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以太坊區 > 以太坊六月底升級

以太坊六月底升級

發布時間:2025-04-03 15:10:15

① 顯卡到底何時能恢復到去年的正常價格

你要一個顯卡確切到原價的時間真的很難。這個得看後面顯卡廠商放貨以及新卡上市的情況。

高端卡我倒是不怎麼擔心,隨著3070Ti/3080Ti以及新版的鎖算力3060Ti/3070/3080不斷上市,這些能挖礦的老卡價格很大概率會繼續走低。

比如下面這款索泰的3070已經到了5999(LHR版),非鎖算力版也已經不到7000,高端卡價格持續走低是必然,因為已經有5500左右的3070Ti可以選擇,畢竟有新鎖算力卡兜底。

目前的問題是中低端卡(1000-3000)價格仍特別不友好,現在你問我3000預算能買張什麼卡,真的不好選,3060目前價格依然在4000以上,這個價這個性能我肯定不推薦了,我肯定會推薦加一點上4500左右的6700xt,但這已經屬於高端卡行列了。

目前這個勢頭如果想等2499的3060或者2999的3060Ti估計一兩個月很難。

目前3000隻能買到一張2060,但是2060這玩意根本不值3000,原價大部分就2000往上一點。

2000左右全新卡也沒啥好選擇,只能買一張1650。中低端卡大概率還得老黃和蘇媽救場了,現在N卡這邊已經確定有3050/3050Ti,A卡確定有6600/6600xt上市,等這些卡上市中低端卡選擇會多一點。

其實在整個六月,顯卡的價格已經回落不少了,RTX3080都跌了五六千,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幾個省份的禁挖令引起市場恐慌。

(2)倫敦硬分叉7月14日即將實施,分叉包括EIP-1559和EIP-3228,其中EIP-1559是礦工將不能再獲得Gas手續費,而EIP-3228是難度炸彈,擬逐漸提高以太坊挖礦難度,迫使礦工退場。如果順利實施,明年二季度挖的以太坊可能就不夠付電費了。

(3)鎖算力的LHR顯卡出貨量不小,影響礦渣的回血空間。

但是最近兩天顯卡又明顯往回漲了,ETH全網算力又開始回升,原因比較復雜:

(1)算力轉移。很多DIY圈的KOL都認為,禁挖之後顯卡就會湧入二手市場。但實際上礦場里的顯卡和ASIC都被更大的礦主和外國資本以低價買走了,很多算力轉移到了俄羅斯和哈薩克。大多數礦工都不願意直接出給玩家。

(2)倫敦硬分叉只實施一半,EIP1559如期實施,但是EIP-3228的難度炸彈要延遲到年底12月1日實施,這意味著礦工們還能再挖一段時間。

所以今年很難見到正常的價格。尤其是今年年底,西方疫情在冬天可能又會爆發,顯卡價格再度起飛也不是不可能。

② 螞蟻區塊鏈是什麼晶元,螞蟻區塊鏈是什麼晶元研發的

支付寶的螞蟻鏈獲取的資產有什麼用

螞蟻鏈是由螞蟻區塊鏈升級而來,是螞蟻金服集團旗下的區塊鏈品牌。自2016年起,螞蟻區塊鏈組建了國內最頂尖的技術隊伍,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水平的聯盟區塊鏈技術。

核心技術方面,在共識機制、網路擴容、可驗證存儲、智能合約、高並發交易處理、隱私保護、鏈外數據交互、跨鏈交互、多方安全計算、區塊鏈治理、網路和基礎實現、安全機制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截止2020年5月,阿里巴巴(主要為螞蟻區塊鏈)在全球范圍內擁有212件授權專利。

在技術上,螞蟻鏈連續四年每年全球專利申請數始終保持在第1名;在應用上,螞蟻鏈已經助力解決了50多個實際場景的信任問題;在商業上,螞蟻鏈目前每天「上鏈量」超過1億次。

其中,「日上鏈量」數據此前從未有公司對外披露,這一數據相當於在區塊鏈領域的「日活」。2019年,螞蟻集團副總裁、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曾經指出,上鏈量將是衡量數字經濟繁榮程度的重要指標。

螞蟻鏈的發布戰略意義重大,很可能成為全球唯一可以大規模商業化的區塊鏈方案,主要原因為:發展歷史來看,螞蟻集團核心戰略一直為構建數字經濟的信用體系,確保了長期投入和執行力。軟硬體技術能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區塊鏈領域包括專利數量、論文質量、加密演算法等,以及阿里系強大技術平台支撐,包括阿里雲IaaS、平頭哥晶元等。

綜合以上信息,螞蟻鏈作為阿里巴巴的一項核心技術之一,一定會受到更多的投入,有興趣的可以持續關注!

不發幣、不碰ICO,螞蟻鏈靠什麼引發最大規模產業上鏈潮?

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區塊鏈變成了一系列龐大數字的集合體。動輒數萬億美元的資產,數以十億計的節點和數億的用戶,讓這個誕生十餘年的新型技術,儼然成為了全球IT業和媒體眼中的龐然大物。

一個沒有參與過DeFi,沒有研究過DAO,沒有在咖啡館聊幾句web3,都似乎成為了互聯網人職業生涯的一種罪過。就好像一個20世紀的英國士兵,沒有踏上過大陸;或者19世紀的西班牙水手,沒有登上過美洲一樣,沒有接住上帝給予這份職業的慷慨。

在即將過去的六月里,區塊鏈世界裡發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許很多年後再回顧,區塊鏈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聯儲加息,帶崩了一眾加密貨幣,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穩定幣的Luna被幾乎價值清零之後,比特幣價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體跌去了超過75%;

6月23日,全球勢頭最盛的區塊鏈Solana,在社交媒體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機「Saga」及定製的web3手機操作系統、Dapp應用商店;

這兩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認為是在「熊市」來臨之時,軟體與硬體、應用泡沫與底層設計之間的一次勢力切換。遭遇重創的web3們,要「洗心革面」向更務實的消費者應用出發,去獲得更多真實的、有價值的客戶。而這種由虛向實、持續向實體要價值的行為,或許將成為區塊鏈度過潛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區塊鏈世界的背景下,第三個事件就顯得頗具深意:

6月24日,中國最大的區塊鏈技術平台,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鏈宣布,其「物理設備」的上鏈規模已經突破了500萬台。

這是全球范圍內,產業區塊鏈中「物理資產」「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上鏈,也是「物理資產」規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做到物理設備如此大規模的在鏈運轉。

沒錯,500萬。

你已經有多久沒有在web3世界的技術新聞里,聽到500萬這樣級別的數字了?回顧web3的發展歷史,上一次比特幣用戶突破500萬還是在2017年;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億。其中像韓國這樣的國家,加密貨幣在年輕人總人口中的用戶比例也超過了20%。甚至一些大DAO組織、Dapp應用,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這個數字了。

但區塊鏈技術在產業端的發展,與在消費者端不同。後者因為加密貨幣的加持,「其興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產業的痛點、需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推進,要下苦功夫,進入大規模商用難度更大。

這次這個產業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這意味著物理資產上鏈通過了規模化驗證——區塊鏈的一扇新門打開了。

孤獨的產業區塊鏈

首先,產業對於細分場景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意味著服務商就很難以同一套標准化的技術手段去滿足各行各業的所有需求。而無論是DeFI、DAO(註: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都可以用一個通用型的技術模型來應付足夠大的需求場景。

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有些時候一個專門的行業場景定製化,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以螞蟻鏈與奇瑞的合作為例,由於設備內存和帶寬的需求,螞蟻鏈需要將代碼的內存資源,從300KB壓縮到1.5KB,才能符合「車鏈」的要求。

這種「將大象塞進冰箱」級別的「變態」代碼優化需求,對於區塊鏈貨幣等開發者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這也從側面可以說明,在產業區塊鏈中,跨鏈、跨設備的通用交互難度會有多大。

其次,產業對於鏈條的安全、穩定、經濟的要求都是極高的。這在過去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幣為例,全球各大礦場為了維護比特幣世界的連續穩定可靠,每年要為這套2100萬個貨幣的加密系統,耗費超過149太瓦時的電。如果比特幣是一個國家的話,它的耗電量與越南相當,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當於1.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如果按照我國8毛錢一度的社會電價均攤,一年需要1200億人民幣成本。

對於比特幣來說,只要有人埋單,游戲就可以繼續。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絕不可能找到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為這么瘋狂的運維成本埋單,即便有也不符合產業減碳的社會責任。剛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橫在產業區塊鏈頭上的一道紅線。

此外,產業對於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謹慎。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信任,因為區塊鏈背後意味著去中心化的計數方式,一旦系統被心懷不軌的黑客攻破,將帶來復雜的損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經濟模型可能會出現漏洞。

這就意味著,不同於區塊鏈貨幣分散在不同終端設備上的錢包,平台更多隻用專注於演算法。產業區塊鏈公司除了在演算法方面需要加強加密能力,還需要在信息採集建模、終端的計算設備、信息傳輸等全套設備做好加密服務。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又都是一個不小的、定製化的工程。

涉及到復雜的硬體場景本身就是個麻煩事兒。還是以汽車為例,車機內部有復雜的電子元器件帶來的干擾,同時還要兼顧車輛部件在行駛過程中的溫控條件。

總之,區塊鏈產業無論是實際落地難度,還是前期的技術投入成本,都與區塊鏈貨幣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但對於平台的收益來說,卻只有一個後者的一個零頭。大家都知道,將區塊鏈技術用在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上是「科技向實」,是一件正確的事,但大家更清楚,這也是一件艱難的事。

區塊鏈中的「孤勇者」

「產業區塊鏈」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很多頂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數據統計,2021年大約有3.4萬名開發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蘋果、臉書等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全職加入。

相比於web3的百花齊放,產業區塊鏈的動態顯然是有點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看不上這些不賺錢的「臟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創團隊又難以支撐起巨大的沉沒成本和昂貴的市場教育費用。在全球范圍的產業區塊鏈領域,至今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獨角獸。

然而產業區塊鏈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產業端問題卻不會因為開發者的逃離而消失。

在很多產業場景中,區塊鏈依然是被視作打通產業中數據壁壘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體系為例,我國幾乎兼有著全球最細分的製造業基地與全球最復雜的商品流通市場。這種「復雜性」一方面當然是零售業態的多樣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要歸咎於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廠家、經銷商、物流商、銷售終端,其全鏈路的數據是斷開的,在各個節點形成了細碎的信息孤島。每年大的消費品牌商都要花費上千萬的咨詢費,去獲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獲得的顆粒度很粗的中國零售數據。

畢竟任何一個中心化的數據中心,都沒有辦法解決如此復雜的數據流通問題,但產業區塊鏈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國大能源產業網路為例,電網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著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以來,這種分布式的趨勢會更加增強;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汽車、換電站、超充樁、電池所形成的新興消費網路也天然是一個分布式的形態。

這其中的參與主體、數據類型都紛繁復雜,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計算網路去應對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從商業常識的角度來說,大問題與大機會常常是劃等號的。又或者源自一個中國IT人很樸素的理念,畢竟問題擺在那裡,總要有人去做的。盡管這種堅守,相比於web3的大潮洶涌,顯得有點孤獨,這可能是一個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業大佬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

「孤獨有些時候價值連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國的產業區塊鏈公司在堅守,洗去了估值神話的光環,他們在共同等一個明天。

這次被披露的「螞蟻鏈」超過500萬物理設備上鏈的里程碑,其實就是專注在新能源產業中的「上鏈」,覆蓋新能源車、太陽能光伏、新能源電池等多個產業。在頂級產業鏈上,建立頂級的產業區塊鏈,這或許是未來中國區塊鏈產業的重要趨勢。

顯然,「螞蟻鏈們」正在嘗試接下了時代交給自己的這一棒。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試圖殖民和淘金;但哥倫布自己,卻執著地去探索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發現了南美洲。

哥倫布可能不是那個時代最富有的人,但卻是世界會記住的名字。

為什麼是「螞蟻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螞蟻集團已經連續多年是全球區塊鏈行業最大的專利輸出者。一方面,螞蟻確實在區塊鏈上有很堅定的投入;另一方面,這也和螞蟻鏈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不無關系。

如果你仔細了解「螞蟻鏈」,你可能會驚嘆於這家公司的全方位、無死角的投入,幾乎以一己之力在「產業區塊鏈」的低谷時期,在行業中孤身種植了一片大森林。這大概就像劉瑜所說的,「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螞蟻鏈之所以能夠率先完成500萬物理設備的上線,就離不開這種全方位的技術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設備上鏈,中間會涉及到很多IOT技術的通信協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螞蟻鏈推出首批無線通信模組AntChainMaaS,通過基於設備唯一特徵的可信根,讓終端設備自動連接區塊鏈,並進行全流程加密。7月,螞蟻鏈方面又接著發布了高速通信網路BTN(BlockchainTransmissionNetwork),成為一種高吞吐量、低帶寬成本的區塊鏈「高速公路」。

這種數據可信上鏈的技術、大寬頻條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為後來大規模的物理設備上線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備。

不過這只是螞蟻鏈眾多技術儲備中的一個小試牛刀。

而這些成就和創新技術,都是在「產業區塊鏈」被大眾忽視的2021年中達成的。這些在底層技術上的投入,一方面幫助了螞蟻鏈在全球范圍達成第一個「物理設備」500萬上鏈的成績;另一方面,也預示著500萬也只是一個開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幣一樣。

所以,當人們還在討論Solana等新公鏈,相比於比特幣和以太坊有什麼帶寬和延展性優勢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做到了雙十億級別的上鏈能力——支持10億賬戶規模、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而當黑客在攻擊普通用戶的比特幣錢包,而web3至今沒有硬體方案,而對此無能為力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從系統架構、終端、再到晶元,重新設計了一整套的產業互聯網的加密系統。

而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專利輸出者,沒有支持過一個ICO、沒有發過一個幣。他們站著就把產業區塊鏈給做了。

其實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基於信任而產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反復對媒體說的,「區塊鏈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連接技術,(它的使命)是各行各業更好的鏈接與全新的價值流轉。」

這是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卻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認知的500萬,它是一群孤獨的中國IT人打開未來產業的一扇門。

以太鏈跟螞蟻鏈的區別

以太鏈比螞蟻鏈顯得更粗,更結實,更閃。

螞蟻鏈指的是由螞蟻區塊鏈升級而來,是螞蟻金服集團旗下的區塊鏈品牌。

以太鏈是一個基於主流區塊鏈的消費即挖礦的平台。將區塊鏈溯源技術運用到產品端,運用互聯網電商和短視頻直播帶來的共享經濟。

支付寶神秘區塊鏈產品「開放聯盟鏈」全解析,全民入鏈時代來了?

螞蟻預告多日的神秘區塊鏈產品終於揭開面紗。

4月16日,螞蟻正式官宣其區塊鏈新產品「開放聯盟鏈」。「開放聯盟鏈」號稱是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和開發者的「無需搭鏈、快速低成本上鏈」的全民上鏈產品,聚焦於幫助開發者快速部署和開發區塊鏈相關應用。

據螞蟻區塊鏈金戈介紹,「開放聯盟鏈」在去年12月份開始測試,經過了3個多月的公測後,積累了上千客戶和開發者(活躍佔比超過10%),產品上已經搭建了數十個DApp。

本次官宣也預示著「開放聯盟鏈」正式從公測走向商業化。

降低門檻是區塊鏈開發永恆不變的話題。

此前各個互聯網巨頭在跨界區塊鏈領域時,都樂於從BaaS服務開始。

BaaS類的服務主要聚焦於為開發者們提供一套完整的開發工具,以降低開發者們自行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聯盟鏈系統的門檻。

強調進一步降低入局門檻的「開放聯盟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開放聯盟鏈」和BaaS服務最大的區別在於,開發者不購買伺服器,不搭建節點,也能用上區塊鏈。

具體來說,中小型開發者可以通過螞蟻區塊鏈提供的IDE、智能合約開發模版、DApp開發助手、等組件即可直接接入區塊鏈並開展鏈上業務。

螞蟻區塊鏈平台產品部總經理金戈以溯源場景舉例:

「開放聯盟鏈」其實是介於公鏈和行業聯盟鏈之間的產品,但形態上更偏向行業聯盟鏈。

「開放聯盟鏈」和行業聯盟鏈也存在差異,二者覆蓋的客戶層次和商業模式並不相同。

客戶層次差異上,行業聯盟鏈覆蓋的是頭部的客戶,如上市公司或與上市公司相似體量的頭部企業,在行業里有較大影響力。而「開放聯盟鏈」覆蓋的是營收體量較小的中小客戶以及部分開發者。

商業模式差異上,行業聯盟鏈更多以項目方式接入進去,實施周期長,項目體量在百萬級別以上。「開放聯盟鏈」強調開通即用、按需計價的模式,門檻較低。

發布會上,金戈還具體分析了「開放聯盟鏈」的五大能力:

總的來看,「開放聯盟鏈」目前正在走低成本、低門檻的定價服務模式。

從官網可見,開放聯盟鏈為用戶提供了專業版和企業版兩種版本,產品有三種定價,分別為100元/月(專業版,針對測試型小白開發者)、999元/年(專業版,針對確實有接入區塊鏈需求的開發者)、4888元/年(企業版,針對交易相對高頻的企業級開發者)。

企業版適用於游戲社交、票據民生、公益等高頻場景,專業版適用於版權合同、組織、溯源等低頻場景。

專業版和企業版均可以享受開放聯盟鏈提供的基礎服務,除了價格外二者最大的區別是專業版用戶權益的TPS≤10,每月可用燃料為10億;企業版用戶權益可使用的TPS≤100,每月可用燃料為1000億。此外前100名企業版用戶還能獲得「開放聯盟鏈」的創世產品身份。

除了降低門檻,大公司們在區塊鏈這件事上也總是樂於做場景。從BaaS到「開放聯盟鏈」的演變,也是巨頭們通過降低門檻吸引更多開發者以反哺應用場景的體現。

據介紹,目前開放聯盟鏈上的應用主要場景主要以2C服務類為主,涉及游戲互動、公益溯源、版權、票據民生等方面。

自帶場景的客戶也比較容易形成相對比較穩定的群體。

「開放聯盟鏈」後續計劃也和區塊鏈場景落地密切相關。

金戈還介紹了「開放聯盟鏈」的三點未來計劃:

一、在現有客戶的基礎上創造更多有價值的行業場景,同時希望未來能夠在偏中小企業行業,如教育、零售、農業、醫療、文旅等行業拓展更多區塊鏈服務商,貢獻更多的場景;

二、把螞蟻行業聯盟鏈以按需計價的方式提供給客戶;

三、根據市場節奏把更多行業聯盟鏈的技術,如數字身份、跨鏈、雲的集成能力都等逐漸加入到開放聯盟鏈里去,進一步降低開發者的開發門檻和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

螞蟻鏈,至信鏈和長安鏈的區別

區塊鏈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分布式的公共賬本,這個賬本由各個區塊連成一個鏈條,鏈條上的每個節點都能記錄信息,構成一個點對點的記賬系統。北京木奇移動技術有限公司,專業的區塊鏈外包開發公司,歡迎交流合作。根據自身應用場景不同,一般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

簡單理解下區別:

①公有鏈:人人可以訪問,讀取,公開透明,完全的去中心化。就好比你大過節的秀恩愛,發了一條朋友圈,所有人可見那種。典型代表就是比特幣,以太坊。

②私有鏈:對單獨的個人或實體開放,僅在私有組織,比如公司內部使用。就好比失戀的你大半夜發朋友圈,僅自己可見那種。典型代表Linux基金會項目。

③聯盟鏈:介於公有鏈與私有鏈之間的一種形態,部分去中心化,參與者可能是提前預定或者直接指定的。就好比朋友圈想發點有意思的圖片,屏蔽父母家人,只給好基友們看那種。典型代表R3區塊鏈聯盟(國際銀行和金融機構合作組織)。

然後就是說說上面幾個鏈,包括他們的區別:

①螞蟻鏈(阿里系產品)

螞蟻區塊鏈是由螞蟻金服自主研發的金融級區塊鏈服務項目平台,致力於打造一站式服務,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金融、零售、生活等多場景區下應用問題。

除開螞蟻鏈,螞蟻區塊鏈面向中小企業推出了開放聯盟鏈,首次全面開放螞蟻區塊鏈的技術和應用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即日起,中小企業開發者可以像搭積木般開發相關區塊鏈應用,並與螞蟻區塊鏈共建數字經濟的未來。

所有阿里這邊是打造了兩條鏈,一條公鏈,一條聯盟鏈。

②至信鏈(騰訊系)

至信鏈是由騰訊公司、中國網安以及北明軟體發起建立的基於數字文化內容場景的司法應用生態服務平台。對標的就是阿里螞蟻鏈。

③長安鏈(國家隊)

長安鏈是我國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2021年1月,國家電網、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騰訊、北京微芯研究院等27家成員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長安鏈生態聯盟。

③ 不發幣、不碰ICO,螞蟻鏈靠什麼引發最大規模產業上鏈潮

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區塊鏈變成了一系列龐大數字的集合體。動輒數萬億美元的資產,數以十億計的節點和數億的用戶,讓這個誕生十餘年的新型技術,儼然成為了全球IT業和媒體眼中的龐然大物。

一個沒有參與過DeFi,沒有研究過DAO,沒有在咖啡館聊幾句web3,都似乎成為了互聯網人職業生涯的一種罪過。就好像一個20世紀的英國士兵,沒有踏上過大陸;或者19世紀的西班牙水手,沒有登上過美洲一樣,沒有接住上帝給予這份職業的慷慨。

在即將過去的六月里,區塊鏈世界裡發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許很多年後再回顧,區塊鏈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聯儲加息,帶崩了一眾加密貨幣,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穩定幣的Luna被幾乎價值清零之後,比特幣價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體跌去了超過75%;

6月23日,全球勢頭最盛的區塊鏈Solana,在社交媒體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機「Saga」及定製的web3手機操作系統、Dapp應用商店;

這兩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認為是在「熊市」來臨之時,軟體與硬體、應用泡沫與底層設計之間的一次勢力切換。遭遇重創的web3們,要「洗心革面」向更務實的消費者應用出發,去獲得更多真實的、有價值的客戶。而這種由虛向實、持續向實體要價值的行為,或許將成為區塊鏈度過潛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區塊鏈世界的背景下,第三個事件就顯得頗具深意:

6月24日,中國最大的區塊鏈技術平台,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鏈宣布,其「物理設備」的上鏈規模已經突破了500萬台。

這是全球范圍內,產業區塊鏈中「物理資產」「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上鏈,也是「物理資產」規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做到物理設備如此大規模的在鏈運轉。

沒錯,500萬。

你已經有多久沒有在web3世界的技術新聞里,聽到500萬這樣級別的數字了?回顧web3的發展 歷史 ,上一次比特幣用戶突破500萬還是在2017年;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億。其中像韓國這樣的國家,加密貨幣在年輕人總人口中的用戶比例也超過了20%。甚至一些大DAO組織、Dapp應用,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這個數字了。

但區塊鏈技術在產業端的發展,與在消費者端不同。後者因為加密貨幣的加持,「其興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產業的痛點、需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推進,要下苦功夫,進入大規模商用難度更大。

這次這個產業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這意味著物理資產上鏈通過了規模化驗證——區塊鏈的一扇新門打開了。

孤獨的產業區塊鏈

首先,產業對於細分場景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意味著服務商就很難以同一套標准化的技術手段去滿足各行各業的所有需求。而無論是DeFI、DAO(註: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都可以用一個通用型的技術模型來應付足夠大的需求場景。

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有些時候一個專門的行業場景定製化,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以螞蟻鏈與奇瑞的合作為例,由於設備內存和帶寬的需求,螞蟻鏈需要將代碼的內存資源,從300KB壓縮到1.5KB,才能符合「車鏈」的要求。

這種「將大象塞進冰箱」級別的「變態」代碼優化需求,對於區塊鏈貨幣等開發者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這也從側面可以說明,在產業區塊鏈中,跨鏈、跨設備的通用交互難度會有多大。

其次,產業對於鏈條的安全、穩定、經濟的要求都是極高的。這在過去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幣為例,全球各大礦場為了維護比特幣世界的連續穩定可靠,每年要為這套2100萬個貨幣的加密系統,耗費超過149太瓦時的電。如果比特幣是一個國家的話,它的耗電量與越南相當,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當於1.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如果按照我國8毛錢一度的 社會 電價均攤,一年需要1200億人民幣成本。

對於比特幣來說,只要有人埋單, 游戲 就可以繼續。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絕不可能找到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為這么瘋狂的運維成本埋單,即便有也不符合產業減碳的 社會 責任。剛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橫在產業區塊鏈頭上的一道紅線。

此外,產業對於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謹慎。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信任,因為區塊鏈背後意味著去中心化的計數方式,一旦系統被心懷不軌的黑客攻破,將帶來復雜的損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經濟模型可能會出現漏洞。

這就意味著,不同於區塊鏈貨幣分散在不同終端設備上的錢包,平台更多隻用專注於演算法。產業區塊鏈公司除了在演算法方面需要加強加密能力,還需要在信息採集&建模、終端的計算設備、信息傳輸等全套設備做好加密服務。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又都是一個不小的、定製化的工程。

涉及到復雜的硬體場景本身就是個麻煩事兒。還是以 汽車 為例,車機內部有復雜的電子元器件帶來的干擾,同時還要兼顧車輛部件在行駛過程中的溫控條件。

總之,區塊鏈產業無論是實際落地難度,還是前期的技術投入成本,都與區塊鏈貨幣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但對於平台的收益來說,卻只有一個後者的一個零頭。大家都知道,將區塊鏈技術用在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上是「 科技 向實」,是一件正確的事,但大家更清楚,這也是一件艱難的事。

區塊鏈中的「孤勇者」

「產業區塊鏈」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很多頂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數據統計,2021年大約有3.4萬名開發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蘋果、臉書等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全職加入。

相比於web3的百花齊放,產業區塊鏈的動態顯然是有點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看不上這些不賺錢的「臟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創團隊又難以支撐起巨大的沉沒成本和昂貴的市場教育費用。在全球范圍的產業區塊鏈領域,至今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獨角獸。

然而產業區塊鏈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產業端問題卻不會因為開發者的逃離而消失。

在很多產業場景中,區塊鏈依然是被視作打通產業中數據壁壘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體系為例,我國幾乎兼有著全球最細分的製造業基地與全球最復雜的商品流通市場。這種「復雜性」一方面當然是零售業態的多樣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要歸咎於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廠家、經銷商、物流商、銷售終端,其全鏈路的數據是斷開的,在各個節點形成了細碎的信息孤島。每年大的消費品牌商都要花費上千萬的咨詢費,去獲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獲得的顆粒度很粗的中國零售數據。

畢竟任何一個中心化的數據中心,都沒有辦法解決如此復雜的數據流通問題,但產業區塊鏈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國大能源產業網路為例,電網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著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以來,這種分布式的趨勢會更加增強;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 汽車 、換電站、超充樁、電池所形成的新興消費網路也天然是一個分布式的形態。

這其中的參與主體、數據類型都紛繁復雜,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計算網路去應對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從商業常識的角度來說,大問題與大機會常常是劃等號的。又或者源自一個中國IT人很樸素的理念,畢竟問題擺在那裡,總要有人去做的。盡管這種堅守,相比於web3的大潮洶涌,顯得有點孤獨,這可能是一個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業大佬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

「孤獨有些時候價值連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國的產業區塊鏈公司在堅守,洗去了估值神話的光環,他們在共同等一個明天。

這次被披露的「螞蟻鏈」超過500萬物理設備上鏈的里程碑,其實就是專注在新能源產業中的「上鏈」,覆蓋新能源車、太陽能光伏、新能源電池等多個產業。在頂級產業鏈上,建立頂級的產業區塊鏈,這或許是未來中國區塊鏈產業的重要趨勢。

顯然,「螞蟻鏈們」正在嘗試接下了時代交給自己的這一棒。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試圖殖民和淘金;但哥倫布自己,卻執著地去 探索 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發現了南美洲。

哥倫布可能不是那個時代最富有的人,但卻是世界會記住的名字。

為什麼是「螞蟻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螞蟻集團已經連續多年是全球區塊鏈行業最大的專利輸出者。一方面,螞蟻確實在區塊鏈上有很堅定的投入;另一方面,這也和螞蟻鏈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不無關系。

如果你仔細了解「螞蟻鏈」,你可能會驚嘆於這家公司的全方位、無死角的投入,幾乎以一己之力在「產業區塊鏈」的低谷時期,在行業中孤身種植了一片大森林。這大概就像劉瑜所說的,「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螞蟻鏈之所以能夠率先完成500萬物理設備的上線,就離不開這種全方位的技術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設備上鏈,中間會涉及到很多IOT技術的通信協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螞蟻鏈推出首批無線通信模組AntChain MaaS,通過基於設備唯一特徵的可信根,讓終端設備自動連接區塊鏈,並進行全流程加密。7月,螞蟻鏈方面又接著發布了高速通信網路BTN(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成為一種高吞吐量、低帶寬成本的區塊鏈「高速公路」。

這種數據可信上鏈的技術、大寬頻條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為後來大規模的物理設備上線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備。

不過這只是螞蟻鏈眾多技術儲備中的一個小試牛刀。

而這些成就和創新技術,都是在「產業區塊鏈」被大眾忽視的2021年中達成的。這些在底層技術上的投入,一方面幫助了螞蟻鏈在全球范圍達成第一個「物理設備」500萬上鏈的成績;另一方面,也預示著500萬也只是一個開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幣一樣。

所以,當人們還在討論Solana等新公鏈,相比於比特幣和以太坊有什麼帶寬和延展性優勢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做到了雙十億級別的上鏈能力——支持10億賬戶規模、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而當黑客在攻擊普通用戶的比特幣錢包,而web3至今沒有硬體方案,而對此無能為力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從系統架構、終端、再到晶元,重新設計了一整套的產業互聯網的加密系統。

而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專利輸出者,沒有支持過一個ICO、沒有發過一個幣。他們站著就把產業區塊鏈給做了。

其實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基於信任而產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反復對媒體說的,「區塊鏈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連接技術,(它的使命)是各行各業更好的鏈接與全新的價值流轉。」

這是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卻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認知的500萬,它是一群孤獨的中國IT人打開未來產業的一扇門。

④ 以太經典是如何誕生的

去年六月,以太坊最熱項目TheDAO被黑客利用智能合約的漏洞,轉移了市值五千萬美元的以太幣。為了挽回投資者資產,以太坊社區最終做出投票表決,大部分參與者同意更改以太坊代碼,希望索回資金。為此,以太坊進行硬分叉,作出一個向後不兼容的改變,讓所有的以太幣——包括被黑客佔有的——都回歸原處。
這里有必要介紹下什麼是硬分叉。區塊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程序,也會升級系統規則,改變一些代碼。在系統升級的過程中,如果某些節點不接受升級則導致整個網路無法達成統一共識,這時就會出現兩條區塊鏈,這就是硬分叉。即將在8.1日發生的比特幣硬分叉也是這樣的情況,這里我們就不展開講解了。
對於硬分叉這件事,以太坊有一部分人不同意這個做法,他們認為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開放性和不可更改,這是它的價值所在,因而拒絕修改交易記錄。以太經典的網站上寫道:「以太坊基金會回應的方式可能是最糟糕的一種,我們相信最初版本的以太坊,作為一個世界電腦,它不會說倒就倒,它運行著不可逆的智能合約。」通過留在未經變動的以太坊版本中繼續挖礦,這些人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這些價值。聽上去好像是跟情懷相關的事。
由於此次硬分叉是通過區塊鏈公開進行的,因此雖然存在著反對的意見,但隨著越來越多人對於硬分叉的支持,2016年7月21日,以太坊硬分叉成功。
目前,以太坊的「官方」版本ETH,是由其原始開發者進行維護的;以太經典ETC則是由一個全新團隊進行維護。這是第一次主流區塊鏈為了補償投資人而通過分叉來變更交易紀錄。分叉以前就持有以太幣的人在分叉後會同時持有ETH和ETC,存在交易所或在線錢包中的以太幣也不例外。此次分叉衍生出來的兩個市場,總價值達12億美元以上。
目前,越來越多的以太坊礦工投入大量算力到這款經典區塊鏈中,ETC交易量上漲,不僅僅是因為理念上的符合,更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保護交易安全及贏得相關挖礦獎勵的價值。以太經典面世後一兩天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其網路的哈希率是544GH/s,佔了以太坊網路哈希總量的13%。
「幣匯」是第一家接受ETC幣種的交易所,隨後大部分支持ETH的交易所也開始陸續支持ETC。OKCoin幣行在7月15日開啟ETC充值,並在17日正式上線ETC現貨交易

閱讀全文

與以太坊六月底升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貨幣違不違法 瀏覽:904
芯動a9算力2019 瀏覽:231
比特幣挖礦機降噪器 瀏覽:33
數字貨幣交易非小台 瀏覽:190
數字貨幣中的ETk 瀏覽:159
法定數字貨幣對會計財務的影響 瀏覽:911
手機能不能刷虛擬貨幣 瀏覽:784
原神攻擊力是怎麼算的 瀏覽:226
比特幣2019年10月20號分析 瀏覽:406
虛擬貨幣怎麼交易的 瀏覽:356
比特幣挖礦機連接顯示器 瀏覽:326
貨幣如何做空比特幣 瀏覽:938
比特幣一個虛擬而真實的世界 瀏覽:887
btc礦池是國池嗎 瀏覽:332
區塊鏈應用機遇 瀏覽:805
做寶石賣以太坊的游戲 瀏覽:141
國內著名的虛擬貨幣 瀏覽:360
2013年6月比特幣 瀏覽:53
新冠肺炎比特幣的走勢 瀏覽:631
虛擬貨幣use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