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 備份以太坊 account
如何 備份以太坊 account
FANUC 0I MD 系統可以將外部I/O裝置中存儲的信息讀入CNC內部,或者相反地寫入到外部I/O
裝置中。
外部I/O裝置中,有安裝在顯示器左側的存儲卡介面中的存儲卡和由內嵌乙太網
連接的電腦和數據伺服器等。
以規定的格式,從CNC的存儲器將全部參數輸出到外部I/O裝置中。
1 將輸出設備設為可寫入狀態。
2 按下功能鍵 。
3 按下軟鍵[參數],顯示出參數畫面。
4 按下機床操作面板上的EDIT(編輯)開關,或者使其處於緊急停止狀態。
5 按下軟鍵[(操作)]。
6 在顯示軟鍵[F輸出]之前,按住繼續菜單鍵 。
按下軟鍵[F輸出]。
7 輸出全部參數時按下軟鍵[全部]。唯有輸出被設為非0的值時,按下軟鍵
[樣品]。
8 為指定將要輸出的文件名,鍵入文件名。
省略文件名時,就採用默認的文件名「CNC-PARA.TXT」。
9 按下軟鍵[執行]。
輸出參數,畫面右下的「輸出」提示信息閃爍顯示。在完成寫入處理之後,
畫面上的「輸出」顯示消失。
要取消輸出時,按下軟鍵[取消]。
Ⅱ 一文讀懂以太坊—ETH2.0,是否值得長期持有
這幾天一直在看關於ETH倫敦升級方面的資料,簡單的聊一下,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無論是投資機構、區塊鏈應用開發者、礦機商,還是個人投資者、硬體供應商、 游戲 行業從業者等等,提起以太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了解。
一方面取決於以太坊代幣 ETH 本身的造富效應。從 2014 年首次發行以來,投資回報率已經超過 7400 倍。
另一方面,以太坊作為應用最廣泛的去中心應用編程平台,引來無數開發者在其之上開發應用。這些應用不僅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伴隨 DEFI 生態、NFT 生態、DAO 生態蓬勃發展,也給 ETH 帶來了更多使用者。
隨著「倫敦升級計劃」臨近,ETH 再次聚集所有人的關注目光。
以太坊 2.0 到底是什麼?包含哪些升級?目前進展如何?
以太坊 2.0 到來,會對現有以太坊生態的去中心化應用產生哪些影響?
ETH 是否值得持續投資?看完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如果將搭建應用比作造房子,那麼以太坊就提供了牆面、屋頂、地板等模塊,用戶只需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搭起來,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應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以太坊的出現,迅速吸引了大量開發者進入以太坊的世界編寫出各類去中心應用,極大豐富人們對去中心應用場景的需求。
以太坊應用開發模型示意
以太坊與ETH
現有市場的加密貨幣,只是在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某一場景下的單一代幣。
以太坊也不例外,它的完整項目名稱是「下一代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Ether(以太幣)是其原生加密貨幣,簡稱 ETH。
ETH 除了可以用來與各種類型數字資產之間進行有效交換,還提供支付交易費用的機制,即我們現在做鏈上操作時所支付的 GAS 費用。GAS 費用機制的出現,即保護了以太坊網路上創建的應用不會被惡意程序隨意濫用,又因為 GAS 收入歸礦工所有,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以太坊網路的記賬當中成為礦工,進一步維護了以太坊網路安全與生態發展。
與 BTC 不同的是,ETH 並沒有採用 SHA256 挖礦演算法,避免了整個挖礦生態出現由 ASIC(專用集成電路)礦機主導以至於大部分算力被中心化機構控制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以太坊最初採用的是 PoW(Proof of Work)的工作量證明機制,人們需要通過工作量證明以獲取手續費回報。我們經常聽說礦工使用顯卡挖礦,他們做的就是 POW 工作量證明。顯卡越多,算力越大,那麼工作量就越大,收入也就越高。
當前,整個以太坊網路的總算力大約為 870.26 TH/s,用我們熟悉的消費級顯卡來對比,英偉達 RTX 3080 的顯卡算力大約為 92-93 MH/s,以太坊網路相當於 936 萬張 3080 顯卡算力的總和。
以太坊白皮書內非常明確提到之後會將 PoW 工作證明的賬本機制升級為 POS (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的賬本機制。
ETH經濟模型
與 BTC 總量 2100 萬枚不同,ETH 的總量並沒有做上限,而是在首次預售的 ETH 數量基礎上每年增發,增發數量為 0.26x(x 為發售總量)。
但也不用擔心 ETH 會無限通脹下去,長期來看,每年增發幣的數量與每年因死亡或者粗心原因遺失幣的數量大致相同,ETH 的「貨幣供應增長率」是趨近於零的。
ETH 分配模型包含早期購買者,早期貢獻值,長期捐贈與礦工收益,具體分配比例如下表。
現在每年將有 60,102,216 * 0.26 = 15,626,576 個 ETH 被礦工挖出,轉成 PoS 後,每年產出的 ETH 將減少。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 ETH 總量約為 116,898,848 枚,總市值約為 2759 億美元。
以太坊發展歷程
1. 邊境階段(2015年):上線後不久進行了第一次分叉,調整未來挖礦的難度。此版本處於實驗階段,技術並未成熟,最初只能讓少部分開發者參與挖礦,智能合約也僅面向開發者開發應用使用,並沒有用戶參與,以太坊網路處於萌芽期。
邊境階段 ETH 價格:1.24 美元。
2. 家園階段(2016年):以太坊主網於 2016 年 3 月進行了第二次分叉,發布了第一個穩定版本。此版本是第一個成熟的正式版本,採用 100% PoW 證明,引入難度炸彈,隨著區塊鏈數量的增加,挖礦難度呈指數增長,網路的性能大幅提升,以太坊項目也進入到快速成長期。在」家園「版本里,還發生了著名的」The DAO 攻擊事件「,以太坊被社區投票硬分叉為以太坊(ETH)與以太經典(ETC)兩條鏈,V 神站在了 ETH 這邊。
家園階段 ETH 價格:12.50 美元。
3. 都會階段(2017~2019年):都會的開發又分為三個階段,升級分成了三次分叉,分別是 2017 年 10 月的「拜占庭」、2019 年 2 月底的「君士坦丁堡「、以及 2019 年 12 月的「伊斯坦布爾」。這些升級主要改善智能合約的編寫、提高安全性、加入難度炸彈以及一些核心架構的修改,以協助未來從工作量證明轉至權益證明。
在都會階段,以太坊網路正式顯現出其威力,正式進入成熟期。智能合約讓不同鏈上的加密貨幣可以互相交易,ERC-20 也在 2017 代幣發行的標准,成千上萬個項目在以太坊網路進行募資,被稱作「首次代幣發行(ICO)」,相信很多幣圈的老人都是被當時 ICO 造富效應帶進來的。到 2019 年,隨著DeFi 生態的崛起,金融產品正式成為以太鏈上最大的產業。
都會階段 ETH 價格:151.06 美元。
4. 寧靜階段(2020-2023年):與都會分三階段開發相同,寧靜階段目前預計分成三次分叉:柏林(已完成)、倫敦(即將到來)、以及後面的第三次分叉。「寧靜」階段又稱為「以太坊 2.0」,是項目的最終階段,以太坊將從工作量證明方式正式轉向權益證明,並開發第二層擴容方案,提高整個網路的運行效率。
寧靜階段可以說是以太坊網路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說前個三階段只是讓以太坊的願景展現的實驗平台,寧靜階段之後的以太坊,將正式成為完全體,不僅有完備的生態應用,超級快的處理速度,眾多網路協同發展,而且 PoS 機制會非常節約能源,真正代表了區塊鏈技術逐漸走向成熟的標志。
寧靜階段 ETH 價格:2021 年 4 月 15 日完成的柏林階段,當天價格為 2454 美元。
即將到來的倫敦協議升級
以太坊生態
以太坊的生態發展,從屬性劃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太坊網路生態應用建設,二是以太坊網路擴容建設。兩者相互融合,互相成就,應用需要更健壯強大的網路作為承載,網路需要功能完善的應用場景服務用戶。
先說應用生態,以太坊的生態我們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1. 去中心化自製組織(DAO)生態
什麼是去中心化自製組織?還是以我們熟悉的比特幣舉例:比特幣目前市值七千多億美金,在全球資產市值類排名第九,但比特幣並不是某一公司發布的產品,也沒有特定公司組織招聘人員進行維護。比特幣現有的一切,都源於比特幣持有者、比特幣礦工自發形成的分布式組織,他們通過投票方式規劃比特幣發展路線,自發參與維護比特幣程序與網路 —這僅僅因為只要擁有比特幣,所有人都是比特幣網路建設中的受益者,一切維護都源於自身的利益關系。
比特幣的發明與成功運行,突破了由荷蘭人創建、至今流行 400 多年的公司商業架構,開創出一種全新的、無組織架構的、全球分布式的商業模式,這就是 DAO。
再說回以太坊,以太坊的 DAO 可以由智能合約編寫,用戶自定義應用場景。簡單說就是我們規定出程序執行條件與執行范圍,真實世界裡只要觸發設定好的條件,程序就會自動執行運行,且所有過程都會在以太坊的網路上進行去中心化公開驗證,不需要經過人工或者任何第三方組織機構確認。
以太坊 DAO 生態演化出許多商業場景,有慈善機構使用 DAO 建立公開透明的捐款與使用機制,有風投機構使用 DAO 建立公平分配的風險基金。
以太坊生態的很多項目都採用 DAO 自治,代表項目有:Uniswap,AAVE,MakerDAO,Compound,Decred,Dash 等。
2. 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
在傳統商業世界裡,我們如果需要借錢、存錢,或者買某一公司股票,或者做企業貸款、融資,只要是進行金融活動,總離不開與銀行、證券機構、會計事務所這些金融機構打交道。
而在去中心的世界裡,區塊鏈本質就是集合所有人交易記錄且公開的大賬本,我們可以非常容易的追溯到每一個錢包地址發生過的每一筆交易,查詢到任意一個錢包地址的余額信息,從而對錢包地址里的資產做評估。
舉個例子:全世界個人貸款最貴的國家是印度,印度的年輕人房貸利率目前是 8.8%,最高曾經到過 20%;與此對應,全世界個人存款利率最低的國家是日本,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民眾消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銀行存款利率是負值,日本人在銀行存款不僅沒有利息,還要給銀行交保管費。理論上,如果日本人將自己的存款借與印度人,雙方都能獲得利益最大化,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很難發生。一是每個國家都有外匯管制,日本人的錢並不容易能給到印度人,二是印度人的信用如何日本人也不好評估,大家沒有統一標准,萬一借出去的錢無法歸還,不能沒了收益還要蒙受損失。
但在去中心的世界裡,這樣的事情就簡單的多。
如果印度人的錢包地址里有比特幣,我們就可以利用智能合約,印度人將自己的比特幣質押進去,根據比特幣當時的價格,系統自動給印度人一個授信額度,印度人就可以拿著這個額度去和日本人借款,並規定好還款的周期與利率。如果印度人違約,合約自動將印度人質押進去的比特幣扣除,優先保障日本的權利,這樣,日本人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放心享受收益,印度人也有了更多的款項做為流動資金。
這個例子就是去中心金融的簡單應用,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參與 DEFI 挖礦是質押理財的原理 —— 當然真正應用實現演算法與場景要復雜的多。
DEFI 根據場景不同,又可以分為很多賽道,比如穩定幣、預言機、AMM 交易所、衍生品、聚合器等等。
DEFI 代表項目有:Dai,Augur,Chainlink,WBTC,0x,Balance,Liquity 等。
3. 非同質化代幣(NFT)生態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只有達·芬奇的原版可以展覽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哪怕現代的技術可以無比精細地復刻出來,仿品都不具備原版的收藏價值。
這就是 NFT 的應用場景。NFT是我們可以用來表示獨特物品所有權的代幣,它們讓我們將藝術品、收藏品甚至房地產等現實事物唯一代幣化。雖然文件(作品)本身是可以無限復制,但代表它們的代幣在鏈上可以被追蹤,並為買家提供所有權證明。
相比現實中實物版權、物權的雙重交割相比,NFT 只需要交割描述此物品的唯一代幣。NFT 作品往往存儲在如 IPFS 這樣的分布式存儲網路里,隨用隨取,永不丟失,加之交割簡單方便,很快吸引了大量玩家與投資者收藏轉賣,NFT 出現也給藝術家提供了全新的收入模式。
類似 DEFI 生態,NFT 生態根據應用場景不同也產生了不同賽道,目前比較火熱的賽道有 NFT 交易平台,NFT 游戲 平台,NFT 藝術品平台, NFT 與 DEFI 結合在一起的金融平台。
NFT 代表項目有:CryptoKitties,CryptoPunks,Meebits,Opensea,Rally,Axie Infinity,Enjin Coin,The Sandbox 等。
4. 標准代幣協議(ERC-20)生態
與 NFT 非同質化代幣所對應的,就是同質化代幣。比如我們使用的人民幣就是一種同質化代幣,我們可以用人民幣進行價值交換,即使序號不同也不影響其價值,如果面額相同,不同的鈔票序號對持有者來說沒有區別。
BTC,ETH 和所有我們熟知的加密貨幣,都屬於同質化代幣。同種類的一個比特幣和另一個比特幣沒有任何區別,規格相同,具有統一性。在交易中,只需關注代幣交接的數量即可,其價值可能會根據交換的時間間隔而改變,但其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
以太坊的 ERC-20 就是定義這種代幣的標准協議,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ERC-20 協議,通過幾行代碼,發布自己在以太坊網路上的加密貨幣。
現在,以太坊網路上運行的代幣種類有上百萬個,上邊提到的項目,大多也在以太坊網路中發布了自己的同質化代幣。
ERC-20 代表項目有:USDT,USDC,WBTC 等。
以太坊網路擴容性
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即無論何種方法,我們都無法同時達到可擴展、去中心化、安全,三者只能得其二。
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我們要去中心化和安全,就需要更多有節點參與網路進行驗證,從而導致驗證人增多、網路效率降低,擴展性下降。網路性能建設就是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用數據舉例,目前比特幣可處理轉賬 7 筆 / 秒,以太坊是 25 筆 / 秒,而 VISA 平均為 4500 筆 / 秒,峰值則達每秒上萬筆。這種業務處理能力的差別,我們就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吞吐量」的差距。而想要提高吞吐量,則需要擴展區塊鏈的業務處理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擴展性。
根據優化方法不同,以太坊網路性能擴容方案可以分為:
1. Layer 1 鏈上擴展,所有交易都保留在以太坊上的擴展解決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鏈上擴展的本質還是改進以太坊主鏈本身,使整個系統擁有更高的拓展性與運行效率。一般的方法有兩種,要麼改變共識協議,比如 ETH 將從 PoW 轉變為 PoS;要麼使用分片技術,優化方法使網路具有更高效率。
2. Layer 2 鏈下擴展,在以太坊協議之上分層單獨做各場景解決方案,具有更好的擴展性。
鏈下擴展可以理解為把計算、交易等業務處理場景拿到以太坊主鏈之外計算,最後將計算好的結果傳回主鏈,主鏈只反映最終的結果而不用管過程,這樣,無論多麼復雜的應用都不會對主鏈產生影響。
我們並不需要明白具體技術實現,只需知道:相比 Layer 1 方案,Layer 2 方案網路不會干擾底層區塊鏈協議,可以替 Layer 1 承擔大部分計算工作,從而降低主網路的負擔提高網路業務處理效率,是目前公認比較好的擴容方案。
以太坊2.0
終於講到以太坊 2.0,回到主題。
通過回顧以太坊的發展 歷史 ,以太坊 2.0 並不是新項目,它只是以太坊開發進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它將由整個以太坊生態多個團隊協同完成,目標是使以太坊更具可擴展性、更安全和更可持續,最終成為主流並為全人類服務。
ETH2建設目標:
1. 更具可擴展性。每秒支持 1000 次交易,以使應用程序使用起來更快、更便宜。
2. 更安全。以太坊變得更加安全,以抵禦所有形式的攻擊。
3. 更可持續。提高網路性能的同時減少對能源的消耗,更好地保護環境。
最重要的變化,ETH2 將從 ETH1 使用的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升級為 POS (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機制。不再以算力做為驗證方式,而是通過質押加密貨幣的數量做為驗證手段。礦工不需要顯卡也能挖礦,既節省了時間成本與電力成本,又提高了 ETH 的利用率,非常類似錢存在銀行獲得利息。
ETH2 主要使用的技術是分片分層技術實現整個網路擴容。
ETH2 升級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1. 階段0(正在進行):信標鏈的創建與合並。信標鏈是 ETH2 的主鏈,如同人類的大腦,是 ETH2 得以運行的基礎。
2. 階段1(預計2022年):分片鏈的創建與應用。當信標鏈與 ETH1 合並完成後,就進入分片鏈的開發階段。分片鏈可以理解為將 ETH2 主鏈的整塊數據按一定規則拆分存放,單獨建立新鏈處理,用來分擔主鏈上的數據壓力,目前規劃是建立 64 條分片鏈。
舉個例子,從北京到上海,原來的交通工具只有一條公路,所有的車輛都需要在上邊運行,就會非常擁擠;現在通過分片技術,多出來高鐵、飛機等交通方式,分流的車輛同時到達速度更快,這就是分片鏈起到的作用。
分片鏈與主鏈交互示意圖
3. 階段2(預計2023年):整個網路功能的融合。到了此階段,整個系統的功能全面開始融合,分片鏈的功能會更加強大,新的處理機制開始支持賬戶、智能合約、開發工具的創建,新的生態應用等。
此階段是以太坊網路的最終形態,網路性能得到全面提升,生態應用全面爆發。但要服務全人類,ETH2 每秒 1000 次的交易效率顯然還是遠遠不夠,以太坊也會為它的目標持續優化下去。
ETH2對於大家有什麼影響?
1. 對於以太坊生態開發者。ETH2 在部署應用的時候,是需要選擇應用在哪條分片網路進行部署,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跨分片通信不同步,這就意味著開發者需要根據自己發展計劃做不同的組合。
2. 對與 ETH 持幣者。ETH2 與 ETH1 數據完全同步,代幣也不會有任何變化,你可以繼續使用現在的錢包地址繼續持有 ETH。
3. 對於礦工。雖然 PoW 與 PoS 還會並行一段時間,可以預計的 PoW 礦機的產出會越來越少,應該開始減少 PoW 礦機的投資,開始轉向 PoS 機制。
4. 對於用戶。ETH2 速度更快,交易手續費更低,網路體驗會非常好,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 Dapp 部署在不同的分片網路上,可能需要手動選擇應用的網路選項。
ETH是否值得投資?
ETH 是除了 BTC 以外市場的風向標,明確了解 ETH2 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其他區塊鏈項目,理解二級市場。
簡單總結幾個點吧:
1. 通過以太坊的項目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比特幣之後,以太坊項目的發展史就是目前區塊鏈應用生態的發展史。無論 DEFI 生態,NFT 生態,DAO 生態還是代幣、合約、協議生態,其實在以太坊發布白皮書時已有預見,後來出現的項目,都是圍繞以太坊做驗證。
2. 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里,只有 V 神還在為以太坊事業做貢獻,但這並不影響以以太坊繁榮發展。以太坊初始團隊只是創建了它,後續的發展是社區、開發者、礦工與用戶共同建立的結果,現在的以太坊早已不是某一個人的思維,它是所有以太坊生態參與者共同的結晶,它屬於全人類。
3. 以太坊在過去的幾年一直沿著既定的開發軌跡發展,雖然中途一度出現過危機,以太坊「被死亡」了好幾百次,以太坊還是頑強的發展下來,並且擁有了繁榮生態。ETH2 還要兩三年時間才能落地,中間也充滿變數,比如其他的公鏈搶佔先機,但可以預見,ETH2 後的以太坊會更加健壯。
4. 不要在抱有任何 BTC 會死亡,區塊鏈行業會消失這樣的偽命題。BTC、ETH 讓我們看到了突破原有公司組織架構,一種全新無組織架構的商業模式存在,這種商業模式顯然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發展需求,無論項目地發起團隊在不在,無論各國政府如何打壓,只要技術對人類有貢獻,就會由人員自發組織維護,區塊鏈技術是革命。
5. ETH2 的上線,短期看 PoW 獎勵與 PoS 獎勵並行,可能會讓 ETH 總通脹率短期內飆升,長期看 ETH 通脹率始終保持平衡。加上 ETH 本身的生態與應用場景,ETH是值得投資的,目前看不到有其他公鏈代替以太坊公鏈的可能性,ETH2 的上線,甚至會對其他公鏈造成「虹吸效應」,萬鏈歸一。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Ⅲ 以太坊架構是怎麼樣的
以太坊最上層的是DApp。它通過Web3.js和智能合約層進行交換。所有的智能合約都運行在EVM(以太坊虛擬機)上,並會用到RPC的調用。在EVM和RPC下面是以太坊的四大核心內容,包括:blockChain, 共識演算法,挖礦以及網路層。除了DApp外,其他的所有部分都在以太坊的客戶端里,目前最流行的以太坊客戶端就是Geth(Go-Ethereum)
Ⅳ linux下如何區分eth0,eth1,eth2,eth3
ethtool -p eth0
回車後與eth0 相對應的網卡介面旁邊的指示燈就會閃爍,這樣你就能很快確定eth0 網口的位置(按下Ctrl+C 結束命令,停止閃爍)
同樣確定eth1、eth2.。。。
Ⅳ 以太坊多節點私有鏈部署
假設兩台電腦A和B
要求:
1、兩台電腦要在一個網路中,能ping通
2、兩個節點使用相同的創世區塊文件
3、禁用ipc;同時使用參數--nodiscover
4、networkid要相同,埠號可以不同
1.4 搭建私有鏈
1.4.1 創建目錄和genesis.json文件
創建私有鏈根目錄./testnet
創建數據存儲目錄./testnet/data0
創建創世區塊配置文件./testnet/genesis.json
1.4.2 初始化操作
cd ./eth_test
geth --datadir data0 init genesis.json
1.4.3 啟動私有節點
1.4.4 創建賬號
personal.newAccount()
1.4.5 查看賬號
eth.accounts
1.4.6 查看賬號余額
eth.getBalance(eth.accounts[0])
1.4.7 啟動&停止挖礦
啟動挖礦:
miner.start(1)
其中 start 的參數表示挖礦使用的線程數。第一次啟動挖礦會先生成挖礦所需的 DAG 文件,這個過程有點慢,等進度達到 100% 後,就會開始挖礦,此時屏幕會被挖礦信息刷屏。
停止挖礦,在 console 中輸入:
miner.stop()
挖到一個區塊會獎勵5個以太幣,挖礦所得的獎勵會進入礦工的賬戶,這個賬戶叫做 coinbase,默認情況下 coinbase 是本地賬戶中的第一個賬戶,可以通過 miner.setEtherbase() 將其他賬戶設置成 coinbase。
1.4.8 轉賬
目前,賬戶 0 已經挖到了 3 個塊的獎勵,賬戶 1 的余額還是0:
我們要從賬戶 0 向賬戶 1 轉賬,所以要先解鎖賬戶 0,才能發起交易:
發送交易,賬戶 0 -> 賬戶 1:
需要輸入密碼 123456
此時如果沒有挖礦,用 txpool.status 命令可以看到本地交易池中有一個待確認的交易,可以使用 eth.getBlock("pending", true).transactions 查看當前待確認交易。
使用 miner.start() 命令開始挖礦:
miner.start(1);admin.sleepBlocks(1);miner.stop();
新區塊挖出後,挖礦結束,查看賬戶 1 的余額,已經收到了賬戶 0 的以太幣:
web3.fromWei(eth.getBalance(eth.accounts[1]),'ether')
用同樣的genesis.json初始化操作
cd ./eth_test
geth --datadir data1 init genesis.json
啟動私有節點一,修改 rpcport 和port
可以通過 admin.addPeer() 方法連接到其他節點,兩個節點要要指定相同的 chainID。
假設有兩個節點:節點一和節點二,chainID 都是 1024,通過下面的步驟就可以從節點二連接到節點一。
首先要知道節點一的 enode 信息,在節點一的 JavaScript console 中執行下面的命令查看 enode 信息:
admin.nodeInfo.enode
" enode://@[::]:30303 "
然後在節點二的 JavaScript console 中執行 admin.addPeer(),就可以連接到節點一:
addPeer() 的參數就是節點一的 enode 信息,注意要把 enode 中的 [::] 替換成節點一的 IP 地址。連接成功後,節點一就會開始同步節點二的區塊,同步完成後,任意一個節點開始挖礦,另一個節點會自動同步區塊,向任意一個節點發送交易,另一個節點也會收到該筆交易。
通過 admin.peers 可以查看連接到的其他節點信息,通過 net.peerCount 可以查看已連接到的節點數量。
除了上面的方法,也可以在啟動節點的時候指定 --bootnodes 選項連接到其他節點。 bootnode 是一個輕量級的引導節點,方便聯盟鏈的搭建 下一節講 通過 bootnode 自動找到節點
參考: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32424
Ⅵ 伺服器geth同步區塊被killed問題解決方案
掛著伺服器同步以太坊區塊,到400萬block以後老是掛。我也是夠虎逼的,其實第一次geth掛的時候看到了伺服器打出來「Killed」 ,我無視了 繼續掛著搞。到後面就是幾分鍾掛一次,我手動重啟也搞煩了,索性寫了個定時任務1分鍾檢查一次geth進程掛了沒有,掛了拉起了續命。好了,就是這個強行續命,搞得我後面幾天都在錯誤的方向掙扎。
強行續命,還真把區塊同步續到了99%(差不多), 但是到了這里,currentBlock開始不動了,knownStates每次一掛重啟就變成0再看著knownStates慢慢漲到100萬左右又掛,又續命重啟變成0 無限循環。。。
經過上面geth一系列搗蛋的跳數字,去geth的issue裡面看,發現還真不少和我一樣問題的。照著裡面有人的方法都失敗了。
只有自己來了
從哪開始異常的? 剛開始我以為killed是geth自己輸出的, 思考了一下:這好像是kill 進程的輸出。。。 然後:cat /var/log/message |grep geth。
尼瑪,原來真是觸發OOM了。日了狗了, 我同事還給我說人在樹莓派上都能裝上, 我這幾天都懷疑人生了。
問題找到了,內存不夠,兩種方案 1. 換台高配機器 2. 劃分/擴充swap分區(用來放內存溢出的)
我選2:
1. 先看看已經存在的swap分區(有可能什麼沒有: sudo swapon --show
2. 看下哪裡空間夠:df -lh
3. 我選的根目錄創建一個1G文件: sudo fallocate -l 1G /swapfile
4. sudo mkswap /swapfile
5.使用:sudo swapon /swapfile
6.看看生效沒:sudo swapon --show 和 free -h
對了,我的geth版本是1.7.0, 因為 1.7.3/2/1我都試遍了。
沒了,不提。
Ⅶ [以太坊源碼分析][p2p網路07]:同步區塊和交易
同步,也就是區塊鏈的數據的同步。這里分為兩種同步方式,一是本地區塊鏈與遠程節點的區塊鏈進行同步,二是將交易均勻的同步給相鄰的節點。
01.同步區塊鏈
02.同步交易
03.總結
ProtocolManager 協議管理中的 go pm.syncer() 協程。
先啟動了 fetcher ,輔助同步區塊用的。然後等待不同的事件觸發不同的同步方式。
同步的過程調用 pm.synchronise 方法來進行。
ProtocolManager 協議管理中的 go pm.txsyncLoop() 協程。
同步交易循環 txsyncLoop 分為三個部分的內容:
發送交易的函數。
挑選函數。
三個監聽協程的 case 。
Ⅷ 什麼是DApp
DApp是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的縮寫,中文叫分布式應用/去中心化應用,是基於區塊鏈底層開發平台建立的,比如以太坊和EOS。DApp與底層平台的關系,就好比APP與IOS和Android系統。
一個真正的DApp應用,需要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應用必須完全開源、自治,且沒有一個實體控制著該應用超51%Token。該應用必須能夠根據用戶的反饋及技術要求進行升級,且應用升級必須由大部分用戶意見達成一致之後方可進行;
2. 應用的數據必須加密後存儲在公開的區塊鏈上;
3. 應用必須擁有Token機制(可用基於相同底層區塊鏈平台的通用代幣或自行發行新幣),礦工或應用維護節點需要得到代幣獎勵;
4. 應用代幣的產生必須依據標準的加密演算法,有價值的節點可以根據該演算法獲取應用的代幣獎勵。
以最著名的以太坊的游戲——CryptoKitties(加密貓)為例,其是一款運行在以太坊的DApp,玩家可以創建、照顧、購買、喂養並出售存儲在以太坊區塊鏈中的以太貓,並且每15分鍾產出一隻小貓,而每隻貓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可以通過配對等繁衍新的小貓。
該DApp並不是由一個實體所擁有,而是創建在以太坊上,永不消失,沒有人能夠搶走你的貓,沒有人能夠改變任何一隻貓的樣子(V神就是在暴雪取消術士的"生命虹吸"技能後開始走向以太坊的創立)也沒有一個實體對這個DApp有獨斷的意志。
在這個游戲發行出來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該游戲,並且由於以太坊的架構,所以參與者的隱私都能夠得到良好的保護。所以在未來,投資DApp有著非常值得想像的升值空間。
Ⅸ ethtool原理介紹和解決網卡丟包排查思路
之前記錄過處理因為LVS網卡流量負載過高導致軟中斷發生丟包的問題, RPS和RFS網卡多隊列性能調優實踐 ,對一般人來說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其實碰見的概率並不高。這次想分享的話題是比較常見伺服器網卡丟包現象排查思路,如果你是想了解點對點的丟包解決思路涉及面可能就比較廣,不妨先參考之前的文章 如何使用MTR診斷網路問題 ,對於Linux常用的網卡丟包分析工具自然是ethtool。
2020年06月22日 - 初稿
閱讀原文 - https://wsgzao.github.io/post/ethtool/
ethtool - utility for controlling network drivers and hardware
ethtool is the standard Linux utility for controlling network drivers and hardware, particularly for wired Ethernet devices. It can be used to:
Most features are dependent on support in the specific driver. See the manual page for full information.
ethtool 用於查看和修改網路設備(尤其是有線乙太網設備)的驅動參數和硬體設置。你可以根據需要更改乙太網卡的參數,包括自動協商、速度、雙工和區域網喚醒等參數。通過對乙太網卡的配置,你的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有效地進行通信。該工具提供了許多關於接駁到你的 Linux 系統的乙太網設備的信息。
接收數據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很多底層的技術細節,但大致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NIC 在接收到數據包之後,首先需要將數據同步到內核中,這中間的橋梁是 rx ring buffer 。它是由 NIC 和驅動程序共享的一片區域,事實上, rx ring buffer 存儲的並不是實際的 packet 數據,而是一個描述符,這個描述符指向了它真正的存儲地址,具體流程如下:
當驅動處理速度跟不上網卡收包速度時,驅動來不及分配緩沖區,NIC 接收到的數據包無法及時寫到 sk_buffer ,就會產生堆積,當 NIC 內部緩沖區寫滿後,就會丟棄部分數據,引起丟包。這部分丟包為 rx_fifo_errors ,在 /proc/net/dev 中體現為 fifo 欄位增長,在 ifconfig 中體現為 overruns 指標增長。
這個時候,數據包已經被轉移到了 sk_buffer 中。前文提到,這是驅動程序在內存中分配的一片緩沖區,並且是通過 DMA 寫入的,這種方式不依賴 CPU 直接將數據寫到了內存中,意味著對內核來說,其實並不知道已經有新數據到了內存中。那麼如何讓內核知道有新數據進來了呢?答案就是中斷,通過中斷告訴內核有新數據進來了,並需要進行後續處理。
提到中斷,就涉及到硬中斷和軟中斷,首先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它們的區別:
當 NIC 把數據包通過 DMA 復制到內核緩沖區 sk_buffer 後,NIC 立即發起一個硬體中斷。CPU 接收後,首先進入上半部分,網卡中斷對應的中斷處理程序是網卡驅動程序的一部分,之後由它發起軟中斷,進入下半部分,開始消費 sk_buffer 中的數據,交給內核協議棧處理。
通過中斷,能夠快速及時地響應網卡數據請求,但如果數據量大,那麼會產生大量中斷請求,CPU 大部分時間都忙於處理中斷,效率很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內核及驅動都採用一種叫 NAPI(new API)的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其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 中斷 + 輪詢,在數據量大時,一次中斷後通過輪詢接收一定數量包再返回,避免產生多次中斷。
(1) RX errors
表示總的收包的錯誤數量,這包括 too-long-frames 錯誤,Ring Buffer 溢出錯誤,crc 校驗錯誤,幀同步錯誤,fifo overruns 以及 missed pkg 等等。
(2) RX dropped
表示數據包已經進入了 Ring Buffer,但是由於內存不夠等系統原因,導致在拷貝到內存的過程中被丟棄。
(3) RX overruns
表示了 fifo 的 overruns,這是由於 Ring Buffer(aka Driver Queue) 傳輸的 IO 大於 kernel 能夠處理的 IO 導致的,而 Ring Buffer 則是指在發起 IRQ 請求之前的那塊 buffer。很明顯,overruns 的增大意味著數據包沒到 Ring Buffer 就被網卡物理層給丟棄了,而 CPU 無法即使的處理中斷是造成 Ring Buffer 滿的原因之一,上面那台有問題的機器就是因為 interruprs 分布的不均勻(都壓在 core0),沒有做 affinity 而造成的丟包。
(4) RX frame
表示 misaligned 的 frames。
網線上的packet首先被網卡獲取,網卡會檢查packet的CRC校驗,保證完整性,然後將packet頭去掉,得到frame。網卡會檢查MAC包內的目的MAC地址,如果和本網卡的MAC地址不一樣則丟棄(混雜模式除外)。
網卡將frame拷貝到網卡內部的FIFO緩沖區,觸發硬體中斷。(如有ring buffer的網卡,好像frame可以先存在ring buffer里再觸發軟體中斷(下篇文章將詳細解釋Linux中frame的走向),ring buffer是網卡和驅動程序共享,是設備里的內存,但是對操作系統是可見的,因為看到linux內核源碼里網卡驅動程序是使用kcalloc來分配的空間,所以ring buffer一般都有上限,另外這個ring buffer size,表示的應該是能存儲的frame的個數,而不是位元組大小。另外有些系統的 ethtool 命令 並不能改變ring parameters來設置ring buffer的大小,暫時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驅動不支持。)
網卡驅動程序通過硬中斷處理函數,構建sk_buff,把frame從網卡FIFO拷貝到內存skb中,接下來交給內核處理。(支持napi的網卡應該是直接放在ring buffer,不觸發硬中斷,直接使用軟中斷,拷貝ring buffer里的數據,直接輸送給上層處理,每個網卡在一次軟中斷處理過程能處理weight個frame)
過程中,網卡晶元對frame進行了MAC過濾,以減小系統負荷。(除了混雜模式)
網卡驅動程序將IP包添加14位元組的MAC頭,構成frame(暫無CRC)。Frame(暫無CRC)中含有發送端和接收端的MAC地址,由於是驅動程序創建MAC頭,所以可以隨便輸入地址,也可以進行主機偽裝。
驅動程序將frame(暫無CRC)拷貝到網卡晶元內部的緩沖區,由網卡處理。
網卡晶元將未完全完成的frame(缺CRC)再次封裝為可以發送的packet,也就是添加頭部同步信息和CRC校驗,然後丟到網線上,就完成一個IP報的發送了,所有接到網線上的網卡都可以看到該packet。
產生中斷的每個設備都有一個相應的中斷處理程序,是設備驅動程序的一部分。每個網卡都有一個中斷處理程序,用於通知網卡該中斷已經被接收了,以及把網卡緩沖區的數據包拷貝到內存中。
當網卡接收來自網路的數據包時,需要通知內核數據包到了。網卡立即發出中斷。內核通過執行網卡已注冊的中斷處理函數來做出應答。中斷處理程序開始執行,通知硬體,拷貝最新的網路數據包到內存,然後讀取網卡更多的數據包。
這些都是重要、緊迫而又與硬體相關的工作。內核通常需要快速的拷貝網路數據包到系統內存,因為網卡上接收網路數據包的緩存大小固定,而且相比系統內存也要小得多。所以上述拷貝動作一旦被延遲,必然造成網卡FIFO緩存溢出 - 進入的數據包占滿了網卡的緩存,後續的包只能被丟棄,這也應該就是ifconfig里的overrun的來源。
當網路數據包被拷貝到系統內存後,中斷的任務算是完成了,這時它把控制權交還給被系統中斷前運行的程序。
網卡的內核緩沖區,是在PC內存中,由內核控制,而網卡會有FIFO緩沖區,或者ring buffer,這應該將兩者區分開。FIFO比較小,裡面有數據便會盡量將數據存在內核緩沖中。
網卡中的緩沖區既不屬於內核空間,也不屬於用戶空間。它屬於硬體緩沖,允許網卡與操作系統之間有個緩沖;
內核緩沖區在內核空間,在內存中,用於內核程序,做為讀自或寫往硬體的數據緩沖區;
用戶緩沖區在用戶空間,在內存中,用於用戶程序,做為讀自或寫往硬體的數據緩沖區;
另外,為了加快數據的交互,可以將內核緩沖區映射到用戶空間,這樣,內核程序和用戶程序就可以同時訪問這一區間了。
對於有ring buffer的網卡,ring buffer是由驅動與網卡共享的,所以內核可以直接訪問ring buffer,一般拷貝frames的副本到自己的內核空間進行處理(deliver到上層協議,之後的一個個skb就是按skb的指針傳遞方式傳遞,直到用戶獲得數據,所以,對於ring buffer網卡,大量拷貝發生在frame從ring buffer傳遞到內核控制的計算機內存里)。
網卡工作在數據鏈路層,數據量鏈路層,會做一些校驗,封裝成幀。我們可以查看校驗是否出錯,確定傳輸是否存在問題。然後從軟體層面,是否因為緩沖區太小丟包。
一台機器經常收到丟包的報警,先看看最底層的有沒有問題:
(1) 查看工作模式是否正常
(2) 查看檢驗是否正常
Speed,Duplex,CRC 之類的都沒問題,基本可以排除物理層面的干擾。
Why rx_crc_errors incrementing in the receive counter of ethtool -S output?
Check ethtool -S output and find where are the drops and errors.
Check the numbers corresponding to rx_crc_errors .
顯示了p1p1 的介面類型,連接模式,速率等等信息,以及當前是否連接了網線(如果是網線Supported ports 就是TP,如果是光纖則顯示Fiber),這里例舉下3個重要關鍵詞
Supported ports: [ FIBRE ]
Speed: 10000Mb/s
Link detected: yes
ethtool
Counters Troubleshooting for Linux Driver
Why do I see rx_crc_errors in ethtool output?
ping請求錯誤分析
ifconfig 命令詳解
ethtool 命令詳解
ethtool 解決網卡丟包嚴重和網卡原理
Ⅹ Quorum介紹
Quorum和以太坊的主要區別:
Quorum 的主要組件:
1,用其自己實現的基於投票機制的共識方式 來代替原來的 「Proof of work」 。
2,在原來無限制的P2P傳輸方式上增加了許可權功能。使得P2P傳輸只能在互相允許的節點間傳輸。
3, 修改區塊校驗邏輯使其能支持 private transaction。
4, Transaction 生成時支持 transaction 內容的替換。這個調整是為了能支持聯盟中的私有交易。
Constellation 模塊的主要職責是支持 private transaction。Constellation 由兩部分組成:Transaction Manager 和 Enclave。Transaction Manager 用來管理和傳遞私有消息,Enclave 用來對私有消息的加解密。
在私有交易中,Transaction Manager 會存儲私有交易的內容,並且會將這條私有交易內容與其他相關的 Transaction Manager 進行交互。同時它也會利用 Enclave 來加密或解密其收到的私有交易。
為了能更有效率的處理消息的加密與解密,Quorum 將這個功能單獨拉出並命名為 Enclave 模塊。Enclave 和 Transaction Manager 是一對一的關系。
在 Quorum 中有兩種交易類型,」Public Transaction」 和 「Privat Transaction」。在實際的交易中,這兩種類型都採用了以太坊的 Transaction 模型,但是又做了部分修改。Quorum 在原有的以太坊 tx 模型基礎上添加了一個新的 「privateFor」 欄位。同時,針對一個 tx 類型的對象添加了一個新的方法 「IsPrivate」。用 「IsPrivate」 方法來判斷 Transaction是 public 還是 private,用 「privateFor」 來記錄 事務只有誰能查看。
Public Transaction 的機理和以太坊一致。Transaction中的交易內容能被鏈上的所有人訪問到。
Private Transaction 雖然被叫做 「Private」,但是在全網上也會出現與其相關的交易。只不過交易的明細只有與此交易有關系的成員才能訪問到。在全網上看到的交易內容是一段hash值,當你是交易的相關人員時,你就能利用這個hash值,然後通過 Transaction Manager 和 Enclave 來獲得這筆交易的正確內容。
Public Transaction的處理流程和以太坊的Transaction流程一致。Transaction 廣播全網後,被礦工打包到區塊中。節點收到區塊並校驗區塊中的 事務 信息。然後根據 Transaction信息更新本地的區塊
Private Transaction也會將 Transaction 廣播至全網。但是它的 Transaction payload已經從原來的真實內容替換為一個hash值。這個hash值是由Transaction Manager提供的。
有兩個共識機制:QuorumChain Consensus 和 Raft-Based Consensus。
在 Quorum 1.2 之前的 Release 版本都採用了 QuorumChain。
從 2.0 版本開始,Quorum 廢棄了 QuorumChain 轉而只支持 Raft-based Consensus。
QuorumChain Consensus 是一個基於投票的共識演算法。其主要特點有:
相比較以太坊的POW,Raft-based 提供了更快更高效的區塊生成方式。相比 QuorumChain,Raft-based 不會產生空的區塊,而且在區塊的生成上比前者更有效率。
要想了解Raft-based Consensus,必須先了解Raft演算法
Raft演算法
Raft是一種一致性演算法,是為了確保容錯性,也就是即使系統中有一兩個伺服器當機,也不會影響其處理過程。這就意味著只要超過半數的大多數伺服器達成一致就可以了,假設有N台伺服器,N/2 +1 就超過半數,代表大多數了。
Raft的工作模式:
raft的工作模式是一個Leader和多個Follower模式,即我們通常說的領導者-追隨者模式。除了這兩種身份,還有Candidate身份。下面是身份的轉化示意圖
1,leader的選舉過程
raft初始狀態時所有server都處於Follower狀態,並且隨機睡眠一段時間,這個時間在0~1000ms之間。最先醒來的server A進入Candidate狀態,Candidate狀態的server A有權利發起投票,向其它所有server發出投票請求,請求其它server給它投票成為Leader。
2,Leader產生數據並同步給Follower
Leader產生數據,並向其它Follower節點發送數據添加請求。其它Follower收到數據添加請求後,判斷該append請求滿足接收條件(接收條件在後面安全保證問題3給出),如果滿足條件就將其添加到本地,並給Leader發送添加成功的response。Leader在收到大多數Follower添加成功的response後。提交後的log日誌就意味著已經被raft系統接受,並能應用到狀態機中了。
Leader具有絕對的數據產生權利,其它Follower上存在數據不全或者與Leader數據不一致的情況時,一切都以Leader上的數據為主,最終所有server上的日誌都會復製成與Leader一致的狀態。
Raft的動態演示: http://thesecretlivesofdata.com/raft/
安全性保證,對於異常情況下Raft如何處理:
1,Leader選舉過程中,如果有兩個FollowerA和B同時醒來並發出投票請求怎麼辦?
在一次選舉過程中,一個Follower只能投一票,這就保證了FollowerA和B不可能同時得到大多數(一半以上)的投票。如果A或者B中其一幸運地得到了大多數投票,就能順利地成為Leader,Raft系統正常運行下去。但是A和B可能剛好都得到一半的投票,兩者都成為不了Leader。這時A和B繼續保持Candidate狀態,並且隨機睡眠一段時間,等待進入到下一個選舉周期。由於所有Follower都是隨機選擇睡眠時間,所以連續出現多個server競選的概率很低。
2,Leader掛了後,如何選舉出新的Leader?
Leader在正常運行時候,會周期性的向Follower節點發送數據的同步請求,同時也是起到一個心跳作用。Follower節點如果在一段時間之內(一般是2000ms左右)沒有收到數據同步請求,則認為Leader已經死了,於是進入到Candidate狀態,開始發起投票競選新的Leader,每個新的Leader產生後就是一個新的任期,每個任期都對應一個唯一的任期號term。這個term是單調遞增的,用來唯一標識一個Leader的任期。投票開始時,Candidate將自己的term加1,並在投票請求中帶上term;Follower只會接受任期號term比自己大的request_vote請求,並為之投票。 這條規則保證了只有最新的Candidate才有可能成為Leader。
3,Follower的數據的生效時間
Follower在收到一條添加數據請求後,是否立即保存並將其應用到狀態機中去?如果不是立即應用,那麼由什麼來決定該條日誌生效的時間?
首先會檢查這條數據同步請求的來源信息是否與本地保存的leader信息符合,包括leaderId和任期號term。檢查合法後就將日誌保存到本地中,並給Leader回復添加log成功,但是不會立即將其應用到本地狀態機。Leader收到大部分Follower添加log成功的回復後,就正式將這條日誌commit提交。Leader在隨後發出的心跳append_entires中會帶上已經提交日誌索引。Follower收到Leader發出的心跳append_entries後,就可以確認剛才的log已經被commit(提交)了,這個時候Follower才會把日誌應用到本地狀態機。下表即是append_entries請求的內容,其中leaderCommit即是Leader已經確認提交的最大日誌索引。Follower在收到Leader發出的append_entries後即可以通過leaderCommit欄位決定哪些日誌可以應用到狀態機。
4,向raft系統中添加新機器時,由於配置信息不可能在各個系統上同時達到同步狀態,總會有某些server先得到新機器的信息,有些server後得到新機器的信息。比如在raft系統中有三個server,在某個時間段中新增加了server4和server5這兩台機器。只有server3率先感知到了這兩台機器的添加。這個時候如果進行選舉,就有可能出現兩個Leader選舉成功。因為server3認為有3台server給它投了票,它就是Leader,而server1認為只要有2台server給它投票就是Leader了。raft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raft系統中有一部分機器使用了舊的配置,如server1和server2,有一部分使用新的配置,如server3。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添加一個中間配置(Cold, Cnew),這個中間配置的內容是舊的配置表Cold和新的配置Cnew。這個時候server3收到添加機器的消息後,不是直接使用新的配置Cnew,而是使用(Cold, Cnew)來做決策。比如說server3在競選Leader的時候,不僅需要得到Cold中的大部分投票,還要得到Cnew中的大部分投票才能成為Leader。這樣就保證了server1和server2在使用Cold配置的情況下,還是只可能產生一個Leader。當所有server都獲得了添加機器的消息後,再統一切換到Cnew。raft實現中,將Cold,(Cold,Cnew)以及Cnew都當成一條普通的日誌。配置更改信息發送Leader後,由Leader先添加一條 (Cold, Cnew)日誌,並同步給其它Follower。當這條日誌(Cold, Cnew)提交後,再添加一條Cnew日誌同步給其它Follower,通過Cnew日誌將所有Follower的配置切換到最新。
Raft演算法和以太坊結合
所以為了連接以太坊節點和 Raft 共識,Quorum 採用了網路節點和 Raft 節點一對一的方式來實現 Raft-based 共識
一個Transaction完整流程
1,客戶端發起一筆 Transaction並通過 RPC 來呼叫節點。
2,節點通過以太坊的 P2P 協議將節點廣播給網路。
3,當前的 Raft leader 對應的以太坊節點收到了 Transaction後將它打包成區塊。
區塊被 編碼後傳遞給對應的 Raft leader。
leader 收到區塊後通過 Raft 演算法將區塊傳遞給 follower。這包括如下步驟:
3.1,leader 發送 AppendEntries 指令給 follower。
3.2,follower 收到這個包含區塊信息的指令後,返回確認回執給 leader。
3.3,leader 收到不少於指定數量的確認回執後,發送確認 append 的指令給 follower。
3.4,follower 收到確認 append 的指令後將區塊信息記錄到本地的 Raft log 上。
3.5,Raft 節點將區塊傳遞給對應的 Quorum 節點。Quorum 節點校驗區塊的合法性,如果合法則記錄到本地鏈上。
參考鏈接: http://blog.csdn.net/about_blockchain/article/details/7868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