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區塊鏈投資風險及焦慮
在這個通貨膨脹,錢不值錢的時代,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對常人而言,最好的選擇大概就是投資了。一般來說,投資可以是買股票、買基金、買不動產。
插一句,個人創業或開個體店,也有點投資的意思,但這種投資風險極大、失敗概率90%以上。創業和開店,更多的是投資個人,嘗試個人發展方向,就資產投資而言,九死一生。
投資應該「生活+」,生活才是根本。「生活+投資」是為了讓未來的更有希望,是把現有的資產投資未來,讓未來有一個更好的資產回報預期。然而,因為風險承受、資產投入比例、投資知識等等各方面的認知能力局限,投資常常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情緒跟著市場波動,甚至常常嚴重地影響到生活……
如何破解投資帶來的焦慮感?自從參與區塊鏈投資,在經歷過多次巨大的波動行情,心力煎熬後,以下是個人的粗淺的認知。
1、堅守投資的兩條鐵律
投資,首先應該遵循兩條鐵律。
鐵律一:拿閑錢投資,即便歸零也可以承受。
這一條在平常情況下,看起來似乎不難做到,甚至毫無感覺。那是因為: 盲目自信,以及刀還沒有割到肉!
在剛開始投資的時候,你是相當自信的,你是認為自己能夠賺錢的,否則你也不會冒這個風險。但當你對市場預期良好,認為必然會賺大錢的時候,你會很快忘記這條鐵律,進而拋棄,投入更多的資產去投資,甚至借錢投資。
市場總是波動的,甚至常常是很大的波動。在有浮盈的時候,一切都不是問題。一旦出現虧損,當刀真正割到肉時才會感覺疼。由於損失厭惡,心態立馬會出現波動。即便投資的閑錢,都會有失落的情緒,進而影響生活。如果是借錢或者投資資產比例過重(比如70%以上),則更是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對待,更無法做到歸零也可以接受。
所以,別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更別高估了自己的投資能力!否則,一旦虧損,必然會影響到生活。
鐵律二:和時間做朋友,做長期價值投資。
投資向來都是一件長期的事情,1-3年算是短期,5-10年算是中期。你看好一個投資項目,一定要給它時間去「生長」,才會開花結果,最後才能有收獲。
大部分剛踏入投資領域的人,都是急不可耐地想要馬上看到「結果」。這不是投資,是投機,猶如上了賭桌,馬上就可以看到勝負,體驗到狂喜或失落。
參與投資這段時間內,我大概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從一開始都是帶著投機心態的賭徒。 這種賭徒心態,把投資當成了押注,就迫切地想有所收益,天天盯盤,打探各種消息,生怕錯過幾個億……
那些在股市中頻繁操作短線的人,其實就是把炒股當做賭博,想從每一個小波段中獲益,結果被專業機構收割。
投資是否成功,應該是眼光(價值判斷)+時間+運氣的組合。 投資之前的分析判斷至關重要,是最終收獲的前提;時間是等待價值成長的過程;運氣,是無法預知或無法控制的結果。
如果,對自己投資的項目的價值沒有清晰的認識,且做不到長期;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一天你的內心都會隨著市場波動而波動,偶爾歡喜、偶爾失落,又或大喜又或大悲,你的情緒幾乎被市場牽動。
2、見好就收,你的承受能力有限
面對虧損,一開始我們遵守鐵律「歸零也可以接受」,這是在心態上提前給自己打的預防針。如果沒有這個預防針,你很能承受不了損失的痛苦而割肉,也就是從投資中提前出局。當然,如果你看清自己投資的產品有問題,可能存在歸零,那麼即便是割肉,也要及時地退出,爭取最少的損失。
還有另一種常見情況,即便是盈利了,也常常讓人焦慮,特別是當市場回落,浮盈減少的時候,更是令人焦慮不安。
浮盈,為什麼還會讓人焦慮?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大概會有這四種情況:第一種是過早地賣出,第二種是恰當地時候賣出,第三種是因為猶豫不決錯過最佳賣出機會,第四種是不為所動、堅決不賣。
可笑的是,至少90%的人都是第三種!在市場上漲的過程中,在喜悅中焦慮,在焦慮中盲目,人性的貪婪,把市場越托越高,最後泡沫破裂,一地雞毛……
從結果上來看,第四種人和第三種人是一樣的結果,都是沒有賣出,錯過最佳出貨時機。但不同點在於第四種人是帶有自願的成分,在「長期價值投資」的信仰中搖擺、焦慮……
這里有必要把投資鐵律二「和時間做朋友,做長期價值投資"拿出來說一說。既然是長期價值投資,那麼面對市場行情好,大牛市的時候是不是不要操作,要做到第四種「不為所動,堅決不賣」?
可以說,很多人在上漲的行情中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信仰,在市場崩盤後,又徹底陷入迷惘、沮喪。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承受這種壓力,實際上面對市場下跌,大部分人都很難承受這種錯過最佳時機的壓力,焦慮到影響生活。
這里主要問題是:因為「長期而長期」,不懂得變通,不會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適當調整。
對於專業投資人而言,不為市場波動所動,堅決長期投資是可以理解。但作為普通人,面對超出預期的收益,可以適當地變通。具體的做法是:達到預期收益,分批出貨。在整個上行過程中,出貨量控制在20%。
這種策略,一來可以變現收益,回收投入成本;二來保持大部分資產仍然在參與中;其三,一旦市場突變,保住了部分收益,且有資金可以抄底。
所以,在上漲的行情中,不要死板地遵守「長期投資」。要見好就收,把獲得的利潤部分及時變現,當行情突變時,你的內心也就可以承受這種焦慮且不至於影響生活。
3、場外賺錢能力更重要
投資有很多運氣成分,有時即便你做對了很多,可能運氣也不一定站在你這一邊。如果把財務問題都押注在投資上,則在投資的過程中很難接受「歸零」的結果,也很難做到「長期」。
現實中,最常見的往往是很多人把財富的希望寄託於投資,且期望過大,在區塊鏈投資領域尤其如此。過大的期望,自然讓人陷入一種「迷信」和瘋狂的狀態中,從而也忘記了投資的原則。
即便在一個技術變革,充滿紅利的新市場,也不可能讓大部分人賺錢,反過來甚至往往是90%的人被收割。 當然,能夠遵守投資鐵律的人,基本可以避免被收割的命運,在運氣好的情況下不賺錢都難。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其根本還是在於投機與投資的區別。
投資給我另一個較大的感觸是: 大部分人不適合投資(包括目前階段的自己),不具備投資的能力(財力和智力),心力不足以應付投資帶來的壓力的焦慮感。
一個合格投資者,應該具備較好的場外賺錢能力,其次在心態上能夠坦然面對投資帶來的盈虧。當你不具備這種能力時,不是不可以投資,則應該投入自己內心真正可以承受歸零的資金,至少這樣你可以過好當前的生活。
別寄託於投資快速實現財富自由,這樣你的心態會失衡。只有具備足夠的場外賺錢能力,在面對投資的盈虧時,才會表現的淡然。盈利是對自己的嘉獎,虧損也可以承受。
4、區塊鏈投資的瘋狂與理性
歷史上出現很多次新興產業的投資泡沫,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互聯網投資……每一次人們都以為找到了財富自由之路,很多人瘋狂地參與其中,最終卻一地雞毛……
這一次區塊鏈投資,更加瘋狂,更加不理性,是不是意味著一次新的巨大泡沫正在形成?有意思的一點是,區塊鏈泡沫已經反復破裂了幾次,但每次又更加強勢的反彈,更大泡沫形成……泡沫並非是沒有價值,並非等同於旁氏騙局,而是指有太多不理性的投資人湧入,短期內高估了資產價值。
區塊鏈的價值在於解決了信用問題,極大地降低了資產之間的轉移成本,甚至為零。雖然目前區塊鏈技術還沒有大量的應用,帶來的實際社會價值也不高,但可以預見未來一定具備極大的社會價值。
就投資而言,無論區塊鏈技術有多大的價值,最後獲益的仍然是極少數人,而絕大部分人是被收割的韭菜!從人性的角度,絕大部分人永遠是追高殺跌,非理性的投資,最終成分被收割者。這區塊鏈價值無關,泡沫的形成,是人性的貪婪。
區塊鏈投資,面臨比傳統投資大得多的變數,常常波動極大,這種情況極大地考驗人的心力。更可怕的是,由於區塊鏈投資目前缺乏監管和規范,大量不合格投資人湧入,更是極大地加重了泡沫的形成。
只有理性的看到其中的巨大風險,堅持做到: 遵守投資鐵律、見好就收、保持場外賺錢能力 ,才能夠避免在這場泡沫中被收割,甚至獲得超高的收益。
認知是一切成功的根本!單軍強的數字簽名:{"sig":"","msghash":""}
❷ 新可能!區塊鏈技術賦能文化產業
2021年6月11日,首屆區塊鏈+文化產業論壇暨區塊鏈助力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當前,區塊鏈技術正快速發展,且逐漸從金融、物聯網等領域向文化領域延伸,區塊鏈+文化產業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加密資料庫,集分布式網路、智能合約、非對稱加密等技術於一身。在密碼學的基礎上,區塊鏈將數據加密打上時間戳,形成數據鏈,並以分布式形式存儲。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難篡改、可追溯、公開透明等特徵。
區塊鏈如何賦能文化產業?
區塊鏈賦能文化產業主要體現在數字版權保護、重塑文化產業模式和文化產品創新三個方面。
1、數字版權保護
2、文化業態重塑
區塊鏈憑借去中心的特點,能夠打破以往文化產業中心化的商業模式,降低文化生產到消費全流程的成本。區塊鏈能夠在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點對點的直接聯系,使版權所有者可以獲得直接即時的收益,激發內容生產者的創作熱情。同時,區塊鏈也能夠賦能文旅行業,通過在區塊上記錄 旅遊 信息,實現資源整合,促進全域 旅遊 發展。此外,區塊鏈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些藝術品的價值鑒定、產業鏈建構等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提高其市場價值。
3、文化產品創新
區塊鏈可以在文化領域創造出原生的區塊鏈產品,如NFT(Non-Fungible Token)。NFT是基於區塊鏈加密技術的非同質化通證,它是用於表示數字資產的唯一加密通證。作為文化產品的數字載體,NFT能確保文化作品的不可復制性和獨特性,保證了NFT的市場價值。無論是繪畫、音樂、 游戲 還是小說,它們的數字內容都可以進行通證化,通證化後的產品可隨時進行交易,大大增加了文化產品的流動性和產業價值。
區塊鏈+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
相信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演進與發展,區塊鏈技術將與文化產業產生更加深度的融合,不斷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專家: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周鵾鵬
❸ 區塊鏈技術安全都需要了解哪些問題
❹ 不發幣、不碰ICO,螞蟻鏈靠什麼引發最大規模產業上鏈潮
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區塊鏈變成了一系列龐大數字的集合體。動輒數萬億美元的資產,數以十億計的節點和數億的用戶,讓這個誕生十餘年的新型技術,儼然成為了全球IT業和媒體眼中的龐然大物。
一個沒有參與過DeFi,沒有研究過DAO,沒有在咖啡館聊幾句web3,都似乎成為了互聯網人職業生涯的一種罪過。就好像一個20世紀的英國士兵,沒有踏上過大陸;或者19世紀的西班牙水手,沒有登上過美洲一樣,沒有接住上帝給予這份職業的慷慨。
在即將過去的六月里,區塊鏈世界裡發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許很多年後再回顧,區塊鏈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聯儲加息,帶崩了一眾加密貨幣,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穩定幣的Luna被幾乎價值清零之後,比特幣價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體跌去了超過75%;
6月23日,全球勢頭最盛的區塊鏈Solana,在社交媒體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機「Saga」及定製的web3手機操作系統、Dapp應用商店;
這兩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認為是在「熊市」來臨之時,軟體與硬體、應用泡沫與底層設計之間的一次勢力切換。遭遇重創的web3們,要「洗心革面」向更務實的消費者應用出發,去獲得更多真實的、有價值的客戶。而這種由虛向實、持續向實體要價值的行為,或許將成為區塊鏈度過潛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區塊鏈世界的背景下,第三個事件就顯得頗具深意:
6月24日,中國最大的區塊鏈技術平台,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鏈宣布,其「物理設備」的上鏈規模已經突破了500萬台。
這是全球范圍內,產業區塊鏈中「物理資產」「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上鏈,也是「物理資產」規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做到物理設備如此大規模的在鏈運轉。
沒錯,500萬。
你已經有多久沒有在web3世界的技術新聞里,聽到500萬這樣級別的數字了?回顧web3的發展 歷史 ,上一次比特幣用戶突破500萬還是在2017年;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億。其中像韓國這樣的國家,加密貨幣在年輕人總人口中的用戶比例也超過了20%。甚至一些大DAO組織、Dapp應用,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這個數字了。
但區塊鏈技術在產業端的發展,與在消費者端不同。後者因為加密貨幣的加持,「其興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產業的痛點、需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推進,要下苦功夫,進入大規模商用難度更大。
這次這個產業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這意味著物理資產上鏈通過了規模化驗證——區塊鏈的一扇新門打開了。
孤獨的產業區塊鏈
首先,產業對於細分場景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意味著服務商就很難以同一套標准化的技術手段去滿足各行各業的所有需求。而無論是DeFI、DAO(註: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都可以用一個通用型的技術模型來應付足夠大的需求場景。
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有些時候一個專門的行業場景定製化,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以螞蟻鏈與奇瑞的合作為例,由於設備內存和帶寬的需求,螞蟻鏈需要將代碼的內存資源,從300KB壓縮到1.5KB,才能符合「車鏈」的要求。
這種「將大象塞進冰箱」級別的「變態」代碼優化需求,對於區塊鏈貨幣等開發者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這也從側面可以說明,在產業區塊鏈中,跨鏈、跨設備的通用交互難度會有多大。
其次,產業對於鏈條的安全、穩定、經濟的要求都是極高的。這在過去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幣為例,全球各大礦場為了維護比特幣世界的連續穩定可靠,每年要為這套2100萬個貨幣的加密系統,耗費超過149太瓦時的電。如果比特幣是一個國家的話,它的耗電量與越南相當,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當於1.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如果按照我國8毛錢一度的 社會 電價均攤,一年需要1200億人民幣成本。
對於比特幣來說,只要有人埋單, 游戲 就可以繼續。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絕不可能找到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為這么瘋狂的運維成本埋單,即便有也不符合產業減碳的 社會 責任。剛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橫在產業區塊鏈頭上的一道紅線。
此外,產業對於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謹慎。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信任,因為區塊鏈背後意味著去中心化的計數方式,一旦系統被心懷不軌的黑客攻破,將帶來復雜的損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經濟模型可能會出現漏洞。
這就意味著,不同於區塊鏈貨幣分散在不同終端設備上的錢包,平台更多隻用專注於演算法。產業區塊鏈公司除了在演算法方面需要加強加密能力,還需要在信息採集&建模、終端的計算設備、信息傳輸等全套設備做好加密服務。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又都是一個不小的、定製化的工程。
涉及到復雜的硬體場景本身就是個麻煩事兒。還是以 汽車 為例,車機內部有復雜的電子元器件帶來的干擾,同時還要兼顧車輛部件在行駛過程中的溫控條件。
總之,區塊鏈產業無論是實際落地難度,還是前期的技術投入成本,都與區塊鏈貨幣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但對於平台的收益來說,卻只有一個後者的一個零頭。大家都知道,將區塊鏈技術用在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上是「 科技 向實」,是一件正確的事,但大家更清楚,這也是一件艱難的事。
區塊鏈中的「孤勇者」
「產業區塊鏈」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很多頂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數據統計,2021年大約有3.4萬名開發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蘋果、臉書等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全職加入。
相比於web3的百花齊放,產業區塊鏈的動態顯然是有點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看不上這些不賺錢的「臟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創團隊又難以支撐起巨大的沉沒成本和昂貴的市場教育費用。在全球范圍的產業區塊鏈領域,至今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獨角獸。
然而產業區塊鏈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產業端問題卻不會因為開發者的逃離而消失。
在很多產業場景中,區塊鏈依然是被視作打通產業中數據壁壘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體系為例,我國幾乎兼有著全球最細分的製造業基地與全球最復雜的商品流通市場。這種「復雜性」一方面當然是零售業態的多樣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要歸咎於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廠家、經銷商、物流商、銷售終端,其全鏈路的數據是斷開的,在各個節點形成了細碎的信息孤島。每年大的消費品牌商都要花費上千萬的咨詢費,去獲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獲得的顆粒度很粗的中國零售數據。
畢竟任何一個中心化的數據中心,都沒有辦法解決如此復雜的數據流通問題,但產業區塊鏈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國大能源產業網路為例,電網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著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以來,這種分布式的趨勢會更加增強;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 汽車 、換電站、超充樁、電池所形成的新興消費網路也天然是一個分布式的形態。
這其中的參與主體、數據類型都紛繁復雜,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計算網路去應對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從商業常識的角度來說,大問題與大機會常常是劃等號的。又或者源自一個中國IT人很樸素的理念,畢竟問題擺在那裡,總要有人去做的。盡管這種堅守,相比於web3的大潮洶涌,顯得有點孤獨,這可能是一個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業大佬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
「孤獨有些時候價值連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國的產業區塊鏈公司在堅守,洗去了估值神話的光環,他們在共同等一個明天。
這次被披露的「螞蟻鏈」超過500萬物理設備上鏈的里程碑,其實就是專注在新能源產業中的「上鏈」,覆蓋新能源車、太陽能光伏、新能源電池等多個產業。在頂級產業鏈上,建立頂級的產業區塊鏈,這或許是未來中國區塊鏈產業的重要趨勢。
顯然,「螞蟻鏈們」正在嘗試接下了時代交給自己的這一棒。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試圖殖民和淘金;但哥倫布自己,卻執著地去 探索 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發現了南美洲。
哥倫布可能不是那個時代最富有的人,但卻是世界會記住的名字。
為什麼是「螞蟻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螞蟻集團已經連續多年是全球區塊鏈行業最大的專利輸出者。一方面,螞蟻確實在區塊鏈上有很堅定的投入;另一方面,這也和螞蟻鏈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不無關系。
如果你仔細了解「螞蟻鏈」,你可能會驚嘆於這家公司的全方位、無死角的投入,幾乎以一己之力在「產業區塊鏈」的低谷時期,在行業中孤身種植了一片大森林。這大概就像劉瑜所說的,「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螞蟻鏈之所以能夠率先完成500萬物理設備的上線,就離不開這種全方位的技術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設備上鏈,中間會涉及到很多IOT技術的通信協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螞蟻鏈推出首批無線通信模組AntChain MaaS,通過基於設備唯一特徵的可信根,讓終端設備自動連接區塊鏈,並進行全流程加密。7月,螞蟻鏈方面又接著發布了高速通信網路BTN(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成為一種高吞吐量、低帶寬成本的區塊鏈「高速公路」。
這種數據可信上鏈的技術、大寬頻條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為後來大規模的物理設備上線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備。
不過這只是螞蟻鏈眾多技術儲備中的一個小試牛刀。
而這些成就和創新技術,都是在「產業區塊鏈」被大眾忽視的2021年中達成的。這些在底層技術上的投入,一方面幫助了螞蟻鏈在全球范圍達成第一個「物理設備」500萬上鏈的成績;另一方面,也預示著500萬也只是一個開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幣一樣。
所以,當人們還在討論Solana等新公鏈,相比於比特幣和以太坊有什麼帶寬和延展性優勢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做到了雙十億級別的上鏈能力——支持10億賬戶規模、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而當黑客在攻擊普通用戶的比特幣錢包,而web3至今沒有硬體方案,而對此無能為力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從系統架構、終端、再到晶元,重新設計了一整套的產業互聯網的加密系統。
而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專利輸出者,沒有支持過一個ICO、沒有發過一個幣。他們站著就把產業區塊鏈給做了。
其實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基於信任而產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反復對媒體說的,「區塊鏈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連接技術,(它的使命)是各行各業更好的鏈接與全新的價值流轉。」
這是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卻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認知的500萬,它是一群孤獨的中國IT人打開未來產業的一扇門。
❺ 虛擬貨幣etc和eth有什麼不同
實際上是沒有太多區別的,因為以太坊已經發生被盜的事件,之前鼓吹的怎麼怎麼安全,技術多麼牛逼一直在被打臉。為了轉移用戶的視線,又造出了一個新的幣種。
對於這類幣種真的很無語,和比特幣、瑞泰幣、萊特幣這些不經常鼓吹技術的幣都沒辦法比較。
❻ 區塊鏈技術的個人理解與感想
我認識區塊鏈到開始了解區塊鏈只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從我有限的理解和認知中我產生了一些想法。下面就是我個人關於區塊鏈這個最新技術的一點看法和聯想。
區塊鏈第一個特性就是他的加密方法。採用的是 256位的哈希演算法。按照現在技術是無法反向破解。也就是說誰也沒有能力打開一把沒有鑰匙的鎖。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現在世界是不管再堅固的鎖,也是可以被破解的。這個技術解決了一個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隱私的保護和安全性。從這個技術上看到了現在社會中的每個人其實是沒有安全感的。說到安全感大家可能就會認為是身體的安全。其實安全這個詞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區塊鏈技術首先用技術解決了安全問題。也就讓所有人相信他的絕對安全性。第一個共識就產生了。
第二個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人類社會從建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有中心化的。部落,家族,民族,軍隊,國家的形成。都是中心化的體現。
中心化意味著管理的集中。在這種管理的集中過程中全世界都在追求民主,產生了民主集中制。各種形形色色的民主其實只是概念性的體現。真正的民主很難在中心化的結構中形成。縱觀整個世界所有的先進的社會體制都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首先我認為就不能是等級化的。或者說不能是自上而下的。民主是一種平等的最好體現。人類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路上走了幾千年。發現絕對的自由和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當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概念出現的那一刻起。理想主義的自由平等觀念似乎要產生了。讓全社會的人看到了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可能性。雖說去中心化是一種理想,但理想被看到了一絲絲曙光的時候。大家都開始興奮了。現在對比特幣等加密幣的炒作明顯有些跑題。但是這確實是由一群理想主義者實現的。就是這批狂熱的區塊鏈信徒。讓區塊鏈影響著整個加密幣市場。
❼ 百家爭鳴 | 蔡棟:區塊鏈技術下潛藏的「楚門的世界」
關於區塊鏈運用的探討如今已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然而當技術本身已經足夠成熟時,如果有一天當區塊鏈真正運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會是怎樣的場景?試想有一天,人類從出生起的一生都要上鏈記錄。上鏈人生,會是一個如「桃源世界」般的美好信用 社會 還是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那般不分對錯真實的記錄一生,讓人想逃離?
本期人民數字FINTECH百家爭鳴欄目邀請了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蔡棟先生從區塊鏈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層面,談談我們是否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電影里的楚門那樣,生活在無時無刻不被全世界「監視」的惴惴不安當中。
98年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在全世界每時每刻的注視中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 娛樂 工業的犧牲品的故事。 在數字經濟時代,楚門的世界則潛藏在區塊鏈去中心化(觀者眾多)、公開透明(本相畢現)、不可篡改(無法隱藏)的技術特性里,不時顯露出令人不安的面貌。 這樣的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是否會對 社會 觀念和個人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巨大沖擊?我們是否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楚門?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由於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全程追溯的特徵,可用於構建多方共享的、多地多活的、不可篡改的、時序嚴格的加密資料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其發展,認為它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補充,有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石。 然而,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落地過程中的難度和對現行觀念、法規和 社會 制度的沖擊,使得它背後潛藏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本人從2015年底年起回國在萬達集團開展了非常宏偉的實體商業數字轉型化的實踐,感慨非常多。首先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本身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參加了各種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重要開源項目,進行了非常多的基礎生態培養和開源研發工作。例如我們在2016年和2018年在工信部帶領下,和其他龍頭企業編寫的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區塊鏈白皮書可以比較完整的指導企業如何因地制宜採用區塊鏈技術,幫助政府機構研判和制定區塊鏈賦能優惠政策。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區塊鏈雖然具備記錄數據,且不可篡改、復制和刪除的技術能力,但應用到真實生活場景,就必須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原子」變為「比特」再上鏈?如果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是數據觀測者惡意造假,放到區塊鏈上不僅沒有意義,還因其不可刪除的特性產生了無意義的佔用,甚至消極的影響。就目前而言,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映射沒有普適的標准,雖然實體商業很早開始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數字化物理世界並取得了不少數字化轉型的好處,同時也有不少物聯網數據上鏈的例子,但這還遠遠不夠。區塊鏈技術無論是在數據本身上鏈、還是哈希值上鏈的前提,即數據完備性、系統海量處理性能等都是核心技術瓶頸,導致至今還沒有大規模落地應用。
從 社會 觀念層面上來講,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體維護的特性勢必會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淡化國家、監管概念,沖擊現行法律安排。對於這些,整個世界完全缺少理論准備和制度探討。即使是區塊鏈應用最成熟的比特幣,不同國家持有態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再比如,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公開透明,在文娛市場中雖然能防止一些中間商賺差價,給文化產品消費者帶來益處,也可以使版權信息公開透明化、刺激全文娛行業積極創作、產生優質內容,但是用戶使用中心化的平台聽歌這種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這些領域的既得利益者也會被「動了蛋糕」,比如,傳統的票務市場會受到挑戰,也有可能招致大公司的強烈反噬。
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對個人隱私數據的威脅也令人憂心。在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據越來越被認可為一種經濟生產要素時,用戶數據所有權屢屢被侵犯、隱私被泄漏,巨型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數據寡頭,全球范圍內關於數據所有權和隱私保護的沖突愈演愈烈。用戶訪問、消費等行為數據和用戶隱私數據的合理使用,是現代文明重要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上,也是倫理、合規上的挑戰。比如,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生物大數據領域,對用戶的基因測序數據進行上鏈,那麼如何既能夠將眾多用戶的測序數據被合理合法地應用於科學研究領域,揭示疾病的機理,造福後世人類,又如何防止用戶的遺傳病、癌症發病風險信息被其他人泄露,對用戶個人的 情感 生活、 社會 評價產生致命的影響?未來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勢必要對所進入的領域進行選擇,也要對道德倫理層面的問題進行權衡。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事物和行為通過數據上鏈被數字化,之後再被資產化,但是數據原始所有權始終還是在數據產生也就是數據的所有人這里,在享受數字經濟的線上增值流轉的同時,給人們帶來實體經濟下的更多樣的經濟活動。但這樣的生活,掂量掂量,你是否想逃離呢?
下期主題是 「數字貨幣的世界大戰」
觀點一:數字貨幣是否會重建未來貨幣體系?
觀點二:大戰之前先「剿匪」, 圍剿幣圈迫在眉睫
下期將會邀請誰來爭鳴辯論?敬請期待!歡迎讀者們踴躍投稿參與討論,請留言至公眾號後台或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精選內容將於下期公布。
❽ 什麼是區塊鏈食物鏈底層生存法則
我們知道,金融圈有這樣一條「鄙視鏈」:銀行業看不起華爾街投資的,投資的看不起炒股的,炒股
的看不起炒基金的,炒基金的看不起炒房的,炒房的看不起玩比特幣的。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加密貨
幣產業中也有這樣一條「區塊鏈食物鏈」。
這個名詞聽起來很陌生,但卻揭露著加密礦產業鏈中每一節的現實情況。在這條如此冗長的區塊鏈產
業鏈上,一端是礦機、電力等重資源環節,一端是礦池、錢包等重運營環節,那麼礦工穿梭在這整個
環節中謀求利潤實為艱難。不管是小牛還是大牛的到來,在利好大潮的形勢下,礦工依然在夾縫生存
,盈利微薄。這讓礦工們都大呼:「礦工始終是礦圈生態中的最底層。」
作為區塊鏈食物鏈最底層、沒有話語權的礦工,他們是怎麼在這條冗長的食物鏈中摸爬滾打的呢?他
們有他們自己的「底層生存法則」。
(1) 礦場:
在礦場和礦工之間,最核心的生產要素便是電力。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礦工得到的都是二手甚至是三
手電筒,他們沒有機會得到一手的廉價電力。同時他們還經常面臨市場高點、礦圈暗箱操作、坐地起價
等惡劣情況。
於是有經驗的礦工便悟出了「風險前置」的方法。即優先選擇有過合作經歷的優質礦場,其次在選擇
新礦場時嚴格衡量礦場條件與質量。最後合作落實到合同時,最好落實在數值,而不是模糊的文字概
念或者文字說明。通過這些風險前置的策略,他們能有效的規避一定的風險。
(2) 礦池:
礦池作為加密礦產生態的技術服務商,其良莠不齊的情況,也讓礦工頗感頭疼。在選擇合作礦池的過
程中,礦工對於礦池優劣的判斷極為重要。
在交過礦池的學費後,老道的礦工在選擇礦池時有這樣三個標桿:第一是品牌效應,因為其隱含技術
含量所帶來的長線收益;第二是算力規模,因為它直接影響挖礦收益;第三是人脈資源,因為它能有
效避免事後糾紛。
(3) 維權:
礦工作為區塊鏈食物鏈的最底層,往往意味著他們的維權之旅會特別艱辛。畢竟如今的加密貨幣依舊
監管空白,尚未立法完善的加密礦業,根本無從保護本就弱勢的礦工。不僅在行業早期沒有規范的行
規,礦工在與礦池合作時,還常常沒有簽訂書面合同,遇到不公待遇時,礦工往往只能「打碎了牙齒
往肚裡咽」。
迫於無奈的很多礦工,都紛紛選擇了轉行。而很多堅守在行業上的礦工,則更多寄希望於權威性的社
群或強大的關系網資源,希望一些有威望的權威機構或社群組織能曝光惡性事件和騙子。
僅僅是因為「來錢快」,礦工這個行業讓越來越多人趨之若鶩,但始終來去匆匆。只有少數的老礦工
們沒有忘記初心,堅守崗位,保持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仰,成為整個加密市場的基石。我們更希望在加
密市場蓬勃發展時,有更多人能關注到這些缺失話語權的礦工們,因為有他們不曾停止的忙碌身影,
才有區塊鏈行業今天步步高升的市場發展與未來。
❾ ipfs是誰引進中國的
享有「中國比特幣第一人」之稱的區塊鏈行業老將楊林科,在社交媒體宣布:正式進入IPFS分布式存儲領域,消息一出,即刻引起行業高度關注。
中國最早的區塊鏈行業參與者,曾於2011年創辦了比特幣中國,也是中國第一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第一個將「Bitcoin」翻譯成「比特幣」的人,並在國內傳播;第一個支持監管政策退出市場,並在品牌轉讓後又全權回收的區塊鏈信仰者。
作為早已實現財富自由的行業老兵,楊林科的選擇,給了我們不少啟示,尤其在分布式存儲這條賽道上,透過區塊鏈大佬的視野,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啟示一:長期來看,堅守者仍有較大紅利
有人會問,已經實現財富自由,楊林科為何還要再創業?
也許,他的經驗里藏著答案。
2011年,比特幣誕生的第三年,楊林科從朋友那裡了解到了區塊鏈,得知比特幣具有投資價值,毅然投身其中,並創辦了比特幣中國。
此後的兩年,平台持續虧損,直到2013年才實現盈利,並獲得500萬美金的融資。但監管的收緊,又讓平台陷入危機中。2015年,楊林科離開平台,但仍是股東。2017年,楊林科收購其他股東股份,全額持有平台股份。而後為響應政策,他關停平台,同時將平台轉型為技術服務平台。