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萊特幣區 > 萊特幣狂人公眾號

萊特幣狂人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1-07-19 17:40:47

㈠ 請問:足球運動員的球衣號碼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足球運動員的球衣號碼都有特別的意義:

1號:守門員的號碼,基本上所有正式大賽中,門將都穿1號球衣。從當年的八爪章魚、前蘇聯的傳奇門神列夫·雅辛開始,到義大利鏈式防守最關鍵人物——迪諾·佐夫,再到南美三大瘋子門將狂人奇拉維特、花蝴蝶坎波斯、瘋子伊吉塔,

再到當今的」門線前的五虎上將「卡西利亞斯、布馮、雷納、切赫、諾伊爾,包括現在年輕一代的德赫亞、特爾施特根、庫爾圖瓦等等,無一例外地將這1號的光榮與夢想延遞下去。1號球衣直接代表一支球隊防守的穩定水平。

2號:右後衛的號碼,典型的像巴西名將卡福,無論在俱樂部還是在國家隊,都穿著那件代表傳奇的2號球衣。還有曼聯的著名右後衛加里·內維爾、巴薩魔翼丹尼爾·阿爾維斯、切爾西後防大將布拉尼斯拉夫·伊萬諾維奇也是2號。

由於現代足球的發展,邊後衛助攻已經成為必備戰術之一,2號身影也經常在對方半場看到,代表勤奮。

3號:左後衛的號碼,不過歐洲和南美略有不同,在歐洲,很多球隊的3號往往是左後衛,最著名的有剛剛退役的義大利常青樹小馬哥保羅·馬爾蒂尼,包括切爾西的阿什利·科爾等等。按照歐洲的傳統,3號是左後衛,2號是右後衛。

而在南美,6號才是正宗的左後衛,比如巴西人卡洛斯,以前在皇馬穿3號,鐵打的左路主力,回到國家隊,還得老老實實穿6號,因為南美是2號右後衛,6號左後衛,3號一般是中後衛。不過,現在很多歐洲球員作為中後衛也偏愛3號,比如尤文隊長基耶利尼,巴薩的傑拉德·皮克等。

4號:5鋒5衛時代的中路防守隊員偏右者,442時代的後腰或中前衛,。不過根據傳統,4號是清道夫一類的球員所穿,一般來說位置是在後衛線之後小禁區之前的。

在場上乾的一般都是粗活、累活和臟活,像什麼貼身逼搶那是分內事兒,鏟球純粹是吃飯傢伙,頗有點拚命三郎的味道,象義大利的詹蒂萊就是典型的4號,曾經在比賽中兇狠拼搶把馬拉多納的球衣都撕壞了,賽後阿根廷球王抱怨說「那傢伙簡直就是殺豬的……」。

法國前國腳帕特里克·維埃拉,是打後腰位置的,防守能力超強,穿的也是4號,乾的基本上也是粗活。所以,4號代表勇猛,場上的鐵漢,一般4號球員往往能兼任隊長,比如國米老隊長哈維爾·薩內蒂。但是如今也有組織型後腰穿4號,如瓜迪奧拉和切爾西的法布雷加斯。

5號:5鋒5衛時代的中路防守隊員居中者,442時代的中後衛,與6號是中後衛搭檔,5號代表優雅,一般都是經驗老到的防守球員所穿,比如英格蘭後防中堅里奧·費迪南德,西班牙的普約爾,迦納水牛埃辛都是。

在場上能一眼看破對方前鋒心事和下一步動作的,如果說4號是身體去防守,5號就是用大腦來防守。而在國家隊中的後衛,有資格穿5號球衣的,都是成了精的防守球員。最有名的5號當屬足球皇帝貝肯鮑爾,

還有80年代皇馬「五虎上將」之一的曼努埃爾·桑切斯穿的也是5號。但是在桑切斯之後,加盟皇馬的齊達內為了紀念他也選擇了5號。

6號:5鋒5衛時代的中路防守隊員偏左者,442時代的中後衛,與5號是中後衛搭檔,也有一些中場防守者穿6號,作為後腰的有藝術型後腰的開山始祖,阿根廷大師級球星費爾南多·雷東多,和義大利最著名的後衛佛朗哥·巴雷西,

還有貝肯鮑爾最完美的繼任者馬蒂亞斯·薩默爾,英格蘭隊後防線上的擎天巨柱約翰·特里,巴西左腳球星羅伯托·卡洛斯、巴薩和西班牙中場的靈魂哈維等等。這幾位的履歷相信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了。總之,6號也是防守型球員所穿,但場上位置開始靠前了。

7號:右前衛/右邊鋒的號碼,有時也出現在前鋒身上,這個號碼是從勞爾和貝克漢姆之後才真正走紅的,可以說是王子的代名詞。位置上可能是邊鋒或前鋒,

但更多的是右前衛所穿,包括走到哪都會讓無數女生尖叫連連的貝大帥哥,皇馬的王子勞爾,葡萄牙的魔鬼邊翼路易斯·菲戈和他的接班人,世界級天王巨星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還有喬治·貝斯特,凱文·基岡,舍甫琴科等等。一

般來說,7號要麼是右路中場,要麼作為邊鋒,或者速度型前鋒而存在。當然也有例外的,就是貝克漢姆這件7號球衣的前主人,老特拉福德的國王埃里克·坎通納穿的也是7號,身兼攻擊型前衛和前鋒兩項任務,應該穿10號。

8號:5鋒5衛時代的右內鋒,442時代的前腰或中前衛,與4號是中場中路搭檔,經典的攻擊中場號碼,在以前,正式比賽中主力球員的球衣都是從1號-11號來分發(從克魯伊夫時代都是如此的,從74年以後才開始慢慢出現11號以後的主力球員),8號是中場的指揮官,他的位置是多變的,可以從組織前衛(前腰)一直拉到後腰,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般身穿8號球衣在隊中的地位是不低的,因為他是除10號外的場上第二個核心球員,更多地參與組織、協調重任,可以說,是場上真正的中場發動機,最經典的當然是荷蘭三劍客之一的「黑天鵝」里傑卡爾德,還有英格蘭的壞小子加斯科因,保加利亞「霹靂火」斯托伊奇科夫,巴薩中前場的巫師「小白」伊涅斯塔,

當然也不能忘了英格蘭兩大世界級中場蘭帕德和傑拉德。比較例外的情況是有些8號作為前鋒的號碼。可以肯定的是,沒兩把刷子的球員是穿不了8號的。

9號:中路正印前鋒的號碼,鋒線殺手的代表,9號中經典的球員太多了,世界第一前鋒馬爾科·范巴斯滕,戰神巴蒂斯圖塔,外星人羅納爾多,越位線上的舞者因扎吉,西班牙「金童」費爾南多·托雷斯……可以說,9號就是代表了能夠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無雙猛將。作為前鋒,沒一個不願意穿上9號的,

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身份的象徵,任務除了進球還是進球,整個一進球機器。也有例外的,我們發現在國際級大賽中,很多主力前鋒往往發揮不好,進不了太多球,因為穿上9號就意味著被更多的後衛隊員重點照顧,進球變得異常困難,所以很多聰明的前鋒寧願選擇其它號碼。

10號:5鋒5衛時代的左內鋒,442時代屬於前鋒,80年代開始有一些著名前腰穿10號,隊內頭號核心人物,身份的象徵,要麼是中場發動機,要麼是鋒線主力,反正都是進攻的動力核心,甚至有可以不參與防守的特權。

從球王貝利開始,這個號碼就星光四射,到白貝利濟科,再到歐洲球王普拉蒂尼,再到阿根廷球王馬拉多納,三劍客之一的「黑鬱金香」路德·古利特,羅馬王子「弗朗西斯科·托蒂」,」憂郁王子「羅伯特·巴喬、里瓦爾多、齊達內、里克爾梅、歐文、「斑馬王子」皮耶羅、巴薩天王梅西……太多太多的經典的10號,讓永遠無法忘記。

他們是球場的主人,技術一流,大局觀強,場上NO.1級的核心人物,是個受人尊重的號碼。有個例外,98年世界盃時,德國隊頭號球星馬特烏斯身穿10號球衣,但他打的是突前中衛,這個怎麼說呢,馬特烏斯作為1990年德國隊奪得世界盃的功臣,那時他還是中場自由人,理所當然穿10號;到了98年,德國隊也沒什麼象樣的10號,

當時「虎王」埃芬博格退出國家隊,巴拉克之流還只是愣頭,加上馬特烏斯在德國足壇也算德高望重,沒人敢跟他爭,外加他當時是足壇第一常青樹,以37歲的高齡臨危受命前來,教練還是批准他穿10號戰袍。

11號:左前衛/左邊鋒的號碼,有時也經常出現在前鋒身上。11號球員作為奇兵而存在,通常是在左路活動,可以作為邊鋒,可以是左前衛,還可以是第二前鋒,共同的特點是速度一般比較快,擅長偷襲得分的那類人。遠的不說,近年來經典的11號有」獨狼「羅馬里奧,一大把年紀了,在哪都能進球;

曾經的世界第一邊鋒荷蘭飛俠馬克·奧維馬斯(包括現任小飛俠羅本)、曼聯永遠的左路之王吉格斯和德國前國腳米洛斯拉夫.克洛澤,這些都是喜歡用技術和速度讓防守方徒呼奈何的傢伙。你可能看穿了他的心事,但跟不上他的步伐;或者你可能跟得上他的速度,但永遠猜不透他下一步要做什麼,是讓對方頭痛、總能給已方帶來意外驚喜的麻煩人物。

但是現在從穿著11號球衣大紅大紫的」魔獸「德羅巴和「瑞典神塔」伊布拉希莫維奇開始,越來越多的前鋒也開始穿起11號球衣了如皇馬的貝爾和巴薩的內馬爾。

對於一個足球運動員來說,有終一天能穿上1-11號之間的任何一個號碼,代表自己的國家征戰,那將是他兒子甚至是他孫子的驕傲,這些人正常情況下都是主力,除了義大利外,在絕大多數國家隊里,不同的號碼都代表不同的場上位置和任務。之所以有這樣的看似不成文的位置規定是因為最早的國際大賽中一個隊只有11名球員,後來慢慢增加到18名,再到22名。

12號:除11個主力號碼外的第一替補球員號碼,一般是替補門將,但是這個號碼是多變的,什麼人都可以穿,沒什麼好說的。

13號:特殊號碼,一些球隊甚至沒有13號球衣。因為耶穌當年就是被第13個門徒猶大給出賣,所以也被視為不吉利的號碼。在西甲,13號甚至被規定為只有替補門將才能穿的號碼。不過也有幾個哥們偏不信邪,比如一個人就能扛起整條後防線的義大利頂級後衛內斯塔,德國戰車永不停歇的發動機巴拉克等等,他們都是好樣的,純爺們。

14號:如果說1-11號球衣外還有哪個號碼最閃亮,答案肯定是14號了,荷蘭球聖約翰·克魯伊夫的專用號碼,據說是他為了紀念自己14歲開始正式踢球而選擇這個號碼的。14號球衣因克魯伊夫而偉大,對於他,還有必要說太多嗎?

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是從世界盃冠軍隊里產生的最佳球員(74年世界盃金球獎得主)、荷蘭足壇教父、全攻全守最早也是最偉大的詮釋人、當今足壇與貝肯鮑爾共同享有對現役球員品頭論足特權的權威專家……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把他的頭銜列舉下去。

而在當今最出名的14號球員盧卡·莫德里奇自己也承認自己是因為崇拜克魯伊夫而選擇14號的。

15號:代表希望的號碼,很多替補球員在打上主力前都穿這個。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巴喬了,90年時,年輕的巴喬就穿的這個,幾乎憑一已之力,硬是把義大利帶到半決賽。到了94年,巴喬理所當然成為不二主力,球衣號碼自然也從15號換到了象徵球隊頭號猛將的10號。

16號:吉利的號碼,很多球員都喜歡選擇這個,位置大多為中場,比如曼聯傳奇隊長羅伊·基恩就是穿著這件球衣率領曼聯在全歐洲颳起了一陣紅色旋風,還有荷蘭」眼鏡俠「戴維斯也喜歡這個號碼,在國家隊通常都穿它。

還有法國的光頭門將巴特茲,雖說這哥們被稱為是」黃油手「的祖師爺,但不得不承認,他運氣確實也確實太好了。還有前任德國和現任拜仁慕尼黑的雙料隊長,世界第一邊後衛菲利普·拉姆在國家隊穿的也是16號。

17號:法國傳奇射手方丹的戰袍上背的就是這個號碼,他在一屆世界盃賽中攻入13個進球後,這個號碼開始成為被人喜歡的號碼,雖然在此之後方丹的表現江河日下,但並不妨礙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它。近年來義大利頂尖的後衛卡納瓦羅、法國名將大衛·吉諾拉都穿它——這個號碼好象前鋒後衛中場都穿,比如切爾西後衛博辛瓦,那不勒斯天才中場馬雷克·哈姆西克等等,場上位置不定。

18號:前鋒和攻擊型中場往往選擇18號,最著名的要數德國的「金色轟炸機」克林斯曼,當年,克林斯曼作為德國黃金組合三駕馬車中的強力前鋒,一頭金色長發風中亂舞,加上德意志人特有的帥氣外貌,張揚的個性,端的是迷倒眾生。

第二個有名氣的要算智利「雙薩組合」中的伊萬·薩莫拉諾,他當年風頭甚勁,從皇馬加入國際米蘭時按理來說有資格穿9號球衣的,但俱樂部高層否定了他的選擇,因為,當時隊內還有更好的9號——羅納爾多,雖然那時羅納爾多在養傷,缺席了差不多75%以上的比賽,但高層最終還是決定為外星人保留9號球衣。

薩莫拉諾無奈之下只有選擇另一個代表前鋒的號碼18號。但他也表示了對大羅的不滿,人為地在號碼之間加上一個「+」,變成了1+8,被球迷們稱為是天才的「發明」。多特蒙德天才球星拉爾斯里肯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18號。還有曼聯傳奇保羅斯科爾斯。這些都是傳奇18號

19號:至少也是強力攻擊型中場球員所穿,更多時候是前鋒的選擇,而且一般都是替補,在他們成名之前,都得老老實實穿這個。

20號:這個號碼很有意思,在很多國家隊里,20號代表的意義是第二個10號,或者是下一個10號。象98年世界盃英格蘭隊的」追風少年「歐文,那時他名氣還不大,穿的就是這個,並在對陣阿根廷時打進被很多人稱為那屆杯賽最漂亮的一個進球後,就開始當仁不讓地穿起10號了,成功轉正。

而在英格蘭國家隊里,10號是主力前鋒的號碼。第二個例子就是荷蘭隊的范尼,在以前,帕特里克·克魯伊維特是鋒線主力,范尼剛進國家隊,穿的都是20號。等K9淡出國家隊後,范尼的名氣越來越大了,開始穿9號甚至10號。

對比前者,范尼更有說服力,一名大器晚成的神射手,如今已是33歲高齡,依然是強力前鋒,高效殺手,名符其實的禁區之王,除了當年的戰神巴蒂斯圖塔,沒人能有這等功力了。對他,我總是保持特殊的尊重。現在最出名的20號恐怕是皇馬的當家射手伊瓜因了。

21號:低調核心的專屬號碼,如尤文圖斯的21號齊達內,米蘭的21號皮爾洛,拜仁隊長拉姆等等。

22號:第三替補門將,很多國家隊的第三門將都穿這個。一般來說第一門將都會在比賽里把風頭搶光,作為第二門將和第三門將來說,能把第一門將擊敗是他們永遠的目標,但也有例外,最經典並被全世界銘記的22號是A.C.米蘭的攻擊型中場卡卡。

23號:在2002年後,國際足聯允許一支國家隊最多可同時擁有23名球員(即11名首發+12個替補),所以出現了23號球衣,這個號碼什麼位置的人都有可能選擇,反正他也差不多是最後一個進國家隊的。

但到目前為止,最出名的23號是英格蘭隊的大衛貝克漢姆,在足球場上似乎還沒有像喬丹那樣穿著23號球衣的上帝,但足球是圓的,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說不定哪天就會有一個穿著23號球衣的上帝就此誕生……

(1)萊特幣狂人公眾號擴展閱讀

足球傳統號碼與位置的關系

早期5鋒5衛(MW/WM)的時代1號守門員2號右後衛、3號左後衛中間三名防守隊員從右到左分別是4、5、6號五個進攻隊員從右到左分別是7、8、9、10、11號9號正中突前,8號、10號是平行雙內鋒,7號右邊鋒,11號左邊鋒。

442陣型時代守門員1號右後衛2號、左後衛3號中後衛偏右和偏左者分別是5號、6號兩個中前衛,如果平行,4號偏右,8號偏左,如果前後,4號拖後,8號突前。右前衛/右邊鋒7號,左前衛/左邊鋒11號。兩個中前衛,如果平行,9號偏右,10號偏左,如果前後,10號拖後,9號突前。

其餘陣型以此為原則,稍作變化,433陣型中,9是中鋒,7號右邊鋒、11號左邊鋒,中場是4、7、8號為指不定。傳統的足球號碼制以英格蘭為准,主流足球國家也大同小異。

㈡ 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

提高英語口語平時可以練練口語,看看英語電影的,記一些字幕,並反復背誦。平時可以在手機軟體上練練口語。具體如下:

1、大膽開口說英語。

首先要消除心理障礙,大膽開口說。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先有聲音,後有文字,如果發音不準,別人就聽不懂,因此要想學好英語,一定要大膽開口,開口讀、開口說。

2、學會認真聽。

「說」的習慣是在「聽」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聽」「說」的結合能使詞句的音形義在記憶中迅速結合起來。

3、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接觸真實英語交際情景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局限的,這就使得他們的語言學習主要環境只是課堂.而在目前大部分英語課堂還是那種教師一支筆,一本書,一言堂,一板書,一本磁帶的形式,缺少學生創造使用語言的氛圍和場合,口語練習也往往是教師控制的。

4、多閱讀。

一方面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肌,提高靈活程度,另一方面有助於把握語感,使自己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學習英語的技巧:

選擇一次性記憶大量單詞,並且及時復習。大家一般說的是:每天背10個單詞,一年就記住了3000多個單詞。對不起,真這樣做,到時候可能連100個單詞都記不住。

花在一個單詞上的時間要少,然後盡可能多背單詞,再反復記憶,這樣比你每天固定花大量時間在那幾十個單詞身上效果好得多。

要相信人類的大腦,背了單詞肯定會快速遺忘的,必須要每天復習單詞,讓單詞每天在你眼前重現,或者通過大量的英語閱讀來鞏固單詞。

㈢ 魯迅的作品人物評價

近些年來,對魯迅先生的評價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一方面,在不少有關當代文化人影響力以及受喜愛的中國作家評選中,魯迅多次以最高票數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不斷叫囂,要從政治、思想、作品、人格方麵粉碎魯迅的神話。究竟今天該如何評價魯迅的地位?我們還應從哪些角度更好地研究魯迅的價值?

魯迅仍是大家崇敬的對象

新版《魯迅全集》昨天在書店首次與公眾見面,記者在北京圖書大廈隨機采訪了幾位讀者。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表示,魯迅在今天仍代表了中華民族精神,仍是大家崇敬的對象。

北京理工大學的馬偉同學告訴記者,雖然他並非中文專業學生,但一直喜歡魯迅,有同學甚至叫他「魯迅迷」。他告訴記者,很多同學表面不樂於承認自己喜歡魯迅,「他們怕別人說自己是故做高深,但內心都很崇敬他,在圖書館里魯迅的書比較搶手,魯迅在今天仍代表了民族精神。」

年僅40歲的史曉航是搞收藏的,家中甚至收藏有大量魯迅作品的小人書。「以前僅僅是喜歡看他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事情增多,我越發地感覺到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度,他的思想是沒時代局限的。」

「魯迅的作品告訴我們100年前的中國文化和歷史,他的作品已成為中國基礎文明的一部分,想要了解中國近代史,魯迅是繞不開的。」一位讀者告訴記者,他是閱讀魯迅的作品成長起來的,以後也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

經典作品總面臨諸多挑戰

「在社會文化潮流下,在東方文化保守主義和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兩面夾擊下,魯迅文化遭到了質疑、挑戰乃至否定。從歷史發展進程看,產生這種現象是可理解的。」學者陳漱渝認為,古今中外,經典作品都會面臨挑戰。在重新審視、重新選擇過程中,有的作品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的經典,經過沖擊將會發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學者林非則認為,對魯迅的研究,既要總結出發揮出魯迅思想光芒的見解,也得分析可能存在的片面觀點,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現,不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像當前少數並未認真閱讀魯迅作品的人,信口雌黃,甚至無端地進行謾罵,這樣的行徑實在是遠離了科學與文明,是令人可笑的。如果在我們的民族中,有許多的人能夠通過認真地讀書和學習,理解像魯迅這樣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思想家,理解他作品對歷史前進的啟示,那就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是不斷地走向真善美的輝煌前景。」

㈣ 古人起號的來歷

古人起號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璜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號的形成:
一是使用者本人起的
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
二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
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准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㈤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生平介紹

本傑明.富蘭克林——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是他自己所說過的一句話「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的父親原是英國漆匠,當時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業,生有十個孩子,富蘭克林排行第八。富蘭克林八歲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他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所以,他到十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讀了這兩年書。十二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所當學徒,自此他當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伙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他閱讀的范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就是在當學徒的這段時期里,富蘭克林把在學校曾兩度考試不及格的算術學了一遍,又讀了賽勒和舍爾梅的關於航海的書,從這些航海的書里,他接觸到了幾何學知識。他還讀了洛克的《人類的悟性》和波爾洛亞爾派的作者們寫的《思維的藝術》。富蘭克林的學習日漸深入。

1723年富蘭克林離開了波士頓,到費城的基未爾印刷所和英國倫敦的帕爾未和瓦茨印刷廠當工人。1726年秋,富蘭克林回到費城,這時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術,開始獨立經營印刷所,印刷和發行《賓夕尼亞報》,並出版了《可憐的李查歷書》,當時被譯成十二種文字,銷行於歐美各國。1727年秋,在費城他和幾個青年創辦了「共讀社」,組織了小型圖書館,幫助工人、手工業者和小職員進行自學。每星期五晚上,論討有關哲學、政治和自然科學等問題。這時富蘭克林還不到三十歲,通過刻苦自修,已經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和啟蒙思想家,在北美的聲譽日益提高。在富蘭克林的領導下,「共讀社」幾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後來發展為美國哲學會,成為美國科學思想的中心。

1736年,富蘭克林當選為賓夕尼亞州議會秘書。1737年,任費城副郵務長。雖然工作越來越繁重,可是富蘭克林每天仍然堅持學習。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後掌握了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富蘭克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時間去從事社會活動。富蘭克林特別重視教育,他興辦圖書館、組織和創立多個協會都是為了提高各階層人的文化素質。

正當他在科學研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的時候,由於英國殖民者的殘暴統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實驗儀器,積極地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從1757到1775年他幾次作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國談判。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和《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經七十高齡的富蘭克林又遠涉重洋出使法國,贏得了法國和歐洲人民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1787年,他積極參加了制定美國憲法的工作,並組織了反對奴役黑人的運動。

富蘭克林度過的最後一個冬天是在親人環護中度過的。1790年4月17日,夜裡11點,富蘭克林溘然逝去。那時,他的孫子譚波爾和本傑明正陪在他的身邊。4月21日,費城人民為他舉行了葬禮,兩萬人參加了出殯隊伍,為富蘭克林的逝世服喪一個月以示哀悼。本傑明.富蘭克林就這樣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靜靜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

㈥ 古代詩人,或名人的字或號是怎麼起的,有什麼原則嗎,根據什麼

字」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范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和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㈦ 魯迅關於文學作家作品評論的基本觀點

魯迅全集·影響——魯迅仍代表中華民族精神
近些年來,對魯迅先生的評價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一方面,在不少有關當代文化人影響力以及受喜愛的中國作家評選中,魯迅多次以最高票數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不斷叫囂,要從政治、思想、作品、人格方麵粉碎魯迅的神話.究竟今天該如何評價魯迅的地位?我們還應從哪些角度更好地研究魯迅的價值?
魯迅仍是大家崇敬的對象
新版《魯迅全集》昨天在書店首次與公眾見面,記者在北京圖書大廈隨機采訪了幾位讀者.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表示,魯迅在今天仍代表了中華民族精神,仍是大家崇敬的對象.
北京理工大學的馬偉同學告訴記者,雖然他並非中文專業學生,但一直喜歡魯迅,有同學甚至叫他「魯迅迷」.他告訴記者,很多同學表面不樂於承認自己喜歡魯迅,「他們怕別人說自己是故做高深,但內心都很崇敬他,在圖書館里魯迅的書比較搶手,魯迅在今天仍代表了民族精神.」
年僅40歲的史曉航是搞收藏的,家中甚至收藏有大量魯迅作品的小人書.「以前僅僅是喜歡看他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事情增多,我越發地感覺到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度,他的思想是沒時代局限的.」
「魯迅的作品告訴我們100年前的中國文化和歷史,他的作品已成為中國基礎文明的一部分,想要了解中國近代史,魯迅是繞不開的.」一位讀者告訴記者,他是閱讀魯迅的作品成長起來的,以後也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
經典作品總面臨諸多挑戰
「在社會文化潮流下,在東方文化保守主義和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兩面夾擊下,魯迅文化遭到了質疑、挑戰乃至否定.從歷史發展進程看,產生這種現象是可理解的.」學者陳漱渝認為,古今中外,經典作品都會面臨挑戰.在重新審視、重新選擇過程中,有的作品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的經典,經過沖擊將會發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學者林非則認為,對魯迅的研究,既要總結出發揮出魯迅思想光芒的見解,也得分析可能存在的片面觀點,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現,不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像當前少數並未認真閱讀魯迅作品的人,信口雌黃,甚至無端地進行謾罵,這樣的行徑實在是遠離了科學與文明,是令人可笑的.如果在我們的民族中,有許多的人能夠通過認真地讀書和學習,理解像魯迅這樣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思想家,理解他作品對歷史前進的啟示,那就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是不斷地走向真善美的輝煌前景.」
未來對魯迅的評價將更高
「有人說,未來對魯迅的評價,將比今天更高,我贊賞這種預言.因為魯迅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優美和最核心的一部分,參與編譯《魯迅全集》的學者和出版家,是以聖徒般的虔誠從事這一工作的,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魯迅的精神火炬,傳播著魯迅的思想.」林非說.
還有學者認為,魯迅是中華民族文化當中的寶庫,他的著作在中國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亞於古代的經,可以說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經書.「說它是寶庫,可以說魯迅所處的時代脈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裡體現了.他本身就是一部那個時代的歷史.同時,魯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時時代精神結合的最好典型.在那個群星燦爛的時代,魯迅在二者的結合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高峰.至於他對人民,對民族,對國家,對世界,他的理念,它的信心,它的奮斗,它的犧牲,這種精神更值得中華民族子孫代代相傳.」
現在尤應強調魯迅精神
魯迅的精神在當代有何意義?周海嬰強調說:「魯迅自己講過,希望自己的文字慢慢消亡.但這是沒辦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同物理學家、化學家研究出某個定律一樣,魯迅總結出的社會、文化、歷史的思想也是一種定律,是文化定律,是社會現象的定律.」周海嬰認為,在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期,魯迅的這個「定律」不太容易被改變,但一旦改變也就意味著社會有了更大進步.
還有學者認為,雖然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也在身後或生前就引起過爭議,但眼下魯迅所處的狀況還是不正常的,這種狀況是文化人的悲哀.這位學者說:「但我相信,這段時間不會長,因為違背規律,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是要強調魯迅的精神.市場經濟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特別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如沒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精神,那就是口袋鼓了,靈魂空了.」
部分學者滿足於自我欣賞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了近年來魯迅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林非認為,盡管現在研究魯迅的專家學者為數不少,每年發表的研究論文也長篇累牘,但真正優秀的好文章、好觀點並不多,「這些研究者多數沉浸在對文本本身的分析,而沒有深入到魯迅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每個人生階段的行為、思想中去,因此寫出的論文膚淺.究其原因,是因為研究者本身的素養問題.」
周海嬰也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我前幾年到廈門大學,那裡的老師跟我抱怨,說對學生講魯迅作品時很困難,缺乏一些輔導性質的圖書.」他認為部分魯迅研究者躲在書齋中做學問,對無關緊要的問題死鑽牛角尖,寫出的論文艱澀難懂,不考慮大眾是否能看懂,只滿足於幾個人的自我欣賞.
客觀地評價成就和不足
林非認為,20年來學者們對魯迅的研究有了很大進步.「這20年來是思想解放的過程,大家可以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分析研究魯迅.學者們每人都有自己的魯迅觀,能夠互相進行討論.但這些對於魯迅的研究還是不夠.」
林非認為,魯迅先生是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見解至今還沒有得到徹底研究,學界對魯迅缺乏具有歷史深度的分析和解剖.他分析說,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魯迅學識淵博,而學者的知識素養還不能與他相提並論,不能站在同等的高度自然無法深刻地分析.
林非還表示,對魯迅的研究要客觀.「歷史上任何傑出的思想家都有成就和不足,魯迅不能例外.比如說,黃宗羲是魯迅的同鄉和前輩,但魯迅在作品中從未很好地總結過這個人,這一點是魯迅思想的不足.」他認為,今人不能苛求魯迅,但要站在後輩的角度總結前賢.「這種總結不是單純地褒貶魯迅,而是提醒今人,應怎樣更好地總結前賢思想,更好地前進
魯迅一生著述很多,但是具體到小說上的數量卻有限,《吶喊》、《彷徨》加上荒誕小說《故事新編》,不過是三部,二十來篇小說,而且都很薄,字數加起來還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長度的長篇小說.
魯迅小說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卻很不少.說到底,小說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小說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篇小說在藝術上成熟度.古今中外的好小說,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支撐.讀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說的大段描寫和議論,卻可以印象深刻地記住某一個小說人物的特點.一個成功的小說人物,可以穿透時間的帷幕,從很遠的地方走到我們面前.這樣的人物,甚至會掩蓋小說人物的原型.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因為塑造得生動成功,從而遮蔽了歷史上的人物.《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屬於中國古代小說傳統中的一個大門派「講史」的一類,根據的母本就是我們熟知的陳壽撰寫的《三國志》.「講史」的特點不是憑空去杜撰一個人物,而是拿歷史上真有的人來說事.小說的《三國演義》里,根據作者的某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敘述的進展,把《三國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發揮,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我個人認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過曹操來映襯「忠厚」的劉備.他們是一茅一盾,誰也離不開誰.魯迅對這點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很早就說過:「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也就是說,讀史和讀小說不是一個讀法,但是,小說里成功的人物形象,往往會掩蓋歷史上的真人.這樣的例子很多了.講史小說很喜歡拿古代的人說事,又安全,又方便,跟自己無關,可以隨便亂講.所以,中國古代的小說大體上來講,都是「無我」的小說,是沒有作家自己人生經歷的作品.《紅樓夢》也許是個例外,所以它特出於所有的古代小說之上,在現在的讀者中還能夠找到同感.魯迅深通傳統小說,想來對傳統小說裡面的優劣有著非常深刻的見解.所以,他做小說有一個特點,從「我」做起.
從「我」做起的意思,就是通過自己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同時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和判斷.現代白話文小說的一開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挖掘個人的內心,通過「我」來拉近讀者和小說的距離.第一人稱的敘述表明了一個信息,就是這個東西跟「我」是有關的,自然也跟「我們」有關了.作家從遙遠的「古代」,從「講史」、「傳奇」、「才子佳人」這些跟「我們」的生活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轉向自己的身邊,最基本的初衷,就是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身邊的故事,跟我們的生活都有關的故事.在所有這些故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不能夠、也不應該置身事外.
我們看到魯迅創作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現代白話文的第一篇奠基作品《狂人日記》,一上來,就是跟「我」有關的.第一個「我」是小說開頭的「余」:「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這句話要告訴人們的是,「狂人」不是天外來客,不是話說什麼什麼年間的才子佳人,也不是上古人士,他就是我們的熟人,朋友,生活在我們身邊,是生活中現實的人——這里我們不說「真實的人」.第二個「我」,就是進入了「狂人」自述的「我」:「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狂人」認為「正常人」的自己的前三十多年,「全是發昏」.這里開始了現代白話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顛倒:正常的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這里是對這個中國文化而生發的感嘆.魯迅一上來就下了勝負手,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一鍋端了,就像下圍棋一樣,一子點掉了對方的大龍.
第一人稱的敘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敘事技巧,就是要造成「我」就是作者本人的閱讀錯覺,從而讓讀者產生親近感.同時,這個「我」的敘述,也可以很方便地引出作者的判斷和議論.當然,在《狂人日記》本身,作者做了一個切除手術,寫了一個引子,表明「狂人」不是我,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這里擺明了就是請君入瓮的態度,兼顧了各個層面的讀者的趣味和偏好.所以這篇小說發表之後,能夠引發很多人的共鳴,成了針對舊文學的一個顛覆性的文本.
《狂人日記》的出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這標志著現代白話文寫作的一開始,就把目光投注在個體的人的本身上.
這當然跟整個「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對於源自西方的關於人的新觀念的引入有很大的關系.周作人在《人的文學》里開頭就說:「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的新文學,簡單的說一句,是『人的文學』.應該排斥的,便是反對的非人的文學.」這個「人」源自西方的觀念:「歐洲關於這『人』的真理的發見,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紀,於是出了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兩個結果.……女人與小兒的發見,卻遲至十九世紀,才有萌芽.」
關於「大寫的人」、「人道主義」等的觀念,在這個時期大量地進入,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革命的內容.既然「舊文化」無人,那麼新文學的一開始,首要的就是發現「人」的存在.
魯迅的西學基礎萌發於江南水師學堂,他在《朝花夕拾·瑣記》里說他自從進了這個學校:「……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星期日跑到城南去買了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價五百文正.」許壽裳的《魯迅先生年譜》里也說魯迅:「前十三年(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年)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前十年(廿八年壬寅,一九零二年)二十二歲.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到了日本,魯迅一開始決心學醫,因為他父親一直是「久病不治」,使得他們家由小康墜入困頓,其間遭受了多少的白眼和心靈的創傷,在魯迅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魯迅在《吶喊·自序》里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進江南水師學堂之後,魯迅看到了一些關於西醫的書籍,「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 所以,等到進入日本留學之後,魯迅的最初願望是要做一個醫生:「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從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到,有理想的知識分子一開始都想當醫生,治病救人,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業.因為看到中醫的弊端,又感到西醫的科學,魯迅到日本的最初想法,就是學習醫學——西方體系的醫學.但是,他一九○四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之後,在讀書和看電影中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對學醫的理想產生了動搖.一九○六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 在魯迅自己記述的這些事情里,有著很深的對於人的認識和理解.魯迅非常不能忍受的是傳統封建文化對於人性的扭曲和歪曲.他在文章里回憶自己少年時期就對此產生過很大的反感:「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魯迅於是發現,健康的人包含了肉體和精神的兩個方面.他認為當時首要的問題,是精神的問題.這後來成了他寫作的一個中心的動力.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有著大量的西學內容,這些對於身處日本的魯迅來說,必定有著非常深的影響.明治二十年之後,日本文學界興起的「文言一致」運動,要求運用口語和白話文描寫和表達身邊的現實生活;接著是以二葉亭四迷的《浮雲》、島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蒲團》為代表的「自白文學」.這種自白,也是以發現「個人」「自我」為突破的.這種自我,相對於西方的基督教,而不是從漢文化而來的那種道德感.日本基督教的前鋒人物內村鑒三在《我是怎樣成為基督教信徒的》一書里剖析自己的內心說:「我稱自己的日記為『航海日記』,因為這日記記錄了可憐的小船穿過罪惡、眼淚和無數的悲哀,駛向上蒼而每天前行的歷程.」 著名的學者柄谷行人對此評論說:「我們不能將此視為一種謙虛的態度.我沒有隱瞞任何東西,這里有的是『真實』……所謂自白就是這樣的一種表白形式.它強調,你們在隱瞞真實,而我雖是不足一取的人,但我講了『真理』.」 柄谷行人的評論一針見血,也就是說,作家堅信自己講述的乃是真理,它表達了真實的現狀和真正的內心感受.就此,柄谷行人說:「可以說,日本的『現代文學』是與自白形式一起誕生的.」 這種感受從「我」出發,具有堅實的基礎.晚了將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現代文學運動,在這里跟日本的現代文學的起源,從根源上具有一致性.
學者們很喜歡把魯迅的《狂人日記》跟果戈里的《狂人日記》相提並論,各種普及性的教材,也這樣寫,然而魯迅的從果戈里那裡得到的僅僅是形式上的靈感而已.對有著同樣的現代化要求的中國和日本來說,先走一步的日本的變化,才跟我們具有本質的相似性.魯迅在日本期間大量閱讀了日本人的著作和日本人翻譯的西方著作,這些日本文學的變化,他應該非常熟悉.
就這樣,魯迅從「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開始,直截了當地切入了當時問題的最根本處.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斷定,現代白話文小說一開始,就是「有我」的寫作,同時,這樣的寫作也才可以稱為「現實主義」的寫作.對於現實和人生的關心,使得這個時期的中國作家暫時還無暇顧及西方開始興起的各種現代主義流派.小說的創作跟魯迅的從事文學的初衷是一直的,那就是用文學來改造國民的精神,來揭示社會問題.小說一開始就是功利的,而不是審美的.是革命者寫作而不是知識分子寫作.
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已經注意到了小說可以用來幫助「改良」,甚至「啟蒙」和「革命」了.梁啟超於1902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小說雜志《新小說》,接著其他的雜志相繼出現,有《綉像小說》(1903)、《月月小說》(1906)、《小說林》(1907)等.清末這些開明的學者和新聞家對於通俗文學、特別是小說對社會所能夠產生的影響,投注了很大的關注.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人在面臨著現代世界的挑戰時所表現出來的手足無措的現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傳統小說;因此,這樣的小說應該被那些能夠激發愛國熱情、傳播新觀念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來替代.梁啟超不僅大力倡導新小說(相對於傳統小說而言——在當時,尤其是「五四」時期,人們更喜歡使用的是「舊小說」一詞.本文採用「傳統小說」這樣一個相對溫文的用法),還身體力行,給《新小說》雜志寫了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共四章,還寫了西方很多愛國志士的傳記,其中寫馬佐尼等人的《義大利建國三傑》影響很大.與此同時,其他憂國憂民的作家也日益以小說作為批評社會和政府的工具,把小說當作一種活生生的社會力量和強烈的意識,認為從前的小說家沒有能夠盡到對普通民眾進行教育的責任.魯迅這一代的知識分子繼續著他們的思想,在三十八歲的時候寫出《狂人日記》,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㈧ 魯迅的時代背景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後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後,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後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閱讀全文

與萊特幣狂人公眾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在以太坊還能挖嗎 瀏覽:741
nba2k20虛擬貨幣碼 瀏覽:64
比特幣思潮 瀏覽:591
區塊鏈創業團隊 瀏覽:791
以太坊當日預測軟體 瀏覽:411
印度數字貨幣失敗的原因 瀏覽:325
以太坊用到顯卡什麼性能 瀏覽:522
比特幣剛出的時候怎麼挖 瀏覽:951
i7算力多少 瀏覽:923
數字虛擬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瀏覽:879
btc和eth哪個更有投資價值 瀏覽:620
以太坊2018年1月4日 瀏覽:594
安卓下載BTC 瀏覽:997
比特幣最早挖礦平台 瀏覽:226
全網算力和比特幣價格 瀏覽:608
btc礦機尺寸 瀏覽:375
虛擬貨幣會替代現金嗎 瀏覽:60
ARM算力對應關系 瀏覽:845
10萬人民幣可買多少比特幣 瀏覽:524
區塊鏈概念股名單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