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區塊鏈 > 以區塊鏈為主題的論文

以區塊鏈為主題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4-07-31 20:49:15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前景分析論文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前景分析論文

區塊鏈技術誕生於2008年,第一個應用是畢特幣。區塊鏈技術使用去中心化共識機制,維護一個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賬本資料庫,在無需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下,能夠讓區塊鏈中的參與者實現一個統一的賬本系統。2015年,歐美的很多主流金融機構認識到了該技術的應用前景,紛紛探索在金融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它具有改變財政金融的潛力」,也有人認為區塊鏈技術將會像復式記賬法和股份制一樣深刻改變人類社會。

區塊鏈將使所有個體都有可能成為金融資源配置中的重要節點,也將促進現有金融體系與金融規則的改良,構建共享共贏式的金融發展生態體系。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是人類信用創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讓交易雙方在無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況下開展經濟活動,從而實現低成本的價值轉移。可以說,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時代效率更高的價值交換技術,互聯網由此從傳遞信息的信息互聯網向轉移價值的價值互聯網進化,這有利於傳統金融機構借勢轉型,將內生的業務流程和應用場景互聯網化。

一、區塊鏈的特徵與不足

(一)區塊鏈的主要特徵

(1)去中心。在區塊鏈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分布式的結構體系和開源協議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參與數據的記錄和驗證,再通過分布式傳播發送給各個節點,每個參與的節點都是「自中心」,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區塊鏈又不是簡單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當物聯網使所有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中心節點時,傳統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發生改變,從壟斷型、資源優勢型的中心和強中介轉化為開放式平台,成為服務導向式的多中心當中的差異化中心。

(2)去信任。從信任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採用一套公開透明的數學演算法,基於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地交換數據。區塊鏈實質上是通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所有的規則都以演算法程序的形式表達,參與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對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機構的交易背書或者擔保驗證,只需要信任共同的演算法,通過演算法為參與者創造信用、產生信任、達成共識。

(3)時間戳。區塊是一段時間內的數據和代碼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區塊的頁首包含上一區塊的索引信息,首尾相連便形成了鏈。記錄完整歷史的區塊與可進行完整驗證的鏈,形成了可追朔完整歷史的時間戳,可為每一筆數據提供檢索和查找功能,並可藉助區塊鏈結構追本溯源,逐筆驗證。所以,區塊鏈生成時都加蓋了時間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資料庫。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除非能夠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因此區塊鏈的數據可靠性很高。

(4)非對稱加密。區塊鏈使用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過程中使用一個「密鑰對」,「密鑰對」中的兩個密鑰具有非對稱特點。在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中,一方面,密鑰是所有參與者可見的公鑰,參與者都可用公鑰來加密一段真實性信息,只有信息擁有者能用私鑰來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鑰對信息簽名,通過對應的公鑰來驗證簽名,確保信息為真正的持有人發出。非對稱加密將價值交換中的摩擦邊界降到最低,能夠實現透明數據的匿名性,保護個人隱私。

(5)智能合約:由於區塊鏈可實現點對點的價值傳遞,傳遞時可以嵌入相應的編程腳本,通過這種智能合約的方式去處理一些無法預見的交易模式,保證區塊鏈能夠持續生效。這種可編程腳本本質上是眾多指令匯總的列表,實現價值交換時的針對性和條件性,實現價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於區塊鏈的任何價值交換活動都可通過智能編程的方式對其用途、方向和各種限制條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軟約束的成本。

(二)區塊鏈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能耗問題。傳統貨幣銀行學體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時達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區塊鏈構建中也同樣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畢特幣的實際應用中,其發展帶來了計算機硬體的快速膨脹,在「挖礦」過程中的主要成本轉移到硬體成本和電力成本等。所以,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權益成本收益後,讓其技術功效發揮至最大化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2)存儲空間問題。由於區塊鏈記錄系統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筆交易信息,並且每個節點都要下載存儲並實時更新數據區塊,所以,每個節點的數據都完全同步的話,網路壓力較大,每個節點的存儲空間容量要求可能會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

(3)抗壓能力問題。基於區塊鏈構建的.系統遵循木桶理論,要兼顧所有網路節點中處理速度和網路環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推廣至大規模交易環境下,其整體的抗壓能力還有待驗證。如果每秒產生的交易量超過系統(最弱節點)的設計容納能力,交易就自動進入到隊列進行排隊,帶來不良用戶體驗。

二、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一)金融基礎設施

區塊鏈可能作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在很多領域都表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金融行業中,區塊鏈技術將首先影響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交易資料庫等金融基礎設施,隨後該技術也會擴及一般性金融業務,比如信用體系、「反洗錢」等。這是因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其將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傳統信任機製成本高的基礎設施領域,過去,基礎設施都是公共產品,而區塊鏈新技術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參與公共產品供給。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是要利用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金融機構的核心生產系統,把金融企業架構在互聯網上。

當前的信息互聯網可統稱為TCP/IP模型,HTTP是應用層中最重要的應用協議。在價值互聯網中,區塊鏈是在應用層里的一個點對點傳輸的協議。它的價值與信息互聯網中HTTP協議的價值是一樣的。區塊鏈的巨大潛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構傳統金融業的基礎設施與核心生產系統,而不僅僅停留在APP等應用層面。這是因為,在網路層次,區塊鏈是建立在IP通信協議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網路基礎上的;在數據層面,區塊鏈這一資料庫系統是嶄新的,明顯優於現有金融體系的資料庫;在應用層面,基於區塊鏈的登記結算、清算系統以及智能合約、物聯網能大幅提升效率,區塊鏈上的金融活動是可編程的金融。.

(二)數字的貨幣

從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紙幣被新技術、新產品取代是大勢所趨。數字的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建立,對於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傳統貨幣與數字的貨幣一體化的思路,數字的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交易應由央行主導,體現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護隱私與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的平衡,要有利於貨幣政策的有效運行和傳導,要保留貨幣主權的控制力,數字的貨幣是自由可兌換的,同時也是可控的可兌換。

區塊鏈技術在畢特幣上的成功證明了可編程數字的貨幣的可行性。英國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銀行可以考慮發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的貨幣,這可增加金融穩定性。數字的貨幣的技術路線可分為基於賬戶和不基於賬戶兩種,也可分層並用而設法共存。區塊鏈技術的特點是分布式簿記,不基於賬戶,而且無法篡改,如果數字的貨幣重點強調保護個人隱私,可選用這一技術。不過,目前區塊鏈佔用的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太多,應對不了現在的交易規模,需要解決這一問題才能得到推廣應用。

(三)自金融

如果從服務的角度、從非貨幣創造角度來看,現代金融都是通過中介機構實現的。互聯網時代,有可能實現去中介化的真正意義上的直接金融。不過,這種可能性還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聯網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礎之上的,無法跳出來,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區塊鏈可分為公有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公有區塊鏈就是像畢特幣這樣的,認可了協議,就成為區塊鏈的組成部分。私有區塊鏈仍然是要獲得許可的,銀行系統的區塊鏈技術,需要對每一個參與者進行審核。私有區塊鏈非常近似於一種自金融的形態,公有區塊鏈更類似於對私有區塊鏈底層的支持和保障。當區塊鏈技術普遍應用,金融管理技術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自金融就完全成為可能。

三、區塊鏈應用與金融監管

區塊鏈技術是目前唯一無需第三方就可用於記錄和證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財務准確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滿足潛在監管者和公眾對於審計有效性、准確性和時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發展仍受到現行制度的制約。一方面,區塊鏈對現行體制帶來了沖擊,因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國家、監管等概念。比如,以畢特幣為代表的數字的貨幣挑戰了國家的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調控權,導致貨幣當局對數字的貨幣的發展持保守態度。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這項新技術也缺乏充分的認識和預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將會嚴重滯後,導致區塊鏈運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規范和法律保護,增大了市場主體的風險。

區塊鏈金融技術一旦在金融業普遍展開以後,監管的去金融屬性化就產生了,監管職能、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將會被重新界定。比如,證券借貸、回購和融資融券如能通過區塊鏈交易,監管部門就可考慮利用這個公共賬本的信息對市場中的系統性風險進行監控,不僅高效而且可靠。從宏觀金融視角看,當自金融時代產生以後,貨幣創造和傳導機制以及信用創造格局將會變化。從微觀金融視角看,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金融與商業已經難以區分,將超越分業和混業監管的含義,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需要從這個視角來探討。

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門提供規范和保障支持。監管機構可主動擁抱互聯網金融的新技術,美國證監會委員Kara Stein認為,監管機構需要處於引導位置,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優勢並快速響應其潛在的弱點。比如,區塊鏈技術希望打破特權和人為操縱,讓計算機演算法實現「信用自由公證」。但從實踐來看,由於缺乏監管,畢特幣等數字的貨幣交易面臨的投機和洗錢風險就很高。因此,區塊鏈技術應用需要監管部門制定相關標准和規范,保證金融創新產品得到合理運用。同時,還要提高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費者的風險防範意識。

;

⑵ 鍖哄潡閾句細璁¤烘枃濂藉啓鍚

鍖哄潡閾句細璁℃槸涓涓鐩稿硅緝鏂扮殑棰嗗煙錛屽洜姝ゅ湪鍐欏尯鍧楅摼浼氳¤烘枃鏃跺彲鑳戒細闈涓翠竴浜涙寫鎴樸備互涓嬫槸涓浜涘洜緔犻渶瑕佽冭檻錛

1. 鐭ヨ瘑鍜岀悊瑙o細鍖哄潡閾句細璁¢渶瑕佸瑰尯鍧楅摼鎶鏈鍜屼細璁″師鐞嗘湁涓瀹氱殑浜嗚В鍜屾帉鎻°傚傛灉浣犲凡緇忔帉鎻¤繖浜涚煡璇嗭紝鍐欒烘枃鍙鑳戒細鐩稿瑰規槗銆傚傛灉鎵鑲嗕笉鐔熸倝榪欎簺姒傚康錛屽彲鑳介渶瑕佽姳璐逛竴浜涙椂闂存潵鐮旂┒鍜屽︿範銆

2. 鏁版嵁鍜屽墠鏋濇堜緥鐮旂┒錛氬尯鍧楅摼棰嗗煙鐨勬堜緥鐮旂┒鍜屽疄璇佸垎鏋愭槸闈炲父閲嶈佺殑銆備綘鍙鑳介渶瑕佹敹闆嗗拰鍒嗘瀽涓浜涚湡瀹炵殑鍖哄潡閾句細璁℃堜緥錛屽苟鏍規嵁榪欎簺鏁版嵁榪涜岃烘枃鐨勬挵鍐欍傝繖鍙鑳介渶瑕佽姳璐逛竴浜涙椂闂村拰綺懼姏鏉ユ悳闆嗗拰鏁寸悊鐩稿叧鏁版嵁銆

3. 鏂囩尞緇艱堪鍜屽墠娌跨爺絀訛細鍖哄潡閾句細鍘呮倲杞胯℃槸涓涓媧昏穬騫朵笖涓嶆柇鍙戝睍鐨勯嗗煙銆傚湪鍐欒烘枃鏃訛紝浣犻渶瑕佽繘琛屾枃鐚緇艱堪錛屼簡瑙f渶鏂扮殑鐮旂┒鎴愭灉鍜屽墠娌塊棶棰橈紝浠ョ『淇濅綘鐨勮烘枃鍏峰囦竴瀹氱殑鐙鍒涙у拰鍒涙柊鎬с

鎬葷殑鏉ヨ達紝鍐欏尯鍧楅摼浼氳¤烘枃鍙鑳借緝涓哄洶闅撅紝浣嗗傛灉浣犳湁鐩稿叧鑳屾櫙鐭ヨ瘑錛屽苟鎰挎剰鎶曞叆涓浜涚爺絀跺拰瀛︿範鐨勬椂闂達紝閭d箞瀹屾垚涓涓濂界殑鍖哄潡閾句細璁¤烘枃鏄鏈夊彲鑳界殑銆

⑶ 研究區塊鏈相關論文能發表嗎

時間戳(timestamp),通常是一個字元序列,唯一地標識某一刻的時間。數字時間戳技術是數字簽名技術一種變種的應用。區塊鏈中時間戳就是在某一時間發生了什麼時間都會在區塊鏈上進行記錄。

⑷ 朱嘉明:《量子時代和數字經濟2.0》推薦序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經濟學家朱嘉明教授為韓鋒博士新著《區塊鏈國富論》作序。本公眾號特此刊出,分享給各位讀者。

「沒有人預測到在21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量子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曲線,與區塊鏈和加密數字貨幣,DiFi曲線,呈現出交集的態勢。但是,這一切實實在在發生了,確實在改變人們傳統的財富觀念,改造財富結構,重塑財富形態。」

——朱嘉明

正文:

韓鋒和他的團隊新作《區塊鏈國富論》即將付梓,同時英文本也即將在美國出版,書名為《The Wealth of Quantum Era》,翻譯為中文是「量子時代的財富」。對此相當欣慰,並願意為中文版的《區塊鏈國富論》做推薦序言。

《區塊鏈國富論》書名,將「區塊鏈」和「國富」連接在一起,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需要回答為什麼「區塊鏈」可以導致和創造新的「國富」?對此,本書確實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在數字經濟和量子時代互動的新時代,就是新的數據財富共識的時代,「量子力學大數據實在觀」將全面取代「牛頓力學小數據世界觀」,財富不再是物,至少不僅僅是物,財富成為信用資源演變的一種形態,而支持和實現全球信用共識的就是區塊鏈。所以,現在需要更新「財富」的傳統觀念,「財富的概念是否能跟上時代,能決定一個人的生存狀況和 社會 地位,甚至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

作者引用了亞當·斯密,哈耶克和復雜經濟學創始人布萊恩·阿瑟。布萊恩·阿瑟的思想與亞當·斯密,哈耶克是相通的。從整個人類財富共識的 歷史 上看,大部分時間財富共識是是靠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場達成的。只是布萊恩·阿瑟認識到,雖然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分工的持續延伸和擴大,以及交易的龐大、分散和隨機,但是,市場最終可以成為計算的對象,一個計算體,一個非中心化的運算體系,「從這種角度來看,經濟成為了一系列事件中程序性地發展的系統,它變成演算法驅動的。」布萊恩·阿瑟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區塊鏈,但是,區塊鏈就是一種程序化的演算法結構,可以為高度復雜經濟活動的提供技術性信用基礎。

在2008年之前,提出財富就是一種非中心化的「信用共識」,盡管人類經濟史可以提供很多證明,人們還是很難接受的。第一代互聯網 TCP/IP 協議,建立了數據大規模的無障礙的流通基礎結構。更為重要的則是私鑰簽名技術的突破,為解決了數據的所有權奠定了底層技術基礎。2008年比特幣的誕生,證明了以區塊鏈所支持的「信用共識」可以成為財富的基礎,甚至直接成為財富。中本聰的 歷史 地位「在於發現了一個真正可以去中心化的模式來發行貨幣——就是比特幣,利用一個分布式的計算來達成財富共識」。「比特幣樹立了人類達成財富共識 歷史 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進一步分析,比特幣就是基於區塊鏈的一種財富形態,滿足了本書所提出的「財富共識」的六個基本條件:(1)資產確權;(2)全網記賬信息公開;(3)交易大規模化;(4)符合全球極客價值觀;(5)錨定總量有限稀缺和全網挖礦算力;(6)非中心化的分布式計算。

本書特別希望讀者注意到 「去中心化金融DeFi達成財富共識」,依靠分布式計算提供現在銀行體系提供的金融服務,達成新的財富共識,特別是「以太坊上 DeFi 生態」。「這一波 DeFi 的興起,讓人們看到了區塊鏈去中心化計算世界中,對應銀行服務的各種功能應用開始雨後春筍般的發展,像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的銀行業為全球形成新的財富共識的巨浪已經看到端倪,這一次的舞台,是全球數字經濟」。本書還試圖解讀IPFS現象,提出Filecoin很可能是未來建設新互聯網WEB 3.0的賽道上的「為去中心化存儲的標桿」。

無論如何,作者提出的「數據資產化浪潮」概念,以及對「全球區塊鏈財富共識的熊牛周期」分析,是有前瞻意義的。在作者看來,比特幣從幾美分到數萬美金(2018 年),是一個財富共識的形成的過程,人們最終習慣了期間的熊牛和牛市周期性波動。「 歷史 上形成黃金這樣的財富共識幾乎需要上千年,但比特幣幾乎十年就完成了,所以這是一個全新的財富共識時代」。

在《區塊鏈國富論》的第六章,集中討論了什麼是牛頓力學的實在觀和量子力學的實在觀。在作者看來,牛頓力學局限性:「牛頓力學認為宇宙是由孤立原子構成的,原子除了相互作用沒有其他內在聯系,原子會確定性的處於時空的位置,而且運動遵循確定性的軌道,軌道由牛頓三大定律決定的」。牛頓力學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後來法國著名的數學家拉普拉斯,把牛頓力學拔高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拉普拉斯妖」的理念為中心化思維,即「相信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明大腦」提供了理論依據。如今,工業革命已經遠去,人類繼進入後工業化 社會 之後,迅速進入信息 社會 ,數字經濟成為主要經濟形態,所以,牛頓力學的實在觀需要,也必須為量子力學的實在觀。因為量子力學的實在觀,不僅僅是某種描述微觀世界的理論,應該是未來我們理解整個宇宙世界的基礎。不僅如此,「量子的實在觀和大數據能為我們揭示傳統牛頓力學無法揭示的那部分原來看不見的整體關聯的世界,這為未來全球財富共識的新形式,展開了極為廣闊的空間」。那麼,何謂量子力學實在觀?作者認為:量子力學的核心就是非定域整體性,代表現象是量子糾纏的存在。

本書的第七章的標題是「從分布式計算思維看財富共識的達成和計算」。第一節討論的是「麥克斯韋妖元計算能夠抑制復雜系統的熵增」,所提出的問題尤其深刻,最有創意的。1871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針對熱力學第二定理,為探測並控制單個分子的運動所假設的物理學的妖(Maxwell's demon)。一般認為:「麥克斯韋妖」的假想實驗,是對熵增原理的直接挑戰。從表面上看,「麥克斯韋妖」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但是,如果將「麥克斯韋妖」理解為一個典型的「計算」過程,熵減可以實現。作者介紹了孫昌璞院士等撰寫的一篇論文《量子信息啟發的量子統計和熱力學若干問題研究》,提出「麥克斯韋妖」機制和蘭道爾原理(Landauer's principle),就是一種普適的元計算機制,如果以太陽作為外源驅動耗散,可以克服量子非定域不確定性,達到熵減。也就是說,假定整個宇宙就是個量子計算機,內中有太陽這樣的確定能量驅動並同時耗散熱量,可以通過計算實現局域有序低熵世界,其中最根本的計算機制則是來自「麥克斯韋妖」。


於是,作者如此推理:「比特幣區塊鏈的挖礦系統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分布式麥克斯韋妖計算系統。每個礦工的礦機就是麥克斯韋妖,它們在為全網記賬的同時,通過計算在天文數字般的隨機數(二的上百次方)中找到那個正確解。雖然這種麥克斯韋妖的過程要耗散很多能量,但是計算出來的共識才能在全球支撐比特幣的市值(不像銀行只能相信一家中心化機構,全球共識很難算出來)」。

作者從量子力學的高度,重新詮釋「麥克斯韋妖」,提供了一種從量子科學到區塊鏈,再到「信用共識」財富之間的思路,甚至框架。按照這樣的思路和框架,自然會重新理解香農的信息熵概念,為什麼越是不確定的信號碼集含有更多的信息。解讀香農需要引入維納教授的看法,熵增原理,實際上就是能量信息序降低等級的過程。

人類渴望一個低熵世界。而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活動,一切技術進步,恰恰是不斷強化的增熵過程。這樣的狀況需要緩和和結束。量子時代,麥克斯韋妖元計算,區塊鏈是否是一種希望和可能性,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證支持,但是,區塊鏈如果具有「減熵」,而不是「增熵」的功能,那將是區塊鏈所包含的革命意義所在。

我2019年11月30號在華南理工大學就講過:"量子時代是指量子科學和量子技術影響和改變了其他科學技術學科"。韓鋒後來說,他的"量子時代"的概念是受我啟發。其實,在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領域,韓鋒是少有的清華量子物理博士生背景,在量子科學專業中浸濡多年,這無疑有助於他將量子科學和數字經濟的結合和融合。韓鋒在本書中關於量子時代的特徵闡述:量子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有了量子整體實在觀,相應的必需通過大數據描述這個世界,大數據同時層展了經濟 社會 中原來被原子世界忽略的所謂"看不見"的關系關聯、創意理念、社群願景、未來價值等,通過區塊鏈和加密確權等技術,變成未來量子時代的財富。因為量子技術和區塊鏈的發展,產權模糊的數字經濟1.0將急速升級為明確數據產權的數字經濟2.0,這是大勢所趨。應該說,不管是1.0還是2.0,主角都是大數據,這是量子整體實在觀的大數據描述,遠遠超越牛頓力學的小數據實在觀。韓鋒在後記中補充介紹了和撫州政府合作的信用預言機的情況,祝願他們在數字經濟2.0的實踐打開新的局面。

最後,在量子科學和量子技術的演變背後,依然是哲學問題,是所謂的「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韓鋒認為: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上帝是否仍骰子"的爭論其實殊途同歸。愛因斯坦在1933年牛津大學的演講中明確的提出了量子存在的本質是"非定域性",其實非定域存在的整體是"決定論"的,就像波函數作為量子的整體性描述是由薛定諤方程"決定的"(這一點和牛頓力學方程能決定原子運行軌道並無本質區別),但我們對波函數進行測量時,是定域的,得到的是大數據統計分布結果,這是隨機的,是"非決定論"的。

我本人想說的是:沒有人預測到在21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量子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曲線,與區塊鏈和加密數字貨幣,DeFi曲線,呈現出交集的態勢。但是,這一切實實在在發生了,確實在改變人們傳統的財富觀念,改造財富結構,重塑財富形態。

如果說本書有哪些值得改進的方面,那就是有些章節敘述過於個人化,文字顯現繁雜。故作者在未來修訂中,要有意識的追求表達的簡潔和精練,寫作其實也是一種藝術。

⑸ 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區塊鏈技術起源於2008年由化名為 「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的學者在密碼學郵件組發表的奠基性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近兩年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被認為是繼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移動/社交網路之後計算範式的第五次顛覆式創新,是人類信用進化史上繼血親信用、貴金屬信用、央行紙幣信用之後的第四個里程碑。區塊鏈技術是下一代雲計算的雛形,有望像互聯網一樣徹底重塑人類社會活動形態,並實現從目前的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的轉變。區塊鏈的技術特點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時序數據、集體維護、可編程和安全可信等特點。 去中心化:區塊鏈數據的驗證、記賬、存儲、維護和傳輸等過程均是基於分布式系統結構,採用純數學方法而不是中心機構來建立分布式節點間的信任關系,從而形成去中心化的可信任的分布式系統; 時序數據:區塊鏈採用帶有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存儲數據,從而為數據增加了時間維度,具有極強的可驗證性和可追溯性; 集體維護:區塊鏈系統採用特定的經濟激勵機制來保證分布式系統中所有節點均可參與數據區塊的驗證過程(如比特幣的「挖礦」過程),並通過共識演算法來選擇特定的節點將新區塊添加到區塊鏈; 可編程:區塊鏈技術可提供靈活的腳本代碼系統,支持用戶創建高級的智能合約、貨幣或其它去中心化應用; 安全可信:區塊鏈技術採用非對稱密碼學原理對數據進行加密,同時藉助分布式系統各節點的工作量證明等共識演算法形成的強大算力來抵禦外部攻擊、保證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因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區塊鏈與比特幣 比特幣是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為比特幣系統解決了數字加密貨幣領域長期以來所必需面對的雙重支付問題和拜占庭將軍問題。與傳統中心機構(如中央銀行)的信用背書機制不同的是,比特幣區塊鏈形成的是軟體定義的信用,這標志著中心化的國家信用向去中心化的演算法信用的根本性變革。近年來,比特幣憑借其先發優勢,目前已經形成體系完備的涵蓋發行、流通和金融衍生市場的生態圈與產業鏈,這也是其長期占據絕大多數數字加密貨幣市場份額的主要原因。區塊鏈的發展脈絡與趨勢
區塊鏈技術是具有普適性的底層技術框架,可以為金融、經濟、科技甚至政治等各領域帶來深刻變革。按照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脈絡,區塊鏈技術將會經歷以可編程數字加密貨幣體系為主要特徵的區塊鏈1.0模式,以可編程金融系統為主要特徵的區塊鏈2.0模式和以可編程社會為主要特徵的區塊鏈3.0模式。然而,上述模式實際上是平行而非演進式發展的,區塊鏈1.0模式的數字加密貨幣體系仍然遠未成熟,距離其全球貨幣一體化的願景實際上更遠、更困難。目前,區塊鏈領域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技術和產業創新驅動的發展態勢,相關學術研究嚴重滯後、亟待跟進。區塊鏈的基礎模型與關鍵技術
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其中,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以及相關的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技術;網路層則包括分布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共識層主要封裝網路節點的各類共識演算法;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演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該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布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於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成功應用於數字加密貨幣領域,同時在經濟、金融和社會系統中也存在廣泛的應用場景。根據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現狀,本文將區塊鏈目前的主要應用籠統地歸納為數字貨幣、數據存儲、數據鑒證、金融交易、資產管理和選舉投票共六個場景:數字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本質上是由分布式網路系統生成的數字貨幣,其發行過程不依賴特定的中心化機構。數據存儲:區塊鏈的高冗餘存儲、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和隱私保護等特點使其特別適合存儲和保護重要隱私數據,以避免因中心化機構遭受攻擊或許可權管理不當而造成的大規模數據丟失或泄露。數據鑒證:區塊鏈數據帶有時間戳、由共識節點共同驗證和記錄、不可篡改和偽造,這些特點使得區塊鏈可廣泛應用於各類數據公證和審計場景。例如,區塊鏈可以永久地安全存儲由政府機構核發的各類許可證、登記表、執照、證明、認證和記錄等。金融交易:區塊鏈技術與金融市場應用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區塊鏈可以在去中心化系統中自發地產生信用,能夠建立無中心機構信用背書的金融市場,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金融脫媒」;同時利用區塊鏈自動化智能合約和可編程的特點,能夠極大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資產管理:區塊鏈能夠實現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確權、授權和實時監控。無形資產管理方面已經廣泛應用於知識產權保護、域名管理、積分管理等領域;有形資產管理方面則可結合物聯網技術形成「數字智能資產」,實現基於區塊鏈的分布式授權與控制。選舉投票:區塊鏈可以低成本高效地實現政治選舉、企業股東投票等應用,同時基於投票可廣泛應用於博彩、預測市場和社會製造等領域。區塊鏈技術的現存問題
安全性威脅是區塊鏈迄今為止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其中,基於PoW共識過程的區塊鏈主要面臨的是51%攻擊問題,即節點通過掌握全網超過51%的算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偽造區塊鏈數據。其他問題包括新興計算技術破解非對稱加密機制的潛在威脅和隱私保護問題等。 區塊鏈效率也是制約其應用的重要因素。區塊鏈要求系統內每個節點保存一份數據備份,這對於日益增長的海量數據存儲來說是極為困難的。雖然輕量級節點可部分解決此問題,但適用於更大規模的工業級解決方案仍有待研發。比特幣區塊鏈目前每秒僅能處理7筆交易,且交易確認時間一般為10分鍾,這極大地限制了區塊鏈在大多數金融系統高頻交易場景中的應用。 PoW共識過程高度依賴區塊鏈網路節點貢獻的算力,這些算力主要用於解決SHA256哈希和隨機數搜索,除此之外並不產生任何實際社會價值,因而一般意義上認為這些算力資源是被「浪費」掉了,同時被浪費掉的還有大量的電力資源。如何能有效匯集分布式節點的網路算力來解決實際問題,是區塊鏈技術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區塊鏈網路作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統,其各節點在交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相互競爭與合作的博弈關系,例如比特幣礦池的區塊截留攻擊博弈等。區塊鏈共識過程本質上是眾包過程,如何設計激勵相容的共識機制,使得去中心化系統中的自利節點能夠自發地實施區塊數據的驗證和記賬工作,並提高系統內非理性行為的成本以抑制安全性攻擊和威脅,是區塊鏈有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智能合約與區塊鏈技術
智能合約是一組情景-應對型的程序化規則和邏輯,是部署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可信共享的程序代碼。通常情況下,智能合約經各方簽署後,以程序代碼的形式附著在區塊鏈數據(例如一筆比特幣交易)上,經P2P網路傳播和節點驗證後記入區塊鏈的特定區塊中。智能合約封裝了預定義的若干狀態及轉換規則、觸發合約執行的情景(如到達特定時間或發生特定事件等)、特定情景下的應對行動等。區塊鏈可實時監控智能合約的狀態,並通過核查外部數據源、確認滿足特定觸發條件後激活並執行合約。 智能合約對於區塊鏈技術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的激活器,為靜態的底層區塊鏈數據賦予了靈活可編程的機制和演算法,並為構建區塊鏈2.0和3.0時代的可編程金融系統與社會系統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和可編程特性使其可封裝分布式區塊鏈系統中各節點的復雜行為,成為區塊鏈構成的虛擬世界中的軟體代理機器人,這有助於促進區塊鏈技術在各類分布式人工智慧系統中的應用,使得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各類去中心化應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Dapp)、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DAC)甚至去中心化自治社會(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Society, DAS)成為可能。 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是由自動化向智能化方向演化。現存的各類智能合約及其應用的本質邏輯大多仍是根據預定義場景的「 IF-THEN」類型的條件響應規則,能夠滿足目前自動化交易和數據處理的需求。未來的智能合約應具備根據未知場景的「 WHAT-IF」推演、計算實驗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決策功能,從而實現由目前「自動化」合約向真正的「智能」合約的飛躍。區塊鏈驅動的平行社會
近年來,基於CPSS(Cyber-Physical-SocialSystems)的平行社會已現端倪,其核心和本質特徵是虛實互動與平行演化。區塊鏈是實現CPSS平行社會的基礎架構之一,其主要貢獻是為分布式社會系統和分布式人工智慧研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交互機制和計算模式,並為實現平行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和信用基礎。 就數據基礎而言,管理學家愛德華戴明曾說過:除了上帝,所有人必須以數據說話。然而在中心化社會系統中,數據通常掌握在政府和大型企業等「少數人」手中,為少數人「說話」,其公正性、權威性甚至安全性可能都無法保證。區塊鏈數據則通過高度冗餘的分布式節點存儲,掌握在「所有人」手中,能夠做到真正的「數據民主」。就信用基礎而言,中心化社會系統因其高度工程復雜性和社會復雜性而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默頓系統」的特性,即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社會系統中的中心機構和規則制定者可能會因個體利益而出現失信行為;區塊鏈技術有助於實現軟體定義的社會系統,其基本理念就是剔除中心化機構、將不可預測的行為以智能合約的程序化代碼形式提前部署和固化在區塊鏈數據中,事後不可偽造和篡改並自動化執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默頓」社會系統轉化為可全面觀察、可主動控制、可精確預測的「牛頓」社會系統。 ACP(人工社會Artificial Societies、計算實驗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和平行執行ParallelExecution)方法是迄今為止平行社會管理領域唯一成體系化的、完整的研究框架,是復雜性科學在新時代平行社會環境下的邏輯延展和創新。 ACP方法可以自然地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實現區塊鏈驅動的平行社會管理。首先,區塊鏈的P2P 組網、分布式共識協作和基於貢獻的經濟激勵等機制本身就是分布式社會系統的自然建模,其中每個節點都將作為分布式系統中的一個自主和自治的智能體(agent)。隨著區塊鏈生態體系的完善,區塊鏈各共識節點和日益復雜與自治的智能合約將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Dapp,形成特定組織形式的DAC和DAO,最終形成DAS,即ACP中的人工社會。其次,智能合約的可編程特性使得區塊鏈可進行各種「 WHAT-IF」 類型的虛擬實驗設計、場景推演和結果評估,通過這種計算實驗過程獲得並自動或半自動地執行最優決策。最後,區塊鏈與物聯網等相結合形成的智能資產使得聯通現實物理世界和虛擬網路空間成為可能,並可通過真實和人工社會系統的虛實互動和平行調諧實現社會管理和決策的協同優化。不難預見,未來現實物理世界的實體資產都登記為鏈上智能資產的時候,就是區塊鏈驅動的平行社會到來之時。

⑹ 重新認識區塊鏈:1550餘個應用案例帶來的啟示

作者:冉偉

(本文節選自《2021全球區塊鏈應用市場報告》)

當我們談論區塊鏈的時候,但凡對區塊鏈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夠就相關主題或多或少地表達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例如:從技術體繫上看,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從功能屬性上看,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徵。

回顧區塊鏈的 歷史 ,就繞不過比特幣。2009年1月3日,序號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後,也就是2009年1月9日,序號為1的比特幣區塊誕生。當兩個區塊連接起來時,區塊鏈就此「橫空出世」。

化名為「中本聰」的比特幣發明者可能自己都很難想像:在過去12年間,以比特幣為中心,一個龐大的「加密貨幣家族」已經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一場持續至今的「巨浪」。其間,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創新與風險交織,進步與泡沫同在,追捧與批判共存,並推動著各國政府部門不斷完善貨幣與金融體系、 社會 治理與監管體系。

與此同時,與比特幣相伴相生的區塊鏈同樣在快速進化,而且早已超越「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范疇,應用到了 社會 與經濟發展的各個角落。

那麼,區塊鏈到底通過什麼樣的機制發揮作用,相比傳統技術和模式到底有哪些優勢,其應用效果到底如何?在資本實驗室與遠望智庫聯合發布的《2021全球區塊鏈應用市場報告》中,我們通過對2020全年和2021年一季度全球1550餘個應用案例的研究,試圖為上述問題提供具有一定實證性的答案。同時,基於這些案例的研究,我們可以建立起對區塊鏈的重新認識:區塊鏈即信任、區塊鏈即共享、區塊鏈即交易、區塊鏈即替代、區塊鏈即效率。

在比特幣創世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中,「中本聰」反復強調了比特幣具有不依賴於「可信任第三方」的特性,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特性。

反過來看,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恰好正是為「信任」而生。換句話來說,重塑數字化時代的「信任」是區塊鏈最基礎的功能,只不過這種信任由人與人之間、法人主體之間的信任轉換成了機器與機器之間、區塊與區塊之間、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信任。有趣的是,後續誕生的「智能合約」功能通過與區塊鏈的融合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信任。

身份編碼與認證是實現上述信任機制的第一步,分布式身份識別(Decentralized Identity, DID)系統是其中的核心。有了DID應用,從個人到組織,再到物聯網設備,從實體物品到虛擬產品,都能夠被賦予數字「身份」,並實現可信交互。也正因為此,基於區塊鏈的存證、賦權、驗證、流通、交易才得以實現,也才有了區塊鏈在各行業的落地實施。

來自全球的應用案例顯示,新的信任機制為 社會 與經濟運行提供了新的規則和動力:

l 中國正在全面推進區塊鏈電子證照的應用,企業與居民得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l 「一魚一碼」、「一果一碼」、「一茶一碼」等應用正在推動全球農產品防偽溯源與食品安全體系的升級;

l 通過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結合,企業的信用「畫像」更為精準,並能夠據此獲得更快捷、成本更低的融資服務;

l 公益機構紛紛將愛心善款「上鏈」,以形成更透明、更規范的公益跟蹤與管理系統;

l 中國相關城市啟動基於區塊鏈的氣瓶產品追溯管理系統,氣瓶檔案信息源頭可信度與氣瓶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l 德國正在為其分布式能源資產建立基於身份認證的數字注冊系統,以推動可再生能源開發與交易,並應對數字化能源時代的到來……。

在區塊鏈的三種類型(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中,聯盟鏈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除了對技術性能、運行效率、可操作性、預期成果等方面的考量,這主要是因為聯盟各方已經具備一定的信任基礎。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表明:在超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應用中,「多中心化」,而非完全的「去中心化」是更為現實的一種選擇。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不同於比特幣「挖礦」所依託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區塊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並不能從源頭上完全確保上鏈數據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某個聯盟成員或節點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提供虛假數據。不過,藉助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識等特性,聯盟可對造假行為進行識別,並作出相應的懲罰,例如將造假成員「踢出」節點。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基於區塊鏈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起聯盟成員對數據真實性的敬畏,以及對數據造假行為的震懾。

如果說「信任」是區塊鏈應用的基礎,數據共享就是區塊鏈應用的核心。沒有數據共享,就產生不了合作,區塊鏈的落地應用便無從談起。

l 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試點已全面鋪開,通過外匯局、稅務、銀行及企業相關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換推動了外貿出口業務的發展;

l 台灣11家保險公司聯合建立的「保全/理賠聯盟鏈」投入運營,各公司在該平台實現了「單一申請、文件共通」;

l Contour、TradeLens等區塊鏈平台通過企業、金融機構、航運公司、碼頭、海關等機構間的數據協同,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並為國際貿易的數字化變革提供動力……。

l 在中國,政府各部門間通過數據協同,實現了「一數一源、一源多用、一網通辦、全程網辦」;

l 通過「司法鏈」平台,各類電子證據得以與公證、仲裁、司法鑒定、法院等司法機構無縫對接,在提高司法體系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成本;

l 面向全國基層法院的「審判輔助性事務跨域協作機制」可實現不同地域法院之間的「跨域送達、跨域取證」,有效提升了審判輔助性事務效率和審判質效,降低了司法運行成本……。

l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正式啟動,可支持大灣區五大直屬海關轄區之間貿易各方的互聯、互通,成為大灣區首個貫通港口、海關、物流、企業、金融等貿易全流程的互聯共享區塊鏈網路;

l 日本KDDI電信、日立公司、關西電力、積水建房等大型企業組建區塊鏈聯盟NEXCHAIN,以形成跨行業的房地產信息共享與管理模式,並推動跨行業創新;

l 法國雷諾集團完成其區塊鏈項目「XCEED」的測試,用於在零部件供應商和 汽車 製造商之間共享合規信息,並簡化合規認證……。

上述金融、政務及各行業的應用案例雖然只是少數的典型案例,但也足以說明:一方面,數據共享是區塊鏈應用的內在要求。在具體實施上,一切都要從打破「數據孤島」與「信息不對稱」開始;另一方面,區塊鏈的應用實踐又反過來推動了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的數據共享和前所未有的合作。

由上述案例還可以看出,基於區塊鏈的透明度、安全性、可信任性等特徵,數據共享讓原本看起來不太可能的合作得以達成,並形成更多的開放式創新成果;數據共享能夠有效提升商業體系、金融體系與 社會 治理體系的運行效率;各類組織在與外部機構進行數據共享與合作的同時,促進了自身的組織變革、流程變革。

在信任與共享的基礎上,「交易」是區塊鏈應用價值最直觀、最深層次的體現。目前,區塊鏈正在開啟全球各行業交易模式變革的新篇章。

從功能架構上看,基於區塊鏈的交易絕非只是交易環節的變革,而是綜合了區塊鏈的各項獨特功能,是對防偽溯源、供需對接、倉儲物流、支付/結算、供應鏈融資、保險、網路安全等區塊鏈應用的一體化整合。

從應用形態上看,基於區塊鏈的交易超越了產品或服務交易的傳統概念,代表了更廣泛的數據在流通中的價值實現。

從應用場景來看,基於區塊鏈的交易涉及實體產業的升級、金融行業的數字化進階,以及「通證經濟」的創新應用。

在實體產業,以農業區塊鏈的應用為例:一方面,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溯源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另一方面,對於種植者或養殖者來說,供應鏈溯源功能還遠遠不夠。如何幫助他們擴大農產品銷售,並盡可能獲得更多收入,才是區塊鏈技術持續推動農業發展的「硬道理」。在其它行業,這一點同樣適用。

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實體產業的新型交易平台不斷涌現:

l 印度政府使用區塊鏈平台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民銷售農產品,以在減少中間費用的同時,獲得更高收入;

l 瑞士公司Cerealia搭建基於區塊鏈的農產品貿易和融資平台,以推動全球新興市場國家的農產品出口;

l 全球最大的獨立精製糖生產商、阿聯酋Al Khaleej糖業公司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糖產品交易平台DigitalSugar.io,實現基於現貨的國際原糖交易;

l 江西贛州上線基於區塊鏈的國際木材電子交易平台,對木材交易進行全流程上鏈管理,並將為木材市場提供監管雲倉、物流、金融、保險等全產業鏈服務;

l 山東省啟動山東互聯網中葯材交易平台,將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質控、交易、支付、結算和監管的線上一體化服務;

l 蘇州相城區渭塘鎮發布基於區塊鏈的珍珠在線交易平台,對珍珠核心參數及檢測報告上鏈存證,還將增加供應鏈管理、貿易金融、智能合約、支付結算、激勵機制等功能;

l 霍尼韋爾公司推出飛機零部件新件與二手件在線交易平台GoDirect Trade,為大型製造商如何將區塊鏈應用於零部件交易與流通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金融行業,區塊鏈正在從證券交易、資產證券化、貿易融資、跨境結算等方面推動金融交易業務的數字化進階:

l 澳大利亞國家證券交易所推出基於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數字證券交易平台ClearPay,可提供當日多幣種、實時DVP結算,並將替代原有的交易所結算系統;

l 瑞士公司Finka以玻利維亞有機牧場的牲畜為標的推出了相關的證券化代幣投資平台,以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

l 美國公司Securitize建立了基於數字證券的日本房地產投資平台,旨在盤活日本農村的閑置不動產,並提升農村經濟活力;

l 中國郵儲銀行與建設銀行完成首筆跨區塊鏈平台福費廷交易,華夏銀行昆明分行首次實現二級市場福費廷轉售業務;

l 南京鋼鐵分別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完成了基於區塊鏈的鐵礦石交易;

l 寶鋼股份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完成首單基於區塊鏈的人民幣跨境結算交易……。

當然,在區塊鏈推動金融交易業務進階的同時,與區塊鏈、加密貨幣相關的炒作、騙局、洗錢、網路攻擊等陰暗面如影隨形。如何既能持續推動金融創新,又能進行高效的風險防控,以及對違法犯罪的有力打擊,是一個需要長期應對的重要問題。從全球來看,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做出態度鮮明、措施嚴厲,並富有成效的回應。

實體產業、金融行業藉助區塊鏈實現的交易變革只是區塊鏈改變傳統交易方式的初級階段,「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才是區塊鏈「交易」功能的更高層級。

在「通證經濟」的框架下,從電子證照到技能證明,從信用記錄到公益活動參與記錄,從社交媒體軌跡到碳減排行動,當各種數據成為被加密的數字權益證明,並且可流通、可交換的時候,就被賦予了「通證」功能。

撇開「非同質化通證(Non-Fungible Token, NFT)」的投資/投機熱潮不論,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全球為數不少的「通證經濟」早期應用:

l 由奧地利政府支持的HotCity項目通過眾包模式與區塊鏈、 游戲 化代幣的結合,鼓勵居民提交供暖余熱熱點,以更高效地滿足城市供熱需求;

l 福特公司為採用混合動力 汽車 的商業和市政車隊建立「綠色里程」,以幫助改善城市空氣質量;

l 河南新鄉市衛濱區在其區塊鏈產業園項目中基於商家和企業積分體系發行通證,以建立新型商業服務平台;

l 成都市發布基於區塊鏈的社區治理產品「鏈動社區」,居民可通過志願者服務等活動獲得該平台的「時間銀行」積分,並兌換成社區商戶提供的福利和優惠;

l 全球非營利組織「移動開放區塊鏈計劃」的電動 汽車 充電網路工作組(EVGI)啟動去中心化 汽車 充電技術的全球標准系統,涵蓋了通證化碳信用(TCC)場景;

l 區塊鏈獎勵平台MiL.k與韓國零售商合作,為其會員提供基於區塊鏈的積分管理服務。會員可通過MiL.k平台將現有積分轉換為本地MLK通證,也可以兌換成其他第三方積分……。

由上述案例及更多的案例可見,「通證經濟」具有幾個顯著特徵:

「通證經濟」為更廣泛的數據賦予了資產屬性和可交易屬性,並通過跨領域、跨平台的互信與流通,能夠提高整個 社會 與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

「通證經濟」是一種新的價值創造和實現過程,不一定直接以貨幣為交易媒介,而是更多體現為各種要素、資源的互換互利與重新配置;

「通證經濟」往往與激勵機制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好人好事」、「好企業」、「好機構」的激勵,將有效重塑 社會 價值體系與 社會 信用體系。

總體而言,「通證經濟」將催生出新的生產要素,將重塑生產關系,並極大地解放 社會 生產力;「通證經濟」代表了「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的進化,昭示著數字經濟最激動人心的未來;基於區塊鏈的「通證經濟」已經初見倪端,並開始對經濟運行、 社會 治理,以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帶來持續可見的變革。不管是各類機構,還是個人,都應該為這場變革做好思想與行動上的准備。

與其它新技術一樣,區塊鏈在應用和普及過程中,不斷產生著平台、媒介、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替代效應:實體證件被電子證件替代,信用記錄被通證替代,人工審核被數據驗證替代,城市管理平台被「城市大腦」替代……。

這樣的替代已成常態:

l 阿根廷央行開始就新的區塊鏈清算系統展開概念驗證,該系統可能會替代現有清算系統;

l 韓國造幣和安全印刷公司(KOMSCO)拓展區塊鏈數字禮券業務,以替代紙質禮券,並在紙幣和硬幣發行量大幅下降的同時實現了創紀錄的營收提升;

l 中國各地法院在不動產查封執行中開始採用區塊鏈電子封條替代傳統的紙質封條;

l 上海市法院系統正在通過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採用, 探索 以數字化庭審記錄替代人工庭審筆錄;

l 日本公司SUSMED推出「使用區塊鏈技術的臨床數據監測系統示範」試點,表明葯物或醫療設備臨床試驗中必要的監控過程可以使用區塊鏈系統進行替代;

l 支付寶與悟空租車合作推出「刷臉」租車服務,通過區塊鏈技術與信用免押模式,遊客只需「刷臉」即可租車,通過手機操作就能歸還車輛;

l 在新冠疫情下,中國各地方政府密集推出結合區塊鏈技術的「非見面、不接觸、零跑腿」式政務服務,替代了傳統的線下服務方式,為疫情期間的遠程招投標、「雲端」通關、金融支持、復工復產等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通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各類企業級服務同樣在實現替代與進化:從紙質合同到電子合同,再到基於程序化、可自動執行智能合約的區塊鏈合同,區塊鏈正在推動合同簽署進入「鏈簽約」時代;從線下的人力資源公司到線上的人力資源平台,再到基於區塊鏈的人力資源市場,全球人力資源服務已經經歷了從1.0時代到2.0時代,再到3.0時代的持續變革。

總體來看,當區塊鏈「侵入」到各行業,便「毫不留情」地刪除著一切不必要的環節和流程,一切不必要的人工操作,並加速迎接無紙化、無人化、自動化時代的到來。

在我們分析全球1550餘個區塊鏈應用案例的過程中,類似「提高」、「加快」、「縮短」、「降低」、「減少」、「節約」、「節省」等詞彙頻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些詞彙表明,效率的提升是區塊鏈應用各方的共同追求,也是區塊鏈替代效應的最直接成果。

眾多的應用實踐正在為此添磚加瓦:

l 肯亞公司Shamba Records為該國農民提供區塊鏈溯源、交易與融資服務,目前已覆蓋6000多小型農戶,並幫助他們將收入提高了至少40%;

l NTT DATA、三菱等公司參與投資的區塊鏈貿易平台TradeWaltz完成試運行,結果顯示該平台最多能夠削減傳統貿易流程50%的工作量;

l 沃爾瑪加拿大公司通過DL Freight區塊鏈平台的應用,將其與承運人之間的發票糾紛顯著降低了97%;

l 國網公司電力交易存證溯源查詢平台投入運行,實現了注冊用戶的真實性審核全流程自動化,節省了99%的可信人工審核時間;

l 中遠海運集運與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合作推出區塊鏈無紙化進口放貨模式,平均每個集裝箱可為客戶節省提貨時間近24小時;

l 浙江台州利用「物聯網+區塊鏈」回收系統解決海洋污染治理難題,相比傳統處理方法,該回收系統可以節約94%的人力成本和84%的運營成本……。

綜上所述,通過信任機制、共享機制與交易機制的共同作用,區塊鏈形成了明顯的替代效應,提高了金融、政務與各行業的運營效率,並將持續形成系統性的變革。這種變革重塑著人與機器、人與 社會 、人與環境的關系,並清晰地指向三個終極目標:效率、福祉與環保。

⑺ 區塊鏈論文結尾可以引用文獻嗎

在論文的結尾引用文獻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無論是區塊鏈論文還是其他類型的論文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在引用文獻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關於區塊鏈的論文和書籍:

⑻ 關於數字貨幣最全面的一篇文章(上)

看點: 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浪潮、「去美元化」大背景下,數字貨幣要來了。

商務部近日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其中公布了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據新華網消息,目前數字人民幣已經完成了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東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也就是說,如果順利的話,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也許能「一睹芳容」。

其實,央行早在 2014 年便設立數字貨幣研究所,研究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7 年末,經國務院批准,央行組織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商業銀行和中鈔公司、上海票據交易所等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 DC/EP)的研發,並於 2018 年 2 月,上海票據交易所數字票據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正式上線試運營;2019 年央行在召開下半年工作電話會議時,要求加快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 DC/EP)研發步伐 。

那麼,推出數字貨幣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國海證券和新時代證券關於數字貨幣的兩份研究報告,揭秘數字貨幣的前世今生以及央行推出數字貨幣的背後邏輯。

1、數字貨幣原理及各國發展狀況

數字貨幣是貨幣體系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屬於貨幣 4.0 階段 。貨幣是人類發明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重要發明,在經歷了物物交換、金銀本位制之後,信用貨幣成為貨幣史上的重要跨越。

其中,最初的以物易物便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制度安排,但是由於交易效率極低,供需耦合難度較大,缺乏統一價值衡量標准,極大限制了人類的經濟活動和貿易范圍,因此逐漸被金銀等貴金屬所代替,這一交易體制在貨幣發展史上經歷的時間較為漫長,由於存在天然損耗、幣價不足額、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劣幣驅逐良幣等現象,以國家信用為背景的紙幣——純信用貨幣開始出現,紙幣不僅節約了發行成本,也克服了貴金屬貨幣攜帶不便等難題,極大促進了近代史的貿易發展,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也成為可能。

如果說紙幣實現了信用貨幣從具體物品到抽象符號的第一次飛躍,那麼建立在區塊鏈、人工智慧、 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實現了信用貨幣由紙質形態向無紙化方向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數字貨幣並沒有改變貨幣背後的信用背書,而是改變了貨幣的存在形式,至此,貨幣完成了商品貨幣——貴金屬充當一般等價物——信用貨幣——數字貨幣的演進,因此貨幣存在形式的演進意味著貨幣體系運行成本更低、更安全、更高效,數字貨幣是貨幣體系從商品貨幣向信用貨幣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

數字貨幣不是電子貨幣的替代,根據發行者不同,數字貨幣可以分為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和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目前,關於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和定義。按照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定義來看,狹義的數字貨幣主要指純數字化、不需要物理載體的貨幣;而廣義的數字貨幣等同於電子貨幣,泛指一切以電子形式存在的貨幣,包括電子貨幣、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

根據發行者不同,數字貨幣可以分為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和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其中,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指中央銀行發行的,以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為表現形式的法定貨幣,它本身不是物理實體,也不以物理實體為載體,而是用於網路投資、交易和儲存、代表一定量價值的數字化信息;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亦稱虛擬貨幣,是由開發者發行和控制、不受政府監管、在一個虛擬社區的成員間流通的數字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等。

廣義數字貨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完全封閉的、與實體經濟毫無關系且只能在特定虛擬社區內使用的貨幣,如虛擬世界中的 游戲 幣;二是可以用真實貨幣購買但不能兌換回真實貨幣,可用於購買虛擬商品和服務,如 Facebook 推出的 Libra;三是可以按照一定比率與真實貨幣進行兌換、贖回,既可以購買虛擬商品服務,也可以購買真實的商品服務,如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的貨幣發展形態。2020 年疫情以來,以「新投資、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為主要特點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 社會 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雖然第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了 6.8%,而數字經濟領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其中,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16%和 13.1%,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3.2%,電子商務服務投資同比增長 39.6%。

在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考驗之後,我國數字經濟進入了提速快速發展時期,亟需實現數據、技術、產業、商業、制度等協同發展,構建數字經濟新型生產關系,通過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激發數字生產力,而數字貨幣基於節點網路和數字加密演算法,是為了迎合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是其具體的貨幣發展形態。

數字貨幣建立在復雜網路理論基礎,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充分體現了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等特點,實現底層數字貨幣,中間層數字金融賬戶體系,覆蓋了央行支付體系、商業銀行、非銀機構等垂直化總分賬戶體系,同時實現了各國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統的互聯互通,頂層數字身份驗證體系等,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實現傳統貨幣體系向數字貨幣體系的轉變。

最早數字貨幣的出現可以追溯到 1982 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密碼學家 DavidChaum 創立了 DigiCash,同時推出了兩種數字貨幣系統:E-Cash 和 cyberbucks,這兩種系統均基於 Chaum 的盲簽合約建立的,能保持用戶匿名且身份難以被追蹤。但當時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且不能做到完全匿名,最終得以失敗告終。

1996 年,著名腫瘤學家 Douglas Jackson 發起了有真正黃金的支持 E-gold,因此大受歡迎,甚至一度有希望在數百個國家吸引超過 500 萬個用戶。不幸的是,後來平台持續遭遇黑客攻擊並且吸引了大量非法洗錢交易,該公司在 2009 年陷入了困境。

1998 年,一家莫斯科的公司推出了 Web Money 這一種通用數字貨幣,能夠提供廣泛的點對點的付款解決方案,涵蓋互聯網交易平台。它也是少數倖存的尚未加密的數字貨幣之一。時至今日,該貨幣仍被數百萬人廣泛的使用和接受。與此同時,它也可以轉換為法定貨幣,如盧布,美元,英鎊,甚至比特幣。

2008 年 11 月,中本聰提出比特幣的概念,並發布著名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文中首次出現區塊鏈,能在不具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體系。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幣正式誕生。比特幣是一種 P2P 形式的虛擬加密數字貨幣,採用開源的區塊鏈技術,將交易信息存儲在分布式賬本中,這使得破解網路幾乎成為不可能;另外,其點對點的傳輸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此後,比特幣系統逐漸成熟,官方又陸續發布了新版本,增加了很多特性。

2013 年,以太幣(ether)誕生,它基於以太坊技術衍生出的一種虛擬加密貨幣,是目前僅次於比特幣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以太幣以區塊鏈為基礎,跟比特幣類似,但使用的 科技 完全不同,是具有開源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功能的公共區段鏈平台,雙方達成合約條款就能執行。2010 到 2014 年間,比特幣多節點挖礦和點點幣( PPcoin)誕生,在采礦方面發揮了作用。2013 年 8 月,德國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化。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人數字貨幣,雖本質上不具備貨幣職能,但已對現行的貨幣與金融體系構成了巨大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國央行正在積極研發或推行法定數字貨幣。早在 2013 年 Shoaib et al.就提出官方數字貨幣的概念,英格蘭銀行( BOE)2014年發布的報告明確以分布式賬本技術(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作為數字貨幣的分類標准,一類是加密數字貨幣,即運用分布式賬本技術生成的數字貨幣,並指出比特幣是史上第一個加密數字貨幣;

另一類是非加密數字貨幣,以瑞波幣為典型代表;隨後國際清算銀行下設的支付和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 CPMI)將法定數字貨幣定義為加密貨幣,根據存在形式是否基於央行賬戶,將法定數字貨幣分為央行數字賬戶和央行數字貨幣。根據國際清算銀行( BIS)提出的「貨幣之花」模型,明確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即央行數字貨幣是一種數字形式的中央銀行貨幣,且區別於傳統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保證金賬戶和清算賬戶存放的數字資金。

▲「貨幣之花」 模型

數字貨幣與政府的關系相當復雜,各國政府既恐懼又好奇。各國對於數字貨幣的討論、實驗和試點將持續進行,因為如果有經濟體開始使用數字貨幣,那將在全球產生溢出效應,因此各國經濟體都將越來越重視這種新的現象和新趨勢。

1、美聯儲 Fedcoin 項目 。 這是一種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可與美元進行等價兌換(即匯率是 1:1)。該貨幣協議與比特幣有諸多相似之處,區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 Fedcoin 中,有一個用戶(美聯儲)擁有特殊許可權,能夠隨意創建和撤銷賬簿使用權。二是發行數量不像比特幣那樣有一個事先定好的規則,而是可以像現金一樣調整發行量。

2、 加拿大央行的 CADcoin 項目 。 這是一種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加拿大央行搭建了一個基於分布式賬簿的大額支付系統, CADcoin 是在這個系統中使用的貨幣。近日在卡爾加里的內部介紹會上,加拿大央行展示了他們正在開發的電子版加元—CAD-Coin。這項代號為「Jasper」的創新初衷是幫助央行通過分布式總賬 科技 發行、轉移或處臵央行資產。多家加拿大主要的銀行,包括加拿大皇家銀行、 TD 銀行及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均參與了該項目。

3、 瑞典央行的 eKrona 項目。 目前,瑞典正在逐漸轉型為「無現金 社會 」。數據顯示,自 2009 年以來,瑞典紙幣及硬幣的數量已經下降了 40%,居民更傾向使用銀行卡、智能手機和電子錢包來處理日常的各種交易。隨著現金使用量持續減少,瑞典央行嘗試為民眾提供一種不通過零售銀行等中介的支付方式。瑞典央行要求, eKrona 必須能夠用於小額購買。由於目前尚未確定使用哪種技術, eKrona 有兩種可能的形式,一種是存款貨幣單位(即個人直接在央行開戶,而非在商業銀行開戶),另一種是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

▲海外各國或組織數字貨幣的最新動態

每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和貨幣政策體制不同,是否需要採用央行數字貨幣利率這一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海外各國又不想失去在數字貨幣佔得一席之地的機會,所以出台的政策法規也是經常變換,時寬時嚴。

國際清算銀行 。2015 年 11 月,國際清算銀行發布《DigitalCurrencies》報告,詳細介紹了數字貨幣作為零售支付手段的影響等內容;2018 年 3 月,國際清算銀行發布《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對支付、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的報告,對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發行進行了分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7 年 6 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發布了一份關於金融 科技 行業發展的報告《Fintech and Financial Services : Initial Considerations》,針對如何有效監管分布式賬本技術( DLT)及以其為基礎的數字貨幣提出了建議。2018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和 20 國集團 G20 共同發布一份中期報告《數字化帶來的稅收挑戰》,提出要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形成的數字資產交易信息進行監管。

英國 。英國的財政委員會對加密演算法進行了評估,認為他們目前不會對英國的貨幣或金融穩定構成風險。然而,加密演算法確實給投資者帶來了風險,任何購買加密演算法的人都應該准備好丟掉所有的錢。

日本 。日本作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日本政府對數字貨幣的態度可謂是非常積極。從去年開始,日本就免除了數字貨幣交易的消費稅,承認數字貨幣的合法性和貨幣屬性。2017 年日本開始實施《資金結演算法案》,承認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合法性。之後,日本金融廳( FSA)頒布《支付服務法案》,對數字貨幣交易所實施全方位監管。所有在日本境內運營的交易所必須獲得財政部與 FSA 的牌照授權。

新加坡 。在新加坡政府對金融 科技 「不尋求零風險,不扼殺技術創新」的原則指導下,新加坡積極發展區塊鏈技術,積極推動數字貨幣的發展,新加坡是亞洲區域內最支持數字貨幣發展的國家之一。由於新加坡的積極良好的制度環境,多家交易所選擇在新加坡開展業務,例如 WBF EXCHANGE 就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密切。

2020 年 3 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正式公布關於支付服務經營牌照的豁免企業名單,名單上的實體已取得豁免期內的特定支付服務或數字貨幣相關支付服務的許可證和經營權,包括阿里巴巴、支付寶、亞馬遜等大型機構的新加坡實體均在名單之列。

關於數字貨幣相關支付服務的豁免許可,包括幣安、 OKCoin、 BitStamp、幣信、Coinbase、 CoinCola、 TenX、 Upbit、 ZB 等近 200 家公司均可在正式下達牌照前以豁免狀態合法運營。

泰國 。為了更好的監管數字貨幣行業, 2018 年 6 月,泰國頒布了《數字資產法》,宣布為合規加密貨幣交易所頒發牌照,開始實行牌照化管理。

澳大利亞 。由於金融犯罪不斷增加, 2017 年 10 月,澳大利亞通過了《財政法案 2017 年修正案( 2017 措施 6)》, 2017 年底,正式通過了《反洗錢與反恐怖主義融資法案2017 年修正案》,明確了數字貨幣並不是貨幣資產,而是價值的電子表現形式。提供數字貨幣交易業務的機構,必須向澳大利亞交易報告和分析中心( AUSTRAC)提交申請,取得相應監管牌照與准入許可。交易所應根據反洗錢/CTF框架下的制度標准,對業務進行反洗錢和反恐融資評估。違規者將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或 500 英鎊罰金,情節嚴重者,將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或 2000 英鎊罰金。

海外央行數字貨幣實踐的啟示 :

1)、 央行應加強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數字貨幣搭載在為更廣泛的金融體系服務的基礎設施上,從與現有金融體系的鏈接中獲得合法性的外表,這是其明顯的特性。在法律法規方面,中央銀行的監管應該加強, 將數字貨幣與實體貨幣相分離,確保數字貨幣沒有寄生在實體貨幣上。

中央銀行應與商業銀行合作,發揮「數字前線」的監管作用,禁止商業銀行做出充當「比特幣自動取款機」的不道德行為,同時,不允許這些數字貨幣與整個金融體系現有的基礎設施共存,以保障支付系統正常運行。

2)、 技術方面需要加強。應適當地採用數字貨幣的新技術,來改進國家的金融服務,尤其是在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支付方面。新興國家中央銀行可能會從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實施中獲得最大收益,主要是因為現有的財務流程和技術系統不是很高效,可以通過實施數字貨幣或其他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序來實現更大的金融包容性,運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消費(零售)和銀行間(批發)層面的跨境支付摩擦。而現金業務完全電子化之後,用戶轉場手機銀行 APP 等線上渠道,那麼銀行之前的硬體渠道建設也將面臨轉型的考驗。

3)、做好應對沖擊的准備。數字貨幣由於自身的缺陷,不可能取代傳統的貨幣,但其一旦全面發行,所帶來的影響和沖擊是難以預測的。因此,央行必須積極做好技術進步對金融沖擊的相關准備。同時,披著合法外衣的數字貨幣搭載在為更廣泛的金融體系服務的機構和基礎設施上,可能形成嚴重的金融風險,威脅金融系統的穩定, 中央銀行必須從公共利益出發做好數字貨幣帶來的各種風險應對工作,堅持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數字貨幣的監管,規范和引導數字貨幣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2、 國內數字貨幣發展歷程

人民幣作為中國通行流通的央行貨幣已經歷經 71 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民幣已經逐步實現電子化,邁入 2.0 時代。流通在銀行等金融體系內的現金和存款早已通過電子化系統實現數字化,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大規模普及,讓流通中的現鈔比重逐漸降低。現在國人日常消費幾乎不需要使用現鈔。移動支付已經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快速便捷的支付體驗。人們開始暢想未來的「無現金 社會 」,中國也成為最接近無現金 社會 的國家之一。

但中國的移動支付更多是商業驅動,是一種貨幣的電子化支付手段,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人民幣」 。從貴金屬到紙幣替代貴金屬充當貨幣,再到未來的數字化貨幣,是經濟和 科技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隨著網路通訊技術日益發達、 社會 交易活動日益頻繁與活躍,加上民眾購物消費習慣的變化及對貨幣流通安全性的考慮,人們越來越趨向於使用電子銀行、電子支付而不願攜帶紙幣,因此,由央行提供比紙幣更快捷、低成本的數字化貨幣媒介工具,是順應時代發展之必需。

中國人民銀行從 2014 年開始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研究央行數字貨幣,至今已有五年。當前央行數字貨幣( DC/EP)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數字人民幣體系在堅持「央行-商業銀行/-貨幣使用者」雙層運營、 M0 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本完成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並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

▲我國數字貨幣發展歷程

當前我國對於法定數字貨幣處於內測階段, DC/EP 採取「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投放體系以及「一幣、兩庫、三中心」運行框架

「一幣」指的是央行擔保發行的 DC/EP,「兩庫」是指央行的發行庫和商業銀行的銀行庫:DC/EP 首先在央行和商業銀行間發生轉移,即 DC/EP 的發行與回籠,之後再由商業銀轉移到居民與企業手中。「三中心」則是 DC/EP 發行與流通的技術保障,包括登記中心、認證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

其中,登記中心負責記錄發行、轉移和回籠全過程的登記;認證中心負責對 DC/EP 用戶的身份進行集中管理,這是 DC/EP 保證交易匿名性的關鍵;DC/EP 的一個關鍵是在於反洗錢、反偷稅漏稅和反恐怖融資等做出較大改進,大數據中心通過對於支付行為的大數據分析,利用指標監控來達到監管目的:

▲「一幣、兩庫、三中心」運行框架

我國央行選擇推出數字貨幣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義,可以說,央行選擇推出數字貨幣不僅是順應貨幣演進規律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護人民幣主權地位的重要舉措。具體來看:

1、 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浪潮 。由於紙幣的發行、運輸、存儲等各個過程均耗費人力和物力,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貨幣無紙化可以節省貨幣的發行和流通成本,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便利。

另外,傳統紙幣不記名的特點使得監管機構無法掌握紙幣的使用流通情況,利用紙幣進行偷逃稅、洗錢等經濟犯罪是現實中無法避免的黑洞。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實行可控匿名,在保證公民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同時,當發生違法犯罪事件時,數字貨幣的來源可追溯。因此,能夠有效打擊洗錢、逃漏稅等違法行為,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透明度。

數字貨幣具備的快速流通性、便捷性、高安全性等特質均是傳統紙幣所不能比擬的。正如紙質貨幣最終替代了金屬貨幣一樣,貨幣無紙化也是大勢所趨,是貨幣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目前支付寶、微信、銀聯支付等已經實現了 M2 范疇的貨幣無紙化,而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替代傳統的紙幣,可以實現 M0 范疇的貨幣無紙化,順應了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浪潮。當然,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貨幣無紙化也將是一個逐步發展的漫長過程,這也是央行在起初可能只選擇推出部分數字貨幣,替代部分紙幣的重要原因。

2、 降低全球美元貨幣體系的不利影響 。20 世紀 70 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貨幣發行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美國憑借強大的軍事、經濟能力使美元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但美元在執行世界貨幣職能的過程中,美國獲取了諸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可能給其他國家經濟造成各種負面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即美國可以通過發行美元向世界徵收通貨膨脹稅。

而且,當今世界的三大金融系統 SWIFT、CHIPS、Fedwire 均被美國一家獨攬, 不論是美元、歐元、日元還是人民幣,美國都可以實時獲取各國貨幣的資金交易信息,美國利用該金系統對許多國家和企業進行制裁的行為屢見不鮮,歐洲與其他國家怨聲載道。目前,除了中國之外,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都在研究如何構建數字貨幣支付網路,以推動「去美元化」進程。

3、保護貨幣主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2019 年 6 月,Facebook 發布 Libra 白皮書,試圖打造一種超主權的「世界貨幣」。Libra 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以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債券為儲備資產,為Libra 穩定幣增信,最大限度地降低幣值波動風險,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其中,一籃子貨幣中美元佔50%,歐元占 18%,日元、英鎊和新加坡元分別占 14%、11%和 7%,但是沒有人民幣。

由於 Facebook 在全球擁有 23 億的用戶,若 Libra 成功被廣泛使用,Libra 跨境資金流動將不受限制,這也意味著在非儲備國家可以隨意使用 Libra 進行支付,那麼,非儲備貨幣國家的貨幣主權地位勢必會受到影響。對於中國而言,人民幣和外匯管理均會受到沖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將受阻。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我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便是應對 Libra 的重要舉措。

閱讀全文

與以區塊鏈為主題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eb3以太坊錢包 瀏覽:35
5月27日日韓比特幣價格 瀏覽:353
申購數字貨幣 瀏覽:691
未來比特幣會超過8000美元 瀏覽:934
比特幣年前價格 瀏覽:358
用虛擬貨幣還款 瀏覽:454
比特幣場地租賃 瀏覽:465
btc教學模板 瀏覽:969
世維國際交易炒數字貨幣嗎 瀏覽:539
數字貨幣還需多少年 瀏覽:85
python數字貨幣量化投資課程 瀏覽:536
舞力全開送三個月會員時間怎麼算 瀏覽:409
比特幣九年上漲1200萬倍 瀏覽:848
1t算力一天能挖多少比特幣 瀏覽:163
cpu算力怎麼樣賺錢 瀏覽:897
區塊鏈是凝聚黃連金 瀏覽:437
銀行試點虛擬貨幣 瀏覽:730
兩個以太坊私網節點如何連接 瀏覽:756
虛擬貨幣的漲跌和什麼有關 瀏覽:368
btc數據精靈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