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有鏈的安全主要由什麼等方式負責維護
公有鏈: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進入到系統中讀取數據、發送可確認交易、競爭記賬的區塊鏈。例如:比特幣、以太坊。
私有鏈:是指其寫入許可權由某個組織和機構控制的區塊鏈,參與節點的資格會被嚴格限制。
聯盟鏈:是指有若干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機構都運行著一個或多個節點,其中的數據只允許系統內不同的機構進行讀寫和發送交易,並且共同來記錄交易數據。
聯盟鏈是一種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企業的相對較新的方式。公有鏈向所有人都開放,而私有鏈通常只為一個企業提供服務,聯盟鏈相對公鏈來說有更多限制,通常為多個企業之間的共同協作提供服務。
聯盟鏈與公有鏈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需要獲得事先許可的。因此並不是所有擁有互聯網連接的任何人都可以訪問聯盟區塊鏈的。聯盟鏈也可以描述為半去中心化的,對聯盟鏈的控制權不授予單個實體,而是多個組織或個人。
對於聯盟鏈,共識過程可能與公有鏈不同。聯盟鏈的共識參與者可能是網路上的一組預先批準的節點,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該過程。聯盟鏈允許對網路進行更大程度的控制。
那說到聯盟鏈的優點:
首先,聯盟鏈受一個特定群體的完全控制,但並不是壟斷。當每個成員都同意時,這種控制可以建立自己的規則。
其次,具有更大的隱私性,因為來驗證區塊的信息不會向公眾公開,只有聯盟成員可以進行處理這些信息。它為平台客戶創造了更大的信任度和信心。
最後,與公共區塊鏈相比,聯盟鏈沒有交易費用,更靈活一些。公共區塊鏈中大量的驗證器導致同步和相互協議的麻煩。通常這種分歧會導致分叉,但聯盟鏈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聯盟鏈技術可以用來優化大多數傳統信息化系統的業務流程,特別適用於沒有強力中心、多方協作、風險可控的業務場景。聯盟鏈的共享賬本機制可以極大降低該類場景下的對賬成本、提高數據獲取效率、增加容錯能力、鞏固信任基礎、以及避免惡意造假。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與企業開始加大對區塊鏈的研究與應用。相比公鏈而言,聯盟鏈具有更好的落地性,受到了許多企業與政府的支持。
聯盟鏈可以理解為是為了滿足特定行業需求,內部機構建立起來的一種分布式賬本。這個賬本對內部機構是公開透明的,但如果有相關業務需求,對該賬本的數據進行修改,則還是是需要智能合約的加入。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是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
總體來說,目前聯盟鏈智能合約的主流架構是:系統合約 + 業務合約。
系統合約:在節點啟動前配置完成,一般用於系統管理(如BCOS的預編譯合約(許可權管理、命名管理等),由項目方編寫,安全性較高。
業務合約:根據實際業務編寫而成,需要部署,類似公鏈智能合約,由一般內部機構參與方編寫,需遵守一定的要求,安全性一般。
聯盟鏈合約相較於常規公鏈在規范性、和安全性都有一定的提升,但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安全性問題,仍可能存在安全風險:
(1)、代碼語言安全特性
一種是繼續沿用主流公鏈編程語言,並在其基礎上改進(如:BCOS使用的solidity),另一種則是以通用編程語言為基礎,指定對應的智能合約模塊(如:fabric的Go/Java/Node.js),不管使用什麼語言對智能合約進行編程,都存在其對應的語言以及相關合約標準的安全性問題。
(2)、合約執行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
整型溢出:不管使用的何種虛擬機執行合約,各類整數類型都存在對應的存儲寬度,當試圖保存超過該范圍的數據時,有符號數就會發生整數溢出。
堆棧溢出:當定義方法參數和局部變數過多,位元組過大,可能使程序出現錯誤。
拒絕服務攻擊:主要涉及到的是執行合約需要消耗資源的聯盟鏈,因資源耗盡而無法完成對應的交易。
(3)、系統機制導致的合約安全問題
這里主要是指多鏈架構的聯盟鏈:
合約變數的生成如果依賴於不確定因素(如:本節點時間戳)或者某個未在賬本中持久化的變數,那麼可能會因為各節點該變數的讀寫集不一樣,導致交易驗證不通過。
全局變數不會保存在資料庫中,而是存儲於單個節點。因此,如果此類節點發生故障或重啟時,可能會導致該全局變數值不再與其他節點保持一致,影響節點交易。因此,從資料庫讀取、寫入或從合約返回的數據不應依賴於全局狀態變數。
在多鏈結構下進行外部鏈的合約調用時,可能僅會得到被調用鏈碼函數的返回結果,而不會在外部通道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易提交。
合約訪問外部資源時,可能會暴露合約未預期的安全隱患,影響鏈碼業務邏輯。
(4)、業務安全問題
聯盟鏈的智能合約是為了完成某項業務需求執行某項業務,因此在業務邏輯和業務實現上仍是可能存在安全風險的,如:函數許可權失配、輸入參數不合理、異常處理不到位。
我們對聯盟鏈安全的建議:
(1)、簡化智能合約的設計,做到功能與安全的平衡
(2)、嚴格執行智能合約代碼審計(自評/項目組review/三方審計)
(3)、強化對智能合約開發者的安全培訓
(4)、在區塊鏈應用落地上,需要逐步推進,從簡單到復雜,在此過程中不斷梳理合約與平台相關功能/安全屬性
(5)、考慮DevSecOps(Development+Security+Operations)的思想
鏈平台安全包括:交易安全、共識安全、賬戶安全、合規性、RPC安全、端點安全、P2P安全等。
黑客攻擊聯盟鏈的手法包括:內部威脅、DNS攻擊、MSP攻擊、51%的攻擊等。
以MSP攻擊為例:MSP是Fabric聯盟鏈中的成員服務提供商(Membership Service Provider)的簡稱,是一個提供抽象化成員操作框架的組件,MSP將頒發與校驗證書,以及用戶認證背後的所有密碼學機制與協議都抽象了出來。一個MSP可以自己定義身份,以及身份的管理(身份驗證)與認證(生成與驗證簽名)規則。
針對MSP的攻擊,一般來說,可能存在如下幾個方面:
(1)、內部威脅:a)當前版本的MSP允許單個證書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內部人員持有了可以管理MSP的證書,他將可以對Fabric網路進行配置,比如添加或撤消訪問許可權,向CRL添加身份(本質上是列入黑名單的身份),過於中心化的管理可能導致安全隱患。 b)如果有感測器等物聯網設備接入聯盟鏈,其可能傳播虛假信息到鏈上,並且因為感測器自身可能不支持完善的安全防護,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攻擊。
(2)、私鑰泄露,節點或者感測器的證書文件一般存儲在本地,可能導致私鑰泄漏,進而導致女巫攻擊、雲中間人攻擊(Man-in-the-Cloud attack)等
(3)、DNS攻擊:當創建新參與者的身份並將其添加到MSP時,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DNS攻擊。向區塊鏈成員創建證書的過程在許多地方都可能發生攻擊,例如中間人攻擊,緩存中毒,DDOS。攻擊者可以將簡單的DNS查詢轉換為更大的有效載荷,從而引起DDoS攻擊。與CA攻擊類似,這種攻擊導致證書篡改和/或竊取,例如某些區塊鏈成員將擁有的許可權和訪問許可權。感測器網路特別容易受到DDOS攻擊。智慧城市不僅面臨著實施針對DDOS攻擊的弱點的感測器網路,而且面臨著弱點的伴隨的區塊鏈系統的挑戰。
(4)、CA攻擊:數字證書和身份對於MSP的運行至關重要。Hyperledger Fabric允許用戶選擇如何運行證書頒發機構並生成加密材料。選項包括Fabric CA,由Hyperledger Fabric,Cryptogen的貢獻者構建的過程,以及自己的/第三方CA。這些CA本身的實現都有其自身的缺陷。 Cryptogen在一個集中的位置生成所有私鑰,然後由用戶將其充分安全地復制到適當的主機和容器中。通過在一個地方提供所有私鑰,這有助於私鑰泄露攻擊。除了實現方面的弱點之外,MSP的整體以及因此區塊鏈的成員資格都在CA上運行,並且具有信任證書有效的能力,並且證書所有者就是他們所說的身份。對知名第三方CA的攻擊如果成功執行,則可能會損害MSP的安全性,從而導致偽造的身份。Hyperledger Fabric中CA的另一個弱點是它們在MSP中的實現方式。 MSP至少需要一個根CA,並且可以根據需要支持作為根CA和中間CA。如果根CA證書被攻擊,則會影響所有根證書簽發的證書。
成都鏈安已經推出了聯盟鏈安全解決方案,隨著聯盟鏈生態的發展,2020年成都鏈安已配合多省網信辦對當地政企事業單位的聯盟鏈系統進行了從鏈底層到應用層多級安全審計,發現多場景多應用多形態的聯盟鏈系統及其配套系統的漏洞和脆弱點。
並且,成都鏈安已與螞蟻區塊鏈開展了合作,作為螞蟻區塊鏈優選的首批節點加入開放聯盟鏈,我們將發揮安全技術、服務、市場優勢,與開放聯盟鏈共拓市場、共建生態、並為生態做好安全保駕護航。
一方面我們的智能合約形式化驗證產品VaaS將持續為開放聯盟鏈應用提供『軍事級』的安全檢測服務,為應用上線前做好安全檢測,預防其發生安全和邏輯錯誤;我們的『鷹眼』安全態勢感知系統採用AI+大數據技術,為開放聯盟鏈及其應用提供全面及時的『安全+運營』態勢感知、鏈上合約風險監測、安全預警、報警、防火牆阻斷及實時響應處理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的安全產品已經積累了數十萬的客戶群體,我們將發揮我們的全球客戶資源和市場優勢,與開放聯盟鏈共拓市場。
在聯盟鏈平台上,我們能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體安全解決方案,成都鏈安以網路安全、形式化驗證、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四大技術為核心,打造了面向區塊鏈全生態安全的『Beosin一站式區塊鏈安全服務平台』。
『Beosin一站式區塊鏈安全服務平台』包含四大核心安全產品和八大明星安全服務,為區塊鏈企業提供安全審計、虛擬資產追溯與AML反洗錢、安全防護、威脅情報、安全咨詢和應急等全方位的安全服務與支持,實現區塊鏈系統『研發→運行→監管』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解決方案。
我們會積極發揮區塊鏈安全頭部企業優勢,共同構建安全的區塊鏈商業網路,推動區塊鏈產業健康、安全的發展,探索區塊鏈未來的無限可能。
B. 區塊鏈技術安全都需要了解哪些問題
C. 區塊鏈之聯盟鏈(三) 認識Fabric
Fabric 是超級賬本聯盟推出的核心區塊鏈框架,它適合在復雜的企業內和企業間搭建聯盟鏈。根據超級賬本聯盟的目標, Fabric 被建設為一個模塊化的、支持可插拔組件的基礎聯盟鏈框架。;
與以太坊系的Quorum不同,Fabric從一開始就只考慮企業間的應用。其獨有的channel概念,將企業根據業務目的不同以不同的子網連接起來, 每一個子網對應一個channel,而每個channel有自己獨立的區塊鏈。而Quorum很顯然是只有一個公網(所有企業節點都加入進去),企業與企業間的私有業務是通過Private Manager 完成的。
理解channel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將它類比為一個消息服務提供的Topic,實際上Fabic最早就是基於Kafka 的分布式消息服務來實現。
在Fabric網路中,一個企業可以有一個或多個節點加入整個聯盟鏈;一個企業可以加入1個或者多個Channel(子網); 一個節點可以加入1個或者多個channel。每個channel構成一個子網,所以Fabric 是 一種由子網組成的網路。
那麼Fabric是怎麼實現智能合約的執行和完成業務上鏈(將事務結果記錄在區塊鏈里)的呢?
與其它框架不同, Fabric 將整個過程分成了三個階段:
業務背書階段 : 客戶的請求發送的背書節點,通過智能合約完成業務的計算(但不更新狀態),並完成背書;將背書結果返回個客戶端。
業務的排序階段 : 客戶端將背書結果通過Channel被發送到排序節點(orderer),在排序節點完成事務的排序,並打包到block里,最後下發給所有連接到channel的節點。
業務驗證並寫入賬本階段 : 通過Gossip 網路,所有Channel的節點都會接收到新的block,節點會驗證block中的每一個事務,確定是否有效:有效地將會跟新world state,無效的將會標志為「無效」,不會更新World state,但整個block會被完整的加入到帳本中(包括無效的事務)。
根據以上的描述,Fabric 節點實際可以分為 ,普通節點和Order節點:
Peer, 普通節點, 完成背書(包括只能合約的執行)和驗證.
orderer, 排序節點,完成排序。
加入orderer節點的Fabric網路可以被描述如下:
每一個Channel,都定義了所有屬於channel的節點,但是並不需要所有節點都連接到Orderer 節點(節點間可以通過gossip 協議通訊來傳播私有數據或事務).
在區塊鏈中,共識是區塊鏈的基礎。與公有鏈不同,聯盟鏈的共識要求所有加入賬本的事務是確定的、最終的,也就是不可以有分叉,區塊與區塊間的順序是一定的,只存在唯一條鏈。在Fabric 中,這個客觀需求正是由排序實現的,所有的事務將被提交給orderer節點獲得確定的順序,並最終打包成block進入帳本。 Fabric 從1.4.1開始支持基於Raft實現排序服務, 可以認為基於Raft實現共識。
基於RAFT的排序服務相對於早期的Kafka 具有更好的分布性,配置更加簡單,是聯盟鏈里常用的一個常用的達成共識的演算法,Quorum就 默認使用RAFT作為共識層。簡單的說,RAFT是一個leader和follower的模式, 所有加入RAFT網路的節點,任意時候都有一個leader, 只有這個leader有權決定事務的順序,並打包成Block,其它節點只能作為follower提交事務和同步block。
基於FAFT網路,每個企業可以有一個或多個節點參與到Orderer中去。在Frabric中企業間的網路連接可以變化成如下形式:
區塊鏈的使用用戶在乙太網中被稱作EOA(External of Account), EOA的載體是錢包。我們沿用這個概念,來看看Fabric是如何實現用戶和發起事務的。Fabric中EOA是一個CA中心發布的certificate(x.509),一個Certificate代表一個Identity(這與以太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以太坊中一個EOA其實是一個hash地址),EOA能夠參與的channel以及被授權的操作是有channel的MSP( Membership Service Provider)決定的(如下圖)。
註:certificate 是一種密碼學上驗證身份的通用做法; certificate包含了個人的信息,公鑰以及發布這個certificate的CA的簽名。驗證方只需要擁有這個CA的證書(包含CA的公鑰),就可以驗證這個簽名是否正確,certificate的內容是否有篡改。簡單的說,通過CA和Certificate,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可驗證的的身份和信任鏈。
如上圖,fabric中通要使用Wallet作為EOA的載體,一個Wallet中可以包含多個Identity(x.509 certificate)。 Identity 通過 CA提供的信任鏈來驗證正確性。
驗證了身份之後, Fabric 通過MSP在區塊鏈網路中解決該身份是否代表組織的成員和在組織內具有什麼角色。例如,channel首先會驗證當前用戶Identity是否是有效地身份,然後通過MSP查看其所處的企業和具有的角色,最終確定該用戶是否有權執行操作。
可以說,Fabric的訪問控制是通過MSP來完成的。在每一個需要訪問控制的地方都需要定義一個MSP。 例如,每個channel都定義一個MSP,這個MSP規定了在channel范圍內資源的訪問許可權。 MSP 是Fabric里一個晦澀難懂的概念,也是其賦予企業間安全訪問的基礎。
前文提到, Fabric 將業務處理和上網分成了三個部分, 背書,排序,驗證後加入賬本。
其中背書是Fabric執行智能合約的階段。以太坊中,智能合約是在EVM中執行的,有多種語言支持。 在Fabric,智能合約被稱為chaincode: 一個chaincode 可以理解為是智能合約的容器,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智能合約, 不用於EVM, chaincode是在 JVM 或NodeJS中執行。
客戶應用程序通過智能合約來訪問賬本,每一個可訪問的智能合約都被安裝在客戶端可以訪問的節點上,並被定義在channel里。(有隻能合約的節點被稱為背書節點,沒有隻能合約的節點被稱未提交節點,提交節點只維護賬本)
客戶應用提交一個交易請求, 請求到達背書節點, 背書節點首先會驗證客戶的簽名,確保客戶的身份有權執行本次交易,接著執行交易提及的智能合約(chaincode),並生成一個背書響應(或者叫做交易提案,tran-proposal)。這個背書響應中通常包含World state 的讀集合,寫集合, 以及節點對本次交易的簽名。這里與以太坊系聯盟鏈最主要的不同是: 背書階段只模擬交易,並不真正更新交易結果。 而真正更新交易在第三階段完成。背書節點最後將生成的背書響應fanhui給客戶端, 智能合約部分的執行就結束了。
通常一個交易的執行需要多方的簽名,所以客戶端需要將一個交易發送給多個背書節點,這些背書節點的選擇需要滿足背書策略的要求。
下圖是一個包含有客戶、背書節點,提交節點的網路示意圖。
根據Fabric官方的參考文檔,客戶交易的正果過程可使用下圖描述。
如上圖,從1到3,為背書階段,4為排序階段,4.1,4,2, 5為驗證提交階段。 參考 Frabic的節點 概念,可以了解更多在交易細節的概念。
總的來看, Fabric 更專注於企業間,通過上文,可以讓大家對Fabric的基本構成與概念有一個總的了解。 Fabric本身並不神秘,都是使用的現有的企業間的技術。要更好的了解,建議參考閱讀分布式消息系統和企業的安全基礎設施(CA相關)的支持。與以太坊系聯盟鏈實現比較, Fabric 的子網更概念對於復雜企業間應用適應更強,但是其復雜的安全考量,使得運營成本很高,另外,Fabric 使用Certificate做為用戶身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新的2.0里,Fabric對於此處將有所改變。
下一篇,我們將來看看Sawtooth , 由Inter 提供的區塊鏈框架。
區塊鏈之聯盟鏈(一) 認識以太坊
區塊鏈之聯盟鏈(二) 認識Quotum
區塊鏈之聯盟鏈(三) 認識Fabric
區塊鏈之聯盟鏈(四) 認識Sawtooth
D. 2022年區塊鏈領域的四大看點|界面預言家⑯
區塊鏈領域有一個關於「不可能三角」的核心命題,分別是安全性、性能和去中心化程度。這個命題是區塊鏈技術演進的根本,不管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亦或是大力發展的聯盟鏈,本質上都是在以上三要素之間作出取捨。
隨著以太坊在區塊鏈開發者之間核心地位的確定,性能逐漸成為其發展的瓶頸,所以在可見的2022年,關於性能上和效率的提升將是一個長期且關鍵的問題。
基於以太坊生態,要在「不可能三角」的限定內提升性能,目前的路徑已經明確,第一個是Layer1層面的,也就是其他公鏈來分擔以太坊的數據壓力。
2021年的主要趨勢之一是出現很多Layer 1的使用增加,該領域目前由 Solana、Avalanche、Terra 和 Binance Smart Chain 主導,每個鏈都擁有不斷增長的生態系統,價值已超過100 億美元。
第二種是Layer2,基於以太坊主網,但將結算轉移至第二層網路,從而提升效率。這也是以太坊正在努力的方向,Layer2通常稱為 rollups,因為它們在將更新的交易數據發送回以太坊之前,將交易「匯總」或捆綁在一起並在新環境中執行它們。
而區塊鏈最關鍵的數據驗證環節,Layer2目前有兩種技術方案,一種名為「Optimistic rollups」,一種名為「ZK Rollups」。這兩種技術路線都有團隊正在開發相應的網路,並有生態支持,如選擇「Optimistic rollups」的Arbitrum,選擇「ZK Rollups」的dYdX。
而介於Layer1與Layer2之間,還有一種方案名為「側鏈」,它部分兼容以太坊主網,但又不屬於Layer2,它們專門用於處理以太坊的過剩容量,而不是與整個以太坊競爭,並以互補的方式託管以太坊應用程序。
而從目前用戶最活躍的DeFi說起,根據DeFi Lama的數據統計,以太坊上DeFi的鎖倉量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BSC、Solana、Avalanche等其它公鏈也吸引了近490億美元的資金,成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金融場景。
雖然很多公鏈的數據頗具規模,但不同的鏈間如同數據孤島,不同鏈上的資產無法自由交換,此外,很多新興公鏈發展並不如以太坊,缺失很多基礎設施,比如穩定幣、NFT 游戲 等等。
因此,需要將其它鏈上的資產通過跨鏈引入自身的公鏈,在當前常用的跨鏈方式中,除了中心化機構如交易所錢包中跨鏈提幣之外,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去中心化跨鏈資產橋。
對於跨鏈橋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達成共識,這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投資者託管資產的安全性,就目前來說,中心化交易所的跨鏈橋對用戶而言是最方便使用的一種跨鏈橋,不過中心化交易所跨鏈橋存在著單點故障的問題,另外現在的跨鏈橋還在逐漸向非託管化的方向去發展,為的就是進一步的保障用戶的資產安全。
DAO全稱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是一種試圖擺脫傳統科層制的管理模式,以區塊鏈技術來完成自主運行的組織形式。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能夠利用基於區塊鏈的治理實現個人的全球協調。DAO 可以用於許多目的,包括管理區塊鏈項目的運營和資本 (MakerDAO)、管理投資資本 (The LAO)、管理 游戲 資產的使用 (YGG DAO)、協調文化團體 (Friends With Benefits) 或協調購買資產(Constitution DAO)。
deep網站收錄的DAO數量已經達到187個,管理總資產超過120億美元,涵蓋成員超過160萬。雖然在區塊鏈領域,這並不是一個龐大的數據。但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機構都開始注意到這個新名詞。
加密貨幣市值在2021年正式突破2萬億美元,目前來到2.5萬億美元的規模,較年初上漲 175%。而伴隨著市值的爆炸式增長,加密領域的融資也飛速上揚。據統計,2021 年加密行業公開披露的一級市場融資數1529筆,總額約為326 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誇張的814.2%。
但加密領域的股權融資與其他領域有所不同,在「VIE」架構下傳統VC最主要的資金退出通道是企業登陸二級市場進行IPO。但區塊鏈領域自帶新型融資方式ICO(國內禁止),這種去中心化的融資方式的關鍵不同在於用戶在更早期就可以參與社區的成長,而在傳統的風投模式下,只有登陸二級市場後,普通投資者才有機會去分享企業成長紅利。
而在加密領域,首先「公司」的概念被弱化了,由於「Web3」和「DAO」的存在,社區與組織才是更多被提及的存在,用戶天然對中心化平台有一種不信任感。
近兩周加密社區最火熱的項目名為「OpenDao」,是一個模仿頭部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項目,而該項目能夠火熱的原因源自於加密玩家對於「OpenSea」的不滿,「OpenSea」近期傳出消息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並准備IPO。但NFT愛好者不希望「OpenSea」成為和當前的互聯網巨頭一樣的壟斷平台,所以「OpenDao」打出了去中心化的理念,並給所有「OpenSea」用戶發放空投。
且在2021年末,加密社區關於「Web3」產生了爭論,包括特斯拉董事長埃隆·馬斯克和推特前執行官傑克·多西在爭論時將矛盾指向了加密金融里的風投機構,認為VC們攫取了過多利益。
而在2021年也出現了一種以「DAO」形式出現的投資機構,這種組織里包含了社區中極具影響力又深耕技術領域的投資人,他們所孵化的項目表現甚至超過了部分傳統VC的成績。
E. 公有鏈,私有鏈與聯盟鏈有何不同
公有鏈向所有人開放,私有鏈向滿足特定條件的個人開放,聯盟鏈向授權的組織或機構開放。
公有鏈,也就是公共區塊鏈(Public blockchains),是指全世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讀取、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送交易且交易能夠獲得有效確認的共識區塊鏈。
私有鏈,也就是完全私有區塊鏈(Fully private blockchains),是指寫入許可權完全在一個組織手裡的區塊鏈,所有參與到這個區塊鏈中的節點都會被嚴格控制。
聯盟鏈,即聯盟區塊鏈(Consortium blockchains),是指有若干組織或機構共同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組織或機構控制一個或多個節點,共同記錄交易數據,並且只有這些組織和機構能夠對聯盟鏈中的數據進行讀寫和發送交易。
區塊鏈有公有鏈,私有鏈與聯盟鏈三種。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介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F. 關於以太坊ETH合並的錯誤觀點理清
隨著合並的臨近,越來越多的文章在向人們發出信號:它確實快要臨近了。這也帶來了和 PoS 相關的一系列問題的討論,人們在反復討論著同樣的話題和同樣的誤解。在上周 Kiln 測試網成功合並時,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這一狀況,今後我們還會看到更多類似的東西,所以我將一些常見的問題、觀點歸納如下。
每當看到有人提出這些觀點時,我就可以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我希望大家也可以這樣做。如果本文存在一些紕漏,還望斧正或提出補充建議。
什麼是合並?
更多的信息可以在 ethmerge.com 上找到,所以本部分將簡單介紹。
在合並之後,Ethereum 將採取 PoS(股權證明)而不是 PoW(工作量證明)共識。合並並非「ETH 2.0」、也不存在「ETH 2.0」,這已經是一個過時的術語。
如果是 ETH 持有者,則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合並後你仍將持有相同數量的 ETH,沒有「ETH2 幣」,也不需要進行任何遷移。一切都完全相同,只有共識機制發生了變化。
之所以被稱為「合並」,是因為 ETH 將信標鏈(共識層)與現存的鏈(執行層)合並,並拋棄了執行層的 PoW 部分。
解釋一下,「共識」只是一個花哨的詞彙,其含義是指如何對交易進行排序並保證安全性。PoW 和 PoS 都是實現共識的不同手段。
PoW:"打亂區塊順序的成本太高了,因為按規則辦事更劃算。"
PoS:「擾亂區塊順序的成本太高了,因為如果我這樣做就會失去我抵押的所有錢。」
由於只是共識機制的改變,PoS 本身並不會大幅降低 Gas 費用。
為什麼合並?
降低安全成本,因為達成共識所需的能源更少。
對於 PoW 來說,收益需要為礦工使用的所有硬體和能源買單,否則將無人再去挖礦。這就需要大量發行並迅速賣出 Ethereum 以換取法幣來支付賬單。
而 PoS 則不然,PoS 只需要支付給投機者一些收益,讓人們願意存入資本,而不是直接投資到其他地方。除了一台普通的電腦和互聯網連接之外,並不需要支付大額賬單。所以收益率只需要反映所涉及的機會成本和風險。
更具可持續性。
一條鏈的安全性基本上與它的市值成正比。無論是 PoW(更高價值的 Token 獎勵 = 更有理由按規則行事 = 更多的礦工 = 更難以破壞共識)或 PoS(更高價值的抵押 Token = 更有理由按規則行事以避免失去抵押品)都是如此。
新發行的 Token 本質上是將價值從所有持幣人身上轉移走,並重新分配給特定的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將這些 Token 賣出可以從網路中提取價值。
這為未來的許多擴容解決方案打開了大門:數據分片、無狀態、輕客戶端等等。
通過分離執行層和共識層,這將有助於降低未來的代碼復雜性。
安撫環境和 游戲 玩家當然是一個積極的副作用,但這並非是切換到 PoS 的主因。切換更多是由於外部因素導致的,Ethereum 作為一個協議並沒有對整個網路太多的控制權,例如能源生產、GPU 供應鏈等等。
何時合並?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日期。綜合各方面的原因,開發者和社區對 6 月中旬合並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目前仍在測試之中,在開發人員完全確信不會出現錯誤之前,不會進行合並。
我個人不把希望寄託在 6 月,但我認為至少也會在夏季完成,除非在測試過程中出了極大的問題。例如,出現一個需要幾周時間來修復的關鍵錯誤,或者規範本身存在需要幾個月時間來修復的漏洞。
難度炸彈被設置在 6 月,所以無論屆時是否進行合並,都將進行一次硬分叉。
建議將 wenmerge. com 存入書簽,以便快速查看測試網合並的最新預估。
流傳已久的錯誤觀點
觀點:「你這個白痴!開發團隊會像過去一樣拖延,早在數年前他們就應允合並了,但至今仍未兌現。」
首先是一些說明:現在仍未宣布正式的合並日期,此前也從來宣布過。一個本就不存在的最後期限,何來的拖延之說呢?
類似於「將在 2018 年轉換為 PoS」的說法來自於極端樂觀的態度,並且低估了 PoS 設計的復雜性和從 PoW 到 PoS 的安全過渡的復雜性。此前開發者所做的工作相當於部分完成了 Casper FFG 規范(一個混合 PoW 和 PoS 的機制),但它最終被廢止了。現狀已經存在很多不同了:
經過多年的研究、對潛在的攻擊方向進行分析,現在擁有一個完整的協議規范。
客戶端已經實現,現在只差測試尚未進行。
合並時所有人都在工作,除了合並外沒有其他工作。合並所需的必要步驟都已完成。這甚至不是「他們已經完成了像 EIP1559 這樣復雜的內容,所以現在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合並上」,而是:「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合並上」。不可能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開發者需從事其他內容的工作而導致合並再次被推遲。在合並完成之前,他們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自 2020 年 12 月以來,PoS 實際上正在以信標鏈的形式運行。這意味著以太坊的 PoS 已經在生產環境中進行了一年多的測試(在一定程度上),目前有超過 1000 萬 ETH 在運行。它只是還沒有為執行層生產區塊而已。
觀點:「數以百萬計的質押 ETH 將在解鎖的那一刻崩盤。」
可以肯定的是,會有大量的鎖倉者想要最終獲利,尤其是那些在 32 個 ETH 僅價值 1 萬美元時就鎖定了 ETH 的人。但從一角度來看,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
合並並不會解鎖任何 ETH。解鎖將在合並後的第一次硬分叉中進行,可能是 6-8 個月後。這意味著數個月內都將沒有 PoW 方式增發的 ETH(約 13000 ETH/天)被拋售,也沒有 PoS 增發的 ETH 進入流通。
就像存 ETH 要排隊一樣,取 ETH 也要排隊。假設發生大規模拋售事件,每個人都將處於排隊之中,以每天 1125 名的速度依次解鎖。所以不存在 "開閘放水 "的時刻。每個人解凍都需要一年多的時間,一年的時間里,每天有約 38000 個 ETH 進入流通領域(大約是日均量的 1%)。
合並後,驗證者也將開始收到費用獎勵,有預估表明收益率或將翻倍。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排隊等待進入質押。他們既然可以接受 5% 的 ETH 收益率,我不認為他們會在收益率變成 10% 的時候放棄存入。
到目前為止,抵押所涉及的最大風險是合並本身。一些災難性的事情可能會導致合並出錯,盡管存在這種風險、盡管 ETH 被鎖定到一個未知的未來日期,但人們已經鎖定他們的 ETH 一年多了。有多少人或機構還願意袖手旁觀、等待這種風險消失後再進入呢?
抵押者退出就意味著更少的驗證者,這意味著對不退出的抵押者有更高的獎勵。這也意味著更能激勵其他之前未投資的人開始投資......
當然,這是加密世界,讓加密歸於加密。合並將帶來興奮和波動,可能會出現「sell the news」的跌幅,誰又知道呢?我不會假裝預知未來,但在我看來,更多的 ETH 可能會流入、而不是流出鎖倉。
觀點:「如果 PoS 這么好,Ethereum 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這樣做呢?」
PoW 很容易概念化並實現,PoS 則不然。當我們回到 2014 年,PoS 尚是一個仍在研究的理論概念,只有一些區塊鏈實施了它的某種特定版本。
在考慮實施 PoS 之前,需要從研究角度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PoS。每個 PoS 區塊鏈都有自己的 PoS 規范,在各方面都有優缺點,所以這並非是「這個鏈做到了,為什麼 Ethereum 不能做同樣的事情」這樣簡單。
以一個 PoW 鏈作為開始,讓任何人都可以在無需許可的條件下開采 crypto,這讓 crypto 的分發機制比那些最初就是 PoS 的鏈要好得多。因為那些鏈從最初就是 PoS,這樣必須決定如何分配初始 crypto,而不是無需許可的分發 Crypto。
Ethereum 存在預挖、預售,但經過多年的換手,現在已經稀釋到一半左右,使其分布更接近 BTC 的分布。所以在 2022 年,當 ETH 作為流動性極強且易於獲得的資產時,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觀點:「這實際上只是在多年努力後最後一次坑害礦工的伎倆。」
從第一天起,PoS 就是最終的目標,每個人在挖礦時都知道它早晚有一天會結束。這里並沒有什麼不公正的事情發生。
經濟因素勝過任何形式的礦工對鏈的忠誠度。你可以把一條鏈看作是一個企業,把礦工看作是雇員。
礦工/雇員已經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即安全共識)獲得了區塊獎勵。工資由僱主支出,它來自於稀釋現有持幣者的價值。
礦工流向提供獎勵最高的鏈,如果有另一個可由 GPU 開採的 crypto 可以提供更多的獎勵,大多數礦工會立即拋棄 Ethereum。
類似地,如果驗證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完成它所需要的服務,那麼 Ethereum 將支付更少的費用。
這並不完全是排他性的。礦工也可以 ETH 的持有者,以及區塊鏈的使用者。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成為抵押者並獲取抵押獎勵。
觀點:「如果挖礦沒有花費現實世界的能源,則這枚 crypto 就不再具有內在價值。」
我不太相信這種說法。反復計算哈希值直到找到一個符合任意要求的哈希值,這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我的意思是,PoW 的區塊鏈其工作是通過解密來完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解密本身就能為世界帶來價值。提高一個 Crypto 的挖礦難度並不會神奇地讓每個人都變得更富有,它只會讓挖礦的利潤降低(當然,如果對這種 Crypto 的需求量也上升則不然)。
在我看來,一個幣的價值最終來自於供給和需求,而需求來自於區塊空間的價值。無論 ETH 是由礦工還是鎖倉者生產的,人們都需要 ETH 來購買區塊空間。當然,礦工越多,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越高,這進一步增加了區塊空間的價值主張,這是一個正反饋循環,但反饋循環也存在於 PoS 的 Ethereum 中,它也同樣酷。
觀點:「PoS 是中心化的不二法門。」
PoS 與 PoW 基本相同,但又存在差異。「更好」或「更壞」只取決於你的看法。在我看來,PoW 實際上只是 PoS 的額外步驟。
Ethereum 作為一個社區高度重視去中心化,任何潛在的中心化趨勢都會被研究團隊注意到並提出緩解的方法,即使是以其他重要的東西為代價,就比如可擴展性(保持低 Gas 限制以便更多的節點可以參與其中,即使這會導致擁堵和高費用)。
盡管目前存在一些缺點,但去中心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還沒有到那一步。目前有許多中心化的拐杖從長遠來看是需要消失的。我個人認為,想出一大堆東西來解決某個問題比「放棄並說因為某問題而不能做」要吸引人得多。
Ethereum 的 PoS 有一些有趣的設計經常被忽視。單個驗證器癱瘓、搗亂或直接攻擊網路都不會受到很嚴重的懲罰。而一千個驗證器同時這樣做則會受到更嚴重的懲罰。
這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個擁有數千個驗證者的大型企業,為了你自己的利益,應該把它們去中心化,避免使用雲主機、使用不同的客戶端等等。當然,資本仍然是集中的,但至少故障點是去中心化的,這對網路的整體 健康 是有利的。
與依靠中心化攤銷成本的大型礦業相比,通過能源更容易發現 PoW 挖礦並被當局關停。在全世界范圍內移動采礦設備是很難的,但鎖倉則不需要,不需要消費級設備以外的任何額外硬體。
觀點:「PoS 實際上就是『越有錢賺得越多』。」
是的。不幸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財富高度不平等的世界。blockchain 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可這也是 PoW 的真實情況。誰有錢誰就可以買更多的礦機、賺更多的錢。在礦業,投資回報率也在隨著規模經濟的發展而變得更好。集中式的采礦作業可以獲得更好的硬體折扣、並搬到電力便宜的地方。獨立小礦工在現實中根本無法與之競爭。有了 PoS,每個人都能按比例獲得相同的收益,無論他們的股份是 10 美元還是 1000 萬美元。
它可能是中心化,但那些大的采礦業務沒有理由攻擊網路並削弱它,因為他們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了數百萬美元。所以……或許你對大型中心化主體的存在沒有意見,只是對他們在網路中存在巨大利益而不滿?
觀點:「存款被動產生利息,這是在無中生有地印錢?這簡直就是中央銀行和法幣的翻版!」
驗證者仍在進行著「工作」:創建區塊和驗證其他區塊。只是這些工作完全由 blockchain 達成共識所需的實際有用的工作組成,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計算哈希值。
這並不是真正的 "憑空印出的免費的錢",這些資金仍然有成本,它們只是比能源賬單更抽象、更不直觀而已。他主要存在於下面幾個成本:
機會成本:如果另一項投資能給你帶來更好的收益,為什麼還要賭?
流動性差:從你存款的那一刻起資金就被鎖定了。你需要排隊等待你的驗證器激活,而當你取款時,又要排隊才能取回。
固有風險:這仍然是一個相當新事物,可能會出現問題:一個關鍵錯誤、網路被攻擊、你的抵押物受損等等。
波動性:這仍然是一種不穩定的資產,如果你以本國法幣計價,那麼使用一種可能一夜之間下跌 30% 的資產來獲取 5% 的收益率並不是那麼好。
維護:驗證者需要維護驗證器、更新軟體等,以此來確保 100% 的正常運行時間。
這就是它有趣的地方:越多的鎖倉者、每人的獎勵就越低。這也意味著所有成本都將交由市場本身定價。如果質押收益率太低,那麼獎勵就不能證明成本的合理性,人們就會撤出並投資於其他地方,這一舉動會使收益率回升。同樣,如果收益率太高,也會吸引更多的資本使收益回落。
就通貨膨脹而言。假設市場認為 5% 是理想的收益率,其中 3% 來自增發。這樣算下來,每年大約有 3000 萬個 ETH 被抵押,將發行 90 萬個新 ETH。在總供應量為 1.2 億 ETH 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為 0.75%。只要 Gas 費用高於 23gwei,EIP1559 燃燒的 ETH 就將超過這一數量。我要強調的是,Ethereum 很快就會成為一種帶有收益的通縮資產。
「ETH 一直沒有供應上限,且他們一直在改變貨幣政策。」
多年來,Ethereum 的目標一直是「確保網路安全的最低可行發行量」,將網路安全置於控制供應上限之上。對貨幣政策的任何更新都沒有增加供應通貨膨脹。從第一天起低通脹率就一直是目標。
一旦 EIP1559 的燃燒率與發行率相匹配,就會有一個作為有效供應上限的平衡點——再次由市場力量決定對 Ethereum 區塊空間的估值。
並不存在一個 "Ethereum 中央銀行 "任意調整利率並向親信印鈔。市場本身決定了有多少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像中央銀行控製法幣通貨膨脹率那樣的實體控制 Ethereum。
觀點:「巨鯨有足夠的錢來接管和改變 游戲 規則,並打擊誠實的鎖倉者。」
不,Ethereum 沒有任何形式的鏈上治理。
協議更新是社區的努力(Layer 0),你不需要鎖倉 ETH 來提出不良的提案、參與協議更新。
這一過程與 PoW 完全相同。即使你擁有 99% 的算力,你也不能在沒有私鑰的情況下進行無效的交易、竊取他人資產、改變協議規則,或者除了重組區塊之外真的做些什麼。1% 的誠實節點將拒絕任何不遵守規則的區塊,你將在一個無效的/無用的鏈上挖礦。現在把「哈希算力/挖礦」換成「質押金額/鎖倉」,PoS 也是如此。不過不同的是,被發現重組區塊的人將被銷毀他們的整個權益,而鏈不能完全摧毀采礦機。
簡單地說,這涉及到大量的 ETH。在合並之前高達 1000 萬計數的 ETH,約合 300 億美元。鎖倉的 ETH 數額和 ETH 的價值預計都會上升,所以攻擊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為做一次攻擊所涉及的經濟成本太高了。而且如果攻擊來自外部行為者,他能夠獲得這么多 ETH 就是很荒謬的,你在哪裡能買到 1000 萬 ETH 來擁有 51% 的股份?
觀點:「32 個 ETH 太多了,普通人沒有這么多錢。」
我同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數字,是因為它必須落在一個技術的平衡點上:它必須低到有充足的驗證者來保證鏈的安全,但又要高到避免驗證者太多以使鏈的開銷膨脹。
從技術角度來看,有一大問題涉及到 32ETH,當時 32ETH 價值約 7000 美元。2017 年的早期曾有人甚至建議最低超過 1000ETH。
值得慶幸的是,就像礦池的存在一樣,也有鎖倉池,允許用戶以小金額參與鎖倉。這歸功於像 RocketPool、Secret Shared Validators 這些使用智能合約的無許可、去中心化的非託管協議。而且由於上面提到的二次懲罰,我相信從長遠來看,去中心化的鎖倉操作會比中心化的要好。像 Rocket Pool 這樣的協議最好被看作是基礎鎖倉的高級抽象,而不是 "只是一個鎖倉池"。
觀點:「PoS 還沒有被證明,而我們知道 PoW 是有效的。」
這實際上是完全公正,顯然我們無法真正的反駁這一點,只有時間會證明。只是我認為在 Ethereum 正在轉向 PoS 的背景下,這是無關的。如果你不相信它,就不要參與/投資它。我個人相信一個長期可持續的 PoS Ethereum,但即使如此,我也樂於見到 bitcoin 繼續沿用它的 PoW。
這都是我們一生中偉大的 crypto 實驗的一部分。PoS Ethereum 要麼只是一陣風,失敗直至默默無聞,要麼將成功地創造出能夠超越人類的怪物般的強大網路。
我在 bitcoin 和 Ethereum 中看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優先考慮去中心化是關鍵。盡管兩者的理念大不相同,但我很高興能同時擁有這兩種東西,以真正看到長期的價值。
G. 貨幣以太坊安全靠譜嗎
安全靠譜。
1、以太坊是除了比特幣之外,排名第二的數字貨幣,以太坊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挖礦社區。
2、以太坊與中國的加密社區有著特殊的聯系。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Buterin與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的肖風以及分布式資本的沈波在2015年10月共同創辦了兩個實體。一個是投資區塊鏈初創企業的分布式資本,另一個是支持非商業項目的非盈利機構萬向區塊鏈實驗室。
H. 區塊鏈技術的功能特徵
區塊鏈在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的存儲系統,由於其採用了交易記賬式的存儲模型,也可以稱其為分布式記賬系統。北京木奇移動技術有限公司,專業的區塊鏈開發公司,歡迎交流合作。下面講一下區塊鏈技術的功能特徵。
在傳統的平台技術中,中心決策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數據處理方式,例如銀行傳統的轉賬方式中,交易信息要經過銀行的中心伺服器集群進行處理,通過層層的數據上傳和指令分發完成兩個賬戶間的交易。而區塊鏈中的每筆交易都是交易人雙方直接進行溝通和交易的,從發起交易到交易完成確認,不經過任何中介機構,所有節點都是平等的,具有完全相同的許可權,這種在網路中點對點交易的模式,使區塊鏈應用免於中介交易的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雖然經常被稱為分布式賬本,甚至其本質就是一種分布式的存儲系統,但區塊鏈與常規的分布式系統不同,它的分布式結構更加特殊。分布式是與中心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中心化結構中的所有分節點都只與中心節點進行數據交互,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因此中心節點需要承擔全部的負載,一個中心化系統的效率基本只與中心節點的處理速度相關,同時一旦中心節點出現阻塞、死鎖、宕機等問題,整個中心化系統就會隨之停滯運行甚至直接崩潰。而分布式結構中的特點則是存在多個可以與其他節點的進行數據交互的節點,分布式網路存儲技術則是將數據分散的存儲於多台獨立的機器設備上。這聽起來有些拗口,但如果對其基於中心化特點進行分類描述就容易理解了,分布式結構包括了多中心化結構與去中心化結構。
多中心化系統是指由多個中心化系統構成的系統,其中每一個中心化系統都包括一個主節點和若干個從節點。在進行任務處理時,由主節點將任務拆解為多個分任務,並分別下發至其下屬的多個從節點同時進行處理。從節點將處理結果回傳至主節點後,主節點將對各個分任務的處理結果進行整合,最終完成任務。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化的任務處理描述,多中心化系統可能存在多層主從結構,形成樹狀的任務分配結構。同時,從節點還可能聽命於多個主節點的調配,基於復雜的任務管理機制,實現效率最大化。但多中心化與去中心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有一個中心節點控制著各個主節點的運行,如果最頂層的節點是多個節點,那麼它就是去中心化,相反,如果頂層只有一個節點,它就是多中心化的。
在去中心化里,還有更為特殊的一種不存在任何中心的結構,可以稱其為完全去中心化結構,這也就是點對點網路結構,這種結構在比特幣網路中就有所體現。點對點網路結構的相對優點是高容錯、節點拓展性強、隱私性強和數據一致等,但相應也存在冗餘通信、消息延遲等問題。
圖5 網路結構劃分示意圖
一般區塊鏈領域內強調的」去中心化」,大多指的是系統的歸屬層面。系統歸於社區和所有賬戶是去中心化的,系統歸於機構甚至某個人則是中心化的。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共同特徵,但點對點網路這種完全去中心化結構卻在當前的應用較少,只有比特幣、以太坊等公有鏈屬於這種結構,因為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進入到系統中進行讀取數據、發送可確認交易、競爭記賬行為,這導致了其安全性和系統效率不能得到保障。私有鏈往往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對節點進行管控,所有操作均需得到該中心的許可並受其約束和限制,雖然其進行常規數據處理時採用去中心化的機制,但它在嚴格意義只是一種分布式的區塊鏈部署模型。而聯盟鏈則可被視為私有鏈的集合,是公有鏈在安全性與高效性上的妥協,它採用了多中心的技術架構。
區塊鏈由於具有不可篡改的天然特點,基於共識演算法保證數據一致,系統中的任何節點都無法篡改和偽造交易,所有交易內容都是確定的、沒有爭議的,交易將不存在信用風險,那麼區塊鏈系統也就具備了去信任化特徵。
基於區塊中承載內容由交易到智能合約的變化,區塊鏈的去信任化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區塊鏈網路中 歷史 交易行為真實性的信任,第二階段是以智能合約規則為基礎,對未來交易行為的信任。
第一階段對 歷史 行為真實性的信任,可以簡單理解為區塊鏈系統免除了證明 歷史 交易的過程。當我們向別人說明某事曾經發生過時,需要有證據才能讓別人相信,而這個證據往往需要一個有公信力的第三機構來證明,並通過驗真手段提供信用保證。例如進行網路購物時購物平台提供的電子交易單是證據、在外用餐時餐廳提供的稅務局發票是證據、或者在使用夫妻身份購房時機構提供的結婚證是證據。而在接受這些信息的人也需要對這些證據驗真才能確信這些事確實是發生過的,與前文對應的,在出現網路購物糾紛時,需要查詢購物平台的電子交易單是否真實存在;進行餐費報銷時,需要對發票的簽章進行核驗;確認兩人夫妻身份時,需要對結婚證的防偽標志進行核驗。但區塊鏈系統的數據被認為是不可篡改和偽造的,因此只要是向鏈上的其他節點說明一件 歷史 發生的事就不需要任何第三方證明,因為數據塊上的信息隨時可以被拿出來直接考證,這便形成了區塊鏈的 歷史 交易去信任化。
第二階段對未來交易行為的信任,因為在理想的狀態下,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是與業務綁定的,即智能合約在區塊鏈系統中具備強制執行力。因為智能代碼是完全公開的,且被記錄在主鏈中被所有賬戶所儲存。在智能合約被調用或是被某一機制觸發後交易將被強制執行等操作,不存在抵賴的可能性。因此在區塊鏈系統中的用戶不必擔心對方在未來的信用風險,這邊形成了對未來交易去信任化。
在公有鏈中,每一個節點的賬本都完整記錄了所有交易,區塊鏈不直接進行賬戶信息的實時記錄,而是通過交易追溯的方式得出賬戶實時信息,同時由於任何人都可以創建區塊鏈賬戶以形成區塊鏈節點,那麼公有鏈中的信息可以被認為是對所有人公開的,這就形成了區塊鏈的開放與可追溯特徵。且因公有鏈的代碼往往是開源的,那麼開放可追溯的不僅是系統中的交易數據,還有整個系統的交易規則,高度的公開透明化使區塊鏈滿足了許多需要公開數據的應用場景。
不過區塊鏈基於比特幣網路的基礎上還發展出多種變體,例如比輕節點,以及私有鏈與聯盟鏈等,這些變體不能滿足嚴格意義上的開放可追溯。輕節點只能執行和驗證交易,沒有全部的交易數據可供回溯,因此輕節點不具備可追溯性。不過這一問題只是在於用戶的選擇,如果具備足夠好的硬體環境,用戶完全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全節點而非輕節點,以便掌握全部數據。另外,加入私有鏈與聯盟鏈是需要准入許可或者被驗證的,讀取許可權是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並非對全網公開,這也就不滿足嚴格意義上的開放性。
I. 以太坊是騙人的嗎怎麼做
不是騙人的,必須要懂行的人帶你入行,不然不熟的人帶你你就會走進資金盤,做以太坊可以有兩個方向,
第一:下載交易所軟體在上面交易,跟股票交易一樣的,可以買多,也可以做空,也可以量化,也可以開合約,也可以開杠桿,總之跟股票操作差不多,這種來錢快,虧欠也快。
第二種:就是去廠家買顯卡或者礦機回來連網通電就可以在電腦上挖礦,每天都有收益可以提現,這個很輕松沒有風險,只有回本周期,這行就屬於投資越大回本越快賺得越多。
希望可以幫到你
J. 以太坊是騙局嗎被騙了以太坊怎麼辦
是,不要隨意購買比特幣
被騙了怎麼辦:
1、調整好心態,不要因為投資被騙而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我們遇到投資被騙的情況,我們一定不要慌亂,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不要因為投資被騙而影響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遇到投資被騙並不是我們的本意,我們也是被有邪心的人所利用,才會出現被騙的情況,我們要冷靜對待這個事情,把我們在整個投資中的過程梳理清楚,分析在哪個環節出現了漏洞,導致我們在投資中被騙。
2、理清思路後要向公安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來協助我們處理被騙的事情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光光靠我們自己是無法做到的,我們需要藉助公安機關的力量來處理此事。我們要向公安機關報案,把我們經歷的投資過程向公安機關描述清楚,尋求公安機關的幫助。公安機關作為專業的調查機構,他們有能力也有權利對相關的詐騙事件開展調查,通過公安機關專業的偵查分析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投資被騙的問題。
3、積極協助相關部門開展投資被騙的調查
我們作為投資被騙的當事人,有義務協助相關部門開展投資被騙的調查。為了避免有更多的人陷入被騙的困局,我們應當協助有關部門加快對投資被騙案子的調查,盡早找出背後的團伙,保證大家的資金安全。
拓展資料:
產生背景:
1、比特幣開創了去中心化密碼貨幣的先河,五年多的時間充分檢驗了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特幣的區塊鏈事實上是一套分布式的資料庫,如果再在其中加進一個符號——比特幣,並規定一套協議使得這個符號可以在資料庫上安全地轉移,並且無需信任第三方,這些特徵的組合完美地構造了一個貨幣傳輸體系——比特幣網路。
2、然而比特幣並不完美,其中協議的擴展性是一項不足,例如比特幣網路里只有一種符號——比特幣,用戶無法自定義另外的符號,這些符號可以是代表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債務憑證等,這就損失了一些功能。另外,比特幣協議里使用了一套基於堆棧的腳本語言,這語言雖然具有一定靈活性,使得像多重簽名這樣的功能得以實現,然而卻不足以構建更高級的應用,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等。以太坊從設計上就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