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虛擬貨幣 > 任正非談虛擬貨幣區塊鏈

任正非談虛擬貨幣區塊鏈

發布時間:2023-09-10 02:53:23

A. 廣州幣圈大佬是誰

在廣改弊散州幣圈,有很多大佬,其中最著名的是林核氏曉峰,他是一位投資顧問,擁卜知有多年的投資經驗,深諳投資市場的規律,在幣圈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

林曉峰的投資方法是以技術分析為基礎,結合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市場行情,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做出投資決策。他還會結合行業研究,深入了解投資項目的發展前景,以及投資風險,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

林曉峰的投資方法可以作為其他投資者的參考,他建議投資者應該多關注市場行情,多研究行業發展趨勢,多掌握技術分析方法,以及多了解投資項目的發展前景和投資風險,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

B. 華為和BAT的新戰場,由這四人主宰

智東西(公眾號: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心緣

互聯網行業高速增長時代正在遠去,已成一個不爭事實。阿里、騰訊、網路等互聯網巨頭們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考慮第二增長曲線。

雲智能服務,是被各家盯準的一條賭上未來的賽道。

成果已經顯現——阿里雲Q3實現營收首超200億元,首次連續四季度盈利;網路每月砸20億搞研發,智能雲營收連續增長超70%;騰訊雲這邊,也首次提出「雲智能」戰略,三年實現團隊一千多人至一萬多人的10倍擴張……

令BAT無法忽視的一大勁敵是華為,作為一家從ICT切入到雲智能的 科技 巨頭,華為面臨更嚴峻的生存壓力。受美國制裁影響,華為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猛烈受挫,而雲智能業務成為其新的增長命脈。

一場以BATH(網路、阿里、騰訊、華為)為主角的雲智能進軍千行百業的圈地大戰已經蓄勢待發。

華為任正非親自督導「五大軍團」,阿里雲智能將建立18大行業事業部,騰訊和網路也進行了緊鑼密鼓的架構調整或戰略升級,盯准政企數字化市場,「磨刀霍霍向牛羊」。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華為雲總裁張平安、騰訊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網路CTO王海峰,作為這場雲智能大戰中掌舵者,在2021年這一疫情後經濟恢復和全球洗牌的關鍵時期,正在做出他們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抉擇。

盡管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帶領團隊邁向AI落地的「深水區」。

見過湯道生的人可能對他身上的程序員風格印象深刻,他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香港普通話,似乎不善言辭,卻很縝密。這位1997年從斯坦福走出來的電子工程碩士,34歲時便成為騰訊QQ研發副總裁、QQ秀產品中心總經理,在2018年成為騰訊CSIG掌舵者。

2021年,越來越多的騰訊內部員工會看到湯道生出入純商務場合,包括與建築產業的天一集團合作、與物流交通產業的招商港口合作、與出行產業的廣汽集團簽約……為了帶領騰訊涉足此前不熟悉的產業互聯網領域,做技術出身的湯道生越來越像一名「銷售」代表。

騰訊CSIG總裁湯道生

「騰訊沒有To B基因」——這是2018年9月騰訊CSIG成立時外界的普遍質疑。騰訊CSIG融合了公司的雲計算、AI、智慧產業等多重技術能力,騰訊的很多科學家出自這里,但如何將技術落地行業,對湯道生和這些科學家來說有不小的鴻溝需要跨越。

即使是三年後的今天,騰訊CSIG已從三年前的一千多人擴張到一萬多人,湯道生依然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坦言了做To B的吃力點——「To B工程的周期更長,對財務管理和項目管理的要求更高,以及傳統行業引入人才也需要磨合。」

業務做深、組織變大,也意味著面臨新的問題。在以AI為重要驅動的產業互聯網項目中,大廠雖然有平台勢能,卻難以像AI創企那樣靈活機動地打「游擊戰」,因此在很多AI競標方案中未必能超過小廠。

對此,湯道生在今年5月已經從組織架構入手進行三年來的首次調整——宣布成立湯道生帶隊的技術委員會,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內部減少代碼重復開發,以開源提升項目推進效率。比如在近期騰訊推出的數智人平台等項目中,已經看到跨CSIG和AI Lab、微信、搜狗多部門技術整合成果的跡象。

更深層次的是團隊文化變革。與湯道生自己親自投身「銷售」的舉動相一致——在今年9月CSIG三周年會上,湯道生史無前例地將事業群價值觀升級出「敢拼敢言」這一要求。他犀利地指出,近年來引入了很多不同企業的員工,同事比較拘束、不敢直言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企業效率,因此團隊要像創業一樣「敢拼」、「敢言」。

當下國內AI技術落地的高潮已經有到來的趨勢,然而,此前活躍在一級市場的AI創企們的「金錢池」卻已見底,紛紛轉向二級市場尋求輸血補給。對於騰訊CSIG這樣具有大廠兜底的AI玩家來說,一場市場收割戰似乎才剛剛開始。

在今年11月舉辦的騰訊生態大會上,湯道生首次提出「騰訊雲智能」提法,公布一套「全局智能」的完整雲智能架構和最新自研AI晶元、AI開發平台、智能產業解決方案等,標志騰訊在產業雲智能領域全面出擊。

騰訊雲智能戰略架構

再來看看行業落地,據我們統計,在今年已公布的大型智慧城市項目中,騰訊雲已經拿下不少大單。今年4月廣州2.1億黃埔智慧城市項目、今年5月江門市3.6億智慧城市項目、今年8月襄陽市的1.1億車聯網先導區項目以及今年9月的上海徐匯區1.2億「一網統管」項目……騰訊雲都充當著主要或唯一中標企業。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騰訊雲AI每天全球12億用戶和200W+客戶,每天處理圖像超過50億張,處理語音超過百萬小時,處理自然語言超過千億級。

「再往下走,我覺得會進入『深水區』,接觸離騰訊原來優勢更遠的這些行業。」湯道生在近期的采訪中談道。

與較晚提出「雲智能」的騰訊不同,網路雖然在BATH中體量更小,卻幾乎是BATH中最先提出「智能雲」且最大決心「All in」人工智慧的一家。

如果要說AI創企們最怕被哪家大廠取代,那無疑是網路。擁有與國際頂尖深度學習框架匹敵的國產PaddlePaddle(飛槳)、獲411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Apollo、量產超2萬片的昆侖AI晶元……網路創始人李彥宏可以在之後的幾年繼續每月投20億元搞研發,AI創企們卻不一定有這個底氣。

再來看看掌舵網路智能雲的網路CTO王海峰,他和很多AI創企的創始人一樣,是一個技術派,同時是「一個沒有新聞的人」。畢業於清華物理專業的父親將他從小開始教育成一個技術人才,他也如願在2021年入選IEEE Fellow,並成為兼任ACL Fellow的中國大陸第一人,網路內部很多人稱他:「氣場比較弱,但同時又不會輕易為別人所動。」

網路CTO王海峰

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溫文爾雅的技術派,帶動了網路智能雲部門在經歷組織變動的不穩定態勢後,轉而在2021年實現業務連續季度70%的增長,成為網路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網路智能雲剛剛在2020年經歷了動盪的一年。2020年初,李彥宏將ACG(網路雲)、AIG(AI技術平台體系)、TG(基礎技術體系)整合為「網路人工智慧體系」(AIG),讓網路雲總經理尹世明向新任CTO王海峰統帥匯報。然而僅僅3個月後,尹世明離職。

彼時,在國內雲市場中,阿里雲、騰訊雲分別位居前二,後來者華為雲增速達220%,處於其後的網路智能雲可能被越甩越遠。彭博社當時這樣評價,過去十年,從自然語言處理到語音交互領域,網路已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這項努力因網路人工智慧業務負責人吳恩達(Andrew Ng)等關鍵高管離職而陷入了比較麻煩的境地。市場對公司搞研發投入可能帶來的回報表示懷疑,股價隨即跌至冰點。

進入2021年,王海峰總攬全局,他很少出來發表令人印象深刻的講話,但在今年卻默默帶領網路智能雲迅猛增長。

根據網路公司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Q3)財報,顯示其Q3實現營收319億元,廣告業務增長乏力的趨勢已經體現。但是,網路智能雲在本季度營收同比增長達73%,成為驅動網路核心營收增長的重要動力。在網路2021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李彥宏直言:「AI和雲,未來三年會占網路營收一半以上。」

從業務上來看,在過去半年裡,網路將網路大腦這一「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台」升級到7.0版,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方案落地多所城市。比如就在今年9月,網路就連續拿下3個超億級項目,包括1.17億元紹興智慧快速路項目、1.68億元滄州經濟開發區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項目、1.79億元桐鄉產業互聯網項目等。

隨著網路CTO王海峰將網路智能雲團隊穩住,他在今年的網路雲智峰會上進一步宣布了網路智能雲的新戰略:「以雲為基礎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以AI為引擎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雲智一體,賦能千行百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比看看2020年,網路對智能雲戰略的表述還是「以雲計算為基礎,以AI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可以看到,網路智能雲更加強調AI技術落地實體產業,也就是說,網路AI也要進入深水區了。

隨著網路的AI技術落地越來越上道,無疑會成為一眾沖刺IPO的AI創業公司的最大對手之一。

同樣經歷了組織架構調整的還有華為,看起來,華為雲今年的道路更不平坦。

在今年4月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部門名將余承東時任華為雲總裁,還在為華為雲AI的落地助威吶喊,他說,AI開發要告別作坊式,走向工業化,並帶來華為雲盤古大模型、MindSpore等軟體的更新。

但僅僅5個月後,在今年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發言人已經換了人,變成了新任CEO張平安。張平安於1996年加入華為,曾擔任華為企業業務BG首席運營官、軟體產品線總裁,是華為精通軟體及市場的老將。

華為雲總裁張平安

實際上,今年華為雲進行了多次組織架構調整。先是今年1月,然後是今年3月,將華為雲與計算BG中的原伺服器、存儲等劃歸出到「網路產品與解決方案」,將BG中的雲獨立為Cloud BU,這距離兩者合並僅僅過去了一年。

「屋漏偏逢連夜雨」,受外部制裁影響,2021年華為運營商業務及消費者業務發展受限。2021年10月,華為公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本季度營收下降32.1%至4558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雲與AI技術驅動的To B業務,無疑成為華為新的增長命脈。

作為華為雲臨危上任的大將,張平安在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談道:「未來所有的基礎設施和應用都應該是雲化的,我們要積極擁抱人工智慧,讓數據在業務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和余承東等其他華為領導人一樣,張平安的言行中常常盡顯華為人的務實、狼性和毫不含糊。他在多次演講中提到,當下AI落地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成本過高問題。為了降低AI落地成本,張平安領導團隊更新了雲天籌AI求解器、華為雲開天aPaaS等一系列AI根技術。可以看到,在華為一整套包含了硬體、AI運算元開發、AI模型開發和AI應用開發的升騰AI全棧技術基礎上,華為雲正從雲基礎設施層往上層的PaaS層加大投入。

一邊是技術在朝著極限水平迭代,另一邊,是從整個集團層面促進雲與AI技術在行業落地。

2021年,華為公司陸續成立了五大行業軍團——煤炭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數據中心能源軍團和智能光伏軍團,標志著華為面向千行百業全面落地雲、AI、網技術的大幕正式拉開。

華為五大行業軍團是由任正非親自督導,從各個BG中抽取最精銳的精兵強將,並獨立平行於它們,整合雲、網、智等多種縱向能力橫向精準打擊行業。這是華為首次在組織架構上明確軍團作戰方式。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主持華為軍團組建大會

任正非曾提及對軍團的期待——比如,能不能在2-3年技術成熟,然後對全世界提供礦山智能化服務?而從已有進展來看,華為「礦鴻」礦山操作系統已在神東4個礦廠成功落地,從以點覆蓋AI實時風險預警識別等功能,到推出讓整個礦井變得聯通的礦鴻操作系統,驗證了軍團作戰方式的敏捷性和效率。

在強烈求生需要驅動下,由創始人任正非親自掌舵、猛將張平安強力推進,華為雲與智能技術或許已成為BATH中落地最猛的一極。

2017年華為雲成立初,華為就做出了「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三不做股權投資」的 社會 承諾。到了2020年,華為雲將這一使命升級為——「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面臨內外生存壓力,華為雲能不能把握好生態合作的邊界,守住曾經的承諾,這個問題令很多合作夥伴關心。

進入2021年,有很多人提到,阿里雲正在「雙手入泥」,越來越像華為了。

在今年5月的阿里雲峰會上,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透露,阿里雲近期完成了重大組織升級,一是設立了18個行業部門,由行業總經理牽頭行業數字化創新。與騰訊湯道生類似,張建鋒是一位為阿里的拳頭產品「淘寶」打過仗的技術架構師,曾帶隊解決了「雙11」的雲計算難題。2019年,張建鋒卸任阿里集團CTO,專心聚焦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和達摩院研發。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

自張建鋒掌舵以來,阿里雲已將落地行業從2019年的三個拓展為2020年的7個,如今已經擴展到18個,並上升至部門。這一擴張速度,印證了張建鋒的「打仗」能力。

阿里雲智能覆蓋行業拓展情況(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如有謬誤歡迎指正)

再來橫向看看區域布局,阿里雲智能目前已成立16個區域部門,任命分公司總經理與本地客戶聯接。要知道,這在阿里 歷史 上是沒有過的,在過去一直是華為、海康這樣的ICT廠家所熱衷的事情,現在已成為阿里雲的重要組織策略。

考慮到5月也是華為任正非帶隊的煤炭軍團高歌猛進的時候,阿里雲在5月成立18行業部門、16區域的發力政企數字化的大動作,很容易被認為是對標華為。這兩家企業,中國智慧城市領域的最大雲巨頭和最大的通訊巨頭,似乎要進入一個雲智能技術貼身肉搏的階段。

不過,張建鋒否定了這些調整與競爭有關。他談道,主要是阿里雲自身內部主要矛盾使然,阿里雲的服務離客戶需求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促使阿里雲進行轉變。

不管是否主觀對標,但阿里正在跳出此前做電商消費的思維習慣,通過更接地氣地接近政企數字化客戶,實現技術變現。

姿態轉變伴隨的是阿里雲在財務指標上的上揚。根據11月18日發布的阿里雲Q3財報,阿里雲營收200.07億元,同比增長33%,經調整EBITA利潤(息稅攤銷前利潤)3.96億元,首次實現連續四季度盈利。

阿里雲的營收中有很大份額來自於基礎設施、SaaS等收入,但AI技術已經越來越融入其雲服務中。

簡單回顧一下,今年,阿里達摩院開源了登頂六大NLP權威榜單的預訓練語言模型體系AliceMind,推出超100項視覺AI能力的視覺智能開放平台;阿里雲智能推出讓企業「開箱即用」的大數據 AI平台——「阿里靈傑」,訓練出全球首個突破10萬億參數的AI模型;晶元方面,平頭哥自研雲原生處理器晶元倚天710亮相,玄鐵CPU已出貨超25億顆,成為國內應用規模最大的國產CPU……

張建鋒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談道,12年前,阿里巴巴在國內率先投入 探索 雲計算,成為全球三朵雲之一。下一個十年,阿里巴巴將堅定不移繼續加大對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投入,在人工智慧、晶元、量子計算、區塊鏈等領域進行科研攻關。

也難怪說阿里雲越來越像華為,盡管張建鋒並不願意承認,但華為擅長的「扎足根,沖破天」,阿里雲智能今年已在向這個方向大步邁進,與華為爭奪政企數字化市場。

可以看到,不論是在互聯網發展拐點尋找新動能的BAT,還是在美國制裁下尋找新糧倉的華為,它們都將雲智能作為更加重要的生命線在運作,試圖切換新的增長動能。

作為各家雲智能業務的掌舵人,本文中提及的對象中既有來自技術派的優秀產品經理,也有在過往戰場中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管理人才,現在,他們的目光都不約而同的從技術投向行業,准備擼起袖子,雙手入泥,大幹一場。

巨頭的動作對AI領域「原住民」AI企業們可能帶來不小沖擊。一方面,巨頭的高舉高打能帶來整體行業生態的進步,從而營造更適合AI落地的環境;另一方面,自身更加無可取代的競爭力是什麼?最適合的商業模式又是什麼?將成為非巨頭AI企業需要思考的事情。

當AI落地進入深水區,各路AI玩家正在把技術戰車推向各個行業、各個地區的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田間地頭,一決高下。

C. 面對「部門牆」和「大公司病」,管理者怎樣提升各團隊間的協同工作產出

在管理心理學與組織管理學中曾經提到過,組織的規模越大,效率會越低下。這就是為什麼往往一些小公司雖然盈利不高,但發展得很穩健,一些大公司規模很大,組織架構卻極度混亂,甚至還要請專業的管理人才來協助高管們進行調整。點與點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協調是一個非常復雜且容易出現錯漏的事情,所以管理者的水平將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管理者應該協調不同部門的主管,了解各部門的難處與問題,在管理上對各部門不偏不倚,做出一些比較合適的方式進行調整。適當理解一些沖鋒陷陣員工的需求,若HR那邊不能提供充足人手,應該用獎勵機制之類的手段提升員工積極性。並且在部門對接上專門的負責人,所有交接做到有文字、錄音上的證據,避免事後扯皮。

D. 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會如何發展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在政策利好、消費升級和技術浪潮的共同推動下,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和用戶規模持續擴大。2020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有望增至4538億元,用戶規模將增至3.09億人。
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趨勢如下:
1、K12市場需求大 關注用戶體驗及需求
受政策利好、社會教育意識加強以及中小學學生升學壓力的影響,未來K12在線教育市場需求將繼續增大,綜合實力更強、更加關注用戶體驗及需求的產品將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2、在線素質教育持續升溫 課程質量成關鍵
隨著在線素質教育行業發展,學生和家長可選擇的平台增多,課程內容及教學質量將成為競爭關鍵。
3、個性化教育受重視 AI教育優化發展
利用AI技術可以描繪用戶畫像,精準推送學習內容,及時反饋學習成果,有利於促進個性化教學。
4、直播互動趨勢增強,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隨著5G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用戶體驗將得到改善,影響在線教育平台的用戶粘性及口碑傳播。
5、教育平台專業化發展,深化優勢領域
針對目標消費群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在線教育企業應精準自己的定位,凸顯自己的優勢,為目標市場提供優質教學服務。
6、發力下沉市場,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在線教育可以進一步發力下沉市場,將優質課程資源傳遞到三四線城市,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滿足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教育需求。

E. 華為總部基地要搬出深圳嗎

從一家用戶交換機(PBX)生產公司銷售代理到如今的世界級企業,華為用了30年。作為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的各種「語錄」流傳網路,被稱為管理思想家。由於較少公開露面,任正非在外界看來頗為神秘。

任正非說,未來華為的研發將主要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慧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工智慧的突破主要是演算法、算力和數據,這些都是很難突破的,我們跟隨世界的投入前進,同步世界的發展。」他表示「區塊鏈」對於華為來說,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

任正非同時直言,華為現在的大企業病應該是很嚴重的。「有高層管理人員批判我們自己,說曾經對人的管理都是科學管理,現在怎麼變成數學管理?這就是僵化教條了,機構太龐大、太沉重了。」他說,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先炮轟,然後一點點小改革,只要看到了方向,就能慢慢改革,提高效率。

F. 90後創業者:直梯關閉,我們這代人要爬著上去

當第一批90後創業者邁入而立之年,他們將面對的是更險峻的考驗。融資更難了,在創業咖啡館靠一個idea就能拿下百萬融資逐漸成為了過去式。紅利見頂了,靠打造一款「極致」的產品就能顛覆一行業的產品經理式夢想覆滅。 巨人已經占據山頭,他們無處不在。

考驗面前,90後創業者們也不再痴迷於上一個時代的商業神話。他們保持樂觀,選擇回歸理性、回歸商業本質、回歸腳踏實地做好手邊之事。

春節前,投中網商業深度邀請了三個90後創業者。他們來自不同賽道,有迥異的成長背景,但他們身上也有著這一代人鮮明的印記——渴望改變世界,遭遇過挫折,卻還是選擇把創業當作磨刀石,磨礪自我。

他們想跟你談談,自己的2019,行業的2019,以及那些對未來的小期冀。從他們的故事裡,也許,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陳卓權,文娛領域創業者,前超能界CEO:

這一次,我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2019年8月,我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關閉公司,結束了兩年的創業項目。

我那幾天彷彿瞬間看到了各行各業的奮斗者。

他們有一些是連續創業者,還有一些也是創業過程中患上重病的,其中還有一位患了白血病,我當時看到他的頭像是一家人的合影,那一瞬間心裡又感動又酸楚。大家通常是相互鼓勵,他也說,有好的心態會成功一半,大家都比較樂觀。

對於創業者的孤獨,我那時有了更深的體會。

在遭遇融資困境的時候,我也不想把太多壓力傳遞給員工和老婆,只能自己扛。相比之下,我反而是比較幸運的,我之前在騰訊工作,後來也結識了蠻多創業者和投資人,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但對於廣大創業者來說,他們的處境更加孤獨。

更幸運的是,在這條孤獨的旅程中,我和我的老婆的關系反而更加深沉堅韌了。

我一開始去醫院檢查的時候,有些指標比正常高出了幾千倍,醫生說大概腦子里有了腫瘤,我聽了之後,覺得要跪了,沒想到電視劇里的情節會發生在我身上,當時就想著怎麼和老婆分了,不要連累她。

她的反應一開始很震驚,但馬上就強顏歡笑起來,鼓勵我不要害怕,會有奇跡發生。我知道她是不想給我太多負擔。後來查出來是良性的,我就覺得已經撿到便宜了,不敢去埋怨什麼。

除了對我不離不棄之外,我們現在在很多事情上,都達到了驚人的一致,就像是soulmate,感覺有時候不說話都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有一次,我突然發現了她長出了白頭發,當時心裡一驚,我才想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看過她了。她原來買衣服都不太講究價錢,和我創業之後,她的購物車放了很多東西,都沒有買,只買幾十塊的衣服。

我那時下定決心,不能再讓老婆一起創業,這些苦可能我以後還願意吃,但是不捨得讓她再吃了。

關於身體,我現在基本上都不把自己當病人,病已經可以有效控制了,每天只需要吃4粒葯就行,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我相信 科技 的發展,這個病20年前只能做開顱手術,現在可以通過鼻子去做。我之前吃的葯副作用很大,但現在找到了國外的特效葯,說不定很快就可以根治,到那天,我這個病就不算什麼。

這一路雖然無比艱辛,也逼人快速成長,直視自己的弱點。

痛苦幫我正視了自己的浮躁和盲目樂觀。

前幾次拿錢太容易,導致我失去了敬畏心,當時覺得被光環包圍著,容易驕傲。再來一次,不管是小機構還是大基金,有錢我就先拿著,把更多精力放在業務的發展而非追求融資金額上。

要足夠重視人才、數據、技術。CEO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每個部門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所以什麼事情都要攬在自己身上,導致自己又要跑融資,又要做產品,又要管技術。有時候你花1倍的價錢去找兩個人,不如花1.5倍的錢去找一個人。

當時有一個比較大的VC,對我的項目選擇了保守態度,原因是覺得我的經歷太一帆風順了,他們擔心學費是讓他們來交。現在證明他們不虧是老牌基金。為什麼很多基金都喜歡都一些連續創業者? 失敗過的人,知道坑在哪裡。

關掉公司後的兩個月,很多團隊陸續向我拋出了橄欖枝,但是最後我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優勢,選了回大廠做熟悉的文娛項目。再加上夫妻檔創業兩年半,經濟也比較緊張,追求夢想的前提也要先解決溫飽。

到了大廠後,感慨留給單打獨斗創業者的機會真的不多了。大廠的資源、創新、人才都比很多創業團隊強,並且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比如有一次團隊出現技術事故,大家都非常深刻地檢討,這種盡責的氛圍就是我當時的創業團隊中沒有的。

與上一代人比起來,90後創業起步更容易,因為在這個遍地是VC的時代;90後創業想殺出來卻更難,因為現在是寡頭時代,資源、人才、資本都在向頭部傾斜。

不管是哪個年代的創業者,我相信最重要的,是有一個信念在支撐。

我記得大四和幾個學長第一次創業,我們五個人擠在一個小小的居民樓里,工作的時候,一張床就靠牆豎起來,睡覺的時候再放起來,五個男人擠在一張床上面睡,早上六點鍾又繼續爬起來。我們當時做的是一個淘寶賣家應用,有一個賣家阿姨很欣賞我們做的東西,特地來拜訪,她本以為我們是一家很大的公司,意外又感動,說我們真是了不起,以後我們做的東西都會買,還會幫我們宣傳。

這件事情,我一直記在心裡。那份為別人提供價值的開心,還有因此而來的滿溢的存在感,成為我創業初心裡的一個注腳。

我們難得活一次,好不容易來了一定要盡情去享受一下,對這個世界產生一些影響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我看到外界有一些評論說,創業者老是做白日夢、暴發戶的夢,我相信說這些話的人都沒有真正經歷過創業。我始終覺得金錢是次要的,如果你真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些東西都會有的。

這一次,我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希望能盡快達成創業的目的。我,還會回來的。

李東芃,前ofo美國創始合夥人:

渴望改變世界,後來發現,這不是全部。

和戴威談合作的那年,我就是沖著改變世界去的。

那一年我剛好18歲,是加州大學地亞哥分校的大一學生。我在中學的時候,就深受喬布斯的影響,「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我一度以此作為人生的方向。

我想,這也和個人的成長背景有關系。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經濟壓力的話,這個孩子可能就會對錢沒什麼概念,他們想追求更加宏大的事情。

其實在做ofo之前我就已經有所准備,我在國內的風險投資機構實習過,還在高中的時候靠模擬商賽的項目一個暑假賺了10萬塊錢。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想賺點小錢容易,但要想真正改變世界,要看時機。2016年,共享單車火了起來,我意識到這個契機可能到了。我開始謀劃和中國的公司談,把這個模式引入美國。12月份,我通過家裡的關系找到了戴威。

我們約在了理想國際大廈的咖啡廳,當場就簽了合同。我們商定一起注資成立一個新公司,主要的業務就是ofo在美國校園的開拓。

我們相互了解的過程非常快,我覺得戴維相信和他一樣的人:那些聰明優秀,但是並不見得在別人眼裡很有經驗的人。他認為這些人有機會把事情做成。他給我的印象是很老成,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會浮躁,但在他身上沒有,而且能感覺出來其他幾個聯創都很服他。我帶著美國大學的幾個學生會主席在北京學習了兩個月,然後飛回美國,准備「開疆擴土」。

美國ofo編號為0001的第一輛小黃車,就是我們投放的。2017年3月,我們完成了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第一個試點,當時我們訂的戰略,就是把一個地方做好,然後再在其他大學里進行復制。ofo後來到了加州的其他大學,還有斯坦福和哈佛,學校的模式驗證得差不多了,ofo開始進入城市,公司為此還僱傭了游說公司。

2018年下半年,ofo的美國戰區開始全線潰敗。說到底,照搬中國的ofo模式到美國很難成功。

復盤當時的敗局,我覺得還是資本運作上出了大問題。雖然我到今天還是很欣賞戴威,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理想主義也害了ofo,相比之下,孫宇晨搞區塊鏈卻成了,這對我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另外,除了缺少調研,管理混亂,我認為ofo當時進軍美國其實是個「噱頭」,更多是「故事導向」的,主要還是對於融資估值、品牌的考慮,進軍了美國市場聽起來讓人振奮,就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廣告費也值得。

ofo美國的這段經歷,讓我虧了很多錢,也冒著耽誤學業的風險,但我還是覺得很有意義。ofo可以說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互聯網模式向海外的輸出,以前都是中國學美國,從ofo開始,再到後來的tiktok,世界開始學習中國模式。

對於ofo美國的失敗我那時已有預料,2018年2月,我就轉戰去做區塊鏈了,在ofo上虧的錢,在區塊鏈上又賺回了不少。

此後,我開始思考創業的意義。我發現,原來喬布斯在臨死前還說了一番話。雖然不知道是否是杜撰,但它都觸動了我。比如裡面寫道:

「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夢想...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 情感 ,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我覺得我們和上一代人的顯著差異,在於他們有更多的人是「工作狂」,把人生的意義寄託在成功上,而我們這代,也許更懂得平衡事業和生活。

但無論你所處在哪個位置,也許都有得有失,良好的家庭是讓人有更多的資源,但可能會讓人少一些拼搏的鬥志。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處的環境中,帶著很多浮躁和享樂主義。比如我有個朋友,他就喜歡打 游戲 ,每天像家裡的傢具一樣,一動不動。他出門也是為了女朋友,每天一起床,開著賓利去shopping,各種奢侈品,一進店經常花個四五千美金,然後回家繼續打 游戲 ,每天都是這么過。

但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人生。雖然我今年花了很多時間在生活上,沒有再急於搞什麼創業項目。但我還是認為,人也至少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要是整天什麼事都不幹,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再說得直白一點,你以後的小孩會怎麼看你?

未來,我還是渴望成長、突破,靠自己的能力,獲得尊重。

呂劍,職景CEO:

上一代人乘的是電梯,而我們這一代人,更多要靠自己爬樓梯上去。

是繼續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還是放手一搏、去開辟新的方向? 面對這個問題,從考慮到下定決心,我只用了三天。但三天背後,是創業兩年的思考。

我所在的賽道是互聯網職業教育,這個賽道狹窄而擁擠,市場規模決定了其中很難長出大型公司,吃准紅利成為一個中型公司已屬不易。我現在帶著一個10左右的小團隊,沖一沖,未來或許一年能做了幾百萬上千萬的營收,但天花板太低,同時,為了勉強活著,沒有更多的經歷去 探索 新的領域。

停下來,掉頭, 探索 新方向,或許是當下最好的策略。

回看這兩年的創業歷程,我想不出什麼煽情的情節,刻骨銘心的時刻,更多在認清自己的過程——看見自己的狹隘和偏見,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去不斷磨練自己。

焦慮會讓一個人失衡,它牽制你做正確的判斷。通過我們的項目,有很多小白用戶敲開了互聯網大廠的門,成為了新晉的產品經理,這幾乎是每時每刻都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但我並沒有感覺到太多的成就感,這都是預期之內會發生的事情,更多時候,是被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焦慮所包圍。

創業讓我意識到,人們通常被自己的偏見所裹挾而不自知,而怎麼通過主動思考和復盤去放下偏見是很關鍵的,人們是如此容易逃避真正的思考,包括我自己也是,其實當初做的一些決定,如果經過更加縝密的思考,也許局面就大有不同。

回頭來看,我也犯了很多產品技術背景創業者的一個問題,太注重尋找創新,比較務虛。也許「銷售模式」更好一些,先把現有的生產力給釋放出來,拿出一個有信服力的數據,然後再融錢擴大規模。天天想著改變模式,結果自己的盤子越來越小,反而是作死。

和團隊溝通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我的內心也沒有太多波瀾,這也許也是創業對人改變,你會戒掉不必要的情緒,變得更加理性。我努力給團隊最好的交代,幫他們內推,改簡歷,借錢發工資給大家補償,去年12月,我決定把培訓的團隊運營模式改成個人工作室模式。

關於接下來的方向,教育還是我的初心。

因為教育改變了我,它讓我從偏底層的家庭里走出來,而未來,教育還是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命運的主要通路。如果你做電商,你可以幫助用戶享受到高品質的商品,但是做教育,你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從 社會 層面而言,就像任正非說的,教育是最好的國防。所以,後者對我更有意義,不過這一次,我會更加切膚地理解選擇的重要性。

我們這一代人創業,總體來說,一定比上一代人更難。

上一代人是乘電梯上去的,一個人想攀上高點,處了個人的才能魄力,更多是「勢」把人讓抬上去的。而我們這一代人所處的時代,直梯已經關閉,你要靠自己爬樓梯上去。現在的頭部效應明顯,創業者很難干過大公司,在資源和機會都更少的情況下,創業者更多還是要憑實力憑腦子才有出頭的機會。

原來的成功故事給人很大的刺激,彷彿一夜暴富、三年做一個幾十億美金市值的公司是很正常的,把神話故事放一放,現在的創業者或許更應該保持好的心態,少一些急躁冒進,回歸商業本身,先做好自己的生意。

閱讀全文

與任正非談虛擬貨幣區塊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特幣如何注冊交易 瀏覽:732
被平台騙了比特幣報警 瀏覽:79
以太坊錢包地址和密碼 瀏覽:109
bcc會超越btc嗎 瀏覽:520
比特幣現金特徵不包括什麼意思 瀏覽:118
軟體工程分析區塊鏈 瀏覽:52
比特幣紀念幣多少錢 瀏覽:699
比特幣銀行收不收 瀏覽:727
Java數字轉換貨幣 瀏覽:258
hashbox和算力蜂哪個好 瀏覽:903
比特幣交易apppaypal 瀏覽:79
虛擬貨幣都是騙局不能信 瀏覽:608
西安怎麼做區塊鏈的 瀏覽:982
web3j查詢以太坊 瀏覽:963
18年虛擬貨幣暴漲原因 瀏覽:950
比特幣挖礦算力增大器 瀏覽:236
比特幣電影台灣 瀏覽:825
大數據pk區塊鏈 瀏覽:915
用什麼軟體可以看比特幣行情 瀏覽:269
比特幣價格走勢歷史圖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