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特幣真的崩了嗎
可能會崩潰。
第一個風險應該是雙花攻擊,但是這個需要足夠的計算能力,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和費用。目前最大的可能是量子計算機的大規模應用。但是,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避免的。比特幣目前的重點之所以不是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目前的發展重點不在這里。如果有一天量子計算機出來了,那麼可能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第二個風險是項目實驗失敗,即比特幣最終未能解決實際問題。
其實隨著這幾年的發展,我覺得很多項目已經很成功了,比如以太坊。它的定位和比特幣不一樣。以太坊的主要定位是成為超級計算機,即實現可編程應用。我認為以太坊是目前最成功的公鏈,也是最有可能超越比特幣的公鏈。當然,這里的一切都沒有絕對,因為需要很多因素共同決定。
❷ 朱嘉明:《量子時代和數字經濟2.0》推薦序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經濟學家朱嘉明教授為韓鋒博士新著《區塊鏈國富論》作序。本公眾號特此刊出,分享給各位讀者。
「沒有人預測到在21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量子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曲線,與區塊鏈和加密數字貨幣,DiFi曲線,呈現出交集的態勢。但是,這一切實實在在發生了,確實在改變人們傳統的財富觀念,改造財富結構,重塑財富形態。」
——朱嘉明
正文:
韓鋒和他的團隊新作《區塊鏈國富論》即將付梓,同時英文本也即將在美國出版,書名為《The Wealth of Quantum Era》,翻譯為中文是「量子時代的財富」。對此相當欣慰,並願意為中文版的《區塊鏈國富論》做推薦序言。
《區塊鏈國富論》書名,將「區塊鏈」和「國富」連接在一起,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需要回答為什麼「區塊鏈」可以導致和創造新的「國富」?對此,本書確實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在數字經濟和量子時代互動的新時代,就是新的數據財富共識的時代,「量子力學大數據實在觀」將全面取代「牛頓力學小數據世界觀」,財富不再是物,至少不僅僅是物,財富成為信用資源演變的一種形態,而支持和實現全球信用共識的就是區塊鏈。所以,現在需要更新「財富」的傳統觀念,「財富的概念是否能跟上時代,能決定一個人的生存狀況和 社會 地位,甚至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
作者引用了亞當·斯密,哈耶克和復雜經濟學創始人布萊恩·阿瑟。布萊恩·阿瑟的思想與亞當·斯密,哈耶克是相通的。從整個人類財富共識的 歷史 上看,大部分時間財富共識是是靠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場達成的。只是布萊恩·阿瑟認識到,雖然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分工的持續延伸和擴大,以及交易的龐大、分散和隨機,但是,市場最終可以成為計算的對象,一個計算體,一個非中心化的運算體系,「從這種角度來看,經濟成為了一系列事件中程序性地發展的系統,它變成演算法驅動的。」布萊恩·阿瑟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區塊鏈,但是,區塊鏈就是一種程序化的演算法結構,可以為高度復雜經濟活動的提供技術性信用基礎。
在2008年之前,提出財富就是一種非中心化的「信用共識」,盡管人類經濟史可以提供很多證明,人們還是很難接受的。第一代互聯網 TCP/IP 協議,建立了數據大規模的無障礙的流通基礎結構。更為重要的則是私鑰簽名技術的突破,為解決了數據的所有權奠定了底層技術基礎。2008年比特幣的誕生,證明了以區塊鏈所支持的「信用共識」可以成為財富的基礎,甚至直接成為財富。中本聰的 歷史 地位「在於發現了一個真正可以去中心化的模式來發行貨幣——就是比特幣,利用一個分布式的計算來達成財富共識」。「比特幣樹立了人類達成財富共識 歷史 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進一步分析,比特幣就是基於區塊鏈的一種財富形態,滿足了本書所提出的「財富共識」的六個基本條件:(1)資產確權;(2)全網記賬信息公開;(3)交易大規模化;(4)符合全球極客價值觀;(5)錨定總量有限稀缺和全網挖礦算力;(6)非中心化的分布式計算。
本書特別希望讀者注意到 「去中心化金融DeFi達成財富共識」,依靠分布式計算提供現在銀行體系提供的金融服務,達成新的財富共識,特別是「以太坊上 DeFi 生態」。「這一波 DeFi 的興起,讓人們看到了區塊鏈去中心化計算世界中,對應銀行服務的各種功能應用開始雨後春筍般的發展,像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的銀行業為全球形成新的財富共識的巨浪已經看到端倪,這一次的舞台,是全球數字經濟」。本書還試圖解讀IPFS現象,提出Filecoin很可能是未來建設新互聯網WEB 3.0的賽道上的「為去中心化存儲的標桿」。
無論如何,作者提出的「數據資產化浪潮」概念,以及對「全球區塊鏈財富共識的熊牛周期」分析,是有前瞻意義的。在作者看來,比特幣從幾美分到數萬美金(2018 年),是一個財富共識的形成的過程,人們最終習慣了期間的熊牛和牛市周期性波動。「 歷史 上形成黃金這樣的財富共識幾乎需要上千年,但比特幣幾乎十年就完成了,所以這是一個全新的財富共識時代」。
在《區塊鏈國富論》的第六章,集中討論了什麼是牛頓力學的實在觀和量子力學的實在觀。在作者看來,牛頓力學局限性:「牛頓力學認為宇宙是由孤立原子構成的,原子除了相互作用沒有其他內在聯系,原子會確定性的處於時空的位置,而且運動遵循確定性的軌道,軌道由牛頓三大定律決定的」。牛頓力學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後來法國著名的數學家拉普拉斯,把牛頓力學拔高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拉普拉斯妖」的理念為中心化思維,即「相信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明大腦」提供了理論依據。如今,工業革命已經遠去,人類繼進入後工業化 社會 之後,迅速進入信息 社會 ,數字經濟成為主要經濟形態,所以,牛頓力學的實在觀需要,也必須為量子力學的實在觀。因為量子力學的實在觀,不僅僅是某種描述微觀世界的理論,應該是未來我們理解整個宇宙世界的基礎。不僅如此,「量子的實在觀和大數據能為我們揭示傳統牛頓力學無法揭示的那部分原來看不見的整體關聯的世界,這為未來全球財富共識的新形式,展開了極為廣闊的空間」。那麼,何謂量子力學實在觀?作者認為:量子力學的核心就是非定域整體性,代表現象是量子糾纏的存在。
本書的第七章的標題是「從分布式計算思維看財富共識的達成和計算」。第一節討論的是「麥克斯韋妖元計算能夠抑制復雜系統的熵增」,所提出的問題尤其深刻,最有創意的。1871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針對熱力學第二定理,為探測並控制單個分子的運動所假設的物理學的妖(Maxwell's demon)。一般認為:「麥克斯韋妖」的假想實驗,是對熵增原理的直接挑戰。從表面上看,「麥克斯韋妖」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但是,如果將「麥克斯韋妖」理解為一個典型的「計算」過程,熵減可以實現。作者介紹了孫昌璞院士等撰寫的一篇論文《量子信息啟發的量子統計和熱力學若干問題研究》,提出「麥克斯韋妖」機制和蘭道爾原理(Landauer's principle),就是一種普適的元計算機制,如果以太陽作為外源驅動耗散,可以克服量子非定域不確定性,達到熵減。也就是說,假定整個宇宙就是個量子計算機,內中有太陽這樣的確定能量驅動並同時耗散熱量,可以通過計算實現局域有序低熵世界,其中最根本的計算機制則是來自「麥克斯韋妖」。
於是,作者如此推理:「比特幣區塊鏈的挖礦系統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分布式麥克斯韋妖計算系統。每個礦工的礦機就是麥克斯韋妖,它們在為全網記賬的同時,通過計算在天文數字般的隨機數(二的上百次方)中找到那個正確解。雖然這種麥克斯韋妖的過程要耗散很多能量,但是計算出來的共識才能在全球支撐比特幣的市值(不像銀行只能相信一家中心化機構,全球共識很難算出來)」。
作者從量子力學的高度,重新詮釋「麥克斯韋妖」,提供了一種從量子科學到區塊鏈,再到「信用共識」財富之間的思路,甚至框架。按照這樣的思路和框架,自然會重新理解香農的信息熵概念,為什麼越是不確定的信號碼集含有更多的信息。解讀香農需要引入維納教授的看法,熵增原理,實際上就是能量信息序降低等級的過程。
人類渴望一個低熵世界。而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活動,一切技術進步,恰恰是不斷強化的增熵過程。這樣的狀況需要緩和和結束。量子時代,麥克斯韋妖元計算,區塊鏈是否是一種希望和可能性,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證支持,但是,區塊鏈如果具有「減熵」,而不是「增熵」的功能,那將是區塊鏈所包含的革命意義所在。
我2019年11月30號在華南理工大學就講過:"量子時代是指量子科學和量子技術影響和改變了其他科學技術學科"。韓鋒後來說,他的"量子時代"的概念是受我啟發。其實,在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領域,韓鋒是少有的清華量子物理博士生背景,在量子科學專業中浸濡多年,這無疑有助於他將量子科學和數字經濟的結合和融合。韓鋒在本書中關於量子時代的特徵闡述:量子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有了量子整體實在觀,相應的必需通過大數據描述這個世界,大數據同時層展了經濟 社會 中原來被原子世界忽略的所謂"看不見"的關系關聯、創意理念、社群願景、未來價值等,通過區塊鏈和加密確權等技術,變成未來量子時代的財富。因為量子技術和區塊鏈的發展,產權模糊的數字經濟1.0將急速升級為明確數據產權的數字經濟2.0,這是大勢所趨。應該說,不管是1.0還是2.0,主角都是大數據,這是量子整體實在觀的大數據描述,遠遠超越牛頓力學的小數據實在觀。韓鋒在後記中補充介紹了和撫州政府合作的信用預言機的情況,祝願他們在數字經濟2.0的實踐打開新的局面。
最後,在量子科學和量子技術的演變背後,依然是哲學問題,是所謂的「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韓鋒認為: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上帝是否仍骰子"的爭論其實殊途同歸。愛因斯坦在1933年牛津大學的演講中明確的提出了量子存在的本質是"非定域性",其實非定域存在的整體是"決定論"的,就像波函數作為量子的整體性描述是由薛定諤方程"決定的"(這一點和牛頓力學方程能決定原子運行軌道並無本質區別),但我們對波函數進行測量時,是定域的,得到的是大數據統計分布結果,這是隨機的,是"非決定論"的。
我本人想說的是:沒有人預測到在21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量子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曲線,與區塊鏈和加密數字貨幣,DeFi曲線,呈現出交集的態勢。但是,這一切實實在在發生了,確實在改變人們傳統的財富觀念,改造財富結構,重塑財富形態。
如果說本書有哪些值得改進的方面,那就是有些章節敘述過於個人化,文字顯現繁雜。故作者在未來修訂中,要有意識的追求表達的簡潔和精練,寫作其實也是一種藝術。
❸ 超零幣國家允許嗎
一、Sero介紹:
超零協議(super zero),以下簡稱:Sero。根據白皮書所稱,SERO系統是全球首創的,根據零知識證明技術實現隱私保護,而且可以支持圖靈完備智能合約運行的區塊鏈基礎平台。Sero是世界上首個支持智能合約的隱私加密貨幣,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個允許開發者發行支持智能合約的隱私加密貨幣且可在DApp使用的開發平台。若是從創新的角度上說,Sero確實挺厲害的,開創了幣圈的新路,把匿名與發幣結合起來了。
Sero的關鍵詞有:零知識證明、圖靈完備智能合約、發布匿名Token,這時候會發現除了沒有融合2019年最火的跨鏈技術,應該有的全有了。Sero的白皮書描述也是to the moon,舉例:Sero將會使用抗量子技術,確保不會被量子計算機破解。而幣圈的主流觀點是即使是最悲觀的觀點,也認為比特幣十年內是不會有被量子計算機攻破的危險的,而Sero已經在思考未來抗量子計算的問題了。
二、Sero的技術:
按照白皮書的描述,Sero最厲害的是技術實力。
1.獨創結合匿名拓展架構Sero創新性的以太坊的ACCOUNT和比特幣UTXI模型混合應用,在隱私保護的計算層採用UTXI模式,並且可以映射邏輯上等價的ACCOUNT模式以支持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虛擬機的運行。Sero通過pedersen commitment演算法,將兩種模式無縫連接。按照官方介紹,Sero與以太坊系統是可以兼容的,其實Sero的代碼多數是抄襲以太坊的代碼,甚至他們挖礦的客戶端都是復制以太坊的挖礦。不過抄襲以太坊代碼的太多了,波場也是靠抄襲以太坊起家的。若Sero真的能夠融合以太坊ACCOUT模型和比特幣的UTXO模型,實現智能合約、匿名技術的結合,那說明技術實力並不弱,也是很厲害的。
2.搭載大零幣的零知識證明,比大零幣快20倍。零知識證明還是可以的,但也不是沒有瑕疵,在研發過程中一直有漏洞存在,但是zero的團隊解決了這些問題,zero的速度比較慢,Sero聲稱比大零幣快20倍,說明Sero的技術比zero的技術強很多,對此大家是有懷疑態度的。
3.TPS將達到數十億計。EOS話說的太大了,最終上線時也只是是萬級,而Sero已經提出了數十億級的口號。
4.公鏈具備匿名發幣功能。因為sero採用了以太坊的一些技術,所以發行Token功能是沒問題的,有疑問的是怎麼搭載匿名技術。
三、團隊:
Sero開發團隊應該全是中國人,而且應該都是來自於格瓦拉實驗室,但在Sero的白皮書中,並不能查找出創始成員的真實情況。
四、通證模型:
白皮書沒有描述Sero的通證模型,經查詢Sero發行量是10億,歷史最高價3.9元,眾籌價格為0.08元,增長了2178%。有的平台認為Sero代幣10%屬於開發者,10%預挖,80%挖礦所得,這里也有不認可意見的,既然預挖了10%,那麼這10%屬於開發者嗎?這是矛盾的。在這里Sero團隊並不透明,是不是鎖倉也沒有明示,從價格走勢來看,Sero應該是高度控盤的。
五、應用場景:
Sero白皮書描述了5個應用場景是供應鏈體系、博彩、醫療健康、競拍、游戲,這些應用場景,基本都有專業性公鏈在做,問題是在這5個應用場景是否有必要發行匿名貨幣或採用匿名DAPP?就算發行了匿名貨幣,對於這些行業來說,能否推動其發展?DAPP匿名的意義又在哪裡呢?作為一個幣圈人都知道的道理,在應用場景上,透明、可追溯才是DAPP發展方向。供應鏈需要的是可追溯性,發行匿名貨幣也做不到保護個人醫療健康方面的隱私。所以從應用場景的角度看,發行匿名貨幣是沒有意義的。
通過讀Sero白皮書,給大家的感覺是不太可信的,當然有沒有這個實力就不可知了。
❹ 【概念】私鑰、助記詞和keystore到底是什麼關系
使用了很久的錢包,用得有點誠惶誠恐,錢包除了用於轉賬外,都不怎麼敢動它,怕誤操作搞不好就空了,所以大部分都在交易所,不敢提。這也間接印證了李笑來老師的一句話:
在申請錢包時,當然看過不少資料,老老實實地記下了私鑰、助記詞,備份了keystore,還放在兩個U盤里備份。但對私鑰、助記詞和keystore是一知半解的,也不知道他們到底什麼關系。如果不是要了解EOS映射,我可能一直不會動錢包,也不會去了解它們。
下面就一個個來好好學習一下這些概念。
私鑰是由64位十六進制的字元組成,每個私鑰是隨機生成的,隨機生成這樣的字元串有2的256次方種可能,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宇宙中原子的個數,用「暴力破解」的方式逐一遍歷可能的私鑰,幻想能碰到一個有效的且有幣的私鑰,可以說是不可能,就算是量子計算機也沒用。
一個錢包只有一個私鑰且不能修改。
在導入錢包中,輸入私鑰並設置一個密碼(不用輸入原密碼),就能進入錢包並擁有這個錢包的掌控權,就可以把錢包中的代幣轉移走。
由於私鑰64位,長得太難看,沒有可讀性,而私鑰的備份在電腦上復制起來容易,手抄下來就比較麻煩,但私鑰保存在聯網的電腦上不安全,有被其他人看到的風險,於是有了助記詞工具。
助記詞是明文私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最早是由BIP39提案提出,其目的是為了幫助用戶記憶復雜的私鑰 (64位的哈希值)。助記詞一般由12、15、18、21個單詞構成,這些單詞都取自一個固定詞庫, 其生成順序也是按照一定演算法而來,所以用戶沒必要擔心隨便輸入12個單詞就會生成一個地址。助記詞是未經加密的私鑰, 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任何人得到了你的助記詞,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奪走你的資產。所以在用戶在備份助記詞之後,一定要注意三點:
助記詞一般會在你創建新錢包的時候出現一次,後面就再也不會出現了,所以創建新錢包時一定要把助記詞抄下來,想辦法備份。最好不要用屏幕截圖或保存在電腦里,因為只要泄露,獲取了你的助記詞就等於獲取了私鑰,你的錢包就成了別人的錢包。
簡而言之:助記詞等於私鑰,絕對不能泄露。
keystore常見於以太坊錢包,是你獨有的、用於簽署交易的以太坊私鑰的加密文件。keystore是一串Json格式的字元串,可以用任何以太坊錢包打開它。keystore必須配合你的錢包密碼來使用,備份了keystore同時別忘了備份錢包的密碼。
用戶可以使用備份的助記詞,重新導入imToken之類的錢包工具,用新的密碼生成一個新的Keystore,可以用這種方法來修改錢包密碼。
助記詞=密鑰=keystore+密碼 !保管好私鑰或者助記詞不被泄露,或是保存好keystore+記住密碼,你才真正擁有了虛擬資產。
再來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
概念清楚之後,瞬間感覺輕松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因為不明白而擔心操作失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將私鑰、助記詞和keystore備份好,盡量離線備份多份,這樣才能保證賬號的安全。
1、 科普 | 什麼是以太坊私鑰儲存(Keystore)文件?
2、 如何妥善備份你的以太坊錢包?
3、 幣圈名詞:地址、密碼、私鑰、助記詞,你真的分清楚了嗎
4、 「地址、密碼、私鑰、助記詞、Keystore 」那些事
❺ 你認為比特幣會崩盤嗎為什麼
有可能會崩盤。
第一個風險應該是雙花攻擊,不過這個需要足夠的算力支撐,而且需要不惜一切成本和代價。目前來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量子計算機的大規模應用。不過,我認為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避免的,之所以目前比特幣重心不在於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當前的發展重心還不在這里,如果哪天量子計算機問世了,那麼有可能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第二個風險是項目試驗失敗,也就是比特幣發展到最後沒能解決實際問題。
其實隨著這幾年的發展,我認為也有很多項目發展的非常成功,比如以太坊。它的定位跟比特幣不一樣,以太坊主要定位是成為超級計算機,也就是實現可編程的應用。我認為以太坊是目前發展最成功的公鏈,也是最有可能超越比特幣的公鏈。當然,這裡面凡事都沒有絕對,因為還需要多種因素共同決定。
❻ 區塊鏈中心化計算與處理模式的缺點是
寫回答
維基鏈
區塊鏈公鏈
1、 效率問題
交易效率低
相比於很多互聯網支付網路,區塊鏈的交易效率還是很低的。比特幣區塊鏈的每秒交易數為7,以太坊在10-20之間,維基鏈可以達到1000+。然而,2017年雙十一期間,支付寶的每秒交易速度就已經達到了25.6萬。
從交易處理頻率來看,區塊鏈技術遠不如互聯網。突破每秒交易數,也是區塊鏈技術面臨的重大技術挑戰之一。
交易驗證時間長
以比特幣為例,當前比特幣交易一次確認時間平均為10分鍾左右,這也是一個區塊的生成時間。6次確認的情況下,需要等待1個小時。而支付寶等交易的驗證只需要幾秒鍾。
2、高耗能問題
區塊鏈是一個高耗能的系統,為維護區塊鏈的真實和完整性,其每秒運算能力達到了七萬億次。礦工通過隨機的哈希運算,來爭奪比特幣的記賬權,這一過程需要消耗電力來完成,而且只有不到1%的礦工能夠競爭到每10分鍾區塊的記賬權,其他礦工算力都被浪費了。
3、技術性能問題
每一個想參與區塊鏈的節點都必須下載存儲並實施更新一份從創世塊開始延續至今的數據包。如果每一個節點的數據都完全同步,那麼區塊鏈數據的存儲空間容量要求就可能變成一個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
4、安全問題
區塊鏈採用了非對稱密碼學原理,按照當前的技術水平是安全的。但隨著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以及數學研究的深入,這種非對稱加密演算法能否被破解成為未知。當加密演算法被破解的這一天到來,區塊鏈技術就不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安全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