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陌陌的摩爾到底是誰
㈡ 比特幣如何算出來的
要想了解bitcoin的技術原理,首先需要了解兩個重要的密碼技術: HASH碼:將一個長字元串轉換成固定長度的字元串,並且其轉換不可逆,即不太可能從HASH碼猜出原字元串。bitcoin協議里使用的主要是SHA256。
公鑰體系:對應一個公鑰和私鑰,在應用中自己保留私鑰,並公開公鑰。當甲向乙傳遞信息時,可使用甲的私鑰加密信息,乙可用甲的公鑰進行解密,這樣可確保第三方無法冒充甲發送信息;同時,甲向乙傳遞信息時,用乙的公鑰加密後發給乙,乙再用自己的私鑰進行解密,這樣可確保第三者無法偷聽兩人之間的通信。最常見的公鑰體系為RSA,但bitcoin協議里使用的是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和現金、銀行賬戶的區別? bitcoin為電子貨幣,單位為BTC。在這篇文章里也用來指代整個bitcoin系統。 和在銀行開立賬戶一樣,bitcoin里的對應概念為地址。每個人都可以有1個或若干個bitcoin地址,該地址用來付賬和收錢。每個地址都是一串以1開頭的字元串,比如我有兩個bitcoin賬戶,和。一個bitcoin賬戶由一對公鑰和私鑰唯一確定,要保存賬戶,只需要保存好私鑰文件即可。 和銀行賬戶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銀行會保存所有的交易記錄和維護各個賬戶的賬面余額,而bitcoin的交易記錄則由整個P2P網路通過事先約定的協議共同維護。 我的賬戶地址里到底有多少錢? 雖然使用bitcoin的軟體可以看到當前賬戶的余額,但和銀行不一樣,並沒有一個地方維護每個地址的賬面余額。它只能通過所有歷史交易記錄去實時推算賬戶余額。 我如何付賬? 當我從地址A向對方的地址B付賬時,付賬額為e,此時雙方將向各個網路節點公告交易信息,告訴地址A向地址B付賬,付賬額為e。為了防止有第三方偽造該交易信息,該交易信息將使用地址A的私鑰進行加密,此時接受到該交易信息的網路節點可以使用地址A的公鑰進行驗證該交易信息的確由A發出。當然交易軟體會幫我們做這些事情,我們只需要在軟體中輸入相關參數即可。 網路節點後收到交易信息後會做什麼? 這個是整個bitcoin系統里最重要的部分,需要詳細闡述。為了簡單起見,這里只使用目前已經實現的bitcoin協議,在當前版本中,每個網路節點都會通過同步保存所有的交易信息。 歷史上發生過的所有交易信息分為兩類,一類為"驗證過"的交易信息,即已經被驗證過的交易信息,它保存在一連串的「blocks」裡面。每個"block"的信息為前一個"bock"的ID(每個block的ID為該block的HASH碼的HASH碼)和新增的交易信息(參見一個實際的block)。另外一類指那些還"未驗證"的交易信息,上面剛剛付賬的交易信息就屬於此類。 當一個網路節點接收到新的未驗證的交易信息之後(可能不止一條),由於該節點保存了歷史上所有的交易信息,它可以推算中在當時每個地址的賬面余額,從而可以推算出該交易信息是否有效,即付款的賬戶里是否有足夠余額。在剔除掉無效的交易信息後,它首先取出最後一個"block"的ID,然後將這些未驗證的交易信息和該ID組合在一起,再加上一個驗證碼,形成一個新的「block」。 上面構建一個新的block需要大量的計算工作,因為它需要計算驗證碼,使得上面的組合成為一個block,即該block的HASH碼的HASH碼的前若干位為1。目前需要前13位為1(大致如此,不確定具體方式),此意味著如果通過枚舉法生成block的話,平均枚舉次數為16^13次。使用CPU資源生成block被稱為「挖金礦」,因為生產該block將得到一定的獎勵,該獎勵信息已經被包含在這個block裡面。 當一個網路節點生成一個新的block時,它將廣播給其它的網路節點。但這個網路block並不一定會被網路接受,因為有可能有別的網路節點更早生產出了block,只有最早產生的那個block或者後續block最多的那個block有效,其餘block不再作為下一個block的初始block。 對方如何確認支付成功? 當該筆支付信息分發到網路節點後,網路節點開始計算該交易是否有效(即賬戶余額是否足夠支付),並試圖生成包含該筆交易信息的blocks。當累計有6個blocks(1個直接blocks和5個後續blocks)包含該筆交易信息時,該交易信息被認為「驗證過」,從而該交易被正式確認,對方可確認支付成功。 一個可能的問題為,我將地址A裡面的余額都支付給地址B,同時又支付給地址C,如果只驗證單比交易都是有效的。此時,我的作弊的方式為在真相大白之前產生6個僅包括B的block發給B,以及產生6個僅包含C的block發給C。由於我產生block所需要的CPU時間非常長,與全網路相比,我這樣作弊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網路節點生產block的動機是什麼? 從上面描述可以看出,為了讓交易信息有效,需要網路節點生成1個和5個後續block包含該交易信息,並且這樣的block生成非常耗費CPU。那怎麼樣讓其它網路節點盡快幫忙生產block呢?答案很簡單,協議規定對生產出block的地址獎勵BTC,以及交易雙方承諾的手續費。目前生產出一個block的獎勵為50BTC,未來每隔四年減半,比如2013年到2016年之間獎勵為25BTC。 交易是匿名的嗎? 是,也不是。所有BITCOIN的交易都是可見的,我們可以查到每個賬戶的所有交易記錄,比如我的。但與銀行貨幣體系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的賬戶本身是匿名的,並且每個人可以開很多個賬戶。總的說來,所謂的匿名性沒有宣稱的那麼好。 但bitcoin用來做黑市交易的還有一個好處,它無法凍結。即便警方追蹤到了某個bitcoin地址,除非根據網路地址追蹤到交易所使用的電腦,否則還是毫無辦法。 如何保證bitcoin不貶值? 一般來說,在交易活動相當的情況下,貨幣的價值反比於貨幣的發行量。不像傳統貨幣市場,央行可以決定貨幣發行量,bitcoin里沒有一個中央的發行機構。只有通過生產block,才能獲得一定數量的BTC貨幣。所以bitcoin貨幣新增量決定於: 1、生產block的速度:bitcoin的協議里規定了生產block的難度固定在平均2016個每兩個星期,大約10分鍾生產一個。CPU速度每18個月速度加倍的摩爾定律,並不會加快生產block的速度。 2、生產block的獎勵數量:目前每生產一個block獎勵50BTC,每四年減半,2013年開始獎勵25BTC,2017年開始獎勵額為12.5BTC。 綜合上面兩個因素,bitcoin貨幣發行速度並不由網路節點中任何單個節點所控制,其協議使得貨幣的存量是事先已知的,並且最高存量只有2100萬BTC
㈢ 區塊鏈礦工如何理解(區塊鏈曠工的主要工作是)
區塊鏈挖礦是什麼意思「挖礦」,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腦海中能出現的動作,就是用鐵鍬在土裡挖,但現在我們用的不再是鐵鍬,而是電腦。我們不是在土壤中挖掘,而是在一個數據池中挖掘,我們不再挖掘黃金和煤炭等實物,而是爭奪記賬的權利。1.挖礦是對一段時間內比特幣系統中的交易進行確認,並記錄區塊鏈上新區塊形成的過程。這些礦工被稱為礦工。2.采礦是記賬的過程,礦工是記賬員,區塊鏈是總賬。3.比特幣系統的記賬權是去中心化的,即每個礦工都有記賬權。成功搶到記賬權的礦工將獲得系統新的比特幣獎勵。挖礦就是生產比特幣的過程。
1.挖礦什麼意思
古代的采礦可以上溯到石器時代對石器材料的選取。後來,隨著冶金業的興起,采礦、選礦技術也逐漸發展起來。茲分別介紹中國古代的露天開采、地下開采、井巷支護、岩石破碎、井巷通風、照明、排水、提運、選礦等方面。
露天開采各種金屬礦脈或礦體的地表露頭、坡積或殘積礦床很多,因此,露天開采成為古代一種重要的采礦方法。露天開采又可分成掘取法和墾土法。
2.挖礦是比特幣中為做活動累積收入的代稱。
挖礦是由最近比特幣火爆帶出來的。比特幣作為一種虛擬貨幣,可以兌換現實貨幣。而在網路中獲取比特幣的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參與相關活動,這些活動像網路游戲中的挖礦一樣,需要慢慢積累財富換取比特幣。
區塊鏈的挖礦是什麼意思?2009年中本聰發明比特幣,並且設定了比特幣只有2100萬個,加入到比特幣網路中,通過參與到區塊的生產中,提供工作量證明(PoW),即可獲得比特幣網路的獎勵。這個過程即是挖礦。
「挖礦」的概念取自於我們現實經濟生活中已有的概念,黃金挖礦、白銀挖礦等,因為礦物是有價值的,所以才驅使人們去付出勞動力來挖。
比特幣挖礦還有一個重要的點是因為參與挖礦的礦工認可比特幣的價值,他們挖礦挖到的比特幣市場上有人願意花錢。所以,比特幣的挖礦是有意義的。
(3)每個比特幣下降一摩爾擴展閱讀
比特幣的貨幣特徵
1,去中心化
比特幣是第一種分布式的虛擬貨幣,整個網路由用戶構成,沒有中央銀行。去中心化是比特幣安全與自由的保證。
2,全世界流通
比特幣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管理。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
3,專屬所有權
操控比特幣需要私鑰,它可以被隔離保存在任何存儲介質。除了用戶自己之外無人可以獲取。
4,低交易費用
可以免費匯出比特幣,但最終對每筆交易將收取約1比特分的交易費以確保交易更快執行。
5,無隱藏成本
作為由A到B的支付手段,比特幣沒有繁瑣的額度與手續限制。知道對方比特幣地址就可以進行支付。
6,跨平台挖掘
用戶可以在眾多平台上發掘不同硬體的計算能力。
㈣ 摩爾幣是什麼
虛擬幣, 需要謹慎投資。就怕是虛擬盤。
㈤ 比特幣真的只有2100萬個嗎
回答是,雖然不是一直發發發直到20999999.97690000個就直接停止那麼簡單粗暴(順便,引用小數點後那麼多位是因為比特幣的劃分單位為聰,就是中本聰的聰,1聰是0.00000001個比特幣),但大體上就是這樣。
比特幣的產生方式是挖礦,也就是礦工通過解答加密學問題爭奪記賬權,完成記賬的礦工將得到系統給予的比特幣獎勵。
格林尼治時間2009年1月3日18點15分05秒,中本聰挖出了比特幣網路的第一個區塊,也就是編號為0的創世區塊。
從創世區塊到第20999個區塊為階段1,在這個階段里礦工每完成一個區塊的記賬,可以得到50個比特幣的獎勵,也就是比特幣網路中每生成一個新區快,比特幣的數量就增加50。
出於某些原因,中本聰認為比特幣產生的速度應該遞減。於是從第21000個區塊(該區塊產生於2012年)開始,稱為階段2,每生成一個新區塊只增加25個比特幣。
這樣繼續下去,每生成21000個區塊,比特幣就進入下一個階段,每個新區塊帶來的新比特幣數量減半。直到第33次減半時,每個塊產生的新比特幣從0.0021個直接減為0個。
這樣算一下,總共產生的比特幣就是20999999.97690000個。
說某個超智慧文明終於造出了一部超級電腦 Deep Thought(深思)——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叫超級AI。這個AI剛啟動就宣布,我是宇宙所有時間里第二強大的電腦。於是這些智慧生物興奮啊,就問了它,請告訴我們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答案)吧。AI 聽了,思考了一會,回答說,這個問題太復雜,我需要用800萬年才能計算出結果。
於是經過准備,AI 進入了漫長的計算中,彷彿冬眠一般。智慧生物們一直等待著它,並准備了盛大的慶祝典禮來歡迎這個終極答案。當時間終於到來的時候,三個當年問問題的生物的後人帶著緊張和興奮來見AI,發現 AI 已經醒了。於是他們立刻問,答案是什麼?
AI 卻奇怪地猶豫了一下,問,你們確定真的要知道答案嗎?他們說,當然啊!於是 AI 嘆了口氣,說好吧,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is ... 42.
智慧生物們目瞪口呆。後續我們這里先不談。這個經典的段落後來成為科幻史上的一個梗,曾經Google搜索有個彩蛋(大家還記得大明湖畔的 Google 吧),如果你搜索上面那段英文,Google就會告訴你,答案是42~
然後回到我們的正題,21 million的21是什麼?回答:是42的一半。
㈥ 什麼是梅特卡夫定理
這條定律是用乙太網絡的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定律表示,網路的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某種網路,比如電話的價值隨著使用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創始人,計算機網路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梅特卡夫定律認為,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決定了新科技推廣的速度。梅特卡夫定律常常與摩爾定律相提並論。這是一條關於網上資源的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網路上聯網的計算機越多,每台電腦的價值就越大。新技術只有在有許多人使用它時才會變得有價值。使用網路的人越多,這些產品才變得越有價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來使用,最終提高整個網路的總價值。一部電話沒有任何價值,幾部電話的價值也非常有限,成千上萬部電話組成的通訊網路才把通訊技術的價值極大化了。當一項技術已建立必要的用戶規模,它的價值將會呈爆炸性增長。一項技術多快才能達到必要的用戶規模,這取決於用戶進入網路的代價,代價越低,達到必要用戶規模的速度也越快。有趣的是,一旦形成必要用戶規模,新技術開發者在理論上可以提高對用戶的價格,因為這項技術的應用價值比以前增加了。進而衍生為某項商業產品的價值隨使用人數而增加的定律。
信息資源的奇特性不僅在於它是可以被無損耗地消費的(如一部古書從古到今都在"被消費",但不可能"被消費掉"),而且信息的消費過程可能同時就是信息的生產過程,它所包含的知識或感受在消費者那裡催生出更多的知識和感受,消費它的人越多,它所包含的資源總量就越大。 互聯網的威力不僅在於它能使信息的消費者數量增加到最大限度(全人類),更在於它是一種傳播與反饋同時進行的交互性媒介(這是它與報紙,收音機和電視最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梅特卡夫斷定,隨著上網人數的增長,網上資源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梅特卡夫法則是基於每一個新上網的用戶都因為別人的聯網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機會。指出了網路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和正反饋性:聯網的用戶越多,網路的價值越大,聯網的需求也就越大。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了從總體上看消費方面存在效用遞增-即需求創造了新的需求。
科斯定律:交易費用對企業產生的影響
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1910年生於倫敦,1931年取得倫敦經濟學院商學學士學位。1932年,科斯來到美國,研究產業的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問題,目的是發現產業為什麼以不同方式組織起來。通過對美國許多企業的調查,他形成了一個新的概念--交易費用,而且運用這個概念對企業為何存在及企業的規模應該有多大作出了解釋。他的這一理論在50年後獲得諾貝爾獎。
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是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可以說,他是產生企業的根本原因。企業組織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部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在決定他們做生意的方式和生產什麼的時候必須計算交易費用。如果做一筆交易的費用大於交易所帶來的利益,那筆交易就不會發生或實現。企業的最優規模由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等於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的那一點決定。事實上,決定建立企業是否有利可圖的正是這些費用和那些企業運行必將帶來的費用的對比。為了確定企業規模,必須考慮市場成本和不同企業的組織成本,而後才能確定每一個企業生產多少種產品和每一種產品生產多少,也就是企業的規模有多大。
網路的出現正是從多方面降低了交易費用。當交易費用為零時,企業的性質和規模將發生根本的變化。
即使在數字革命之前,科技在公司的演進過程中也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通過大量採用先進科技成果,公司大大降低了運作成本,數字科技繼續承擔了這一任務。但有些不同的是,它在極大地降低了公司運作成本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市場自身的成本。在摩爾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共同作用下的新型市場已經形成。而在這個新型市場中交易費用是成指數比例下降的。
由此而來的影響是雙方向的:幾乎所用產品和服務的交易費用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它在開放市場里下降的速度遠勝於在公司里下降的速度。我們完全可以預測:通過降低交易費用可以使市場變得更有效率。如果公司擴展到它的下一筆交易和在公司外完成一樣廉價,如果外部世界的成本更加便宜了會怎麼樣?自然的想法是公司的規模會萎縮。如果科斯先生關於市場和交易費用關系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更令人驚異的結論:公司規模縮減法則:隨著在開放市場交易成本趨向於零,公司的規模也會趨向於零。
我們並不是說這樣的事即將發生或可能發生。對於大部分的復雜交易來說,還是需要很多的交易費用。但是,公司性質肯定會發生變化,或者說已經在變化中了。公司的概念從一個由員工和固定資產組成的物理實體逐漸讓步給所謂的虛擬組織。在這種組織形式里員工可能是部分時間工作或者是合同工,資產可能被多家組織共同擁有,公司內、外的分野越來越模糊。個人可能參加多家企業,正如當今的大企業家一樣。企業的組成將更加圍繞與交易密切相關的事件而不再是注重傳統意義上的永存不朽了。
在過去十年間發生的外包熱和很多的公司規模縮減,其本質原因都是對在開放市場中交易成本下降做出的反應。正如公司規模縮減法則所指出的那樣,美國勞工部已經預測:未來幾年,美國最大的僱主將是"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