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浦發銀行對接派幣了嗎
親,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派幣沒有對接中國四大銀行。沒有對接。對接中國四大銀行是假的,四大銀行並沒有對接派幣的。本身派幣是不合法的,在國內是不被承認的,所以銀行並不會對接
親,四大銀行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於1984年1月1r。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55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中國農業銀行成立於1951年。總行位於北京建國門內大街69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金融市場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中國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2月5r正式成立。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中國建設銀行(簡稱建設銀行或建行,z初行名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96年3月26r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甲午年)10月1r,是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國有五大商業銀行之一。
問題還沒解決?快來咨詢專業答主~
派幣對接中國四大銀行
在線
4177位答主在線答
服務保障
專業
響應快
馬上提問
問
派幣對接中國四大銀行
98位網友正在問
問
派幣對接中國四大銀行
近期最多人問
問
派幣對接中國四大銀行
最新提問
搶首贊
分享評論
踏上西行之旅,揭秘三界陰謀,自在西遊公測開啟!
自在西遊版本1.1.31
杭州游卡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隱私
許可權
立即下載
自在西遊廣告
友情提示,安裝之後請小聲觀看~
YY版本8.18.2
廣州津虹網路傳媒有限公司
隱私
許可權
立即下載
YY廣告
派幣對接中國四大銀行
帳號已注銷
好評答主
親,很高興為您解答~[社會][社會]派幣對接中國四大銀行,銀行對接派幣是假的,本身派幣是不合法的。所以銀行不會對接派幣的,派幣本質上就是一個傳銷幣,假區塊鏈,打著「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等概念的口號開始非法吸金,騙取投資人的錢哦
2. 歷史上姓向的名人有哪些
1、申啟賢(?-1839),字子敬,號鏡汀,延津南街(今河南新鄉)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福建道、江西道監察御史、順天府尹、倉場侍郎、禮、戶、吏部侍郎、山西巡撫等職。曾提出禁煙主張,為中國近代禁煙運動開啟先河,他的禁煙義舉在黃河故道廣為傳揚。
2、申佳胤(1602—1644)明末官員,《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諱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
崇禎四年進士,歷任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南京國子監博士、大理寺評事、太僕寺丞等職。甲申之變,佳胤殉國死節,贈太僕寺少卿,謚節愍。入清,褒揚忠烈,賜謚端愍。有《申端愍公詩集》、《申端愍公文集》傳世。
3、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4、申包胥(生卒年不詳),風姓,包氏,名胥,因封於申邑,故稱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孫,又稱王孫包胥。華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
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5、申舟(?-前595年),羋姓,文氏 ,名無畏,字子舟,因被封於申,以邑為氏,別為申氏,又被稱為文之無畏、毋畏、文無畏。楚文王的後代 ,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出使齊國過宋國境時被宋國殺害,楚遂興兵伐宋,引發了楚圍宋商丘之戰。
3. 傳說伏羲建造人類第一座城池叫陳都,不知考古是否確認有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羲陵。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鎮、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等行業。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太昊陵建築群、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平糧台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 弦歌台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天殿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 顯仁殿
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4. 急!急!急!(關於唐朝歷史)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首都長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傳奇小說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從唐傳奇起,小說真正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唐朝的傳奇代表作有:《枕中記》《鶯鶯傳》和《李娃傳》等,這些作品為後世宋朝的話本和明清小說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5. 李自成的大順國的分封爵位
大順政權極為短暫,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政權後,曾創立了一些禮儀制,主要是結合明代制度,加以細小改動。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元旦,李自成在軍民的擁戴下,宣布建都西安,改名自晟,國號大順,建元永昌。追尊先代,以李繼遷為不祧之祖,曾祖以下皆有謚號。追尊母呂氏為太後,冊封高氏為皇後,陳氏為貴妃。
以宋獻策為軍師,大順政府實行新的官制。中央改內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國政事。改六部為六政府,各政府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改翰林院為弘文館,六科為諫議大夫,御史為直指使,尚寶寺為尚契司,太僕寺為驗馬寺,通政司為知政使。六政府的主要官員有:吏政府,宋企郊;戶政府,楊建烈;禮政府,鞏焴;兵政府,張璘然;刑政府,陸之祺;工政府,李振聲。地方省級政府,設節度使,相當於明代的巡撫,仿照明朝巡按御使的制度,在省設立巡按直指使,代表中央行使監督之責。其他道、府、州、縣設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等官與襄陽時期相同。軍制設立五營,名稱為中吉、左輔、右翼、前鋒、後勁;五營旗纛前營為黑色、後營為黃色、左營為白色、右營為紅色、中營為青色。武官仍設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都尉、掌旅、部總、哨總等官。
在軍隊中實行五等爵制。權將軍、制將軍封侯;果毅將軍以下封伯、子、男。
其可查考者,侯9人:
汝侯劉宗敏
澤侯田見秀
蘄侯谷英
亳侯李錦(李過)
磁侯劉芳亮
義侯張鼐(李雙喜)
綿侯袁宗第
淮侯劉國昌
岳侯□□
伯72人:
光山伯劉體純
太平伯吳汝義
巫山伯馬世耀
武陽伯李友(李佑)
平南伯劉忠
文水伯陳永福
桃園伯白廣恩
確山伯王良智
京山伯陳藎
鄢陵伯劉□
子30人,寧陵子田虎等
男55人,臨胊男高一功等。
6. 名人勤儉節約的小故事
赫魯曉夫與豬的故事
赫魯曉夫喜歡以農業專家自居。一次參觀某集體農庄養豬場,發現一頭病歪歪的小豬。農莊主席解釋說這豬從小營養不良,養僵了。
赫魯曉夫當即說,把這豬抱到我家,保證兩個月養肥還給你們。
赫氏回家怎麼擺弄那豬也不長。情急下決定把豬處理掉。他在傍晚時分將豬放入嬰兒車,准備推到莫斯科河邊拋掉。誰知半路上偏偏
遇上米高揚。
「赫魯曉夫同志,散步哪。」
「啊……出來走走……」
「這是誰啊?」
「哦,是我……小外孫。」
「我看看。哦,多好的孩子,長得真像他外祖父!」
前蘇聯的笑話
那是戈爾巴喬夫還是總書記的時候。一天因私外出,嫌司機車開的太慢,催促了好幾次。但因交通擁擠,還是不能讓他滿意。
最後戈爾巴喬夫一把搶過方向盤,把司機推到後面,自己開起來。他一路橫沖直撞,造成一片混亂。有人達電話向交通局長反映。
局長大怒,質問改地段交警。
局長:」看到肇事者沒有?「
警察:「看到了。」
局長:「為什麼不逮捕他?」
警察:「我不敢?」
局長:「為什麼?」
警察:「他的官很大。」
局長:「有多大?」
警察:「不知道,反正戈爾巴喬夫是他的司機。」
李鴻章的故事
李鴻章去國外參加國際會議.中途想上衛生間,向服務人員打聽好了去處.進去一看,人家用的都是抽水馬桶啊,李中堂沒見過,不知道該在哪兒方便呀.可是偏又憋得不行,唉喲這個急啊.最後沒轍了...唉,有了!?李中堂穿的是大褂,袖子寬大,於是他就拉在袖子里,然後向上一甩,嗖---給甩天花板上去了.正在這時,一位外國大使進來了,抬頭一看,嗯????
李中堂滿臉尷尬,急忙把大使拉到一邊,掏出一枚沉甸甸的中國金幣,低聲說:"我送您一枚金幣,您可千萬別把這件事兒說出去啊."
老外也低聲說:"我給您十枚金幣,您告訴我是怎麼拉上去的."
邱吉爾與出租汽車車夫
當邱吉爾在下議院前走出那部出租汽車時,便對那車夫說:『我在這里大約耽擱一個鍾頭,你等我一下吧。』
『那可不能呀!』 車夫回答說:『我一定要趕回家去,好在收音機上聽邱吉爾的演說。』
那位下台的首相一聽這話大為驚喜,便重重的賞了他一筆可觀的小費。
『我想了一下』那車夫見錢眼開,便改口說:『還是在這里等著送你回去吧,管他媽的邱吉爾!』
愛因斯坦的草稿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26歲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這一年裡,愛因斯坦向一個科學報編輯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藍色的小冊子——只有 36頁。這就是他的論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在這篇論文中他第一次闡述了他那著名的相對論的最主要的原理。二從這篇論文發表以來過去了30年,愛因斯坦已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了。1933年他就開始流亡國外,因為他在德國的故鄉被法西斯控制著。這時他遷居在美國的一個小城市裡。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年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是一名戰士,他只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著什麼……三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想去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爭。在美國,人們組織了一
支部隊想盡快地開赴西班牙前線,但沒有足夠的經費。這時,其中的一個人說:「我們去找愛因斯坦吧,他一定會幫助我們的。」他的戰友都贊同這個意見,於是這個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就去見那位名聞全球的科學家。在一間簡朴的工作室里他和那位睿智的、平靜的老人面對面坐著。談話是簡短的。「我們有人,但是沒有錢。」愛因斯坦沉默著,抽著煙。 「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好吧,」愛因斯坦說,「我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們,但是這並不多。」他站了起來。「不,」年輕人也站了起來,「我們不想要您的錢。把您的論文給我們,就是那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注視著年輕人,他弄不懂,那篇過去的論文對西班牙戰爭會有什麼用處。「把那篇論文的原始草稿給我們吧。」年輕人要求說。愛因斯坦明白了。反法西斯戰士想把這篇草稿賣錢。「好主意!」愛因斯坦說,「遺憾金的是不可能,原始草稿不在這兒,它留在了德國……也許你們拿另外一篇去?」「不,我們只要這一篇,為此我們可以得到400萬美元。」年輕人回答,「400萬,真的。」 愛因斯坦緘默良久,終於他說:「兩天以後您再來吧。」四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走了以後,愛因斯坦立即坐在桌前,開始從雜志上把那篇論文抄下來。這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是愛因斯坦干起來卻高興得像個孩子。他時常叫道:「又是一顆炸彈。」或者「這簡直是一整架飛機!」兩天以後反法西斯戰士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草稿。很快就傳來了他們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場上戰斗的消息.
最年輕的畫家
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死的時候是歲。也許你要奇怪,為什麼我們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呢?這是因為在歲高齡時,他拿起顏色和畫筆開始畫一幅新的畫時,對世界上的事物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樣。年輕人總是在探索新鮮事物,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他們熱心於試驗,歡迎新鮮事物。他們不安於現狀,朝氣勃勃,從不滿足。老年人總是怕變化,他們知道自己什麼最拿手,寧願把過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製,也不冒失敗的風險。畢加索歲時,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不安於現狀,尋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現
手法來運用他的藝術材料。大多數畫家在創造了一種適合於自己的繪畫風格後,就不再改變了,特別是當他們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欣賞時更是這樣。隨著藝術家的年歲增長,他們的繪畫雖然也在變,可是變化
不會很大了。而畢加索卻像一位終生沒有找到他的特殊藝術風格的畫家,千方百計尋找完美的手法來表達他那不平靜的心靈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雙睜大了的眼睛的眼神。美國著名女作家格屈露德•斯特安在畢加索還年輕時就曾提到他那雙如飢似渴的眼神,我們現在也可以從畢加索的畫像中看到這個眼神。畢加索在年給斯特安畫了一張像,他是通過自己的記憶畫了她的臉的。看過這張畫的人對畢加索說:這不像斯特安小姐本人。畢加索總是回答說:太遺憾了,斯特安小姐必須設法使自己長得跟這張畫一樣才行呢。但是年之後,斯特安說,在她的畫像中,只有畢加索給她畫的那張,才把她的真正神貌畫出來了。畢加索作畫,不僅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畢加索的畫,有些色彩豐富、柔和、非常美麗,有些用黑色勾畫出鮮明的輪廓,顯得難看、兇狠、古怪,但是這些畫啟發我們的想像力,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對這些畫,我們不禁要問,畢加索看到了什麼,使他畫出這樣的畫來?我們開始觀察在這些畫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畢加索一生創作了成千上萬種風格不同的畫,有時他畫事物的本來面貌,有時他似乎把所畫的事物掰成一塊塊的,並把碎片向你臉上扔來。他要求著一種權力,不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且把我們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現出來。他一生始終抱著對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輕時一樣。假如你喜歡欣賞畫,不妨找些畢加索的畫冊,看看從他的畫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示。
回答者:YXH2111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7 19:22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回答者:qboy120 - 魔法學徒 一級 4-3 21:47
家世和生平 1643年1月4日(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牛頓誕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普的一個自耕農家庭。牛頓出生之前,父親已去世。牛頓生而孱弱,過了3年,他的母親再嫁給一位牧師,把孩子留在他祖母身邊撫養。8年之後,牧師病故,牛頓的母親帶著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又回到烏爾斯索普。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牛頓少年時代喜歡擺弄機械小技巧。傳說他做過一架磨坊的模型,動力是小老鼠;有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喜歡繪畫、雕刻,尤喜歡刻日晷,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安放著他刻劃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以知時刻。12歲進離家不遠的格蘭瑟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能贍養家庭,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以致經常忘了幹活。隨著年歲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寄寓在一位葯劑師家裡,使他受到化學實驗的熏陶。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並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好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心得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當時英國社會滲入基督教新教思想,牛頓家裡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一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然而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J.斯托克斯,還有牛頓的一位當神父的叔父W.艾斯庫別具慧眼,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於1661年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浸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大學時,那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之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H.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講座的第一任教授I.巴羅是一位博學的科學家。就是這位教師把牛頓引向自然科學。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他又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R.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牛頓在巴羅的門下學習,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他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能超過自己。1665~1666年倫敦大疫。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停課。牛頓於1665年 6月回到故鄉烏爾斯索普。 由於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就在1665~1666年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1665年初他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 1月,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還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在此時發生的軼事。總之,在家鄉居住的這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由此可見,牛頓一生的重大科學思想是在他青春年華、思想敏銳短短兩年期間孕育、萌發和形成的。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次年 3月16日選為正院侶。當時巴羅對牛頓的才能有充分認識。1669年10月27日巴羅便讓年僅26歲的牛頓接替他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牛頓把他的光學講稿(1670~1672)、算術和代數講稿(1673~1683)《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還有《宇宙體系》(1687)等手稿送到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其間牛頓和國內外科學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萊布尼茲和J.沃利斯等。牛頓在寫作《原理》之後,厭倦大學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學學生時代結識的一位貴族後裔C.蒙塔古的幫助,於1696年謀得造幣廠監督職位,1699年升任廠長,1701年辭去劍橋大學工作。當時英國幣制混亂,牛頓運用他的冶金知識,製造新幣。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受封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聖經里兩大錯訛的歷史考證》等文。牛頓於1727年 3月31日(儒略歷20日)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以國葬禮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光學》和反射式望遠鏡的發明,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用於天文觀測的需要,光學儀器的製作很早就得到了發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頓出生之前不久才為荷蘭科學家W.斯涅耳所發現。玻璃的製作早已從阿拉伯輾轉傳入西歐。16世紀荷蘭磨製透鏡的手工業大興。把透鏡適當組合成一個系統就可成為顯微鏡或望遠鏡。這兩種儀器的發明對科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頓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製作的望遠鏡用在天象觀測上。枷利略式的望遠鏡是以一片會聚透鏡為目鏡、一片發散透鏡為物鏡的望遠鏡。還有當時盛行的由兩片會聚透鏡組成的開普勒望遠鏡。兩種望遠鏡都無法消除物鏡的色散。牛頓發明以金屬磨成的反射鏡代替會聚透鏡作為物鏡,這樣就避免了物鏡的色散。當時牛頓製成的望遠鏡長6英寸,直徑1英寸,放大率為30~40倍。經過改進,1671年他製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並送到皇家學會評審。這台望遠鏡被皇家學會作為珍貴科學文物收藏起來。為了製造反射式望遠鏡,牛頓親自冶煉合金和研磨鏡面。牛頓自幼愛好動手制模型,做試驗,這對他在光學實驗上的成功有極大幫助。光的顏色問題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測,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邊緣形成的顏色聯系起來。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到笛卡兒都認為白光是純潔的、均勻的,是光的本質,而色光只是光的變種。他們都沒像牛頓那樣認真做過實驗。 大約在1663年,牛頓即開始熱衷於光學研究,磨玻璃、製作望遠鏡也在這個時期。1666年,他購得一塊玻璃三棱鏡,開始研究色散現象。為了這個目的,牛頓在他的《光學》一書中寫道:「把我的房間弄暗,在我的窗板上開一個小孔,以便適量的太陽光射入室內,就在入口處安置我的棱鏡,光通過棱鏡折射達到對面的牆上。」牛頓看到牆上有彩色的光帶,光帶之長數倍於原來的白光點,他意識到這些彩色就是組成白色太陽光的原始光色。為了證明這一點,牛頓進一步做實驗。在光帶投射的屏上也打一個小孔,讓光帶中彩色的一部分穿過第二個小孔,經過放在屏後的第二個棱鏡折射投到第二個屏上,又讓第一棱鏡繞它的軸緩慢轉動,只見穿出第二個小孔落在第二屏上的像隨著第一棱鏡轉動而上下移動。於是看到,為第一棱鏡折射最大的藍光,經過第二棱鏡也是折射得最大;反之,紅光被前後兩個棱鏡折射得最小。於是牛頓作出結論:「經過第一棱鏡折射後所得長方形的彩色光帶不是別的,正是由不同的彩色光所組成的白色光經折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的光色理論。它是通過實驗建立起來的,牛頓自稱這個實驗為「關鍵性實驗」。這個實驗可說是一個半世紀後 J.von夫琅和費建立光譜術的基礎。事實上牛頓在他的《光學》第 1卷命題4問題1中用過1~2英寸長、寬僅1/10或1/20英寸的長方形的孔代替小圓孔,他說所得結果較前更清晰,但沒有夫琅和費線的記載。牛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之後,於1672年把他的結論用書信形式送交皇家學會評審。不料竟引起一場尖銳的論戰。當時惠更斯反對他,胡克攻擊他尤甚。早在1665年胡克就在英國提出光的波動理論,這只是一個假說。惠更斯則把它完整起來,認為空間的以太是無所不在的,他把以太作為振動的媒質,把媒質的每一個質點都看成一個中心,在中心的周圍形成一個波,惠更斯成功地用這個物理圖像來解釋光的反、折射、還以此來研究冰洲石的雙折射(但是光的波動學說的確立還有待於一個半世紀之後由英國的T.楊的干涉實驗來證明)。牛頓則持光的微粒說,他認為波動說的最大障礙是不能解釋光的直線進行。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它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F.M.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但對薄膜形成的彩色,牛頓則承認微粒說不如波動說解釋得明快。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雙方爭論持續多年。當年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現在可以引用E.T.惠特克的話來結束這樁公案:「當A.愛因斯坦以M.普朗克的量子原理來解釋光電效應,光的微粒思想經過一個世紀的沉寂而在1905年又獲得了新生,並因此而導致光量子存在的基本原理。他的思想為實驗所充分肯定,特別是光子與電子碰撞所產生的康普頓效應服從經典的碰撞力學定律。而同時,關於光的波動性的實驗並沒有失效,於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波動說和微粒假說都是正確的。」無疑,牛頓的《光學》(Opticks)是和他的《原理》同為物理學的巨著,也是科學界的經典著作。《光學》第一版印於1704年,在胡克逝世之後問世。《光學》最後部分以獨特的形式附上一份著名的「問題」表,共提出31個「問題」(第一版提出16個「問題」)。在「問題」中所談到的不僅是光的折射、反射等,還涉及光與真空,甚至重力、天體等問題。在多處談到光的波動,涉及太陽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物理學的諸多方面,富有啟發性,後人評價這些「問題」是《光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並非虛語。牛頓在《光學》一書中憑借實驗的結果與分析,建立了光的理論。但在全書中沒有提起不同玻璃具有不同折射率,在全書中也沒有做消色差的實驗,這或許是由於他當時還沒有獲得不同質玻璃的三棱鏡的緣故。但是牛頓製造反射式望遠鏡來避免物鏡的色散,卻是個妙法,迄今大型望遠鏡的製造還遵從此法。牛頓死後3年(1730)出版了經牛頓生前訂校過的《光學》第 4版。現在流行的1931年版本就是根據第4版重印的。回答時間:2006-4-16 20:34
7. 青島是哪年建立的,原來的名字就叫青島
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
青島原先是指現在的小青島,是一座島嶼
現在指青島市
相關資料
自遠古時代,青島一帶已有原始人類聚居生活。進入近代,青島地位日漸重要。光緒十七年(1891年),青廷決定在膠州灣設防,這被認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
章高元部青軍在青島建立衙門、炮台、兵營,修築前海棧橋碼頭,
隨後這里建了郵局、電報房、商店、作坊等,這一時期青島口一帶初步形成較繁榮的市鎮。
那時重要的建築有天後宮、總兵衙門、棧橋等,在附近還有海雲、於姑庵、清溪庵等廟宇,還有若干村落的普通民居。所有這些建築,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青磚灰瓦,挑檐斗拱,特點鮮明。
總兵衙門 俗稱老衙門,位於青島村東部,面向南部,正院為三進院落,門前有長15米的影壁,院內設大堂、後黨、廂房、磚木結構,傳統裝飾風格,20世紀50年代已拆。
天後宮 位於青島灣青島村西,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初建,
清正年間重修,同治年間、光緒年間又重修,二進院落,天後殿前有戲樓。當時這附近辟為市場,店鋪作坊一應俱全。20世紀90年代重新修繕辟為民俗博物館。
海雲庵 位於四方區海雲街1號,始建於明代,20世紀90年代重建,每年農歷正月十六至十八日在此舉行「糖球會」,十分熱鬧。
嶗山一帶,宗教發達,僅道家場所相傳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僅存十幾處,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以太清宮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名氣最著。佛寺有法海寺、華嚴庵(今稱華嚴寺)、石佛寺等幾處。
這些建築都呈中國傳統布局和式樣。
1897年11月,山東曹州巨野發生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史稱「巨野教案」,德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派兵侵佔膠州灣。1898年3月6日德國迫使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租期99年,將山東劃作自己的勢力范圍。
1898年9月,德人開放青島為自由港。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這里成為膠澳租借地的主要區域。
1900年以前,為侵青德人早期建設時期,他們為鞏固軍事佔領、建立統治秩序、集中進行軍事設施和應急的房屋建築。
天主教堂
市南區法院(原德、日法庭)
入侵頭三年,德殖民當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測量、強征土地、拆遷民居等活動,由於施工力量、建築材料不足,建設速度較慢,這時期的建築風格比較簡朴,沒能刻意追求建築質量和裝飾變化,以致大量使用中國舊式青磚灰瓦,以滿足初占時急需為要務。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有俾斯麥兵營等兵營建築,堅固實用。公共建築有海關大樓、山東鐵道公司辦公樓,還有曲阜路天主教會即青島第一座正式教堂建築。
這時期居住用房建築較多,代表性建築有舊亨利王子飯店、水師飯店、天主教會宿舍、總督臨時官邸等。
早期同時進行的軍事設施還有:野戰醫院、前海棧橋及西海岸軍用碼頭、多處炮台和航海燈塔等。
在終結土地征購出售的所有權等問題後,德國殖民當局於1900年制定出最初始的青島城市規劃,開始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力圖把青島建成為德國在遠東地區鞏固的軍事基地、商貿港口和殖民地行政經濟中心。德人完全按照歐洲市鎮的建造模式,建設一座典型西方建築文化理念的城市。建築風貌深受西方建築的影響。
德人規劃在區域上分為內外兩界,外界為李村,內界為青島,而青島又劃為歐洲人與華人兩個區域,將華人與歐洲人分開,歐洲人占居市區最佳地段即青島區,城市重要建築多集中在這一殖民行政中心、經濟貿易區、花園式住宅區所在地。華人居住與商業區被稱為大鮑島區。兩不同區域的建築呈現迥然不同的風貌。
這一時期,城市市政工程同步進行。先後開辟海泊河、李村河水源地,設置市區上下水管網,建立火力發電廠。港口、鐵路建成,城市活力增加,城市工商貿易出現繁華局面。1910年,在1900年規劃基礎上,德人又制定了青島市區擴張規劃,將市區向北、向西擴展,與台東、台西連成一片,規劃面積比原市區擴張4倍。帶狀開工的市區進一步形成。歐洲庭院式住宅和街區連片出現。
這時期中國人的建築集中在大鮑島、台東、台西和小港碼頭北部一帶,以住宅和小商店為主,建造質量明顯遜於青島區。鮑島區的沿街出現了二三層的里院建築,別具特色。
這個時期重要建築為數眾多,分為城市中心廣場及辦公建築、教堂與學校、醫院、旅館、俱樂部、商店、府邸和別墅、工業建築、中國民居等幾類。
城市中心廣場及辦公建築
總督府(提督府) 建成於1906年,最重要的辦公建築。為歷屆政府辦公樓,現市人大、市政協在此辦公。大樓呈古典主義建築式樣,立面為橫三縱五段對稱處理,兩層券廊,方型愛奧尼克壁柱。底層作為基座,敦實厚重。牆面多為花崗石。蒙莎式層頂,上掛紅筒瓦。整個建築氣勢恢宏,莊重嚴謹,與建築使用功能相適應。
膠澳警察署辦公樓 又稱德巡捕衙門,建成於1905年,位置靠近中國人街區的坡地上,說明德人行使鎮壓權力的目標是中國人民。造型取中世紀村鎮教堂型制,鍾樓系主體二層,高陡尖頂,紅瓦黃牆,浮雕磚飾,顯示濃重的歐洲復古風格城市街景和建築格調。現為市公安局辦公樓。
山東礦務公司總部 約建成於1902年,紅瓦尖頂三層,磚石木結構,東立面為突起的花崗岩挑樓,南立面一、二層分另為拱廊、敞廊,體現德國中國世紀建築風格。現為民居。
膠州帝國法院(膠澳法院)1914年落成,兩層磚石木結構,粗石勒腳,紅瓦折線屋頂,北部牆體成弧高出屋面。現為市南法院。
膠澳郵電局 建於1901年帶外廊式瓦頂三層樓房,具歐洲中世紀時期建築格調。
測候所 又名皇家青島觀象台、氣象台,落成於1912年,具典型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形式。通體由粗面花崗石塊砌成,女兒牆出雉堞。現為青島觀象台。
膠海關 1914年建成,四層,磚木結構,黃牆紅瓦,高科屋頂,兩處山牆為德國青年派風格,整個建築簡潔大方。海關已遷。
*教堂與學校、醫院建築
總督學校 約建19 01年,磚石瓦頂三層對稱式建築。中部檐口高起,折線坡屋頂,尖券窗洞,粗面石貼臉,深厚莊重。原貌已改。現為市實驗小學。
德華高等專門學堂
1909年始建,1902年建成,由教學樓、宿舍等組成建築群,呈軸線式設計,教學樓為主,為四層,厚重、凝重、典雅。現為鐵路分局機關和醫院。
基督教堂 1910年建成,位於幾條道路交匯處東南側台地上。入入口在南側,前有廣場,建築主體高17、28米,塔樓高聳,立面突出弧狀塔尖。粗花崗岩石鑲嵌於黃牆,為德國古堡式建築格調。
總督野戰醫院 建於1899—1905年,主要建築有病房樓、內診樓等,第一病房為局部二層瓦頂帶券入外廊建築。後為青醫附院,已改建。
青島火車站 由鍾樓和候車大廳為主組成,樓頂為八角式屋項,置四部大鍾,別具一格。已拆,後仿建。
水師飯店 又名德國海軍俱樂部,湖北路17號,1902年建成。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一層為石基磚牆,二層以上為木製外廓。紅瓦頂,尖頂塔樓突起於西南角,呈德國中世紀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現為市人防辦公室。
亨寶商業大樓 位於中山路,建於1904年,地上三層,磚木鋼混合結構,遮陽券式敞廊建於各層向陽面。典型的復古風格的德國建築。現為青島食品商店。
* 旅館、俱樂部、商店
亨利王子海濱飯店 又稱海濱旅館、沙灘旅館,新大陸旅館,建於匯泉灣畔,隨海水浴場建成,陪伴城市旅遊功能的興起而建設的。建築為三層,外敞走廊,屬歐洲中世紀田園式公共建築格調。建於1904年。現為匯泉酒家。
亨利王子飯店 位於舊亨利王子飯店左鄰,石基粉牆外廊式三層房樓,立面對稱,屋面設計為紅瓦坡屋頂,兩側設起尖式閣樓窗。大門採用大門採用三座券拱式門洞並排形式。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現為棧橋賓館。
棧橋賓館(原亨利王子飯店)
青島俱樂部 約建於1910——1911年,位於棧橋海濱,內設酒吧、
舞廳、彈子房等。建築平面呈自由式,裡面取庄園別墅的造型,構圖嚴謹適宜,比例關系均衡,裝飾較簡化,內部壁爐等保存完好,現為市科協辦公樓。
侯爵庭院飯店(橡樹飯店) 為今廣西路紅房子餐廳,立面為紅色清水牆體格調,牆面間鑲嵌彩色方形牆磚。建築主體高三層。牆面中用紅褐色方磚拼入成橡樹葉式圖案,有巨大的老虎窗。
*府邸和別墅
在前海一帶歐洲人街區的府邸和別墅,大都由德風建築師設計,採用獨立庭院式布局,格調較一致,形式活潑,體型自由,擁有大的院落.配以精緻的圍牆,據稱「非常象在柏林的郊區」。這類建築集中在總督府東南側一帶,同時散點式分布在市區一些地方,構成青島城市規劃建築的鮮明特點。
總督官邸 (德國提督樓) 建於1908年,建於信號山南麓,是典型的花園式高級別墅整座建築顯得富華,奢侈,呈典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堪稱德式建築的精品。現為迎賓館。對外開放。
在沂水路、江蘇路。湖南路一帶,仍保存大量庭院別墅,基本都是當時德國國內流行的風格。在廣西路、中山路一帶,還建有公寓房,
供歐洲人居住,以三層樓居多,多為磚、木、鋼混合式,多是歐洲古典建築形式。
工業建築
侵佔初期,德人並沒規劃青島為工業城市。1910年擴編規劃時,有了增加工業的考慮,投資興建了幾個有特色的企業。但其後幾年便敗退,德人的工業規劃流產,所留的工業建築並不多,集中在幾個工廠。
四方機車修理廠 位於膠濟鐵路四方站,設多處單層廠房,用「工」
字型鋼架結構,縱向排列,屋面坡度為二分之一坡,鋼架上置檀條附加屋面板。機修車間為國內全鋼結構單層廠房最早的實例。建築外牆明快、質朴。建成於1904年。現為四方機車車輛廠。
總督府屠宰場 選址於台西鎮近海處,1906年建成,廠區建築
由車間和辦公用房組成,平面布局呈山字狀,車間採用工字鋼柱形式,外牆為磚木混合形式,呈歐洲農庄作坊格調。後為青島肉聯廠、青島生物制葯廠。
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啤酒廠)位於台東鎮南,糖化年間為多層廠房,磚木鋼混合結構,園券門窗洞,牆面留有中世紀裝飾手法。辦公小樓立面為紅色清水牆體格調,典型德國建築風格。建於 1903年,現小樓開辟為啤酒博物館。
中國民居
鐵路開通,港口運營,促成青島城市功能由經濟與軍事並重,轉往港口商貿為主。人口增加,經濟發展,青島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辛亥革命爆發後。-批清廷官僚避往青島,許多中國工商人士也紛紛到青,這促使建築業有較快發展,城市面積越過規劃限制個斷擴大。 德人最初規劃的中國人居住區位於歐洲人區的東北和西部兩側,形成為台東鎮、台西鎮,這是道路網極為密集的街坊,多是一些簡陋的平房。此外,在大鮑島、小港北等中國人居住區,出現了二三層為主,圍合成天井狀的院落式建築,是豎向劃分的西式商住一體的樓房與中國傳統四合院式住宅相結合的產物。這種單棟又似裙聯的建築,被稱為「里」。至建國時,青島市區的「里」有400餘處。這種「里」,改變了中國鄰居交往的傳統模式,加強了同「里」中居民的聯系。這是青島特有的一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