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空氣幣」真相是什麼
空氣幣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信用背書和實物依託的所謂的應用區塊鏈技術研發的」數字貨幣」其本質並非是真正的數字貨幣,其特點為表面上高收益,實則風險極大,幣的漲跌完全由發行方掌控。
主要靠包裝一個區塊鏈無所不能的好概念,來忽悠外行眾籌投資。投機色彩特別明顯。但是受益於市場紅利,這些幣都有5倍以上的升值。不過僅僅幾個月過後,這些泡沫濃厚的空氣幣,就漏出了詐騙的馬腳,被媒體報道曝光,這些公司成為了監管治理的重災區。
空氣幣的特質:
1、用創始人的背景和已經有的其他榮譽為項目代言。
2、不重技術,重營銷,將宣傳放在第一位。
3、白皮書無任何技術說明,全部由項目計劃組成,無實質性的技術路線圖。
4、後期多數以交易所上市為主要目的,把幣價作為衡量項目的唯一標准。
5、幣價的暴漲並不是由於技術某一難點攻克或者項目進展,而是通過某些營銷手段來拉伸。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② 央視新聞調查揭批「空氣幣」真相是什麼
去年9月4日,央行發布的文件,明確叫停了代幣發行融資。這種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如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的行為,從此在國內禁止。如今半年時間過去,虛擬貨幣的市場情況如何?央視財經頻道聯播調查小組對此進行了深入報道。
以下為央視《新聞調查》全程記錄,由鏈得得App編輯整理:
火爆依舊 禁不住的炒幣人
今年1月,虛擬貨幣投資者楊超看到比特幣價格上漲,籌錢進行了投資,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賠掉了上千萬。
虛擬貨幣投資者楊超:比特幣當時我買入的價格在10萬塊錢一克。然後以這個價格就買入了大概兩百多萬三百萬的比特幣。然後之後這個比特幣的價格就開始下滑、下挫,然後下挫每跌10%我就又補,又補現貨,又買現貨。
實際上,這不是楊超第一次炒幣。在代幣發行融資和交易平台被禁之前,他的虧損已經超過了200萬。心有不甘的楊超認為,央行出台的ICO禁令對於他這樣的投資者並沒有任何影響。可是,再次入場的結果更加令人失望。
空氣幣頻現,新發行代幣增加30多倍
在央行去年9月的文件中,把代幣發行融資明確為:「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可是,因為技術上的便利,國內的「虛擬貨幣」投資者買賣代幣的行為仍然大量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什麼會這么熱呢?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毛洪亮: 9月份之後,在上線數字貨幣幣種方面比原來豐富了很多,比如說火幣、OK他們的上線的幣種,都超過了100,這塊更加豐富。2017年9月份之前基本上就是一般就是三個,比特幣,萊特幣和以太坊。
在新增的大量幣種中,泡沫正在不斷增加。李笑來,被稱為「中國比特幣第一人」,他坦言,要想完全避開代幣市場中的「泡沫」,根本不可能。 投資者的熱情不減,代幣發行融資層出不窮的背後,是代幣在市場中不斷的破發、甚至直接消失。
虛擬貨幣投資者李笑來: 肯定有一些投過的幣就不見了,就消失了,就做爛了,肯定有,而且比例還不少,不告訴你就是因為不好意思。誰閑著沒事說你看我這么傻。現在很明顯有泡沫,且一直有泡沫,但這個泡沫究竟在哪裡,究竟有多大誰也不知道。
在泡沫中,最為危險的,是完全沒有實體項目支撐的「空氣幣」。
2018年1月15日,號稱全球首個支持數字加密貨幣的博彩游戲平台英雄鏈,上線即「破發」,由發行價0.6元跌至0.05元。
3月14日,被中國某縣公安局以涉嫌詐騙立案調查
2018年1月,主打「放衛星」和打造太空操作系統概念的太空鏈進行ICO
1月10日,向私募投資人發行代幣SPC,僅一天便私募近10億元
3月28日,太空鏈項目及相關代投涉嫌詐騙已被揚州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立案
2018年2月1日,藝術鏈涉嫌虛假宣傳,陷入退幣風波,後項目方進行1:1回購,目前網站下線,創始人不知所蹤。
「空氣幣」頻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和其他融資項目的不同,代幣發行融資的融資主體並不需要是一個真實的公司,僅僅只是一個臨時組成的「團隊」就可以成為融資主體。在央行禁止代幣發行融資後,國內原有的代幣項目,紛紛選擇將伺服器、融資主體注冊地等遷移到境外。而以「團隊」為融資主體的代幣融資項目甚至都不需要將注冊地外遷,一切照舊,就可以繼續融資圈錢。
名人站台忽視價值,落入資本圈錢游戲
大量不同種類的代幣發行,背後都有一個邏輯,就是每種代幣都是基於某個區塊鏈技術或者應用的「虛擬貨幣」。理論上,看好這種代幣,就是看好它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然而,在暴漲暴跌的一輪一輪行情中,甚至一些空氣幣,也就是背後其實沒有任何真實項目的代幣,依然被市場接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記者發現,對於普通投資者,在目前的虛擬貨幣定價中,即使是真正有實體項目支撐的代幣,也難以參照IPO項目以實體項目的估值進行定價。在信息完全不透明的情況下,對於一種虛擬貨幣的價格完全取決於項目的包裝、甚至是項目由誰站台。李笑來就經常出現在一些項目的宣傳中,成為一個站台人,其中也不乏空氣項目。
專家表示,只要是資本願意,即便是背後沒有項目的空氣幣,也有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因為各國都缺乏有效的監管,資本通過漲跌游戲,可以輕松圈走小投資人的資金。這樣的操作對於目前市場中大量存在的新發行代幣、或者融資總金額不大的小幣種而言,操作起來並不難。 不公開、不透明、項目價值的不確定,以及投資者期待暴富的情緒,放大了「虛擬貨幣」市場的風險。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劉曉蕾:你就沒有價值,但是照樣可以炒的很高,為什麼呢,就是搏傻,雖然價值是零,但是我現在賣十塊錢,後面二十塊錢還有人願意買,我在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賣給他。
③ 2022年區塊鏈領域的四大看點|界面預言家⑯
區塊鏈領域有一個關於「不可能三角」的核心命題,分別是安全性、性能和去中心化程度。這個命題是區塊鏈技術演進的根本,不管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亦或是大力發展的聯盟鏈,本質上都是在以上三要素之間作出取捨。
隨著以太坊在區塊鏈開發者之間核心地位的確定,性能逐漸成為其發展的瓶頸,所以在可見的2022年,關於性能上和效率的提升將是一個長期且關鍵的問題。
基於以太坊生態,要在「不可能三角」的限定內提升性能,目前的路徑已經明確,第一個是Layer1層面的,也就是其他公鏈來分擔以太坊的數據壓力。
2021年的主要趨勢之一是出現很多Layer 1的使用增加,該領域目前由 Solana、Avalanche、Terra 和 Binance Smart Chain 主導,每個鏈都擁有不斷增長的生態系統,價值已超過100 億美元。
第二種是Layer2,基於以太坊主網,但將結算轉移至第二層網路,從而提升效率。這也是以太坊正在努力的方向,Layer2通常稱為 rollups,因為它們在將更新的交易數據發送回以太坊之前,將交易「匯總」或捆綁在一起並在新環境中執行它們。
而區塊鏈最關鍵的數據驗證環節,Layer2目前有兩種技術方案,一種名為「Optimistic rollups」,一種名為「ZK Rollups」。這兩種技術路線都有團隊正在開發相應的網路,並有生態支持,如選擇「Optimistic rollups」的Arbitrum,選擇「ZK Rollups」的dYdX。
而介於Layer1與Layer2之間,還有一種方案名為「側鏈」,它部分兼容以太坊主網,但又不屬於Layer2,它們專門用於處理以太坊的過剩容量,而不是與整個以太坊競爭,並以互補的方式託管以太坊應用程序。
而從目前用戶最活躍的DeFi說起,根據DeFi Lama的數據統計,以太坊上DeFi的鎖倉量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BSC、Solana、Avalanche等其它公鏈也吸引了近490億美元的資金,成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金融場景。
雖然很多公鏈的數據頗具規模,但不同的鏈間如同數據孤島,不同鏈上的資產無法自由交換,此外,很多新興公鏈發展並不如以太坊,缺失很多基礎設施,比如穩定幣、NFT 游戲 等等。
因此,需要將其它鏈上的資產通過跨鏈引入自身的公鏈,在當前常用的跨鏈方式中,除了中心化機構如交易所錢包中跨鏈提幣之外,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去中心化跨鏈資產橋。
對於跨鏈橋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達成共識,這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投資者託管資產的安全性,就目前來說,中心化交易所的跨鏈橋對用戶而言是最方便使用的一種跨鏈橋,不過中心化交易所跨鏈橋存在著單點故障的問題,另外現在的跨鏈橋還在逐漸向非託管化的方向去發展,為的就是進一步的保障用戶的資產安全。
DAO全稱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是一種試圖擺脫傳統科層制的管理模式,以區塊鏈技術來完成自主運行的組織形式。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能夠利用基於區塊鏈的治理實現個人的全球協調。DAO 可以用於許多目的,包括管理區塊鏈項目的運營和資本 (MakerDAO)、管理投資資本 (The LAO)、管理 游戲 資產的使用 (YGG DAO)、協調文化團體 (Friends With Benefits) 或協調購買資產(Constitution DAO)。
deep網站收錄的DAO數量已經達到187個,管理總資產超過120億美元,涵蓋成員超過160萬。雖然在區塊鏈領域,這並不是一個龐大的數據。但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機構都開始注意到這個新名詞。
加密貨幣市值在2021年正式突破2萬億美元,目前來到2.5萬億美元的規模,較年初上漲 175%。而伴隨著市值的爆炸式增長,加密領域的融資也飛速上揚。據統計,2021 年加密行業公開披露的一級市場融資數1529筆,總額約為326 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誇張的814.2%。
但加密領域的股權融資與其他領域有所不同,在「VIE」架構下傳統VC最主要的資金退出通道是企業登陸二級市場進行IPO。但區塊鏈領域自帶新型融資方式ICO(國內禁止),這種去中心化的融資方式的關鍵不同在於用戶在更早期就可以參與社區的成長,而在傳統的風投模式下,只有登陸二級市場後,普通投資者才有機會去分享企業成長紅利。
而在加密領域,首先「公司」的概念被弱化了,由於「Web3」和「DAO」的存在,社區與組織才是更多被提及的存在,用戶天然對中心化平台有一種不信任感。
近兩周加密社區最火熱的項目名為「OpenDao」,是一個模仿頭部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項目,而該項目能夠火熱的原因源自於加密玩家對於「OpenSea」的不滿,「OpenSea」近期傳出消息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並准備IPO。但NFT愛好者不希望「OpenSea」成為和當前的互聯網巨頭一樣的壟斷平台,所以「OpenDao」打出了去中心化的理念,並給所有「OpenSea」用戶發放空投。
且在2021年末,加密社區關於「Web3」產生了爭論,包括特斯拉董事長埃隆·馬斯克和推特前執行官傑克·多西在爭論時將矛盾指向了加密金融里的風投機構,認為VC們攫取了過多利益。
而在2021年也出現了一種以「DAO」形式出現的投資機構,這種組織里包含了社區中極具影響力又深耕技術領域的投資人,他們所孵化的項目表現甚至超過了部分傳統VC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