力進化的實在是太慢了。時至今日,很多人還搞不清楚比特幣究竟是存儲在自己手機上的錢包里,還是在比特幣網路上。自己手機或者電腦上的錢包軟體又是起什麼作用的。私鑰是什麼,助記詞是什麼,所謂的HD錢包又是什麼。1開頭的地址,3開頭的地址,5開頭的地址,bc1開頭的地址都有啥分別。怎麼把大餅從交易所提出來,放到所謂鏈上。怎麼自己掌控自己的比特幣。怎麼簽名轉賬比特幣。怎麼使用隔離見證地址。以及現在,如何構建Taproot交易呢?
有人於是說,那就不要讓用戶自己掌握私鑰,遠離這些技術細節好了。回到託管式的環境,回到互聯網中心化的用戶體驗。這樣一種用戶體驗的改善,就像中心化交易所一樣,是以犧牲用戶自主掌握資產為代價的。這直接拋棄了去中心化以來全部的價值觀。這又是一種進化,還是一種退化呢?
如果只是為了發明一個噱頭,讓投機者去炒、去賭,那就盡可以不考慮這些。那就不僅不應該限制OP_RETURN的尺寸,甚至應該擴充script使之支持圖靈完備的編程。這樣就可以在比特幣上發行各種空氣幣、土狗幣,再搞出來各種為炒而生的應用出來,所謂繁榮的生態。但是比特幣一路走來,似乎是走了相反的道路。不僅從一開始就極大限制了script的功能,而且主動縮短了OP_RETURN的數據尺寸,限制了在比特幣鏈上玩各種花活兒的可能性。
比特幣是審慎的。它清楚自己有更大的使命。Taproot的激活,可能會有利於二層的發展。但是,並不會給一層帶來自限性的問題。相反的,它會因為壓縮了數據尺寸,而擴大了一層的容量。
比特幣是富有耐心的。它肩負著普及去中心化數字貨幣(而不是在中心化平台上進行投機)的 歷史 任務。所以它必須耐心地等待,等待每一個人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
⑼ 如何辯別真正的區塊鏈數字貨幣
某個數字貨幣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幣種,在目前基本屬於「天使輪」階段而言,判定標准有三個,一是團隊,二是經濟模型,三是行業需求。
團隊的隨機性太大,在此不進行討論。本文首先對數字貨幣的經濟模型進行一個詳盡地分析,在隨後的文章中,筆者會根據不同行業對部分數字貨幣進行剖析。
嚴格來講,本文所涉及的經濟模型,並不完全等同於經濟學中所述概念。特指在數字貨幣中,貨幣的共識機制與激勵機制。
一、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各個節點達成一致的策略和方法,應根據系統類型及應用場景的不同靈活選取。
常用的共識機制主要有PoW、PoS、DPoS、PBFT(及其變種)等。另外,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不同應用場景,以及各種共識機制的特性,本文按照以下維度來評價各種共識機制的技術水平:
a) 合規監管:是否支持超級許可權節點對全網節點、數據進行監管;
b) 性能效率:交易達成共識被確認的效率;
c) 資源消耗:共識過程中耗費的CPU、網路輸入輸出、存儲等計算機資源;
d) 容錯性:防攻擊、防欺詐的能力。
1 行業背景
尋找行業痛點:資產管理需要專業的團隊與知識,然而現在大多數數字貨幣投資者並不具備;數字貨幣市場行情波動巨大,在行情下挫中,投資者無法對資產進行保值。
2 自身優勢
在股票、期貨市場深耕多年,有成熟、高素質資產管理團隊;AI大數據團隊技術實力強勁。
3 市場調研
進行市場調研之後,預估未來5年內,資產管理的市值約為10億美元。
4 數字貨幣總量
在考慮預期資產管理市值、開發周期與難度後,考慮發行基於以太坊ERC20數字貨幣XT,數量20億枚,永不增發。
5 分配方式
早期投資人持有10%,團隊持有20%,商務運營10%,社區建設10%,投資者持有50%。
6 數字貨幣釋放/回購機制
釋放機制分為三類:
第一類:商務運營持幣部分為全部解鎖,用途限定為商務及運營活動;
第二類:社區建設部分的釋放機制為,社區成員發布獨家資訊、合作平台發布獨家項目進展等行為,根據參與ID數,釋放相應比例XT(發布者與參與者各獲得50%),直至全部釋放完成(釋放完成之後,後續獎勵來源於平台利潤池);
第三類:投資者持主流數字貨幣,在平台中進行資產管理,根據兌換比例,釋放一定數量的XT,早期投資人與團隊持有部分同步,按比例解鎖;
回購機制為:所得利潤(以XT計)的50%返還給持幣者;剩餘進入平台利潤池中,按月對利潤池中的50%的XT進行銷毀,直至XT總量為10億枚;其餘作為平台生態建設基金;
7 數字貨幣權益
利潤分成:持有XT,是為平台用戶,可以享受平台利潤50%的分成;
平台治理:參與平台活動享受XT獎勵、其他項目方的空投活動;
功能定製:可基於平台AI大數據,投資者可購買針對個人交易策略進行優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