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文化推廣人寶二爺是誰
郭宏才,幣圈人稱寶二爺。
人稱「寶二爺」的郭宏才可不是剛開始就准備走「捷徑」的,曾經的他也是一個傳統的人,出生於山西的郭宏才夢想通過高考進入國內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就讀。
可事與願違,郭宏才不是讀書的料,高考只考了300多分,別說上清華了,連一個普通的本科都費勁,還好郭宏才腦袋比較靈活,懂得不強求的道理,立馬轉換了賽道。
郭宏才一人來到北京闖盪,租了一個小房子,以旁聽生的身份進入清華聽課,這也算是圓了他的清華夢,一聽就是三年半。
2017年比特幣迎來牛市,郭宏才夫婦的身價開始上漲,他賣掉了一些比特幣還債,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幣圈,憑借著早期持有的大量比特幣,郭宏才逐漸實現了財富自由,更賺錢的還在後面。
成都:
成都市,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成渝地蘆判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陪灶改貿辯脊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市下轄1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
⑵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要了解區塊鏈,就不得不從互聯網的誕生開始研究區塊鏈的技術發展簡史,從中發掘區塊鏈產生的動因,並由此推斷區塊鏈的未來。下面讓我們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
區塊鏈的鼻祖就是麻將,最早的區塊鏈是中國人發明的!區塊鏈就跟麻將一樣,只不過麻將的區塊比較少而已,麻將只有136個區塊,各地麻將規則不同可視作為比特幣的硬分叉。
麻將作為最古老的區塊鏈項目,四個礦工一組,最先挖出13位正確哈希值的獲得記賬權以及獎勵,採用願賭服輸且不能作弊出老千的共識機制!
麻將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是庄,完全就是點對點。
礦池=棋牌室的老闆抽佣。
不可篡改,因為說服其他三個人需要消耗太多算力和體力。
典型的價值互聯網。我兜里的價值用不了八圈,就跑到他們兜里去了。
中國人基本上人手打得一手好麻將,區塊鏈方面生產了全球70%~80%的礦機,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算力,約佔77%的算力
麻將其實是最早的的區塊鏈項目:
1,四個礦工一組,先碰撞出13個數字正確哈希值的礦工可以獲得記賬權並得到獎勵。
2,不可篡改。因為說服其他三個人需要消耗太多算力和體力。
3,典型的價值互聯網。我兜里的價值數字貨幣www.gendan5.com/digitalcurrency/btc.html用不了八圈,就跑到他們兜里去了。
4、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是庄,完全就是點對點。
5、UTXO,未花費的交易支出。
還有另外一種賒賬的區塊鏈玩法,假設大家身上都沒現金
細究一下,在大家達成共識時,我們看不到任何中介或者第三方出來評判丙贏了,大家給丙的獎勵也不需要通過第三方轉交給丙,都是直接點對點交易,這一過程就是去中心化,牌友們(礦工)各自記錄了第一局的戰績,丙大胡自摸十三幺,乙杠了甲東風,記錄完成後就生成了一個完整的區塊,但要記住,這才只是第一局,在整個區塊鏈上,這才僅僅是一個節點,開頭說的8局打完,也就是8個節點(區塊),8個區塊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完整賬本,這就是區塊鏈。因為這個賬本每人都有一個,所以就是分布式賬本,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篡改記錄,打到最後,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4個男士(甲乙丙丁)湊在一塊打麻將來錢,大家都沒帶現金,於是請一美女(中心化)用本子記賬,記錄每一局誰贏了多少錢、誰輸了多少錢?最後結束時,大家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結總賬,但是如果這位美女記賬時記錯了或者預先被4人中的某人買通了故意記錯,就保證不了這個游戲結果的公正公平合理性,你說是不是?那怎麼辦呢?如果你「打麻將」能用「區塊鏈」作為游戲規則改編為如下:
4個男士(甲乙丙丁)湊在一塊打麻將來錢,大家都沒帶現金,乙說讓她帶來的美女記賬,甲說這位美女我們都不認識,於是甲乙丙丁4人一致約定每個人每局牌都在自己的手機上(區塊鏈節點)同時記賬(去中心化),最後打完麻將,直接手機上以電子貨幣結賬時,大家都對一下記賬的的結果,本來應該是一樣的記賬結果。
假設本來結果是甲手機上記的賬:乙欠甲10元。但乙手機上的記錄卻是不欠,可是其餘2人(丙、丁)和甲的記賬一樣,那還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規則結算,另外大家心裡對乙的誠信印象就差評了,下次打麻將就不會帶乙一起玩了。
除非乙預先買通(丙、丁)2人讓其故意作假,但乙買通他們2人的代價是10萬元(賴賬10元的1萬倍),那常理上乙只能選擇放棄,因為做假成本太高了。
假設即使乙在打牌的過程中,偷偷願意以高價10萬元預先買通丙、丁做這筆巨虧的傻貓交易,但區塊鏈的規則是按時間戳記賬的,原來是下午1點鍾記賬乙欠甲10元的,即丙和丁下午3點鍾再改賬時,時間是不可逆的,只能記下午3點鍾,那就又不吻合游戲規則了。
實際上在2017年博主已經開發出了一套麻將幣
中國最早的區塊鏈項目:四個礦工一組,最先從 148 個隨機數字中碰撞出 14 個數字正確哈希值的礦工,可以獲得一次記賬權激勵,由於分布式記賬需要得到其他幾位礦工的共識,因此每次記賬交易時間長約十幾分鍾。
一、比特幣誕生之前,5個對區塊鏈未來有重大影響的互聯網技術
1969年,互聯網在美國誕生,此後互聯網從美國的四所研究機構擴展到整個地球。在應用上從最早的軍事和科研,擴展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誕生後的近50年中,有5項技術對區塊鏈的未來發展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1、1974誕生的TCP/IP協議:決定了區塊鏈在互聯網技術生態的位置
1974年,互聯網發展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由美國科學家文頓瑟夫和羅伯特卡恩共同開發的互聯網核心通信技術--TCP/IP協議正式出台。
這個協議實現了在不同計算機,甚至不同類型的網路間傳送信息。所有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只要遵照這個協議,都能夠進行通訊和交互。
通俗的說,互聯網的數據能穿過幾萬公里,到達需要的計算機用戶手裡,主要是互聯網世界形成了統一的信息傳播機制。也就是互聯網設備傳播信息時遵循了一個統一的法律-TCP/IP協議。
理解TCP/IP協議對掌握互聯網和區塊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1974年TCP/IP發明之後,整個互聯網在底層的硬體設備之間,中間的網路協議和網路地址之間一直比較穩定,但在頂層應用層不斷涌現層出不窮的創新應用,這包括新聞,電子商務,社交網路,QQ,微信,也包括區塊鏈技術。
也就是說區塊鏈在互聯網的技術生態中,是互聯網頂層-應用層的一種新技術,它的出現,運行和發展沒有影響到互聯網底層的基礎設施和通訊協議,依然是按TCP/IP協議運轉的眾多軟體技術之一。
2、1984年誕生的思科路由器技術:是區塊鏈技術的模仿對象
1984年12月,思科公司在美國成立,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對夫婦,計算機中心主任萊昂納德·波薩克和商學院的計算機中心主任桑蒂·勒納,他們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放到互聯網的通訊線路中,幫助數據准確快速從互聯網的一端到達幾千公里的另一端。
整個互聯網硬體層中,有幾千萬台路由器工作繁忙工作,指揮互聯網信息的傳遞,思科路由器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每台路由都保存完成的互聯網設備地址表,一旦發生變化,會同步到其他幾千萬台路由器上(理論上),確保每台路由器都能計算最短最快的路徑。
大家看到路由器的運轉過程,會感到非常眼熟,那就是區塊鏈後來的重要特徵,理解路由器的意義在於,區塊鏈的重要特徵,在1984年的路由器上已經實現,對於路由器來說,即使有節點設備損壞或者被黑客攻擊,也不會影響整個互聯網信息的傳送。
3、隨萬維網誕生的B/S(C/S)架構:區塊鏈的對手和企圖顛覆的對象
萬維網簡稱為Web,分為Web客戶端和伺服器。所有更新的信息只在Web伺服器上修改,其他幾千,上萬,甚至幾千萬的客戶端計算機不保留信息,只有在訪問伺服器時才獲得信息的數據,這種結構也常被成為互聯網的B/S架構,也就是中心型架構。這個架構也是目前互聯網最主要的架構,包括谷歌、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都採用了這個架構。
理解B/S架構,對與後續理解區塊鏈技術將有重要的意義,B/S架構是數據只存放在中心伺服器里,其他所有計算機從伺服器中獲取信息。區塊鏈技術是幾千萬台計算機沒有中心,所有數據會同步到全部的計算機里,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
4、對等網路(P2P):區塊鏈的父親和技術基礎
對等網路P2P是與C/S(B/S)對應的另一種互聯網的基礎架構,它的特徵是彼此連接的多台計算機之間都處於對等的地位,無主從之分,一台計算機既可作為伺服器,設定共享資源供網路中其他計算機所使用,又可以作為工作站。
Napster是最早出現的P2P系統之一,主要用於音樂資源分享,Napster還不能算作真正的對等網路系統。2000 年3月14 日,美國地下黑客站點Slashdot郵寄列表中發表一個消息,說AOL的Nullsoft 部門已經發放一個開放源碼的Napster的克隆軟體Gnutella。
在Gnutella分布式對等網路模型中,每一個聯網計算機在功能上都是對等的,既是客戶機同時又是伺服器,所以Gnutella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對等網路架構。
20年裡,互聯網的一些科技巨頭如微軟,IBM,也包括自由份子,黑客,甚至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分子不斷推動對等網路的發展,當然互聯網那些希望加強信息共享的理想主義者也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到對等網路中。區塊鏈就是一種對等網路架構的軟體應用。它是對等網路試圖從過去的沉默爆發的標桿性應用。
5、哈希演算法:產生比特幣和代幣(通證)的關鍵
哈希演算法將任意長度的數字用哈希函數轉變成固定長度數值的演算法,著名的哈希函數如:MD4、MD5、SHS等。它是美國國家標准暨技術學會定義的加密函數族中的一員。
這族演算法對整個世界的運作至關重要。從互聯網應用商店、郵件、殺毒軟體、到瀏覽器等、,所有這些都在使用安全哈希演算法,它能判斷互聯網用戶是否下載了想要的東西,也能判斷互聯網用戶是否是中間人攻擊或網路釣魚攻擊的受害者。
區塊鏈及其應用比特幣或其他虛擬幣產生新幣的過程,就是用哈希演算法的函數進行運算,獲得符合格式要求的數字,然後區塊鏈程序給予比特幣的獎勵。
包括比特幣和代幣的挖礦,其實就是一個用哈希演算法構建的小數學游戲。不過因為有了激烈的競爭,世界各地的人們動用了強大的伺服器進行計算,以搶先獲得獎勵。結果導致互聯網眾多計算機參與到這個小數學游戲中,甚至會耗費了某些國家超過40%的電量。
二、區塊鏈的誕生與技術核心
區塊鏈的誕生應該是人類科學史上最為異常和神秘的發明和技術,因為除了區塊鏈,到目前為止,現代科學史上還沒有一項重大發明找不到發明人是誰。
2008年10月31號,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化名)在密碼學郵件組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聲稱發明了一套新的不受政府或機構控制的電子貨幣系統,區塊鏈技術是支持比特幣運行的基礎。
論文預印本地址在http://www.bitcoin.org/bitcoin.pdf,從學術角度看,這篇論文遠不能算是合格的論文,文章的主體是由8個流程圖和對應的解釋文字構成的, 沒有定義名詞、術語,論文格式也很不規范。
2009年1月,中本聰在SourceForge網站發布了區塊鏈的應用案例-比特幣系統的開源軟體,開源軟體發布後, 據說中本聰大約挖了100萬個比特幣.一周後,中本聰發送了10個比特幣給密碼學專家哈爾·芬尼,這也成為比特幣史上的第一筆交易。伴隨著比特幣的蓬勃發展,有關區塊鏈技術的研究也開始呈現出井噴式增長。
向大眾完整清晰的解釋區塊鏈的確是困難的事情,我們以比特幣為對象,盡量簡單但不斷深入的介紹區塊鏈的技術特徵。
1、區塊鏈是一種對等網路(P2P)的軟體應用
我們在前文提過,在21世紀初,互聯網形成了兩大類型的應用架構,中心化的B/S架構和無中心的對等網路(P2P)架構,阿里巴巴,新浪,亞馬遜,網路等等很多互聯網巨頭都是中心化的B/S架構,簡單的說,就是數據放在巨型伺服器中,我們普通用戶通過手機,個人電腦訪問阿里,新浪等網站的伺服器。
21世紀初以來,出現了很多自由分享音樂,視頻,論文資料的軟體應用,他們大部分採用的是對等網路(P2P)架構,就是沒有中心伺服器,大家的個人計算機都是伺服器,也都是客戶機,身份平等。但這類應用一直沒有流行起來,主要原因是資源消耗大,知識版權有問題等。區塊鏈就是這種領域的一種軟體應用。
2、區塊鏈是一種全網信息同步的對等網路(P2P)軟體應用
對等網路也有很多應用方式,很多時候,並不要求每台計算機都保持信息一致,大家只存儲自己需要的的信息,需要時再到別的計算機去下載。
但是區塊鏈為了支持比特幣的金融交易,就要求發生的每一筆交易都要寫入到歷史交易記錄中,並向所有安裝比特幣程序的計算機發送變動信息。每一台安裝了比特幣軟體的計算機都保持最新和全部的.比特幣歷史交易信息。
區塊鏈的這個全網同步,全網備份的特徵也就是常說的區塊鏈信息安全,不可更改來源。雖然在實際上依然不是絕對的安全,但當用戶量非常大時,的確在防範信息篡改上有一定安全優勢。
3、區塊鏈是一種利用哈希演算法產生」通證(代幣)」的全網信息同步的對等網路(P2P)軟體應用
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是著名的比特幣,討論到比特幣時,經常會提到的一個名詞就是「挖礦」,那麼挖礦到底是什麼呢?
形象的比喻是,區塊鏈程序給礦工(游戲者)256個硬幣,編號分別為1,2,3……256,每進行一次Hash運算,就像拋一次硬幣,256枚硬幣同時拋出,落地後如果正巧編號前70的所有硬幣全部正面向上。礦工就可以把這個數字告訴區塊鏈程序,區塊鏈會獎勵50個比特幣給礦工。
從軟體程序的角度說,比特幣的挖礦就是用哈希SHA256函數構建的數學小游戲。區塊鏈在這個小游戲中首先規定了一種獲獎模式:給出一個256位的哈希數,但這個哈希數的後70位全部是0,然後游戲者(礦工)不斷輸入各種數字給哈希SHA256函數,看用這個函數能不能獲得位數有70個0的數字,找到一個,區塊鏈程序會獎勵50個比特幣給游戲者。實際的挖坑和獎勵要更復雜,但上面的舉例表達了挖礦和獲得比特幣的核心過程。
2009年比特幣誕生的時候,每筆賞金是50個比特幣。誕生10分鍾後,第一批50個比特幣生成了,而此時的貨幣總量就是50。隨後比特幣就以約每10分鍾50個的速度增長。當總量達到1050萬時(2100萬的50%),賞金減半為25個。當總量達到1575萬(新產出525萬,即1050的50%)時,賞金再減半為12.5個。根據比特幣程序的設計,比特幣總額是2100萬。
從上述介紹看,比特幣可以看做一個基於對等網路架構的猜數小游戲,每次正確的猜數結果獎勵的比特幣信息會傳遞給所有游戲者,並記錄到每個游戲者的歷史資料庫中。
4、區塊鏈技術因比特幣的興起產生的智能合約,通證、ICO與區塊鏈基礎平台
從上面的介紹看,比特幣的技術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新技術,而是把原來多種互聯網技術,如對等網路架構,路由的全網同步,網路安全的加密技術巧妙的組合在一起,算是一種組合創新的演算法游戲。
由於比特幣通過運作成為可以兌換法幣,購買實物,通過升值獲得暴利,全世界都不淡定了。抱著你能做,我也能做的態度,很多人創造了自己的仿比特幣軟體應用。同時利用政府難以監管對等網路的特點,各種山寨幣與比特幣一起爆發。這其中出現了很多欺詐和潛逃事件,逐步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區塊鏈基礎平台:用區塊鏈技術框架創建貨幣還是有相當的技術難度,這時區塊鏈基礎平台以太坊等基礎技術平台出現了,讓普通人也可以方便的創建類「比特幣」軟體程序,各顯神通,請人入局挖幣,炒幣,從中獲得利益。
通證或代幣:各家「比特幣」、「山寨幣」如果用哈希演算法創建的猜數小游戲,產生自己的「貨幣」時,這個「貨幣」統稱「通證」或「代幣」。
ICO:由於比特幣和以太幣已經打通與各國法幣的兌換,其他新虛擬幣發幣時,只允許用比特幣和以太幣購買發行的新幣,這樣的發幣過程就叫ICO,ICO的出現放大了比特幣,以太幣的交易量。同時很多ICO項目完全建立在虛無的項目上,導致大量欺詐案例頻發。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對區塊鏈生成虛擬貨幣的負面認識。
智能合約:可以看做區塊鏈上的一種軟體功能,是輔助區塊鏈上各種虛擬幣交易的程序,具體的功能就像淘寶上支付寶的資金託管一樣,當一方用戶收到的貨物,在支付寶上進行確認後,資金自動支付個給買家貨主,智能合約在比特幣等區塊鏈應用上也是承擔了這個中介支付功能。
三、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中的歷史地位和未來前景
1、區塊鏈處於互聯網技術的什麼位置?是頂層的一種新軟體和架構。
我們在前面的TCP/IP介紹中提到,區塊鏈與瀏覽器、QQ、微信、網路游戲軟體、手機APP等一樣,是互聯網頂層-應用層的一種軟體形式。它的運行依然要靠TCP/IP的架構體系傳輸數據。只是與大部分應用層軟體不同,沒有採用C/S(B/S)的中心軟體架構。而是採用了不常見的對等網路架構,從這一點說,區塊鏈並不能顛覆互聯網基礎結構。
2、區塊鏈想要顛覆誰?想顛覆萬維網的B/S(C/S)結構。
它試圖要顛覆其實是89年年誕生的萬維網B/S,C/S結構。前面說過。由於89年年歐洲物理學家蒂姆· 伯納斯· 李發明萬維網並放棄申請專利。此後近30年中,包括谷歌,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網路,騰訊等公司利用萬維網B/S(C/S)結構,成長為互聯網的巨頭。
在他們的總部,建立了功能強大的中心伺服器集群,存放海量數據,上億用戶從巨頭伺服器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數據,這樣也導致後來雲計算的出現,而後互聯網巨頭把自己沒有用完的中心伺服器資源開放出來,進一步吸取企業,政府,個人的數據。中心化的互聯網巨頭對世界,國家,互聯網用戶影響力越來越大。
區塊鏈的目標是通過把數據分散到每個互聯網用戶的計算機上,試圖降低互聯網巨頭的影響力,由此可見區塊鏈真正的對手和想要顛覆的是1990年誕生的B/S(C/S)結構。但能不能顛覆掉,就要看它的技術優勢和瓶頸。
3、區塊鏈的技術缺陷:追求徹底平等自由帶來的困境
區塊鏈的技術缺陷首先來自與它的對等網路架構上,舉個例子,目前淘寶是B/S結構,海量的數據存放在淘寶伺服器集群機房裡,幾億消費者通過瀏覽器到淘寶伺服器網站獲取最新信息和歷史信息。
如果用區塊鏈技術,就是讓幾億人的個人電腦或手機上都保留一份完整的淘寶資料庫,每發生一筆交易,就同步給其他幾億用戶。這在現實中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傳輸和存儲的數據量太大。相當於同時建立幾億個淘寶網站運行。
因此區塊鏈無法應用在數據量大的項目上,甚至小一點的網站項目用區塊鏈也會吃力。到2018年,比特幣運行了近10年,積累的交易數據已經讓整個系統面臨崩潰。
於是區塊鏈採用了很多變通方式,如建立中繼節點和閃電節點,這兩個概念同樣會讓人一頭霧水,通俗的說,就是區塊鏈會向它要顛覆的對象B/S結構進行了學習,建立數據伺服器中心成為區塊鏈的中繼節點,也用類瀏覽器的終端訪問,這就是區塊鏈的閃電節點。
這種變動能夠緩解區塊鏈的技術缺陷,但確讓區塊鏈變成它反對的樣子,中心化。由此可見,單純的區塊鏈技術由於技術特徵有重大缺陷,無法像萬維網一樣應用廣泛,如果技術升級,部分採用B/S(C/S)結構,又會使得區塊鏈有了中心化的信息節點,不在保持它誕生時的夢想。
4、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看區塊鏈的未來前景
我們知道互聯網一般是指將世界范圍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網際網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從1969年互聯網誕生以來,人類從不同的方向在互聯網領域進行創新,並沒有統一的規劃將互聯網建造成什麼結構,當時間的車輪到達2017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機器人,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等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當人類抬起頭來觀看自己的創造的巨系統,互聯網大腦的模型和架構已經越來越清晰。
通過近20年的發展依託萬維網的B/S,C/S結構,騰訊QQ,微信,Facebook,微博、twitter亞馬遜已經發展出類神經元網路的結構。互聯網設備特別是個人計算機,手機在通過設備上的軟體在巨頭的中心伺服器上映射出個人數據和功能空間,相互加好友交流,傳遞信息。互聯網巨頭通過中心伺服器集群的軟體升級,不斷優化數億台終端的軟體版本。在神經學的體系中,這是一種標準的中樞神經結構。
區塊鏈的誕生提供了另外一種神經元模式,不在巨頭的集中服務中統一管理神經元,而是每台終端,包括個人計算機和個人手機成為獨立的神經元節點,保留獨立的數據空間,相互信息進行同步,在神經學的體系中,這是一種沒有中心,多神經節點的分布式神經結構。
有趣的是,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現過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神經結構。在低等生物中,出現過類區塊鏈的神經結構,有多個功能相同的神經節,都可以指揮身體活動和反應,但隨著生物的進化,這些神經節逐步合並,當進化成為高等生物時,中樞神經出現了,中樞神經中包含大量神經元進行交互。
四、關於區塊鏈在互聯網未來地位的判斷
1、對比特幣的認知:一個基於對等網路架構(P2P)的猜數小游戲,通過高明的金融和輿論運作,成為不受政府監管的」世界性貨幣」。
2、對區塊鏈的認知:一個利用哈希演算法產生」通證(代幣)」的全網信息同步的對等網路(P2P)軟體應用。
3、區塊鏈有特定的用途,如大規模選舉投票,大規模賭博,規避政府金融監管的金融交易等等領域,還是有不可替代的用處。
4、在更多時候,區塊鏈技術會依附於互聯網的B/S,C/S結構,實現功能的擴展,但總體依然屬於互聯網已有技術的補充。對於區塊鏈目前設想的絕大部分應用場景,都是可以用B/S,C/S結構實現,效率可以更高和技術也可以更為成熟。
5、無論是從信息傳遞效率和資源消耗,還是從神經系統進化看,區塊鏈無法成為互聯網的主流架構,更不能成為未來互聯網的顛覆者和革命者。
6、當然B/S,C/S結構發展出來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其問題,但這些將來可以通過商業的方式,政治的方式逐漸解決。
⑶ 張振新的高管
山難跨,誰愁迷了路;未解決的悲傷變成了異國他鄉的陌生人。
2019年10月5日,先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網信集團有限公司發布訃告稱,先鋒金融集團董事長、網信集團實際控制人張鎮新於倫敦時間2019年9月18日在英國倫敦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去世,享年48歲。而且,切爾西和肯辛頓區政府都出具了官方的死亡證明。
作為「先鋒系」的掌舵人,張鎮新的突然離世給繼任者和十幾萬投資者留下了一張殘破的財務地圖,也給這個中國最神秘的資本家族之一蒙上了更深的迷霧。
近日,野馬財經聯系了多位知情人士,獨家還原了張鎮新的死因,也了解到了一個與外人眼中截然不同的真實「先鋒系」。
第一,風雨飄搖
據知情人士透露,張鎮新在英國與妻子和孩子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十天。此時他的身體已經積勞成疾,網通集團的救贖危機讓他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正常的飲食。他又瘦又抑鬱。
倫敦時間9月18日,張鎮新表示感覺身體不適,想站起來走路,突然暈倒在地。5分鍾後,救護車趕到,送往醫院,最終搶救無效。
張鎮新的朋友圈截圖
張鎮新的微信朋友圈已經看不見了,只剩下一輪圓月,一條小船,一個孤獨的剪影,還有一個「什麼都不給我,什麼都不給我,什麼都不給我,什麼都不給我」的八字簽名,讀作《論語子罕》,意思是「不猜疑,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微信上「蒙古人」的昵稱來自他的家鄉內蒙古。
早在去年下半年,「先鋒系」的危機就已初具規模,三個月前全面爆發。努力工作的張鎮新終於沒能等到轉機的那一天。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霄雲路28號的王新大廈,是先鋒系眾多企業的辦公地址。然而,任何人都很難想到,正是這個網信地圖中的重要棋子,引發了張振興人生中最大的危機。
野馬財經了解到,「良性退出」的消息其實只是一個烏龍,是內部討論沒有達成一致時誤發的。但《橋下之耐中水》,在行業沒落的大背景下,消息一泄露出去,立刻引發大規模的提現,多米諾骨牌連鎖倒下。張鎮新和「先鋒部」不得不大力支持它。
7月16日,張鎮新在與一位高管的談話中說:「天道酬勤,再接再厲。」一周後,他發布了一封內部郵件,稱自己在這個夏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危機。在向投資者深表歉意的同時,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他表示,實體經濟下行造成資產端資產質量嚴重下降,抵押物價值縮水,處置難度加大;同時也遇到了一些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和個人。
新普惠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平台貸款余額58.95億元,出借人14.23萬人。如果算上其他平台及其私募基金,這個數字無疑更高。
8月13日,網通召開了第一次用戶會議,但張鎮新沒有出席。先鋒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立群表示,先鋒集團董事長張鎮新一直在處理海外事務。其實他已經分管全面工作,每天早晚至少兩次和團隊視頻電話會議。張立群說,「董事長願意通過他向用戶傳達,他會負責到底,不會逃避責任。」
野馬財經了解到,張鎮新夫婦及其兄弟為公司業務簽署了數份個人無限連帶責任文件,總金額達數十億元。他父親和兩個哥哥都在公司買了不少理財產品。
回顧其商業歷史,單純評價善惡毫無意義,失去一切,或許只是一個不小心的舉動。
第二,「草根金融控」家族
張鎮新稀有
張鎮新的一位校友曾評價說,張鎮新涉足金融行業的一些邊緣業務,賺取微薄的服務費,比如融資租賃、貨幣兌換、第三方支付牌照,而非常有價值的牌照,比如信託、保險,卻不在他的手中。
仔細看,先鋒集團通過旗下宏達資本,曾參股海通證券、長江證券、中泰證券、光大銀行、青島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但需要注意的是,弘大資本只是一個私人投資平台。以上投資基本都是財務投資,占股比例很小。其中,光大銀行、海通證券、長江證券實際上已經完成退出。
在銀行、證券、保險、信用四大核心金融行業中,「先鋒系」應該只能是網路信用證券。2018年年中,危機前,先鋒系三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即中新控股(8207。HK)、宏達金融控股(1822.HK)和平安證券集團昌銀山(0231。HK),當時只有240億元左右,目前只剩下17億元左右。
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秘密控制一家中型銀行89%的股權,挪用存款超千億元;或者說與位列幾十家上市國企大股東的真正資本大鱷相比,遠不是一個量級的。
據先鋒系一搏纖位核心人士的口徑,公司目前持有包括各類金融牌照在內的資產總計超過200億元。但由於這些都不是非常稀缺的核心牌照,且大部分資產和牌照都涉及抵押和凍結,再加上整體市場環境的減弱,有價無市,辦理緩慢。
2017年10月,民營資本家族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萬向系」的靈魂人物盧去世,但他紮根於萬向系實業,並傳給繼任者盧偉鼎一個營收過千億的龐大商業帝國。
上圖為先鋒系實際控制人張鎮新。
他性格內向,聲音很低,不喜歡或者不擅長在很多人面前說話。從來沒有人見過他話多,在內部會議上的發言也是言簡意賅。和他共事多年的人評價他從不發脾氣,也沒見過他大聲批評誰。
在「先鋒部」發展的前15年,張鎮新從未解僱過任何人,有些人是從外部挖過來的。
高管,試用期覺得不合適後,他都是指示給安排其他工作崗位,再給人家一個機會,認為「是我們找人家來的,不一定真的不行,也許是還沒適應,讓人家這么走了是我們不負責任」。
寬於待人的同時,是嚴於律己。張振新每天大約16個小時都在工作狀態,工作群中經常看到他夜裡12點發言,早上6點多又在發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2013年先鋒金融成立十周年講話上,他引用了《近思錄》中的一段話:「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礪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豫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只是最終,他沒有熬過最困難的一次「磨礪」。
三、發跡於擔保
張振新出生於1971年,是內蒙通遼人,蒙古族,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4年,年僅23歲的張振新出任上海萬國證券大連營業部總經理一職。6年後,張振新從大連出發,成立大連網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2003年8月成立大連聯合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為先鋒集團前身,也是我國第一批出現的民營背景擔保公司。
成立後的三年時間,大連聯合信用擔保累計實現擔保額近30億元,累計實現收入7600萬元。
和「先鋒」這個名字一樣,張振新的戰略眼光一直非常「超前」。世紀之初,由於運作形式的新穎,以及發展初期的野蠻生長,主流聲音對剛剛興起的擔保行業充滿了擔憂和不信任。張振新則堅信擔保行業遠未過熱,只是「擔保資產組合應遵循』風險分散』的原則,甚至還可以採取跨區域經營的風險分散方式來化解風險」。
隨後他開始進行逆勢擴張,觸角從環渤海延伸到京津,實現了又一次飛躍式發展。
2006年初,大連市信用擔保協會第一屆理事會領導成員出爐,時任大連聯合創業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張振新當選副會長。同年,張振新開始計劃集團化運作,並准備涉足拍賣行、典當行、貸款公司、風險投資公司、產業基金、外幣兌換等上下游市場。
2008年底,大連聯合信用擔保成立遼寧、天津、大連、寧波4家子公司;8月公司正式更名為「聯合創業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北京子公司成立,並確立了大連、北京雙總部的發展模式。
適逢金融危機爆發,張振新也很快將「風險分散」的理念貫徹到投資布局中去,開始轉型金融創新,進軍黃金金融、航空金融和汽車金融等多個板塊。2012年底,智慧金融和互聯網金融成為了先鋒集團新的願景,這兩個詞在當時的社會還有些陌生。轉眼2013年,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元年」來臨。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4年底,P2P平台數量從2014年初的800家飆升至1575家,同時還有128家眾籌平台橫空出世,而國內最早的眾籌網站之一眾籌網「www.zhongchou.com」正是網信集團旗下。
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也是「先鋒系」發展速度最快,落子最為頻繁的幾年。期間,張振新先後完成了對中新控股、弘達金融控股、平安證券集團三家港股上市公司的控制,「先鋒系」員工總數突破兩萬人。
具體而言,出行行業,宜租集團實現車隊規模超過一萬五千輛,限牌城市牌照一萬多張,業務覆蓋國內三百多個城市;匯兌領域,擁有外幣現鈔兌換牌照的聯合貨幣(872088.OC)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科技金融版塊,網信集團更是完成了三輪融資,其中不乏中信資本、建銀國際、三山資本、信中利以及牛根生等頂級投資機構及個人。
這幾年裡,網信還受邀出席了眾多全球知名的盛會,包括:世界互聯網大會、G20峰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達沃斯和APEC會議上也有先鋒相關機構的代表。網信也是中國互金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單位,北京互金協會常務副會單位。出席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時,網信集團CEO盛佳表示:「互聯網金融是中國的機會也是世界的機會」。
實際上,早在2005年底,張振新便定下了「建立一個全功能的中小企業融資平台」的願景和「先成為擔保行業領軍者,然後努力成為領導者」的目標。這與七八年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不謀而合,「先鋒系」的發展軌跡也是遵此進行。
眼光獨到的張振新,似乎再一次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
只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盛景之下,危機四伏。
四、敗走互金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拉響了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的「警鍾」。強化金融監管將成為主旋律,校園貸、現金貸等暴利業務被叫停,P2P公司數量銳減。
體量龐大的先鋒,轉折點來的稍晚一些。
2018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市場環境惡化,資產端質量下降嚴重,「先鋒系」很多網貸產品都出現狀況,平台一直在保持剛性兌付。7月4日之前,一直為零逾期,僅2018年全年到期兌付額度就超過100億元。7月4日以來,網信普總計兌付2.78億元,網信總計兌付6170萬元。兩平台合計兌付約3.4億元。
按照張振新的預計,雖然保持剛兌會使得集團現金流一直處於凈流出狀態,但能夠換來時間,通過處置資產的方式彌補缺口,「3、5年的時間,應該就扭轉過來了」。
然而,隨著2019年7月4號「良性退出」言論曝出,這一理論上的時間已經不復存在。
一方面,借款人聽到消息集中提現,加速了資金流的枯竭;另一方面,借款端觀望和逃廢債的現象迅速增多,很多借款企業偷偷注銷,資金回籠愈加困難;公司內部亦軍心動搖,大量員工離職、部分高管不知所蹤,各項工作陷入停滯,北京霄雲路上的網信大廈也不時有投資者造訪維權。如此種種,又導致公司值錢的資產被抵押扣押或訴訟凍結,難以變賣償債,陷入惡性循環。
禍不單行,互金遭遇危機的同時,「先鋒系」其他多個條線也遭遇敗績。
先是出現重大投資失誤。2017年收購平安證券,2018年8月20億元入股綠城中國、主導並購香港人壽,要麼以失敗告終,要麼出現巨虧;2018年下半年收購比特幣、交易所、礦機、礦場的選擇同樣損失慘重。這些投資估計虧損上百億元。
其次,由於擴張腳步過快,經營管理出現紕漏,網信證券、先鋒支付兩大持有集團最優質金融牌照的企業相繼陷入危機。
用他的話來說,「公司和我自己的任何財產和牌照都可以轉讓,只要能換回現金流」。 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國內外市場環境下,「先鋒系」的資產並不好賣,張振新的努力,幾無成效。
生命的最後十幾天,從不抽煙、不酗酒的張振新開始大量抽煙飲酒,但重壓之下,如此種種只能加速透支他的生命......
野馬財經感受到,提及張振新,和他打過交道的人態度不一。毀之者覺得,「先鋒系」的業務過於空心化、缺乏實業支撐,盈利能力和造血功能遇到經濟下行風險巨大;譽之者認為,張稱得上一位金融奇才,諸多戰略都富有前瞻性,是科技金融領域的先行者,只可惜,市場環境的變換,無論是誰,終究無法勝天半子。
張振新離世後,目前「先鋒系」主要由先鋒集團CEO張利群、網信集團負責人李煥香、先鋒集團執行董事劉平繼續主持工作。但由於不少與之三人平級或者工作沒有交集的高管已經辭職、失聯、甚至可能「跑路」,在缺乏總負責人的情況下,資產梳理、處置工作的推進,將更加艱難。
前後三十年間,大大小小數十個資本系族先後登場,每一輪宏觀經濟調整,都有人崛起有人跌落。資本和產業的游戲里,系族大鱷或全身而退,或黯然謝幕,或煊赫高調,或低調潛伏。隨著「先鋒系」張振新悲情離去,同時期的人評價:「一個資本系族的時代結束了······」
說的就是我自己!
說來慚愧,我是學法律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做過兩年律師,覺得律師收入太不穩定了,於是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一家擔保公司當法務。
法律加上金融,產生的化學反應後勁很大。我驚詫於有錢人腦子的活絡,也漸漸明白財富是如何快速累積起來的。不過當時還算清醒,知道有些事換作自己是不敢也不能做的。
2013年,普惠金融被大力倡導,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各種線下理財公司,但凡有點銀子的,無不想坐上這趟快車,成為風口上的那隻豬。
2015年,互聯網+的概念橫空出世。一時之間,各行各業都紛紛批上互聯網的外衣,彷彿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普惠金融+互聯網,讓普通老百姓看到了一條新的發財之路。銀行里4點多的年利率已經滿足不了人們逐漸被P2P撐大的胃口。年化8-10%已經是低配,年化12%以上才算及格。
當時我任職的公司也搞了這樣一個平台出來,只發一種產品,工程標,期限60-90天。最初年化14%,根本搶不到。幾百萬的額度兩三秒就沒了。後來逐漸降溫到12-8%區間,但仍然供不應求。這場盛宴也讓我的財富在快速增加。當時我月薪只有2萬,但靠這種理財一個月就能掙1萬多2萬的利息。
一年後,公司總結這個項目逾期率太高,便取消了。沒了投資渠道,看著錢放在賬上不下崽,我很難受。開始尋找市面上其他投資平台。我用了幾乎一年的時間,不斷尋找我認為靠譜的平台,先後試過七八個,最終選定了三個平台作為長期投資平台。這三個平台有一家位於江西,有兩家在上海。江西的也是工程標,我認為這種產品風險較低。上海的一家是有國資背景的新平台,另一家實力也挺雄厚。就在我以為萬無一失,甚至計劃再存半年就取出來買房時,善林金融事件爆發,自此拉開了P2P暴雷潮。
2018年7月10號,我在上海的其中一個平台上的一筆錢到期了,可卻遲遲沒有到賬。又等了兩天,仍無反應,我開始有些慌。我找客服詢問,只說是有些延遲不要緊,這兩天就會兌付,群里也有人在問。過了兩天客服也不回話了,我知道出事了!我在這家平台投了近30萬!
2018年9月,我投資的江西平台兌付困難,8個月後,上海另一家平台也出了問題。此時我已經麻木了,一點不心慌了。時至今日,這三家平台的主要人員基本被抓,第一家出事平台的負責人早已潛逃到境外。
這場風波讓我結結實實摔了一個大跟頭,將自己前半生所有積蓄連同父母一輩子的錢一共180萬都賠了進去。付出這樣慘痛的代價,只教會了我一句話:一個人永遠無法賺到TA認知范圍以外的錢!
我總結了我犯的幾點錯誤:
1、過於自信!我在這一行做了十年,以為自己已經深諳其中之道,其實我只是學到了一些皮毛,太多的未浮出水面的東西,我根本見都沒見過!
2、過份相信所謂的平台推薦人。有一個叫"柒小姐"的微信公眾號,一直發一些平台的推薦文章,還聲稱這些平台他們團隊都實地考察過做過盡調。我看過他們描述盡調的過程,跟在行業內的人盡調流程差不多,我就以此為由信任了他們!豈知凡是有利益關系的,是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公證的,更何況他們與平台合著伙來欺騙我們這些韭菜。
現在,我只存銀行,啥理財也都跟我無緣了。
⑷ 成都網紅寶二爺的真名
成都網紅寶二爺的真名是郭宏才。
人稱「寶二爺」的郭宏才雖然是成都網紅,可不是剛開始就准備走「捷徑」的,曾經的他也是一個傳統的人,出生於山西的郭宏才夢想通過高考進入國內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就讀。
可事與願違,郭宏才不是讀書的料,高考只考了300多分,別說上清華了,連一個普通的本科都費勁,還好郭宏才腦袋比較靈活,懂得不強求的道理,立馬轉換了賽道。
郭宏才一人來到北京闖盪,租了一個小房子,以旁聽生的身份進入清華聽課,這也算是圓了他的清華夢,一聽就是三年半。
2017年比特幣迎來牛市,郭宏才夫婦的身價開始上漲,他賣掉了一些比特幣還債,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幣圈,憑借著早期持有的大量比特幣,郭宏才逐漸實現了財富自由,更賺錢的還在後面。
郭宏才其人
「寶二爺」真名郭宏才是Bitangel基金創始人,比特幣和區塊鏈領域的天使投資人,早期比特幣玩家,傳奇的經歷和驚人言論讓他成為比特幣圈人氣很高的富豪,但誰知道一開始寶二爺只是一個買牛肉的呢。
原本出生於山西平遙古鎮的郭宏才是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的銷售部負責人,傳言中他去北京本來是為了學習如何銷售牛肉,沒想到從朋友那裡聽說了比特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圈內人對郭宏才褒貶不一,有人贊賞他的「灑脫率性」,也有人覺得他就是個「精於收割韭菜的暴發戶」。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郭宏才顯然抓住了比特幣區塊鏈業的發展浪潮,成功地在現實中上演了屌絲逆襲的戲碼,讓他從一個賣牛肉的草根變成了名聲大噪的比特幣區塊鏈業「領袖」。
⑸ 區塊鏈礦工有多少(區塊鏈礦工真的可以賺錢嗎)
區塊鏈礦工是什麼?是指嘗試創建區塊並添加到區塊鏈上的人或者機器(這個詞同時也指代做這個事情的軟體)。當一個新的有效的區塊被創建時,比特幣協議自動分發50個(現在是25個)新的比特幣給相應的礦工,作為工作的獎賞。這也是比特幣存在的基礎。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要了解區塊鏈,就不得不從互聯網的誕生開始研究區塊鏈的技術發展簡史,從中發掘區塊鏈產生的動因,並由此推斷區塊鏈的未來。下面讓我們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1
區塊鏈的鼻祖就是麻將,最早的區塊鏈是中國人發明的!區塊鏈就跟麻將一樣,只不過麻將的區塊比較少而已,麻將只有136個區塊,各地麻將規則不同可視作為比特幣的硬分叉。
麻將作為最古老的區塊鏈項目,四個礦工一組,最先挖出13位正確哈希值的獲得記賬權以及獎勵,採用願賭服輸且不能作弊出老千的共識機制!
麻將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是庄,完全就是點對點。
礦池=棋牌室的老闆抽佣。
不可篡改,因為說服其他三個人需要消耗太多算力和體力。
典型的價值互聯網。我兜里的價值用不了八圈,就跑到他們兜里去了。
中國人基本上人手打得一手好麻將,區塊鏈方面生產了全球70%~80%的礦機,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算力,約佔77%的算力
麻將其實是最早的的區塊鏈項目:
1,四個礦工一組,先碰撞出13個數字正確哈希值的礦工可以獲得記賬權並得到獎勵。
2,不可篡改。因為說服其他三個人需要消耗太多算力和體力。
3,典型的價值互聯網。我兜里的價值數字貨幣用不了八圈,就跑到他們兜里去了。
4、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是庄,完全就是點對點。
5、UTXO,未花費的交易支出。
還有另外一種賒賬的區塊鏈玩法,假設大家身上都沒現金
細究一下,在大家達成共識時,我們看不到任何中介或者第三方出來評判丙贏了,大家給丙的獎勵也不需要通過第三方轉交給丙,都是直接點對點交易,這一過程就是去中心化,牌友們(礦工)各自記錄了第一局的戰績,丙大胡自摸十三幺,乙杠了甲東風,記錄完成後就生成了一個完整的區塊,但要記住,這才只是第一局,在整個區塊鏈上,這才僅僅是一個節點,開頭說的8局打完,也就是8個節點(區塊),8個區塊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完整賬本,這就是區塊鏈。因為這個賬本每人都有一個,所以就是分布式賬本,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篡改記錄,打到最後,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4個男士(甲乙丙丁)湊在一塊打麻將來錢,大家都沒帶現金,於是請一美女(中心化)用本子記賬,記錄每一局誰贏了多少錢、誰輸了多少錢?最後結束時,大家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結總賬,但是如果這位美女記賬時記錯了或者預先被4人中的某人買通了故意記錯,就保證不了這個游戲結果的公正公平合理性,你說是不是?那怎麼辦呢?如果你「打麻將」能用「區塊鏈」作為游戲規則改編為如下:
4個男士(甲乙丙丁)湊在一塊打麻將來錢,大家都沒帶現金,乙說讓她帶來的美女記賬,甲說這位美女我們都不認識,於是甲乙丙丁4人一致約定每個人每局牌都在自己的手機上(區塊鏈節點)同時記賬(去中心化),最後打完麻將,直接手機上以電子貨幣結賬時,大家都對一下記賬的的結果,本來應該是一樣的記賬結果。
假設本來結果是甲手機上記的賬:乙欠甲10元。但乙手機上的記錄卻是不欠,可是其餘2人(丙、丁)和甲的記賬一樣,那還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規則結算,另外大家心裡對乙的誠信印象就差評了,下次打麻將就不會帶乙一起玩了。
除非乙預先買通(丙、丁)2人讓其故意作假,但乙買通他們2人的代價是10萬元(賴賬10元的1萬倍),那常理上乙只能選擇放棄,因為做假成本太高了。
假設即使乙在打牌的過程中,偷偷願意以高價10萬元預先買通丙、丁做這筆巨虧的傻貓交易,但區塊鏈的規則是按時間戳記賬的,原來是下午1點鍾記賬乙欠甲10元的,即丙和丁下午3點鍾再改賬時,時間是不可逆的,只能記下午3點鍾,那就又不吻合游戲規則了。
實際上在2017年博主已經開發出了一套麻將幣
中國最早的區塊鏈項目:四個礦工一組,最先從148個隨機數字中碰撞出14個數字正確哈希值的礦工,可以獲得一次記賬權激勵,由於分布式記賬需要得到其他幾位礦工的共識,因此每次記賬交易時間長約十幾分鍾。
一文看懂互聯網區塊鏈2
一、比特幣誕生之前,5個對區塊鏈未來有重大影響的互聯網技術
1969年,互聯網在美國誕生,此後互聯網從美國的四所研究機構擴展到整個地球。在應用上從最早的軍事和科研,擴展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誕生後的近50年中,有5項技術對區塊鏈的未來發展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1、1974誕生的TCP/IP協議:決定了區塊鏈在互聯網技術生態的位置
1974年,互聯網發展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由美國科學家文頓瑟夫和羅伯特卡恩共同開發的互聯網核心通信技術--TCP/IP協議正式出台。
這個協議實現了在不同計算機,甚至不同類型的網路間傳送信息。所有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只要遵照這個協議,都能夠進行通訊和交互。
通俗的說,互聯網的數據能穿過幾萬公里,到達需要的計算機用戶手裡,主要是互聯網世界形成了統一的信息傳播機制。也就是互聯網設備傳播信息時遵循了一個統一的法律-TCP/IP協議。
理解TCP/IP協議對掌握互聯網和區塊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1974年TCP/IP發明之後,整個互聯網在底層的硬體設備之間,中間的網路協議和網路地址之間一直比較穩定,但在頂層應用層不斷涌現層出不窮的創新應用,這包括新聞,電子商務,社交網路,QQ,微信,也包括區塊鏈技術。
也就是說區塊鏈在互聯網的技術生態中,是互聯網頂層-應用層的一種新技術,它的出現,運行和發展沒有影響到互聯網底層的基礎設施和通訊協議,依然是按TCP/IP協議運轉的眾多軟體技術之一。
2、1984年誕生的思科路由器技術:是區塊鏈技術的模仿對象
1984年12月,思科公司在美國成立,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對夫婦,計算機中心主任萊昂納德·波薩克和商學院的計算機中心主任桑蒂·勒納,他們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放到互聯網的通訊線路中,幫助數據准確快速從互聯網的一端到達幾千公里的另一端。
整個互聯網硬體層中,有幾千萬台路由器工作繁忙工作,指揮互聯網信息的傳遞,思科路由器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每台路由都保存完成的互聯網設備地址表,一旦發生變化,會同步到其他幾千萬台路由器上(理論上),確保每台路由器都能計算最短最快的路徑。
大家看到路由器的運轉過程,會感到非常眼熟,那就是區塊鏈後來的重要特徵,理解路由器的意義在於,區塊鏈的重要特徵,在1984年的路由器上已經實現,對於路由器來說,即使有節點設備損壞或者被黑客攻擊,也不會影響整個互聯網信息的傳送。
3、隨萬維網誕生的B/S(C/S)架構:區塊鏈的對手和企圖顛覆的對象
萬維網簡稱為Web,分為Web客戶端和伺服器。所有更新的信息只在Web伺服器上修改,其他幾千,上萬,甚至幾千萬的客戶端計算機不保留信息,只有在訪問伺服器時才獲得信息的數據,這種結構也常被成為互聯網的B/S架構,也就是中心型架構。這個架構也是目前互聯網最主要的架構,包括谷歌、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都採用了這個架構。
理解B/S架構,對與後續理解區塊鏈技術將有重要的意義,B/S架構是數據只存放在中心伺服器里,其他所有計算機從伺服器中獲取信息。區塊鏈技術是幾千萬台計算機沒有中心,所有數據會同步到全部的計算機里,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
4、對等網路(P2P):區塊鏈的父親和技術基礎
對等網路P2P是與C/S(B/S)對應的另一種互聯網的基礎架構,它的特徵是彼此連接的多台計算機之間都處於對等的地位,無主從之分,一台計算機既可作為伺服器,設定共享資源供網路中其他計算機所使用,又可以作為工作站。
Napster是最早出現的P2P系統之一,主要用於音樂資源分享,Napster還不能算作真正的對等網路系統。2000年3月14日,美國地下黑客站點Slashdot郵寄列表中發表一個消息,說AOL的Nullsoft部門已經發放一個開放源碼的Napster的克隆軟體Gnutella。
在Gnutella分布式對等網路模型中,每一個聯網計算機在功能上都是對等的,既是客戶機同時又是伺服器,所以Gnutella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對等網路架構。
20年裡,互聯網的一些科技巨頭如微軟,IBM,也包括自由份子,黑客,甚至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分子不斷推動對等網路的發展,當然互聯網那些希望加強信息共享的理想主義者也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到對等網路中。區塊鏈就是一種對等網路架構的軟體應用。它是對等網路試圖從過去的沉默爆發的標桿性應用。
5、哈希演算法:產生比特幣和代幣(通證)的關鍵
哈希演算法將任意長度的數字用哈希函數轉變成固定長度數值的演算法,著名的哈希函數如:MD4、MD5、SHS等。它是美國國家標准暨技術學會定義的加密函數族中的一員。
這族演算法對整個世界的運作至關重要。從互聯網應用商店、郵件、殺毒軟體、到瀏覽器等、,所有這些都在使用安全哈希演算法,它能判斷互聯網用戶是否下載了想要的東西,也能判斷互聯網用戶是否是中間人攻擊或網路釣魚攻擊的受害者。
區塊鏈及其應用比特幣或其他虛擬幣產生新幣的過程,就是用哈希演算法的函數進行運算,獲得符合格式要求的數字,然後區塊鏈程序給予比特幣的獎勵。
包括比特幣和代幣的挖礦,其實就是一個用哈希演算法構建的小數學游戲。不過因為有了激烈的競爭,世界各地的人們動用了強大的伺服器進行計算,以搶先獲得獎勵。結果導致互聯網眾多計算機參與到這個小數學游戲中,甚至會耗費了某些國家超過40%的電量。
二、區塊鏈的誕生與技術核心
區塊鏈的誕生應該是人類科學史上最為異常和神秘的發明和技術,因為除了區塊鏈,到目前為止,現代科學史上還沒有一項重大發明找不到發明人是誰。
2008年10月31號,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化名)在密碼學郵件組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聲稱發明了一套新的不受政府或機構控制的電子貨幣系統,區塊鏈技術是支持比特幣運行的基礎。
論文預印本地址在,從學術角度看,這篇論文遠不能算是合格的論文,文章的主體是由8個流程圖和對應的解釋文字構成的,沒有定義名詞、術語,論文格式也很不規范。
2009年1月,中本聰在SourceForge網站發布了區塊鏈的應用案例-比特幣系統的開源軟體,開源軟體發布後,據說中本聰大約挖了100萬個比特幣.一周後,中本聰發送了10個比特幣給密碼學專家哈爾·芬尼,這也成為比特幣史上的第一筆交易。伴隨著比特幣的蓬勃發展,有關區塊鏈技術的研究也開始呈現出井噴式增長。
向大眾完整清晰的解釋區塊鏈的確是困難的事情,我們以比特幣為對象,盡量簡單但不斷深入的介紹區塊鏈的技術特徵。
1、區塊鏈是一種對等網路(P2P)的軟體應用
我們在前文提過,在21世紀初,互聯網形成了兩大類型的應用架構,中心化的B/S架構和無中心的對等網路(P2P)架構,阿里巴巴,新浪,亞馬遜,網路等等很多互聯網巨頭都是中心化的B/S架構,簡單的說,就是數據放在巨型伺服器中,我們普通用戶通過手機,個人電腦訪問阿里,新浪等網站的伺服器。
21世紀初以來,出現了很多自由分享音樂,視頻,論文資料的軟體應用,他們大部分採用的是對等網路(P2P)架構,就是沒有中心伺服器,大家的個人計算機都是伺服器,也都是客戶機,身份平等。但這類應用一直沒有流行起來,主要原因是資源消耗大,知識版權有問題等。區塊鏈就是這種領域的一種軟體應用。
2、區塊鏈是一種全網信息同步的對等網路(P2P)軟體應用
對等網路也有很多應用方式,很多時候,並不要求每台計算機都保持信息一致,大家只存儲自己需要的的信息,需要時再到別的計算機去下載。
但是區塊鏈為了支持比特幣的金融交易,就要求發生的每一筆交易都要寫入到歷史交易記錄中,並向所有安裝比特幣程序的計算機發送變動信息。每一台安裝了比特幣軟體的計算機都保持最新和全部的.比特幣歷史交易信息。
區塊鏈的這個全網同步,全網備份的特徵也就是常說的區塊鏈信息安全,不可更改來源。雖然在實際上依然不是絕對的安全,但當用戶量非常大時,的確在防範信息篡改上有一定安全優勢。
3、區塊鏈是一種利用哈希演算法產生」通證(代幣)」的全網信息同步的對等網路(P2P)軟體應用
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是著名的比特幣,討論到比特幣時,經常會提到的一個名詞就是「挖礦」,那麼挖礦到底是什麼呢?
形象的比喻是,區塊鏈程序給礦工(游戲者)256個硬幣,編號分別為1,2,3……256,每進行一次Hash運算,就像拋一次硬幣,256枚硬幣同時拋出,落地後如果正巧編號前70的所有硬幣全部正面向上。礦工就可以把這個數字告訴區塊鏈程序,區塊鏈會獎勵50個比特幣給礦工。
從軟體程序的角度說,比特幣的挖礦就是用哈希SHA256函數構建的數學小游戲。區塊鏈在這個小游戲中首先規定了一種獲獎模式:給出一個256位的哈希數,但這個哈希數的後70位全部是0,然後游戲者(礦工)不斷輸入各種數字給哈希SHA256函數,看用這個函數能不能獲得位數有70個0的數字,找到一個,區塊鏈程序會獎勵50個比特幣給游戲者。實際的挖坑和獎勵要更復雜,但上面的舉例表達了挖礦和獲得比特幣的核心過程。
2009年比特幣誕生的時候,每筆賞金是50個比特幣。誕生10分鍾後,第一批50個比特幣生成了,而此時的貨幣總量就是50。隨後比特幣就以約每10分鍾50個的速度增長。當總量達到1050萬時(2100萬的50%),賞金減半為25個。當總量達到1575萬(新產出525萬,即1050的50%)時,賞金再減半為12.5個。根據比特幣程序的設計,比特幣總額是2100萬。
從上述介紹看,比特幣可以看做一個基於對等網路架構的猜數小游戲,每次正確的猜數結果獎勵的比特幣信息會傳遞給所有游戲者,並記錄到每個游戲者的歷史資料庫中。
4、區塊鏈技術因比特幣的興起產生的智能合約,通證、ICO與區塊鏈基礎平台
從上面的介紹看,比特幣的技術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新技術,而是把原來多種互聯網技術,如對等網路架構,路由的全網同步,網路安全的加密技術巧妙的組合在一起,算是一種組合創新的演算法游戲。
由於比特幣通過運作成為可以兌換法幣,購買實物,通過升值獲得暴利,全世界都不淡定了。抱著你能做,我也能做的態度,很多人創造了自己的仿比特幣軟體應用。同時利用政府難以監管對等網路的特點,各種山寨幣與比特幣一起爆發。這其中出現了很多欺詐和潛逃事件,逐步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區塊鏈基礎平台:用區塊鏈技術框架創建貨幣還是有相當的技術難度,這時區塊鏈基礎平台以太坊等基礎技術平台出現了,讓普通人也可以方便的創建類「比特幣」軟體程序,各顯神通,請人入局挖幣,炒幣,從中獲得利益。
通證或代幣:各家「比特幣」、「山寨幣」如果用哈希演算法創建的猜數小游戲,產生自己的「貨幣」時,這個「貨幣」統稱「通證」或「代幣」。
ICO:由於比特幣和以太幣已經打通與各國法幣的兌換,其他新虛擬幣發幣時,只允許用比特幣和以太幣購買發行的新幣,這樣的發幣過程就叫ICO,ICO的出現放大了比特幣,以太幣的交易量。同時很多ICO項目完全建立在虛無的項目上,導致大量欺詐案例頻發。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對區塊鏈生成虛擬貨幣的負面認識。
智能合約:可以看做區塊鏈上的一種軟體功能,是輔助區塊鏈上各種虛擬幣交易的程序,具體的功能就像淘寶上支付寶的資金託管一樣,當一方用戶收到的貨物,在支付寶上進行確認後,資金自動支付個給買家貨主,智能合約在比特幣等區塊鏈應用上也是承擔了這個中介支付功能。
三、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中的歷史地位和未來前景
1、區塊鏈處於互聯網技術的什麼位置?是頂層的一種新軟體和架構。
我們在前面的TCP/IP介紹中提到,區塊鏈與瀏覽器、QQ、微信、網路游戲軟體、手機APP等一樣,是互聯網頂層-應用層的一種軟體形式。它的運行依然要靠TCP/IP的架構體系傳輸數據。只是與大部分應用層軟體不同,沒有採用C/S(B/S)的中心軟體架構。而是採用了不常見的對等網路架構,從這一點說,區塊鏈並不能顛覆互聯網基礎結構。
2、區塊鏈想要顛覆誰?想顛覆萬維網的B/S(C/S)結構。
它試圖要顛覆其實是89年年誕生的萬維網B/S,C/S結構。前面說過。由於89年年歐洲物理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發明萬維網並放棄申請專利。此後近30年中,包括谷歌,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網路,騰訊等公司利用萬維網B/S(C/S)結構,成長為互聯網的巨頭。
在他們的總部,建立了功能強大的中心伺服器集群,存放海量數據,上億用戶從巨頭伺服器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數據,這樣也導致後來雲計算的出現,而後互聯網巨頭把自己沒有用完的中心伺服器資源開放出來,進一步吸取企業,政府,個人的數據。中心化的互聯網巨頭對世界,國家,互聯網用戶影響力越來越大。
區塊鏈的目標是通過把數據分散到每個互聯網用戶的計算機上,試圖降低互聯網巨頭的影響力,由此可見區塊鏈真正的對手和想要顛覆的是1990年誕生的B/S(C/S)結構。但能不能顛覆掉,就要看它的技術優勢和瓶頸。
3、區塊鏈的技術缺陷:追求徹底平等自由帶來的困境
區塊鏈的技術缺陷首先來自與它的對等網路架構上,舉個例子,目前淘寶是B/S結構,海量的數據存放在淘寶伺服器集群機房裡,幾億消費者通過瀏覽器到淘寶伺服器網站獲取最新信息和歷史信息。
如果用區塊鏈技術,就是讓幾億人的個人電腦或手機上都保留一份完整的淘寶資料庫,每發生一筆交易,就同步給其他幾億用戶。這在現實中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傳輸和存儲的數據量太大。相當於同時建立幾億個淘寶網站運行。
因此區塊鏈無法應用在數據量大的項目上,甚至小一點的網站項目用區塊鏈也會吃力。到2018年,比特幣運行了近10年,積累的交易數據已經讓整個系統面臨崩潰。
於是區塊鏈採用了很多變通方式,如建立中繼節點和閃電節點,這兩個概念同樣會讓人一頭霧水,通俗的說,就是區塊鏈會向它要顛覆的對象B/S結構進行了學習,建立數據伺服器中心成為區塊鏈的中繼節點,也用類瀏覽器的終端訪問,這就是區塊鏈的閃電節點。
這種變動能夠緩解區塊鏈的技術缺陷,但確讓區塊鏈變成它反對的樣子,中心化。由此可見,單純的區塊鏈技術由於技術特徵有重大缺陷,無法像萬維網一樣應用廣泛,如果技術升級,部分採用B/S(C/S)結構,又會使得區塊鏈有了中心化的信息節點,不在保持它誕生時的夢想。
4、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看區塊鏈的未來前景
我們知道互聯網一般是指將世界范圍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網際網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從1969年互聯網誕生以來,人類從不同的方向在互聯網領域進行創新,並沒有統一的規劃將互聯網建造成什麼結構,當時間的車輪到達2017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機器人,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等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當人類抬起頭來觀看自己的創造的巨系統,互聯網大腦的模型和架構已經越來越清晰。
通過近20年的發展依託萬維網的B/S,C/S結構,騰訊QQ,微信,Facebook,微博、twitter亞馬遜已經發展出類神經元網路的結構。互聯網設備特別是個人計算機,手機在通過設備上的軟體在巨頭的中心伺服器上映射出個人數據和功能空間,相互加好友交流,傳遞信息。互聯網巨頭通過中心伺服器集群的軟體升級,不斷優化數億台終端的軟體版本。在神經學的體系中,這是一種標準的中樞神經結構。
區塊鏈的誕生提供了另外一種神經元模式,不在巨頭的集中服務中統一管理神經元,而是每台終端,包括個人計算機和個人手機成為獨立的神經元節點,保留獨立的數據空間,相互信息進行同步,在神經學的體系中,這是一種沒有中心,多神經節點的分布式神經結構。
有趣的是,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現過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神經結構。在低等生物中,出現過類區塊鏈的神經結構,有多個功能相同的神經節,都可以指揮身體活動和反應,但隨著生物的進化,這些神經節逐步合並,當進化成為高等生物時,中樞神經出現了,中樞神經中包含大量神經元進行交互。
四、關於區塊鏈在互聯網未來地位的判斷
1、對比特幣的認知:一個基於對等網路架構(P2P)的猜數小游戲,通過高明的金融和輿論運作,成為不受政府監管的」世界性貨幣」。
2、對區塊鏈的認知:一個利用哈希演算法產生」通證(代幣)」的全網信息同步的對等網路(P2P)軟體應用。
3、區塊鏈有特定的用途,如大規模選舉投票,大規模賭博,規避政府金融監管的金融交易等等領域,還是有不可替代的用處。
4、在更多時候,區塊鏈技術會依附於互聯網的B/S,C/S結構,實現功能的擴展,但總體依然屬於互聯網已有技術的補充。對於區塊鏈目前設想的絕大部分應用場景,都是可以用B/S,C/S結構實現,效率可以更高和技術也可以更為成熟。
5、無論是從信息傳遞效率和資源消耗,還是從神經系統進化看,區塊鏈無法成為互聯網的主流架構,更不能成為未來互聯網的顛覆者和革命者。
6、當然B/S,C/S結構發展出來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其問題,但這些將來可以通過商業的方式,政治的方式逐漸解決。
全國有多少人在從事區塊鏈行業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區塊鏈相關企業目前共有4.56萬家,其中在業存續的超過4萬家,其中廣東省佔比高達52.5%。
⑹ 大連夫妻投資失敗,殺害3歲女兒拋屍,自殺失敗將獲刑,是否可以理解
我認為吧,站在這夫妻倆的角度,投資失敗,傾家盪產,已經對當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心灰意冷之際殺了孩子准備自殺,是不想讓孩子孤零零、無依無靠的在世上受苦。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
但自古「法不容情」,法律必須做絕對的公平公正,才能保證其權威性。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任何人都不能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
筆者觀點:
其實,鄭某偉現在欠一屁股債不說,妻子孩子都已經死亡,生活對他來說,早已沒了跟個意義。在我看來,他現在唯一想要的,就是法庭判他死刑。
但是,根據他這樣的情況,法庭未必能判處其死刑。這種想死死不了的感覺想想都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