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fintech到底要怎麼改變傳統保險
一個病人去醫院的路上,手機收到一款健康險產品的推薦,他投保了。
這句話至少包含了3個信息點:怎麼知道這個人要去醫院?怎麼判斷去醫院的人是否是病人?生病了怎麼還能買健康險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指向一個詞:保險科技。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保險業與科技發展正在發生融合。保險科技提升了保險公司工作效率,優化了客戶服務體驗,改良了保險行業痛點,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進了保險生態環境,將保險業帶入一個更廣闊的全新發展領域。
那麼,問題來了,Fintech到底要怎麼改變傳統保險?
服務實體經濟是大前提
要討論Fintech怎麼改變傳統保險,有一個大前提: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保險亦然。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助理黃睿智開宗明義說:保險科技通過對數據和技術的開發,以及在保險全流程中的應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能獲得更加高效和便捷的保險服務,從而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比如區塊鏈與農業、產業相結合,有效探索出精準扶貧的路子。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數字辦副主任馬波勇提供了一些數據:這幾年,地震爆發、台風、重大災害非常多,從全球范圍來看保險在災害管理的賠付達到30%,但中國可能只有10%,從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來我們的缺口非常大。
眾安保險副總經理兼首席市場官吳逖則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保險的本質沒有變,但技術和業務的結合,更使得保險能成為互聯網、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穩定器及連接器。
Fintech落地「開花」
在釐清前提後,技術落地是根本。
眾安科技首席執行官陳瑋認為,智能穿戴設備或成為新標配。基於智能設備,健康保險不需要消費者提交體檢報告才給出保費報價,經用戶同意後,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智能設備收集個人體征數據,如果你每天堅持運動,根據這些運動數據,健康保險的定價就會相對會低。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張曉艷則指出,車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原理類似,並推動車險定價模式的變革,比如,包括數據基礎的變革、定價依據的創新以及定價頻率的提升等。車聯網根據駕駛人員開車的習慣,在這個基礎上面就可以更好的控制風險,進行差異化定價。
萬向區塊鏈副總經理陶曲明提出,數據在誰手上,未來用戶就在誰手上。每一家企業現在認識到數據的價值,我們都想用別人的數據,但是我們都不想自己的數據給別人去用。這樣看似無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用一種新的技術或者說一種新的協作方式解決呢?能夠給出答案的可能只有區塊鏈技術。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列舉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案例:通過一些智能合約數據的一致性,包括存儲、保護、數據的可發現性,區塊鏈實現互信互利的提高速度和效率這樣一種更加點對點的數字流程的業務支持。比如,英國公司Teambrella用區塊鏈技術支撐點對點的保險服務。
2020年保險業畫像出爐
隨著保險數字化和大數據發展,使得保險本身的定價、風控、基本的模型理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保險業的經營模式也開始向零售業的方式轉變。那麼,2020年,保險業會變成什麼樣子?
平安集團執委、上海壹賬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海峰指出,2020年的保險有兩個特點:一是保險場景化,二則是產品智能化。此外,移動互聯的趨勢不可阻擋,便捷性越高,安全性變得很關鍵,我們在找便捷和安全的平衡點。
海綿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許貴生認為,隨著互聯網保險的迅猛發展,「小額、高頻、碎片化」的保險已無縫切入消費者的「衣、食、住、行」等多個場景。碎片化場景需要保險來保障整個消費過程。就出行來說,騎行意外險是保險業為試水共享經濟的一次積極嘗試。
JadeValue保險科技孵化器董事總經理劉洋表示,在保險科技這個領域,優秀的企業並沒有很多,整個保險科技市場還處在黎明前夜,或者慢熱的狀態,這給了中小企業最好的時機。
❷ 區塊鏈刷屏是炒作嗎
最近,虛擬數字貨幣行情走熱,區塊鏈技術也火了。目前,工信部等多個部委及國內外多家行業巨頭都組建專門團隊或實驗室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
2017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相關企業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建立基於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推進各類供應鏈平台有機對接,加強對信用評級、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
目前,不僅眾多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科研團隊正在積極投入研究區塊鏈技術,包括工信部等多個部委也組建專門團隊或實驗室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
市場普遍認為,區塊鏈技術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
——金融領域,能夠在金融交易中記錄所有的交易方信息、流程步驟、時間序列等核心信息,並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
——供應鏈管理,可實時記錄貨物狀態、資金流向,確保交易的真實性。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同時有效防止偽造品進入市場。
——食品安全管理,大型連鎖超市可以利用數據區塊鏈技術追蹤食品產地,提高食品可追溯性,能以更低的成本追蹤並審查食品的生產與運輸過程。
——媒體及公共傳播,在互聯網輿論環境下,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追溯信息來源,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和准確性,抑制虛假信息生產和傳播。
但德勤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主管合夥人秦誼認為,目前區塊鏈技術在大規模應用上低於預期。在建立數據開放聯盟體系、生態圈建設、物聯網應用支持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突破,尤其是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特點對數據開放的強烈需求上更是阻力重重。
對「買櫝還珠」式炒作強化監管
區塊鏈技術引來投資潮,與之關聯的虛擬數字貨幣交易更是「火得一塌糊塗」。這引發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更是在2018年新年伊始連發三文,直指虛擬貨幣。
早在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即日起,已發行的ICO(首次代幣發行)項目要清退,新的項目則不準再發行。
進入2018年,1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引導轄內企業有序退出「挖礦」業務,並定期報送工作進度;1月1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風險提示,防範變現ICO活動,並點名迅雷「玩客幣」。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通知,要求轄內各法人支付機構即日開展自查整改工作,嚴禁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服務,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於虛擬貨幣交易。
「區塊鏈技術發展與數字貨幣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數字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郭峰認為,區塊鏈是珍珠,而數字幣不過是盒子。虛擬數字貨幣炒作失控是因為有人認為「盒子」精美,價格不透明,獲利能高過「珍珠」。「這就是典型的『買櫝還珠』。」
「對風險的監控和治理,並不代表我們拒絕創新。」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區塊鏈是技術中立的,不直接存在金融和法律上的風險;目前關停虛擬數字貨幣交易平台,與當前大力發展區塊鏈並不沖突。
需要的人才關注,不需要的人不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