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萊特幣區 > weiss評分萊特幣

weiss評分萊特幣

發布時間:2021-08-28 00:04:13

1.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理論發展

者:易定紅/吳漢洪 主題類號:F11/理論經濟學 【 文獻號 】1-1846 【原文出處】中國社會科學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199906 【原刊頁號】19~32 【分 類 號】F11 【分 類 名】理論經濟學 【復印期號】200002 【 標 題 】八十年代西方貨幣理論的主要發展 【 作 者 】易定紅/吳漢洪 【作者簡介】作者易定紅,1964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吳漢洪,1957年生,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20世紀80年代西方貨幣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利用選擇理論的一般均衡模型為貨幣理論提供恰當的微觀基礎,以便使總量現象與一般均衡和個體最優化相一致;第二,解釋專業化銀行和其它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從理論上證明政府在金融市場上進行調節和干預會減少福利,並主張解除對金融中介的限制;第三,在貨幣政策理論上,利用博弈理論分析政府政策的信譽問題,深化了政府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和可信性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文章就西方貨幣理論在上述三個方面的發展作了評述。 【 正 文 】 在70年代以前,西方貨幣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在總量模型基礎上的改進和擴展。70年代開始注意貨幣的微觀基礎問題,然而,由於理性預期革命,經濟理論界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理性預期與經濟理論的融合之上。這時,貨幣理論的研究仍然主要是在總量框架之內進行,只有少部分文獻在選擇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貨幣為什麼是有用的商品的問題。80年代以來,貨幣的微觀基礎問題變得十分重要,貨幣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分析方法的轉變上。同70年代選擇理論的局部均衡和總量分析方法相比較,80年代貨幣理論的共同主題是選擇理論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使用。這些模型都是以典型經濟人解決跨時期最大化問題為基礎的。此外,貨幣理論還在銀行管制、金融中介以及貨幣政策的可信度等方面得到了較大的進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對80年代西方貨幣理論的主要發展線索作一綜述,並對此作出簡要評價。 一、貨幣理論的微觀基礎——典型經濟人模型 在80年代的貨幣經濟學模型中,關鍵的問題是要為貨幣理論提供適當的微觀基礎,以便使總量現象與一般均衡和個體最優化相一致。一個有用的出發點就是選擇某一個體作為整體的代表,或者選擇若干個體作為某幾類群體的代表,來詳細說明該個體或少數幾個個體的偏好和約束條件。眾所周知,在阿羅(Arrow,1964)和德布魯(Debru,1954)的跨時期一般均衡模型中,貨幣是不起作用的。在那裡,典型經濟人在期初集中在一起,以均衡價格購買或出售每一時期的合同。當交易發生時,用合同來交易商品,不需要交易媒介,因而貨幣不起作用。因此,哈恩(Hahn,1973)聲稱「貨幣理論的基礎還未奠定」。如何將貨幣的作用引入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模型,回答貨幣是否是和為什麼是有用的商品,便成為建立貨幣理論微觀基礎的首要問題。在西方文獻中,存在著兩種可行的辦法:其一是利用拉姆齊無限期界模型(註:最初由英國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齊(Frank Ramsey)提出的一種宏觀經濟模型,它主要研究一國的儲蓄率應該為何,並採用動態最優化技術作為解決問題的分析方法。該模型後來被發展用來研究資源的跨時最優配置。由於在模型中假定每個人都能永久地生存下去,故而該模型又被稱為拉姆齊無限期界模型。),將貨幣直接置入效用函數,即擴展拉姆齊模型,允許消費和實際貨幣余額進入效用函數;其二是採用迭代模型,從而貨幣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在迭代模型的分析框架中進行的。該模型始於薩繆爾森(Samuelson,1958 )的消費信貸模型(註: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提出的一種宏觀經濟模型,它試圖解釋利息率為什麼是正數值。薩繆爾森希望把造成正數值利息率的其他可能因素如生產性耐久資本品與節儉和經濟增長的作用分開來加以分析,為了能夠分離這些因素,他建立了迭代模型的原始結構。),並被盧卡斯(Lucas,1980、1983、1987)、薩金特(Sargent,1982)和華萊士(Wallace,1980)等經濟學家加以發展和系統化。 下文主要論述將貨幣置入微觀模型的迭代框架,然後介紹這一模型的發展;同時,考察貨幣理論的另一發展方向,即關於貨幣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的研究,它也建立在典型經濟人的選擇理論的基礎之上。 (一)迭代模型 華萊士等經濟學家發現,薩繆爾森的純粹消費借貸模型為貨幣理論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出發點,因為貨幣需求是作為理性的個體最優化決策的結果而內生的。 在迭代模型中,設想了如下一個經濟:假定經濟中的典型經濟人能生存兩個時期,他們在年輕時能獲得自己擁有的秉賦收入,而在年老時無任何收入。這樣,典型經濟人在年輕時具有儲蓄的動機。在任何一個時期的開始,年輕人都會進行儲蓄,而年老的人會動用儲蓄。由於整個經濟無投資,故總儲蓄在均衡時必然為零,這可以通過代際交疊而獲得。在每一個時點上,都同時存在著年老的一代和年輕的一代,他們除了生命所處的階段不同之外,其它一切都相同。 通過假定產品不能貯藏,將貨幣需求引入模型。由於產品不能貯藏,典型經濟人不能把年輕時所獲得的稟賦收入貯藏起來以備年老時用。這樣,貨幣作為一種將購買力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傳遞的方式就有存在的需要。沒有貨幣,就沒有辦法使得這樣一種傳遞發生:年輕人貸給老年人,但老年人不能在當前的年輕人變老時歸還債務,因為當前的老年人在下一期已不存在。薩繆爾森提出用法幣來解決這一問題。由於法幣的存在,年輕人會出售他們的產品以交換老年人在前一階段已經獲得的法幣。 假定在時期t老年人持有貨幣存量M,年輕人想消費C[y][,t],因而儲蓄為1-C[y][,t]。那麼,按貨幣計算一單位消費品的價格P[,t]必須滿足M=P[,t](1-C[y][,t])。從而, 年輕人將從放棄的每單位產品中得到貨幣M/P[,t],並且當年輕人在時期t+1用貨幣交換商品時會得到M/P[,t+1]單位的消費品。總的貨幣收益率為(M/P[,t+1] )/(M/P[,t])或r[,t]=P[,t]/P[,t+1]。對於任何給定的價格路徑,實際的消費配置按以下公式決定: U′(C[,t])=δE〔r[,t]U′(C[,t+1])〕 (1) 這是典型經濟人福利最大化的一個約束條件,結果C[,t]成為P[,t] /P[,t+1]的函數。它證明了模型可通過許多價格路徑(P[,1],P[,2] …)來滿足,這種價格路徑的不確定性是這類迭代模型的特點。 貨幣被置入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模型,意味著向建立貨幣的微觀基礎邁出了有益的一步。然而,這一模型存在著致命的缺點。首先,在以上模型中,貨幣的進入是由於假定產品是不能貯藏的,這排除了產品因投資而帶來收益。事實上很多資產都可通過投資而帶來收益,當某些資產收益率超過貨幣時,如果貨幣沒有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務,人們就不會持有貨幣,而會轉而持有高於貨幣收益率的資產。顯然,必須對這一迭代模型加以修改,以便在其它具有較高收益率的資產出現時,貨幣仍然能夠繼續存在,這是建立貨幣微觀基礎的一個重要目標。其次,在這一模型中,貨幣僅僅只是價值貯藏的手段,沒有揭示貨幣具有的交易媒介的特性。因此,如何在微觀模型中解釋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便成為建立貨幣微觀基礎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二)交易媒介理論的發展 討論貨幣的微觀基礎,需要回答貨幣是否是有用的商品和為什麼是有用的商品這一基本問題。也就是說,貨幣理論必須從微觀上說明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 斯塔爾(Starr )、 瓊斯(Jones )和基約塔基(Kiyotaki)等經濟學家利用交易成本范疇對此作出了解釋。 斯塔爾(1972)利用交易技術來解釋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需求。他認為由於物物交換經濟中的「雙向需求藕合」條件的約束,經濟可能從未達到過均衡的配置。因為,如果僅僅限於完成涉及雙方所需要的商品的交易, 經濟就可能不會以正確的順序滿足其他交易者。 奧斯特伊(Ostroy,1973)已經證明了即使在每種商品的交易中都有中間人,要求的信息也遠遠超過了純粹均衡價格的知識,因為超額供給也必須以正確的順序傳遞下去。 瓊斯(1976)證明了一個始於物物交換經濟的交易媒介是如何產生的。在瓊斯的模型中,典型經濟人注意到某種商品是最頻繁易見的商品,如土豆。有些要交換相對稀少商品的人會發現,要找到一種准確的配對商品可以先通過土豆的中間貿易,然後再進行他所選擇的商品貿易,這樣可以提高福利。一旦這些人開始以土豆進行交易,就會增加找到另一個接受以土豆貿易的人的機會,並且更多的貿易商將引入使用土豆。如果這個過程繼續下去,那麼最終大多數貿易將會涉及土豆,並且土豆就會成為交易媒介。顯然,由於土豆難以攜帶,對於典型經濟人而言存在著這樣的動機:接受土豆,並憑借土豆來發行更易於攜帶的紙債權。事實上,雖然黃金被接受成為交易媒介,但它難以大量攜帶;它便於小額交易,但不便於大量交易。因此,接受黃金的銀行存在著憑借黃金發行銀行紙幣的動機,這一作用後來由中央銀行接管了。 基約塔基和懷特(Wright)(1989)考察了易攜帶性能否解釋法幣(通貨)存在的原因,並使交易戰略內生化。他們根據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貯藏成本建立模型,證明存在兩種類型的納什均衡(註:博弈理論中關於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解的一般概念。參見Gibbons,Robert (1992)"A Primer in Game Theory", London: Harvest Wheatsheaf:Chapter 1.):一種是基本的均衡,其中儲蓄成本最低的產品被選擇作為交易媒介;二是投機的均衡,其中典型經濟人沒有合理地使用貯藏成本最低的商品,因為他們正確地預測到這種商品有較少的銷路。基約塔基和懷特強調法幣具有價值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人們相信法幣能被其他人所接受。此外,他們也證明了當法幣在收益率和可儲蓄性上足以被其它資產或商品所支配時,即使每個人相信他人會接受法幣,其它商品仍可能會被人們作為交易媒介來接受;相反,如果人們對法幣的可接受性具有堅強的信念,即使法幣在收益率和可貯藏性上受另一商品或資產所支配時,它仍然會被使用,如支付卡和信用卡就是例證。 (三)現金先行模型 為了在迭代模型的框架內解決貨幣與其它資產共存的問題,費希爾(Fischer, 1979 )、 威斯(Weiss , 1980 )和俄伯斯特菲爾德(Obstfeld,1983、1984)等假定實際余額(用m[,t] 表示)能帶來效用,並把每階段的效用函數修正成為U(C[,t],M[,t])。 這種辦法雖然可以證明即使貨幣的收益率受其它資產支配時仍然存在對貨幣的需求,但卻存在這樣的問題,即貨幣是否直接產生效用或間接通過交易成本產生效用。因此,克洛爾(Clower,1967)很早就指出在效用函數中植入貨幣並沒有證實貨幣在交易中具有充當交易媒介的作用。他認為貨幣經濟與物物交換經濟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在貨幣經濟中「貨幣購買物品,並且物品購買貨幣,但是物品不購買物品。」他把貨幣的安排和制度看成給定的條件。這個假設就是「克洛爾約束」,或稱「金融約束」。盧卡斯把這一條件融進了迭代模型,從而把貨幣的交換作用通過這一約束而置入了模型當中。 根據克洛爾條件,消費必須在交易前獲得貨幣才能進行,即C[,t]≤M[,t]。假設貨幣在收益率上受其它資產支配, 典型經濟人將只能消費實際余額。假定無消費不確定性,由於存在著持有額外實際余額的機會成本,故貨幣持有量將會等於消費量(M[,t]=C[,t])。由於M[,t]=M[,t]/P[,t],M[,t]是時期t的名義貨幣余額,故M[,t]=P[,t]C[,t]。 因此,流通速度為1, 並且它不受傳統的諸如通貨膨脹和利率觀點的影響。由此看來,我們無需進一步的修正就得到了嚴格的貨幣數量理論。在這一框架中存在兩個例外:其一是在盧卡斯和斯托克(Stokey)(1983)模型中,存在著貨幣的現金商品和不要求貨幣的信貸商品,在這兩種商品之間相對價格的變化產生了可變的流通速度;其二是在斯文森(Svensson,1985)模型中,消費的不確定性意味著,由於貨幣余額已經確定,流通速度會隨消費而變化。 盧卡斯和斯托克(1987)利用帶有信貸和現金產品的金融約束模型,研究了均衡數量和價格行為(包括利率)如何依賴於形成產出水平和貨幣供給增長的隨機過程。在這一模型中,他們重新表述了費希爾等式(註:名義利率等於實際利率加上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即R=r+π[e]這一重要關系被稱為費希爾等式。這一等式是以20世紀初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希爾(Irving Fisher)命名的。 )中把名義利率分解成為通貨膨脹率和實際利率的觀點,進而證明對實際稟賦的沖擊會影響實際利率——這是通過對邊際替代率的影響而產生的;並且,貨幣沖擊會影響通貨膨脹貼水。更一般地說,他們的分析證明了這樣的路徑,即不同的貨幣政策引起不同的實際資源的配置。 雖然現金先行模型的支持者認為,他們把貨幣引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程序要優於在效用函數中引入貨幣的辦法。 但是, 芬斯特拉(Feenstra,1986)已經證明現金先行模型只是效用函數中引入貨幣方法的特例。尤其,芬斯特拉證明了將貨幣置入效用函數的路徑能夠從帶有交易成本或不確定性的最大化模型中得到。 (四)資產定價和投機泡沫 傳統的貨幣理論強調貨幣對實際經濟生活的影響,近來貨幣理論的發展把這一重點轉移到了貨幣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之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發展就是將非基本因素如人們心理對資產價格的隨意預期融合進資產價格的決定,這種泡沫效應以及潛在的驅動泡沫的市場心理現在已被認為在解釋近來的資產價格行為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資產定價和泡沫現象的研究仍然是以典型經濟人模型為基礎的。 典型經濟人跨時期最大化模型中,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條件,即為使典型經濟人福利最大化,必須滿足前述方程(1)。 該方程表明:典型經濟人在時期t放棄一單位消費C[,t],效用損失為邊際效用U′(C[,t])。時期t 內消費的下降使時期t+1時消費上升。在時期t+1,典型經濟人將會因儲蓄而得到額外r[,t]單位的消費。這使得經濟人在時期t預期的貼現效用為δE〔r[,t]U′(C[,t+1])〕。 從模型變數來看,消費C[,t]是大致可變的,儲蓄的收益率r[,t]是大致不變的, 這就要求U′(·)極其可變。這隱含著效用函數高度凹形,或者說典型經濟人是高度風險厭惡的。可是,模型所描述的情況與實際所觀測的現象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現實中,消費是很平滑的,但利率和資產價格(會影響收益率)卻極其可變。例如近期利用該模型的一階條件對利率期限結構的研究,以及更一般地對資產價格如股票價格和遠期匯率的研究,就表明了這一模型與現實的矛盾。 現實中,實際資產價格變動的幅度遠遠超過模型中由基本因素決定的資產價格變動的幅度,這一發現大大地激發了經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興趣。許多經濟學家尋求用非基本因素即泡沫來解釋資產價格的決定。泡沫現象能用以下模型予以解釋。 假設資產存量為一定量的股票,在時期t股票按實際價格q[,t](相對一般價格水平)出售,得到實際紅利d[,t]。資產的總收益率為r[,t]=(d[,t]+q[,t+1])/q[,t]。為簡化起見,再假定典型經濟人是風險中性的,故U′(C[,t])=U′(C[,t+1])。根據式(1)的福利最大化一階條件,我們得到: δEr[,t]=1 (2) 將r[,t]=(d[,t]+q[,t+1])/q[,t]代入(2)式,則: δE(d[,t]+q[,t+1])/q[,t]=1或q[,t]=δE(d[,t]+q[,t+1]) (3) (3)式的一般解為: ∞ 1 q[,t]=∑δ′Ed[,t+i]+A[,t](—)[t] (4) i=0 δ 這里E(A[,t+1])=A[,t]和相關預期是在時期t作出的。很容易證明式(4)是式(3)的解。在式(4)中, 第一項是每股紅利的價格公式,它表明股票的當前價格是其未來紅利的貼現值,而紅利受經濟中的實際因素決定,故紅利成為股票價格決定的基本因素。第二項被稱為泡沫,它不與經濟中的基本因素相關,僅受典型經濟人心理因素的影響。只要典型經濟人認為它是某個值它就是某個值,價格通過預期而上升,並形成與預期一致的投機泡沫。如果在決定資產價格場合這一觀點正確的話,那麼心理因素對股票價格是否穩定也起重要作用。 由於模型中A[,t]是不確定的,為了消除泡沫,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施加限制條件,即令g[,t]為確定值或A[,t]為零。然而,要使g[,t] 總為一定值,典型經濟人必須都假定他人會假定無泡沫,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迪巴(Diba)和格羅斯曼(Grossman)(1985)認為,由於資產價格不能為負,泡沫不能在負的方向上發展;同時,泡沫也不能在正的方向上發展,因為預期始於泡沫

2. 求weiss的情感、孤獨量表及其評分標准...

你可以GOOGLE一下

3. 全球首份虛擬貨幣評級出爐有哪些看點

據Finance Magnates報道,資產評級機構Weiss Ratings公布了全球第一份對74種虛擬貨幣的評級報告,其中以太幣評級最高,比特幣位列中游。

Weiss Ratings的評級標准包括風險、回報、技術及社會接納程度,利用這四點進行電腦模型比較最終得到結果。Weiss Ratings還曾在周三發表聲明稱,公司網站遭遇了來自韓國的黑客攻擊,企圖阻止評級報告的公布。

Weiss Ratings創始人Martin D. Weiss表示,許多虛擬貨幣價格走勢較低迷,有化為泡影的風險。虛擬貨幣市場目前還較為復雜,全球虛擬貨幣的市場價值相當過半兆美元,但並未受到監管。技術層面上,區塊鏈技術也讓監管機構難以傳統的資產方式立法。

閱讀全文

與weiss評分萊特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年比特幣價格表 瀏覽:754
以太坊2019未來走勢 瀏覽:901
為啥以太坊沒比特幣值錢 瀏覽:397
國內美元怎麼直接買比特幣 瀏覽:926
數字貨幣概念股龍頭深圳國資改革 瀏覽:922
公信寶是挖比特幣嗎 瀏覽:743
法定數字貨幣是貨幣嗎 瀏覽:769
以太坊子智能合約機鑒證 瀏覽:602
虛擬貨幣有何價值 瀏覽:507
幣印以太坊礦池怎麼樣 瀏覽:94
2017十大虛擬貨幣排行 瀏覽:522
以太坊結算手續費 瀏覽:914
比特幣5000 瀏覽:606
比特幣4日價格 瀏覽:973
以太坊每天手續費 瀏覽:199
比特幣具有什麼權利 瀏覽:591
鄂爾多斯比特幣礦場招聘 瀏覽:630
目前比特幣在哪裡購買 瀏覽:29
挖比特幣有貢獻嗎 瀏覽:532
迅雷區塊鏈開發產品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