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問一些美國金融危機的問題
先來回顧短短1年多內的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消息:
HSBC罕見地發布預警-new century finance倒閉-Bear Stearn告破被廉價收購- IndyMac等10多家銀行破產倒閉-房利美,房地美告破,美政府棄資300億美元拯救-150年歷史的雷曼破產-美林被BOA收購-AIG告破,美政府棄資850億拯救-高盛,摩根斯坦利轉為商業銀行-最大儲蓄銀行Wa-Mu破產-然後就是正在緊張激烈摩擦中的lout plan。。。。沒「趕上」01年的9.11,但在來到美國的第二個年頭,現在確確實實感受到了一場金融和經濟的9.11――美國次貸危機!感受著房市的哀鴻遍野,華爾街的分崩離析,股市的動盪不堪,全球資本市場的紊亂和投資者信心的一泄千里。。。。
作為一個非金融業的生物學生,,當看到這一堆堆震人耳目的新聞時,3個問題立刻縈繞我心頭:什麼是次貸危機?它為什麼會發生?它的影響為什麼會這么大?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說現在問題的一個關鍵是信貸市場流動性的缺乏。然而,即使作為一個外行,了解了
這個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後,我必須說這次美國也是全球的次貸危機,根本原因如果用一 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金融界的貪婪和政府對其的放縱而導致的。信貸市場流動性呆滯只是結果,不是原因。為什麼這么說?弄清了那3個問題,就顯而易見。
什麼是次貸危機?先得了解什麼是次貸。美國金融業把借款人分為兩個等級: prime 和 subprime。 Prime指那些信用記錄較好,收入穩定,資產有保證的借款人;subprime則指那些信用和資產保證比較差的借款人。把錢貸給這些subprime的人,就是次貸。以房貸的形式發放,就是次級房貸。顯而易見,把錢借給這些subprime的人,風險很高。那麼這個次貸危機是怎樣發展而來的呢?
最早要從21世紀伊始開始,網路經濟的泡沫後,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大幅降息到40年來 最低水平,政策上也大力刺激消費。降息有3個直接的影響:企業借錢變容易,成本變低,擴張生產更容易;消費者借錢消費更容易成本變低,貸款消費因此更昌盛(特別在美國這樣有著借貸消費的民族性的國家);消費者儲蓄的動機降低,更多資金流向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到處開發項目,而居民也都開始積極買房,房地產業逐漸一遍火熱,而房地產的火熱,很容易就拉動其它行業比如建材,零售業的上升,進一步刺激消費。因為居民的買房需求被拉動和推動,需求大於供應,房價不斷上漲( 回想當時miami, palm等地的房價)。而房價的上漲進一步刺激了居民和投機商買房。 設想一下,在當時買一幢房,假設50萬,首付20%=10萬,剩下從銀行貸款,分5年付 清,每年本金加利息9萬,那麼5年為房子總共付55萬。而當時房價漲勢喜人,5年後房
子漲價到70萬,買了房子,不僅白拿了房子,還盡賺了15萬!因此,大批居民湧向銀行 貸款買房,投機商更是不會錯過這樣的計劃,大力加入炒房,使得房價進一步升高。房 市的火熱程度可想而知。開始階段,銀行和房貸機構貸款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拿到 房貸需要良好的信用和資產紀錄。然而,這樣的貸款者有限,這部分市場逐漸達到飽和 。銀行和房貸機構如果就此打住,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然而,面對房貸的高利潤 回報(比如例子中40萬5年貸款產生5萬的利潤,達到12.5%的回報率。實際的可能更高 ),金融界的貪婪,使得他們根本不想就此罷休,而把手伸向了那些信用和資產保證差 的客戶,也就是subprime市場。這些人大都沒有固定收入,信用記錄差,通常很難拿到 房貸。為了賺取高額利潤,銀行和房貸機構開始放鬆貸款限制,向這些人提供房貸。當 時甚至出現了無本買房(不需要多少document,甚至無需首付)。而且,銀行和房貸機構當然知道這樣風險很高,因此給這些人的貸款,利率很高,比prime lender要高很多,以此求得高回報。這些貸款,往往首付低,第一年利率也不高,但採用浮動利率,從第二年或晚些開始,利息會增高很快,借款人還貸壓力抖增。然而,如果房價在上漲的話,借款買房的人還是賺的或至少沒有損失。因為,雖然如此,那些subprime lenders 還是很樂意借這種高利貸買房,更何況美國人本來就是一個借錢消費的民族!因此,在 銀行和房貸機構的貪婪推動下,次級房貸市場在美國蓬勃發展起來。房貸雖然利潤高,但一個問題是流動性差,因為房貸往往要10甚至20年才到期。同時次貸的固有風險高。
美國金融業這么發達,精明的銀行和房貸機構如此想出了將房貸抵押證券化,以房貸 抵押貸款為資產,發行證券。這樣證券被購買後,原來10年,20年的房貸立刻就可以兌 現,流動性大大增強,同時風險也分散給了那些買證券的投資者。前面提到的房利美,房地美就是兩家典型的這樣的房貸公司。他們從銀行把這些房屋抵押貸款買過來,然後轉換為證券賣出去,賺取利潤差,同時利用得到錢自己也直接發放房貸,再證券化出售。這兩家公司壟斷美國房貸市場的70%,所以你可以看出那是多少資產,導致後來一旦破產,美國政府要拿出300億美金來緩救。也有些銀行不把房貸賣給房利美房地美這樣的公司證券化,而是自己干。典型代表就是Wa-Mu, 導致後來這家最大的儲蓄銀行因此破產。
可以看到證券化的好處很明顯,但一個問題是,證券要獲得投資者的青睞,需要好的信用評級。這些次級貸固有的風險明顯很高,難以獲得高的信用評級。怎麼辦?這個時候 ,投行就進來發揮了。證券承銷是投行的傳統業務和強項。這幫精明的人把次級房貸進行分類和整合,挑出裡面風險低和高,把低捆綁在一起,成為信用高的高級貸;然後將他們的hedge risk理論運用過來,把少量風險低的次貸跟更多高風險的次貸整合到一起,說可以對沖風險,整體上打包後的產品風險就較低,因為原來高風險的次貸現在也變成非高風險了。那些信用評級公司(標准普爾和穆迪)也真給這些產品評了不錯的信用評級。普通投資者,很難評級一個金融產品的信用程度,所以很相信標准普爾和穆迪這樣公司的評級。銀行,房貸機構生產的次級房貸,加上投行的精心加工後,在獲得了不錯的信用評級後,就這樣浩浩盪盪金碧輝煌地湧向了金融市場。在當時房市好,房價上
漲,房貸借款者違約率低的情況下,這些證券收益率很高,因為迅速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和吹捧。美國的養老保險基金,social security基金,保險公司,投行,眾多mutualfund, hedge fund以及眾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大量購買這些房貸證券。(比如中國1.8萬億外匯儲備的1/5就買了這些證券!建行,工行,中行等一共也買了盡10個億的這些證券!導致美國的這次危機對中國造成巨大無比的損失!!!再比如 Bear Stearn, 他當時的CEO Jimmy不顧風險,大量購買了這些證券,導致後面旗下兩只基金破產,Bear Stearn被迫廉價被jp morgan收購)。到此,你大概可以看出,為什麼次貸危機的影響會這么廣泛。因為太多的機構和投資這購買了好的時候回報高當風險極高的 證券資產,一旦出問題,所有這些機構從生產商(銀行,房貸公司)到加工商和銷售商(投行)到投資購買者(社保資金,公共基金,對沖基金,投行,銀行)都要受牽累,導致現在哀鴻遍野。
所以,貪婪的金融界把手伸向了風險高的subprime市場,然後又精明地將這些風險證券化,並輕松地混過了唯一的監管(信用評級公司),然後將這些風險大量注入金融和資本市場,並頗得同樣貪婪的投資者的青睞,使得這一隻佔美國經濟總量不到1%的房貸卻把整個美國信貸和資本市場以及國際市場錯綜復雜地牽連起來,動一發而殃及整個網路。更不用說因信貸和資本市場問題而帶來的實體經濟等下游問題. 然而,他們覺得這樣還是沒有把這個次級房貸充分利用,保險公司也要進來撈一把。因為這些證券的固有高風險,保險公司向購買這些證券的投資提供擔保,前提是你得付相當高的premium。(比如,AIG,就承擔了總價約4000多億的這類證券的擔保,使得當它自身的信用評級驟然被降低時,它需要立刻拿出近1000億美元來做collateral,而陷於破產邊緣而受助於美國政府850億美元的天價救助。)一直說美國的金融業發達,derivative 發達,真不是吹的,對一個房貸,能這么開發利用得淋漓盡致,必須得佩服一下。
無論房貸和其證券的高回報,都是建立在房市的穩定和上漲基礎上。當2004年,美國政府開始大幅加息,收緊貨幣後,房市的泡沫開始浮出水面而逐漸捅破。利率上升後,借貸買房的成本大大升高,借貸買房的需求開始減少。而那些收入本來不具備買房實力但又已經以浮動利率借貸買了房的subprime lenders,也發現月供陡增,自己根本無力償還。違約率迅速上升,foreclosure因此也急速上升。需求的下降和foreclosure的增加,導致房價開始下降。房價下降後,很多借貸買房的人發現,自己現在房子的價值比貸款的本金加利息要低,已經資不抵債,因為很多人開始瘋狂想把房子甩手,賣房子的大量增多而買房子的大量減少,使得房價進一步垂直下降,還貸違約率不斷上升。借款人都不還債了,銀行和房貸機構資金鏈就周轉不靈了,更不用說獲得利潤。以房貸抵押做資產的證券也因此失去了價值。原來的高利潤資產,現在全成了不良資產正因為原來高
利潤時貪婪地瘋狂擴張這些資產,使得這些資產在這些公司中佔到了很高的比重,所以一旦這些資產出現問題,整個公司基本就完了。典型代表如雷曼(其所借債籌資資金是其本身資產的30倍!而很大部分是次貸。所以在這場危機中不破產才怪)。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中,你可以看出這個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看出它為什麼又會影響這么大!而就其原因,拋開技術的角度,本質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金融界的貪婪,將錢過度貸給不該貸的高風險subprime lenders,又將一房貸產品的利潤榨取利用到了極致,使得它廣泛牽涉到了美國國內外信貸和資本市場各個環節。當然美國很多購房者本身的貪婪也是一個原因,很多人沒有實力買房,卻貪婪地超前消費。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政府和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對這種貪婪和冒險行為任期放縱。唯一的關卡-信用評級-也已經跟華爾街混為一體。天下沒有隻漲的房價和股價,次貸的風險顯而易見,金融從業者本身也很了解這個風險,然而卻很少有人真正去規避這個風險。為什麼呢?
因為金融企業和個人高利潤的貪婪追求,往往使得他們很敢於冒險。金融行業的運作模式,則使得他們往往不會考慮長遠效應,只管盡可能地抓住眼前的機會,賺取盡可能多的capital,從而獲得高額的季度和年度bonus. 所以明知房價有下降的一天,但當房價好的時候,他們還是不顧後面的風險,先抓取眼前的機會賺一筆,即使它是短暫的。所 像bear stearn, 雷曼這種,1年多前在問題爆發之前,收益還好得出奇!華爾街的根本運作模式,是籌集別人的錢來投資,面對高風險但高回報的項目,賺了他們可以獲得高額bonus,虧了也反正陪的是投資人(shareholder)的錢,他們自己已經賺得缽滿盆
溢。所以,他們很敢於冒險,只顧短期利益,不顧長期後果。只有政府加以限制,才可控制他們的這些過度冒險行為。但美國政府一直標榜和倡導自由資本經濟,對華爾街 和整個金融市場缺乏監管,現在終於嘗到了苦頭,開始用類似於社會主義的方式來解救這樣一場危機,確實也讓人覺得有點可笑。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地出現金融和經濟危機,缺乏對這種行業性短期風險投機行為的監管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
了解了這個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和原因,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就顯而易見了,可以進一步預測它的後期影響,評價paulson的l out是否應該和可行,思考這樣一場危機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啟示(中國現在很多現象其實跟美國這次次貸危機發生過程很像)。
㈡ 盤點世界各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
任何事物常有兩重性,以BTC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有「去中心化、點對點交易」等優勢,但也普遍存在著許多缺點。比如:數字貨幣不容易受資本管制、數字貨幣能夠用以黑市交易等、更有諸多的毫無實質性價值的ICO項目。
簡單地說,各個國家對數字貨幣的安全監管對策大概分成三種:
1、 措施較嚴苛的國家:中國,關閉數字貨幣兌換人民幣的集合競價,金融機構和支付服務組織都不能參與虛擬貨幣交易。
俄羅斯、約旦 :中央銀行嚴禁金融機構參與BTC以及數字貨幣的買賣交易。
2、 實施相應程度上受限的國家:美國雖實施牌照化管理方法,但牌照卻太難申請辦理。
韓國 為嚴厲打擊洗錢等犯罪行為,嚴禁匿名銀行賬戶買賣交易,未滿十八歲投資人和外籍人嚴禁在韓建立數字貨幣賬號。
日本 金融監管組織下令很多家數字貨幣交易中心整改落實合規管理對策。
3、實施徹底對BTC開放的國家: 新加坡 早就在2016年便發布了廣為人知的「沙盒」機制,即在 事前報備的狀況下,准許從事專業和現階段相關法律法規有一定的矛盾的業務流程 ,即便之後被官方停止有關業務流程也不容易追究其有關法律責任。
「沙盒」制度讓區塊鏈技術企業得到了巨大的自主創新發展空間,使新加坡變成世界各國為避開該國現行政策而趕赴國外ICO的一方紅土,也讓新加坡變成了在亞洲對ICO最友善的發達國家,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ICO項目都是在新加坡發行的。
下列盤點部分國家和地區對BTC的看法:
中國:個人能夠擁有並買賣BTC,但法律法規嚴禁金融投資公司比如金融機構這樣操作。
2013年12月5日,中央人民銀行(PBOC)最先通過嚴禁機構解決虛擬貨幣交易管控BTC。
2013年12月16日PBOC對於三方支付平台處理方嚴禁應用BTC買賣交易。
2014年4月1日PBOC命令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企業兩個星期內關掉虛擬貨幣交易賬號。
2017年2月9日,PBOC並非通過法律法規方法,反而是「任務」方法延遲時間或是中止BTC提取服務項目。
2017年9月4日,中央銀行等發布公告,全面禁止ICO和虛擬貨幣交易平台。
2020年年初,中央人民銀行宣布潘功勝領導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將嚴厲打擊挖礦。
歐洲 :BTC在歐洲非常風靡,因為歐洲的債務危機、國家人民的財產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安全保障、通貨膨脹率比較嚴重、國家政府部門的無作為等,全部都是造成BTC在歐洲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群眾在生活消費的情況下,還要收巨額的稅款。因而,群眾和商戶都樂於利用BTC買賣交易。
德國 :BTC行業發展趨勢相對來說標准規范,現已列入到國家的監管體系。有消息流傳BTC被德國視為數字貨幣,但緊接著政府部門辟謠說,只不過把它用作個體數字貨幣、貨幣符號。個體使用BTC整年內免稅政策,但進行商業行為要繳稅。
英國 :未對BTC進行過多安全監管,也沒規定貫徹落實反洗錢法基本原則,推行了沙盒安全監管制度,能夠容錯機制。
阿根廷 :因為阿根廷金融危機,資產不斷流失,阿根廷的 社會 經濟發展經常出現停滯不前,群眾的資產無法得到相對應的保障,阿根廷群眾期望尋找某種新的投資方法來確保自身的資產不掉價,因而BTC在阿根廷交易非常頻繁。
非洲 :有新聞稱非洲某些國家也剛開始接受認知和接受BTC,在其中兼具象徵性的便是肯亞。
越南 :政府已經委託多家政府機構來審核虛擬貨幣和資產的監管問題。到2022年12月份,將會由國家銀行、司法部、通信部、越南政府貿易部以及其它部門一起來發布該監管框架。 對於BTC越南政府選擇了監管創新而不是禁止。
烏克蘭 :正處在戰爭風暴中的烏克蘭今年2月份通過了法案,確立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該國的合法地位。
中國台灣 :在台灣,比特幣被認為是洗錢工具。台灣央行行長Perng Fai-nan表示,比特幣應該被添加到國家AML預警系統中,以防止洗錢。盡管過去幾年,這種數字貨幣的升值相當強勁,但台灣也加入了監管比特幣的一方,就監管的必要性發表正式評論。
菲律賓 :菲律賓央行主管,Nestor Espenilla,談到了首次幣發行規制,並認為比特幣合法化是安全的。菲律賓央行對比特幣等金融技術持開放態度。
印度 :印度財政部國務部長Anurag Thakur指出政府正在考慮與數字資產有關的問題作為政府的主要議程之一。
雖然一些國家的做法是試圖將其扼殺,但潮水來得太快了,各國政府試圖淡化比特幣的最有可能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創建自己的數字貨幣,但這是否能成功還有待考究。
㈢ 金融犯罪,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經常會在各大媒體上看到針對金融犯罪的報道,特別是每當有人或企業因此而遭受巨大經濟損失時。在不少人看來,金融犯罪似乎是「投資者的游戲」,和自己沒有什麼關系,更不需要自己了解相關的知識。實則不然,近些年來,金融犯罪開始越來越多地波及到普通人群,而犯罪分子的手法也變得越發隱秘和難以發覺。這篇文章將會結合多個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案例,簡要介紹常見的金融犯罪手段。
比特幣相關犯罪
當幾年前比特幣(Bitcoin)剛剛出現之時,大多數人只是把它看做一個新興的玩具。不料幾年之後,比特幣已經成為最具人氣的網路虛擬貨幣之一,關於它的投資也開始火熱起來。不過,越是火熱的投資手段,往往越會隱藏著風險,比特幣虛擬化、高度加密的特點,使得其成為不少犯罪行為的「保護傘」,更有人利用比特幣投資來進行詐騙,從而造成經濟損失。
案例:2013年10月,美國警方查封了著名的比特幣交易平台「絲綢之路」,將平台站長羅斯·威廉姆斯·烏布利希(Ross William Ulbricht)逮捕。根據執法部門的資料,該平台中70%左右的交易都是利用比特幣來進行的販毒活動,其餘30%也和個人信息販賣、非法槍支交易、清洗黑錢等犯罪行為有關。無獨有偶,比特幣基金會的前副主席、資深比特幣玩家查理·施蘭(Charlie Shrem)也因洗錢等罪名,被判入獄2年。
建議:
比特幣本身便具有很大投機性和風險,其價值也不固定。由於不是實際流通發行的貨幣,它的相關活動也不受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相關投資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如若計劃投資比特幣,注意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程度,更應該給交易相關的電腦安裝殺毒軟體等程序,以避免軟體漏洞帶來損失;
盡管比特幣不受國家監管,但若發現當前進行的交易與洗黑錢等不法活動有關,或是因詐騙而蒙受損失,仍可以報警。
倫敦金詐騙與傭金騙案
倫敦金是一種特殊的貴金屬交易方式,因最初起源於倫敦而得名,近幾年在國內部分城市開始火熱起來。倫敦金投資的特點是,各種交易並不涉及實際上的貴金屬買入/買出。由於不少投資者對這種交易模式並不熟悉,便很可能將交易委託給第三方的代理機構。
然而,代理機構的交易傭金是按交易次數,而非實際獲利計算,有些代理機構會藉此利用客戶的賬戶進行重復但不合理的買賣以賺取傭金,但卻令客戶蒙受巨大損失。有時他們也會通過網路、街頭宣傳等方式接觸不懂相關知識但卻想投資的人士,再通過密集宣傳,誘騙他們簽訂投資合約並授權其進行代理,然後用上述步驟來斂財。無獨有偶,保險投資中也會出現代理人利用投資得利和客戶的授權反復購買新保單,自己賺取高額提成的詐騙事件。
案例:2012年,一家名為「金寶庫投資」的公司被媒體曝光。根據媒體對該公司前投資顧問的采訪,公司利用豪華裝潢的辦公室和「忙碌」的工作人員來吸引投資者參與倫敦金投資,並會在投資者開立賬戶後,以各種理由勸說投資者將賬戶交予他們代理。在此之後,他們利用代理身份頻繁買賣以賺取傭金,其中一個賬戶在3個月內進行了170多筆交易,僅傭金就高達10萬元。
建議:
在購買自己並不了解的金融產品前,應徵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以免自己的不了解被人利用;
如准備投資,最好選擇聲譽較好的大型銀行或金融機構,不要聽信廣告宣傳而盲目決定投資;
如准備就投資簽訂任何協議、授權書或條約,應詳細閱讀其內容,尤其要清楚了解涉及金錢的細節,以及是否有不合理條款等;
留意相關投資的月結算單,仔細確認自己是否清楚其中每一筆交易的內容。如有可疑的交易出現,應盡快咨詢有關銀行或金融機構。
新型傳銷
傳銷在國內可謂是最具知名度的金融犯罪(沒有之一)了,每年各地警方都要反復叮囑人們切勿因一時貪念而墮入傳銷陷阱,當然盡管如此,每年警方還是能破獲不少大型傳銷案件,解救不少被傳銷組織所困的人。而在最近,傳銷組織已經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開班「授課/培訓」的模式,轉而通過網路手段來招攬下線,並完成全部或大部分傳銷活動。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網路傳銷盡管會擁有種種手段以掩藏性質,但卻依然具有傳銷類詐騙最基本的特徵。其一,正如傳銷的另一個名字「層壓式騙案」一樣,所有傳銷均是通過由新加入者極力發展下線,下線再繼續發展,一級壓一級的傳播方式來獲得全部或大部分利潤的。其二,相較於直銷式營銷以產品銷售情況來計算收益的方式,傳銷的收入不會太多依賴產品的銷售(乃至於商品都是虛假的幌子),其高昂到離譜的加入費用有時也能夠和前者相區分。
案例:在香港,一個宣稱提供「競購計劃」的網站鼓勵用戶支付逾萬元的費用以充值「競購點數」,並聲稱用戶可通過這一點數在其網站競購市場價值很高的商品。與此同時,用戶也可通過介紹他人來充值以獲取紅利,且介紹的「下線」越多,紅利也越多。由於大量的用戶發現其並未能成功競購任何商品,也得不到任何紅利,便決定前往公司查看,卻發現公司早已倒閉,負責人也已捲款潛逃。
建議:
如要參加需購買商品/服務的直銷式營銷計劃,尤其是該商品/服務價格高昂之時,應小心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購買,以及發展營銷網路的模式是否合法;
不要聽信宣傳,以借貸或透支款項參與投資,或是直銷式營銷計劃;
當計劃的舉辦者游說你不要聽取家人或朋友的意見時,應果斷拒絕,這樣的計劃往往存在著很大問題;
留意親友是否有參與可疑的投資計劃,尤其是該計劃是在國外進行宣傳的。值得一提的是,傳銷本身即為非法行為,在某些國家/地區,參與傳銷活動並發展下線更屬刑事罪行。
【參考資料】
[1] 香港警務處網站(http://www.police.gov.hk)
[2] 香港金融管理局網站(http://www.hkma.gov.hk)
[3]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http://www.pbc.gov.cn)
㈣ 青海省發文要全面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虛擬貨幣背後的風險有哪些
青海省發文要求全面關停虛擬貨幣的挖礦項目,虛擬貨幣它本來就有風險,尤其是金融交易這方面,自己也見過很多人,反而這個虛擬貨幣漲錢的時候是漲的真快,投1萬塊錢可能漲的時候很快就能變成15,000,比你玩股票基金可刺激多了,但是虧錢的時候是真的虧。
虛擬貨幣它本來就不具備現實的購買力,這就出問題,因為金融投資行業最容易出現泡沫,金融市場一旦出問題就會席捲實體產業,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就是與房地產泡沫有關系,次貸危機嘛,貸款太多了,它就是金融市場有關系啊,現在虛擬貨幣如果一直不遏制的話,也會導致金融市場出問題。
㈤ 虛擬貨幣大跌致43家機構損失上百億美元,致其大跌的原因是什麼
社會因素,市場因素,價格因素,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人們的收入都會導致股票大跌
㈥ 金融風暴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它對人們有什麼壞處怎樣才能更好的抵制
金融風暴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日本90年代的經濟危機是源於房地產泡沫所至,97年亞洲經濟危機是由於外匯市場單一冊正的盯住美圓政策引發的惡果。那麼這次經濟危機之所以被大家稱之為金融風暴是由於他的影響面非常之大,幾乎全世界都在受影響,另外由於迅宏這次經濟危機的影響之深,所以被稱為金融風暴。此次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有很多 但是主要的有這么幾個:其一,世界性的資金供給量大增導致流動性過剩。其二,美國發行所謂「次級貸款」釀成的惡果。其三,虛擬經濟發展過於迅猛,新的金融衍生品把復雜的東西變的簡單了 但是增加了風險。 經濟危機所產生的危害主要是經濟蕭條,資金鏈緊張,中小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有限紛紛倒閉,社會就業壓力巨增,民生問題惡化。。。等等。金融危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只能加強風險控制管理,以及風險來臨之後的應對措施。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如有雷同 純屬巧合畝姿冊。以上觀點有不全面的地方 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