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BMEX交易所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是正規的嗎
比特幣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採用點對點網路與共識主動性,開放源代碼,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在投資比特幣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項目存在的風險,對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鏈上活躍度等信息了解清楚,而非盲目投資或者誤入資金盤。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 未來金融三問
文/肖小跑
面向未來最好的姿勢是問問題,問問題最好的態度是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問起——於是有了這篇 「未來金融三問」 。也許不太成熟,但都是我自己想了很久的問題。
1. 最有前(錢)景的地方在哪裡?
我入行時的「職場聖經」是Michael Lewis老師的 《說謊者的撲克牌》 。
書中有一段,描述他拿到Salomon Brothers債券銷售的offer,第一天去報道時的感覺: 「並不像是去上班,而更像是去領彩票獎金」 。
人生第一份工作直接拋給他了一袋子金磚——他的工資是自己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的兩倍多。教授年近50,已經站在了自己領域的頂峰;而他24歲,剛摸著山腳的第一塊石頭。
他的結論是:這個世界沒有「公平」。
1985年的華爾街是世界上最有前(錢)景的地方,Salomon Brothers是當年街上最handsome的 boy。後面的幾十慎攜困年裡,「金融投行」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彌達斯,點石成金 (彌達斯的觸摸,The Midas touch) ,從華爾街到倫敦金融城到香港再到上海,它觸到的東西都會變成金子。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個行業依然寬念是金色的——全球金融業界共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賺錢的一年。2022年也許還有更大的紅包。
但「中彩票」的驚喜感已經沒有了,《說謊者的撲克牌》、《華爾街之狼》中那些「沒有明天」的狂歡消失了,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說不出的「中年疲乏感」——明天還要面對沒完沒了的監管,和經濟學家們無時不刻不在提醒我們的「醞釀中大危機」。真正的樂趣已經不在這里了,在「別處」。
為什麼曾經的金融業界會有那麼巨大的虹吸力?
絕不僅僅是因為賺得多, 更因為它是一台能將「聰明」轉化為「金錢」的大機器 。在這里,總有人會因為解決了一個錢的難題、把一個精妙的設計變成現實、或升級成市場 游戲 高階玩家而變得富有。《大空頭》里的MBS、CDS、CDS平方、tranche、高斯定理、奇異期權這些工科天才們的傑作,雖然被貼上了「貪婪」的標簽,但誰沒有私下偷偷贊嘆過「真牛逼」?
但這已經是「過去」了。現在的並購和投行從業者,感覺就是普通打工人。而那台神奇的機器,被搬進了市值2萬億美元的加密業界。曾經投行精英的金手指,長在了幣圈、DeFi、web3開發者、和迷因NFT的「鑽石手」(diamond hand)上。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嫉妒、FOMO和的抑鬱。
所以錢景已經從金融進入了加密行業了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證據在一首唐詩里: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
和「商人」一樣, 「華爾街皈依者」其實是一個符號 ,無關領域。它代表一類特殊群體,他/她們心跳的動力來自於「波動」——茶葉、菜市場里的大蔥、股票、大宗商品、債……當然還有比特幣。他/她們有一門「手藝」,能夠承受任何波動、能適應任何錯綜復雜的市場結構。
三十年前,這個群體在大宗商品市場上享受過的所有快樂,啪,現在都沒了。驀然回首,發現快樂的影子嬉笑著,躲進了加密行業。那些在傳統市場里,被「低利率」、「監管」、「冷兵器內卷」而廢了武功的舊策略,都在這里重獲了新生。
比如高頻做市:這個在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隱游上近乎寡頭的行業,在加密貨幣領域,羊毛遍地,就一把小手槍就可以「打著棗,吃到飽」。
還有「泡菜溢價」(泡菜溢價——每次牛市,韓國人民對加密貨幣的強烈需求 ,都會把價格推得比別國高,是為「泡菜溢價」)、期現套利、日間動量、統計套利。
一年又一年,只要人類依然是「單向度」的人,價值評價體系依然是「增長」,前(錢)景就會繼續向那些可以用杠桿和衍生品來「套現時間」的地方移動。
結局依然是卷。這便是「單向度人間」的必然歸宿。
2. 到底什麼才是「價值」?
我們都渴望得到有「價值」的資產,擁有財富。 但「價值」是什麼呢?它是真實存在的嗎?
不管你的財富成分是什麼,它們的「價值」映射在你心中,大概率都是價格標簽上那一串「數字」。 你擁有資產的「價值」,只是電子屏幕上顯示的數字。
「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對它拳打腳踢;但你仍然可以「討論」它,用它來衡量現實世界存在的意義。
哲學中的 「唯名論」(normalist)有分教:概念不是「真實存在」,只是談論「真實存在」時用的「符號」和「標簽」——除了便於邏輯推理,它其實什麼也不是。 而我們和動物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人」可以相信、思考、和討論虛構的概念,也能自己「構建」出一個世界。
「價值」也只是一個符號。你堅信的「價值」,其實是人類自己的「構建」出來的。
太抽象了。好在幣圈這個神奇的地方,經常可以給你莫名其妙的啟發。
去年最火的劇是《魷魚 游戲 》。跟著它一起爆紅的,還有一款叫做 SQUID(魷魚幣) 的項目。去年10月開始,它的價格一周內飆升了23萬倍;然後在一個月後光速歸零。
魷魚幣是個騙局。雖然這又是一場對韭菜智商的侮辱,但其中的「反跌」設計,卻奇怪地讓我明白了「價值」這件事的本質:
魷魚幣的經濟模型中有一個 「反跌」(anti-mping) 的設計。買它不難,但是「賣」需要滿足一些條件:
一句話總結:這是一款「買了就賣不出去的」東西。
此設計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把「賣」這個動作扼殺在搖籃中——當「買壓」遠遠大於「賣壓」,一周飆升23萬倍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這個案例讓我此起彼伏。 「買壓大於賣壓」 這句話太熟悉了。不管您持有什麼品類的「價值」——房子、股票、還是比特幣,每當它們價簽上的數字增加時,一定會有專家解讀:價格上漲是因為「買家比賣家多」。
這其實是一句很正確的廢話: 因為「買家比賣家多」和「漲了」是一個意思。
每個交易發生時,這筆交易中都只有一個(成交的)買家和一個(成交的)賣家。所以理論上,在某一個價格上的「買家」永遠不會多於「賣家」。而如果一個賣家都沒有,交易根本不會發生,也就不會有價格。
所以「買家多於賣家」的意思是:由於看到了某種「價值」,想 「擁有它」的熱情更高,有更多的人願意出價得到它——這曾經是歲月靜好的時代里,我們默認的常識。
而魷魚幣卻像滅霸一樣,生生地把「賣家」的人數消滅掉了一半,強制要求「買入」的數量永遠多於「賣出」——於是「價值」這件事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數字 游戲 :
只要所有人都「買」某個東西,然後齊心協力「hold」住這個東西不賣,讓「買入」的數量永遠多於「賣出」,它的價格就一定會上漲,我們就一定會發財——而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不管是jpeg文件、GameStop一樣的垃圾股票、還是狗幣,都和「價值」、「上漲」、「發財」沒有關系。
於是一個新的價值理論出現了。或者應該說是一種「 新常識」和信念 ——這種信念的名字是「鑽石手(diamond hand)」,「HODL」,以及上一篇文章(《里拉「榮譽謀殺」》)提到的(3,3)博弈最優解。
只是有一個邏輯上的小問題:如果不賣,這些」價值「就會永遠留在「紙面」上。一旦試圖變現,從「hold」陣營到了「賣」的陣營,「價值」就有可能會崩潰。
當然,除非這個東西已經有了規模效應。如果你在10年前用100美元買了一大堆比特幣,十年後的今天賣掉一兩個就可以實現財富,且「賣兩個比特幣」的動作對其當前價格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比特幣就變成了一種價值存儲。
仔細想想,世界上大部分「價值」似乎都是這么誕生的。「只能買不能賣」——可以被解讀為騙局,也可以被解讀為「需求」。而需求就是價值。
3. 貨幣體系的靈魂拷問
最後一問是來自王瑋老師的 貨幣靈魂三問 (節目全文):
信用貨幣體系,尤其是」央行—商業銀行」二元貨幣體系是人類 社會 迄今為止最合理的模型。如果顛覆掉它,用任何其他模型都回答不好三個問題。我們必須有一個「信用創造」機制,否則會陷入比通脹更悲慘的境地。
我都同意。只是: 我們是不是還要往前看?
人類 社會 已經經歷過的、以及它未來將經歷的東西也許是不同的。我們已經經歷過一個必須利用信用貨幣體系來實現人類富足、保持基本物質生活水平無憂的時代。過去幾十年,信用貨幣體系確實使地球上幾十億人口實現了物質生活保障,以至於新冠這么多年,大家大概率還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到了大概率不會再出現生存問題的階段。
如果人類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再往後,我們還需要這么大的信用程度來支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機制嗎?或者,我們已經實現了 歷史 階段性目標, 下個階段是不是不再需要信用乘數來支持發展,而是倒過來,換成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發展模式?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真的需要一種「點對點」的、信息和價值完全綁定的貨幣體系?
下個階段最理想的貨幣體系雖然還沒出現,但至少知道現在的貨幣體系是有問題的——這個世界需要多少錢?明顯是太多了。
我們已經習慣了「線性」思維,覺得一次只能有一個世界、一種形態。如果當下的體系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某種巨大問題,它才會迭代成為另一種更好的「新形態」。然後接著再往前迭代。
但是如果現實和虛擬世界開始「並行發展」呢?會不會在信用貨幣發展的同時,有另外一種「自下而上」的形態同時發展?
在我有生之年,「現實世界」大概率依然會干預到「虛擬世界」。元宇宙到底長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現實人類 社會 」里,一定可以找到鏡子。
— End —
3. 工業文明有哪些特徵
一、數字經濟的基礎框架
朱嘉明老師(著名經濟學家)認為:數字經濟是突變,是演化產生的結果,而不是漸變。所以,它與我們熟悉的工業文明和以前的農業文明,都有很大的差別。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研究其實還很不到位,只是嘗試去羅列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差別。
1.數字經濟區別於工業文明的部分特點
工業文明有四個特點:
第一,以生產為中心,整個社會都在努力把資源交給生產者,交給企業;
第二,經濟資源的分配,尤其是金融資源的分配,是以物權和債權為基礎進行;
第三,主要採用「公司」這種組織形式。我們通過幾百年之前的商法革命,將公司作為法人主體建立起來,明穗實現了有限責任制;
第四,工業文明的貨幣是信用貨幣。它是真正的虛擬貨幣,只是賬本上的一串數字。從實物貨幣到信用貨幣的發展,是為了應對貿易和賬期的需求。
數字文明與之相對應:
第一,以交易為中心,強調交易的效率和低磨擦;
第二,對應物權,提出一個概念叫「數權」;
第三,組織形態從過去的公司組織,轉變成自協組織;
第四,貨幣不激圓卜再是單極的,而是基於不同的需求在不同層面上流轉的多級數字通證。
2.物權、債權體制和數權體制的不同
現有銀行普遍採用信用貨幣制度。因此,在社會上流轉的貨幣,本質上只是某家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的一個數字而已。
由於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要添加一個數字,在資產端也要添加一個數字與之相平衡。因此,資產負債表也叫平衡表,即balance sheet。即你在右端增加一個數字,那麼在左端也必須增加一個數字以保證左右兩邊的平衡。
在工業經濟時代,我們在左端增加的數字(資產項)只有兩類:物權和債權。
所謂物權,是可以衡量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比如房子、地、機器設備,動產或者不動產等。物權可以放在資產負債表的左端腔稿,只要銀行認,它就可以在右端對應釋放出貨幣,也就是將金融資源分配給你。
所謂債權,是在過去長期的經營活動中,通過交易記錄證明你有比較強的還債能力。比如你在大公司工作,未來收入可預期。因此,銀行可以在沒有物權抵押的情況下,僅僅基於信用記錄,給你釋放一筆貨幣。
這時資產負債表左端抵押的,僅僅只是你的一張欠條。這就是債權。
銀行發放或者創造貨幣,是僅僅基於物權和債權來創造的。互聯網問世20多年後,發生了很大的差別。
比如去年全國非常火的網紅薇婭,以她為中心的團隊只有10個人,卻創造了4.6億的銷售額。排名第二的李佳琦,是賣口紅賣得非常好的男性。
如今,這些人正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量出現。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他們理解成網紅或者粉絲經濟,因為這些人有知識、有影響力、有專業技能,有非常強的社交能力。
但是如果按照物權和債權體系來衡量的話,他們既沒有物權也沒有債權,因此得不到相應的金融資源的支持。所以,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少數幾個網紅冒出來。
在工業文明或農業文明時代,我們永遠都是用存量去進行金融資源分配的。那麼在我們的經濟已經開始以技術、影響力、知識和創新為基礎來進行增長時,我們如何衡量人在其中所具有的價值?因此,我們提出數權的概念。
數權,是憑借可信數字證據要求其他利益主體不跨越邊界利益,依據合約、約定採取行動的權利。
這個可公開驗證,而且可信的數據,目前最好的載體就是區塊鏈。區塊鏈能夠通過眾多節點、去中心、簽名、時間戳等非常強悍的手段,保證數據的可信和有效性。如果沒有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數字記錄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將很難確認。
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人的創造力、影響力、知識水平、專業程度、創新能力,在未來的經濟生活當中,將大幅度地被可信數據所記載。
那「是否能基於可信數據記錄來創造和分配金融資源」,將成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當然,不只是創造貨幣,還包括貨幣的分配和交易。
在數字經濟的基本框架之下,我們看到進入數字金融或者數字經濟現在有兩條路徑,這兩條路徑一直在交戰當中:
一條是把區塊鏈當成一個可信的資料庫,為金融等機構提供可信數字證據。
某種意義上講,幣圈和鏈圈在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在鏈圈,是把大量的交易記錄或重要的證據存在區塊鏈上,將其變成可信的數字證據。但最終到分配金融資源這一步時,還要回到傳統金融機構去分配金融資源。
這類是改革,目前中國只允許以這種方式發生。
另一條路徑是一種激烈的變化。
比如比特幣、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採取的路徑,我根本就不與你商量,直接把貨幣創造和貨幣分配的權利數字化,以至於讓銀行的存在都成為疑問。
這種激烈的方式是和數字經濟本身的內在需求融合在一起的。
這兩條路徑未來如何發展,是我們現在研究中相當關注的問題。
當然,我是提倡通證的。通證可能在兩條路線中相對比較折中,我們認為金融工具、金融載體,可以是多層級的,不一定馬上就要取代貨幣;但可以在股票、證券、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資產支持證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 抵押支持債券或者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層面上,先做一些實驗。
現在鏈圈會更更保守一些,認為這樣做也會違反監管條例,所以乾脆只做數字證據。
但我想說,本質上大家都在干同一件事情,只是選擇的位置不同而已。現在有像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比特幣這樣激進的產品和項目出來,對拓展我們的視野和思路其實大有好處。
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梳理了9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二、數字經濟的九大問題
1.可能發生的數字貨幣「戰爭」
這個問題有關各方,因此各個國家都非常關注。龍白滔博士《數字貨幣潮下的貨幣競爭與體系重建》一文很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數字貨幣區這個概念。
數字貨幣區,是指某一種數字貨幣集中流通和使用的區域。
這個區域和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主權區、物理、地理區會有差別,它很可能會發生大量數字貨幣區重疊並行的狀態。
如果在同一地方,或者同一人群,同一個社會里,同時疊加了多個數字貨幣區,實際上就意味著這些數字貨幣在這個地區展開了某種意義上的競爭,甚至是戰爭。
這個環境可能不是在自己的、保護得很好的區域和范圍里自由去發展,而是直接就面臨與很強的數字貨幣之間的競爭。
對於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討論得並不充分。現階段,很多研究者在討論數字貨幣時,並沒有將其放在博弈的環境下去討論。
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激勵體系中的監管對抗設計做得很機智,它有一個承銷商網路,比如你想購買等值一萬美元的Libra幣,實際上你可能要掏11000美元。
但是,多掏的1000美元不是被Libra協會拿走了,而是被分配給了負責把你的美元換成Libra的承銷商群體。他們負責滲入到用戶所在國家和地區,因而可能要承擔匯率損失和匯率風險。因此,他們有權利收這1000美金。
但問題在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越是對Libra封堵得厲害,這個區域的人需要Libra時額外支出的錢可能就會越多。這就會對承銷商網路體系提供一個巨大的激勵。這是Libra體系設計當中自帶的。
其實,這個體系我們並不陌生。但凡貨幣管制的地區,黑市交易都具有這樣的特點,管製得越凶,手續費越高。
Libra與之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和你見面。要進行貨幣交換時,可以臨時寫一個網頁或者運行一個程序去完成交易;之後立刻刪除這個網頁或程序。這會極大地加大監管難度。
所以用立法的方式,事實上很難堵住Libra這種類型的數字貨幣的交易。數字貨幣完全可以竊走主權區域里的經濟活動,當公司之間的經濟往來可以完全不走法幣通道時,各方面的監管將會全部被繞開。
2.數字金融的管理體制
我們國家現在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誰來管理數字貨幣和數字金融?
傳統上,我們會認為應該央行管,因為央行管金融;但是央行不是很懂網路,而懂網路的人不一定懂金融;懂網路又懂金融的人只會監管,又不會促發展。那誰來促發展呢?工信部又跳出來了。
這會涉及很多部門,現在由誰管、怎麼管、建立什麼機構來管,國內外都還沒搞清楚。
3.數字金融中心
有人認為「數字金融中心」是偽命題。但自從8月18號,因改革開放而生的深圳再度肩負起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