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比特幣區 > 比特幣最初挖礦

比特幣最初挖礦

發布時間:2025-01-22 03:35:52

比特幣免費挖了幾年才上主網

1.2年。據了解,比特幣主網上線的時間是在2009年,名為創世紀的第一個比特幣區塊被啟動,中本聰通過挖礦的方式獲得首批50個比特幣,標志著比特幣網路開始出現,比特幣正式誕生。
拓展資料:比特幣挖礦有兩種方式:
1.購買礦機自建礦場,這需要較高的成本,主要是一些打算大規模投入挖礦的大戶,由於目前國家對礦場的監管政策,所以自建礦場的難度也就增加,一些小型的礦場已經關停。
2.尋找專業的挖礦公司購買礦機進行託管業務,此類公司主要是以礦場託管來作為盈利點,但礦機所有的管理維護,場地電源都是他們所提供,只需要購買礦機與繳納相應的電費即可,這相對於第一點來說受眾群體較廣,畢竟大戶佔少數,這就相當於是散戶集中挖礦,同時雙方分攤風險,有一定的可行性。
挖礦前注意事項:
一.有的礦工會遇到這種情況,他找別人買礦機,別人告訴他可以挖Yotta,機器是可以挖的,但是沒有超級節點的授權,你挖不了,所以想挖Yotta,首先去找126個超級節點談,因為這是合作挖Yotta的前提。
二、126個超級節點礦工的收益情況,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礦工不管是選擇主超級節點還超級節點參與挖礦,礦工權益都是平等的,所以說誰告訴你他們節點的收益高,這人一定不可信。在YTA挖礦過程中,礦工需要用YTA作為抵押換取存儲空間,才能獲得挖礦資格。
三、有些人以為YTA挖礦的收益一定是跟硬碟容量直接相關,其實這說法是錯誤的。Yotta是做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的,YTA挖礦的收益多少具體是跟伺服器礦機存儲數據的多少有關系;也就是你存儲的數據越多,收益越高,存儲時間越長,收益也越高。

② 比特幣挖礦機的進化史是怎樣的呢

自從比特幣誕生以來,比特幣挖礦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CPU挖礦→GPU挖礦→專業礦機挖礦→礦池挖礦。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用電腦CPU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
隨著大家對比特幣的認可,挖礦的人越來越多,全網算力不斷上升,挖礦難度逐漸上漲。
2010年9月18日第一個顯卡挖礦軟體發布。一張顯卡相當於幾十個CPU,挖礦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之後又有人發明了基於挖礦晶元的專業挖礦設備,即礦機。目前行業領先的螞蟻礦機裝有將近200張BM1387晶元,相當於3萬多張GPU的算力。
隨著更多礦機加入挖礦,單獨的礦機也很難挖到比特幣了。於是,礦工將自己的礦機集中起來,形成了礦場和礦池。

③ 一個比特幣要挖多久

比特幣是一種網路虛擬貨幣。比特幣網路通過「挖礦」來生成新的比特幣。所謂「挖礦」實質上是用計算機解決一項復雜的數學問題,來保證比特幣網路分布式記賬系統的一致性。假設挖礦計算能力為100Mhash/s,每天總計算力為4000Ghash/s,那麼每24小時可以挖出3600個比特幣。

中國的算力已經佔到了全世界的75%以上,也就是說全世界有75%的比特幣都是made in China。 那麼一個比特幣要挖多久?

曾經的比特幣非常好「挖」,普通電腦CPU就能完成,只需下載軟體就可以自動「解題」。但是隨著幣價上漲,想要「解題」的人越來越多,挖礦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現在挖一個比特幣需要消耗的計算量普通人根本無力承擔,普通電腦就別想了。

業內人士表示,在2014年,每天50萬元電費產出100個比特幣,僅電費成本每枚就要5000元。但是到了現在,同樣的成本已經翻了一倍以上,每枚比特幣電費成本高達萬元。

在比特幣的產生機制里,挖礦獎勵是遞減的。比特幣誕生之初,每記一頁賬本,礦工就能拿到50個比特幣,後來記一頁獎勵25個,依次遞減。就像挖金子一樣,一開始挖得多,後來越來越少。每次新增獎勵減少一半的時間點,就叫做比特幣產量減半。

假設挖礦計算能力為100Mhash/s,在2014年每天總計算力為4000Ghash/s,每24小時挖出3600個比特幣。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挖比特幣的難度,相當於1億個骰子扔出小於1億零50的數字,誰先扔出來,誰就獲得記賬權。此時,1億零50就是個哈希值,扔骰子的過程叫做哈希碰撞,而挖礦算力的單位就是每秒鍾多少次哈希碰撞。

目前比特幣全網算力達到236萬萬億次哈希碰撞每秒,相當於20多萬個50米長的標准游泳池裡面水滴的數目。但即便是這么大的算力,也需要10分鍾左右才能碰撞到一個符合要求的哈希值。

2012年比特幣進行了第一次產量減半,2016年7月,比特幣進行了第二次產量減半,目前記一頁賬本獲得的獎勵是12.5個比特幣。下一次減半會發生在2020年左右,而到2040年比特幣總數不會再增加,總量是2100萬枚。

相關視頻:一個比特幣要挖多久

④ 早期比特幣怎麼樣出來

1. 比特幣,這一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最初是由一位或多位身份保密的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2009年創造出來的。
2. 早期的比特幣是通過一個稱為「挖礦」的過程產生的。這一過程涉及使用計算機算力解決復雜的密碼學難題,目的是在比特幣網路中驗證交易,並在區塊鏈上記錄新的交易數據。
3. 參與挖礦的礦工們,通過這一過程不僅驗證交易,還能獲得新發行的比特幣作為獎勵。
4. 在比特幣剛問世時,挖礦的難度相對較低,普通計算機就能參與,而且挖到的比特幣數量相對較多,這使得早期比特幣愛好者能夠積累大量比特幣。
5. 隨著比特幣逐漸受到關注並被更多人使用,挖礦的難度也隨之增加,現在需要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更多的電力支持才能從挖礦中獲得比特幣。

⑤ 〈挖礦系列3〉比特幣礦機發展史

比特幣從發明誕生出來後,比特幣挖礦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現在的礦池是挖礦的方式,非礦機技術)

CPU→GPU→ASIC專業礦機

一、CPU挖礦

說起CPU挖礦,誰是第一個呢?前面文章也說了,就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無明確的證據,按邏輯應該是正確的)。

CPU挖礦是第一代的挖礦。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用電腦CPU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挖出了第一個創始區塊,區塊里包含50個比特幣。

隨後一些極客、程序員、游戲挖機紛紛加入CPU挖礦,但當時的CPU挖礦,僅僅是一種嘗試和好玩,並沒有現在的商業化。

二、GPU挖礦

GPU(圖形處理單元,即顯卡)挖礦是第二代的挖礦。

從CPU換到GPU挖礦,是因為CPU中央處理器是通用性計算單元,裡面設計了計算機很多的分析處理需求,其綜合能力強但單項能力較弱,而比特幣的SHA256 hash運算,是非常單一的無腦重復計算,而且CPU的並行運算能力不強,後來,有人發現GPU的高吞吐率和高並行處理能力,其運算效率比CPU高10倍以上,並且GPU可以超頻使用以提升性能,適用於大規模的並發運算,比如密碼破解,於是人們紛紛轉向GPU挖礦。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比特幣歷史上最貴的吃貨、比特幣Pizza的故事了。沒錯,這個人叫Laszlo Hanyecz,他是個程序員,他在2010年5月22日,用1萬枚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披薩,當時這兩個披薩只值不到50美元,但是這一萬枚比特幣拿到現在值幾個億了。

大家都在說Laszlo Hanyecz肯定腸子都悔青了,但是也未必,因為Laszlo Hanyecz是第一個使用GPU挖比特幣的人,他挖到了非常多的比特幣,當時的1萬枚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了。

圖片來源於網上

但是GPU也存在缺陷,就是原本是做圖像處理的,內置的這些硬體非常好電,散熱也是個問題。

三、ASIC專業礦機挖礦

ASIC專業礦機是屬於第三代的挖礦。

ASIC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縮寫,是一種專門為某種特定用途設計的電子電路(晶元)。用於挖礦的晶元,就是礦機ASIC晶元了。因為被設計為只進行某一挖礦需要的特定演算法,所以ASIC晶元的設計可以簡單的多,成本也低的多。不過最重要的是,就挖礦算力來說,ASIC可以比同時代的CPU、GPU高出幾萬倍甚至更多。

ASIC礦機的出現,是隨著參與挖礦的人越來越多,算力不段上升,而GPU的算力也達到了極限,為了突破這個局限,就有人開始研發專門的礦機。

世界上第一台ASIC晶元的礦機是誰發明的呢?對,就是人稱「南瓜張」的張楠賡的阿瓦隆礦機。

礦機的晶元,需要非常強的研發技術實力,比如通訊領域,最強的晶元研發企業是高通、華為海思,因此礦機的晶元研發是一場高科技的競賽,最早的礦機廠商有龍礦礦機、閃電礦機、瑞典的KNC Minner,都已經從市場上消失,現在市場上最大的礦機廠商包括比特幣大陸(螞蟻礦機)、嘉楠耘智(阿瓦隆礦機)、Bitfury、Watts Miners等,

現在最火爆的礦機當屬比特大陸的螞蟻系列了,後續再詳細介紹如何挑選和購買礦機。

本文只簡單結束了比特幣礦機從CPU、GPU到ASIC的技術發展歷程,而現在的ASIC礦機尤其比特幣大陸的礦機占據了市場70%以上的算力和市場份額,被質疑為「算力霸權」和跟「去中心化」違背,潛在的「51%」攻擊和不公平等。而現在的礦機已經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無論如何發展,也是基於市場和追求利益的行為。後續繼續分析。

⑥ 比特幣初期「挖礦」的用電量不大,為何後期的用電量就增加了呢

因為比特幣的挖礦難度在越來越大。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最初比特幣的挖礦難度非常小,一個區塊就可以獲得幾萬個比特幣,但隨著比特幣的挖掘量越來越大,這就意味著比特幣的可供挖掘量越來越少,所以挖礦的難度越來越大,耗電量自然就增加了。

我們首先理解一下比特幣的挖礦知識。

因為比特幣的總量是恆定的,這就意味著比特幣的挖掘只會變得越來越大,並且難度越來越高。在比特幣發行初期,用戶的普通電腦就可以挖掘比特幣,但隨著比特幣的挖掘難度越來越高,現在只有專業的礦機才能去精準挖掘比特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後比特幣的挖掘難度將會呈指數級的趨勢上升。

最後,比特幣只不過是一種虛擬貨幣,不建議我們普通投資者參與到比特幣市場當中,畢竟比特幣行情的波動太大了。

⑦ 挖礦的演變

從最早的比特幣被發明出來,中本聰挖出第一個創世區塊獎勵50個BTC後,開創了挖礦的時代。

CPU挖礦:

CPU挖礦是比特幣挖礦門檻最低的時期,也是用戶最少的時期,也是獎勵最多的時期,那時候一個塊的獎勵是50個BTC,不過這個時候的BTC毫無價值。這個時候用戶只需要有電腦,並在電腦上安裝一個叫bitcoin-miner的程序,就可以進行挖礦了。因為CPU挖礦現在無法考證,必要的地址填寫,錢包注冊依然是需要的。CPU的挖礦單位為KH/S,現在比特幣的總算力已經達到了EH/S,這其中的差距已經到了10的15次方以上,CPU的算力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越來越多的好事者開始研究比特幣,這個時候大家會發現cpu只有一個,挖礦的話人越多你的可能性越低,而算力的提升在CPU上已經發展到了瓶頸,大家開始嘗試依靠其他設備來實現更高效的挖礦,一些極客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計算機的另外一個計算設備GPU上。

GPU顯卡挖礦:

GPU挖礦把比特幣挖礦帶入到了以M為單位的算力時代,一M是一K的1024倍,相當於一個GPU挖礦者最起碼需要幾十個CPU才能相提並論,如此大的差距,大家自然把礦機的主力放到GPU挖礦上面。2010年年底開始比特幣算力開始了第一次跨越。

GPU挖礦最知名的礦工就是披薩哥,也是我們每年5月22日「比特幣披薩日」的始作俑者。比特幣也從披薩開始變成了有價值的貨幣,這個時候也有人開始計算自己的投入產出比,也就有了交易產生。不過這個時候比特幣的價格還是要按照1分來計算。

GPU越來越普及,大家自然不滿足於當下的算力,開始有人通過組裝GPU的核心晶元來進行挖礦,這也是早期的FPGA礦機。這個時候其實已經進行到了比特幣挖礦的第三個階段,GPU和FPGA共同存在,也是在2011年年底-2012年之間比特幣的算力經歷了第二次跨越。

專業礦機:

FPGA是一種集成電路的技術,也可以說是ASIC的前身,而ASIC是一種專門為挖礦設計的集成電路,特點也取決於比特幣的不需要太多CPU資源的特性(這其中所說的是CPU的內存資源),這個時候比特幣挖礦開始走向專業時代,晶元從110nm一直發展到現在7nm。

算力購買:

雲挖礦雲算力是2019年比較火熱的行業,雲挖礦指的是託管礦機,通過雲挖礦平台購買礦機並託管,向託管平台繳付管理費和電費,獲得挖礦收益。雲算力簡單說就是不需要你付電費和管理費,只需要你付出你購買算力的時間成本,如果你購買1年的時間,可以根據當下的價格算出未來一年你的算力收益,但是要注意的是你購買的只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算力,到期之後這些算力和你是沒有關系的。

隨著市面上更多其他虛擬貨幣的誕生,虛擬貨幣的產品形態和挖礦方式也隨之慢慢進行改變,到如今,各種各樣的挖礦概念層出不窮。

可以看出它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CPU挖礦,到GPU挖礦,再到專業礦機,最後發展為每個人都能參加的雲挖礦。

礦機發展從CPU到ASIC挖礦變得越來越專業,挖礦的商業從礦池、礦機再到雲挖礦和雲算力,經歷了從易到難,再從難到易的全過程。

交易所的交易挖礦曾經幾乎撼動了交易所的排名,一夜之間大大小小的交易挖礦層出不窮;你看花時間看廣告、玩游戲、寫文章等,耗費時間的都可以被稱為注意力挖礦,讓每個人意識到注意力的耗費是值錢的;經過自己的思考、經驗得出的內容分享,也可以被稱為腦力挖礦經驗挖礦;甚至跑步、睡覺都能挖礦,瞬間有一個人全天都在挖礦的感覺。

伴隨著挖礦概念的濫用,更多的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區塊鏈項目,身處其中,希望每個項目真真實實的把產品做好、落地成功,而不是經常炒作概念割一把韭菜。

閱讀全文

與比特幣最初挖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以太坊分叉成功了嗎 瀏覽:905
支付寶充值到BTc 瀏覽:370
陀螺世界的算力怎樣賣 瀏覽:643
以太坊代幣還沒上主網的有哪些 瀏覽:980
阿里算力中心 瀏覽:675
怎麼進玩BTc群 瀏覽:221
btc如何轉移平台 瀏覽:361
以太坊發行多少錢 瀏覽:232
買虛擬貨幣不給錢 瀏覽:77
新的民法通則關於數字貨幣 瀏覽:568
比特幣與美元有什麼聯系 瀏覽:981
數字貨幣短頻交易的盈利需要繳納 瀏覽:760
挖btc去哪個礦池好 瀏覽:350
虛擬貨幣分析視頻 瀏覽:543
可以看高手交易btc的網站 瀏覽:157
比特幣韓國買中國賣合法嗎 瀏覽:498
cpu算力差距 瀏覽:846
摩根出售btc 瀏覽:729
數字貨幣生意 瀏覽:612
比特幣螞蟻礦機s9耗電量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