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ycelium和hypha有什麼區別
他們本體是線狀結構的,稱之為菌絲,然後由菌絲最終演變成菌絲體。
2. 一個出生無菌的嬰兒,通過什麼途徑建立那麼豐富的微生物群落
1.細菌(英文:germs;學名:bacteria)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2.藍細菌(Cyanobacteria)舊名藍藻或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和藻藍素(但不形成葉綠體)、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3.放線菌(Actinomycete)游動放線菌放線菌因菌落呈放線狀而的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主要以孢子繁殖.放線菌的形態與結構放線菌種類很多,多數放線菌具有發育良好的分支狀菌絲體,少數為桿狀或原始絲狀的簡單形態.菌絲大多無隔膜,其粗細與桿狀細菌相似,直徑為1微米左右.細胞中具核質而無真正的細胞核,細胞壁含有胞壁酸與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幾丁質和纖維素.以與人類關系最密切、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形態最典型的鏈黴菌屬為例.鏈黴菌主要由菌絲和孢子兩部分結構組成.菌絲(mycelium)根據菌絲的著生部位、形態和功能的不同,放線菌菌絲可分為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三種.1.基內菌絲(substratemycelium)鏈黴菌的孢子落在適宜的固體基質表面,在適宜條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腫脹,萌發出芽,進一步向基質的四周表面和內部伸展,形成基內菌絲,又稱初級菌絲(primarymycelium)或者營養菌絲(vegetativemycelium),直徑在0.2~0.8微米之間,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泄代謝產物.可產生黃、藍、紅、綠、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線菌的分類和鑒定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放線菌中多數種類的基內菌絲無隔膜,不斷裂,如鏈黴菌屬和小單孢菌屬等;但有一類放線菌,如諾卡氏菌型放線菌的基內菌絲生長一定時間後形成橫隔膜,繼而斷裂成球狀或桿狀小體.2.氣生菌絲(aerialmycelium)是基內菌絲長出培養基外並伸向空間的菌絲,又稱二級菌絲(secondarymycelium).在顯微鏡下觀察時,一般氣生菌絲顏色較深,比基內菌絲粗,直徑為1.0~1.4微米,長度相差懸殊,形狀直伸或彎曲,可產生色素,多為脂溶性色素.3.孢子絲(sporehypha)是當氣生菌絲發育到一定程度,其頂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絲,叫孢子絲,又稱繁殖菌絲.孢子成熟後,可從孢子絲中逸出飛散.放線菌孢子絲的形態及其在氣生菌絲上的排列方式,隨菌種不同而異,是鏈球菌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孢子絲的形狀有直形、波曲、鉤狀、螺旋狀,螺旋狀的孢子絲較為常見,其螺旋的松緊、大小、螺數和螺旋方向因菌種而異.孢子絲的著生方式有對生、互生、叢生與輪生(一級輪生和二級輪生)等多種.孢子(spore)孢子絲發育到一定階段便分化為孢子.在光學顯微鏡下,孢子呈圓形、橢圓形、桿狀、圓柱狀、瓜子狀、梭狀和半月狀等,即使是同一孢子絲分化形成的孢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為分類、堅定的依據.孢子的顏色十分豐富.孢子表面的紋飾因種而異,在電子顯微鏡下清晰可見,有的光滑,有的褶皺狀、疣狀、刺狀、毛發狀或鱗片狀,刺又有粗細、大小、長短和疏密之分,一般比較穩定,是菌種分類、鑒定的重要依據.孢子的形成為橫割分裂,橫割分裂有兩種方式:①細胞膜內陷,並由外向內逐漸收縮,最後形成完整的橫割膜,將孢子絲分隔成許多無性孢子;②細胞壁和細胞膜同時內縮,並逐步縊縮,最後將孢子絲縊縮成一串無性孢子.放線菌代表屬生孢囊放線菌的特點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著生的位置因種而異.有的菌孢囊長在氣絲上,有的菌長在基絲上.孢囊形成分兩種形式:有些屬菌的孢囊是由孢子絲卷繞而成;有些屬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漸膨大.孢囊外圍都有囊壁,無壁者一般稱假孢囊.孢囊有圓形、棒狀、指狀、瓶狀或不規則狀之分.孢囊內原生質分化為孢囊孢子,帶鞭毛者遇水游動,如游動放線菌屬;無鞭毛者則不游動,如鏈孢囊菌屬.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線菌.有發育良好的分枝菌絲,菌絲無橫隔,分化為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孢子絲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絲和孢子的形態、顏色因種而異,是分種的主要識別性狀之一.主要分布於含水量較低,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鹼性土壤中,多數為腐生,好氧菌.已知放線菌所產抗生素的90%由本屬產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據氣生菌絲、孢子堆、基內菌絲的顏色、水溶性色素、孢子絲的形狀、孢子的形狀和表面結構等特徵,將本屬分為14個不同的類群,每個群又包括許多不同的種,以此做為鏈黴菌屬各種的鑒定和尋找新的抗生素產生菌的依據.主要代表如產生鏈黴素的灰色鏈黴菌.已經發現由鏈黴菌產生的抗生素有1000多種,應用於臨床的有上百種,如鏈黴素(streptomycin)、卡那黴素(kanamycin)、絲裂黴素(mitomycin)、土黴素(oxytetracycline)等.鏈黴菌孢子對熱的抵抗力比細菌芽胞弱,但強於營養體細胞.對鏈黴菌的保藏一般利用沙土法,在4℃冰箱可保存1~3年.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菌絲體纖細,直徑0.3~0.6微米,有分枝,不斷裂.只形成營養菌絲(基質菌絲),深入培養基內,不形成氣生菌絲.孢子單生、無柄,或著生在或長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時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徑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黃色或紅色,邊有深褐黑色、藍色,表面覆蓋一層粉沫狀的孢子.一般為好氣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廄肥中也不少.約有30多種.是產生抗生素較多的一個屬.有的種還積累維生素B12.重要代表如產生慶大黴素的棘孢小單孢菌和絳紅小單孢菌.諾卡氏菌屬(Nocardia)即原放線菌屬.在培養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絲體,彎曲或不彎曲,多數無氣生菌絲.培養15小時至4無菌絲產生橫隔膜,突然斷裂成長短近於一致的桿狀、環狀體,或帶叉的桿狀體.每個桿狀體內至少有一個核,因此可以復制並形成新的多核的菌絲體.菌落一般比鏈黴菌菌落小,表面多皺,緻密乾燥,一觸即碎.多為需氧型腐生菌,少數厭氧型寄生菌.已報道有100餘種,主要分布於土壤.許多種能產生抗生素,如利福黴素(rifomycin)等,有的用於石油脫蠟,烴類發酵及污水處理等.4.支原體(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發現的能在無生命培基中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支原體體形多樣,基本為球形,亦可呈球桿狀或絲狀,其菌落呈針尖大小,故又稱之為微小支原體.支原體特點是無細胞壁及前體,細胞器極少.DNA的G+C含量低,菌體內具有非常小的染色體組,其分子量約為45×108,菌體細胞大小約為0.2-0.3μm,很少超過1.0μm.由三層蛋白質和脂質組成的膜樣結構以及一層類似毛發結構組成.支原體由二分裂繁殖,形態多樣.支原體用普通染色法不易著色,用姬姆薩染色很淺,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支原體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或細胞培養中生長.用培養基培養.營養要求比細菌高.由於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對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等不敏感,但紅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鏈黴素、氯黴素等作用於核蛋白體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響支原體的蛋白質合成,有殺傷支原體作用,支原體對熱抵抗力差,通常55℃經15分鍾處理可使之滅活.石碳酸,來蘇兒易將其殺死.在培養基中置入脲素並以硫酸錳作指示劑極易與其他支原體作出鑒別.它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有80餘種.與人類有關的支原體有肺炎支原體(M-pneumonie,Mp)、人型支原體(M.humenis,MH)、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urealyticum,UU分解尿素支原體)和生殖器支原體(M.genitalium,MG)等.5.衣原體為革蘭氏陰性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傳播很廣泛.它沒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GTP的能力,必須由宿主細胞提供,因而成為能量寄生物,多呈球狀、堆狀,有細胞壁,以一般寄生在動物細胞內.從前它們被劃歸病毒,後來發現自成一類.它是一種比病毒大、比細菌小的原核微生物,呈球形,直徑只有O.3-0.5微米,它無運動能力,衣原體廣泛寄生於人類,哺乳動物及鳥類,僅少數有致病性.衣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胞濾器,有獨特發育周期、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衣原體是一種既不同於細菌也不同於病毒的一種微生物,屬於原核生物,即細胞內沒有形成核膜的細胞核.衣原體與細菌的主要區別是其缺乏合成生物能量來源的ATP酶,也就是說衣原體自己不能合成生物能量物質ATP,其能量完全依賴被感染的宿主細胞提供.而衣原體與病毒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具有DNA、RNA兩種核酸、核糖體和一個近似細胞壁的膜,並以二分裂方式進行增殖,能被抗生素抑制.衣原體屬於原核類生物.6.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物,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有的會通過蚤、虱、蜱、蟎傳入人體、如斑疹傷寒、戰壕熱.立克次氏體的特點:①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過細菌濾器,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②細胞呈球狀、桿狀或絲狀,有的多形性.③有細胞壁,呈革蘭氏陰性反應.④除少數外,均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寄生,宿主一般為虱、蚤等節肢動物,並可傳至人或其他脊椎動物.⑤以二等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較細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⑥有不完整的產能代謝途徑,大多隻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醯胺產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機酸產能;⑦大多數不能用人工培養基培養,須用雞胚、敏感動物及動物組織細胞來培養立克次氏體;⑧對熱、光照、乾燥及化學葯劑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殺死,100℃很快死亡,對一般消毒劑、磺胺及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青黴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體的基因組為1.1Mb.立克次氏體在虱等節肢動物的胃腸道上皮細胞中增殖並大量存在其糞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時,立克次氏體便隨糞從抓破的傷口或直接從昆蟲口器進入人的血液並在其中繁殖,從而使人感染得病.當節肢動物再叮咬人吸血時,人血中的立克次氏體又進入其體內增殖,如此不斷循環.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與動物患多種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落基山斑點熱、普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流行性斑疹傷寒、穆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地方性斑疹傷寒、伯氏考克斯氏體可引起人類患Q熱以及恙蟲熱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恙蟲熱.它與衣原體的不同處在於其細胞較大,無濾過性,合成能力較強,且不形成包涵體.7.真菌(Fungus)一詞的拉丁文Fungus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個類群,世界上已被描野生蘑菇述的真菌約有1萬屬12萬余種,真菌學家戴芳瀾教授估計中國大約有4萬種.按照林奈(Linneaus)的兩界分類系統,人們通常將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其中,擔子菌亞門是一群多種多樣的高等真菌,多數種具有食用和葯用價值,如銀耳、金針菇、竹蓀、牛肝菌、靈芝等,但也有豹斑毒傘、馬鞍、鬼筆蕈等有毒種.另外,半知菌亞門中約有300屬是農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還有些屬是能引起人類和一些動物皮膚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節瘟和谷里瘟等.(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細胞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coenocytichypha),後者稱有隔菌絲(septatehypha).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徵性的是含有甲殼質(chitin),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真菌通常又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同的亞門.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葯工業的重要資源.真菌的細胞既不含葉綠體,也沒有質體,是典型異養生物.它們從動物、植物的活體、死體和它們的排泄物,以及斷枝、落葉和土壤腐殖質中、來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機物,作為自己的營養.真菌的異養方式有寄生和腐生.真菌常為絲狀和多細胞的有機體,其營養體除大型菌外,分化很小.高等大型菌有定型的子實體.除少數例外,真菌都有明顯的細胞壁,通常不能運動,以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8.原生動物亞界的物種統稱,包括一大群單細胞的真核(擁有明確的細胞核)生物.原生動物是最簡單的生物之一.雖然構成一個亞界,但它們相互之間並不一定有親緣關系.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它們並非屬於一個自然的類群,而只是將一大批生物體集合起來而已.已經記述的原生動物計有65,000多種,其中一半以上為化石.原生動物無所不在,從南極到北極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棲地中都可發現其蹤影.大部分肉眼看不到.許多種類與其他生物體共生,現存的原生動物中約1/3為寄生物.因為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和新的生化和遺傳學技術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有助於人們認識各種原生生物物種和類群之間的關系,也因而常常證明以前的分類是不正確的,並使原生動物的分類需要經常修正.1、原生動物的生物學特徵原生動物約30000種,絕大多數由單細胞構成,少數種類是單細胞合成的群體.在五界分類系統中,常將原生動物單獨歸屬於原生生物界.它主要有以下特徵:(1)體形微小.原生動物的大小一般在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之間.可是,也有少數原生動物比較大.如藍喇叭蟲和玉帶蟲,體長可達1cm~3cm,還有一種貨幣蟲,它的外殼直徑為16cm.(2)一般由單細胞構成,有些種類是群體性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細胞,作為完整有機體,它們同多細胞動物一樣,有各種生命功能,諸如應激性、運動、呼吸、攝食、消化、排泄以及生殖等.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當然不可能有細胞間的分化,而是出現細胞內分化,由細胞質分化出各種細胞器來實現相應的生命功能.例如用來運動的有鞭毛、纖毛、偽足,攝食的有胞口、胞咽,防衛的有刺絲泡,調節體內滲透壓的有伸縮泡等.有些原生動物是群體性的,但一般組成群體的細胞之間並不分化,各個個體保持自己的獨立性.(3)原始性.一般講原生動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指的是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在現有各類動物中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反映了動物界最早祖先類型的特點.從原生動物可以推測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祖先的面目.現在生存的各類原生動物,是經歷了千百年進化而演變成的現代種.因此,切不可把現在的原生動物看做是其他各類動物的原始祖先.(4)具有3種營養方式.一是植物性營養,又稱光合營養,如綠眼蟲等;二是動物性營養,又稱吞噬營養,如變形蟲、草履蟲等;三是滲透性營養,又稱腐生營養,如孢子蟲、瘧原蟲等.(5)當遇到不良條件時,它們形成包囊,把自己同不良的外界環境隔開,同時新陳代謝的水平降得很低,處於休眠狀態.等到有合適的環境條件,又會長出相應的結構,恢復正常的生活.另外,原生動物的適應性很強,它們能生存在各種自然條件下,如淡水、鹹水、溫泉、冰雪以至於植物的漿液,動物和人類的體液等.2、原生動物的分類在原生動物門里,根據運動胞器、細胞核以及營養方式可以分成4個綱:(1)鞭毛蟲綱.運動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例如綠眼蟲、衣滴蟲.(2)肉足蟲綱.運動胞器是偽足,偽足兼有攝食功能,例如大變形蟲.(3)孢子蟲綱.沒有運動胞器,全部營寄生生活,例如間日瘧原蟲.(4)纖毛蟲綱.運動胞器是纖毛,有兩種細胞核,大核和小核,大核與營養有關,小核與生殖有關,例如尾草履蟲.3、原生動物的繁殖原生動物是無性繁殖的,不需要交配或性細胞器官.對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物種而言,無性繁殖通過二分裂過程實現,即每次繁殖都是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完全相同的子細胞.包括寄生物種在內的鞭毛蟲都是縱向分裂的;而纖毛蟲的分裂通常則是橫向的,並且在細胞質分裂前其口部已經先分裂了;根足門、輻足門和粒網門的生物通常則沒有固定的分裂方式.有殼物種的分裂由於需要復制其骨骼結構,因此過程更加復雜.變形蟲的有殼物種――如沙殼蟲――將被分入子細胞的細胞質從母細胞外殼的小孔中擠出來,細胞質中預先形成的薄片就包裹在擠出的細胞質周圍,形成新的殼質;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分裂過程並形成兩個單獨的變形蟲,.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物種一般都在有利於無性繁殖的環境中生存.有性繁殖通常只是它們在不利環境中的一種手段而已,如當水生介質的枯竭導致普通細胞無法生存的時候.在變形蟲和鞭毛蟲中,只有有限物種具有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有的物種在其進化史中可能從未行有性繁殖,而其他物種則可能已經喪失了交配能力.原生動物的有性繁殖既包括同配生殖(性細胞或配子相似),也包括更高級的異配生殖(性細胞或配子不同).有孔蟲是自由生活的物種中少見的同時具有無性和有性繁殖後代的物種,它們的每個生物體通過無性繁殖產生許多變形蟲狀的生物體,這些生物體能分泌出圍繞在其周圍的殼質.當它們發育成熟時,又將許多同樣的配子釋放到海洋中;這些配子彼此成對結合,分泌出殼質並發育成熟,又重復上述過程.幾乎所有的纖毛蟲都能進行有性繁殖,這個過程稱為配對,但這種方式不能形成其數量的立即增加.配對有助於不同個體間遺傳物質的交換.9.顯微藻類1.金藻門多產於淡水中,特別是在水溫較低的軟水水體中尤為常見.植物體多為單細胞或群體,少數為多細胞絲狀體.運動細胞多具1—2條鞭毛.單細胞或群體的種類,細胞內多具有1—2個色素體,以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占優勢,綠色色素只有葉綠素a一種,所以多呈金黃色或金褐色.同化產物主要是金藻多糖,或稱為金藻糖,金藻澱粉,又因它具有和海帶糖相似的化學性質,所以亦稱為金藻海帶糖.此外,也含有脂類.繁殖方式主要是營養繁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極少見.常見的有合尾藻屬和鍾罩藻屬.2.黃藻門(Xanthophyta)海產的種類很少,主要分布在淡水水體中,或生於潮濕的地面、樹乾和牆壁上.在水溫較低的春季較多.植物體為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體.所含的色素和同化產物與金藻門基本相同,但除葉綠素a外,尚含有葉綠素e,多呈黃綠色.運動細胞具有兩條長短不一和結構不同的鞭毛,所以這一類群又稱為不等鞭毛藻類(Heterocontae).繁殖方式有營養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但隨種類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繁殖方法.肉眼常見的是植物體成絲狀的黃綠藻屬(Tribonema)和無隔藻屬(Vauchcria).(在部分近期國外教材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金藻門的一個綱).3.硅藻門(Bacillariophyta)廣布於海水和淡水中,多行浮游生活.植物體由單細胞構成或互相連接成群體.細胞壁由兩個瓣片套合而成,上面具有花紋,其成分含有果膠質和硅質,而不含纖維素.細胞內具有一至數個金褐色的色素體.色素體中含有葉綠素a、c和多量的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光合產物主要是脂類.硅藻可藉助細胞分裂進行營養繁殖,但經數代後也能通過配子的接合或自配形成復大孢子,行有性生殖.).(在部分近期國外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金藻門的一個綱).4.甲藻門(Pyrrophyta)多產於海洋中,行浮游生活,有時在海岸線附近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有些種類也常在池塘、湖泊中大量出現.植物體多數是單細胞的,少數為群體或絲狀體.除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外,多具有由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甲藻的細胞壁稱為殼,是由許多具有花紋的甲片相連而成的.殼又分上殼和下殼兩部分,在這兩部分之間有一橫溝,與橫溝垂直的還有一條縱溝,在兩溝相遇之處生出橫、直不等長的兩條鞭毛.色素體1個或多個,呈黃綠色或棕黃色,除含葉綠素a、c外,還含有多量的胡蘿卜素和葉黃素.海產種類的光合產物多為脂類,淡水產的多為澱粉.繁殖方式主要是細胞分裂,或是在母細胞內產生無性孢子,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只在少數屬、種中發現.常見的有角藻屬(Ceralium)(見圖)和多甲藻屬(Peridinium).7.裸藻門(Euglenophyta)裸藻又稱眼蟲或眼蟲藻,多生於富含動物性有機質的淡水中,營浮游生活.大量繁殖時,常使水呈綠色、黃褐色或紅色.除柄裸藻屬(Colacium)外,全為頂端生有鞭毛,能運動而無細胞壁的單細胞種類.在裸藻中,除少數種類無色,行異養生活外,多含有與綠藻相似的光合色素,但貯藏物質主要是裸藻澱粉和少量的脂類.繁殖方式主要是細胞分裂,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形成具有厚壁的孢囊,待環境條件好轉時,原生質體即破壁而出,形成新個體.裸藻屬(Euglena)基本門中常見的屬.8.綠藻門(Chlorophyta)多生於淡水中,海產的種類較少,營浮游、固著或附生生活,還有少數種類為寄生或共生.植物體有單細胞或群體的,也有多細胞的絲狀體或片狀體.色素體的形狀和數目也常隨種類而不同,所含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以及同化產物均與高等植物相似.運動細胞多具有2條、4條或多條等長、頂生的鞭毛.有各種各樣的繁殖方式,有些種類在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現象.在綠藻中如植物體為單細胞的小球藻屬(Chlorella),群體的柵藻屬(Scenedesmus),多細胞成絲狀的水綿屬(Spirogyra)和剛毛藻屬(Cladophora)等都是淡水中常見的種類.9.輪藻門(Charophyta)廣布於淡水或半鹹水中,均營固著生活.植物體都是由多細胞構成的,而且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外形很象高等植物中的木賊和金魚藻.體外多被有大量鈣質,所以又有石草之稱.光合色素成分及貯藏物都與綠藻相同,但生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活史比較特殊.輪藻在生活史中,都不產生無性孢子,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藏卵器外面有5個左旋的螺旋細胞包被著,頂端還具有由5個或10個冠細胞構成的冠.藏精器的外面是有由8個(罕4個)盾細胞鑲嵌而成的外壁,裡面是由許多精子囊組成的精子囊絲體和一些不育的頭細胞組成的.實際上這種藏精器是由許多雄性生殖器官和不育細胞構成的聚合體,所以也把它叫做精囊球,它的藏卵器又叫做卵囊球.輪藻的營養體和生殖器官雖然結構很復雜,但在生活史中無世代交替,植物體都是單倍體,而且在受精卵萌發後,經過原絲體階段才能發育為成體.我國常見的有輪藻屬(Chara),麗藻屬(Nitella)和鳥巢藻屬(Tolypella).(某些教材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綠藻門內一個綱).
3. Nmn什麼牌子比較好美國加州邁希林(Mycelium Bio)NMN怎麼樣
nmn品牌比較多,宣傳各有千秋,我吃的邁希林nmn比較適合我們中國的體質
4. mycelium和hyphea的區別
mycelium
[maiˈsiːliəm]
菌絲組織; 菌體
hypha
[ˈhaifə]
菌絲
5. Mycelium邁希林nmn那麼貴,為何銷量反而好
邁希林nmn整體品質比較好,售後服務態度也不錯,買的人多自然銷量高
6. mycelium和hypha有什麼區別
their bodies are made up of thread-like structures calles hyphae.which eventually form mycelium
他們本體是線狀結構的,稱之為菌絲,然後由菌絲最終演變成菌絲體。
7. 一微生物問題
1.細菌(英文:germs;學名:bacteria)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 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2. 藍細菌(Cyanobacteria)舊名藍藻或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和藻藍素(但不形成葉綠體)、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3.放線菌(Actinomycete)
游動放線菌放線菌因菌落呈放線狀而的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線菌的形態與結構
放線菌種類很多,多數放線菌具有發育良好的分支狀菌絲體,少數為桿狀或原始絲狀的簡單形態。菌絲大多無隔膜,其粗細與桿狀細菌相似,直徑為1微米左右。細胞中具核質而無真正的細胞核,細胞壁含有胞壁酸與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幾丁質和纖維素。以與人類關系最密切、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形態最典型的鏈黴菌屬為例。鏈黴菌主要由菌絲和孢子兩部分結構組成。
菌絲(mycelium)
根據菌絲的著生部位、形態和功能的不同,放線菌菌絲可分為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三種。
1.基內菌絲(substrate mycelium) 鏈黴菌的孢子落在適宜的固體基質表面,在適宜條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腫脹,萌發出芽,進一步向基質的四周表面和內部伸展,形成基內菌絲,又稱初級菌絲(primary mycelium)或者營養菌絲(vegetative mycelium),直徑在0.2~0.8微米之間,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泄代謝產物。可產生黃、藍、紅、綠、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線菌的分類和鑒定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放線菌中多數種類的基內菌絲無隔膜,不斷裂,如鏈黴菌屬和小單孢菌屬等;但有一類放線菌,如諾卡氏菌型放線菌的基內菌絲生長一定時間後形成橫隔膜,繼而斷裂成球狀或桿狀小體。
2.氣生菌絲(aerial mycelium)是基內菌絲長出培養基外並伸向空間的菌絲,又稱二級菌絲(secondary mycelium)。在顯微鏡下觀察時,一般氣生菌絲顏色較深,比基內菌絲粗,直徑為1.0~1.4微米,長度相差懸殊,形狀直伸或彎曲,可產生色素,多為脂溶性色素。
3.孢子絲(spore hypha)是當氣生菌絲發育到一定程度,其頂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絲,叫孢子絲,又稱繁殖菌絲。孢子成熟後,可從孢子絲中逸出飛散。
放線菌孢子絲的形態及其在氣生菌絲上的排列方式,隨菌種不同而異,是鏈球菌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孢子絲的形狀有直形、波曲、鉤狀、螺旋狀,螺旋狀的孢子絲較為常見,其螺旋的松緊、大小、螺數和螺旋方向因菌種而異。孢子絲的著生方式有對生、互生、叢生與輪生(一級輪生和二級輪生)等多種。
孢子(spore)
孢子絲發育到一定階段便分化為孢子。在光學顯微鏡下,孢子呈圓形、橢圓形、桿狀、圓柱狀、瓜子狀、梭狀和半月狀等,即使是同一孢子絲分化形成的孢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為分類、堅定的依據。孢子的顏色十分豐富。孢子表面的紋飾因種而異,在電子顯微鏡下清晰可見,有的光滑,有的褶皺狀、疣狀、刺狀、毛發狀或鱗片狀,刺又有粗細、大小、長短和疏密之分,一般比較穩定,是菌種分類、鑒定的重要依據。孢子的形成為橫割分裂,橫割分裂有兩種方式:①細胞膜內陷,並由外向內逐漸收縮,最後形成完整的橫割膜,將孢子絲分隔成許多無性孢子;②細胞壁和細胞膜同時內縮,並逐步縊縮,最後將孢子絲縊縮成一串無性孢子。
放線菌代表屬
生孢囊放線菌的特點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著生的位置因種而異。有的菌孢囊長在氣絲上,有的菌長在基絲上。孢囊形成分兩種形式:有些屬菌的孢囊是由孢子絲卷繞而成;有些屬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漸膨大。孢囊外圍都有囊壁,無壁者一般稱假孢囊。孢囊有圓形、棒狀、指狀、瓶狀或不規則狀之分。孢囊內原生質分化為孢囊孢子,帶鞭毛者遇水游動,如游動放線菌屬;無鞭毛者則不游動,如鏈孢囊菌屬。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線菌。有發育良好的分枝菌絲,菌絲無橫隔,分化為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孢子絲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絲和孢子的形態、顏色因種而異,是分種的主要識別性狀之一。主要分布於含水量較低,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鹼性土壤中,多數為腐生,好氧菌。已知放線菌所產抗生素的90%由本屬產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據氣生菌絲、孢子堆、基內菌絲的顏色、水溶性色素、孢子絲的形狀、孢子的形狀和表面結構等特徵,將本屬分為14個不同的類群,每個群又包括許多不同的種,以此做為鏈黴菌屬各種的鑒定和尋找新的抗生素產生菌的依據。主要代表如產生鏈黴素的灰色鏈黴菌。已經發現由鏈黴菌產生的抗生素有1000多種,應用於臨床的有上百種,如鏈黴素(streptomycin)、卡那黴素(kanamycin)、絲裂黴素(mitomycin)、土黴素(oxytetracycline)等。鏈黴菌孢子對熱的抵抗力比細菌芽胞弱,但強於營養體細胞。對鏈黴菌的保藏一般利用沙土法,在4℃冰箱可保存1~3年。 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菌絲體纖細,直徑0.3~0.6微米,有分枝,不斷裂。只形成營養菌絲(基質菌絲),深入培養基內,不形成氣生菌絲。孢子單生、無柄,或著生在或長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時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徑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黃色或紅色,邊有深褐黑色、藍色,表面覆蓋一層粉沫狀的孢子。一般為好氣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廄肥中也不少。約有30多種。是產生抗生素較多的一個屬。有的種還積累維生素B12。重要代表如產生慶大黴素的棘孢小單孢菌和絳紅小單孢菌。
諾卡氏菌屬(Nocardia)即原放線菌屬。在培養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絲體,彎曲或不彎曲,多數無氣生菌絲。培養15小時至4無菌絲產生橫隔膜,突然斷裂成長短近於一致的桿狀、環狀體,或帶叉的桿狀體。每個桿狀體內至少有一個核,因此可以復制並形成新的多核的菌絲體。菌落一般比鏈黴菌菌落小,表面多皺,緻密乾燥,一觸即碎。多為需氧型腐生菌,少數厭氧型寄生菌。已報道有100餘種,主要分布於土壤。許多種能產生抗生素,如利福黴素(rifomycin)等,有的用於石油脫蠟,烴類發酵及污水處理等。
4. 支原體(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發現的能在無生命培基中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 支原體體形多樣,基本為球形,亦可呈球桿狀或絲狀,其菌落呈針尖大小,故又稱之為微小支原體。支原體特點是無細胞壁及前體,細胞器極少。DNA的G+C含量低,菌體內具有非常小的染色體組,其分子量約為45×108,菌體細胞大小約為0.2-0.3μm,很少超過1.0μm。由三層蛋白質和脂質組成的膜樣結構以及一層類似毛發結構組成。支原體由二分裂繁殖,形態多樣。支原體用普通染色法不易著色,用姬姆薩染色很淺,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支原體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或細胞培養中生長。用培養基培養。營養要求比細菌高。由於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對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等不敏感,但紅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鏈黴素、氯黴素等作用於核蛋白體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響支原體的蛋白質合成,有殺傷支原體作用,支原體對熱抵抗力差,通常55℃經15分鍾處理可使之滅活。石碳酸,來蘇兒易將其殺死。在培養基中置入脲素並以硫酸錳作指示劑極易與其他支原體作出鑒別。
它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有80餘種。與人類有關的支原體有肺炎支原體(M-pneumonie,Mp)、人型支原體(M.humenis,MH)、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分解尿素支原體)和生殖器支原體(M.genitalium,MG)等。
5.衣原體為革蘭氏陰性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傳播很廣泛。它沒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GTP的能力,必須由宿主細胞提供,因而成為能量寄生物,多呈球狀、堆狀,有細胞壁,以一般寄生在動物細胞內。從前它們被劃歸病毒,後來發現自成一類。它是一種比病毒大、比細菌小的原核微生物,呈球形,直徑只有O.3-0.5微米,它無運動能力,衣原體廣泛寄生於人類,哺乳動物及鳥類,僅少數有致病性。
衣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胞濾器,有獨特發育周期、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衣原體是一種既不同於細菌也不同於病毒的一種微生物,屬於原核生物,即細胞內沒有形成核膜的細胞核。衣原體與細菌的主要區別是其缺乏合成生物能量來源的ATP酶,也就是說衣原體自己不能合成生物能量物質ATP,其能量完全依賴被感染的宿主細胞提供。而衣原體與病毒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具有DNA、RNA兩種核酸、核糖體和一個近似細胞壁的膜,並以二分裂方式進行增殖,能被抗生素抑制.衣原體屬於原核類生物。
6.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物,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有的會通過蚤、虱、蜱、蟎傳入人體、如斑疹傷寒、戰壕熱。
立克次氏體的特點:
①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過細菌濾器,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②細胞呈球狀、桿狀或絲狀,有的多形性。
③有細胞壁,呈革蘭氏陰性反應。
④除少數外,均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寄生,宿主一般為虱、蚤等節肢動物,並可傳至人或其他脊椎動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較細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產能代謝途徑,大多隻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醯胺產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機酸產能;
⑦大多數不能用人工培養基培養,須用雞胚、敏感動物及動物組織細胞來培養立克次氏體;
⑧對熱、光照、乾燥及化學葯劑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殺死,100℃很快死亡,對一般消毒劑、磺胺及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青黴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體的基因組為1.1Mb。
立克次氏體在虱等節肢動物的胃腸道上皮細胞中增殖並大量存在其糞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時,立克次氏體便隨糞從抓破的傷口或直接從昆蟲口器進入人的血液並在其中繁殖,從而使人感染得病。當節肢動物再叮咬人吸血時,人血中的立克次氏體又進入其體內增殖,如此不斷循環。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與動物患多種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落基山斑點熱、普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流行性斑疹傷寒、穆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地方性斑疹傷寒、伯氏考克斯氏體可引起人類患Q熱以及恙蟲熱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恙蟲熱。它與衣原體的不同處在於其細胞較大,無濾過性,合成能力較強,且不形成包涵體。
7. 真菌(Fungus)一詞的拉丁文 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個類群,世界上已被描野生蘑菇述的真菌約有 1萬屬12萬余種,真菌學家戴芳瀾教授估計中國大約有4萬種。按照林奈(Linneaus)的兩界分類系統,人們通常將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其中,擔子菌亞門是一群多種多樣的高等真菌,多數種具有食用和葯用價值,如銀耳、金針菇、竹蓀、牛肝菌、靈芝等,但也有豹斑毒傘、馬鞍、鬼筆蕈等有毒種。另外,半知菌亞門中約有300屬是農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還有些屬是能引起人類和一些動物皮膚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節瘟和谷里瘟等。(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細胞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coenocytic hypha),後者稱有隔菌絲(septate hypha)。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徵性的是含有甲殼質(chitin),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真菌通常又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同的亞門。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葯工業的重要資源。
真菌的細胞既不含葉綠體,也沒有質體,是典型異養生物。它們從動物、植物的活體、死體和它們的排泄物,以及斷枝、落葉和土壤腐殖質中、來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機物,作為自己的營養。真菌的異養方式有寄生和腐生。
真菌常為絲狀和多細胞的有機體,其營養體除大型菌外,分化很小。高等大型菌有定型的子實體。除少數例外,真菌都有明顯的細胞壁,通常不能運動,以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
8. 原生動物亞界的物種統稱,包括一大群單細胞的真核(擁有明確的細胞核)生物。原生動物是最簡單的生物之一。雖然構成一個亞界,但它們相互之間並不一定有親緣關系。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它們並非屬於一個自然的類群,而只是將一大批生物體集合起來而已。已經記述的原生動物計有65,000多種,其中一半以上為化石。
原生動物無所不在,從南極到北極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棲地中都可發現其蹤影。大部分肉眼看不到。許多種類與其他生物體共生,現存的原生動物中約1/3為寄生物。因為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和新的生化和遺傳學技術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有助於人們認識各種原生生物物種和類群之間的關系,也因而常常證明以前的分類是不正確的,並使原生動物的分類需要經常修正。
1、原生動物的生物學特徵
原生動物約30 000種,絕大多數由單細胞構成,少數種類是單細胞合成的群體。在五界分類系統中,常將原生動物單獨歸屬於原生生物界。它主要有以下特徵:
(1)體形微小。原生動物的大小一般在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之間。可是,也有少數原生動物比較大。如藍喇叭蟲和玉帶蟲,體長可達1cm~3cm,還有一種貨幣蟲,它的外殼直徑為16cm。
(2)一般由單細胞構成,有些種類是群體性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細胞,作為完整有機體,它們同多細胞動物一樣,有各種生命功能,諸如應激性、運動、呼吸、攝食、消化、排泄以及生殖等。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當然不可能有細胞間的分化,而是出現細胞內分化,由細胞質分化出各種細胞器來實現相應的生命功能。例如用來運動的有鞭毛、纖毛、偽足,攝食的有胞口、胞咽,防衛的有刺絲泡,調節體內滲透壓的有伸縮泡等。
有些原生動物是群體性的,但一般組成群體的細胞之間並不分化,各個個體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3)原始性。一般講原生動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指的是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在現有各類動物中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反映了動物界最早祖先類型的特點。從原生動物可以推測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祖先的面目。現在生存的各類原生動物,是經 歷了千百年進化而演變成的現代種。因此,切不可把現在的原生動物看做是其他各類動物的原始祖先。
(4)具有3種營養方式。
一是植物性營養,又稱光合營養,如綠眼蟲等;二是動物性營養,又稱吞噬營養,如變形蟲、草履蟲等;三是滲透性營養,又稱腐生營養,如孢子蟲、瘧原蟲等。
(5)當遇到不良條件時,它們形成包囊,把自己同不良的外界環境隔開,同時新陳代謝的水平降得很低,處於休眠狀態。等到有合適的環境條件,又會長出相應的結構,恢復正常的生活。
另外,原生動物的適應性很強,它們能生存在各種自然條件下,如淡水、鹹水、溫泉、冰雪以至於植物的漿液,動物和人類的體液等。
2、原生動物的分類
在原生動物門里,根據運動胞器、細胞核以及營養方式可以分成4個綱:
(1)鞭毛蟲綱。運動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例如綠眼蟲、衣滴蟲。
(2)肉足蟲綱。運動胞器是偽足,偽足兼有攝食功能,例如大變形蟲。
(3)孢子蟲綱。沒有運動胞器,全部營寄生生活,例如間日瘧原蟲。
(4)纖毛蟲綱。運動胞器是纖毛,有兩種細胞核,即大核和小核,大核與營養有關,小核與生殖有關,例如尾草履蟲。
3、原生動物的繁殖
原生動物是無性繁殖的,不需要交配或性細胞器官。對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物種而言,無性繁殖通過二分裂過程實現,即每次繁殖都是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完全相同的子細胞。包括寄生物種在內的鞭毛蟲都是縱向分裂的;而纖毛蟲的分裂通常則是橫向的,並且在細胞質分裂前其口部已經先分裂了;根足門、輻足門和粒網門的生物通常則沒有固定的分裂方式。有殼物種的分裂由於需要復制其骨骼結構,因此過程更加復雜。變形蟲的有殼物種――如沙殼蟲――將被分入子細胞的細胞質從母細胞外殼的小孔中擠出來,細胞質中預先形成的薄片就包裹在擠出的細胞質周圍,形成新的殼質;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分裂過程並形成兩個單獨的變形蟲,。
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物種一般都在有利於無性繁殖的環境中生存。有性繁殖通常只是它們在不利環境中的一種手段而已,如當水生介質的枯竭導致普通細胞無法生存的時候。在變形蟲和鞭毛蟲中,只有有限物種具有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有的物種在其進化史中可能從未行有性繁殖,而其他物種則可能已經喪失了交配能力。原生動物的有性繁殖既包括同配生殖(性細胞或配子相似),也包括更高級的異配生殖(性細胞或配子不同)。
有孔蟲是自由生活的物種中少見的同時具有無性和有性繁殖後代的物種,它們的每個生物體通過無性繁殖產生許多變形蟲狀的生物體,這些生物體能分泌出圍繞在其周圍的殼質。當它們發育成熟時,又將許多同樣的配子釋放到海洋中;這些配子彼此成對結合,分泌出殼質並發育成熟,又重復上述過程。
幾乎所有的纖毛蟲都能進行有性繁殖,這個過程稱為配對,但這種方式不能形成其數量的立即增加。配對有助於不同個體間遺傳物質的交換。
9.顯微藻類
1.金藻門 多產於淡水中,特別是在水溫較低的軟水水體中尤為常見。植物體多為單細胞或群體,少數為多細胞絲狀體。運動細胞多具1—2條鞭毛。單細胞或群體的種類,細胞內多具有1—2個色素體,以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占優勢,綠色色素只有葉綠素a一種,所以多呈金黃色或金褐色。同化產物主要是金藻多糖,或稱為金藻糖,金藻澱粉, 又因它具有和海帶糖相似的化學性質,所以亦稱為金藻海帶糖。此外,也含有脂類。繁殖方式主要是營養繁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極少見。常見的有合尾藻屬和鍾罩藻屬。
2.黃藻門(Xanthophyta) 海產的種類很少,主要分布在淡水水體中,或生於潮濕的地面、樹乾和牆壁上。在水溫較低的春季較多。植物體為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體。所含的色素和同化產物與金藻門基本相同,但除葉綠素a外,尚含有葉綠素e,多呈黃綠色。運動細胞具有兩條長短不一和結構不同的鞭毛,所以這一類群又稱為不等鞭毛藻類(Heterocontae)。繁殖方式有營養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但隨種類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繁殖方法。肉眼常見的是植物體成絲狀的黃綠藻屬(Tribonema)和無隔藻屬(Vauchcria)。(在部分近期國外教材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金藻門的一個綱)。
3.硅藻門(Bacillariophyta)廣布於海水和淡水中,多行浮游生活。植物體由單細胞構成或互相連接成群體。細胞壁由兩個瓣片套合而成,上面具有花紋,其成分含有果膠質和硅質,而不含纖維素。細胞內具有一至數個金褐色的色素體。色素體中含有葉綠素a、c和多量的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光合產物主要是脂類。硅藻可藉助細胞分裂進行營養繁殖,但經數代後也能通過配子的接合或自配形成復大孢子,行有性生殖。)。(在部分近期國外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金藻門的一個綱)。
4.甲藻門(Pyrrophyta) 多產於海洋中,行浮游生活,有時在海岸線附近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有些種類也常在池塘、湖泊中大量出現。植物體多數是單細胞的,少數為群體或絲狀體。除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外,多具有由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甲藻的細胞壁稱為殼,是由許多具有花紋的甲片相連而成的。殼又分上殼和下殼兩部分,在這兩部分之間有一橫溝,與橫溝垂直的還有一條縱溝,在兩溝相遇之處生出橫、直不等長的兩條鞭毛。色素體1個或多個,呈黃綠色或棕黃色,除含葉綠素a、c外,還含有多量的胡蘿卜素和葉黃素。海產種類的光合產物多為脂類,淡水產的多為澱粉。繁殖方式主要是細胞分裂,或是在母細胞內產生無性孢子,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只在少數屬、種中發現。常見的有角藻屬(Ceralium)(見圖)和多甲藻屬(Peridinium)。
7.裸藻門(Euglenophyta) 裸藻又稱眼蟲或眼蟲藻,多生於富含動物性有機質的淡水中,營浮游生活。大量繁殖時,常使水呈綠色、黃褐色或紅色。除柄裸藻屬(Colacium)外,全為頂端生有鞭毛,能運動而無細胞壁的單細胞種類。在裸藻中,除少數種類無色,行異養生活外,多含有與綠藻相似的光合色素,但貯藏物質主要是裸藻澱粉和少量的脂類。繁殖方式主要是細胞分裂,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形成具有厚壁的孢囊,待環境條件好轉時,原生質體即破壁而出,形成新個體。裸藻屬(Euglena)基本門中常見的屬。
8.綠藻門(Chlorophyta) 多生於淡水中,海產的種類較少,營浮游、固著或附生生活,還有少數種類為寄生或共生。植物體有單細胞或群體的,也有多細胞的絲狀體或片狀體。色素體的形狀和數目也常隨種類而不同,所含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以及同化產物均與高等植物相似。運動細胞多具有2條、4條或多條等長、頂生的鞭毛。有各種各樣的繁殖方式,有些種類在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現象。在綠藻中如植物體為單細胞的小球藻屬(Chlorella),群體的柵藻屬(Scenedesmus),多細胞成絲狀的水綿屬(Spirogyra)和剛毛藻屬(Cladophora)等都是淡水中常見的種類。
9.輪藻門(Charophyta) 廣布於淡水或半鹹水中,均營固著生活。植物體都是由多細胞構成的,而且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外形很象高等植物中的木賊和金魚藻。體外多被有大量鈣質,所以又有石草之稱。光合色素成分及貯藏物都與綠藻相同,但生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活史比較特殊。輪藻在生活史中,都不產生無性孢子,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藏卵器外面有5個左旋的螺旋細胞包被著,頂端還具有由 5個或10個冠細胞構成的冠。藏精器的外面是有由8個(罕4個)盾細胞鑲嵌而成的外壁,裡面是由許多精子囊組成的精子囊絲體和一些不育的頭細胞組成的。實際上這種藏精器是由許多雄性生殖器官和不育細胞構成的聚合體,所以也把它叫做精囊球,它的藏卵器又叫做卵囊球。輪藻的營養體和生殖器官雖然結構很復雜,但在生活史中無世代交替,植物體都是單倍體,而且在受精卵萌發後,經過原絲體階段才能發育為成體。我國常見的有輪藻屬(Chara),麗藻屬(Nitella)和鳥巢藻屬(Tolypella)。(某些教材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綠藻門內一個綱)。
8. 求助一個微生物的問題
1.細菌(英文:germs;學名:bacteria)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 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2. 藍細菌(Cyanobacteria)舊名藍藻或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和藻藍素(但不形成葉綠體)、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3.放線菌(Actinomycete)游動放線菌放線菌因菌落呈放線狀而的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線菌的形態與結構放線菌種類很多,多數放線菌具有發育良好的分支狀菌絲體,少數為桿狀或原始絲狀的簡單形態.菌絲大多無隔膜,其粗細與桿狀細菌相似,直徑為1微米左右.細胞中具核質而無真正的細胞核,細胞壁含有胞壁酸與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幾丁質和纖維素.以與人類關系最密切、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形態最典型的鏈黴菌屬為例.鏈黴菌主要由菌絲和孢子兩部分結構組成. 菌絲(mycelium)根據菌絲的著生部位、形態和功能的不同,放線菌菌絲可分為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三種. 1.基內菌絲(substrate mycelium) 鏈黴菌的孢子落在適宜的固體基質表面,在適宜條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腫脹,萌發出芽,進一步向基質的四周表面和內部伸展,形成基內菌絲,又稱初級菌絲(primary mycelium)或者營養菌絲(vegetative mycelium),直徑在0.2~0.8微米之間,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泄代謝產物.可產生黃、藍、紅、綠、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線菌的分類和鑒定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放線菌中多數種類的基內菌絲無隔膜,不斷裂,如鏈黴菌屬和小單孢菌屬等;但有一類放線菌,如諾卡氏菌型放線菌的基內菌絲生長一定時間後形成橫隔膜,繼而斷裂成球狀或桿狀小體. 2.氣生菌絲(aerial mycelium)是基內菌絲長出培養基外並伸向空間的菌絲,又稱二級菌絲(secondary mycelium).在顯微鏡下觀察時,一般氣生菌絲顏色較深,比基內菌絲粗,直徑為1.0~1.4微米,長度相差懸殊,形狀直伸或彎曲,可產生色素,多為脂溶性色素. 3.孢子絲(spore hypha)是當氣生菌絲發育到一定程度,其頂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絲,叫孢子絲,又稱繁殖菌絲.孢子成熟後,可從孢子絲中逸出飛散. 放線菌孢子絲的形態及其在氣生菌絲上的排列方式,隨菌種不同而異,是鏈球菌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孢子絲的形狀有直形、波曲、鉤狀、螺旋狀,螺旋狀的孢子絲較為常見,其螺旋的松緊、大小、螺數和螺旋方向因菌種而異.孢子絲的著生方式有對生、互生、叢生與輪生(一級輪生和二級輪生)等多種. 孢子(spore)孢子絲發育到一定階段便分化為孢子.在光學顯微鏡下,孢子呈圓形、橢圓形、桿狀、圓柱狀、瓜子狀、梭狀和半月狀等,即使是同一孢子絲分化形成的孢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為分類、堅定的依據.孢子的顏色十分豐富.孢子表面的紋飾因種而異,在電子顯微鏡下清晰可見,有的光滑,有的褶皺狀、疣狀、刺狀、毛發狀或鱗片狀,刺又有粗細、大小、長短和疏密之分,一般比較穩定,是菌種分類、鑒定的重要依據.孢子的形成為橫割分裂,橫割分裂有兩種方式:①細胞膜內陷,並由外向內逐漸收縮,最後形成完整的橫割膜,將孢子絲分隔成許多無性孢子;②細胞壁和細胞膜同時內縮,並逐步縊縮,最後將孢子絲縊縮成一串無性孢子. 放線菌代表屬生孢囊放線菌的特點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著生的位置因種而異.有的菌孢囊長在氣絲上,有的菌長在基絲上.孢囊形成分兩種形式:有些屬菌的孢囊是由孢子絲卷繞而成;有些屬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漸膨大.孢囊外圍都有囊壁,無壁者一般稱假孢囊.孢囊有圓形、棒狀、指狀、瓶狀或不規則狀之分.孢囊內原生質分化為孢囊孢子,帶鞭毛者遇水游動,如游動放線菌屬;無鞭毛者則不游動,如鏈孢囊菌屬.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線菌.有發育良好的分枝菌絲,菌絲無橫隔,分化為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孢子絲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絲和孢子的形態、顏色因種而異,是分種的主要識別性狀之一.主要分布於含水量較低,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鹼性土壤中,多數為腐生,好氧菌.已知放線菌所產抗生素的90%由本屬產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據氣生菌絲、孢子堆、基內菌絲的顏色、水溶性色素、孢子絲的形狀、孢子的形狀和表面結構等特徵,將本屬分為14個不同的類群,每個群又包括許多不同的種,以此做為鏈黴菌屬各種的鑒定和尋找新的抗生素產生菌的依據.主要代表如產生鏈黴素的灰色鏈黴菌.已經發現由鏈黴菌產生的抗生素有1000多種,應用於臨床的有上百種,如鏈黴素(streptomycin)、卡那黴素(kanamycin)、絲裂黴素(mitomycin)、土黴素(oxytetracycline)等.鏈黴菌孢子對熱的抵抗力比細菌芽胞弱,但強於營養體細胞.對鏈黴菌的保藏一般利用沙土法,在4℃冰箱可保存1~3年. 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菌絲體纖細,直徑0.3~0.6微米,有分枝,不斷裂.只形成營養菌絲(基質菌絲),深入培養基內,不形成氣生菌絲.孢子單生、無柄,或著生在或長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時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徑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黃色或紅色,邊有深褐黑色、藍色,表面覆蓋一層粉沫狀的孢子.一般為好氣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廄肥中也不少.約有30多種.是產生抗生素較多的一個屬.有的種還積累維生素B12.重要代表如產生慶大黴素的棘孢小單孢菌和絳紅小單孢菌. 諾卡氏菌屬(Nocardia)即原放線菌屬.在培養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絲體,彎曲或不彎曲,多數無氣生菌絲.培養15小時至4無菌絲產生橫隔膜,突然斷裂成長短近於一致的桿狀、環狀體,或帶叉的桿狀體.每個桿狀體內至少有一個核,因此可以復制並形成新的多核的菌絲體.菌落一般比鏈黴菌菌落小,表面多皺,緻密乾燥,一觸即碎.多為需氧型腐生菌,少數厭氧型寄生菌.已報道有100餘種,主要分布於土壤.許多種能產生抗生素,如利福黴素(rifomycin)等,有的用於石油脫蠟,烴類發酵及污水處理等. 4. 支原體(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發現的能在無生命培基中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 支原體體形多樣,基本為球形,亦可呈球桿狀或絲狀,其菌落呈針尖大小,故又稱之為微小支原體.支原體特點是無細胞壁及前體,細胞器極少.DNA的G+C含量低,菌體內具有非常小的染色體組,其分子量約為45×108,菌體細胞大小約為0.2-0.3μm,很少超過1.0μm.由三層蛋白質和脂質組成的膜樣結構以及一層類似毛發結構組成.支原體由二分裂繁殖,形態多樣.支原體用普通染色法不易著色,用姬姆薩染色很淺,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支原體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或細胞培養中生長.用培養基培養.營養要求比細菌高.由於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對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等不敏感,但紅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鏈黴素、氯黴素等作用於核蛋白體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響支原體的蛋白質合成,有殺傷支原體作用,支原體對熱抵抗力差,通常55℃經15分鍾處理可使之滅活.石碳酸,來蘇兒易將其殺死.在培養基中置入脲素並以硫酸錳作指示劑極易與其他支原體作出鑒別. 它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有80餘種.與人類有關的支原體有肺炎支原體(M-pneumonie,Mp)、人型支原體(M.humenis,MH)、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分解尿素支原體)和生殖器支原體(M.genitalium,MG)等. 5.衣原體為革蘭氏陰性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傳播很廣泛.它沒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GTP的能力,必須由宿主細胞提供,因而成為能量寄生物,多呈球狀、堆狀,有細胞壁,以一般寄生在動物細胞內.從前它們被劃歸病毒,後來發現自成一類.它是一種比病毒大、比細菌小的原核微生物,呈球形,直徑只有O.3-0.5微米,它無運動能力,衣原體廣泛寄生於人類,哺乳動物及鳥類,僅少數有致病性. 衣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胞濾器,有獨特發育周期、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衣原體是一種既不同於細菌也不同於病毒的一種微生物,屬於原核生物,即細胞內沒有形成核膜的細胞核.衣原體與細菌的主要區別是其缺乏合成生物能量來源的ATP酶,也就是說衣原體自己不能合成生物能量物質ATP,其能量完全依賴被感染的宿主細胞提供.而衣原體與病毒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具有DNA、RNA兩種核酸、核糖體和一個近似細胞壁的膜,並以二分裂方式進行增殖,能被抗生素抑制.衣原體屬於原核類生物. 6.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物,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有的會通過蚤、虱、蜱、蟎傳入人體、如斑疹傷寒、戰壕熱. 立克次氏體的特點: ①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過細菌濾器,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②細胞呈球狀、桿狀或絲狀,有的多形性. ③有細胞壁,呈革蘭氏陰性反應. ④除少數外,均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寄生,宿主一般為虱、蚤等節肢動物,並可傳至人或其他脊椎動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較細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產能代謝途徑,大多隻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醯胺產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機酸產能; ⑦大多數不能用人工培養基培養,須用雞胚、敏感動物及動物組織細胞來培養立克次氏體; ⑧對熱、光照、乾燥及化學葯劑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殺死,100℃很快死亡,對一般消毒劑、磺胺及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青黴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體的基因組為1.1Mb. 立克次氏體在虱等節肢動物的胃腸道上皮細胞中增殖並大量存在其糞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時,立克次氏體便隨糞從抓破的傷口或直接從昆蟲口器進入人的血液並在其中繁殖,從而使人感染得病.當節肢動物再叮咬人吸血時,人血中的立克次氏體又進入其體內增殖,如此不斷循環.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與動物患多種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落基山斑點熱、普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流行性斑疹傷寒、穆氏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地方性斑疹傷寒、伯氏考克斯氏體可引起人類患Q熱以及恙蟲熱立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恙蟲熱.它與衣原體的不同處在於其細胞較大,無濾過性,合成能力較強,且不形成包涵體. 7. 真菌(Fungus)一詞的拉丁文 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個類群,世界上已被描野生蘑菇述的真菌約有 1萬屬12萬余種,真菌學家戴芳瀾教授估計中國大約有4萬種.按照林奈(Linneaus)的兩界分類系統,人們通常將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其中,擔子菌亞門是一群多種多樣的高等真菌,多數種具有食用和葯用價值,如銀耳、金針菇、竹蓀、牛肝菌、靈芝等,但也有豹斑毒傘、馬鞍、鬼筆蕈等有毒種.另外,半知菌亞門中約有300屬是農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還有些屬是能引起人類和一些動物皮膚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節瘟和谷里瘟等.(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細胞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coenocytic hypha),後者稱有隔菌絲(septate hypha).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徵性的是含有甲殼質(chitin),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真菌通常又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同的亞門.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葯工業的重要資源. 真菌的細胞既不含葉綠體,也沒有質體,是典型異養生物.它們從動物、植物的活體、死體和它們的排泄物,以及斷枝、落葉和土壤腐殖質中、來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機物,作為自己的營養.真菌的異養方式有寄生和腐生. 真菌常為絲狀和多細胞的有機體,其營養體除大型菌外,分化很小.高等大型菌有定型的子實體.除少數例外,真菌都有明顯的細胞壁,通常不能運動,以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 8. 原生動物亞界的物種統稱,包括一大群單細胞的真核(擁有明確的細胞核)生物.原生動物是最簡單的生物之一.雖然構成一個亞界,但它們相互之間並不一定有親緣關系.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它們並非屬於一個自然的類群,而只是將一大批生物體集合起來而已.已經記述的原生動物計有65,000多種,其中一半以上為化石. 原生動物無所不在,從南極到北極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棲地中都可發現其蹤影.大部分肉眼看不到.許多種類與其他生物體共生,現存的原生動物中約1/3為寄生物.因為現代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和新的生化和遺傳學技術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有助於人們認識各種原生生物物種和類群之間的關系,也因而常常證明以前的分類是不正確的,並使原生動物的分類需要經常修正. 1、原生動物的生物學特徵原生動物約30 000種,絕大多數由單細胞構成,少數種類是單細胞合成的群體.在五界分類系統中,常將原生動物單獨歸屬於原生生物界.它主要有以下特徵:(1)體形微小.原生動物的大小一般在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之間.可是,也有少數原生動物比較大.如藍喇叭蟲和玉帶蟲,體長可達1cm~3cm,還有一種貨幣蟲,它的外殼直徑為16cm. (2)一般由單細胞構成,有些種類是群體性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細胞,作為完整有機體,它們同多細胞動物一樣,有各種生命功能,諸如應激性、運動、呼吸、攝食、消化、排泄以及生殖等.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當然不可能有細胞間的分化,而是出現細胞內分化,由細胞質分化出各種細胞器來實現相應的生命功能.例如用來運動的有鞭毛、纖毛、偽足,攝食的有胞口、胞咽,防衛的有刺絲泡,調節體內滲透壓的有伸縮泡等. 有些原生動物是群體性的,但一般組成群體的細胞之間並不分化,各個個體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3)原始性.一般講原生動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指的是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在現有各類動物中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反映了動物界最早祖先類型的特點.從原生動物可以推測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祖先的面目.現在生存的各類原生動物,是經 歷了千百年進化而演變成的現代種.因此,切不可把現在的原生動物看做是其他各類動物的原始祖先. (4)具有3種營養方式. 一是植物性營養,又稱光合營養,如綠眼蟲等;二是動物性營養,又稱吞噬營養,如變形蟲、草履蟲等;三是滲透性營養,又稱腐生營養,如孢子蟲、瘧原蟲等. (5)當遇到不良條件時,它們形成包囊,把自己同不良的外界環境隔開,同時新陳代謝的水平降得很低,處於休眠狀態.等到有合適的環境條件,又會長出相應的結構,恢復正常的生活. 另外,原生動物的適應性很強,它們能生存在各種自然條件下,如淡水、鹹水、溫泉、冰雪以至於植物的漿液,動物和人類的體液等. 2、原生動物的分類在原生動物門里,根據運動胞器、細胞核以及營養方式可以分成4個綱:(1)鞭毛蟲綱.運動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例如綠眼蟲、衣滴蟲. (2)肉足蟲綱.運動胞器是偽足,偽足兼有攝食功能,例如大變形蟲. (3)孢子蟲綱.沒有運動胞器,全部營寄生生活,例如間日瘧原蟲. (4)纖毛蟲綱.運動胞器是纖毛,有兩種細胞核,大核和小核,大核與營養有關,小核與生殖有關,例如尾草履蟲. 3、原生動物的繁殖原生動物是無性繁殖的,不需要交配或性細胞器官.對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物種而言,無性繁殖通過二分裂過程實現,即每次繁殖都是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完全相同的子細胞.包括寄生物種在內的鞭毛蟲都是縱向分裂的;而纖毛蟲的分裂通常則是橫向的,並且在細胞質分裂前其口部已經先分裂了;根足門、輻足門和粒網門的生物通常則沒有固定的分裂方式.有殼物種的分裂由於需要復制其骨骼結構,因此過程更加復雜.變形蟲的有殼物種――如沙殼蟲――將被分入子細胞的細胞質從母細胞外殼的小孔中擠出來,細胞質中預先形成的薄片就包裹在擠出的細胞質周圍,形成新的殼質;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分裂過程並形成兩個單獨的變形蟲,. 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物種一般都在有利於無性繁殖的環境中生存.有性繁殖通常只是它們在不利環境中的一種手段而已,如當水生介質的枯竭導致普通細胞無法生存的時候.在變形蟲和鞭毛蟲中,只有有限物種具有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有的物種在其進化史中可能從未行有性繁殖,而其他物種則可能已經喪失了交配能力.原生動物的有性繁殖既包括同配生殖(性細胞或配子相似),也包括更高級的異配生殖(性細胞或配子不同). 有孔蟲是自由生活的物種中少見的同時具有無性和有性繁殖後代的物種,它們的每個生物體通過無性繁殖產生許多變形蟲狀的生物體,這些生物體能分泌出圍繞在其周圍的殼質.當它們發育成熟時,又將許多同樣的配子釋放到海洋中;這些配子彼此成對結合,分泌出殼質並發育成熟,又重復上述過程. 幾乎所有的纖毛蟲都能進行有性繁殖,這個過程稱為配對,但這種方式不能形成其數量的立即增加.配對有助於不同個體間遺傳物質的交換. 9.顯微藻類 1.金藻門 多產於淡水中,特別是在水溫較低的軟水水體中尤為常見.植物體多為單細胞或群體,少數為多細胞絲狀體.運動細胞多具1—2條鞭毛.單細胞或群體的種類,細胞內多具有1—2個色素體,以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占優勢,綠色色素只有葉綠素a一種,所以多呈金黃色或金褐色.同化產物主要是金藻多糖,或稱為金藻糖,金藻澱粉, 又因它具有和海帶糖相似的化學性質,所以亦稱為金藻海帶糖.此外,也含有脂類.繁殖方式主要是營養繁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極少見.常見的有合尾藻屬和鍾罩藻屬. 2.黃藻門(Xanthophyta) 海產的種類很少,主要分布在淡水水體中,或生於潮濕的地面、樹乾和牆壁上.在水溫較低的春季較多.植物體為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體.所含的色素和同化產物與金藻門基本相同,但除葉綠素a外,尚含有葉綠素e,多呈黃綠色.運動細胞具有兩條長短不一和結構不同的鞭毛,所以這一類群又稱為不等鞭毛藻類(Heterocontae).繁殖方式有營養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但隨種類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繁殖方法.肉眼常見的是植物體成絲狀的黃綠藻屬(Tribonema)和無隔藻屬(Vauchcria).(在部分近期國外教材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金藻門的一個綱). 3.硅藻門(Bacillariophyta)廣布於海水和淡水中,多行浮游生活.植物體由單細胞構成或互相連接成群體.細胞壁由兩個瓣片套合而成,上面具有花紋,其成分含有果膠質和硅質,而不含纖維素.細胞內具有一至數個金褐色的色素體.色素體中含有葉綠素a、c和多量的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光合產物主要是脂類.硅藻可藉助細胞分裂進行營養繁殖,但經數代後也能通過配子的接合或自配形成復大孢子,行有性生殖.).(在部分近期國外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金藻門的一個綱). 4.甲藻門(Pyrrophyta) 多產於海洋中,行浮游生活,有時在海岸線附近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有些種類也常在池塘、湖泊中大量出現.植物體多數是單細胞的,少數為群體或絲狀體.除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外,多具有由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甲藻的細胞壁稱為殼,是由許多具有花紋的甲片相連而成的.殼又分上殼和下殼兩部分,在這兩部分之間有一橫溝,與橫溝垂直的還有一條縱溝,在兩溝相遇之處生出橫、直不等長的兩條鞭毛.色素體1個或多個,呈黃綠色或棕黃色,除含葉綠素a、c外,還含有多量的胡蘿卜素和葉黃素.海產種類的光合產物多為脂類,淡水產的多為澱粉.繁殖方式主要是細胞分裂,或是在母細胞內產生無性孢子,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只在少數屬、種中發現.常見的有角藻屬(Ceralium)(見圖)和多甲藻屬(Peridinium). 7.裸藻門(Euglenophyta) 裸藻又稱眼蟲或眼蟲藻,多生於富含動物性有機質的淡水中,營浮游生活.大量繁殖時,常使水呈綠色、黃褐色或紅色.除柄裸藻屬(Colacium)外,全為頂端生有鞭毛,能運動而無細胞壁的單細胞種類.在裸藻中,除少數種類無色,行異養生活外,多含有與綠藻相似的光合色素,但貯藏物質主要是裸藻澱粉和少量的脂類.繁殖方式主要是細胞分裂,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形成具有厚壁的孢囊,待環境條件好轉時,原生質體即破壁而出,形成新個體.裸藻屬(Euglena)基本門中常見的屬. 8.綠藻門(Chlorophyta) 多生於淡水中,海產的種類較少,營浮游、固著或附生生活,還有少數種類為寄生或共生.植物體有單細胞或群體的,也有多細胞的絲狀體或片狀體.色素體的形狀和數目也常隨種類而不同,所含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以及同化產物均與高等植物相似.運動細胞多具有2條、4條或多條等長、頂生的鞭毛.有各種各樣的繁殖方式,有些種類在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現象.在綠藻中如植物體為單細胞的小球藻屬(Chlorella),群體的柵藻屬(Scenedesmus),多細胞成絲狀的水綿屬(Spirogyra)和剛毛藻屬(Cladophora)等都是淡水中常見的種類. 9.輪藻門(Charophyta) 廣布於淡水或半鹹水中,均營固著生活.植物體都是由多細胞構成的,而且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外形很象高等植物中的木賊和金魚藻.體外多被有大量鈣質,所以又有石草之稱.光合色素成分及貯藏物都與綠藻相同,但生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活史比較特殊.輪藻在生活史中,都不產生無性孢子,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藏卵器外面有5個左旋的螺旋細胞包被著,頂端還具有由 5個或10個冠細胞構成的冠.藏精器的外面是有由8個(罕4個)盾細胞鑲嵌而成的外壁,裡面是由許多精子囊組成的精子囊絲體和一些不育的頭細胞組成的.實際上這種藏精器是由許多雄性生殖器官和不育細胞構成的聚合體,所以也把它叫做精囊球,它的藏卵器又叫做卵囊球.輪藻的營養體和生殖器官雖然結構很復雜,但在生活史中無世代交替,植物體都是單倍體,而且在受精卵萌發後,經過原絲體階段才能發育為成體.我國常見的有輪藻屬(Chara),麗藻屬(Nitella)和鳥巢藻屬(Tolypella).(某些教材分類方案中將該門作為綠藻門內一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