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對我國國際收支有哪些不利影響
一、緊縮性貨幣政策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國內經濟結構失衡造成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2002年以來,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局面進一步發展,帶來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而且每年新增數量不斷上升。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企業和居民大部分不願意持有外匯,藏匯於民的政策變成了結匯於官,使得企業居民的大部分外匯都變成了金融機構的外匯占款。2001年外匯儲備增加投入的貨幣中93%變成了外匯占款,到2006年這一比例達到98%。強制結售匯制度下,金融機構的外匯占款最終成為央行的資產,而央行資產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動性的增加。當前,央行對金融機構貸款數量、有價證券的數量都較少,外匯儲備超常規增長由此帶來外匯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成為當前流動性過剩問題的主因。
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動性過剩問題,避免銀行信貸過快擴張並可能由此帶來經濟過熱和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從2002年起,央行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主要是採取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回收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利用窗口指導和上調基準利率控制銀行貸款過快增長。
由於全球經濟失衡是各國內外經濟失衡的表現,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變,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要假以時日,沒有一定的時間是難以到位,人民幣不斷增加的升值預期將加快投資、投機資金的進入,這些因素的長期性決定了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也將長期存在,因此,從較長時期來看央行將實施以緊縮為主的貨幣政策。
二、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商業銀行寬松的資金環境和信貸擴張的貨幣基礎仍將維持,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銀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據測算,維持每年GDP增長10%、貸款增長16%、M2增長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礎貨幣約5000億元左右。2002年以後,外匯占款的增量已遠遠超過了經濟金融發展所需基礎貨幣量。為了抑制流動性過剩,對沖外匯占款大於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央行頻繁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從政策實施效果來看,2002年以來基礎貨幣的增長額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礎貨幣比上年增加分別為2871和3360億元,2002-2006年,則分別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億元,緊縮性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經營的基礎貨幣環境仍然偏松。在主動投放基礎貨幣的時候,中央銀行會把社會的超額儲備的流動性控制在盡可能少的數量上。各國通行的無息存款准備金制度也使得商業銀行盡可能保留最低超額准備金率。但是由於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被動性以及特殊的准備金收益率制度,當前銀行體系存在較高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存款准備金僅是使部分超額准備金變成法定準備金,因此不會對銀行的存貸款業務產生緊縮作用。從實際運作結果來看,2002年以來,商業銀行存貸款規模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存貸比不斷下降,銀行體系並不存在資金面緊張的問題。
由於未來央行上調准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目的在於控制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這些緊縮性的措施將不會影響商業銀行整體寬松的資金環境和信貸業務快速擴張的貨幣基礎。此外,由於目前法定準備金利率為1.89%,高於超額准備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使部分超額准備金轉變為法定準備金,對增加銀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發行對銀行貸款存在擠出效應,對銀行盈利造成負面影響
目前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主要有貸款、有價證券投資和外匯占款等三部分, 2006年末,這三部分資金運用分別占資金運用總量的62%、11%和27%。從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增量來看,2003年以來,隨著央行票據發行量的不斷增加,央票占金融機構資金運用的佔比也在不斷增加,2003-2006年央票當年增加值占當年金融機構資金運用總量分別為4.6%、22.8%和16%,央票對貸款的擠出效應趨於明顯。
由於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遠低於一年期貸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對銀行貸款擠出將對銀行盈利產生負面影響。而定向發行央票屬懲罰性手段,發行對象主要是貸款發放較多的銀行,在於抑止貸款的過快增長,其收益率要低於一年期央票,對銀行盈利負面影響更大。
3、窗口指導將控制貸款過快增長態勢,但對盈利的負面影響有限
2006年以來央行多次實施窗口指導,都是要求商業銀行控制貸款過快增長。年初以來央行和銀監會聯合召開窗口指導會議,提醒各家銀行要對過快增長的信貸投放保持警惕,嚴格控制過度投資行業的貸款;銀監會則明確表示所有違規違法的信貸資金都要查處。受窗口指導的影響,商業銀行貸款過快增長勢頭將會受到控制,但由於總體上銀行信貸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對銀行的盈利增長不會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4、加息有助於擴大銀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將有助於提高貸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投資需求較為旺盛的情況下,貸款需求不會因加息而受到影響,貸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會因為加息而縮小。2006年央行於4月和8月兩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合計54個百分點, 2006年1季度貸款利率為5.85%,為基準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升高到6.58%,為基準利率的1.08倍,4季度較1季度提高了73個基點,要明顯大於貸款基準利率54個基點的提高。貸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僅沒有因加息而縮小,反而略有擴大。
加息對於存款平均利率上調影響弱於貸款。央行數次加息沒有調整活期存款的利率,僅僅提高了銀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條件下,加息對於銀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響主要由銀行定活期存款結構決定。盡管加息使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擴大,可能使企業和居民選擇期限更長的存款,進而提高銀行的資金成本。但實際上,由於居民和企業選擇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利息收入,而選擇活期存款是為了滿足流動性需要,投資和消費支出的增加才是驅動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場火爆,企業投資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加息不會降低銀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銀行存款仍將呈現明顯活期化的趨勢,加息對銀行存款成本影響不大。
由於加息使商業銀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顯低於貸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將使銀行利差收入得到擴大。加息對宏觀經濟緊縮作用有限,並不足以降低信貸的增長,因此加息後銀行凈利息收入增長會有所提高。
⑵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什麼影響實體經濟
貨幣政策三大手段,調整再貼現率,調整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都是中央銀行想影響貨幣資金價格,從而影響到貨幣的供應量,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載體。
一是貼現率調整以後,實體經濟會感受到資金價格的變動,也會意識到中央銀行對經濟的干預傾向;這種手段老百姓很少看到,也不會很注意;
二是調整准備金率,這個工具的作用最為直接,影響最大,是猛葯,西方國家比較少用,但是中國央行最常用,近幾年都是連續在使用。這個工具會直接影響到銀行的可貸資金,進而會使實體企業貸款的難易度發生變動。比如提高准備金率,存入銀行的資金會有更多被要求交存到中央銀行,因此商業銀行剩餘下來可以用於向企業貸款的資金減少了,銀行的資金少了,利率水平也會相應提高,企業貸款就會變難,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起到緊縮經濟的作用;相反,可貸資金增加,利率水平會降低,擴張經濟。
三是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公開市場操作,簡單說就是中央銀行用貨幣在市場買入中央票據或才賣出票據,買入的時候,市場上的票據減少,而貨幣就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增加會使銀行可貸資金增加,會降低利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相反,賣出票據的時候,市場上人民幣減少了,貸款就難了,會緊縮經濟。當然中央銀行買入的也可能是債券,有很多種。
以上都是很通俗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