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倫敦硬分叉在即,六年前以太坊的創世地址們在幹嘛
撰文:潘致雄
北京時間 2015 年 7 月 30 日晚上 11 點 26 分, 以太坊 0 號 區塊 被正式挖出,該區塊中包含了 8893 筆創世交易 ,為 8893 個地址分配了以太坊網路中初始的 7200 多萬個 ETH 。
剛剛過完 「六歲生日」 的以太坊網路即將在本周迎來 倫敦硬分叉升級 ,此次升級中的 EIP-1559 是 以太坊誕生以來首次經濟模型修改 ,該提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引發了部分礦工和社區的巨大爭議。截止發文時,仍有 35% 的節點未升級支持倫敦硬分叉,不過無論如何,這一切都將在兩天後塵埃落定。
在這個對於以太坊頗具紀念意義的時刻,我們對那幾千個創世地址的特徵和資產持有情況做了些簡單的分析,也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有兩個比較直觀的維度可以參考這 8893 個地址目前持有 ETH 的情況,一個是這些地址總共持有的 ETH 和持有 ETH 數量的分布情況。
據鏈聞統計的數據,這 8893 個地址當前持有的 ETH 總量約為 309 萬 ETH ,相比六年前的 7200 萬 ETH 減少了 近 96% 。
但是如果以美元價值來看,這些地址資產價格提升的幅度很大。參考 CoinMarketCap 上 ETH 在 2015 年 8 月 7 日的開盤價格 2.83 美元,六年前 7200 萬 ETH 的總價值為 2 億美元;但是按照 ETH 目前的 2500 美元的價格計算,309 萬 ETH 的總價值超過 77 億美元,是六年前的近 40 倍,而在不久前以太坊創出 4300 美元 歷史 高點時,這一增幅更加可觀。
另一個維度是持有 ETH 數量的分布情況,特別是余額小於 0.01 ETH 的地址,很可能是被拋棄不用的地址。
經整理發現,目前有 5317 個創世地址 的余額小於 0.01,佔全部創世地址的約 60% 。如果擴大該標准為小於 1 ETH 的地址數量,則佔全部創世地址的約 82% (7248 個) 。
雖然這些地址已經將絕大多數的以太坊轉出,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地址背後的用戶賣掉了以太坊,因為也很有可能只是轉移到了其他地址,或用戶是在對地址進行整理,不過這些情況無法從鏈上准確判斷。
在這批創世用戶中,仍有 8% 的地址幾乎未挪動手中的 ETH,特別是在這六年的時間里,以太坊的價格從最低不到 1 美元漲到了最高 4000 多美元,這些人的浮盈至少有了幾千倍。
從具體的規則來說,我們獲取了這些地址創世時的余額和當前的余額,如果差值介於 0.01 ETH 至-0.01 ETH 之間,則符合該標准,因為其中不少的地址收到過各種各樣的空投,或創建過智能合約,所以可能會增加或者減少一些 ETH。
所有符合該標準的地址數量為 723 個,更可怕的是,這些地址持有的 ETH 數量超過 200 萬 ETH ,占 8893 個地址當前 ETH 總持有量 (309 萬 ETH) 的 65%。這 200 萬個 ETH 目前的價值約 50 億美元。
在這 8893 個地址中,有一個地址的當前余額相比創世時減少了超過 1190 萬個 ETH,也就是該地址在創世階段的幾乎所有 ETH 都已轉出,只留下了零頭 (不到 10 ETH) 。
該地址 (0x5abfec2…56f9) 在創世時收到了 1190 萬個 ETH (也是創世時余額最大的地址) ,一周後該地址創建了一個智能合約地址 (0xde0B295…7BAe) 用以管理這 1190 萬個 ETH,目前該地址在 Etherscan 上被打上了 「Ethereum Foundation」 (以太坊基金會) 的賬戶標簽和 「EthDev」 (以太坊開發者) 的姓名標簽 (一個賬戶標簽下可能有多個姓名標簽) 。
所以從 EthDev 這個地址來看,目前的余額接近 40 萬 ETH,相比創世時的 1190 萬個 ETH 減少了 97% 的 ETH。不過和上面的情況一樣,其實持有的美元價值是增長了,從創世時的 3368 萬美元 (ETH 以 2.83 美元計) 增長至如今的 10 億美元 (ETH 以 2500 美元計) 。
藍色是 ETH 余額,黑色折線是持有 ETH 的美元總價值
另外在 8893 個地址中,有 40 多個地址 的余額相比創世時的余額還增長了,其中增長最多的一個地址增加了超過 3 萬個 ETH (現在價值 7500 萬美元) 。
該地址 (0xddbd2b9…121a) 在創世時獲得了 1 萬個 ETH,沒過幾天這位未知用戶就把 ETH 全部轉到了 Kraken,或許是在出售這些 ETH,或提供流動性。然後該地址又在 10 天後收到了一筆 8 萬多 ETH 的轉賬,後來又陸陸續續分批轉移出 (部分流向了交易所) ,剩下約 4 萬個 ETH。該地址自 2015 年 10 月以來,余額就再未變化過。
而該地址收到的 8 萬個 ETH,其實最終還是來自於上述的這個 EthDev 的。所以一個比較合理的猜測是,這位用戶 (機構) 除了參與創世之外,還和以太坊基金會有較深的關聯,或許是某個開發者、某個以太坊基金會的內部地址、某個早期投資機構等。
網路中對於該地址的信息極少,不過在 Etherscan 的 開發者文檔 中,使用了該地址作為演示,這也許並不是一個巧合。
『貳』 硬分叉和軟分叉有什麼區別
最近,區塊鏈行業里最熱鬧的莫過於BCH硬分叉事件,以吳忌寒和澳本聰分別為首的兩個陣營展開了激烈的對決,又是站隊成員分析,又是雙方算力分析的,分叉後的BCH ABC和BCH SV兩條鏈已經開始正常出塊,但是依舊讓好多人都看得一頭霧水。
其實,硬分叉這個概念在區塊鏈行業里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詞。2017年8月1日,比特幣現金成為比特幣區塊鏈歷史上的第一個硬分叉,此後,比特幣分叉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一系列分叉幣開始不斷出現,比如比特幣糖果(Bitcoin Candy)、比特幣披薩(Bitcoin Pizza)、比特幣鑽石(Bitcoin Diamond)等。
為什麼要分叉
比特幣之所以會產生分叉這個行為,是因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而區塊鏈是具有去中心化特性的,這便導致比特幣是由一群人來維護的。最初,中本聰發明比特幣大概只是想讓人們多一種更自由的貨幣交易方式,但隨著比特幣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使用,人們對比特幣的想法和要求也多了起來。
一些人開始覺得比特幣的區塊容量太小,總出現擁堵,於是這些人要求比特幣升級擴容,一些人又覺得比特幣的功能太單一,今後的發展不容樂觀,於是這些人又要求比特幣能夠有搭建DApp(去中心化應用)的功能,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這種對比特幣發展的分歧便可以理解為比特幣的分叉。
分叉的種類
分叉分為兩種,硬分叉和軟分叉。
先說硬分叉,硬分叉其實是把比特幣這條鏈直接分成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鏈,一條是舊鏈,一條是新鏈,舊鏈即是不願意讓比特幣分叉的社區成員所堅持的原有的鏈,新鏈即是社區成員希望在現有區塊鏈上進行技術優化改進所生成的鏈,這兩條鏈此後將不再有交集,完全按各自的道路發展。
打個比方,沒分叉前的比特幣就好比是安卓系統,因為有些人不滿於安卓系統的功能而又開發出了蘋果系統,蘋果系統這時就相當於是硬分叉後的結果,分叉後,安卓系統和蘋果系統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人們也根據各自的喜好開始用著不用的系統。
軟分叉更簡單,比特幣軟分叉之後不會像硬分叉一樣產生兩條鏈,而是還會保持在一條鏈上,軟分叉會進行一些升級,但是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和有效性,舊節點會兼容新節點,只是新節點不兼容舊節點而已,二者依然可以共存在一條鏈上。
這就相當於安卓系統做了升級,升級後的系統很多軟體需要你的信息授權,否則就無法使用,但只要你不升級,你不授權信息也是可以使用這些軟體的,換句話說,升級後的系統比升級前的系統要求更為嚴格(舊節點會兼容新節點,但新節點不兼容舊節點)。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硬分叉事件
以太坊(ETH)和以太經典(ETC)是硬分叉的典型案例。
The DAO項目是區塊鏈物聯網公司Slock.it發起的一個眾籌項目,於2016年5月正式發布,截止到當年6月,The DAO項目募集資金超過1.6億美元。沒過多久,The DAO項目就被黑客盯上了,因為智能合約上的巨大漏洞,導致The DAO項目被轉移了市值五千萬美元的以太幣。
為了挽回眾多投資者的資產並停止恐慌,以太坊創始人V神(Vitalik Buterin)最後提出硬分叉的設想,並最終通過社區的多數投票表決在以太坊第1920000區塊完成了硬分叉,回滾了包括被黑客佔有的所有以太幣。
即使以太坊硬分叉成了兩條鏈,依然有部分信仰著區塊鏈不可篡改特性的人留在以太經典這條原鏈上,如今,以太坊(ETH)和以太經典(ETC)都排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值排名的前20名,這也是二者在硬分叉領域被當作經典案例的原因之一。
分叉的優缺點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還處於很初期的狀態,分叉對於區塊鏈來說,就相當於一個技術迭代的過程,隨著人們不斷發現區塊鏈技術現有的限制,只有不斷升級和擴展這項技術,才能讓區塊鏈技術走向成熟。
當然,這種分叉跟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正在背道而馳,但沒有天生完美的技術,區塊鏈也不例外,技術的發展如果在發生錯誤時都不可控,那這種技術就無法做到普世,人們對它的信任度也無法提升。且分叉的結果是由社區成員投票決定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依舊遵守著去中心化的原則。
人們對區塊鏈分叉各執己見,但在區塊鏈發展的歷史進程里,分叉無疑讓區塊鏈變得更有故事性和可能性了。
『叄』 發送etc與eth需要兩個錢包嗎
ifcfg-eth0為第一塊兒網卡的配置文件
ifcfg-eth1為第二塊兒網卡的配置文件
比如: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0 #查看第一塊兒網卡配置
DEVICE=eth0
BOOTPROTO=static #靜態IP地址
『肆』 以太坊分叉是什麼意思
君士坦丁堡,以太坊的下一次全系統升級,即將到達您附近的一個節點。
君士坦丁堡包括五個不同的以太坊改進建議(EIPs),已經於8月31日完成。一旦在以太坊上發布,這些提案將通過一系列新的向後兼容的升級永久地改變區塊鏈。
這意味著運行以太坊軟體的計算機網路的節點必須與整個系統一起更新,或者繼續作為單獨的區塊鏈實體運行。
系統范圍的升級在過去引發了相當多的戲劇性事件,更正式地說法應該是「硬分叉」。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部分用戶不同意這種變化的情況下,這可能導致同一區塊鏈的兩個不同版本同時運行。目前想要投資以太坊的朋友,可以到比特網交易所進行交易。
『伍』 沒錯,這就是ETH(etc什麼鬼
之前以太坊發生了一次被盜事件,令人非常震驚,以太坊創始人聲稱可以通過改變運算方式對這些丟失幣種進行找回,於是以太坊進行硬分叉,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對這次分叉持有支持態度,所以,有一部分人仍然堅持原來的演算法不變,所以,堅持原有的運算鏈的就是ETC,分叉後的主鏈就是現在得以太坊。 EOS是的創始人是DM,勵志成為區塊鏈操作系統,和以太坊的關系,應該是基於以太坊進行開發的,今年6月份主網上線,價值應該會大增。目前這三個幣種在多個平台都有交易,支持法幣的有:BtcTrade國際站,火幣,ok等,支持使用ETH,BTC兌換的,有幣安,Coinegg等。
『陸』 以太坊分叉霧計算是什麼東西
霧計算這個概念可能對很多鏈友來說還很陌生,但它正是以太霧吸引小編的最主要的方面,其實霧計算的理念早就耳聞其名,個人也一直認為霧計算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說到霧計算那還是要從雲計算說起了,其實我們現在所見的雲計算進化自獨立伺服器的集群,也就是說由原先的中心化的獨立伺服器變成了大型的伺服器群,但說到底還是一種中心化的計算形式。
與現有雲計算相比,霧計算依賴的不是位於中心機房的遠程伺服器,而是智能連接到離需求最近的分布式計算機資源,從而實現計算資源最高效的利用,這種拓撲結構的特點是去中心化的對等網路,與區塊鏈是天作之合。如果說在互聯網時代雲計算代表高效計算能力,那麼在萬物聯網,價值聯網的區塊鏈時代,霧計算應該是最高效的計算能力組網方式。
所以說,相比於雲計算這種中心化的計算的進化,霧計算是將計算任務分擔到我們身邊的各種有算力的設備上,實現計算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的進化,這正與區塊鏈本身的哲學不謀而合。但讓分散的計算資源所有者有動力向霧計算網路貢獻算力需要對應的報酬鼓勵,由中心化的企業(如思科)組織供需市場結算不僅難以實時、壟斷而且和霧計算本身也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哲學相違背,難以得到廣泛認可,如何合理的對霧計算進行報酬結算一直難以找到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
『柒』 EOS,ETC,ETH這三個幣子有什麼關系
ETC硬分叉後產生了ETH,這三種幣的關系就像日元韓元美元的關系
『捌』 以太坊分叉後原來的幣會怎麼樣
以太霧EthereumFog,簡稱:ETF,是以太坊Ethereum的分叉鏈,是為了解決以太坊所缺乏的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計算能力而生,後期會切換為POW+POS混合挖礦。原生Coin為ETF。
以太坊分叉成以太霧後,兩者會共同存在,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