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虛擬貨幣 > FAIR虛擬貨幣

FAIR虛擬貨幣

發布時間:2023-11-24 00:12:46

㈠ 閃電比特幣是什麼

閃電比特幣還沒有被大家所熟知,那是因為他是一個比特幣的分叉幣,幣圈的許多的用戶都本能對這類的通證產生厭惡情緒。分叉幣現在已經儼然成為了圈錢,跑路的代名詞。但是有一點各位可能不知道,所有比特幣的分叉幣在國外的監管者眼裡都可以叫做是貨幣。美國SEC只承認比特幣和以太坊稱做為貨幣,因為他們沒有在公開渠道進行過ICO。相應的這些分叉幣算是貨幣。而且閃電比特幣是唯一在分叉幣中沒有進行預挖的。大家可以想像成比特幣是一家銀行發行的100紙鈔,而各類分叉幣就相當於這家銀行發行的不同面額的紙鈔。各位可能不能理解這裡面有什麼寶貴的價值,當要進入實體的流通環節,如果你是比特幣的分叉幣就很容易通過政府合規。簡單的說,大皇子BCH為什麼能這么快打通日本的實體流通環節,恰恰佔了是比特幣分叉幣的光。
那我為什麼要說閃電比特幣是一場偉大的貨幣實驗?因為閃電比特幣推行的鏈上治理機制,將現實問題通過代碼進行票選進行民主的決策.我們把閃電比特幣比作一個自由的經濟體,有三大利益方:開發人員,礦工,持幣者。

至今沒有一個區塊鏈項目可以對此三者進行有效的治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往往一個ico項目,開發者,持幣者量最多,甚至礦工都是同一批人,這個很好理解吧,那他為什麼要把最大的利益去讓給通過ico的持有者呢,這個明顯不符合人性。而閃電比特幣為什麼敢於做鏈上治理,因為和閃電比特幣的發行方式有關。LBTC此次的「鏈上治理」即是對「去中心化」的再次嘗試,也很吸睛。DPOS機制決定了網路中有101個節點,同時和POW不同,選擇權是掌握在持幣用戶的手中的,這些節點將由持幣用戶投票選出,當節點不作為,用戶也可以投票踢出網路。根據上周周報內容顯示,目前LBTC的區塊瀏覽器也新增了這一項功能,可實時查看節點運作情況。也為LBTC的「鏈上治理」做出了鋪墊。在LBTC的體系中,所有持幣人可以通過投票決定項目發展提案的去留,所有組織成員都能參與組織的決策和運作,另外,本次閃電節點競選後的鎖倉5000的標准,又保證了節點既是礦池又是持幣用戶的身份。這樣較好地平衡了礦工、開發人員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自治組織的基礎。

㈡ Bee蜜蜂幣上主網時間

Bee主網軟啟動將於2021年6月13日進行。緊隨其後,BZZ公開代幣銷售計劃於2021年6月14日通過CoinList進行。
1.Bee客戶端現在已經運行了一段時間,盡管沒有其加密經濟功能。Fairdrive、Waggle,Swarm.city、Beefree、Ready Fighter One、Atelier Ludensis 等項目都採用了Swarm Network,並將其用於他們的App。
2.該網路現在已准備好進行完整的主網啟動以及 BZZ 令牌的部署和分發。隨著主網啟動,即 Swarm網路當前發展過程的最後一步,BZZ 代幣將通過 CoinList 向公眾出售。這是 Swarm 進化的最後一步——讓社區在這個早期階段獲得 BZZ 代幣並積極參與 Swarm 網路。在CoinList注冊參與:可以在CoinList 交易頁面上找到代幣銷售的詳細信息。
3.根據注冊人的數量及其資格,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代幣銷售。銷售和代幣分配的結構是以優化向大多數用戶分配Swarm實用程序代幣的方式完成的。如果您無法參與CoinList銷售,請不要擔心,在主網啟動後,預計將有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允許有興趣的人為 DAI 購買 BZZ 或出售 BZZ 以獲得 DAI。有關更多信息,請參閱Coinlist 頁面以及相關常見問題解答。
拓展資料
1.bee蜜蜂幣App是一款十分棒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這可交易平台除了能夠進行蜜蜂幣的交易以外,同時還能夠進行市場上的各大主流貨幣的交易,並且十分安全,讓用戶能夠放心交易。當前提供代幣的交易所、項目或人員不隸屬於Swarm 基金會,並且Swarm 基金會在主網發布之前不認可此類活動。Swarm 基金會沒有參與任何關於 BZZ 列表的交易所。不允許私人買家在主網啟動前質押代幣。
2.Beecomapp是一款專為蜜蜂幣打造的安全交易軟體,Beecom擁有貨幣的最新資訊,用戶通過Beecom可以快速了解蜜蜂幣的價格變化,進行安全交易,獲得收益。Beecom用戶在Bee游世界裡透過礦工,引薦人和驗證者三種角色賺取Bee。為了使Bee有價值,我們努力打造Bee游世界為一個真實人際網路,並促進玩家們在現實生活中以Bee作為商品,服務和知識之交易媒介,而最終會把Bee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上市,讓用戶用Bee做買賣。

㈢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區塊鏈已經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詞了,有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石。但若問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技術,各路「專家」的解釋可謂語焉不詳: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術語,有些大談其潛在應用,有些乾脆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閃爍其詞,原因並不難猜。就功能而言,區塊鏈無非是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資料庫,這種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沒法用來炒作的。當然,區塊鏈吸睛如斯,其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營養。要把它講清楚,我們需要了解大量技術本體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區塊鏈的痛點
放在五年前,世上並無太多人知道什麼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得名區塊鏈(blockchain)。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之前存在的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並無革新性的進步;但從價值觀層面看,它們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區塊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鑒於比特幣是區塊鏈標志性的存在,我們不妨拿它作為樣本。
比特幣體系內的每一筆交易記賬都在全網范圍內由無數個用戶驗證,驗證通過後,該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個成功記賬的用戶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俗稱「挖礦」。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3000萬筆是個什麼體量呢?2017年11月11日這一天時間里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全年交易量的50倍。
這個差距並不說明太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少於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數量級的差別並不奇怪。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能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體現在算力,還體現在數據存儲。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儲存公共賬本。其背後的邏輯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B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TB。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現在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網路上其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當公共賬本大到絕大多數人都無力完整存儲的時候,僅剩的那些完整用戶節點不就又成了中心賬本嗎?
把視野延伸到虛擬幣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如果存在的話),公共賬本需要記錄的將不僅僅是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可能是每一輛車的保險信息、每一個人的信用信息,這些多維度的數據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那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級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從哲學高度講,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相信。區塊鏈作為科技范疇內的概念,是如何讓眾人無視諸多悖論、淪為其信徒的呢?答案當然也離不開比特幣,這個現世的造富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作為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眾口一詞稱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一。
其中的動機是多樣的。
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正常經濟體的通行貨幣。它自帶通縮屬性,無視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戰的信用貨幣,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國家,清一色都是基於政府信用發行貨幣的。信用貨幣之所以也被稱為法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為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確保信用貨幣不被拒絕,也同時保證了貨幣持有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換言之,信用貨幣並不是憑空發行的,它背後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國家機器撐腰。
而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也就是挖礦),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則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
前面已經提到過,「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選擇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低效的共識機制也就有了「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的進步終將讓損失的效率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就無需存在呢?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好在我們暫時不必作答——因為比特幣的「公平化」嘗試已經基本失敗了。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參與者在同一時期能大致機會均等地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一個相當精巧而理想化的區塊鏈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比特幣高昂的運行成本極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這個「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比特幣設計者對算力分布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經近乎寡頭化。
比特幣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其理念,原因其實並不偶然。
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即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終究還是符合邊際成本遞減這一樸素的經濟學規律,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角度看,類似的結論同樣成立: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狀態,而高熵意味著無能。
有些人認為,是PoW扭曲了比特幣理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算力競爭,把它廢止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他們設計了PoS、DPoS等新的激勵機制。依我愚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這個蹺蹺板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滿足大多數人。
說得再玄一點:任何一種虛擬幣激勵機制都是一套經濟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證一個動態經濟體系穩定運轉,只有「活的人」可以。
脫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必將一損俱損,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已是當務之急。這不單是應時勢,更是遂人願:比特幣的影響已經過於深遠,若不把區塊鏈解放出來,後來者的致富空間將被壓榨殆盡。
然而,區塊鏈真的可能脫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資者都覺得「真實,不可篡改」的區塊鏈單憑技術本身便存在無限的價值。
對此我要說,這中間誤會太大了。
比如銀行間結算,即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某無賴銀行拒絕對外打款,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權利不受侵害嗎?再如產品防偽,即便二維碼全程無誤,但賣家第一時間在盒子里裝的就是次品,區塊鏈能施展魔法、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區塊鏈的「真實,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於虛擬信息,它的觸角根本伸不到現實世界。
然而,現在這些概念正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應用斷不能和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點,區塊鏈的共識,並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公共賬本共識,更是對區塊鏈價值介質的共識。比如在比特幣系統里,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比特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比特幣本身就是系統的價值,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現在媒體報道的各種區塊鏈應用,總結起來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借題材炒作,在中心化機構的交易中強行套用區塊鏈演算法;要麼就是純粹的「展望」,絲毫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媒體在鼓吹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絕口不提虛擬幣,這對大家產生了嚴重誤導,以為區塊鏈只是一個純粹的網路技術。事實上,如果確有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出現,那白皮書最後圖窮匕見的,必定是虛擬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下虛擬幣和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個說法,稱「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此話的真偽甚是難辨。
挑明了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演算法,所謂的「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無異於買櫝還珠。在此我們大可斷言,一旦失去虛擬幣這個靈魂,區塊鏈就不存在價值。
這個論點或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並無太多不妥。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三個標准: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看,區塊鏈之於中心化可謂毫無優勢;從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然揭開分曉。那麼唯一留有懸念的,就是區塊鏈是否「創造需求」了。
這時候幣圈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說,當然有需求,你看這風起雲涌的ICO!
ICO的狂歡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幣,以比特幣等通用虛擬幣作價,向公眾發售份額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呢?組一個團隊再寫一個白皮書就夠了。如果有閑工夫,順便做個PPT那算是相當勤奮了。至於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為大部分項目一分錢營業收入都沒有。
「特定虛擬幣」這個稱呼略有點不專業,在幣圈通行的叫法應是token,高雅點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里,項目團隊會畫出各種大餅,告訴你將來自家通證會有多大「價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證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好意思,區塊鏈圈子有一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某些意味深長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書(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而通證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書里作了類似如下的規定:「通證不授予白皮書所規定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且僅在項目成功時方能生效。眾籌投資者對項目發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響。通證不代表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亦不可憑此獲得項目相關的未來收入和知識產權。」
這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你出了錢,但你什麼都不是。ICO眾籌並不是我們過去知道的那個眾籌,投資者花錢買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籌碼,什麼時候莊家不玩了,籌碼就歸為空氣——且不講大多數莊家根本玩不起來。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障,這樣的虛擬幣,賣得出去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這一切看似荒謬絕倫,但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很多人通過ICO賺了錢。
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一環,緊接著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發幣,虛擬幣上線了還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炒家入場,最後看準時機套現離場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這個游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些雖然沒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湯。
面對門檻如此低的造富奇跡,任誰都要心動一下。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無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裝美化,ICO終究還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賺得盆滿缽滿,那肯定有人賠得底褲不剩。這就像我們熟知的傳銷,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後一棒會死,但都覺得自己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那區塊鏈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區塊鏈標榜的理念。我們反觀ICO:若要上線發幣,就必須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額「上幣費」,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項目團隊欺詐橫行、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遭黑客,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莊家大鱷肆意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傾軋韭菜,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幣和噱頭,區塊鏈在幣圈什麼都不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很多ICO發行的虛擬幣甚至都沒有基於區塊鏈技術。
所以,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之恥。
鏈和幣的未來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價值,那麼對於區塊鏈未來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貨幣充分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在正常社會生活中並無太多實用價值。但置於特殊場景,虛擬幣卻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復制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只要虛擬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幣代表的價值必然需要兌現的途徑,而這個途徑不可能永遠是法幣。
這里要插一句,最近區塊鏈和中心化賬本的妥協產物,比如雷電網路等,正逐漸露出頭角。原理上中心賬本能大幅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次應用,但如果虛擬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脫離監管,那麼這個功能可能並不會受歡迎。結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風起雲涌的ICO會導致虛擬幣大爆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所以其公眾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幣的場合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我們只能根據公眾對其接受度的籠統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該種虛擬幣支付。這種判斷方式會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公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一方面,公眾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單車打個比方,我們會給摩拜充押金,會給OFO充押金,心很大的還會給Bluegogo充押金,敢問同時給4種以上共享單車充過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於同質化功能的接受上限僅有「三個」。在貨幣的場合,法幣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第二多半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虛擬幣都長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還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里,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站定立場:私鏈就是個中心賬本,和區塊鏈理念一點關系都沒有。至於聯盟鏈,相關的誤解就更多些。比方說,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構想是沒有token成分的,這便是最大的誤解。如之前分析,若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會變成低頻應用搭便車的工具,更差的情況甚至連價值傳輸的介質都會缺失。另外,如果不同應用間token價值的兌現方式存在區別,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隱私性略有提高外,問題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價值苟延殘喘。
綜上,我們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大部分自然生長的區塊鏈經濟,都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存在。這里說的自然生長,特指與中心化機構強行附會的偽區塊鏈進行區別。無論是銀行間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共識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個資料庫,而且不會是最優設計的資料庫。
最後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熱潮什麼時候會退去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

㈣ 中本聰是誰

萊特幣之父談中本聰:誰是中本聰並不重要

轉載自 萊特幣之家

最近,一則關於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出現在美國加州的新聞令整個業界再次陷入對這一「神秘人」的瘋狂追隨,不過這一消息最終被證明並不真實。與比特幣的發明者不同的是,萊特幣的發明者Charles Lee身份卻一直明朗,近日他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BTC China(比特幣中國)也在3月4日正式上線了萊特幣交易,這一虛擬貨幣有可能成為比特幣之後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
中本聰「現身」
《新聞周刊》(Newsweek)上周四報道稱,中本聰生活在加州洛杉磯東部的天普市,現實中的名字叫多利安·中本聰(Dorian Satoshi Nakamoto)。報道稱其今年64歲,盡管持有價值達4億美元的比特幣,但住所並不奢華。他畢業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擁有物理學學位,並且似乎具備了開發加密貨幣的必備技能。另外,他曾在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參與過安全和通訊方面的工作。
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中本聰卻表示媒體對此有所誤解。中本聰稱,他從未聽說過比特幣。他堅決否認自己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他多次強調:「我跟比特幣沒有任何關系。」
中本聰是誰沒那麼重要
比特幣愛好者們對中本聰現身的期望再次落空,不過,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卻專訪到了Charles Lee——交易量和市值都僅次於比特幣的虛擬貨幣萊特幣的創始人。對於媒體迫切渴望掀開中本聰面紗的報道,Lee則認為,中本聰是誰並不重要,人們只需要關注比特幣本身是有價值的東西就可以了。
Lee目前就職於一家致力於比特幣交易平台和錢包開發的公司。「我認為萊特幣和比特幣的成功是相輔相成的,致力於比特幣事業對萊特幣的成功也有好處。」他說。
「在知道比特幣之前,我一直都在投資黃金,我認為這是抗通脹的很好的方式。但是在3年前我接觸了比特幣,我覺得它就是數字黃金,並且相比黃金它有很多其他優點。比如比特幣可以無限分割,可以無成本地發送給其他人,但是它相比黃金也有劣勢,那就是沒有相對應的實物。」Lee說。
實際上,Lee的第一個山寨幣項目並不是萊特幣,而是Fairbrix虛擬幣。Fairbrix是虛擬貨幣Tenebrix幣的一個克隆品,Tenebrix幣創建於2011年,但Lee認為,Tenebrix的開發者自己也挖幣,為自己採集到700萬枚Tenebrix後,開發者才正式將Tenebrix發布,這顯得很不公平。「因此,社區有興趣創建一種零預採掘狀態的Tenebrix克隆幣,使之更加公平。」Lee說。
與比特幣不同的是,Lee編寫的Fairbrix的工作量證明函數時使用的是Scrypt加密演算法,而不是比特幣採用的SHA-256加密函數。不幸的是,Fairbrix是一個失敗的項目。
但Lee的下一個山寨幣嘗試獲得了成功。2011年10月,他啟動了萊特幣,該項目融合了比特幣客戶端的代碼,排除了扼殺Fairbrix的程序故障。
萊特幣與比特幣有許多重要差異。與比特幣的2100萬枚上限不同,萊特幣的上限是8100萬枚。為了使「挖礦」這一活動更加民主,萊特幣還融合了來自Tenebrix項目的工作量證明Scrypt加密演算法。
「Scrypt設計的好處是利用CPU就可參與『挖礦』,而不需要像比特幣那樣需要使用集成電路(ASIC),就是所謂的昂貴的『挖礦機』。」Lee說,「比特幣和萊特幣之間的關系更多則是互補,而不是競爭。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可以使用不同的虛擬貨幣。例如在購物時可以使用萊特幣支付,因為它的交易確認時間更短,而在進行大額轉賬時則可以選擇比特幣,因為安全性更高。」
在談到其他山寨幣時,Lee表示,它們中的很多都只是一個騙局,是開發者賺錢的工具,他暫時還未發現其他能跟比特幣「匹敵」的山寨幣。「普通投資者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一個山寨幣是否值得投資,首先是看其預先被挖出來的幣數,如果開發者預先擁有很多這種山寨幣,那麼很可能他們是在利用其牟利;其次則是開發者對程序的態度是否認真。」Lee補充道。此外,他表示了對一種還未發布的虛擬貨幣Ethereum的興趣,或許Ethereum將會在未來的虛擬貨幣世界擁有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BTC China(比特幣中國)在3月4日正式上線了萊特幣交易。比特幣中國提供的數據顯示,上線萊特幣當天,網站的訪問量激增,三天累計交易額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Lee認為,比特幣中國上線萊特幣,進一步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萊特幣是繼比特幣之後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

㈤ AUV公鏈的機制是怎麼樣的

AUV公鏈採取了活性證明機制的共識機制,所有數據默認公開,通過其公共性來產生自己的安全性

㈥ 英語文章翻譯 。。。急!

幾天前舉行的芝加哥玩具游戲總動員讓來參加的孩子們過足了癮,滿載而歸。遠道而來的孩子們得以近距離觀察最新最熱門的玩具和游戲,並有機會與發明者見面,參加現場舉行的比賽等活動。

「這真是太棒了,我非常喜歡!」12歲的名叫Tim Dirnberger的孩子這樣說,「那兒有許多你平時在市場上無法見到的產品。我真的很喜歡這兒的游戲,它們讓我思考,運用邏輯解決問題。我從游戲中學到了很多。」

活動中最為受歡迎的游戲之一是綠拼圖難題,兩位發明者之一的Sndra Bergeson說,游戲之所以在許多家庭中盛行不僅僅是因為其娛樂性,更因為家長能夠通過此告訴孩子們何為「綠色環保」。

無債樹游戲也大為暢銷。孩子們可與家人共同參加,在虛擬世界中打工賺錢,並學會理財。游戲發明者Dale Balder說,「現在我7歲大的孫女也通過游戲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零花錢,並嘗試著在游戲中為上大學而籌資呢。這款游戲讓孩子們通過模擬來學會如何在現實中管理財富。」

芝加哥玩具與游戲集團執行官Mary Couzin總結道,「童年的玩耍對孩子們的未來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研究顯示合理接觸游戲可增長IQ,間接提高孩子們的數學和閱讀能力。游戲促進了我們思考,讓我們更全面的理解這個世界。」

閱讀全文

與FAIR虛擬貨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wbf如何掛賣數字貨幣 瀏覽:79
比特幣面向用戶群體 瀏覽:959
比特幣中國帳號注冊地址 瀏覽:165
中國加強監管比特幣 瀏覽:303
比特幣交易用的密碼忘記了怎麼辦 瀏覽:454
雲算力挖礦環保 瀏覽:706
比特幣拾 瀏覽:484
百聯國際比特幣 瀏覽:184
中國數字貨幣以黃金為後盾 瀏覽:95
php校驗以太坊私鑰 瀏覽:760
gpu礦機比特幣 瀏覽:659
以太坊虛擬機是誰發明的 瀏覽:687
以太工坊app什麼時候上線的 瀏覽:38
以太坊礦池抽水正常抽多少 瀏覽:718
比特幣杠桿交易需要多長時間 瀏覽:572
以太坊eth怎麼買賣 瀏覽:216
以太坊小額購買 瀏覽:275
比特幣幣價大跌 瀏覽:386
每個比特幣下降一摩爾 瀏覽:295
45btc摺合人民幣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